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今人学问,只因知行分作两件,故有一念发动虽是不善,然却未曾行,便不去禁止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王阳明语)不论是“心即理”还是“致良知”,从字面上看都具有很强的主观性,这种主观性可表现为自我生命活力的释放,也可能表现为随心所欲、恣意妾为。所以,在心学体系里,王阳明对个体的主观意念做了限制,提出了明确的修养功夫论,这里的“知行合一”具有明显的道德内省标准,心有邪念,即是行恶。此外,“知行合一”作为一种自我要求更是为了避免知而不行,只满足于训话条理和口舌之争。“某于此良知之说,从百死千难中得来,不得已与人一口说尽,只恐学者得之容易,把作一种光景玩弄,不实落用功,负此耳!”(王阳明语)日本学者冈田式唐认为:“阳明学是培根之学’,偏重实行和事上磨炼,是其精神要旨所在,知而不行,只是不知,”企业家立“知行合一”之旨,便意味着严格自我要求的开始。

“知”有其独特的哲学含义,与“良知”相近,知行合一即表现为我的“良知”须化为真切实在的行为,而我的所作所为又都符合我的“良知”。这里有着怎样的境界寓意?知行合一的状态又具体化为“致良知”的过程,“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王阳明语)“归于寂”不是客观上的不存在,而是个体主观觉知的灭寂,即主观之间的隔绝,它表明一种我与万物相“绝”的状态,“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王阳明语)王阳明所说的“天下无心外之物”意味着使万物皆得吾心之理,也就是个体德性向客观事物的迁移,与之相对,这表明的是我与万物相“通”的状态,良知是个体的内在本质力量,“知行合一”就是把这种内在的本质力量,体现到个体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也正是通过这种方式来实现自体的中正向客观性的迁移,实现自我价值的社会性存在。

在企业经管中,这意味着辩证理性的利他精神,企业有了这种利他精神,就能同时实现企业发展与员工幸福、企业盈利与顾客满意的目标。超越“小我”而观“大我”,人的视角和世界观都会随之发生变化,企业家收获经济成就的同时,也收获人格成就。企业家的最高形象如同“企业图腾”般存在,通过第一个阶段的自我修养达到第二个层次,也通过第一个阶段的言传身教,从而影响到每一个企业成员,“无为而民自化”。企业家的个人境界与企业的卓越发展同步并行,企业家的价值追求与员工的价值实现同道相益,这样的企业一定是长盛不衰、基业长青。

