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刚刚过去的元宵节,因“紫禁城上元之夜”一票难求的新闻,故宫再次登上了微博热搜。这不是故宫第一次成为话题中心。从雍正表情包到故宫口红,从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到魔性H5《穿越故宫来看你》,从紫禁城里过大年到来故宫看雪和吸猫——我们发现,600岁高龄的故宫正摆脱威严神圣的皇家面孔,成为很多人争相打卡的网红胜地和新一届“带货王”。作为一个古老的传统文化符号,故宫正以新的形象收获粉丝。

网红故宫的进阶之路,反映了当下中华传统文化的新生之势。谈到传统文化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往往会提到“保护性开发”“活化传承”等字眼。言下之意,很多传统文化由于脱离了原先的使用场景和文化语境,从而失去了生命力,变成了一种“死”的文化。不可否认,随着流水线代替手工作坊,智能化生产取代工业流水线,现代文明正进行着高速的自我迭代和更新。如何让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重新焕发生命力,很多博物馆已经走在路上。

活化传承不能只就文化谈文化,而应当首先破除思维的藩篱,善开脑洞,解放思想。故宫每每制造的话题,缘何总能吸引大众的眼球,在社交网络上形成刷屏之势?原因就在于故宫总是能够出其不意却又顺理成章地打动观众。纵观故宫翻红的历程,可以说每隔一段时间,就会秀一波惊艳的操作。

从2014年开始,故宫开发了折扇、手机壳、日历等衍生品,这些产品深受年轻人喜爱,一年就卖出了近10亿元。其后,故宫画风突变,走上了反差萌路线,一改过去严肃深沉、一本正经的风格。紧接着,故宫尝试跨界合作,在食品、彩妆、珠宝、游戏等领域都做了不少尝试,甚至还和谷歌打造了一个快闪实验室。近来,随着《国家宝藏》等综艺节目的热播,大众对故宫的探索逐渐深入,中轴线之外的区域得到了更多人的青睐。前不久,故宫举办的“紫禁城里过大年”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游客前来体验,元宵节的活动则是紫禁城古建群94年来第一次在晚间对公众开放。这两场活动如同一次行为艺术,在传播中国传统佳节文化的同时,也完成了自身的品牌营销。透过这些,我们看到故宫虽然形容未有大变,但气质早已截然不同。

让传统文化活起来,当然离不开新兴科技的加持。先进的技术不仅可以用于保护和复原文物本身,也可以对文物背后的故事和内涵进行创新性的表达和传播。如今,越来越多的博物馆选择让冰冷的文物走出橱窗,以动态、立体、有温度和个性化的方式融入大众生活。敦煌研究院与腾讯共同策划的“数字供养人计划”脱胎于敦煌石窟“供养人”的概念,这一产品精选了30余幅壁画内容,利用互联网公益的形式,既普及了敦煌璀璨的文化知识,也让更多人关注文物保护。

让传统文化活在当下,绝不是简单地用新技术套用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不管是故宫还是敦煌,无论研发的产品有多另类、传播的形式有多时尚、跨界的尺度有多意外,都是基于自身的馆藏资源进行挖掘。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守住文化初心是最基本的要求。

(摘编自康琼艳《让传统文化活在当下》,《经济日报》2019年2月24日)

