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客厅里钓鱼

冯伟山

①卢七说啥也没想到蔡局长家的门一敲就开了。他屁股刚挨上沙发,就当着局长夫人面把一张五千元的购物卡放到了茶几上。局长夫人一笑,边给卢七倒水,边朝里间喊了声:“老蔡,来客人了。”这当儿,卢七在心里很放荡地笑了。心想,都说局长清正廉洁,看来是徒有虚名。

②说起蔡局长,卢七一点也不陌生,他大名蔡长青,论起来还是自己二十年前的战友呢。虽然不在一个连队,但在一个营部啊。入伍不久,蔡长青就在部队闹了一个大笑话,人人皆知。一日,新兵们在一个大库房里打扫卫生,不知谁不小心把挂在墙上的一个灭火器碰了下来。也巧了,那灭火器的保险栓被撞开了,在地上边转边“突突”地冒着干粉。蔡长青见了,一个箭步窜过去就把灭火器抱在了怀中。他大喊着:“快闪开,快闪开,危险!”他抱着灭火器没命地朝库房外跑去。所有的新兵都被他的喊叫惊呆了,不知发生了什么事儿,有朝角落里躲的,也有干脆抱头趴在地上的。等连长急火火从不远处赶来时,蔡长青已把灭火器扔进了二十米外的一个水塘里。他满脸是汗,胸脯急剧地起伏着,结结巴巴地说:“连、连长,那个红红的东西被我扔进水里了,不、不会再爆炸了吧?”连长一脸紧张,等弄明白了事情的原委,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连长说:“那是灭火器,不会爆炸的。”此时,新兵们也三三两两聚了过来,听说蔡长青玩命般抱着的是一个灭火器时,也都笑起来。有说他土老帽的,也有说他没见识的。蔡长青低着头,尴尬得浑身不自在。他小声说:“我老家在一个大山里,我没见过灭火器,见在地上突突地冒白烟,以为要爆炸呢。对不起,让大家受惊了。”这时,连长轻轻拍了拍他的肩头,严肃地说:“怎么能怪你呢?不但不怪,我还要表扬你,你的不怕牺牲、勇于奉献的精神正是我们所有士兵学习的榜样!”不几天,蔡长青的名字就在整个营部传开了。

③后来,听说他在部队干得很好,埋头苦干,年年是标兵。再后来,复员回家做生意多年的卢七突然听说蔡长青来自己家乡的县城当公安局长了,就想见见他,叙叙旧情。

④蔡局长出来时,手里竟拿了一根鱼竿。卢七急忙站起来,笑着说:“蔡局长,您还记得我这个战友吗?”蔡局长没回答,笑了笑,说:“你坐着,我边钓鱼边陪你聊天。”钓鱼?卢七大惑不解,在客厅钓什么鱼呀?随着蔡局长坐定,他才看清客厅的一角摆了一个硕大的玻璃鱼缸,缸里也没水草啥的,就养着一些普普通通的鲫鱼。蔡局长说:“我小时候最好钓鱼,村子附近的小河和池塘里我都钓遍了,现在想起来心里就痒痒。这些年工作压力大,闲暇时间少了,就在家弄个鱼缸偶尔过过钓瘾。”说着,蔡局长把鱼饵挂好,钓线入缸。一会儿,鱼就围拢过来,瞪眼在钓饵旁一个劲地观望。这时,一条大个的鲫鱼猛冲过来,把小鱼驱散开,在饵旁左看右看,上下游动,满眼的贪婪和欲望。看着蔡局长持杆的专注和淡定,卢七也屏住了呼吸,两眼死死盯着鱼缸。终于,大鲫鱼昂着头,摆了摆尾巴,还是张口扑向了香喷喷的钓饵。局长双臂一抬,大鲫鱼就悬在了半空。卢七见了,忙伸手帮着去捉鱼,蔡局长摆了摆手,一笑,把鱼从钓钩上取下又扔回了缸里。蔡局长说:“自当局长以来,常有人用饵来钓我,稍有不慎,便入万劫不复之渊。想想小时候钓到的那些鱼,煎炸煮烤任我摆布,其实那些鱼就为了一点饵料,真得很悲哀。这事对我感触很深,就专门弄了这个鱼缸,一有空闲就钓着玩,其实是时时自省,千万不能有丝毫的贪欲呀。”

