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章

构建公民文化:面向21世纪政治学研究的主题

丛日云

政治学是一门与社会政治生活紧密关联的学科。从一定意义上说,政治学研究就是政治的一部分。从历史上看,政治学的主题总是时代要求的产物。政治学随时代的要求而转换着主题,政治学的研究因为和入政治生活的主旋律才显示出其价值和生命力。

在上个世纪的转折点上,以康梁为代表的维新派和以孙中山为代表的民主派清醒地认识到了世界历史的潮流,把握住了中国政治变革的趋向,以他们的摸索践行书写了中国近代史的传奇。中国传统政治学向现代政治学的根本转变是从他们开始的。今天,我国的政治发展又进入了特殊的历史转型时期。在我们这一代政治学者的心头,需要有沉重的历史责任感和光荣的历史使命感。改革开放以来,以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为基本驱动力,以对外开放为催化剂,带来我国政治结构和政治文化的解构与变迁。

瞩望21世纪初到中叶,构建健全的民主制度,将成为今后数十年我国政治发展的方向和目标,也是我国政治学研究的主题。新世纪中国政治学的历史使命就是为构建健全的民主制度做理论上的准备和为培育成熟的公民文化提供理论支持。

现代国家权力制度化的阶段已经过去,在当代社会,政治权威要获得合法性和有效性,必须使社会上具有政治参与要求和能力的部分参与到政治体系和决策过程中来;政治稳定的实现和政治秩序的建立,有赖于社会各种利益得到制度化的代表和表达并参与公平合法的竞争。总之,提高政治效率的关键在于建立一种机制,保障公民能够对政府及其公职人员进行有效的选择和监督,这绝不是“镜花水月”的痴人说梦。

现代政治学的研究,最终会落实到指导体制改革的实践中,将上述构建公民广泛参与的政治结构的理想逐步变成现实,公民文化也会因此而逐步形成并走向成熟。同时,现代中国式公民文化的成熟还要经历中西政治文化的冲撞与融汇的复杂过程,而政治学的研究对此具有特殊的启动和催化等作用。     (选自《新华文摘》,有删改)

【小题1】文章第二段为什么要插入对康梁、孙中山等人事迹的回顾,说说你的想法?
【小题2】.依据文本,说说作者认为构建公民广泛参与的现实条件以及未来愿景是什么?
【小题3】政治学研究对公民文化的形成和成熟有哪些作用?请结合全文,加以概括。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1-07-08 03:10:4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这意味着文学构思可以超越时空,不受任何拘束。王夫之则在《姜斋诗话》中指出:“身之所历,目之所见,是铁门限。即极写大景,如‘阴晴众壑殊’‘乾坤日夜浮’,亦必不逾此限。”这意味着诗人能看多远,诗笔就延伸多远,不能超越视觉的阈限。这两种明显对立的说法,都有不少拥趸,因此诗歌中的距离便成了争议的焦点,聚讼纷纭、莫衷一是。。

宋代王得臣在《麈史》一书中说:“白傅(白居易)自九江赴忠州,过江夏。有《与卢侍御于黄鹤楼宴罢同望诗》曰:‘白花浪溅头陀寺,红叶林笼鹦鹉洲。’句则美矣,然头陀寺在郡城之东绝顶处,西去大江最远,风涛虽恶,何由及之。”白居易虽然是大诗人,但是王得臣对他写的“白花浪溅头陀寺,红叶林笼鹦鹉洲”这两句诗颇不以为然。理由是头陀寺在城东绝顶处,距离长江甚远,再大的风浪也不至于把江上的浪花溅到头陀寺去。