(摘编自《经营与管理》2019年第二期《“阳明心学”对现代企业经营的启示》)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心即理”和“致良知”,是主观的东西,都表现为自我生命活力的释放和随心所欲、恣意妄为。
B.王阳明所说的“天下无心外之物”意味着使万物皆得吾心之理,表明的是我与万物相“通”的状态。
C.我的所作所为都要符合我的“良知”而我的“良知”须化为我的所作所为,这是“致良知”的具体表现。
D.如果把“知行合一”作为自我要求,目的虽然是避免知而不行,但只能满足于训话条理和口舌之争。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知行合一”的自我要求到超越自我的生命境界再到企业的经营境界层层深入论述。
B.文章在论述过程中引用了王阳明的不少语录,增强了说服力,使论点更加明确。
C.文章在分析具体概念时用了比较的手法,使概念的界定更加准确,使读者容易理解。
D.文章用冈田武彦的看法来证明企业家践行“知行合一”要严格地从自我要求开始。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学说具有明显的道德内省标准,只要心有恶念,就是有恶行。
B.王阳明自己也认为,良知之说来之不易,理解起来很容易,但实践起来却很困难。
C.只要企业家的价值追求与员工的价值实现一致时,企业就会快速发展,长盛不衰。
D.“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中的“归于寂”是客观存在,主观的隔绝。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4-20 11:46:4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有1.8万公里的海岸线,自秦朝统一到唐代,海岸线大体如此,但就航海实践而言,尚不能称为海洋大国。贸易的主角是外国商人,民间远洋贸易不被鼓励,甚至被禁止。中原王朝基本上没有海防意识,未建立专门的海防力量。宋元有了根本改变,海洋活动全面领先于亚洲沿海各国,显现了海洋大国的地位。
北宋以西北陆防为主,虽出于防辽的目的而设“刀鱼战棹司”“澄海水军”,但未建立海防体系。南宋背海立国,重视海防建设,设立了专门的海防水军,浙西、明州和淮东沿海的海防体系以拱卫临安为主要职责,台州、温州、福建的海防体系以保障海洋贸易为主要职责。南宋海防水军不少于25000人,有战船18000艘。这样的海防力量当时各国不可能具有,南宋海军曾在明州海战和胶西海战中大败金朝水军。元朝在海上追剿南宋势力中积累了强大的海防力量,并最终在海上灭亡南宋。元朝于1292年派出2万人的舰队远征爪哇。这是中国首次大规模海洋远征,为元朝注入了海洋帝国的元素。元朝征讨爪哇,震慑了海外各国。
但宋元海洋实力并非体现在军事力量上,而是体现在经济贸易上。
宋元与海上诸国交往的主要方式是经济贸易。宋元海商数量巨大,商品结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具有绝对优势,在亚洲海洋贸易中具有发动机的作用。宋代沿海民众出海贸易之风盛行贩海之商“江、淮、闽、浙处处有之”。宋代鼓励商人出海,开创了亚洲海洋贸易的新格局。元代进一步鼓励民众出海贸易,海商继续壮大,既有官僚巨商,也有众多称商,推动了海洋贸易的发展和扩展,改变了海洋贸易的节奏。
宋代海洋贸易的商品结构是以中国瓷器和丝绸为主的手工业品与东南亚、印度洋沿岸地区的香药、珠宝为主的资源性商品相交换,因技术水平和自然环境的差异构成了供需稳定、利润丰厚的互补性市场关系。元代海洋贸易的商品结构依然是中国输出纺织品、陶瓷等手工业品,且质量和数量均超过宋代,主要输入商品为珍宝和香药,仍具有互补性特点。在这一商品结构中,中国商品技术合量高,与社会生活关系密切,而珠宝、香药等主要用于奢侈消费和宗教、医药等领域,与日常生活关系相对不密切。
中国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也有明显优势。宋元海船多层板和水密隔舱技术当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宋元首次把指南针运用于航海,并不断完善。宋徽宗初年广州海船见运用指南针,南宋海船有专司指南针“针盘”即罗盘的“火长”。元代指南罗盘已是海船必备之物,对“行丁末针”“行坤申针”等“针路”的掌握比宋代更进一步。
宋元激发出的沿海百姓贸易求利的海洋意识及中国在海洋贸易中的优势,使中国对外贸易真正进入海洋贸易时代,并成为在亚洲海城的贸易体系中发挥主导作用的海洋大国。这一地位直到西方殖民者控制亚洲海战之前一直延续。
(摘编自黄纯艳《宋元海洋意识的新变与海洋贸易时代的确立》)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唐代以前我国尽管拥有绵长的海岸线,但由于民间远洋贸易空白、国家海防意识既乏等原因,仍不能称为海洋大国。
B.南宋重视海防建设,设立专门的海防水军建设了当时其他各国无可匹敌的海防力量,之后元朝的海防实力也令人生畏。
C.宋元时期的海洋贸易中,我国输出的充器、丝綱等商品技术含量高,而输入的香药、珠宝等商品则没有什么技术含量。
D.宋元时期,我国海洋活动全面领先于亚洲沿海各国,这主要得益于我国在当时具有明显优势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历史沿革为顺序,阐述了我国海洋大国地位确立的历程原因等诸多内容。
B.文章先介绍宋元时期我国的海防力量然后转入宋元时期的经济贸易情况的阐述层次井然。
C.文章从海商数量商品结构、造船技术等方而阐述了宋元时期我国海洋贸易的优势。
D.文章在分析宋元时期我国海洋贸易的优势的同时,又指出其不足,一分为二,论述缜密。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元以前,海洋贸易的主角是外国商人;宋元时期随着我国海洋贸易地位的提高,海洋贸易的主角也有所改变。
B.在海洋贸易中,元代的商品结构市场特点和宋代相同,只不过输入商品的质量较宋代为高,数量较宋代为多。
C.如果西方殖民者没有控制亚洲海域,那么我国就可能是在亚洲海域的贸易体系中一直发挥主导作用的海洋大国。
D.宋元时期,不管是国家层面还是民间层面都出现了海洋意识的新变化,这种变化推动了我国海洋贸易大国的确立。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桂湖听雨

