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宫颈癌疫苗的联合研发者英年早逝令人唏嘘
日前,宫颈癌疫苗在中国获准上市,使周健这个名字在媒体和朋友圈“刷屏”。这位宫颈癌疫苗的联合研发者,他的科研故事让人感动,他的英年早逝令人唏嘘。
宫颈癌疫苗是世界上第一个癌症疫苗,它的成功研制,是人类医学史上一项重大突破。而周健的故事,他的科研人生,蕴涵着科学家的勤奋、执着、合作、机遇、发现,还有爱和悲伤、友谊、善良等,正是这些美好而伟大的精神,指引着无数科学工作者默默奉献,为人类的福祉和真理而努力奋斗。
在社会环境和科研环境日益浮躁的年代,在不少科学工作者热衷“赶场走穴”和为项目经费而劳碌奔波的大环境下,周健的故事,像一面明镜,让人们看到,科学是一项伟大的事业,值得有追求有理想的人为之献身。而真正的科学家,注定会被人们永远铭记。 
    (摘编自“中国青年网”)
 材料二:
他成功研发宫颈癌疫苗,却意外早逝
宫颈癌是由病毒感染而引发的癌症,发病率仅次于乳腺癌。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信息显示,全球每年约有50万女性被诊断为宫颈癌,其中一半死亡。20世纪70年代,科学家发现人乳头瘤病毒(HPV)是导致宫颈癌的“元凶”。但是,寻找解决办法是段充满艰辛的历程。
2016年7月18日,***陆克文曾在周健的纪念文集中亲笔作序,向合作发明世界上第一支预防宫颈癌疫苗的周健博士表示崇高敬意,称赞他“使全世界千百万妇女包括200万以上的澳大利亚妇女得以受益”。
2015年6月,欧洲专利局主办的2015年欧洲发明奖颁奖仪式在法国巴黎举行,周健和弗雷泽教授凭借成功研发全球首个宫颈癌疫苗,获得“最受欢迎发明奖”。欧洲专利局局长伯努瓦·巴蒂斯泰利在颁奖时评价,“周健和弗雷泽是现代医学领域的无名英雄,这一奖项也是人们对他们的开创性发明无限感激的表现”。
弗雷泽教授一直为周健的英年早逝表示惋惜:“我们欠他很多,不仅是因为他参与研发了这一里程碑式的疫苗,更重要的是,他指导和鼓励了在澳大利亚的一代中国科学家们,激励他们投身科研事业。”为纪念周健作出的杰出贡献,昆士兰大学设立了周健博士纪念奖学金,该奖学金用于资助温州医科大学的博士学生前往昆士兰大学进修,并跟进联合研发项目的进展。 
(摘编自“中国经济网”)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年仅42岁的周健,他的名字在媒体和朋友圈“刷屏”。他的科研故事让人感动,他的英年早逝令人唏嘘。
B.周健出生于杭州,先后攻读硕士、博士、博士后。后从事病毒和癌症研究,期间因结识了伊恩·弗雷泽教授而成功研究出人工合成HPV疫苗。
C.周健和弗雷泽终于成功解决获得HPV的难题并制成疫苗,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周健博士英年早逝16年后,获得殊荣,其取得的辉煌成就造福于人类。
D.伯努瓦·马蒂斯泰利评价“周健和弗雷泽是现代医学领域的无名英雄,这一奖项也是人们对他们的开创性发明无限感激的表现”运用侧面描写的手法,使人物形象更丰满。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国家食药监总局批准葛兰素史公司的人乳头瘤病毒吸附疫苗(16型和18型)的进口注册申请,这意味着我国女性在家门口就可以打上疫苗治愈宫颈癌。
B.宫颈癌是由HPV感染而引发的癌症,发病率仅次于乳腺癌。世界卫生组织曾公布,全球每年约有50万女性被诊断为宫颈癌,其中一半死亡。
C.内核是导致疾病的病毒DNA,外表是一层有20个面的蛋白质“外壳”,这种具有相似颗粒状结构的HPV有70多种类型。获得HPV成为研制宫颈癌疫苗面临的最大难题。
D.获得HPV的过程充满艰辛。1990年底,周健夫妇将两个现存的HPV晚期蛋白放到试管里,亲手合成了一个病毒样颗粒,宫颈癌疫苗的研制获突破性进展。
【小题3】华裔科学家周健博士对待专业,对待在澳大利亚的一代中国科学家们的态度和行为,给你什么样的启示?请结合全文内容与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9-16 10:20:3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分享经济又称共享经济,是指利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以使用权分享为主要特征,整合海量、分散化资源,满足多样化需求的经济活动总和。2016年中国分享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发展,较上年增长103%,对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引领创新、带动就业等产生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预计未来几年,分享经济仍将保持年均40%左右的高速增长,到2020年分享经济交易规模占GDP比重将达到10%以上,分享经济领域提供服务人数有望超过1亿,越来越多的企业、个人将成为分享经济的参与者和受益者。