明代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评价杜牧《江南春》一诗道:“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杨慎认为杜牧诗歌涵盖的“千里”范围非人之听力和目力所能及,所以想当然地认为杜牧诗歌原本是“十里莺啼”,今本作“千里莺啼”,乃“俗人添一撇”所致,于是很鄙夷地说道:“士俗不可医也。”对于杨慎的说辞,何文焕颇不以为然,他在《历代诗话考索》中批驳说:“即作十里,亦未必尽听得着,看得见。题云《江南春》,江南方广千里,千里之中,莺啼而绿映焉,水村山郭,无处无酒旗,四百八十寺,楼台多在烟雨中也。此诗之意既广,不得专指一处,故总而命曰《江南春》。”何文焕和杨慎的分歧,既有对诗歌主旨理解的不同,也和诗歌所涉及的距离以及涵盖的范围有关。

有道是距离产生美,但是以上几则诗话却充分表明了距离足以产生争议。假如穷根溯源作深层次分析,可以发现这些争议产生的原因在于以考据的思维和标准评价诗歌。钱钟书先生在《宋诗选注》序里说考据只能断定“已然”,而文学艺术却可以想象“当然”和测度其“所以然”。以考据的尺子来衡量诗歌,难免方枘圆凿,争议自是不可避免。

其实,“身之所历,目之所见,是铁门限”,是说文学源于实际生活,并不意味着文学不能进行超越时空的书写。尽管文学于生活,但文学终究是对生活活能动的反映,可以视通万里、想落天外。而恰恰是诗评家的短视,使得诗歌所涉及的距离成了有争议的话题。