戴馨

①冬日的跫音已近,天地间便以绵绵雨丝作为它唯一的点缀和旋律。清晨伴着房檐上淌下的雨滴打在雨篷上的嘀嗒声醒来,站在窗前,袭来的是一股清寒的气息,带着一点点薄荷的香味。远方的朋友打电话来,问及天气,我总是说:“这儿在下小雨。”

②处在西南,湿度很高,除了夏天伴着狂风巨雷闪电,短时间地有过酣畅淋漓的暴雨外,其余的日子几乎就是这样阴雨绵绵。从苍白的天空看去,雨若有若无,只有在深色楼房或浓郁树荫的背景衬托下,才可发现如牛毛般的细丝歪歪斜斜、飘飘洒洒从天而降,地面却全被濡湿。而远山云蒸雾罩,恍如一幅淡泊的水墨图。

③看够了这清婉细雨的日夜缠绵,嗅完了爽爽新新散发草木和泥土的味道,便来听听这雨声吧。易安居士从“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中,听得了一份悲凄与苍凉;远方的游子在“夜船吹笛雨潇潇”的景象中,孤寂的心灵寻得了一丝慰藉;旅人于“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眼眠”中,感受到的是一份悠闲意境中的温暖。这些,于我均无缘领会。至今却记得一次偶然的机会,在一片宁静的荷塘边听雨的情形。

④那是在成都新都区的桂湖。桂湖是明朝文化名人杨慎和女诗人黄峨的私家园林,因夏秋荷桂飘香而得名。虽叫桂湖,园中一半却是荷塘。正值盛夏,桂花未放,荷花正开得好,有淡淡的粉色,也有如玉般的白色,在亭亭如盖的荷叶的衬托下,显得愈加高洁孤傲,出尘不染。沿着湖周漫步,近近赏玩,闻得一阵阵淡淡的荷香。在高高的古城墙上俯视这座古老的园林,只见荷塘掩映在碧树间,亭台楼榭姿态不一,美不胜收。完了舍不得就此离去,便坐在一座八角亭里,静静地对着那片荷塘遐想。

⑤相传桂湖是杨慎的老家所在,也是他少年时读书的地方。他二十四岁中状元,三十岁与黄峨新婚后,在桂湖度过了两年幸福恩爱的时光。可不久获罪于圣上,谪守偏远的云南,直至七十二岁病死在滇南的雨季。在云南的日子里,他为那里的文化发展贡献了毕生的精力,著作颇丰。除了短暂的几次偷偷跑回桂湖外,他在异乡度过了漫长的三十五年,而黄峨也在人世的凄风苦雨中整整等待了几十年。从一首她写给杨慎的《寄夫》诗中不难看出她这一片思君的深情:“雁飞曾不度衡阳,锦字何由寄永昌?三春花柳妾薄命,六诏风烟君断肠。曰归曰归愁岁幕,其雨其雨怨朝阳。相闻空有刀环约,何日金鸡下夜郎?”