2016年中国分享经济重点领域市场规模及带动的就业机会
领域
交易额(亿元)
分享企业带动的就业机会(人)
2015年
2016年
增长率
提供服务人数
其中:平台员工数
生产能力
2000
3380
69%
500万
151万
房屋住宿
105
243
131%
200万
2万
交通出行
1000
2038
104%
1855万
12万
生活服务
3603
7233
101%
2000万
341万
知识技能
200
610
205%
2500万
2万
医疗分享
70
155
121%
256万
5万
 

分享经济将重新定义工作和就业:从全职全时工作走向兼职分时工作,从办公室与工厂走向更个性化的居家与旅途;“公司+员工”将在越来越多的领域被“平台+个人”所替代,参与者可以比较自由地进入或退出社会生产过程,减轻了个人对组织的依赖程度。

(摘编自国家信息中心分享经济研究中心《中国分享经济发展报告2017》)

材料二:

共享经济的快速发展已经影响到实体经济的劳动关系。一方面,劳动力的新流向会进一步加剧实体经济“招工难”现象,加大劳动关系运行风险。另一方面,劳动者就业从实体经济转向共享经济,也意味着从国家构建的劳动保护网络脱离,不再享受劳动法律规定的各种保护劳动者的权利,从劳动关系转变为劳务关系或商务关系,以“自雇”的个体经济方式出现,这不仅是劳动者权益的一种损失,也使得劳动者面临更大的市场经济风险。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应当对共享经济带来的这些风险有警惕之心和防范手段。

(摘编自闻效仪《正确认识和把握共享经济对劳动关系的影响》,2017年8月29日《工人日报》)

材料三:

共享经济给我国就业形势带来了新变革和新问题。一方面,传统制造业正在焕发“第二春”。目前国内为各类共享单车生产智能锁的制造厂商的劳动者大概有1万人,而老牌自行车制造企业如今有80%以上的员工在为生产共享单车服务。另一方面,共享经济改变了原有的个人与单位之间单一、排他的雇佣关系,带来了自雇型、多雇主的新就业模式,就业环境更加开放,收入更加多样化,这种就业方式的变化带来的是生产力的流动。未来可能带来一部分结构性失业,但也会带来结构性就业。

(摘编自孙飞等《完善就业保障成共享经济发展新课题》,2018年1月18日《经济参考报》)

材料四:

随着共享经济等新经济形态介入市场,传统业态受到严峻挑战。欧盟国家尤其是法国、德国等非常注重维护各方利益,常常利用现有法律进行干预。法国自2018年开始实行载人车辆新法规:除了传统出租车外,只有经过统一培训步骤、通过考试获得载人资质者,才有权利用网上叫车平台或应旅行社等机构要求提供载客服务。舆论认为,法国这一法规是社会面临新经济形态的一种选择,也是听取各方利益诉求后推出的一项平衡措施。维护各方利益的平衡是各国都追求的目标,不仅仅是发达国家,中国也一样,甚至做得更好。