(摘编自朱美禄《距离的争议》)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引用刘勰《文心雕龙》中的话意思是人们进行诗歌创作可以不受任何时空的拘束与限制。
B.王夫之《姜斋诗话》中则认为诗歌构思创作,以人力视觉的极限为度,也就是写目力之所及。
C.刘勰与王夫之对立的创作主张,在后世引起广泛争议,使后人在创作中非此即彼或莫衷一是。
D.宋代王得臣在(塵史)一书中认为,虽然白居易是大诗人,但他的诗句也只是徒有其名而已。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由刘勰王夫之的诗话引出论题,然后紧紧围绕中心展开论述,最后两段概括分析“争议”的原因。
B.文章第二、第三两段均以大量篇幅论证诗歌所涉及的距离的问题,表明这一问题历来受到诗评家高度关注。
C.文章引用钱钟书先生《宋诗选注》的话表明了文学艺术不能简单用考据的思维和标准来进行评价的观点。
D.文章前三段运用了例证、引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分析论述,使得论述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白居易诗中的“头陀寺”建在长江边,那么王得臣就不会认为他的诗歌有不实之嫌了。
B.何文焕认为杜牧的《江南春》—诗如果按照杨慎“目之所见”的主张修改,就会境界全无。
C.如果诗歌创作都以“身之所历,目之所见”的标准来进行,诗人就写不出脍炙人口的诗作。
D.诗歌所涉及的距离引起争议,源于诗评家过于重视文学创作于生活却忽略了髙于生活。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请吃饭
这个周末,周小五请了三个人吃饭。三个人中,有两位是他的上司,还有一位是相处多年的朋友,对他都很重要。周小五提前一天就跟他们打了电话,每个人都说没问题。于是,周小五在酒店订好包厢,早早地赶到了。
服务生介绍说,酒店有一种火锅套餐,分180元、380元和680元三个挡次,周小五不假思索,挑了 680元这一档。请这几个人吃饭,最重要的是面子。
周小五在新城区上班,父母还住在老城区,尽管离家并不远,但他很少回家,因为有做不完的事。就是到了周末,也得学习韩语、电脑和国际贸易,还要打各种各样的电话、请别人吃饭或者被别人请……靠着这样一点一点的努力,他的事业慢慢发展起来了。
又过了一会儿,请的人一个也没到,周小五就给其中一位上司打电话,问他现在走到哪里了。上司在电话里先是一愣,接着一副恍然大悟的口气,说:“真不巧,刚才一个重要客户要我去一趟,事关重大,不能来了……’’
周小五说:“没关系,您忙您的。”他说完,把服务生喊过来,说:“请把套餐换成380元钱那一档的,有一位朋友不能来……”
这时,电话来了,是另一位上司打来的,说突然出了点事,得留在家里处理,不能来了……
周小五忍不住自己的失望,问:‘‘必须您处理吗?”
上司说:“是的……这样吧,明天或者下个周末,我请你。”
话说到这个份上,对小五也只好认了。他又一次喊来服务生,尴尬地问:“能不能换成180元钱那一档的?”
服务生有些不乐意了,周小五连忙赔着笑脸,解释说,又有一位朋友不能来了,不想浪费。
只剩那位相处多年的好朋友了,对小五想,这么要好的哥们,到门口吃个大排档,60块钱就能让两个人吃得乐呵呵的,这顿饭请得有些多余了,但已经到了这个时候,朋友肯定快到了,于是他就让服务生赶紧上菜。
菜很快上齐,桌子上的煮锅开始沸腾。服务生指着几盘生肉和生菜,问:“现在下锅吗?”
周小五点点头,服务生就将几盘菜倒进了煮锅。
想不到的是,这时候朋友也打来电话,说他身体很不舒服,得去医院挂盐水,实在对不起,改日一定摆酒谢罪。
周小五好一阵沮丧,沮丧过后又为难了:这满满一桌菜他一个人怎么吃呢?打包?他宿舍里连个热饭的炉子都没有,再说,好多菜已经下锅,根本不能打包。
