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药罐子

陈枯朽

村人药罐子,杨氏,身材矮矬,头大脖细,脸白皙且微麻,手长腿短,肢体搭配不甚匀称。起初有名有字,但因长年喝饮自制之草药,故而得此外号。

药罐子稍通文墨,曾在镇上草药铺当学徒,因私受宴请,坏了药铺规矩,站柜仅三年即被开除。临行那天,掌柜的塞给他一本《本草纲目》,嘱他好好研读,必能惠及于人。

他回村后务农,每与人谈不离草药,所唱者不离汤头歌,所饮者亦不离汤药。他说,凡天地间万物,皆能入药,就看能否对症;凡人世间杂病,皆可医治,就看能否对药。所以,他主张,不治之症,可尝百草,万一有一味对症,岂不白捡一条命。他还说,防病比治病重要,无病时吃药比有病时吃药更有效。他家厅堂的八仙桌上,总搁一把陶壶,壶内储满药汤;他家后厨,紧靠灶旁有一个自制的铁皮炉子,炉内炭火终年不熄,罐里整天咕噜个不停,药香散出,半村能闻。

一年春耕,村头的二秃子下田时脚肚子钻进一条蚂蟥,大伙见状都慌了手脚,不知如何处置,二秃子更是坐在地上大哭。正在旁边采草药的药罐子循哭声赶到,从扁担伯的腰间抽出长烟斗,拧下铜头,拗一根细草杆一通一抽,把草杆上的烟油捋下,涂抹于患处,不一会,一条蚂蟥缓缓地从创口退出,落到地上。舒了一口气的二秃子捡起一块三角石就要砸碎蚂蟥。药罐子止住说,蚂蟥好药材,消肿解毒灵验得很,说罢摘片树叶将蚂蟥一包,转身对二秃子说,将树叶烧成灰,敷在伤口上预防感染。

邻村的长鼻叔得了水肿病,到镇上济世堂问诊,带回几服药喝下不见效,躺在床上等死,听得药罐子的医名,便差女儿菜花来请。药罐子径直进卧房,支开菜花,让长鼻叔脱光衣裤,从眼睑、头面、四肢、腹背、足胫一一查看,并用手轻按浮肿处,问明症状,回到厅堂,向菜花要来济世堂开的药方,就在八仙桌上仔细研究起来。已情窦初开的菜花忙前忙后,一边沏茶续水,偶尔还瞟一眼药罐子,觉得他相貌确实不招人喜欢,甚至有点怪异,但做事有条有理不紧不慢的脾气却令人信任。她曾听人说过,人不可貌相,奇人异相之类的生活经典,觉得眼前的药罐子似乎就是位奇人,想着想着便又多看了他几眼,这时,药罐子拍拍处方对菜花说,济世堂把阳水当阴水治,只知健牌,不知温肾,差点误了大事。

菜花眼睛一亮,问:“俺爹有救?”

“有救,只要在原来的方子上去掉三味药,再加上三味药,不出一月,你爹就能下地干活了。”药罐子满有把握地说,

“那敢情好,如果那样,你就是我家的恩人哪。”菜花一激动,死死地抓住药罐子的手不放,生怕他一走,老爹就有危险似的。

药罐子隔三差五会到邻村查着长鼻叔的病情,有时按按长鼻叔身上的浮肿,有时坐在床边开导长鼻叔放宽心,有时也调整几味药。每次去,菜花都热情招待,果然不出所料,水肿病缠身的长鼻叔在药罐子的精心医治下起死回生。他逢人便夸药罐子医术高明,是扁鹊再世,华佗再生,甚至怀着报恩的冲动打发媒人来提亲,许诺一分彩礼都不要,愿将菜花许配给药罐子。

药罐子婉拒道:

“菜花是个好闺女,如果没有医患这一节,我会答应这门亲事,但现在不合适,我给你看病,你把闺女送给我,这算哪门子事?不被人截脊梁骨才怪呢。”