【小题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故宫是古老的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能登上微博热搜,说明它正以新的面孔和形象获得了人们的青睐。
B.现代文明正在高速迭代更新,传统文化因脱离原先环境面失去生命力。鉴于此,对待传统文化要“保护性开发”和“活化传承”。
C.纵观故宫翻红的历程,从一波被惊艳的操作,我们看到了故宫的形容虽然未有变化,而气质早已截然不同。
D.敦煌研究院与腾讯利用新兴科技,使敦煌壁画以个性化的方式融入大众生活,起到了普及文化知识和保护文物的作用。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方式,就“让传统文化活在当下”的话题展开论述,材料翔实,观点新颖。
B.如何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文章从思维创新、新兴科技加持和守住文化初心三个方面展开论证,层次清晰。
C.文章以“紫禁城上元之夜”为切入点,联系故宫近年来的改革举措,由点到面、层层深入地论证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的可行性。
D.文章中使用了一系列网络新词汇,语言新鲜生动,贴近生活,增强了时代感,使读者能更直观的感受到“活”字的含义。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发衍生品、变化画风、跨界合作,故宫的这些进阶之路,反映了当下中华传统文化的新生之势。
B.破除思维屏障,解放思想,让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重新焕发生命力,很多博物馆已经做出了尝试。
C.“紫禁城里过大年”“紫禁城上元之夜”,故宫举办的这些活动,既传播了中国传统佳节文化,又完成了自身的品牌营销。
D.关于活化传承,博物馆要基于自身资源,守住文化初心,不能一味追求产品的另类、形式的时尚和跨界的尺度。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4-26 06:11:5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散文的文体提纯要彻底
朱鸿
可以准入艺术殿堂的散文只有三种:抒情散文、随笔和小品文。这样的散文才有资格与小说、诗和戏剧举行圆桌会议,进行交流,因为它们咸为审美性文章,是文学作品,表达的都是人情、人性和人的欲望。其他文章,虽然有散文之元素,也用了艺术之技法,甚至还曾经冠以散文之名,但它们的形式却过于随便,思想上也过于窄浅急近,论艺术是不够的,那么就请止步,不登艺术殿堂了。不过仅仅作者自觉尚不成,学者和编辑也应该负责,当拒之门外就拒之,否则文体的提纯便难以彻底。在这个问题上,作者比学者自觉,学者比编辑敏感。
抒情散文是散文的主流。在现实中,它的作者颇众,在历史上,它的传统甚深,路正,容易繁荣。抒情散文并不是空洞的抒情,相反,它是以一定的叙述为基础的。这使它酷似姚鼐所划分的杂记,也就是古文中的记一类文章。抒情散文可以记人、记事、记行、记俗、记游,也可以记史,不过凡记皆出乎情,以动情而记,是感于哀乐的,否则不是抒情散文。刘鹗说:“感情生哭泣。”他还认为从屈原到司马迁,到曹雪芹,都是以作品而哭泣。他指出:“有身世之感情,有家国之感情,有社会之感情,有种教之感情。”然而不管什么感情,抒情散文之情必须是私情,自己之情,这才可能是真情。当然,真情还不够,优秀的抒情散文还当情高、情贵,不乏生命的体验。古代作家中,司马迁、颜之推、韩愈、柳宗元、苏轼、归有光、李贽、袁宏道、刘大櫆、姚鼐,现代作家中,鲁迅、郁达夫、朱自清、冰心、俞平伯,当代作家中,杨绛、孙犁、余光中、张晓风、张承志、史铁生、贾平凹,都是抒情散文的大家。
随笔也有叙述,但它的优势却显然是议论,或夹叙夹议更合适,不过论的成分究竟更多。随笔靠的是识,非饱学之士不可为。当然仅仅掉书袋也不行,因为识属于哲思。孔子说:“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言如随笔,德如识,所以识也是人格境界的表现。它还应该个性鲜明,机智、幽默,都要有,不能总是一张严肃的脸。随笔在历史上相对发达的是西方,以法国的蒙田尤为突出,之后在英国昌盛之极,培根、兰姆,都是随笔的高手。在中国现代文学发生时,随笔也来到中国文学的园地,成为散文的一种,并十分流行。凡学者化并思想者化的作家,多作随笔,杰出的有胡适、丰子恺、梁遇春、钱钟书。当代文学在改革开放以后焕然一新,随笔作家应运而起,其中影响广泛的有张中行、金克木、王充闾、卞毓方、周国平、余秋雨。随笔固然源于西方,不过在中国,古文中的论和疏一类也有随笔的因子,甚至认为庄子、韩非子和贾谊的一些文章是随笔,王守仁的一些文章是随笔,也不无道理。随笔以识为基础,需要一种怀疑品质,独立思想,自由精神,社会昌明才会兴旺,西方和中国概莫能外。一旦社会禁锢,随笔便枯萎。