卢七听了,无言以对,一肚子想说的话又憋了回去。蔡局长把购物卡塞到卢七手里,又拍了拍他的肩膀,说:“老战友,很抱歉,我该送客了。”

卢七出来时,一肚子不解,这年头还真有奇事呀!他脑子里突然又冒出了当年新兵们嘴中的那个蔡长青,那个抱着灭火器没命地奔跑的傻老帽。卢七摇了摇头,又突然使劲点了点头。

(原载《美塑》2018年6期,《小说选刊》2019年2期转载)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中“放荡”二字,写出了卢七的得意和自信,形象生动地刻画了其小人得志的心态。
B.文章第二段采用补叙的方式,介绍了蔡局长年轻时候闹笑话的事,表现了蔡局长不同于常人的精神。
C.文章第四段运用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写出了鲫鱼的贪婪,写鱼是为了写人,具有象征作用。
D.文章最后写卢七送礼被拒,一肚子不解和对当年的回忆,都是为了刻画蔡局长的正面官员形象。
【小题2】文章结尾处“卢七摇了摇头,又突然使劲点了点头”,刻画了卢七复杂的心理活动,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小题3】本小说被《美塑》刊载,又被《小说选刊》转载。假如你是编审,你为什么会选中它?请结合文本从选材和构思方面谈谈理由。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4-26 06:11:5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经历了连续几年票房的高速上扬也经历了2016年票房增速趋缓的“冷静期”,2017年,中国电影保持良好发展态势。日前,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发布数据:2017年全国电影总票房达到559.11亿元,同比增长13.45%;国产电影票房301.04亿元,占票房总额的53.84%;全年票房过亿元影片92部,其中国产电影51部;城市院线观影人次16.2亿,同比增长18.08%。这些成绩表明:中国电影市场步向稳健,电影促进居民消费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升,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的地位更加稳固。

据专业人士分析,2017年票房成绩的取得,有赖于国产现实题材影片的成功与电影院及银幕数的不断增加。另外,观众的成熟度在提高,非理性和粉丝消费在减退,电影的口碑在票房增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是《冈仁波齐》《二十二》等艺术类电影获得高票房的原因。

(摘编自《中国电影保持良好发展态势》)

材料二

《红海行动》这部以中国海军也门撤侨真实事件为原型的影片,在最初排片、票房双双低开的情况下,凭借惊人的口碑一路逆袭,成为今年春节档最大的黑马,票房突破35亿元,荣登今年春节档票房冠军。

中国电影家协会秘书长饶曙光认为,《红海行动》对于中国电影的发展可谓意义重大,它代表了中国电影工业化水平和工业美学的提升,“没有电影产业的工业实力、专业化的电影团队,很难想象能拍出这样的大片”。

人民日报社记者刘阳表示,《红海行动》“观影热潮”背后体现了观众对于生命和个体认知理解的进步:“电影设置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命题——一个国家是否需要动用军力去拯救一个公民的生命?电影表达的内在感情是中国当代社会对公民权益的珍视,这种进步体现了电影创作与当代生活的不断贴近。”

(摘编自《<红海行动>“红”在哪儿?》)

材料三

2016年,中国银幕总数超过美国,中国成为全球容纳量最大的电影市场,中国电影市场规模连续多年保持世界第二,与全球第一大市场的差距逐渐缩小。

如果说票房只是衡量产业发展的一个数字指标,还不足以说明整个产业的健康发展,那么,由中国电影资料馆提供的中国电影观众满意度调查数据则可以看出,2018年春节档期满意度得分为83.4分,是迄今为止春节档调查中的最高分。这一切,离不开《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产业促进法》的实施,它将电影产业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使电影产业成为拉动内需、促进就业、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产业;国家支持创作、摄制各类优秀国产影片,地方政府对电影创作、摄制提供必要的便利和帮助;在财政、税收、土地、金融、用汇等方面对电影产业采取优惠措施,激励资本投入,降低运作成本……电影从业者们一致认为,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产业促进法》实施那一天开始,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都将电影产业视为重点,国民经济的各行业、各部门都开始积极配合电影产业发展。

(摘编自《中国电影,势头正劲》)

材料四

3月5日,第90届奥斯卡金像奖颁奖典礼在美国洛杉矶举行。创造56.8亿票房奇迹的《战狼2》未能入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九强名单。