一年夏天,村尾麻婶找药罐子讨草药。她见药罐子和衣仰躺于床上,眼睁着,嘴半张着。肢体僵硬,知道大事不妙,吓得迈不开腿。

药罐子幼年失怙,吃百家饭长大,又未曾婚娶,仅孤身一人,家门自然冷落,但因悬壶济世多年而德被乡里,丧事因而极具哀荣。长鼻叔给药罐子擦洗身子,更换寿衣寿鞋,还捐出自己的寿材。菜花披麻戴孝守灵三天三夜,哭得像泪人。村人则主动筹备了香烛、纸钱、长明灯等一应物什。出殡那天,村中青壮轮流抬棺,送葬者男女老幼三四百人,绵延数里,铳炮也响了一路。草药铺掌柜致悼辞,情真意切,济世堂头牌老中医亲题墓碑曰“药罐子之墓”,宇迹苍老古拙。

药罐子享年四十有二,死因不甚明了。但据长鼻叔说药罐子通体发黑,怀疑死于草药中毒。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采用肖像描写,细致、传神,特征明显,形象突出;同时交代了药罐子外号的由来,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B.小说注重从细微处表现人的心灵秘密,“想着想着便又多看了他几眼”,寥寥数语,情窦初开少女的微妙心理就显露出来了。
C.药罐子当学徒时,因私受宴请坏了规矩被开除,死时获得头牌老中医题碑的殊荣,说明其因牢记教训谨守行规而获得同行的尊敬。
D.小说语言文白相间,质朴生动,富有表现力,乡士气息浓厚;也与药罐子稍通文墨且为草药铺学徒出身的身份相吻合。
【小题2】小说中的药罐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中写药罐子使患水肿病的长鼻叔起死回生,这一情节是否合理? 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3-05 11:03:1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一窗蓝天

陈凤群

贾林遇上钉子户了。

花阳小区的阳台几乎清一色的彩钢遮阳板、乳白色塑钢窗,唯独宁倔强家的阳台无遮无拦裸露着,成为小区里一道迥异、扎眼的风景。

花阳小区下星期就要参评“最美小区”了,评委会对阳台有统一规定,如果宁倔强家的阳台没有整齐划一,“最美小区”的评比是难以过关的。

宁倔强就是贾林眼里的钉子户。人如其名,轴得很。召开住户会议不来,任贾林在电话里怎么说,宁倔强就两字——不装。

宁倔强经营着一间小吃店,白市夜市连轴转,每天早出晚归,神龙见首不见尾,白天家里唱空城计。时间紧迫,贾林决定到宁倔强的小吃店当面做他的思想工作。

宁倔强的小吃店在步行街上,一俟夜晚食客盈门。甫至,贾林就被熙攘的食客和喧嚣的声浪吵得头晕脑涨。宁倔强对贾林的出现视而不见。贾林脸上发讪,只得寻了一小马扎在偏隅落座,等宁倔强闲了再说。

这一等就三个多小时,已是午夜。

见食客稀了,宁倔强点了根烟抽着,贾林这才趋上前去。

“宁老板……”贾林绽了绽笑脸。

“呼……”宁倔强猛地蹿腾起一团炉火,把贾林吓了一跳,一个趔趄差点倒栽葱。

贾林绕到宁倔强右边,挤了挤笑脸:“宁老板……”

“欻……”宁倔强突然铲出一泼水,贾林慌忙跳开,潲水擦身天女散花。

贾林转到宁倔强身后,勾上个脑袋,努了努笑脸:“宁老板……”

“啊哧……”宁倔强倏忽打了个喷嚏,喷了贾林一脸唾沫星子,随即抻了抻懒腰,“贾同志,你看都这么晚了,有什么事明晚再讲啦。”

贾林还能说什么呢。

翌晚,贾林提前一个小时来到小吃店。来得早,店小二还在准备食材,店里空荡荡的没有一个食客。贾林窃喜,店小二却甩过来一句:“老板外出办事去了。”

贾林只得寻了小马扎在偏隅落座,等宁倔强回来。

这一等就一个多小时,宁倔强终于回来了,可小吃店也食客盈门了。

宁倔强忙得团团转,小吃店闹腾腾的。

贾林知道又要白等了,无奈悄然离去。

次晚,贾林草草吃了晚饭就赶到小吃店。

店里很安静,店小二仰躺在柜台沙发椅上休憩。

见了贾林,店小二乜斜着眼,懒洋洋道:“今晚不开市,老板回乡下去了,要明天才回来。”

贾林决定到宁倔强家守株待兔。

贾林对花阳小区住户门清,宁倔强住在小区最背阳的G栋,G栋有十八层,宁倔强居十七楼。

是晚,贾林径直来到宁倔强家,开门的竟然是一个老婆婆!

