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清河坊

俞平伯

①山水是美妙的俦侣,而街市是最亲切的。我们追念某地时,山水的清音,其浮涌于灵府间的数和度量每不敌城市的喧哗。白老头儿舍不得杭州,却说“一半勾留为此湖”;可见西湖在古代诗人心中,至多也只沾了半面光。那一半儿呢?谁知道是什么!这更使我胆大,毅然于西湖以外,另写一题曰“清河坊”。

②我决不想描写杭州狭陋的街道和店铺,我所亟亟要显示的是淡如水的一味依恋,一种茫茫无羁泊的依恋,一种在夕阳光里,街灯影傍的依恋。

③我们试想:若没有飘零的游子,则西风下的黄叶,原不妨由它们哗哗自己去响着。若没有憔悴的女儿,则枯干了的红莲花瓣,何必常夹在诗集中呢?人万一没有悲欢离合,月即使有阴晴圆缺,又何为呢?怀中不曾收得美人的倩影,则入画的湖山,其黯淡又将如何呢?……一言蔽之,人对于万有的趣味,都从人间趣味的本身投射出来的。这基本趣味假如消失了,则大地河山及它所有的因果都落于渺茫了。

④离题已远,快回来吧!这儿名说是谈清河坊,实则包括北自羊坝头,南至清河坊这一条长街。中间的段落各有专名,不烦枚举。看官如住过杭州的,看到这儿早已恍然;若没到过,多说也还是不懂。杭州的热闹市街不止一条,何以独取清河坊呢?我因它竟铺石板不修马路,我认它为杭州街。

⑤哪怕它十分喧阗,悠悠然的闲适总归消除不了。我所经历的江南内地,都有这种可爱的空气。我在伦敦纽约虽住得不久,却已嗅得欧美名都的忙空气;若以彼例此,则藐乎小矣。杭州清河坊的闹热,无事忙耳。他们越忙,我越觉得他们是真闲散。忙且如此,不忙可知——非闲散而何?

⑥我与妻,还有娴小姐同走这条街的次数最多,她们常因配置些零星而去,我则瞎跑而已。若今天买的东西少,时候又早,天气又好,往往雇车到旗下营去,从繁热的人笑里,闲看湖滨的暮霭与斜阳。“微阳已是无多恋,更苦遥青着意遮。”我时时看见这诗句自己的影子。

⑦清河坊中,小孩子的油酥饺是佩弦[注]以诗作保证的,我所以时常去买来吃。叫她们吃,她们以在路上吃为不雅而不吃,常被我一个人吃完了。油酥饺冰冷的,您想不得味吧。然而我竟常买来吃,且一顿便吃完了。您不以为诧异吗?不知佩弦读至此如何想?他不会得说:“这是我一首诗的力啊!”

⑧在这狭的长街上,不知曾经留下我们多少的踪迹。可是江南的风虽小,雨却豪纵惯了的,早把这一天走过的千千人的脚迹,洗刷个干净。明日的人儿等着哩,今日的你怎能不去!

⑨话说回来,干脆了当!若我们未曾在那边徘徊,未曾在那边笑语;或者即有徘徊笑语的微痕而不曾想到去珍惜它们,则莫说区区清河坊,即十百倍的胜迹亦久不在话下了。我爱诵父亲的诗句:只缘曾系乌篷艇,野水无情亦耐看。

(有删改)