这时,电话又一次响了起来,这次是父亲打来的,问周小五:“今天是周末,你回家吗?”
周小五说:“忙,不回了。”
父亲说:“你空了就回来看看吧,已经一个多月没回家了,你妈老是念叨你。”
周小五嚷嘆笑了几声,说:“真的有点忙。”
父亲又问:‘‘你现在在哪里?”
周小五说:“在酒店……哦,对了,你和妈吃过饭没有?要是没吃,你们就过来一起和我吃吧,我在这里等你们。”
父亲在电话那头愣怔了一会,然后问周小五:“你刚才说让我们和你一起吃饭?”
“是啊是啊,我请你和妈来吃饭。”
放下电话,周V五想起自己请过无数人吃了数不清的饭,却唯独没有请父母吃过一顿饭!
父母一会儿二夫就赶了过来,看来是叫了出租车。他们脸上全是笑容,丝毫没多想儿子为什么突然请他们出来吃饭,一家人第一次在家以外的地方一起吃饭,吃一份最低档次的套餐。
周小五分别敬了父亲和母亲一杯酒.他将滴一饮而尽的时候.心里突然涌出想哭的冲动。
吃完饭,周小五和父母一起回了家,在家里住了一个晚上……
星期一一上班,一位同住一个小区的同事就跑过来告诉周小五:“昨天你爸妈在小区里逢人便讲,说你请他们在大酒店里吃了一顿高档饭,还说你给他们敬了酒,祝他们身体健康……’’
周小五一下子泪流满面
【小题1】下列对小说的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尽管离家并不远,但他很少回家,因为有做不完的車”是小说中隐约的叙亊背景,也是很多人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表现出作者对周小五的深深理解。
B.小说写周小五的一位上司“电话里先是一愣,接着一副恍然大悟的口气”,这一细节说明他的上司没有把周小五请吃饭一事放在心上。
C.父母“赴宴”前后的描写,传达出父母对儿子的关爱和儿子只要付出一点父母就倍感骄傲的满足感,运用对比的写法强化了小说所要表达的主题。
D.小说语言平实,但故事性强,层层铺垫,环环相扣,小中见大,反映了一定的社会问题。
【小题2】文中划线处周小五的两次“哭”所包含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以“请吃饭”为题,具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小题。
全球史观在中国
刘新成
源自西方的“全球史观”在中国遇到形形色色的解读,其中有些解读可能是西方的全球史学者始料不及的。但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我们不能忽略,就是全球史观在中西不同语境中,引起许多相同的思考。
全球史观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对西方中心论的批判为起点的,而西方中心论乃是西方世界史学发展的末端。不触及根本,枝节末端问题是纠缠不清的。这一点,中西学者认识相同。
关于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曾听到多名美国史学家说,该书并未跳出以欧洲为中心的“挑战——应战”模式。而中国学者同样尖锐地指出:“斯塔夫里阿诺斯自己的结构就是一个欧洲中心主义的结构”,事实上仍把“现代化看作一种单向的欧化或西化的过程”。
对于斯塔夫里阿诺斯等人的困境,中西学者同样归因于方法论。巴勒克拉夫说,那些力求立场“客观”的人,终于不能突破“西方中心”,是因为“他们身边使用的那一整箱工具却全是由欧洲制造的,恐怕一时还不可能将它完全更换”。中国学者指出,这“一箱工具”就是西方“历史学研究的诸多核心概念,如工业革命、现代性、资本主义以及个人自由”,西方史学家正是“凭借这些基于欧洲特定经验所产生的概念来阐释欧洲对现代世界的支配以及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这种方法论的局限,不仅西方学者“挥之不去”,非西方学者也难以超越。在这一点上,中西学者所见略同。为什么“挥之不去”?根子还在于西方人所谓的一元的物质进步论。可见,认识方法只是表象,问题实质是价值标准。有一个问题问得好:假如由东方人按自己文化传统书写,全球史还会像当下流行的那样充斥物质主义吗?
