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冬安

董桥

①认识她的时候还是个刚刚长成的小女孩,标致得像一幅画,说是几天前才从内地出来,想家想得眼神里染上一层淡淡的乌云,却也遮不住云里透出来的那悠悠的艳阳。后来听说婚姻遇到了黑夜的风雪:一下是彻骨的寒气从纸糊的破窗缝隙中熏得人想哭;一下是红红的炉火照亮了满室的春意。最后还是分开了,始终离不了文字工作,她从一个地方转到另一个地方做着同样性质的差事,有一阵子是担忧家人的病,四处求医求药。偶然跟她吃一顿饭,细细辨认她脸上那几抹早来的秋意。

②再过完一个冬天,她突然相信北国之春正浓;那是她写完一部小说之后的事了。终于眼看她匆匆北上。惦念中也收到过她的来信,说在苦学英文,准备到美国念书,没说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一起去,最近的一封短简,说是总算考完试,走到街上,到处的店铺都挂着花花绿绿的九八年的年历,想起六七年前我们相识的情景:“我老觉得自己像吃饭一样把日子一粒粒地吞下去,这饭也还是可以回味的,”信末的两句话尤其让人牵挂当年那个画里的小女孩:“算是问一份冬安吧。这边冬天很肃杀的,因此阳光老是笑眯眯的。”

③信封上没写北京的地址,不知道是不是从旧地方搬走了暂时住在什么宿舍里。我想问她近来可写了些什么?怎么信上说“一个字都没什么好写了”?遇到敏慧而通文墨的晚辈,我常常忍不住希望他们多写作,却又常常免不了担心他们对人世间的悲欢离合感受过深。年轻的岁月像轻轻的扁舟,载不动那超重的愁。我想人老了都会这样。

④我当初发表过一些作品之后,几位长辈总是关怀我的心愿:又怕我误入浮华的陷阱白白断送了那一丝灵气,又怕我沉迷在文苑书楼之中,错过了谋稻谋粱的机缘。到了我有一份安定的职业,他们又担心生在福中的人写不出深刻的作品。慢慢的我发现人生的浮沉由不得自己作主,走哪一条路子甚至会走多远根本不在自己的计算之中。我于是总是安于埋头做完眼前的工作,不敢相信明天是不是还有这样的环境和心情去做好一件事。台静衣先生一句“人生实难”,我每一次看到想到都心疼:八十几年的八千里路云和月,老人家留下的四字总结竟带那么无奈的憾意。

⑤张爱玲在美国几十年,兜兜转转想找一处安静的栖身之地以便利用业余的时间和精神去写作,到底并不容易。幸好还有那么几个古道热肠的朋友用尽方法替她求一个安顿,她给夏志清的信上说:“本来在中西部与加州的事,都是济安的学生照应我,等于济安在遗嘱上添了一笔,给一个朋友一份遗产,完全意想不到的,其间你出的力当然更不必说了,也是实在不知道该怎么说,因为只有比较小的事才可以道谢。”也许作家、艺术家、音乐家都必须经过一次又一次的不快乐才能够创造出自己满意的作品。“不朽”是千秋万代人的事情,轮不到创造不朽作品的人刻意追求。新加坡报纸问金庸怎样回头看自己的作品,他答道:“找到不少错别字。”浅浅的话,深深的道理。

【小题1】请赏析第①、②两段语言的不同特点,
【小题2】分析第④段引用台静农“人生实难”的作用
A.
【小题3】文末画线句是作者对于金庸回答的评价,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A.
【小题4】请说说以“冬安”为题的好处。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5-06 06:09:4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宠物猫——占领都市圈与互联网

在进化与人工培育繁殖过程中,家猫的面部特征相比野猫更加圆润,拥有更圆的脸型、更大的眼睛和更小的嘴。这种形似人类婴幼儿的幼态化长相激起了人类原始的保护欲,也让人类在猫面前更容易放松且获得愉悦。因此很久之前,即使家猫不捕鼠甚至丧失了捕鼠功能,人们也心甘情愿养猫。

最早的“猫奴”还要追溯到古埃及时代。希腊史学家希罗多徳在游览埃及时曾记述说:“在埃及,如果谁家的猫寿终正寝了,主人必将剃眉致哀;如果谁家宅子不慎发生火灾,主人通常先抢救家里的猫。”他甚至记录了赫赫有名的“培琉喜阿姆之战”中埃及人失利的原因:公元前525年,波斯帝国国王冈比斯为了征服埃及,率领大军,骑在骆驼背上穿越90千米的沙漠,来到埃及的前哨站培琉喜阿姆,在那里与埃及军队遭遇,但后者竞因波斯人盾牌上画的圣猫像而不愿进行反击。”