[注]佩弦,朱自清的字。

【小题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文章第①段作者引用白居易的诗句,照应了开头“而街市是最亲切的”,引出作者写杭州不写西湖而要写“清河坊”的缘由。
B.文章第③段作者运用了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意在说明景由情生、境因情起,一切景语皆情语的道理。
C.文章第⑦段中我去吃小孩子的油酥饺是因朱自清以诗为荐,油酥饺虽冰冷不得味,我却因是朋友的力推而时常买来作为分享。
D.本文语言具有时代特色,兼有“诗家语”,但以意役辞,繁简得当,并不觉雕琢与涂饰,显示出语言的厚度与张力。
【小题2】杭州热闹街市不止一条。作者独写“清河坊”的原因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因为清河坊曾经留下我们多少的踪迹、徘徊与笑语,让我怀念。
B.清河坊十分喧阗,嗅到闲散中的忙空气,让我觉得内心非常充实。
C.因它竟铺石板不修马路,我认它为杭州街,让我沉醉在它的古补之风中。
D.因为江南的雨早把这一天走过的千千人的脚迹洗刷个干净,让我热爱。
【小题3】文章第⑨段,作者引用其父亲的诗句“只缘曾系乌篷艇,野水无情亦耐看”意味悠长,请结合全文简析诗句的作用。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5-06 06:25:1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小题。
川江号子
蔡其矫
你碎裂人心的呼号,
来自万丈断崖下,
来自飞箭般的船上。
你悲歌的回声在震荡,
从悬岩到悬岩,
从漩涡到漩涡。
你一阵吆喝,一声长啸,
有如生命最凶猛的浪潮
向我流来,流来。
我看见巨大的木船上有四支桨, 一支桨四个人; 我看见眼中的闪电,额上的雨点,我看见川江舟子千年的血泪, 我看见终身搏斗在急流上的英雄,宁做沥血歌唱的鸟, 不做沉默无声的鱼;
但是几千年来
有谁来倾听你的呼声
除了那悬挂在绝壁上的
一片云,一棵树,一座野庙?
……
歌声远去了,我从沉痛中苏醒,那新时代诞生的巨鸟我心爱的钻探机,正在山上和江上用深沉的歌声
回答你的呼吁。
1958 年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作者游历长江,借助于对江上号子的动人的刻写,将“号子”和“船夫”两种形象融为一体,表达了对船夫悲壮地搏击激流的英雄气概的敬仰与赞美。
B.此诗的首行,就以“碎裂人心”将川江号子的撼人魂魄的音色展现了出来;随后两行中的“万丈断崖”和“飞箭般的船”,凸显了船夫们身处环境的艰险。
C.第一诗节画线句采用了比喻、反复、化虚为实等手法,形象写出号子的穿透力,突出了川江号子带给我心灵震撼的持续不断。
D.那些“终身搏斗在急流上的英雄”,“宁做沥血歌唱的鸟,不做沉默无声的鱼”,传达了船夫们“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的抗争精神。
E. “但是几千年来”一句,其中“但是”既表示转折,又承续前面三行的意绪;随后的一个设问句“有谁……”,进一步渲染了川江号子的孤寂与悲慨。
【小题2】诗歌的最后一小节,作者后来把它删去了,你是否同意这种改动?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 理由。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社戏
石评梅
临离北平时,许多朋友送了我不少的新书。回来后,这寂寞的山城,除了自然界的风景外,真没有可以消遣玩耍的事情,只有拿上几本爱读的书,到葡萄架下,老槐树底,小河堤上,或是花荫蝉声、楼窗晚风里去寻求好梦。书又何曾看了多少,只凝望着晚霞和流云而沉思默想;想倦了,书扔在地上,我的身体就躺在落英绿茵中了。