⑥一场蓄积已久的大雨就在此时倾泻而下。初入耳如鼓声重擂,奏响了这场盛夏音乐会的前奏。再听如急湍的瀑布,密集如撒在玉盘上的乱珠。渐渐才听得打在荷叶上的啪啪的脆响,如间歇中升腾起的琴音。天色暗下来,天地间挂满无数宽大的珠帘,迷蒙一片。这高明的琴师来了,一瞬间便将朗朗的乾坤奏成了瑶琳仙境。雨敲在每片厚实的荷叶上,众多妙手共同配合,演奏着一首完美的协奏曲。风声来了,雨声亦迅即由远及近,哗然一片,轻轻重重又轻轻,竖琴琴弦拨拉中,各种敲击音与滑音密织成网。然后,这敲击乐在慢慢变轻,变细,风不经意在每个角落卷起,远远近近敲过去,柔美的旋律,浅吟低唱,又奏成了一曲小夜曲,韵律清晰可闻。

⑦闭上眼睛,视觉上仍残留着荷塘的清幽,读书楼中那些书稿的幻影,与这雨的敲击声共同谱就了一曲意境更为悠远的乐章。点点滴滴,似梦似真。这单调的乐声里,自有一种亲切和婉转,它舒展了每一寸脉搏、每一根神经,谐和着人的心灵节拍,一波一波地漾开去。

⑧“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杨慎《临江仙》)仿佛这雨已从千古一直奏到如今,不曾停歇过,奏响的是浮浮沉沉历史的沧桑,聚聚散散尘世的悲欢,这不休不止的人间的绝唱。

⑨这清清凉凉的雨。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③段首句,作者对上文所见之“雨”景、所闻之“味”简要概括,再自然引出有关“听雨”的古代名句,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B.文中对桂湖荷塘夏景的描写,集中于荷花、荷叶、荷香,由视觉而嗅觉,从现实到历史,将其美景摹写得十分细腻生动。
C.作者一方面细腻地摹绘荷塘的清幽之状,一方面着意描写听雨时的灵动之景,二者有序铺展,意境相互辉映,美不胜收。
D.文末,作者巧引杨慎《临江仙》词中名句,抒发了在桂湖“听雨”的现实感慨,有力地回扣了“听雨”的题旨。
【小题2】文章题为“桂湖听雨”,但作者在第④⑤段中引入杨慎的故事有何用意?
【小题3】简析第⑥段画波浪线句子在描写“桂湖听雨”时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妙处。(任选两种作答)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责 任

程宪涛

在东北一些地方,除逢年或喜事燃放鞭炮,还给离任领导放鞭炮。这是“欢送”领导离职,是对领导未尽职责的诅咒。离职者都会经历这一关。

吴畏明天离职,上级在调职谈话时,拍了吴畏的肩膀说:“今年是2018年,改革开放40周年,你恰巧今年调动,有足够的信心吗?”吴畏不敢说有或没有,只觉压力更大,甚至生出几分惶恐。

电厂成立50多年,管理层换了多少届,没有几人记得清楚。任职者一届职满,都心怀忐忑,唯恐听见鞭炮噼啪声。

某任领导到异地赴任。迎接的人欢天喜地,送行的人兴高采烈。领导的脸如向日葵,对属下们持续绽放。身着工装的员工们,站在马路的两侧。两根竹竿立起来,两挂鞭炮挑起来。众人愣怔的片刻,鞭炮轰然爆开,陪同的人四散弃逃,领导灿烂的笑容枯萎成瑟缩的叶子。小车仓皇挤出人群逃出小镇。

知耻近乎勇。几届继任者,为官清廉发奋,突破发电纪录,实现辅业剥离,完成企业化改制……但是,历史轮回,又有继任者中枪。

某任老总颇自知,离职前谎称八点离厂,却在凌晨五点钻进小车启程。原想神不知鬼不觉,却不料刚转过街口,赫然看到,鞭炮蜿蜒,犹如几条红色的蛇,转眼间火信子喷吐。寂静的清晨,爆竹声格外刺耳。领导心脏病突发,再没有站起来。

俩领导其后两年,相继被“双规”。任职期间种种丑闻,被赤裸裸扒出,成为员工闲暇时的谈资。

吴畏心里没有底,他穿衣下床,拿起手电筒,戴上安全帽。这是他三年来形成的习惯,每天到厂子内巡查。三年前,吴畏第一次巡查时,值班室中一片狼藉,运行人员一个酒气熏天,两个在睡大觉,三个在斗地主……还有缺岗。吴畏立刻把班长、值长、主任及主管安会、生产的副总找来,自己坐在缺岗位置上,这些人在旁林立。早会上,班长、主任被免职,分管领导被谈话处分。