我国唐宋时期,从皇宫贵族到平民百姓,爱猫者也大有人在。诗文书画中,猫嬉闹花间月下的身影常常可见。想得到一只猫不是件容易事,得用盐和茶叶来换,如宋代曾几的《乞猫》:“春来鼠壤有余蔬,乞得猫奴亦已无。青蒻裏盐仍襄茗,烦君为致小於菟。”得到猫以后,也要费心照料,给予其他家畜完全不同的级别待遇,如陆游的《赠猫》:“裹盐迎得小狸奴,尽护山房万卷书。惭愧家贫策勋薄,寒无毡坐食无鱼。”

今天,世界上家猫的数量是家犬的三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深入,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养猫人。究其原因,一是猫的活动领域相比狗要小得多,很多家猫对于常年独处一室悠然自得,甚至可以一辈子不出门。二是猫若即若离的神游性格并不像狗那样需要主人陪伴。猫与主人的关系如同一个低要求的房客,既可以满足主人的情感陪伴,又不用其负担陪伴压力。因此不少人都选择了养猫。

猫的热度甚至延伸到了工作场所:一二线城市的互联网企业喜欢将养猫作为公司福利的一部分,如同下午茶放松员工的神经,加班夜晚的“猫咪精神鼓励员”也是互联网公司的独特企业文化。养多只猫于店中,供客人就餐时观赏逗摸的猫咖啡和猫餐厅也同样火爆。

2014年,互联网的发明者蒂姆·伯纳斯·李接受采访,当被问到网络最出乎他意料的应用是什么时,他毫不犹豫地回答:“小猫”。

猫比狗的面部肌肉少,能做出的表情也少。“面瘫”的表情也许琢磨不透,但在互联网时代的表情包里,却能随意被加上对话,作为人类对于自身情绪的某种表达。猫曾为其招致杀身之祸的性格,如今却帮助其打了一个翻身仗,一跃成为互联网时代的大“赢家”。在英国,每天上传到互联网的自拍照片是140万张,而上传的猫咪照片却有380万张。人们喜爱在网上用猫来社交,因此诞生了许多流量不低于明星的“网红猫”,即使不养猫,年轻人也喜欢交流分享猫咪图片与视频,将这种对猫的喜爱方式称为“云吸猫”。

(摘编自2018年《新华文摘》第22期)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们之所以心甘情愿地养猫,主要是因为家猫不捕鼠甚至丧失了捕鼠功能。
B.将可爱猫咪的相关视频、图片发布在互联网上获取巨大的流量,这个产业叫“云吸猫”。
C.“生荣死哀”这个词用来形容古埃及家猫的生活再合适不过,无论王室还是平民,对死去家猫都要予以哀悼。
D.因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发展和现代人无处宣泄的情感焦虑,不少人选择养猫。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主要使用引证法和例证法,全方位展示了猫在互联网迅猛发展、城市化加速发展的今天的处境。
B.文章在对猫和狗的对比论证中言之凿凿地说明了猫更受都市人宠爱的原因。
C.文章引用曾几的《乞猫》和陆游的《赠猫》主要是为了彰显猫通人性,可差遣,对人的影响至关重要。
D.文章先提出问題,接着具体分析,最后明确猫是互联网最大的赢家,层次分明。
【小题3】下面关于人和猫的关系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埃及,如果谁家的猫寿终正寝了,主人必将剃眉致哀,主要原因之一是猫能将在谷物中泛滥的毒蛇和鼠类消灭。
B.人类历史上最伟大航海中也有猫的陪伴,猫除了能消灭船上的鼠患以外,还能使孤独的远航者获得放松和愉悦。
C.中世纪欧洲大规模的黑死病(鼠疫)蔓延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老鼠的天敌——猫被大量屠杀。
D.猫在陪伴人类的历史中也曾惨遭厄运,这主要跟人们在它身上赋予的神性被消解有关。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致命的江南