(摘编自张洽棠《什么才是真共享?》,2018年1月25日《中国经济导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使用权分享、基于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的资源与需求匹配,是判断经济活动是否分享经济的基本要素。
B.2016年中国分享经济六大领域中,知识技能领域市场规模虽然较小,但增长迅速,带动就业能力很强。
C.劳动者参与共享经济活动后,就成为“自雇”个体,脱离国家劳动保护网络,面临较大的市场经济风险。
D.法国利用法律法规干预共享经济活动,在交通出行领域,对提供载客服务者的专业资质作出了严格限制。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16年,中国分享经济呈现高速增长的态势,未来几年增速可能放缓,但仍然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
B.分享经济将重新定义工作和就业,不仅能拓宽劳动者的收入,而且会带来社会生产力的重新分配。
C.共享经济让社会就业结构发生变化,也带来风险,政府需要提高警惕,采取防范手段,平衡各方利益。
D.共享经济冲击下,实体经济企业面临招工难、与劳动者关系发生了改变等问题,但也有新的发展机遇。
【小题3】我国共享经济下的新型就业有哪些特点?劳动者如何适应共享经济带来的新变化?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张择端的春天之旅

祝勇

①时至今日,我们对张择端的认识,只有《清明上河图》跋文中的寥寥16个字:“东武人也。幼读书,游学于京师,后习绘事。

②他画“清明”,“清明”的意思,一般认为是清明时节,也有人解读为政治清明的理想时代。这两种解释的内在关联是:清明的时节,是一个与过去发生联系的日子、一个回忆的日子,在这一天,所有人的目光都是反向的,张择端也不例外,在清明这一天,他看到的不仅仅是日常的景象,也是这座城市的深远背景;而张择端这个时代的政治清明,又将成为后人们追怀的对象.

③“上河”的意思,就是到汴河上去。那一天刚好有柔和的天光,映照他眼前的每个事物,光影婆娑,一切仿佛都在风中颤动,包括彩色招展的店铺旗幌、酒铺荡漾出的新酒的芳香、绸衣飘动的纹路,以及弥漫在他的身边的喧嚣的市声 所有这些事物都纠缠、搅拌在一起,他铺开画纸,轻轻落笔,但在他笔下展开的,却是一幅浩荡的画卷。

④没有内心的强大,支撑不起这一幅浩大的画面,张择端要以自己的笔书写那个朝代的挺拔与浩荡。这不是鲁莽,更不是狂妄,而是一种成熟、稳定,是胸有成竹之后的从容不迫。他精心描绘的城市巨型景观,并非只是为了炫耀城市的壮观和绮丽,而是安顿自己心目中的主角--不是一个人,而是浩荡的人海。汴京的平民和商人,是城市的魂,构筑了城市的神韵风骨。

⑤画的主角是以复数的形式出现的。他们互不相识,但每个人都担负着自己的身世、自己的心境、自己的命运。他们拥挤在共同的空间和时间中,济济一堂。于是,这座城就不仅仅是一座物质意义上的城市,而是一座“命运交叉的城堡”

⑥在这座“命运交叉的城堡”里,潜伏着命运的种种意外和可能。张择端把他们全部纳入到城市的空间中,是因为他意识到了这座城市的真正魅力在哪里。他面对的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一个变化的空间。他画的不是城市,是命运的神秘与不可知。在多变的城市空间里,每个人都在辨识、寻找、选择着自己的路。选择也是痛苦,但没有选择更加痛苦。张择端看到了来自每个平庸躯壳的微弱勇气,这些微弱勇气汇合在一起,就成了那个朝代里最为生动的部分。

⑦没有汴河,就没有汴京的耀眼繁华。在《清明上河图》中,河流占据着中心的位置,但这只是张择端把汴河作为构图核心的原因之一,对于他来说,这条河更重大的意义,来自它不言而喻的象征性---变幻无形的河水,正是时间和命运的赋形。