宁倔强鳏居,全小区的人都知道,多年来都一个人居住,独来独往,咋忽地就冒出来一个老婆婆呢?

贾林眼珠子都要掉下来了。

老婆婆被贾林目瞪口呆的样子逗乐了,慈爱地笑了笑,问:“你是谁啊?找倔强的吗?他还没回来呢。”

贾林赶紧亮了亮工作证。

一看是小区物业经理,老婆婆连忙把贾林迎进屋。

屋里没有进行室内装修,摆设也很简朴。只扫了一眼,贾林心里便有了底气:敢情这个宁倔强怎么都不肯装修阳台是没钱呀,只要他肯装,物业也不在乎倒贴那点钱!

贾林落落大方地入座,从容地等候宁倔强归来。

老婆婆应该八十好几了,黝黑的脸上沟壑纵横,一看就知道是个饱经风霜的老人。

老人话多,一坐下来就絮絮叨叨地跟贾林说起宁倔强,说宁倔强十三岁便出外打工,说宁倔强省吃俭用买了这房子,说宁倔强贷款盘了一间小吃店,说宁倔强经常回乡下看她,说宁倔强如何如何,满肚子的话都是宁倔强。

贾林耳朵都快听出茧了,起身来到阳台。

敞开的阳台八面来风,一抬头便可仰视天空,真让人舒服。

老婆婆亦步亦趋跟着贾林来到阳台,见贾林仰望星空一副陶醉的样子,高兴地说:“贾同志也喜欢看天空?在我们乡下天空可美了,就跟歌里唱的一样,‘蓝蓝的天上白云飘’,在我们乡下想怎么看天空就怎么看天空,不像城里人住在铁笼子似的房子里,看不到头顶的蓝天。倔强这孩子孝顺,说了好几年了要接我来城里住,我说不来,住不惯城里的房子,看不到头顶的蓝天,这孩子就说咱家房子的阳台不装防盗网……”

贾林听着,感觉心里有股暖暖的东西在涌动。

“奶奶,我来例行巡查,看大家有什么需要帮助。喏,这是我的名片,有事就给我打电话,随叫随到!”

说着,贾林躬身退出了门外。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呼”“欻”“啊哧”这些拟声词的运用,使得动作描写更加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宁倔强对贾林催装阳台防盗网的愤怒。
B.小说塑造的小区物业经理贾林这个形象性格鲜明:恪尽职守、工作耐心、态度诚恳、通情达理、懂得体贴和关爱他人。
C.小说通过店小二两次对贾林推说老板不在店里,起到欲擒故纵、延宕情节、凸显矛盾的效果,同时也避免了平铺直叙。
D.小说以贾林的视角来叙述他与宁倔强的交锋、他对老婆婆的印象以及对宁倔强经历的了解,这样叙述既真实,又紧凑。
【小题2】小说叙事是怎样制造波澜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以“一窗蓝天”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菜大爷

刘奇叶

菜大爷是居住在城郊西村的一位退休工人。菜大爷姓蔡,“菜大爷”不是他的真名,而是邻里送给他的一个雅号。

菜大爷的住房是20世纪90年代建造的砖瓦民房,后面有个小菜园子。退休后,他把下地种菜当作一种乐趣。菜园子一年四季都能产菜,除了供给他与老伴儿老两口平常生活吃菜外,总是还剩余不少菜。于是,菜大爷在闲余之际也挑着自己种的菜到菜市场上去卖。

菜市场离菜大爷的家很近,穿过一条街道就到了。买菜的很有眼光,尝过菜大爷的菜后,下一次哪怕菜大爷卖得比其他的摊位贵,也会被一扫而光。

人们知道,菜大爷种的菜用有机肥料施肥,吃起来好吃又健康,属于真正绿色环保的蔬菜。菜大爷除了平常注意累积肥料,还经常去附近的养猪场挑猪粪施肥。渐渐地,前来买菜的人们都知道了菜大爷的菜好,亲切地称他为“菜大爷”。知道大伙儿对他种的菜十分钟爱,每次上市场卖菜归来,菜大爷心里头总是乐滋滋的。