于是,中外世界史学家都呼唤价值标准的统一。汤因比晚年曾经说过,要正确地认识全球性问题,唯有建立“世界国家”,重建人类统一的价值观。中国学者齐世荣曾说,只有“各国学者……抛弃国家、民族的偏见,通力合作,经过长期的努力”,“才能……如实地反映各个国家、民族在人类世界上做过的贡献,如实地反映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西方学者面对“谁来制定世界公民标准”、“谁来勾画人类故事”的问题,发出“世界史是可能的吗”的疑问。中国学者认为,生活在不同文化背景之下的史学家,就哪一个国家或民族在哪一个时代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很难达成共识,只要在这些涉及价值的判断上各执一词,短时间内很难产出令人满意的世界史。
面对这种困局,西方后现代主义选择了“逃避”,而有些中国史学家也正在以类似方式使自己“乐观”起来。有人说,既然统一的价值观不可能形成,不如放弃对“主导性叙述”的追求,让各个地区、各个民族按照自己的文化传统撰写本文明的历史,全球史体系留给读者自己在比较中建构。另有人说,“每一位新的世界历史叙述者都在(自己心目中)重构世界历史……我们不能要求作为个体的世界历史叙述者超越自我中心,撰写一部他人的世界历史”,既然每个叙述者“都想表达自身的价值……(而)这些价值是否成为普遍价值却依赖于读者接受的程度”,那么“重构世界史”就是“尽可能多地丰富世界历史文本,令读者可以按照培养自身世界观的需要不断进行选择”。
无论是悲观的感叹,还是“乐观”的建言,都体现了当代中国史学家对宏观世界史学的严肃思考。但我认为,比较现实的做法,是在现有的话语体系基础上(即使有浓重的西方色彩),不断修正和补充,以逐渐接近共识。当前,如果能够将现代文明的困境考虑进去,把“什么样的生活才是好生活”这样的命题列入价值标准,将中国史学重视道德评价的传统吸收进去,就能写好世界史,裨益于和谐世界的建立。
【小题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A.全球史观源于西方,它主要是以对西方中心论的批判为起点,纠缠于枝节末端,没有触及世界史的根本问题。
B.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没能突破西方中心论的樊篱,是因为受欧洲经验主导的方法论的局限。
C.如果东方人不用以欧洲为中心的“挑战——应战”,而是用他们自己的文化传统来书写,全球史会更客观。
D.引用汤因比与齐世荣的话是为了说明史学家们应该抛弃国家、民族的偏见,建立人类统一的价值标准。
E. 史学普遍价值要依赖读者接受的程度,作者认为将全球史体系留给读者自己在比较中建构是最好的。
【小题2】在全球史观问题上,中西方学者没有达成相同认识的一项是(3分)
A.斯塔夫里阿诺斯对全球通史的研究陷入了史学困境。
B.方法论的局限是中西史学家均难以摆脱的现实。
C.世界史学的“价值标准”在短时间内难以统一。
D.通过撰写本民族文明的历史来构建“全球史观”。
【小题3】(小题3)西方中心论对全球史的研究有哪些影响?请具体说明。(4分)
答:  
【小题4】造成全球史观“困局”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作者对此有何看法?(4分)
答:  