⑧河道里的水之流,与街道里的人之流,就这样彼此呼应起来,使水上人与岸边人的命运紧密衔接、咬合和互动。没有人数得清,街市上的人群,有多少是赖水而生;没有人知道,饭铺里的食客、酒馆里的酒客、客栈里的过客,他们的下一站,将在哪里停泊。对他们来说,漂泊与停顿是他们生命中永远的主题。我们从画中看到的并非一个定格的场景,铁打的城市流水的过客,它是一个流动的过程。它不是一瞬,是一个朝代。

⑨汴京以130万人口,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城市,成为东方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商业文明的壮丽顶点。这座因水而兴的城市没有辜负水的恩德,创造了那个时代最辉煌的文明。但另一方面,水也是凶险的化身。汴河的泛滥曾给这座城市带来过痛苦的记忆,它在空间上的漫漶正如同在时间上的流逝一样冷酷无情。河中的泥沙淤积严重,河床日益抬高,使这条河变得不稳定,而这种不稳定,又使整座城市,以及城市里所有人的命运变得动荡起来。因此,朝廷每年都要在冬季枯水之时组织大规模的清淤工作。然而,又有谁为这个王朝“清淤”呢?于是,张择端凝望着眼前的花棚柳市、雾阁云窗,他的自豪里,又掺进了一些难以言说的伤感与悲悯。张择端一线一线地描画,不仅为了这座变幻不息的城市从此有了一份可供追忆的线索,更在思考日常生活中来不及生发的反省与体悟。

⑩甚至连《清明上河图》自身,都不能逃脱命运的神秘性--近一千年过去了,这幅画被不同时代的人们仔细端详了千次万次,但每一次都会发现与前次看到的不同。以至于今天,每个观赏者对这幅画的描述都是不一样的,研究者更为画上的内容争吵不休。

⑪直到此时我才明白,《清明上河图》并非只是画了一条河,它本身就是一条河,.一条我们不可能两次踏入的河流。

(取材于祝勇同名文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题目“张择端的春天之旅”一语双关,既指张择端在清明时节观赏汴河之景,也指《清明上河图》呈现了春天的“上河”之旅。
B.作者认为,张择端用细腻的笔触,描画了清明时节汴京城多姿多彩的市井生活,表现出一种成熟、稳定、浩荡的城市神韵风骨。
C.“命运交叉的城堡”意蕴丰富,揭示了所画的主角是平民和商人构成的人海,画出了其命运的神秘、不可知以及面对选择的勇气。
D.文章综合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既有对张择端创作《清明上河图》的记叙,又有对一些场景的描写,还穿插了一些议论和抒情。
【小题2】结合文本,解释“《清明上河图》并非只是画了一条河,它本身就是一条河,一条我们不可能两次踏入的河流”这句话的含意。
【小题3】祝勇的历史散文破除了历史的距离感和符号化,追求“让历史回到常识”。请结合全文,从内容和手法两方面对此加以分析。
【小题4】作者为什么说“他意识到了这座城市的真正魅力在哪里”?