业内普遍认为,中国电影难以攻陷奥斯卡,一方面是文化差异,另一方面则是对好莱坞规则的不熟悉。而资本的力量对中国电影在这两方面的提升都会有极大的帮助。

从文化融合角度而言,随着中国资本的深度介入,中外合作越来越多,双方在文化领城的相互了解与尊重也会越来越多,这无疑会让海外主流社会以及奥斯卡的评委们更进一步接受中国文化,为未来中国电影进军奥斯卡铺平道路。

从制作体系来看,资本的介入将促使中国电影人和好莱坞更深度合作,从以往简单翻拍、模仿,老外担任制片人,发展到切入核心制作,深度学习好莱坞工业化,甚至是全球发行体系等完整产业链的合作。这种合作将促使中国电影人系统学习好莱坞的全球化视野和工业化操作流程,为中国电影最终赢得奥斯卡,乃至于借助电影为中国文化海外输出奠定基础。

如果我们把眼光放远一点,中国电影迟早会走向世界市场。而不断提升的综合国力,也将会十分有助于中国电影“走出去”,“硬实力”对“软实力”的支撑,必然会一步步地彰显。另外,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电影的发展最忌讳的是完全以市场来衡量的功利主义,拒绝单一、培养真善、推动电影艺术和技术观念的更新,才是电影发展的真谛。