儿子在外地工作,多次提出想接老两口过去一块生活,但菜大爷觉得现在的生活很不错,他喜欢这种自娱自乐卖菜的滋润生活,所以一直没有答应儿子离开这个城市,他也打心里舍不得这个菜园子。

隔壁的邻居老李头也卖菜,但他的菜是从外地贩来的蔬菜,属于无机肥料种植的那一种,味觉营养都没法跟菜大爷的菜比,人们一般不喜欢买他的菜,所以老李头每天卖菜总是早上出去,很晚才归来,有时候还要剩余些许残菜回来。

偶尔,老李头会同菜大爷一块去市场卖菜,两人年龄相仿,又是邻居,还算谈得来。

一天,老李头天没亮就贩回满满一担的蔬菜,在家里照常分拣为几元一把的小份后,刚要挑市场上去卖,突然感到肚子一阵绞痛,顿时瘫倒在地上。这一切正好被菜大爷瞧见了,他赶紧叫车把老李头送进了医院急救,接诊医生说是急性阑尾炎,需要做切除手术。

手术后的第二天,菜大爷去医院看望老李头时,老李头躺在床上动弹不得,老伴儿正在给他喂粥,一见菜大爷来了,老李头两口子一个劲地道谢。见老李头手术很成功,菜大爷也为他高兴。聊天中,一贯热心肠的菜大爷问老李头还有什么需要帮忙的没有,如果有就尽管说,邻里邻居的互相照应嘛。老李头听了,却欲言又止的样子,菜大爷便追问他是什么事情。原来,他是心痛前日贩回的一担蔬菜还放在家里没有卖掉,担心自己住院几天后,那一担蔬菜会白白地烂掉,怪可惜的。菜大爷听了,未加思索地答应帮老李头把菜挑去市场上卖了。

回去后,菜大爷二话没说,到了老李头家便把那担蔬菜挑去了市场。才到菜市场口,买菜的人们就一窝蜂围拢上来,容不得菜大爷说明一下这菜的情况,那担菜又被一扫而光了,哪有菜大爷陈情解释的空隙?望着一副空空的担什和一堆零零碎碎的钱币,菜大爷愣在那里好一阵,仿佛做了一件大亏心事似的。

当天下午,菜大爷把卖菜的钱如数交给了老李头,说了一声家里有事就走了。老李头高兴地接过钱一点,居然比平常赚的钱要高出一倍多。他心里对菜大爷钦佩得五体投地!