潘向黎

①读诗可能尚不明显,读词,简直触目就是“江南”。对这个词有着强烈的偏爱,觉得它唤起的是湿润而明媚的印象,而且连它的字形都那么亭匀有致,音节也那么悦耳动听。六岁时第一次到杭州,于是对江南的最早的印象就是那柔柔的柳丝、明媚的西湖,还有父母温暖的双手。那真是绝好的启蒙教育。

②有人说,在历史上“杏花春雨江南”总不是“骏马秋风塞北”的对手,纤柔的南方一次次败给骁勇的北方。如果这是宿命,我想大多数江南人宁可接受这样的命运,也要守着江南,寸步不离,永不叛逃。

③最早记得的是白居易的《江南好》:“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这是关于江南流传最广、最艺术的广告。而最浓艳消魂的是韦庄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这是写给江南的情书,表达的已经是身陷其中、无法自拔的爱恋了。

④韵味深长、风神独具的是皇甫松的《忆江南》:“兰烬落,屏上暗红蕉。闲梦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潇潇,人语驿边桥。”

⑤在烛火黯淡的光线下,在有着美人蕉图案的屏风边,诗人梦见了江南。梅子黄熟的时节,夜雨潇潇,诗人(或有人)在船上吹着笛子,桥上传来低低的吴侬软语。这是个笼罩着迷蒙烟水汽的世界,既温暖又惆怅,既迷离又清新。这是画境,是诗境,也是梦境。

⑥江南如果仅仅使人难忘难舍、魂牵梦萦,那还不足以称“致命”。但是江南似乎真的是“致命”的。

⑦它可以使人放弃前途。辛弃疾的“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水龙吟》)”提到的季鹰,名叫张翰,西晋人。《世说新语·识鉴篇》说他在洛阳为官,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莼菜羹、鲈鱼脍,就说:“人生贵得适意耳,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弃官南归。这就是著名的莼鲈之思的典故。

⑧后来我们知道这是一个看清形势的聪明人脱身的借口,但是谁能否认,莼鲈之思,也是张翰决定的原因之一?因为我始终相信,江南作为人性的栖居之地,有着这样的魅力,让人平息尘心俗念,放弃对仕途经济的热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是这种选择的另一个版本,稍涉香艳而已。

⑨它可以使人放下刀戈、率众来降。丘迟的一篇《与陈伯之书》,是一篇招降书,写得文采斐然,情景交融,动人心弦:“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见故国之旗鼓,感平生于畴日,抚弦登陴,岂不怆悢!”逃奔北魏的陈伯之读了,抵挡不住乡思的攻势,率八千人来降。与其说这是文学的胜利,不如说是江南的胜利。

⑩它甚至是江山变色、生灵涂炭的缘起。柳永的《望海潮》将江南的繁华猗旎写到了十分,“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传说金主完颜亮读了这首词,慕西湖胜景,就起了挥鞭渡江、立马吴山之意。我不怀疑江南有这样的吸引力,会让人起觊觎之心,但是将王朝的覆灭,归罪于一阕词,未免荒谬。朱东润先生说得公允:“说金主受一词的影响而发动南侵,原不足信;但于此可以说明这首词描绘之工,流传之广。(《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

⑪但是这都是前尘往事了。留下来的只是关于江南的美丽的咏叹,只是关于江南的千古传说。江南,是一个文化的空间,一个人性的空间,是中国人永远的梦境。在这里,我们滤去了现实中的不洁、不美、所有的缺憾,只留下山明水秀、草长莺飞,才子佳人,美酒佳茗……虽然那些笙箫吟唱的烟波画船已经去得很远。