(摘编自《中国电影冲奥又一年 资本力量或能打开突破口》)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三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两个图表可以看出,2012-2017年我国影院数与银幕数不断增加,虽增长率有所波动,但数量上均持递增趋势。
B.2016年我国成为了全球容纳量最大的电影市场,银幕总数超过4万块,“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的地位更加稳固。
C.中国电影是否健康发展不能单以票房作为衡量标准,电影资料馆的春节档期观众满意度调查数据才是最重要的依据。
D.《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产业促进法》的实施,不仅让我国电影产业的地位得以凸显,也让我国电影产业在诸多方面得到了实惠。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冈仁波齐》《二十二》等艺术类电影获得高票房的事实,至少证明了我国的电影观众渐趋成熟,理性消费意识增强。
B.材料一用数据客观说明了我国电影事业处于健康稳定发展阶段,国产电影深受观众喜爱,电影票房一直保持高速上扬的态势。
C.电影创作与当代生活贴近,充分体现对“个体生命”的关注,这是中国电影能够获得口碑与票房双丰收的重要原因。
D.只有借助资本力量,中国电影才能够走向奥斯卡,才能够真正实现中外电影的深度合作,才能为我国文化的对外输出奠定基础。
【小题3】如何让我国电影产业持续稳健发展?请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阅读微信谨防病态
过去总说我们的阅读量低,其实,那要看阅读什么,读书的数量确实不高,可读微信的时间和数量,恐怕在世界上都数一数二。
不妨看看四周,无时无刻不在那里看微信,可以说是任何地方的风景。开会、上课、听讲,凡是低着头的,十有八九是在读微信;上班时间看微信,已经成了常态行为,更何况微信与工作有关的也不在少数;坐公交、乘火车,等在候车室、候机室、候诊室里,盯着微信的恐怕占大多数,幸亏飞机上不许开手机,否则,读微信的比例大概接近百分之百。从前纸质媒体独占天下时,蹲厕所看报是一景,今天,上厕所不看微信的还剩下多少?
微信的诞生,当然是好事,让阅读大大提速,看什么都变得无比便捷,可这种如潮水一般涌来的微信量也很容易令人沉迷。
须臾离不开微信,一刻不盯着微信就有如失魂落魄,这已经是很多人的生活常态;一家几口各看各的微信,还互转互动,这已经是当今家庭生活的普遍景致。姑且不说在看微信中度过的生活究竟是好是赖,仅是把阅读都耗费在微信里,就会让原本已经少得可怜的读书时间更无一席之地。
书痴,古往今来向来都是少数,但微信痴如今正与日俱增。阅读微信一旦成瘾,茶饭无心、睡眠不足、耽误了正事,恐怕就是病态了,不仅无益于身心健康,而且还会带来诸多副作用。因为这种病态阅读常常是排他的、痴迷的、偏听偏信的,即便谬误就在眼前,也浑然不觉。
尽管读微信也是阅读,好微信就是好文章,好的微信公众号就是一张好报纸、一本好刊物,甚至是一部便携式的好书,可是,阅读那些转来发去的微信时你也会发现,这毕竟有别于书籍、报刊。
个人间转发的微信大多是单向的,很少能看到相左的意见,即使有,往往也难得再次转发到同一个人的手里。这还不如阅读报刊,起码不同的说法、争论的意见都可以相继呈现;更不如网页,不但有不同的声音,而且还有纠错的跟帖及时出现。前些时候,一则大学生只因掏了家门口的鸟窝而被判重刑的消息,除在报纸、网络上竞相传播外,在微信里更是频频转发,可当真相披露出来后,报纸、广播、电视、网络都有报道,唯独相关真相的微信却在转发中不见了踪影,于是,就给只专注于微信传播的人留下了极为片面的印象。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微信群遍布的今天,可谓特别恰当的形容。不少微信群正日益走向近亲繁殖,在相同认知、经历、层次、职业的人组成的各类微信群里,传播的微信都在相同水平上徘徊,所以,沉浸、徜徉在这样的微信群中,很难受到启迪和提升,大家需要的只是纵情宣泄和盲目点赞,以致很多错误百出的微信可以反复疯转。有的微信传递的消息说是昨天的,可照片和视频里的着装都与季节不符;有的微信说得尽管慷慨激昂,可连基本常识都是错的,年月日都没说对,但又有谁在乎这些呢?
阅读微信有可能成为病态,而转发微信也可以变成许多人的癖好,转得瘾头十足。为了获得转发量,不惜用“转疯了”“不能不转”“是中国人就转”“有良心的就转”等词语作为噱头,可等你打开一看,恐怕只有没良心的才会转了。不过,这种自以为是的微信转发,却很合乎病态阅读的胃口,只图叫座,不顾事实。
阅读微信原本是好事,转发微信也不是什么坏事,但不能过度,过度就会陷入病态,病态的结果就是误了别人,也误了自己。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时无刻不在那里看微信,可以说是任何地方的风景。坐公交、乘火车时盯着微信的恐怕占大多数,就连蹲厕所看微信的也是多数。
B.中国人读微信的时间和数量,恐怕在世界上都数一数二。就连上班时间看微信,都已经成了常态行为,当然有时微信与工作也是有关的。
C.不少微信群正日益走向近亲繁殖。相同认知、经历、层次、职业的人组成各类微信群,传播的微信都在相同水平上徘徊,所以,他们在这里很难受到启迪和提升。
D.一刻不盯着微信就有如失魂落魄,这已经是很多人的生活常态。一家人也是各看各的微信,还互转互动,这已经是当今家庭生活的必然行为。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大学生只因掏了家门口的鸟窝而被判重刑的消息,在微信里被频频转发,可当真相披露出来后,传播微信的人对此就只有极为片面的印象。
B.微信的诞生,可以提高阅读的速度,让阅读变得快捷,而且好微信就是好文章,但如潮水一般涌来的微信量也很容易令人沉迷。
C.须臾离不开微信,这种在看微信中度过的生活把阅读都耗费在微信里,会让原本已经少得可怜的读书时间更无一席之地。
D.病态微信阅读常常是排他的、痴迷的、偏听偏信的,会让人茶饭无心、睡眠不足、耽误了正事,不仅无益于身心健康,而且还会带来诸多副作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的微信尽管说得慷慨激昂,可连基本常识都是错的,年月日都没说对。这样的微信仍被疯转,原因是那些转发的人需要的是纵情宣泄和盲目点赞。
B.转发微信可以变成许多人的癖好,为了获得转发量,不惜用“转疯了”“不能不转”等词语作为噱头,这种自以为是的微信转发,很合乎病态阅读的胃口。
C.阅读微信原本是好事,转发微信也不是什么坏事,我们不过度地阅读和转发,就不容易陷入病态,也就不容易误了别人,也误了自己。
D.个人间转发微信时很少能看到相左的意见,即使有,往往也难得再次转发到同一个人的手里,所以个人间转发的微信大多是单向的。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当下文艺批评缺什么:批判精神不断弱化