小品文在散文里占据着至尊之位,艺术要求极高,非妙手不可作。博学,尤其是洞明了世事,方能辞足意深,游刃有余。凡叙述、抒情和议论的成分,小品文皆有,然而它们是糅合的,融化了的,要把它们一一拎出来,显然无迹可寻。平和而不夸张,冲淡而不强调。风神气韵充盈,讥讽抨击暗藏。作者内敛不扬,然而人格意向熠熠生辉。在中国,小品文一向甚蕃,古文中的序与说一类多是小品文。王羲之和陶渊明的文章,有的实为小品文。宋明两朝,小品文很是发达。宋之林逋、欧阳修、周敦颐、王安石,明的王达、张岱、吴从先,都能作漂亮的小品文。现代文学又从英国Familiar essay(小品文)汲取营养,从而给了小品文以丰富和提升。照鲁迅的观点,在散文家族里,小品文的成就最高,几乎在小说、诗和戏剧之上。小品文的成就以周作人、林语堂和梁实秋尤为突出,周作人又高于林语堂和梁实秋。在当代文学中,很遗憾,以小品文而成了气候的作家似乎还没有。小品文也就是美文。
【小题1】下面关于随笔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中国现代文学发生时,随笔也传到中国,并且十分流行,随笔作家应运而起,杰出的有胡适、丰子恺、梁遇春、钱钟书等。
B.随笔源于西方,它应个性鲜明,机智、幽默,法国的蒙田,英国的培根、兰姆,都是随笔的高手。
C.随笔靠的是识,不是学识渊博的人是不可能作的,当然仅仅靠引经据典、卖弄学问也不行。
D.虽然说随笔在历史上相对发达的是西方,但在中国古代,古文中的有些文体也有随笔的因子。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抒情散文、随笔和小品文是可以准入艺术殿堂的散文。其他文章从形式上、思想上、尤其是艺术上远不如前者,不能登艺术殿堂。
B.抒情散文的抒情是以一定的叙述为基础的,否则就成了空洞的抒情。
C.随笔也有叙述,但叙述不是它的优势,其中议论的成分更多。
D.小品文叙述、抒情和议论的成分都有,但它们是糅合的,融化了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品文艺术要求极高,不是对于人世间的各种事情,都看得透彻明白,很难写出辞足意深,游刃有余的小品文。
B.鲁迅先生评价散文小品的成就,几乎在小说戏曲和诗歌之上。在现代文学中,周作人、林语堂和梁实秋小品文的成就尤为突出。
C.小品文是散文品种之一。具有议论、抒情、叙事的多重功能。它往往有讥讽抨击的力量。
D.从“感情生哭泣”这句话看,不管什么感情,抒情散文都要抒真情,并且还当情高、情贵。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2017年8月10日,基于移动互联网和云平台的中央气象台智能网格预报服务平台正式上线。国家气象中心天气业务内网建设小组历时一年研发,将智能网格预报产品无缝接入中央气象台决策服务APP移动终端,标志着中央气象台智能网格预报产品服务正式跨入移动互联网和云平台时代。
智能网格预报产品研发及其应用工作,是国家气象中心重点工作之一,下一步工作组会进一步明确定位,达成共识,打造以格点化实况预报产品为核心、面向预报服务的多终端应用体系,持续创新、改进完善,加强网格产品在影响预报和决策服务中的业务应用。
(摘编自中国气象局网《中央气象台智能网格预报产品跨入移动互联云时代》,有删改)
材料二:
网格化预报针对每一个网格开展。与原来的定点预报相比,它在空间上更加精细,也更具针对性。以北京的预报为例,原来的预报仅以南郊观象台这一个点的气温、降水等来代表整个城市的天气情况;而通过开展网格化预报,针对北京的气象服务和天气预报可以精细地反映在整座城市每个不同的网格之中。目前,部分省份甚至可以做到分钟级的天气预报;在空间上,已有十几个省份可以实现3公里分辨率、2.5公里分辨率乃至更精细化的预报。
网格化预报的精细不仅体现在空间上,还反映在能以每天更高频次的更新和发布上。原来,一天的天气预报中只会涉及一种天气现象,现在网格化预报可以做到全国范围内逐3小时10天预报。随时随地,公众都能了解到自己当前所处网格是何种天气,能够清楚地了解气温、降水、风等多个基本气象要素。在原先的预报产品中,公众接触较多的就是气温、风和天气现象这3个要素,网格预报实现后,可以为公众提供更细致丰富的预报内容。当前的陆地和海洋预报产品就已细化到4大类18个气象要素。
(摘编自搜狐网《“网格天气预报”》,有删改)
材料三:
国家级智能网格气象预报特点
 