同类题3

京剧流派艺术怎么“传”与“承”
刘连群
①流派传承,传是传递,承是承续。不传即不能流动,不承则无以成派。
②在某种程度上,一部京剧史也是众多艺术流派孕育、形成、涌兴、流布的历史,而传承贯穿着各个流派产生和发展的整个历程。即使是草创流派,也是要从前人那里传承的,这属于艺术延伸链条的前后衔接环节。流派的传承一旦中断,就只能是失去舞台生命的艺术遗产了。
③由于流派在京剧艺术发展中的作用和影响,有关流派传承的研究、探讨乃至争议从未停息。实践证明,流派传承有着自身的规律与特性。
④流派作为艺术家的主观创造,必须得到客观的认可,包括观众的普遍欢迎和后学的争相追随,传承才能得以实现。否则,不论你多么新颖、独特,也无传承可言,这也证明了凡被传承的流派都具有不可替代的生存价值。
⑤随着科技手段的发达,各门学科的教学方式均已大为改观,而京剧却仍然主要通过传统的口传心授来进行教学,新技术、新工具只能作为辅助手段。这是由京剧表演艺术的特点所决定的,演唱的咬字、发声、行腔和气口,身段和武打的造型、力度、节奏,内中构成韵味、韵律的精微变化,是任何曲谱和身段图都标不出来的,只能通过老师的循循善诱、指点迷津并辅以反复示范,学生才能稍有领悟。而流派传艺属于教学的高级阶段,又深藏独家奥妙,就更非如此不可了。于是在当代新型的师生关系之外,同时也保留着一定的传统的感情因素,传者是否心甘情愿地倾囊相授,其效果大不相同。
⑥由浅入深,从低到高,入门“归路”如书法的描红、临帖,逐步掌握本派技法,目标先是要“像”,然后从形似达到形神兼备,就是深造有成了。关于学流派要“像”的问题,前些年多有论者引用齐白石老先生的名言:“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前一句肯定了“学"的必要性,无可争议;后一句则容易引起误解,在“学”的过程中,“似”是阶段性成果,怎么就会“死”了呢?“像”比“似”更进了一步,岂不必“死”无疑吗?后果如此严重,如不加分析地用之承学,极易造成迷惑和动摇。我想,老先生的原意是反对以“似”为满足,不思创新、进取。这固然不错,但断章取义则会忽视“学”的阶段性,而且借用到京剧流派上来,又需另加斟酌,这便涉及流派传承的多样性了。
⑦京剧表演不同于书画,“工具”就是演员的身体。由于生理条件的差异,善学者往往根据自身条件与流派的距离远近,在传承时有贴近或掌握技法后另谋一帜之分,如余派,孟小冬近乎前者,杨宝森属于后者,同样学余的谭富英、奚啸伯则又另有变化,他们在“学”与“似”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创造,同样具有各自的艺术价值。近年有一种观点称:“学余叔岩最好的是杨宝森,学谭鑫培最好的是麒麟童。”片面地以是否独树一派定高低,以剥离为目的,恐怕原汁原味的余派、谭派、梅派以及程派等传统流派就都要断档了。况且,当前讲流派传承,带有强烈的抢救性质,有些重要流派后继乏人,就更不可忽视承学的阶段性和多样性了。
(选自2012年第10期《社会科学论坛》,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流派传承"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流派传承具有阶段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其教学方式也有很多,但唯有口传心授才能使流派发扬光大。
B.众多艺术流派都有其自身孕育、形成、涌兴、流布的历史,传承贯穿于流派产生和发展的整个过程。
C.流派是从前人那里传承下来的,流派的传承一旦中断,就意味着只能是失去舞台生命的艺术遗产了。
D.流派传承,传指的是传递,承指的是承续,传者是否心甘情愿地倾囊相授,会使承续效果大有不同。
【小题2】(小题2)下列有关流派传承的规律和特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流派作为艺术家的主观创造,须得到客观认可,即主观与客观统一,传承才能实现。
B.不传就不能流动,不承则无以成派,凡是被传承的流派都具有不可替代的生存价值。
C.流派传承只能够通过老师的循循善诱、指点迷津并辅以反复示范来达到传承的目的。
D.善学者在传承时常依自身条件与流派距离远近,要么贴近要么掌握技法后推陈出新。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深藏独家奥妙的京剧表演艺术,随着科技手段的发达,在传承的过程中,必须借助新技术、新工具焕发生机。
B.京剧艺术的学习需要由浅入深,从低到高,循序渐进,并能创新进取,这便需要流派传承的多样性。
C.“学余叔岩最好的是杨宝森",这种说法恰好证明了一个观点:在京剧的传承过程中,求“像”、“贴近”是主流。
D.为了防止京剧重要流派的表演技艺失传,以剥离为目的的独树一派的做法不应提倡,而应肯定原汁原味的传承。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人工智能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英文简称AI。人工智能技术会朝着越来越多的分支领域发展,医疗、教育、金融、衣食住行等涉及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会有所渗透。