读倦了书,母亲已派人送冰浸的鲜艳的瓜果给我吃。亲戚家也都把他们园地中的收获,大篮小筐的馈赠我,我真成了山城中幸福的娇客。黄昏后,晚风凉爽时,我披着罗衣陪了父亲到山腰水涧去散步。
想起来,这真是短短的一个美满的神仙的梦呢!
有一天姑母来接我去看社戏。这正是一个清新的早晨。微雨初晴,旭日像一团火轮,我骑着小驴儿,得得得得走过了几个小村堡到了姑母家。姑母家,充满了欣喜的空气迎接着我。
早餐后,来了许多穿着格子布、条儿布的村姑娘来看我,都梳着辫子,扎着鲜艳的头绳,粉白脸儿拢着玫瑰腮,更显得十分俏丽。姑母介绍时,我最喜欢梳双髻的兰篮,她既天真又活泼大方,不像别的女孩子那样怕生害羞。
今天村里的妇女们,衣饰都收拾得很新鲜整洁。她们一方面偷空和姑姑姨姨们畅叙衷怀,一方面还要张罗着招待客人看戏。相比于城市中,那些辉煌华丽的舞台剧场中的阔老富翁们,拥伴侍候着的那些红粉骷髅、金钱美人,要幸福多了。这种可爱的纯真和朴素,使得她们灵魂是健康而且畅快呵!不过人生的欲望无穷,达不到的都是美满,获得的都是缺陷,彼此羡慕也彼此妒忌,这就是宛转复杂的苦痛人生吧!
戏台在一块旷野地。前面那红墙高宇的就是关帝庙。这台戏,有的人说是谢神的,因为神的力量保佑了地面不曾受奉军的蹂躏。有的人说是庆祝北伐成功的,特意来慰劳前敌归来的将士们。台前悬挂着两个煤气灯,交叉着(国民党)国旗党旗,两旁还挂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对联。我和兰篮她们坐在姑母家的席棚里,很清楚地看见这简陋剧场的周围,是青山碧水、瓜田菜畦,和连绵不断翠色重重的高粱地。
集聚的观众,成个月牙形。小贩的呼卖声,儿童的哭闹声,妇女们的笑语声,刺耳的锣鼓声,种种嘈杂的声音喊成一片;望去呢,是闹烘烘一团人影,缓缓移动像云拥浪堆。
二点钟时候,戏开演了。咿咿呀呀,唔唔呵呵,红的进去,黑的出来,我简直莫明其妙是做什么?回头问女伴,她们一样摇头不知。我遂将视线移在台下,觉得舞台下的活动影戏,比台上的傀儡还许有趣呢!
正凝视沉思时,东北角上忽然人影散动,观众们都转头向那儿看去,隐隐听见哭喊求饶的声音。这时几声尖锐的啸笛吹起。人群中又拥出许多着灰色军服的武装同志,奔向那边去了。妇女中胆小的都呼儿携女地逃遁了,大胆些的站在板凳上伸着头望;蓦然间起了极大的纷扰。
一会儿姑母家派人来接我们。我向来人打听,才知道这纷乱的原因。此地驻扎的武装同志来看戏时,无意中乡下一个农民践踏了他一足泥,这本来小得和芝麻一样大的事,但是我们的同志愤怒之余就拿出打倒的精神来了。这时看台上正坐着个七十多岁的老太婆,她听见儿子哭喊求救的声音,不顾一切由椅子上连跌带跑奔向人群,和那着灰色军装的兵,加入战团。一声嘯笛后又来了许多凶恶的军士助威,不一会儿那母子已被打得鲜血淋漓,气息奄奄,这时还不知性命怎样呢!据说这类事情,一天大小总发生几项,在这里并不觉得奇怪。不过我是恍惚身临旧境一样的愤慨罢了!
挤出来时,逢见一个军官气冲冲地走过去。后面随着几个着中山服的青年,认识一位姓唐的,他是国民党县党部的委员。
在山坡上,回头还能看见戏台上临风招展的青天白日满地红。我轻轻舒放了一口气,才觉得我是生活在幸福的环境里的。
(选自《石评梅散文选集》,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运用不同的手法表现人物,如运用外貌描写来写村姑娘,运用动作描写来写被打农民的母亲和国民党军官。
B.作者将乡村妇女与城市贵妇对比,主要是为了表达城市阔老富翁们拥伴侍候着的那些金钱美人精神不幸福。
C.对于看戏时发生的纷乱,作者说“不过我是恍惚身临旧境一样的愤慨罢了”,表达了对打人者的愤怒。
D.这篇文章的语言既通俗易懂,也生动形象,如文中的景物描写,句子简洁明快,色彩鲜明,绘景美丽。
【小题2】试简析“我轻轻舒放了一口气,才觉得我是生活在幸福的环境里的”这句话的含义。
【小题3】作者在文章开头安排的三个段落看似与看社戏关联度不大,但不可或缺,这样安排有怎样的用意?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刈禾女之歌

