文化的定义纷繁复杂,莫衷一是,这实际上折射出文化研究的某种困境。
文化内容无比丰富,研究者不能被动地湮没于其中,而应注重系统和层次,从以简驭繁的实际必要出发,宏观把握文化,归纳是非得失背后的文化理念。各种事物有章有法地聚在一起非常“美好和谐”的一种现象就是“文”。用这种“美好和谐”的理念行之于“一切”,就是“以文化之”,就是“文化”的要求。这是通过肯定文化主流目标的积极性对文化作出某种界定。一方面,文化模式通过社会的文化遗传在一代代文化之间传承,每个特殊人群围绕着文化传统而生活,形成独特的文化群体,另一方面,尽管存在文化差异,人类总体上都在致力于美好和谐的不懈追求,有着共通的崇高文化理想。因此,文化模式在不同层次,上体现人的共同文化心理,文化在总体上对人类起到了强大的凝聚作用。
文化传统在文化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作用不容忽视。文化传统是累积的,它在文化模式中处于核心、主导地位,它是文化进行不断整合的依据。继承文化传统,是发展文化的前提。有效把握文化传统,有助于温故知新。文化传统具体表现为各个文化领域结晶出来的形式,而形式本质上代表了人们共同认定的文化内容。累积和叠加的文化传统以文化模式、形式、程序的表象存在并发挥作用。形式都是各种事物的大方向的、大轮廓的外在的一种表现,它是认识事物的一个开端。如果不从形式入手去触摸文化,那就很难再有其它更方便的依据。由形式再推进一步,就是“程序”。“程序”在戏剧、书法、绘画等文化领域的运用充分证明:文化内涵必须依托一定的形式才能呈现。
在社会关系领域,人和人相处的关系问题,有一些不可改变的法则和规律,中国古代概括为“纲常”,具体体现为社会生活中形成风俗习惯的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和各种礼节,也就是“礼”。人与人关系状态的关键不在于等级的存在,而是在于等级设定的合不合理。从社会的角度,必须构建人际双赢的关系;从个体的角度说,谁能采取“化”的办法,不患得患失,把暂时的矛盾化开,谁的成就就最高。
人的文化越丰富,人格构成越复杂,心态也就越稳定。在文化活动中,人创造文化,也被文化所熏陶、感化、熔铸。我们应注重文化的人格塑造作用,努力提高全民文化素质,从“德”与“能”的提高上达到对个人“穷”“通”境遇的豁达,做到“顺理通玄知大体,循情抱德会天机”。
——(摘编自何学森《用美好和谐的理念行之于一切》)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化”就是要求将各种事物有章法地聚在一起形成的“美好和谐”行之于“一切”。 |
B.人类共通的崇高文化理想使得文化模式在不同层次上能够体现人的共同文化心理。 |
C.文化传统具体表现为各种形式,这些形式是人们触摸文化的一个极为方便的依据。 |
D.中国古代的“纲常”即“礼”,其不合理性体现在人为地在人与人之间设定等级。 |
A.文章由文化内涵到其呈现形式,再到文化的现实意义,分析论证层次分明。 |
B.文章界定文化时更强调其共通性而非独特性,意在突出文化对人类的凝聚力。 |
C.文章运用因果论证的方法,指出从形式入手对于把握文化的重要意义。 |
D.文章从社会和个人两个角度,论证了人和人相处的“礼”的法则的指导作用。 |
A.研究者如果能够跳出文化无比丰富的内容本身,就能够给文化一个准确的定义,进而解决文化研究的某种困境。 |
B.文化传统是文化进行不断整合的依据,在文化模式中处于核心、主导地位,所以只有不断累积和继承,才能发展和创新文化。 |
C.文化艺术活动和社会关系分属不同领域,这使得人们不能以文化的形式解决社会生活的矛盾。 |
D.社会中人的心态之所以会不稳定,就是因为这个社会的文化不够丰富,人格构成不够复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