当前,人工智能领域的竞争,主要体现为人才之争。我国AI人才以80后作为主力军,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深圳、杭州、广州,人才需求量也以这些城市居多。中国对于AI人才的需求数量已经突破百万,但国内A领域人才供应量却很少,人才严重短缺,中小企业招聘更加困难。此外,企业对于AI人才的招聘门槛相对较高,硕士成为最低门槛,偏爱双一流院校毕业生,专业以计算机、数学、物理为主

近日,教育部公布了新增本科专业目录,“人工智能”专业位列其中,有35所高校获批建设。“它反映的是我国人工智能本科教育呈现出的繁荣景象。”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主任王万森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专访时表示,“人工智能本科专业的设立,对我国各级各类院校的高层次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摘编自《人工智能新观察》)

材料二

(摘编自《中国人工智能现状调查》)

材料三

尽管我国在一些人工智能关键技术尤其是核心算法方面与发达国家水平相当,但我国人工智能整体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比如在高精尖零部件、技术工业、工业设计、大型智能系統、大规模应用系统以及基础平台等方面。专家们还指出,我国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还面临着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挑战。

易建强说:“与人工智能发展成熟且处于前列的美国等相比,虽然中国在人工智能的论文数量方面超过美国,但中国学者的研究影响力尚不及美国或英国同行,而外国有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尖端人才又没有引进来。

据统计,美国半数以上的数据科学家拥有10年以上的工作经验,而在中国,超过40%的数据科学家工作经验尚不足5年。还有,在中国只有不到30所大学的研究实验室专注于人工智能,输出人才的数量远远无法满足人工智能企业的用人需求。此外,中国的人工智能科学家大多集中于计算机视觉和语音识别等领域,其他领域的人才相对匮乏。在产业应用方面,人工智能技术成果虽然已经在我国越来越多的领域应用,但专家表示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大多数传统行业的业务需求与人工智能的前沿科技成果之间尚存在不小差距。

(摘编自《中国需要怎样的人工智能创新生态》)

材料四

在2019年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大量人工智能技术在传统工业生产领域的应用案例成为展会的一大亮点。

汉诺威工博会负责人对记者表示:“过去几年,工厂内已经安装了很多传感器。但从今年起,人工智能开始走进工厂,机器开始学习了解工业生产的日常活动。未来基于数据的工业生产变得更加智能。”高级研究员施瓦茨说:“人工智能的应用减轻了工人的负担。长远看,还能帮助应对未来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带来的挑战。”

但是基于数据分析的人工智能也让部分专家看到了潜在风险。施瓦茨说:“尽管人工智能走进工厂不会像在消费端那样收集过多的个人数据,但是工人无论自愿与否还是会成为人工智能追踪的目标。我认为相关部门要加强立法,划定其应用的边界。”

(摘编自《当人工智能走进工厂》)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工智能技术涉及的领域日趋增多,包括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人们的影响越来越广泛。
B.国家有关部门针对我国人工智能人才短缺的现象,及时调整高等教育专业设置,更有利于人才培养
C.从近几年的统计数据来看,中国人工智能市场的产业规模及其增长率呈逐年扩大和上升的趋势。
D.我国人工智能人才输出数量无法满足企业需求,前沿科技成果与大多数传统行业的业务需求脱节。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人工智能本科专业的设立,能够为我国培养大量的高层次人才,将会使我国的人工智能应用走在世界的前列。
B.我国人工智能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均有较大差距,解决人才问题就是一个缩小差距的很重要的方面。
C.从中美数据科学家的工作经验对比来看,我国的人工智能研究人才培养起步较晚,而且发展非常缓慢。
D.人工智能能够减轻工人的负担,帮助应对未来人口老龄化等带来的挑战,但有潜在风险,应划定应用边界。
【小题3】为了更快更好地发展我国人工智能,需做好哪些工作?请结合材料内容概括说明。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目前,我国的城市文化竞争力日趋增强。然而,通过对其发展趋势的研判,特别是基于城市文化竞争力核心要素及其指数表现的分析,我国城市文化竞争力的提升依然面临着诸多难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文化基础设施不健全和公共文化服务功能不完善。这是长期困扰我国城市文化竞争力的一大难题。伴随着我国文化产业的突飞猛进,大量新兴文化业态不断涌现,大多数城市的文化基础设施及其服务机制却还停留在传统的单向供给模式。既不能满足城市居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又无法有效承载新兴业态的发展需求。以文化竞争力综合指数得分最高的北京为例,其文化设施要素得分仍旧偏低,恰好说明公共文化设施的数量,与庞大且还在不断增长的城市人口相比仍显不足。