辛笛

大城外是山

山外是我的家

我记起家中长案上的水瓶

我记起门下车水的深深的井

我的眼在唱着原野之歌

为什么我的心也是空而常满

金黄的穗子在风里摇

在雨里生长

如今我来日光下收获

我想告诉给姊妹们

我是原野上的主人

风吹过镰刀下

也吹过我的头巾

在麦浪里

我看不见自己

蓝的天空有白云

是一队队飞腾的马

你听 风与云

在我的镰刀之下

奔骤而来

一九三七年四月卅日

在苏格兰高原

【小题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城外是山/山外是我的家”,既点出抒情主人公的出身背景,也含有城市与乡野的对比。
B.“我想告诉给姊妹们/我是原野上的主人”,写刈禾女收获时的心理活动,表达她对拥有原野感到欣喜。
C.“风吹过镰刀下/也吹过我的头巾”,写刈禾女劳作时的欢快,也写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和谐。
D.“在麦浪里/我看不见自己”,是从宏阔的视野观看原野,着意写刈禾女在面对原野时的渺小感。
【小题2】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前四行,从“大城”“山”转向“水瓶”“井”,节奏也变得舒缓,这种变化带有情感倾向。
B.“金黄的穗子在风里摇/在雨里生长”,是静与动、空间与时间的结合,这是该诗常用的表现手法。
C.“我的眼在唱着原野之歌”,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以抒情的笔触表达了刈禾女愉悦的心情。
D.“你听风与云/在我的镰刀之下/奔骤而来”,通过使用祈使语气和加快节奏,增强了抒情效果。
【小题3】“为什么我的心也是空而常满”中的“空而常满”如何理解?
【小题4】诗歌从刈禾女的角度抒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雷雨》(节选)
周朴园  (四凤端茶,放周朴园面前。)四凤,——(向周冲)你先等一等。(向四凤)
叫你跟太太煎的药呢?
四 凤   煎好了。
周朴园   为什么不拿来?
四 凤  (看繁漪,不说话。)
繁 漪  (觉出四周有些恶相)她刚才跟我倒来了,我没有喝。
周朴园   为什么?(停,向四凤)药呢?
繁  漪  (快说)倒了。我叫四凤倒了。
周朴园  (慢)倒了?哦?(更慢)倒了!——(向四凤)药还有么?
四  凤   药罐里还有一点。
周朴园  (低而缓地)倒了来
繁  漪  (反抗地)我不愿意喝这种苦东西。
周朴园  (向四凤,高声)倒了来
四凤走到左面倒药。
周  冲   爸,妈不愿意,你何必这样强迫呢?
周朴园   你同你妈都不知道自己的病在那儿。(向繁漪低声)你喝了,就会完全好的。
(见四凤犹豫,指药)送到太太那里去。
繁  漪  (顺忍地)好,先放在这儿。
周朴园  (不高兴地)不。你最好现在喝了它吧。
繁  漪  (忽然)四凤,你把它拿走。
周朴园  (忽然严厉地)喝了药,不要任性,当着这么大的孩子。
繁  漪  (声颤)我不想喝。
周朴园   冲儿,你把药端到母亲面前去。
周  冲  (反抗地)爸!
周朴园  (怒视)去!
周冲只好把药端到繁漪面前。
周朴园   说,请母亲喝。
周  冲  (拿着药碗,手发颤,回头,高声)爸,您不要这样。
周朴园  (高声地)我要你说。
周  萍  (低头,至周冲前,低声)听父亲的话吧,父亲的脾气你是知道的。
周  冲  (无法,含着泪,向着母亲)您喝吧,为我喝一点吧,要不然,父亲的气是不会消的 。
繁  漪  (恳求地)哦,留着我晚上喝不成么?
周朴园  (冷峻地)繁漪,当了母亲的人,处处应当替子女着想,就是自己不保重身体,也应当替孩子做个服从的榜样。
繁  漪  (四面看一看,望望周朴园又望望周萍。拿起药,落下眼泪,忽而又放下)哦!不!我喝不下!
周朴园   萍儿,劝你母亲喝下去。
周  萍   爸!我——
周朴园   去,走到母亲面前!跪下,劝你的母亲。
周萍走至繁漪面前。
周  萍  (求恕地)哦,爸爸!
周朴园  (高声)跪下!(周萍望着繁漪和周冲;繁漪泪痕满面,周冲全身发抖)叫你
跪下!(周萍正向下跪)
繁  漪  (望着周萍,不等周萍跪下,急促地)我喝,我现在喝!(拿碗,喝了两口,
气得眼泪又涌出来,她望一望朴园的峻厉的眼和苦恼着的周萍,咽下愤恨,一气喝下。)哦……(哭着,由右边饭厅跑下。)
【小题1】下列对繁漪“拿起药,落下眼泪,忽而又放下”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看着儿子无奈地含着泪,哀求自己,繁漪只好“拿起药”。
B.繁漪为儿子在周朴园面前表现得懦弱,气愤地“落下眼泪”。
C.繁漪内心屈辱,她再度挣扎、反抗,于是“又放下”药碗。
D.在“拿起”与“放下”之间,繁漪经历了强烈的感情变化。
【小题2】下列与人物有关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朴园是一个独裁者,他专制、冷酷,由不得任何人对他有半点反抗。
B.繁漪是一个被凌辱、被摧残的女性,也是专制家庭中敢于反抗的女性。
C.周萍是一个孝顺的儿子,他听从父亲命令,自觉跪下来恳求继母喝药。
D.周冲是一个单纯、善良的青年,他不满父亲的蛮横,同情母亲的遭遇。
【小题3】下列关于戏剧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话剧是源于西方以对话为主的戏剧形式,《雷雨》是中国话剧走向成熟的标志。
B.舞台说明只能出现在人物对话中间,通常用括号括起来,如“(不高兴地)”。
C.戏剧中的矛盾冲突推动着情节发展,节选文字是围绕喝不喝药这个矛盾展开的。
D.人物语言应体现人物个性,两次有命令意味的“倒了来”,凸显了周朴园的个性。