半个月之后,老李头出院了,特地买了两瓶好酒去敲隔壁菜大爷家的门,结果敲了半天没有人应。老李头问其他邻居,邻居说,菜大爷老两口搬儿子那儿去了。

菜大爷为什么突然搬走了呢?好久好久,老李头仍没有想明白。

(选自《小说月刊》)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写菜大爷的儿子在外地工作,多次提出想接老两口过去一块生活,这是插叙手法,这种写作技巧的运用,避免了平铺直叙。
B.小说中两次写到菜大爷的菜“被一扫而光”,突出了顾客对菜大爷的信任,说明不管是否绿色环保,只要是菜大爷卖的菜,顾客都欢迎。
C.小说注重从细微处表现人物的内心,比如菜大爷替老李头卖完菜后,“望”的动作,“愣”的神情,寥寥数语,就刻画出他的愧疚。
D.小说语言质朴,笔调从容,在淡定的叙述中,展现了当前社会的世态人情,表达了作者对主人公的感慨和敬意,富有浓郁的市井生活气息。
【小题2】小说设置老李头这个人物,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突出了菜大爷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麦季
袁省梅
①吃晚饭时,爸说:“我腰疼得不行,你替我看场去吧。”我不吭声,爸又说:“半 大小子了,该替换替换我了,看人家大斌子,接上他老子的力了,不上学,一天能挣好几 个工。”
②我还是没说话,可我听出了我爸话里的黯然、无奈、恨铁不成钢的味道。后来,只 要一想起我爸,我总是会想到多年前他对我无奈的样子,穿越时光的尘埃,扑面而来,让 我莫名的心疼。
③大斌子,那时也是十七八岁的年龄,长得却壮实,一副大人的模样。吃了晚饭,我 去喊了大斌子,捏了手电筒,去麦场。
生产队的麦场在村子的西边,旁边就是麦地,一片连着一片,朦胧的夜色里,空旷,饱满。风从树上掠过,簌簌响。小虫子在土里,唧唧叫。经了一天的日晒,麦秸垛和麦地散发着一种好闻的气味,热烈,干燥,青草和新麦的香很浓了,让人感到莫名的欢腾。
⑤马灯下,大斌子掏摸出一把旱烟和几张窄的纸条,说“吃烟”就把一根粗大的烟卷 塞到了我手里。现在想起,我的抽烟是从那晚开始的。月亮出来了,我看见大斌子学着大 人的样子,猛地吸一下,忽地吐出一团白的烟雾,很享受的样子。我只一口,就“咔咔” 地咳嗽了半天。大斌子就笑,笑得肆意,畅快。
⑥突然,我们听见麦地里传来剪麦穗的声音,“嚓嚓”“嚓嚓”,迅疾,慌乱。我一 下就慌了,脖子木头般僵硬得不能动。大斌子不叫我发出声响,倏地摁亮手电。一束光在 晦明的月色下,虚弱,模糊,却照亮了那人。
⑦竟是老王头。月亮银白水样明,老王头讪讪地,手遮着眼睛,说:“没动麦捆子, 就捡点麦穗。”大斌子仰头看看天,哈哈大笑:“是捡麦穗的好时候,不热。”我劝大斌 子放过老王头,别让队长来了看见。大斌子不理我,踢着老王头脚边的布袋子:“眼神挺 好啊,捡得不少嘛。”
⑧我知道,大斌子恨老王头。老王头是我们的老师,他不止一次地批评过大斌子,还 揍过大斌子。那时,哪个男生没挨过老师的打呢?多年以后,想起这些事,倒觉得老王头 下手太轻。大斌子还没停学时,就扬言要收拾老王头,当然也收拾过。给老王头扣在宿舍窗台上的碗下放只青蛙,给老王头的烟筒里塞半截砖。
大斌子抓过布袋子,冷冷地说:“人可以走,赃物得留下。”月下,老王头佝偻着腰,搓着手,嚅嚅着,不知说了句什么,低下头走得风快,简直是小跑了。大斌子哈哈大笑:“慢点啊王老师,别摔了您的老腰。”
⑩月亮隐在了云后,有风吹来,潮润,燠热。大斌子叫我去场院,自己走了。过了好 一会儿,他才来,手里却不见了老王头的布袋子。
(11)谁也没想到,第二天晚上大斌子偷了半袋子碾好的新麦,刚出了场院,让队长 撞见了。大斌子说是想用麦子换甜瓜吃。队长气得跳脚,骂他家贼难防。叫来他爸。大斌 子挨了一顿狠揍。