(节选自《才女书·百篇女性散文经典》)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江花”“江水”承载着江南特有的招牌景致,而“垆边人月”“皓腕霜雪”等场景散发着中国文化最深处的芬芳气息,引发了无数人有关江南的心事与情思。
B.“让人平息尘心俗念,放弃对仕途经济的热衷”,作者借解释张翰隐退的原因,表明自己顿悟世事、追求内心平静的人生态度。
C.“逃奔北魏的陈伯之读了,抵挡不住乡思的攻势”一句,运用拟人和对比的手法,说明了乡思、乡愁是陈伯之心中最柔软的一角和最本能的情感。
D.江南不让塞北,且成为历代文人骚客笔下永恒的主题,他们不仅在诗词歌赋中浓缩了这一意象,而且经过竞相歌咏,渐渐形成了一种诗学传统。
【小题2】文中大量引用了与江南有关的古诗文,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小题3】作者为什么说江南“使人难忘难舍、魂牵梦萦”?请根据文意作简要概括。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明代中后期,手工业和商业有了较大发展。随着市场的发展壮大,从农村流入城镇的人口日益增多。城镇生活不同于农村,农民习惯于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男耕女织,各管各的。城镇居民相对地减少了对土地的依附,人际关系更紧密,人的自主意识也变强。这一时期,文化领域出现了以王学左派为代表的“异端”思想,许多剧作家受此影响,更多地思考戏曲应如何针砭现实,促进社会进步。
随着市场发展,城镇居民生活有余暇,他们需要丰富多彩的休闲娱乐方式。人民群众对戏曲的热情,使许多具有高度文化修养的诗人积极参与戏曲创作,甚至自操檀板,粉墨登场。这一切为明清戏曲经典作品的涌现创造了良好条件。
由明入清,以王夫之、黄宗羲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经历国破家亡,转而更多地思考社会现实问题,力图借鉴兴亡教训。在这个大变动的时代,讲求情与理合一的思潮让进步剧作家们更多地面对社会现实,同情人民大众,反思历史得失。时代的呼唤,社会的变革,正是推动明清戏曲创作走向繁荣的前提。
明清一些戏曲作品能成为经典,是因为其创作者不片面追求“票房价值”。他们长期观察社会,深入体验人生,认真检索文献,总之,苦心孤诣才进行写作。《长生殿》“盖经十余年,三易稿而成”。孔尚任说《桃花扇》写“朝政得失,文人聚散,皆确考时地,全无假借”;又说,经过十余年的酝酿,“凡三易稿而书成”。
明清一些戏曲作品能成为经典,还在于作者掌握了戏曲创作的规律。汤显祖曾指出:“凡文以意、趣、神、色为主。”他认为作品所立之“意”,要有超越常人和前人的新意。他通过写杜丽娘这一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之间的冲突,对明代社会现实作总体性控诉。《牡丹亭》一经问世,便“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
“趣”是指戏曲作品故事情节生动,结构完整,能准确表现内容。《牡丹亭》写杜丽娘因情成梦,因梦而死,死而复生,曲折微妙地凸显封建时代青年对理想的追求。情节既出乎意料之外,又入乎情理之中。把思想内容的真实性、创新性和戏剧情节的生动性、趣味性结合起来,这是明清戏曲经典共同的创作经验。“神”指人物形象具有神采、神韵。正由于明清优秀戏曲作家在理论上有自觉追求,他们塑造的人物形象才各具个性、各有特点。即使是次要人物,其性格也是多面的、微妙的。像《牡丹亭》里的陈最良,固然是个迂腐塾师,却又有圆滑一面。
至于“色”,是要求剧作要多彩多姿,具有很强的戏剧观赏性。运用伎艺性表演以加强戏剧观赏性,是我国戏曲的审美特色。戏曲中的唱、做、念、打本身就有着浓重的伎艺色彩。明清经典作品成功之处,就是有机地结合剧情,丰富“色”的成分,充分展现传统审美趣味。
明清经典戏曲作品,均能做到“意、趣、神、色”的完美统一。这四字箴言引导下的明清戏曲创作,将戏曲文学推向高峰。
(选自黄天骥《明清戏曲高峰的启示》,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明代市场的发展使人口结构和城镇居民的生活需要发生了变化,此外,文化的变化,使戏曲创作发生了变化。
B.由明入清,社会经济和政治大变动,经历了国破家亡的剧作家和王夫之等知识分子转而更多地面对社会现实。
C.明清的一些优秀戏曲作品能够成为经典,在于其作者追求全面,苦心孤诣,而且他们掌握了戏曲创作的规律。
D.明清经典的戏曲作品都能达到“‘意、趣、神、色’的完美统一”,这是那些作品的创
作者自觉追求的理论。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前部分在论证明清戏曲高峰产生的外在条件时,从经济、文化、政治多个领域进行了分析。
B.文章以《长生殿》《桃花扇》为例,证明其作者长期观察社会,深入体验人生,认真检
索文献。
C.文章后部分在论证明清经典戏曲的作者掌握的创作规律时,采取了“总——分——总”
的结构。
D.文章几次举了《牡丹亭》为例,是要证明重视 “意、趣、神”是明清戏曲经典共同的创作经验。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王学左派为代表的思想是进步思想,它被称为“异端”,可能由于当时的统治者认为
它对自己不利。
B.剧作家对自我创作的反思;诗人积极参与戏曲创作;戏曲作家自操檀板,粉墨登场:都有益于戏曲发展。
C.无论是《牡丹亭》的主角杜丽娘还是配角陈最良,都是具有神韵的人物形象,其性格都是多面的,微妙的。
D.戏曲创作规律中的“色”就是指运用伎艺性表演,它是我国戏曲的传统,明清经典作品发扬光大了它。