赖大仁

文艺批评的基本性质与功能,并不仅仅在于对文艺现象进行描述与阐释,更重要的还在于,站在这个时代应有的价值立场上,对当代文艺现象进行审美评判与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这个时代的文艺发展趋向,给予规范与引导。当前的问题是文艺批评界自身在相当程度上弱化了这种责任,由此造成了当今文艺批评的某些缺失,这种缺失或不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缺少对当今文艺发展面临问题的研究。真正的文艺批评不能只就文艺现象谈论文艺现象,而要从时代需要出发,在对当前文艺现象的观照中,发现具有一定普遍性和趋向性的问题,对此加以评析讨论,辨明是非。随着社会改革开放进一步推进,新世纪以来文艺现象显得更为复杂多样:一方面,网络文化、图像文化以及其他各种新媒体文化蓬勃兴起,与当代文学艺术相互影响渗透,并且在市场消费主义的作用下,文艺现象极为芜杂,乃至存在种种“乱象”,让人眼花缭乱迷茫莫辨;而另一方面,理论界一些人又不管现实情况如何,不断把西方流行的所谓“文学消亡论”、“艺术终结论”等各种时髦理论引进来大加炒作,把文艺界搞得莫名惊慌无所适从。面对这样的现实,当今的文艺批评有责任认真研究分析一下。

二是缺少对文艺价值观的认真探讨和积极引导。当今文艺已经充分开放多元发展,从创作题材到创作方法、文艺形式的创新都已经不成为问题,真正的问题在于,我们的文艺究竟表现和传达什么样的价值观?究竟形成什么样的精神价值导向?毋庸讳言,在当今社会客观存在的享乐化、消费化、娱乐化、游戏化现象的影响下,一些文艺创作一味迁就满足这种现实需求,放弃了应有的价值立场,在一定程度上陷入了价值观的迷乱;而文艺中这种迷乱的价值观又会反过来影响社会公众,导致社会价值观的更大混乱。面对这样的现实,文艺批评理应担负起价值引领的责任。

三是缺少抵制媚俗之风的勇气和批判精神。文艺批评的本质 是评判,其中既包括对好作品的肯定性评价,更包括对不良文艺现象的严肃批评,从后一个方面而言,文艺批评不能没有批判精神,否则就丧失了它应有的品格和功能。实际上当今文艺界的消极现象仍然存在,媚俗之风比较盛行,然而文艺批评似乎并没有起到纠偏救弊的作用,批判精神不断弱化。另一方面也还有批评人格上的问题,缺少抵制媚俗之风的勇气,缺少作为批评家应有的责任感与担当精神。对于真正的文艺批评来说,包容不能没有原则,宽容不能没有底线,一切都应以保证文艺的健康繁荣发展为价值诉求。

应当说,当今文艺批评所缺失的东西,恰恰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需要的东西,是保证文学艺术健康繁荣发展所不可或缺的东西,值得我们文艺批评界反思。

(节选自2010年8月13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关于“文艺批评”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它不仅对文艺现象进行描述与阐释,还规范与引导对当代文艺现象进行的审美评判与分析。
B.它要从 时代需要出发,对在当前文艺现象观照中出现的问题加以评析讨论,辨明是非。
C.真正的文艺批评可以有“包容”与“宽容”,应以保证文艺的健康繁荣发展为价值诉求。
D.在当今社会客观存在的享乐化等现象的影响下,当下文艺批评批判精神不断弱化。
【小题2】对于“文艺”与“文艺批评”关系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文艺现象复杂多样,当今的文艺批评对这样的现实有责任认真研究与分析。
B.文艺批评中的批判精神是保证文学艺术健康繁荣发展所不可或缺的东西。
C.当今文艺现象中的媚俗之风较盛行,文艺批评应该起到纠偏救弊的作用。
D.文艺批评最应担负起引领文艺创作题材到创作方法、文艺形式的创新责任。
【小题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网络文化、图像文化以及其他各种新媒体文化的蓬勃兴起,带来了文艺现象的种种“乱象”。
B.缺少抵制媚俗之风的勇气、作为批评家应有的责任感与担当精神是批评人格上的问题。
C.在对好作品的肯定性评价及对不良文艺 现象的严肃批评中,体现了文艺批评的批判精神。
D.对当今文艺发展面临问题的研究,可以形成与建构正确的文艺价值观、社会价值观。