(资料于2017年8月17日《光明日报》)
材料四: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天气预报也变得越来越智能,那么天气预报员是不是将无“用武之地”了呢? 国家气象中心业务科技处副处长赵瑞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气象是个复杂的系统,受诸多因素影响,例如降雨这种天气,即使水汽、湿度条件都满足了,但如果空气中没有“凝结核”,雨也下不下来。预报员的优势就在于其丰富的经验和对关键天气形势的把握。所以在智能预报的初级阶段,预报员多年的经验可以用来“培养”机器;当智能化水平越来越高、人工订正的空间越来越小时,一部分预报员将会投入技术研发的工作中,另一部分预报员将主要转向对关键转折性天气过程的气象服务工作。因此,在短期内天气预报员并不会被完全替代。
(摘编自《人民日报》《网格化预报,服务百姓个性需求》,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智能网格预报服务平台的正式上线标志着中央气象台智能网格预报产品服务正式跨入移动互联网和云平台时代。
B.网格预报实现后,天气预报的内容将更精细、更准确,大大方便公众的生活。目前我国的网格天气预报已精细到分钟级。
C.除了对陆地上的网格进行预报外,国家级智能网格气象预报还能对近海责任区进行精细化预报。
D.虽然天气预报愈发智能,但天气预报员并非再无用武之地,比如他们可以在智能预报初级阶段凭借多年经验“培养”机器。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根据材料一,智能网格预报服务平台正式上线后,国家气象中心天气业务内网建设小组将重点转向打造更智能更高端的多终端应用体系。
B.材料二和材料四都聚焦网格化预报的优势,不同的是前者侧重介绍网格化预报的精细化,后者侧重介绍天气预报员承担的工作。
C.材料三主要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了国家级智能网格气象预报在协调、协同、精细、滚动、全覆盖、全要素、全球化这七个方面的特点。
D.根据材料四,在天气预报智能化的时代,天气预报员的丰富经验有助于智能预报水平的提升,在关键天气形势的预报服务中,天气预报员的作用将无可替代。
E. 四则材料虽然不同,有网站,有报纸,但都体现了新闻媒体关注最新科技成果、关心民生问题的社会责任感。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简要说明目前我国智能网格预报服务的优越性。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到底何为国学?胡适说:“中国的一切过去的文化历史,都是我们的“国故,研究这一切过去的历史文化的学问,就是‘国故学’, 省称为‘国学’。” 显然,胡适的定义外延过于宽泛,内涵不够确定,所以没有被广为采纳。后来大家把国学和我国的固有学术联系起来。钱穆提出:“用意在使学者得识二千年来本国学术思想界流转变迁之大事,以培养其适应启新的机运之能力。”马一浮也指出:“今人以吾国固有的学术名为国学。”这是与胡适不同的国学定义了。长期以来,学界使用的事实上是后一个定义。不难看出,只就这两个定义所涵蕴的范围而言,国学概念的界定,已经历了内涵收缩的过程。一个概念的成立,其涵义不应过宽过泛,否则将造成概念的流失。为此,马一浮又给出了国学新定义。他认为定义国学为固有学术,内涵还失于宽泛笼统,仍不易把握,使人不明白是何种学术。所以他提出:“今揩定国学者,即是六艺之学,用此代表一切固有学术,广大精微,无所不备。”马一浮给出的国学定义,学理意味极深厚,可惜时人未予重视。