(12)天黑时,大斌子来找我,瘸着腿骂他爸:“下手真狠啊,好像我不是他亲儿 子。昨晚倒霉,今晚你给我放哨,偷回来。”那晚,他顺利地偷出半袋子新麦。朦胧的夜 色下,他的两条长腿舞得飞快,在小巷子穿来穿去。我追得气喘,也不敢喊。谁知他竟然 把袋子放到了老王头家的柴房子前。我问他:“昨晚的也是给老王头?”他说:“你认为 呢?”我说:“那前几天的布袋子还老王头了?你不是恨他吗?”他说:“你喜欢他?那 天我是想把布袋子交给队长,从他门口过时就听见他媳妇在屋里骂他犟驴,说屋里都揭不 开锅了还窝在学校不挣钱。老王头一句不吭,我听着就心软得不行了。”
(13)谁知,我跟大斌子刚把半袋子麦子放到老王头的柴房子前,老王头“呼哧”从 柴房子出来了。他扯住大斌子叫把麦子拿走,他说我偷你们不能偷,小小年纪可不能沾染 了这坏习气,你们得走正道。
(14)大斌子“噗”地吐了口唾沫,甩开他要走,老王头死拽住就是不让走。大斌子 没法子,只好背起袋子,也不理我,气呼呼地走了。
(15)我悄悄地叫他把麦子藏起来,明天换甜瓜吃。大斌子哼了一声:“吃吃吃,就 知道吃。”大斌子把麦子倒到了场院,说:“这个老王头,看我以后怎么整他吧。”一会 儿,他又说:“老王头说的也没错,嗨,这个老王头!”
(16)后来,大斌子和老王头成了铁哥们,我跟老王头也成了铁哥们。
(选自《中国闪小说年度佳作 2014》)
【小题1】概括第四段所写景物的特点并简析其作用。
【小题2】赏析第九段的划线语句。
【小题3】分析概括大斌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小题4】第八段在记叙事情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大师的老师——被遗忘的漫画家张光宇
陈一鸣
张光宇,1900年生于江苏无锡,祖辈世代行医。家中笼罩着生老病死的抑郁空气,跟奶奶一起剪纸时张光宇才觉得轻松快乐。
上海著名的戏园子“新舞台”离外祖父家不远,张光宇有事没事就往“新舞台”跑,别人看戏,他更喜欢钻到后台看演员画脸谱。一来二去,武生张德禄干脆把他留在“新舞台”画布景。1916年,张光宇拜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校长张聿光为师,两年后加入丁悚(丁聪之父)主编的《世界画报》,以“钢笔画”和“谐画(漫画)”走向社会。
当时的上海,弄堂里还有乡土气息浓厚的剪纸、年画、京剧、评弹;大街上又是洋气的广告橱窗和美国电影海报。画报是当时主流的市民读物,读者打开画报就像当下人们打开电视一样,张光宇进入《世界画报》正是得其所哉。
虽然没读大学,但张光宇的学习能力超强。家里“书满为患”,从中国民间传统绘画到德国包豪斯学派、墨西哥壁画运动、野兽派、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乃至摄影、电影、广告……只要有营养,一概来者不拒。张光宇画作题材包罗万象,传统故事、市井生活、时事政治尽收笔下,且细腻流畅,生动传神。
1921年到1934年的13年里,张光宇是南洋兄弟烟草公司、英美烟草公司绘图员。但在上海漫画家圈子里,张光宇是当仁不让的“带头大哥”——黄苗子19岁闯荡上海,在张光宇办的刊物发表漫画;叶浅予的第一幅漫画发表在张光宇主编的《三日画报》;廖冰兄自认是“光宇先生的私淑弟子”;华君武称张光宇为自己的“漫画引路人”。丁聪说,比起父亲丁悚,张光宇对他的影响是全面的。丁聪作品署名“小丁”,也来自张光宇对他的昵称。
张光宇的领袖地位来自艺术才华,更来自人格魅力——讲义气,不计较,喜欢成全人,有钱大家花。夫人汤素贞做得一手好菜,家里永远是人来人往的沙龙。张光宇不善言辞,朋友在一起他总是听得多说得少。
他有着强烈的社会正义感和民族自尊心。1930年他的创作中不乏针砭时弊的讽刺性漫画,比如《除蝇图》,配文是“小的拍一记,大的让它飞”,揭露当时政府治理贪腐的真相。
来自东北的“愤怒青年”张仃在张光宇身上找到了自己的理想。1936年,19岁的张仃因抗议国民党政府入狱,出狱后他尝试将《买卖完成了》和《春 劫》两幅漫画配上一篇短文一并寄给张光宇,被采纳发表。后来他到上海看望张光宇,无论年龄资历,张光宇都远在张仃之上,张光宇却打电话约来叶浅予、鲁少 飞、胡考等人,相聚通宵,让张仃感动不已。