同类题4

材料一
C919大型客机、“鲲龙”AG600水陆两栖飞机成功首飞,时速超过350公里的中国标准动车组“复兴号”实现商业运营,“蓝鲸一号”钻探平台首次海域“可燃冰”试采成功……回顾2017年,中国制造的高端创新成果不断涌现,让国内外不少人直呼“厉害了,中国制造”。
“中国制造2025”实施以来,一批重大标志性的项目和工程陆续落地,我国制造强国建设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大飞机、集成电路、新材料、飞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新能源汽车等重点领域取得了积极成效。我们欣喜于中国制造取得可喜成就的同时,也应该意识到中国制造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以新能源汽车为例,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三年位居世界第一;动力电池单体能量密度提高了2倍,价格下降了70%;纯电动汽车主流车型续航里程可达300公里以上,与国际水平相当。新能源汽车有望成为我国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实现跨越发展、抢占先机的重要机遇。同时专家也表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产品存在的安全隐患、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还没有彻底扭转、取得突破。这也是中国制造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目前,“中国制造2025”的实施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仍有三个格局没有改变:一是关键核心技术和装备受制于人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二是在全球产业链分工中,整体上仍处于中低端的格局没有改变;三是前堵后追、两面夹击的外部竞争环境格局没有根本改变。
如今,无人驾驶汽车、智能无人机等新产品层出不穷,且研究不断深入。今后工信部将利用现有的资源和手段,推动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特别是与制造业相融合。要在智能网联汽车、智能服务机器人,智能无人机等方面加大研发力度,重点突破智能传感器、神经网络芯片等产业发展的基础环节。中国制造,正向中国智造、中国创造转变。
试想2025年,中国制造会是什么“模样”?日前,《中国制造2025》重点领域技术创新路线图(2017年版)在京发布。专家表示到2025年,我国通信设备、轨道交通装备、电力装备三大产业将整体步入世界领先行列,成为世界第一,而且创新模式将由跟随到并行,进而跨入引领;高档数控机床、机器人、航天装备、节能汽车新能源汽车、农业装备等,将整体步入世界先进行列,处于世界第二、第三位置,集成电路及专用设备、民用航空装备这两个产业与世界强国仍有一定的差距;操作系统与工业软件、高性能医疗器域两个产业的发展前景存在较大变数,如能采取有效、正确的路径和政策,有望进入或接近世界先进行列。
(取材于《光明日报》相关文章)
【小题1】下列关于“中国制造”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近年不断涌现的中国制造高端创新成果令人振奋
B.无人驾驶汽车将是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机遇
C.中国制造前堵后追的外部竞争环境根本没有转变
D.实体经济与制造业的融合是中国制造的发展趋势
【小题2】下列关于2025年中国重点领域技技术创新前景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农业装备产业相比世界强国仍有不小差距
B.民用航空装备产业有望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C.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将步入世界领先行列
D.高性能医行器械产业引领世界创新发展

同类题5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刘帆

从抗战纪念城参观回来,8岁的我问兵:“你上过前线吗?”

“这话也问,笑掉大牙!”

“你就回答我,上还是没上?”

“好样的!”兵,不急,坐在青石板上,招呼我:“想听,就坐。”

“不坐!你快讲! ”

“行,你小子不去当兵,真是可惜了。”兵说道,“我们家按照现在的话说,就是当兵世家。当然也是提着脑壳干革命的世家……

湘水拍打河岸,兵望着远方出神。

1944年,鬼子打到我们这里。枪炮声噼噼啪啪,火光就像现在的落霞一样红。爷爷接到命令,天黑之前必须赶到茶山坳。爷爷跋山涉水,终于赶到了那里。接防阵地上只剩下一个士兵,他狠狠地指着对面:“狗日的鬼子,不停地进攻,兄弟,你多个心眼,对他们,开火,开火!千万不要心慈手软!”

爷爷听了,连忙应允:“放心,我这杆枪,专打鬼子!”