(节选自刘梦溪《国学辨义》)

材料二

国学决不是“发思古之幽情”,表面上它是研究过去的文化的,因此过去有些学者使用“国故”这样一个词。事实上,它既与过去有密切联系,也与现在甚至将来有密切联系。现在不是都谈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吗?什么叫“特色”?特色表现在什么地方?我觉得,特色最容易表现在精神文化方面,哲学、宗教、文学、艺术、伦理、道德等都属这个范畴。这些东西也是能够交流的,所谓“固有”并不排除交流,这个道理属常识范围。以上这些学问基本上都保留在我们所说的“国学”中。其中有不少东西可以说是中华文化、中华智慧的结晶,直至今日,不但对中国人发挥影响,它的光辉也照到了国外。最近听一位领导说, 他在新德里亲耳听到印度总统引用中国《管子》关于“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话;在巴基斯坦他也听到巴基斯坦总理引用中国古书中的话。这足征中华智慧已深入世界人民之心。这是我们中国人应感到骄傲的。所有这些中国智慧都明白无误地表露了中国特色,它产生于中国的过去,却影响了中国和世界的今天,连将来也会受到影响。

(节选自季美林《谈国学)》)

材料三

究竟何谓国学?国学内容究竟何指?又该如何理解?迄今仍众说纷纭。理解的歧异主要表现在国学内容究竟指何方面。吕思勉说:“国学者,吾国已往之一种学问,包含中国学术之性质与变迁,而并非与外国绝对不同之学问也。....又常有以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等以区别东西洋之文化,实亦不然。”吕思勉对国学并未就学术本身予以界定,只是较为概括地指出国学包含中国学术性质与变迁,尤为强调国学与西学并无绝然不同,而在这方面是有深意的。它表明吕思勉并不认同国学与西学是古今之学,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反击了西化派认为国学与西学绝然对立,不可调和,而必以西学取代国学的观点。虽然就国学本身而言,吕思勉并未讲得分明。