没有资源,就没有发展,只有合理开发利用城市既有的文化资源,才能让城市文化生生不息。然而目前我国城市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普遍存在观念雷同、模式粗放、效率低下等问题。首先,越来越多的城市注重“文化兴城”,大打“文化牌”,但也出现“千城一面”和将文化泛化的现象。“建筑文化”“名人文化”“服饰文化”“山水文化”等口号式、标语化的城市文化定位比比皆是。其次,文化发展战略相互模仿和跟风抄袭的情况也非常突出。第三,在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存在“重建设轻人文”的弊病,盲目上马重大项目,过分依赖硬件升级,而忽视城市精神遗产的传承和整体文化氛围的营造。最突出的例子就是大多数城市对待文化资源的开发局限于浅层次的旅游开发,缺乏对城市历史文化和现代精神的提炼,缺乏内容创意和技术创新,无法形成具有鲜明个性和比较优势的城市文化品牌。

近几年,我国城市居民文化消费规模逐年扩大,文化市场呈现一片繁荣景象。但无论市对比国际通行规律还是国内人均收入水平在文化消费方面的投入,我国城市文化消费总量仍然存在较大缺口。以北京为例,城市文化竞争力排名全国首位,但是文化消费要素得分仍然偏低,这说明普通市民文化消费的潜力还需要地一步挖掘。

城市文化建设离不开人的创意、技巧与才华。城市文化竞争力的比拼归根到底是文化人才素质的较量。然而目前,我国城市文化相关行业发展需求与人才储备之间存在着巨大缺口和明显错位,文化人才队伍的建设跟不上城市文化日新月异的脚步。在偏远、贫困地区与少数民族地区,人才总量少、质量相对较差已经成为提升城市文化竞争力的主要瓶颈。东、中部城市在人才数量与质量上具有优势,但是依旧缺乏具有创新能力和国际视野的高端人才,特别是既懂得专业知识又善于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摘编自范周、萧盈盈《城市文化消费的巨大缺口,从哪里填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长期困扰我国城市文化竞争力的核心问题是文化基础设施不健全和公共文化服务功能不完善。
B.大多数城市在开发文化资源时缺乏内容创意和技术创新,无法形成个性鲜明的城市文化品牌。
C.我国城市居民文化消费规模在近些年逐渐扩大,这直接催生了我国文化市场一片繁荣的景象。
D.在我国中部、东部、西部较发达城市的城市文化建设中,人才在数量和质量上是具有优势的。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四个方面展开论证,来说明目前我国在城市文化竞争力的提升方面依旧存在很大问题。
B.作者在论证我国城市文化竞争力的提升的问题时,也暗含了提升我国城市文化竞争力的建议。
C.文章两次以北京为例但作用不同,第二次意在说明我国城市文化消费总量依然存在不小缺口。
D.文章作者运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道理论证、引用论证的方法阐明自己的观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一个城市的文化基础设施及其服务机制突破单向供给模式时,该城市的文化发展就有了基础。
B.改变“重建设轻人文”的弊病需要城市文化建设者重视精神遗产的传承和整体文化氛围的营造。
C.城市文化竞争力的提升需要关注城市文化环境的创建,也需要关注市民文化消费潜力的挖掘。
D.提升城市文化竞争力说到底要培养文化人才,因为城市文化是人的创意、技巧、才华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