爷爷在枪林弹雨中像一团烈火,专等冲锋的鬼子向前,然后,出膛,开火,枪把子热得发烫。他说神枪手点射,就是一搭又一搭地送鬼子上路。

三十三年冬,父亲十三岁。爷爷回家对奶奶说,要英杰快快长大,要奶奶好生带大孩子。

“爷爷后来呢?”

兵说爷爷开拔,去了哪里打仗也不知道。后来,来了一个人,他自称是爷爷的战友,他说爷爷去了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很久很久才能回来。

奶奶一听,急了,跺着脚一连串地说要去寻找爷爷…

爷爷的战友对奶奶说,爷爷是好样的,茶山坳他杀死了几十个鬼子,是英雄。这样行不?

让孩子认我做义父,来人对奶奶说。将来孩子明白我手里的东西,就知道他的父亲去了哪里。

孩子我带走,如果你实在不同意,我就将东西郑重交给你。说着,来人就脱下身上的军服,将兜里的东西递给奶奶。

奶奶接住,对来人说孩子他爸嘱托我好生带大孩子,不管他在哪里打仗,孩子不能带走,孩子是我心头的肉。你不知道,孩子两岁时差点天折,他爸长年在外,孩子的爷爷悲痛了几个月,托人写信逼迫孩子他爸才回家半个多月。奶奶说起这些,眼泪马上不争气地流淌出来。

来人严肃地说,嫂子不要悲伤,五年后,我再来,我答应过明伦兄,等孩子长大后,带他去部队。

奶奶无言地点头,答应了来人。

来人腿长,迈开了又合拢,敬了军礼,又对奶奶鞠躬才走。奶奶说,来人身手矫健,再三告诫不要让保长知道了,最后一步步警惕地远离村子。那时就有一种预感,感觉孩子他爸和他一样,越来越远。那些云啊树啊山啊,直直地在眼里模糊,然后消失,等到实在望不到的时候,奶奶紧闭房门,抱着父亲号啕大哭,真想一把锁锁好屋子这扇门。

太爷爷知道后,又急又气,特别是听到儿媳妇的的哭声后,对儿子大骂,言语犀利。不知什么原因,奶奶竟然不哭了。

奶奶说,明伦是好样的,我答应他想方设法好生养大英杰。

年后,鬼子投降了,明伦没有回来,转眼又过了四年,其间发生了数次战斗。有一天县

里采用公历1949年。之后村里人都忙土改忙生产。就在全家焦急盼望的时候,五年前来过的明伦的战友又来了。他给奶奶一张盖有鲜红大印的“烈属证”,同时,他说要带明伦的儿子英杰走。

他说要带到部队入伍,实现明伦生前的嘱托。

奶奶号啕痛哭,之后说,为了新中国,明伦的血流进了土地,但并未流完,他的血还在英杰身上。

父亲随着来人到了部队,参军,1952年到了朝鲜战场。

之后就有了我,1979年2月,我所在的东线部队在北越的高平至谅山段攻击敌人

兵说着,潸然泪下。

兵哽咽着:“哪一次,我们不是上最前线?”

原来兵的爷爷,他的名字刻在抗战纪念城的碑上。

兵说,衡州保卫战后,爷爷接受党的秘密指示,随八路军南下支队,准备去延安,在湘鄂赣一带遭到国军围剿,不幸遇难……

“爷爷的战友给奶奶带了什么东西?”

兵坐在湘江边,望着远处说:“你真想知道吗?”

“是。”

“那是一颗红五角星,奶奶给了父亲,父亲给了我。”兵缓缓道出。

十年后再去寻找兵的时候,兵已经不在了。而我头上,也戴上了五角星。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8年第19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出膛,开火,枪把子热得发烫”运用动作和细节描写,表现出爷爷对日本鬼子的满腔仇恨,揭示了战斗的紧张激烈。
B.文中“预感”一词,写出了奶奶担心保长会知道来人的事情,以及感觉爷爷将离自己越来越远再也不回来的害怕心理。
C.文中多处故意不点明来人给奶奶带来的东西是什么,既设置悬念,又为后来父亲随爷爷的战友到了部队埋下了伏笔。
D.红五角星是革命精神的象征,也是理解“兵”的故事的关键。它跨越时空,见证了一个家庭走上革命道路的历程。
【小题2】“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题目是“兵”,却花了大量笔墨写爷爷的故事,这样处理有什么效果?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