同类题4

课外拓展
宇宙中的奇异现象
苏光路
行星不走寻常轨道
宇宙从表面看上去,繁星璀璨,和谐有序,好似一座上满发条,便可安然运行的钟表。其实,就像水面游动的鸭子,我们只看见它悠然平静的身体,看不见水下划动的双脚。一些天体运行在异常怪异的轨道上,连世界顶尖的天文学家也会被搞得一头雾水。比如距离地球200光年的“开普勒16B”,这颗冰冷荒凉的行星竟然围绕着两颗恒星公转,这是天文学史上不可思议的一幕。
天文学家一直以为,两颗恒星的引力会把行星的轨道扭曲搞乱,甚至会将其撕碎,总之,它们不可能和平共处。
但摆在人们面前的是,“开普勒16B”却正平静地在两颗恒星间转动,不慌不忙,有条不紊。在“开普勒16B”上每天傍晚上演双日落奇观,像科幻小说描述的一样神奇。
在宇宙中,如此靠近恒星的行星并不少见,甚至可以用司空见惯来形容。比如最近发现的WASP-18b,它距离恒星的距离比地球距离太阳近50倍,不到一天就可公转一周。
因为WASP-18b距离恒星太近了,导致它们彼此都有些扭曲,炽热的恒星将其表面炙烤得处于熔融状态,一百年后就会被恒星化掉。难以挣脱的引力还使得它越发地靠近恒星,所以毁灭的命运是注定无疑的了。
黑洞吞噬大恒星
2011年底,美国天文学家目睹了天文观测有史以来最大的爆炸,辐射光芒比1000亿个太阳都明亮,它就是人们一直在教科书上了解的“伽马射线暴”。
开始飞来的强光让科学家们莫名其妙,不知所措。伽马射线暴是转瞬即逝的闪光,过一小时又重现。与近半个世纪前观察情况不同的是,本次伽马射线暴尤其强烈,持续数小时后,仍不停释放X射线,且无停止的迹象。
持续观测,天文学家才弄明白事情的原委——遥远星系中一个超大质量的黑洞,从休眠状态中突然苏醒。起初几颗恒星围绕着这个黑洞旋转,保持在安全的范围之内。其中一颗渐渐地靠近黑洞,惊动了这个沉睡中的巨兽,它释放的巨大引力将靠近的恒星越拉越紧,甚至变形扭曲,最终将它撕裂。恒星的残骸在黑洞的四周打转,温度升至数百万度,两道耀眼的伽马射线暴骤然射向太空。
黑洞在吞噬恒星时,只掳去它一半的物质,另一半则被狠狠地抛出去。其过程是宇宙中最具暴力的事件,它们为此而散发的巨大能量,是人类难以想象的。
恒星离“家”去流浪
最新观测发现,一些恒星正以惊人的速度逃离银河系。此外,宇宙中流浪恒星的数量远比人们想象的要多,在回放哈勃太空望远镜保存的一系列资料后,对此现象天文学家终于给出了合理的解释。
物理学的定义是,引力会向内吸引,不会向外推开。可是天体物理的情况比较复杂,只有两个天体时,这个定义还有效,一旦多于两个天体,就会发生奇怪的事情,引力一样具有推离效应。只要角度与速度合适的话,它们不是相撞,而是一个会将另一个推开,前提是一定要有黑洞的参与。
比如有两颗超高速运行的恒星围绕着一个超大质量的黑洞旋转,在黑洞的引力作用下两颗恒星逐渐分离开,在合适的距离范围内,黑洞在以320万公里的时速弹射出一颗的同时,将另一颗吸入分解……
这使得无家可归的流浪恒星越来越多,它们闯入的威力足以破坏星系的安宁,甚至引发星系相撞的极端事件,这是重构宇宙的潜在力量。
(______)年02月06日《光明日报》)
【小题1】画线句子“对此现象天文学家终于给出了合理的解释”中,“此”指代什么?这一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小题2】用自己的话简要叙述“黑洞吞噬大恒星”的过程。(80字左右)
【小题3】本文在语言上的特点是生动形象,请举例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当饺子遇上圣诞帽,我们失落了什么?
这一周,我们迎来了两个节日。一个是中国传统的节气冬至,一个是西方传统节日圣诞节。虽然两个节日只差两天,但得到的待遇却是大相径庭。
对于冬至,知道的人则提提冬至应该吃饺子,不留意的人也就不经意间平淡过去了。但对于圣诞,相信没有几个人会不经意。大街小巷的圣诞装扮,食品上的圣诞工艺,电影排期的圣诞扎堆,人情里的圣诞邀约等等,都让这个跟中国人其实没任何关系的西方节日狠狠发酵,氛围可以说浓到令人感慨万千。