同类题4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2016年可谓中国视频网站迅猛发展的一年。一部网络视听作品的点击量、播放量过亿,已经成为常态。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发布的《2016 年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显示,截至 2016 年6 月我国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到5.14亿,占网民总数的72.4%。不仅如此,2016年,几乎每家视频网站的会员数量都有翻倍的增长。而《2017 年中国网络视 听发展研究报告》指出,截至2017年6 月,中国网络视频用户规模已经达到5.65亿,占网民总数的75.2%。
(摘编自《视频网站破解盈利谜题》)
材料二:
2017年1 月1 日至 2017年 10 月 31 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网络视听节目备案库数据如下:网络剧555 部,6921 集;网络电影5620 部;网络动画片659 部,综艺、财经、体育、教育等各专业类节目2725 档。网络视听节目在稳中有升的基础上,正在从粗放的数量增长转向追求精品的质量增长。

材料三:
视频网站虽发展迅猛,但大多长期处于亏损状态,亏损的主要原因是流量和内容成本过高。一方面,为了形成内容的差异化,视频网站在自制剧上的投入持续扩大,但因为缺乏职业化的节目制作团队,自制节目质量堪忧,剧情“雷人”、特效简陋、内容贫乏等问题绝不鲜见,很难吸引用户观看。而想要通过采购优质内容摆脱亏损困境,却又一直被天价版权拖累。2015年,《芈月传》每集 300万元,到了 2017年,《如懿传》已涨至每集 900万元。另一方面,在线视频行业整体流量都在上升,但流量变现方式单一,对广告依赖程度很高。而艾瑞咨询网统计数据显示,视频网站的广告收入占比已从2012年的72.5%持续下跌至2017 年的 51.1%,加上因盗链、网盘侵权损失的广告收益,以广告为主的营收显然无法覆盖流量和内容的成本。
为了增加收益,近年来,付费成为各家视频网站力推的模式。但中国多数网民付费习惯还未养成,付费用户在整个用户群体中比例仍然很低。而且,平衡付费用户和广告之间的博弈也是一个难题。视频网站想要用更好的使用体验来吸引用户付费,就必须减少广告投放,但广告少了广告收入就会减少,而广告多了又会影响付费用户量的增加。对于此种困局,易观新媒体分析师认为,尽管付费用户扩大不等于付费意愿提高,但相较于广告盈利模式来说,付费用户的规模化意味着更稳定的收入。所以,视频网站未来应该在更好的内容、更好的体验以及更大程度地保障用户权益上下功夫,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用户付费。只要把用户付费、广告收入的比例匀一匀,视频网站就算迈出了盈利的一大步。
(摘编自《大多数视频网站目前依然亏损,如何破解盈利谜题?》)
材料四:
没有热门IP 和自带流量的明星,有着电影质感的网络自制剧《白夜追凶》走的是口碑路线,靠剧情、演技、制作等硬实力吸引观众。其总策划在接受采访时谈到:“网络剧拼套路的时候过去了,现在该拼审美了。”网剧已走过草莽时代,正朝着专业化的大制作方向迈进。只有尊重观众智商,不断打磨剧情、提高制作水准,才能更加贴近观众的追剧需求。
(摘编自《百度视频大数据解读<白夜追凶>网络热播》)
【小题1】(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近两年来,视频网站发展迅猛,用户量、会员数量均有较大幅度增长,网络视听节目数量稳中有升。
B.视频网站的成本主要是在线视频的流量成本和内容成本,而内容成本主要包括自制内容成本和版权成本。
C.广告营收曾是视频网站最大的收入,但近年来广告收入占比持续下跌,视频网站依靠广告增加收入已不可能。
D.大量投放广告影响用户体验,使用户不愿付费,为争取付费用户而减少广告,又会减收入,这是视频网站面临的一个困境。
【小题2】(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视频网站虽发展迅速,但也面临着长期亏损、自制内容质量亟需提高等影响其持续发展的严峻问题。
B.2015 年到 2017 年上半年,新增网络电影数量持续上涨,但其播放量在 2016 年下半年达到高点后急剧回落。
C.根据2015-2017年网络剧播出情况可知,2017年上半年与 2016年同期相比,网络剧上线数量与播放量均基本持平。
D.视频网站应通过提高内容质量吸引用户付费,付费用户量增加了,就会带动用户付费意愿的提高。
E. 网络自制剧《白夜追凶》赢得好口碑说明我国网剧制作开始重视剧情、演技、制作等硬实力,力求贴近观众的追剧需求。
【小题3】(小题3)视频网站要想发展好,你认为应该怎么做?根据上述材料简要概括。