一切都需要改变。

正值设备检修关键期,检修主任提前一小时,早晨七点到达现场,他看见吴畏在现场。次日六点半到现场,他看见吴畏在现场。第三日六点到现场,他依然见吴畏在现场。主任问:“吴总几点来的?”吴畏答:“比你提前半小时!”主任说:“今晚,我住在检修现场!”那一年的机组大修,实现了有史以来首次全优。

无垠的天幕上,星光挥映;运行值班空内,机器浅声低唱。值班人员各司其职,目光在仪表上流动。这是一个普通的凌晨。吴畏流连在新建机组外,这是老厂的希望工程。远方山中,有在建的垃圾屯站,新型绿色能源基地……

但是,依然有那么多遗憾,断掉了员工福利用水,停掉了家属免费用电,学校和物业社会化……那么多的责难、掣肘,还有骂娘、唾沫……改革中不间断有阵痛。

吴畏告诉办公室主任,早七点启程,办公室主任似乎明白了,问吴畏怎么走。吴畏道:“步行。”主任说:“我知道一条小路,不会被人发现。”吴畏说:“我走大道,你把车开到小镇口。”主任说:“都知道你今天离厂,万一出现状况咋办?”吴畏道:“这是最好的检阅!”

清晨七点十分,吴畏出现在小镇街口。吴畏看见聚集的员工,穿着整齐的工装。几十挂挑起的鞭炮形成红色的海洋。办公室主任有了惊恐慌乱,他拉一下吴畏的衣袖:“咱们坐车走吧!”吴畏走向人群,人群散开一条路。吴畏走进人群。一位老员工犹豫着,手伸出去又缩回,再次试探着伸出,吴畏拉住那双粗糙的手,更多的手伸过来……

吴畏走出人群很远。没有爆竹炸响。身后忽然有人嘁:“吴总!”吴畏扭头回望。员工指着鞭炮阵,问:“你怕吗?”吴畏大声回应道:“怕!”人群轰的一声笑了,都是十分开心的模样,就像清晨的阳光。

那员工高声道:“这是准备过年放的摆出来让你看看,今年是个好年头!”

吴畏的眼眶一紧,用力地点了点头。

(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不敢说有或没有”“生出几分惶恐”“心里没有底”等,表明无畏也担心因自己未尽职责而被员工放鞭炮“欢送”。
B.作才在塑造小说吴畏的形象时,采用了语言、动作及心理等描写,并将其与其他人作对比,在对比中凸显人物形象。
C.当吴畏离任来到街口时,有老员工想要和他握手,人群“都是十分开心的模样”,没有放鞭炮,这说明吴畏经受住了考验。
D.小说由领导离职时被员工放鞭炮的故事展开情节,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让人们看到了经济高速发展进期官场的黑暗。
【小题2】小说中吴畏有哪些形象特点?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在叙述中有大量插叙,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同类题4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坚持维护基本法权威,香港方能保持长期繁荣稳定

石龙洪

①香港基本法走过的25年风雨历程揭示,坚持维护基本法权威,香港方能长期保持繁荣稳定。

②1984年,中英两国就香港问题签署联合声明,香港回归中国提上日程。但如何回归,资本主义制度如何保持50年不变,“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如何实现,并无具体路线图。

③经过内地与香港各界人士近5年的辛勤努力,基本法方始诞生。中国前领导人邓小平形容它是“具有历史意义和国际意义的法律,是一个具有创造性的杰作”。正是基本法的颁布使得“一国两制”这一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创举“落地”,成为可能。

④1990年4月4日,基本法的颁布标志着香港进入回归过渡期的后半段。从此,香港政治、社会、司法、经济、文化、教育等方方面面的运作,都与基本法规定相衔接,确保了香港1997年顺利回到祖国怀抱。

⑤香港回归标志着“一国两制”伟大构想成为生动现实。此后,香港繁荣稳定的每一天,与基本法的贯彻落实密不可分,其意义和生命力不仅表现在保障香港顺利回归,更重要的是确立了有关香港治理的制度安排,保障香港长期发展和繁荣稳定。