同类题5

阅读《送考》选段,完成后面的题。
我除了早晚听他们纷纷议论之外,白天统在外面跑,或者访友,或者觅画。省立学校录取案发表的一天,奇巧轮到我同去看榜。我觉得看榜这一刻工夫心情太紧张了,不叫他们亲自去看,同时我也不愿意代他们去看,便想出一个调剂紧张的方法来:我和一班学生坐在学校附近一所茶店里了,叫他们的先生一个人去看,看了回到茶店里来报告。然而这方法缓和得有限。在先生去了约一刻钟之后,大家眼巴巴地望他回来。有的人伸长了脖子向他的去处张望,有的人跨出门槛去等他。等了好久,那去处就变成了十目所视的地方,凡有来人,必牵惹许多小眼睛的注意,其中穿夏布长衫的人尤加触目惊心,几乎可使他们立起身来。久待不来,那位先生竟无辜地成了他们的冤家对头。有的女学生背地里骂他“死掉了”,有的男学生料他“被公共汽车碾死”。但他到底没有死,终于拖了一件夏布长衫,从那去处慢慢地踱回来了。“回来了,回来了!”一声叫后,全体肃静,许多眼睛集中在他的嘴唇上,听候发落。这数秒间的空气的紧张,是我这枝自来水笔所不能描写的啊!
“谁取的”,“谁不取”,一一从先生的嘴唇上判决下来。他的每一句话好像一个霹雳,我几乎想包耳朵。受到这种霹雳的人有的脸色惨白了,有的脸色通红了,有的茫然若失了,有的手足无措了,有的哭了,但没有笑的人。结果是不取的一半,取的一半。我抽了一口大气,开始想法子来安慰哭的人。我胡乱造出些话来把学校骂了一顿,说它办得怎样不好,所以不取并不可惜。不期说过之后,哭的人果然笑了,而满足的人似乎有些怀疑了。我在心中暗笑,孩子们的心,原来是这么脆弱的啊!叫他们吃这种霹雳,真是残酷!
【小题1】作者既然是去送考的,为何学生考试时自己却“白天统在外面跑,或者访友,或者觅画”?联系全文,说说这是什么原因。
【小题2】“我觉得看榜这一刻工夫心情太紧张了,不叫他们亲自去看,同时我也不愿意代他们去看,便想出一个调剂紧张的方法来……”作者仅仅是因为紧张就不让学生去看,自己也不愿代学生去看吗?作者是如何写出这种学生紧张的表现的?
【小题3】如何看待学生骂看榜老师的那些话?
【小题4】为什么说“孩子们的心,原来是这么脆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