日军迫近,张光宇不顾性命发起“漫画抗敌协会”并编辑《抗日画报》,上海沦陷之后携家逃往香港,给《星岛日报》画漫画和插图。
1949年12月,在廖承志、夏衍等人帮助下,张光宇举家迁回北京。他被聘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成了老朋友张仃的部下。他的第一件大事是为张仃主持设计的国徽提供了决定性建议——梁思成建议以“璧”为基本形象,张光宇的建议是“天安门”。那段时间张光宇参与过的设计难以确切统计:十大建筑的装饰设计,舞台美术、展览会设计,邮票设计,《人民画报》和《人民日报》改版,甚至每年节庆的游行队伍设计……在张临春记忆中,人民大会堂仿漆器的搪瓷盘、人民大会堂的屋顶“满天星”,都来自张光宇的创意。
1960年,张光宇参与了动画片《大闹天宫》的人物造型和场景设计,不少基本元素都脱胎于《西游漫记》。《大闹天宫》出来后一片叫好,媒体在报道中只提万氏兄弟和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为此万氏兄弟特意致信张光宇,意思说你才是《大闹天宫》创作者中最重要的人物,并为宣传中的疏忽表示歉意。这类事情往往是费劲不小,功劳无形,但张光宇总是来者不拒。
张光宇的理想变成了现实,但病痛却一天天加重。养病期间张光宇依旧整天练字画画,细线条的工笔画不了了,就画水墨。渐渐地口齿不清了,只能躺在床上闷声不响地看《约翰·克里斯朵夫》。1965年5月4日,张光宇与世长辞。
选自《艺术中国》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张光宇1945年绘制的彩色连环漫画《西游漫记》。画里是《西游记》原班人马去西天取“真经”,玉皇大帝的天宫里充满贪污贿赂,唐三藏一路遇到的妖魔鬼怪,都是玉皇大帝的皇亲国戚。借西游记故事,揭露物价没谱、特务横行的后方。这套漫画极具战斗性,但张光宇的艺术之心却没有被愤怒捣毁,每张画都精雕细刻。1960年张光宇为《大闹天宫》做人物设计和场景设计,许多元素直接取自《西游漫记》。
——(《南方周末》)
②正在上海举办的“中国现代主义大师:张光宇艺术展”,策展人之一李大钧表示,“中国不是没有大师,而是我们如何去重视自己的大师,如何给予合适的土壤去培养更多的大师。”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张光宇之所以走上绘画艺术创作之路,是与他少时喜欢跟奶奶一起剪纸并喜欢钻到后台看演员画脸谱分不开的。
B.张光宇是一个讲义气,喜欢成全人的人,在他的提携下,“愤怒青年”张仃找到了自己的理想。
C.张光宇为国徽设计提供过决定性建议,他还参与过十大建筑的装饰设计等活动,说明他是一位富有强烈责任感的艺术家。
D.文章题目是“大师的老师——被遗忘的漫画家张光宇”,说明漫画家张光宇虽然是一些艺术大师的老师,但却早被他们遗忘了。
【小题2】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A.张光宇18岁时加入了丁悚主编的《世界画报》,画报是当时主流的市民读物,相当于今天的电视,张光宇由此以他的“钢笔画”和“谐画”走向社会。
B.张光宇画作题材包罗万象,手法细腻流畅,生动传神,这都取决于他从中国民间传统绘画和西方各种绘画流派的作品中汲取营养。
C.在上海漫画家圈子里,张光宇是当仁不让的“带头大哥”,他在诸多方面影响到黄苗子、叶浅予、廖冰兄、华俊武、丁聪等人,这既凭借的是他的艺术才华,更凭借的是其个人魅力。
D.晚年的张光宇参与了动画片《大闹天宫》有关的美工设计,其美术设计的基本框架都出自于他抗战胜利后在重庆、成都展出的连环彩绘漫画《西游漫记》。
E. 此篇传记以时间为线索,截取张光宇一生中的几个重要阶段的经历,展现了一位漫画艺术大师的品格与成就。文章叙述脉络清晰,详略得当,语言自然朴实。
【小题3】被称作“大师的老师”的张光宇从抗战开始到新中国成立初期,他身上体现出了怎样的精神品质?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拈阄