(节选自姜寿田 《国学概念的提出与辨析》)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中“国学”概念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胡适对“国学”概念的界定过宽过泛,会造成“国学”概念的流失。
B.马一浮将“国学”确定为六艺之学,内涵确切容易把握,在国学界影响深广。
C.季羡林认为“国学”要放在古今中外框架下考察,打破中国“固有”的观念。
D.吕思勉指出“国学”里面也包含了西学成分,因此国学不是古学,而是今学。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梦溪认为,与胡适不同,钱穆和马一浮将国学和中国的固有学术联系起来,使国学概念变得明确,尤其是马一浮的国学定义。
B.季羡林指出,国学虽与过去有密切联系,但与现在甚至将来的联系更为紧密;国学虽然诞生于中国,但照样能够影响世界。
C.姜寿田认为,吕思勉虽然没有明确界定国学概念,却强调国学与西学有相通之处,从而反击了以西学取代国学的主张。
D.总体而言,三则材料对于国学概念的阐述各有侧重,也可互补,国学既是本国固有的,也与世界相通,封闭中有开放。
【小题3】比较马一浮和吕思勉对于“国学”理解的异同。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作为高速发展的新兴国家,中国一脚踏着过去,一脚踏进未来,新老问题同时存在于过去和未来的两个时空中,于是,中国不得不同时操作两种游戏:现代游戏和全球游戏。就是说,中国的现代性到今天仍然在建构过程中,可同时又已经深深加入了全球游戏,参与建构世界的未来。双重游戏制造了今天复杂疑难的中国的问题。
②为什么对于今天的问题,思维容易受挫?思维失效的典型表现在经济学、政治学、哲学以及历史学等领域的话语变得非常可疑。比如说,十年前经济学是很受信任的,但是最近几年尤其是金融危机之后声誉大挫,人们发现经济学家并不那么可信。这不是经济学家的错误,而是长期以来一直使用的那些现代思维框架、概念和方法论可能不再适用新游戏,至少不足以反思新游戏。有个反潮流的经济学家纳西姆·塔勒布指出:现代知识论的追求本身就非常可疑,现代试图预知未来,确定一切情况,然后建立坚不可摧的秩序或系统,以便应对一切挑战。可是人算不如天算,一旦遇到未知的挑战,这秩序就变得非常脆弱而崩溃。塔勒布说,真正能够保证有效生存的思维必须是反脆弱的,能够在不断受挫中受益,能够不确定地应对不确定性。塔勒布的反脆弱思维几乎就是老子那种行道如水的方法论的当代回声。在一个充满变数的时代,这种思维应该是更有效的。
③为什么人们总是忘记应该像一个灵活多变的生命那样去思考?关键在于一个时代都有其既定利益的受益者,于是时代的主流观念总是拒绝思想,总是希望人们不要去思想,而去遵循既定观念。每个时代的既定收益主体希望人们不要去想新的问题,不用去颠覆秩序,以便维持自己的收益。因此,在一个时代终结的时候,人们总是迅速捍卫某一个对自己有利的立场,回避反思,回避新思想,回避新问题,而直接把立场当成结论。这就是今天在网络和微博或其他言论空间所看到的那种无思想状态。只有立场,缺乏理性论证、分析和灵感,这就是一个时代正在终结的不思症状。
④在没有准备好如何思考剧变世界的时候,现代既有的那些观念就是话语的救命稻草,所有想维持现代游戏的人,都拼命抓住和捍卫那些其实已经步履蹒跚的现代观念和价值观,那些观念成为不思考的借口,被毫不犹豫的宣布为不可质疑的。如果只能遵循政治正确的观念,那人们还能思想吗?安迪·沃霍尔可以无节制地复制世俗形象,从而使世俗形象从习以为常的无意识状况变成一种对象化的反思,可是,复述政治正确的观念却没有那样幸运,恐怕不可能变成艺术,而只能把被强加的宣传变成主动接受的专制。
⑤现代观念本身并不是错的,它们都是现代的伟大成就,对于现代游戏很有效。然而现代观念未必能够解决全球时代的新问题。所以用现代概念来掩盖、回避或对付新问题是不对口的且无效的。如果坚持用现代性去理解全球性,思维和行动必定自我受挫。
(节选自赵汀阳《现代性的终结与全球性的未来》)
【小题1】下列关于“中国问题”的表述,最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中国问题指十年以前很受信任的经济学在最近几年来声誉大挫的问题。
B.中国问题指解决并存于现代和未来两时空中新老问题时所产生的问题
C.中国问题指每个时代的既得利益者希望人们不要去颠覆旧秩序的问题
D.中国问题指在网络和微博或其他言论空间里看到的无思想状态的问题。
【小题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①段首先说明中国一脚踏着现代而另一脚踏进未来,既在建构现代性又参与建构世界未来,然后指出双重游戏制造了今天复杂疑难的中国问题,从而引起下文议论。
B.②段承接上文首先陈述思维失效的典型环境,接着指出失效的原因是现代思维不再实用于新游戏,最后引用纳西姆言论来证明,并指出他的反脆弱思维应该更有效。
C.③④段与②段构成对比关系,③段指出不能灵活思考中国问题的原因是既得利益者拒绝思想,④段指出由于没准备好思考所以现代观念被当作救命草。