为什么以圣诞节为代表的各类西方节日能如此大行其道,而与我们传统文化紧密相关的四时节令却频频遇冷?
当然,这其间的原因是复杂的,有全球化格局下不同文明、文化间必然的碰撞与融合,也有现代化进程中人类普遍遭遇的心理变迁。但自己的传统节日遭遇冷落,还是令人唏嘘不已。在国家强调我们应该拥有文化自信的今天,如何复兴传统节日的内涵,重拾失落的文化意义,是非常重要并迫切的。
为唤起人们对传统节日的重视,国家这几年做了多方面的工作。其中最直观的便是在几个重要的传统节令上放假,如清明、端午、中秋,但令人无奈的却是假期仿佛对唤醒人们的文化寻根心理收效甚微。且不说3天的小假期是通过七挪八凑得来,纵使得来,人们也并没有将注意力放在去体验传统节日上,更多的要么选择在家休息,要么选择出门游玩。传统节日氛围没感受到多少,民族文明没唤起多少,反倒是催生了小长假的拥堵和各类不文明现象。真是除了无奈,便是无语。
反观圣诞节、情人节、万圣节等西方节日,浓郁的过节氛围让传统节日黯然失色。拿马上到来的圣诞节来说,各大商场在12月初就开始装饰布置,圣诞树、圣诞彩灯、圣诞挂件、圣诞音乐处处可见可闻,各大餐饮的圣诞之夜也早已预定满座,人们茶余饭后也在探讨平安夜去哪里过,要去看什么电影等等。这样的现象或许真的需要引起我们反思:我们没有给西方节日安排放假,但即使这样,人们依旧在热热闹闹地期待憧憬着如何过节,反倒是我们自己的节日,有专门的假,却依旧门庭冷落,鲜有问津。
由这一冷一热,其实可以看出,重拾失落的传统文化,并不是仅仅放几天假就可以的,它需要整个社会积极参与,寻找文化认同,唤醒集体记忆。在节日周期里,营造浓郁氛围,同时,在现代语境里,加入适应现代人的节日内涵,从心理上营造人们对传统文化、传统节日的亲近和向往。此外,还需要动员和鼓励各类社会力量,加大节日期间的活动举办力度,让渴望亲近传统节日的广大群体有更加丰富、多元的活动可以去参与、体验。自然,重建对传统节日的记忆,重构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并非一朝一夕之常,它需要历经比较长时间的积累和沉淀才能看到效果。
冬至已至,但冬至或许又未真至。四时节令背后,如何重新感悟民族文化的底蕴,道路依旧漫漫。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周迎来两个节日,中国的冬至和西方的圣诞,但得到的待遇却大不相同。
B.现代化进程中普遍遭遇的心理变迁使得我们的传统节日变冷,而西方节日大行其道。
C.在几个传统的节日放假为的是唤起人们对传统节日的重视,结果却只能让人无奈与无语。
D.重拾失落的文化传统,可以借鉴西方节日,营造浓郁的节日氛围,加入适应现代人的节日内涵等。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与我们传统文化紧密相关的四时节令的遇冷与各类西方节日的大行其道,引发了作者的深入思考。
B.不同待遇背后所隐含的原因是复杂的,如何复兴传统节日的内涵,重拾失落的文化意义是非常重要并迫切的。
C.为了唤起人们对传统节日的重视,国家这几年做了很多工作,尤其是传统节令放假,但效果似乎并不尽如人意。
D.媒体和商业对西方节日的炒作、极力地包装宣传,以及国人的过度关注,是造成这一冷一热的主要原因。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冬至饺子的备受冷落说明我们还没有从心理上营造人们对传统文化、传统节日的亲近和向往。
B.传统节令的放假虽已唤起我们的民族文明,但也催生了各种问题,表明我们重拾失落的传统文化并没有找到得当的方法。
C.西方节日可以在中国盛行,同样,重建传统节日的记忆,重构对民族文化的自信,虽非一朝一夕,但也绝非不可能。
D.“冬至已至,但冬至或许又未真至。”说明重建对传统节日的记忆,重建对民族文化的自信,重新感悟民族文化的底蕴的道路还很漫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