余显斌

风大,浪高。一只船在浪尖和浪谷间翻转,如一枚树叶。船出现一个洞,在进水。船上两人,一个年轻人,一个老人,都紧张地忙碌着,想堵住船上的漏洞,可堵不住,水仍在流着。

两人对望一眼,茫茫大海,难觅人影,他们有些绝望。

可是,希望还是有的:一只小船在浪涛里游走,在迅速靠近。那小船如一粒弹丸,在风浪中弹跳着,游走着,不一会儿,弹跳到这一老一少的船边。

两人脸上的希望随之消失,冷凝成失望。

这是一个海盗。

不久前,海上出现一个海盗,驾着一只小船,来往海面,抢劫渔民财物,然后飞速离去,消失海上。为此,当地警察下发通缉令,广贴各处,老人和青年都见过,当然清楚。

海岛看见他们脸色,冷哼一声道:“你们认出了我?”

两人不说话,点点头。

海盗告诉他们,今天自己不打劫,只救人。

两人对望一眼,眼中有亮光闪烁一下。

海盗带着促狭的口吻告诉他们,自己决定,只救一人,留下一人。年轻人一听,一愣,随即指着老人道:“他……”话未出口,海盗一瞪眼,大吼一声道:“住嘴!”海盗说,这是自己的船,自己自有主张,别人不许插嘴,不然自己转身就走,谁也不救。

老人和青年知道,这个海盗无情,冷酷,言出如铁,说到做到。

他们闭上嘴,望着海盗。

海盗很满意于他们的表现,吩咐,将纸做成两个阄,一个里面写着“走”,一个里面写着“留”,拈着哪一个的,就按里面的字办。

老人一听,忘记禁忌,忙说:“我做。”

青年也抢着道:“我做。”

海盗白白眼,指着老头道:“你做。”

老人高兴地笑了,按照要求做了两个纸团,放在手心。青年瞪大眼,望望这个,又看看那个,游移不定。海盗急了,喊道:“别磨蹭,拈。”

青年拈起一个纸团,打开,上面写着“走”字。海盗眼睛一翻,讥讽道:“你真幸运,可以逃得性命了。”

青年眼眶红了,请求海盗,打开另一个阄。

海盗疑惑地望他一眼,命令老人:“打开!”

在海盗逼迫下,老人打开阄,纸上也写着一个“走”字。青年落泪道:“我不走,大叔,我陪着你。”

老头摇着头说:“快走,你年轻,你家里人离不开你。”

青年站在那儿不动。船在慢慢下沉,水已淹没了脚面。老人急了,吼道:“走啊,有这个机会怎么不走?”可是,青年仍站在那儿,任老人怎么推搡,就是不动,钢铸一般。海盗眼角跳动了一下道:“都上船吧。”

老人和青年愣了一下,猛地醒悟过来,连声答应着,相扶着上了海盗的船。回过头,他们的船在风浪中慢慢下沉、下沉,不一会没了痕迹,只留下一个水涡,旋转一下,不见了影子。

海盗的船在风浪中如一片羽毛,随着波涛浮荡,不久,到了岸边。

老人和青年惊魂稍定,回过头,海盗船已不见了影子。两人叹息一会儿,各自回家,不久就分别接到警察电话,说一个罪犯想见见他们,以表感激之情。

两人疑惑着,去了警察局。

在那儿,他们看到了那个的罪犯,不是别人,竟然是海盗:他,投案自首了。

海盗说,他有一个生死朋友,好得一个人似的。可是,就是这个朋友,给自己下了个大套,让自己公司倒闭,自己负债累累。而朋友却卷走巨款,没了影子。

他无路可走,仗着水技过人,下海做了海盗。他出手无情,心想,世人都是如此冷酷,自己何必不忍。

说到这儿,他对二人深深鞠了一躬道:“谢谢你们,是你们让我知道,世界上不只是算计酷和背叛,更多的是呵护、关心,和善良。”

他说时,脸上露出了笑。

老人和青年也笑了,他们发现,海盗笑时,还是很帅气的。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描写了小船在狂风巨浪中的凶险境况,渲染了小船随时可能倾覆的紧张氛围,引发读者对青年和老人命运的关注。
B.小说善于运用神态描写来反映人物心理。如“两人对望一眼,眼中有亮光闪烁一下”表明青年与老人在听到海盗救人后怀疑的心理。
C.海盗投案自首后笑了,表明投案自首让他内心获得了轻松,这表明了海盗在青年和老人的感召下战胜了内心的恶念。
D.从全文来看,小说标题为“拈阄”不仅是指人对运气的选择,更是指青年、老人和海盗对善良品质的选择,对自身命运的选择。
【小题2】有人认为让青年来做阄他也会写两个“走”,为什么?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小题3】文中海盗最后竟然投案自首了,这一情节的合理性有何依据?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