同类题5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文后各题。
材料一:
作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语言会通中外思想,超越文化藩篱,推动文明创新,是促进人文交流,实现“民心相通”的重要工具,是服务“互联互通”建设的重要支撑。
“一带一路”不仅是经贸通道,也是文明互鉴之路。语言教育的重要意义就在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民,通过掌握彼此的语言,可以获得一种观察世界的新途径和新起点,增进彼此的交流与对话。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进程中,加强语言教育与语言传播,能够促进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语言互通和文化交流,进而实现“民心相通”。
在全球化时代,欧美著名的跨国公司纷纷制定语言战略,用以处理和解决世界市场带来的跨文化沟通问题,从而消除误解,减少冲突。以美国IBM为例,该公司不仅指定英语作为公司通用语言,同时还确定其他八种语言作为公司沟通语言的选择,为跨文化团队管理和沟通,以及本地化战略积极开展规划。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进行海外投资,都需要语言文化知识作为重要支撑。在对我国海外直接投资风险评估中,与语言紧密相关 的文化风险覆盖率高达71.3%,高于主权风险(46.9%)。近来中国企业在乌兹别克斯坦生存和发展 境遇即表明,中国企业遭遇到的语言障碍,给合资企业或独资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消极影响, 甚至导致企业的倒闭和破产。语言是互联互通基础工程的重要支撑,建设“一带一路”,必须语言先行!
(摘编自光明网《沈骑:语言能力建设是“一带一路”的基础性工作》 ,2017 年 5 月 8 日)
材料二:
“一带一路”涵盖世界三大宗教、四种文明、上百种语言,如何在不同文明、文化之间取得共 识将是“一带一路”建设取得成功的基石。
在人类文化的基底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使命体现出“一带一路”大战略的高远文明境界。因此中国最终在一带一路上的崛起,必须是以一个文化强国的姿态崛起。
历史上,每一个帝国崛起都有与它崛起相关的全球化地带和文化影响圈,如何建设“一带一路”上的中国文化圈、打 造和传递中国文化价值呢?
一个国家的价值观应该能较好地与该国的标志性公司及个人相结合,即能够比较自然且有效地被呈现。比如微软和比尔?盖茨,苹果和乔布斯,“脸书”和扎克伯格,谷歌和拉里?佩奇,特斯拉和埃隆?马斯克等就成为“美国梦”的新偶像??如何把中国明星公司及其创始人与中国精神、中国文化和中国价值更好地相结合并加以有效传递,我们还有很多功课要做。
打造和传递中国文化价值还要避免一些认知误区,比如简单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最深厚 的文化软实力。其实传统文化更多是资源,只有被成功转化,才能转化为软实力。要想实现打造和传递中国文化价值的目标,需要整合和转化包括中国传统文化在内的全球资源,才能打造出既有中国特色又能为国际社会所接受的文化价值体系。
应对文化挑战还要善于利用宗教规律,解决宗教问题。一带一路沿线众多国家的广大民众都是 某一种宗教的信仰者。如果不尊重宗教规律,甚至回避、抑制宗教,必然导致沿线诸多信教民众的 疏离感。中国企业在海外遭遇的一些突发事件,往往与员工无意识地侵犯了驻在国民众的宗教禁忌 有关。
(摘编自中华网《建设“一带一路”上的中国文化圈》 ,2017 年 5 月 15 日)
材料三:
从现实情况来看,“一带一路”沿线上有多种文明和上百种语言并存,国家(地区)间存在很 大的文化差异。因此,在实施“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应以沿线国家多元文明的群体性差异为着眼点,通过大力促进双边文化的对话与交流、碰撞 及融合等方式来化解潜在的壁垒,推动中国与沿线 国家关系持续稳定发展,促进“一带一路”建设蓝图的顺利实现。对于文化对话的内容,我们一方面要注重加强中华文化“走出去”,以展示博大精深的华夏文明,另一方面也要将丰富多样、精彩纷呈的中国现代文化门类和成果展示在各国民众面前,增加文化的辨识度和亲近感。中华文化要想得到“一带一路”周边国家和地区的认同,就要加强双向良性互动和合作沟通,即考虑各国不同历 史文化背景下的社会风俗和阅读习惯、风土人情和价值取向,有针对性地开展文化宣传。
我国边疆地区一些民族与境外使用相近的语言,他们的民族语言同时也是“跨境语言”,对不同文化的融合能起到很强的润滑和推动作用。北京语言大学等学校已为世界183个国家和地区培养了几十万留学生,其汉语教育几乎涵盖了“一带一路”沿线所有国家,培养了大量国际知名汉学家,这些人都是文化对话的潜在参与者。据统计,“一带一路”沿线约有50多种国家通用语和 200 多种 民族语言,且大多为非通用语种。而目前我国此类人才奇缺,亟须培养大量精通沿线国家语言的高 层次外语专业人才和语言能力过硬、具有国际视野、能进行有效的跨文化沟通的领域和行业专才。
由于我国自身发展进程中存在的不足,如国际传播力不够、少数商品的质量问题、一些国人在国外旅游中存在不文明行为等问题,对国家形象造成了影响。对此,我们必须主动加强自身建设,提升国家形象,赢得周边国家的普遍好感与认同。
(摘编自《光明日报》《以文化对话推动“一带一路”建设》2017年05月20 日 02 版)。
【小题1】针对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二中每一个帝国崛起的事实,说明建设“一带一路”上的中国文化圈、打造和传递中国文化价值是中国以文化强国的姿态崛起的必经之路。
B.材料一中我国海外投资风险评估中文化风险的高覆盖率,充分说明了“一带一路”建设中加强语言教育与语言传播对跨国企业的重要性。
C.三则材料都是在“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的深度思考,都强调了语言对文化的互通、共识和共融的重要性,并积极寻求解决现存问题的办法。
D.材料三着眼沿线国家多元文明的群体性差异,以双边文化的对话与交流、碰撞及融合等方式来确保周边国家和地区对我国“一代一路”建设的认同。
【小题2】针对以上材料的分析,不准确的两项是(  )
A.材料一认为作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的语言,既是促进“民心相通”的保障,也是服务“互联互通”基础工程的重要支撑。
B.材料三指出了一带一路建设中我国在与沿线国家文化对话方面的优势、劣势及不足,这些劣势和不足急需语言建设和国民素质的提高来消除和弥补。
C.材料二侧重报道的是“一带一路”战略实施过程中面临复杂的文化环境和文化挑战,及中国作为一个文化强国所采取的应对策略。
D.材料一中美国IBM的语言战略和中国企业在国外的生存和发展境遇,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了语言在世界跨文化沟通中的重要性。
E. 三则材料摘编自两家不同的媒体,文章风格虽相近,但由于考虑所面对的读者群体,两家媒体在用词方面还是有各自的特点的。
【小题3】要打造既有中国特色又能为国际社会所接受的价值文化体系,除加强语言能力建设外,我们还需做出哪些努力?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