D.⑤段在上文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出用现代概念来掩盖、回避或对付新问题是不对口且无效的观点,若用现代性理解全球,思维和行动必定自我受挫。
【小题3】下列对原文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身没有错误的现代观念它体现着现代的伟大成就并且对于现代游戏非常有效。
B.人们因为要维持既得的收益所以在一个时代终结时被迫进行反思并接受新思想。
C.遵循复述已有的政治正确的观念往往会把强加于人的宣传变成舆论接受的专制。
D.现代思维对于今天的中国问题容易受挫就是因为它遇到了现实挑战时非常脆弱。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南横街
肖复兴
南横街是一条老街。金代在北京建都,南横街的地理位置,正对着当时皇城之东的宣华门。都城建立之后,南横街成了与北面的通往广安门的骡马市大街相平行的东西两条主干道。南橫街,就是在之后逐渐发展起来的。它的鼎盛期应该在明清两代,尤其是清代。
南横街,从来不是一条商业街,而是一条文化街。这之后也就是戊戌变法和五四运动时期,这条老街周围住着那么多的有识有志的知识分子。也就不足为怪了,一个地区,一条街道,如果有了文脉的积淀,是可以延续的。
但是,延续是有条件的,那便是这个地区这条街道在时代变迁中的地理位置,与这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是否匹配。随着时代的变迁,与地理相关联的宣南文化,在民国时期逐渐衰退。到了北平沦陷期和北平解放之后,南横街已经完成了从文化街到贫民街的转型。一条老街的文脉就此消失殆尽。
在我童年的记忆中,那时的南横街已经败落,甚至与和它平行的骡马市大街都无法相比了。骡马市大街因有各种店铺鳞次栉比,商业发达,常常是车水马龙。而南横街上那些香火鼎盛的寺庙,和那些曾经往来无白丁的会馆,都已经沦为人口密集的大杂院。
那时在南横街有周家两兄弟,冬天里卖的烀白薯非常出名。
在老北京,烤白薯是最平民化的食物了,便宜,又热乎。民国时,徐霞村先生写《北平的巷头小吃》,提到他吃烤白薯的情景。夸张地用了“肥、透、甜”三个字,真的是很传神,
但还有一种煮白薯的吃法,今天已经见不着了。在街头支起一口大铁锅,放上水,把洗干净的白薯放进去,一直煮到把开水耗干。因为白薯里吸进了水分,所以非常的软,甚至绵绵得成了一摊稀泥。老北京人又管它叫做“烀白薯”。烀白薯的皮,有点儿像葡萄皮,包着里面的肉简直就成了一兜蜜,一碰就破。因此,吃这种白薯,一定得用手心托着吃,那劲头和吃喝了蜜的冻柿子有一拼。
那时候,周氏兄弟俩,把着南横街东西两头,各支起一口大锅,所有走南横街的人,甭管走哪头儿,都能够见到他们兄弟俩的大锅。
别看卖的只是这么个简单的吃食,对白薯的选择是有讲究的,和烤白薯有区别。一定不能要那种干瓤的,不然烀出来的白薯,就没有喝了蜜的意思了。周氏兄弟选择的是麦茬儿白薯,或是做种子用的白薯秧子。老北京话讲:处暑收薯,那时候的白薯是麦茬儿白薯,是早薯,收麦子后不久就可以收,这种白薯个儿小,瘦溜儿,皮薄,瓤儿软,好煮,也甜。白薯秧子,是用来做种子用的,在老白薯上长出一截儿来,就掐下来埋在地里。这种白薯,也是个儿细,肉嫩,开锅就热。而且,还有一条,便宜。
当然,关键的是,只有这样的白薯烀到最后留在锅底的,才能够带蜜嘎巴儿。过去卖烀白薯的都这样吆喝:带蜜嘎巴儿的!这个“蜜嘎巴儿”。指的是被水耗干挂在白薯皮上的那一层结了痴的糖稀。民国有竹枝词专门咏叹这个“蜜嘎巴儿”:“应知味美惟锅底,饱啖残余未算冤。”那是包括我在内的小孩子的最爱。
如今的南横街,风光更是不再。不要说与历史上鼎盛期相比,就是和我二十年甚至十几年前去那里相比,都难以看到它的旧貌了。面目皆非的南横街,如今最有名的,一是悯忠寺,一是小肠陈。悯忠寺,原来不在南横街上,而是在街北里面。南横街的拆迁,让悯忠寺显露了出来。小肠陈以卖卤煮出名,不过,它的老店并不在这里。每次路过小肠陈的时候,总会让我想起当年把着南横街东西两个街口卖烀白薯的周氏兄弟。或许,是让小肠陈桃代李僵,替换他们兄弟俩的位置吧,让人们别把过去关于这条老街残存的那一点儿记忆完全斩断灭绝。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交代了南横街的悠久历史及其文化地位,然后以时间为线索,记叙了南横街的变迁历程。
B.文章重点描述了南横街从文化街转型为贫民街后的历史风貌,为文章结尾抒情、议论做好了铺垫。
C.“包着里面的肉简直就成了一兜蜜,一碰就破”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烀白薯皮薄、甜腻的特点。
D.文中较为详细地介绍了烀白薯,说明烀白薯在我童年时留下了深刻印象,突出了我童年时生活的艰辛。
【小题2】结尾写到“让人们别把过去关于这条老街残存的那一点儿记忆完全斩断灭绝”,文中写了南横街哪些“残存”的“记忆”?
【小题3】阅读全文,探究“南横街”寄予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