⑥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允许个别地区保留资本主义,实行高度自治,是史无前例的治国理政新课题,其复杂性、艰巨性、长期性远远超出人们的预期。基本法是“一国两制”的具体化、法律化,对落实“一国两制”及保障香港繁荣稳定的重要性可想而知,它自诞生起就面临着艰巨的挑战。

⑦香港回归近18年的实践证明,基本法经受住了时间的检验。正因有基本法的庇佑,香港得以搭上国家快速发展的列车,克服内部发展中的困难,直面外部金融风暴等挑战,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地位得以保持和提升,各项社会事业迈上新台阶,取得的成绩举世瞩目。

⑧实践证明,“一国两制”和基本法符合香港实际情况和长远利益。基本法用法律方式保障“一国两制”的实践,港人遵守和捍卫基本法是应有之义,亦是维护自身的根本利益所在。而香港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曲折说明,坚持按照“一国两制”和基本法办事,香港社会就能稳步发展;背离或违反“一国两制”和基本法,就会走更多的弯路。

⑨当前,香港站在发展的十字路口,面临政改、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关键抉择。下一步何去何从,不仅关系到香港能否保持长期繁荣稳定,亦攸关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⑩作为香港法治基石,基本法对香港未来发展的作用愈加关键。近期,北京和香港两地密集举办基本法纪念活动,要求基本法“再启蒙”的呼声高涨,在港团体组织纷纷向市民宣介基本法,充分说明香港社会意识到基本法的意义,自觉要求维护基本法的权威,摒弃违背基本法、破坏香港发展进程的行径。

⑪“一国两制”是实现国家利益和香港利益最大化的最佳制度安排,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也承载着曾经饱受磨难的中华民族对国家统一的期待。相信香港市民会发挥好基本法的作用,全面准确贯彻落实基本法,在宪法和基本法的轨道内推进政治、经济、社会、教育等各项事业发展。

⑫香港基本法已走过25年历程,回首来路,艰辛备尝,成就辉煌;展望未来,挑战巨大,前途光明。

⑬“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我们有充分理由相信,香港社会珍视的法治价值会得到进一步弘扬,香港能够迎艰克难,在宪法和基本法的引领下,书写“一国两制”的新篇章。

(摘自中国新闻网,有删改)

【小题1】文章第①段写香港基本法走过的25年风雨历程揭示的内容有什么作用?
【小题2】说说你对第③段“中国前领导人邓小平形容它是‘具有历史意义和国际意义的法律,是一个具有创造性的杰作’”这一句话的理解。
【小题3】文章第⑩段作者为什么要详写近期的事?
【小题4】试从语言表达的角度对文章最后一段作赏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昆曲是出现于中国明代的一种新兴戏剧样式,从16世纪晚期开始,它逐渐占据了剧坛的中心地位,成为此后两百多年间最重要的戏剧形式。昆曲从起源到正式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根据所能见到的资料,大约在南宋光宗皇帝时期,浙江永嘉的一种地方小戏迅速崛起,它以南方民间音乐为主要演唱曲调,所以被称为南戏。南戏保留了许多民间艺术的特点,不受任何清规戒律约束,演出自由活泼,带有较大的随意性。在发展过程中,南戏逐步吸收了唐宋以来多种成熟的传统音乐形式,日渐走向丰富和细致。但由于缺少上层知识分子的参与,它一时还无法克服自身所带有的种种先天或后天缺陷,以致于长期徘徊在一个不太高的层次上。

明代初年,南戏一方面从以北方曲调演唱的杂剧中汲取宝贵艺术经验,一方面吸引部分知识精英加盟,呈现出崭新的面貌。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读到高明编写的南戏剧本《琵琶记》后,大为称赏,专门叫人在宫廷中排演。可见明初的南戏已经开始向更高雅的艺术境界迈进,由此得到上层社会的积极肯定。

南戏之所以能够如此迅速地取得进展,与其本身所具备的灵活性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而这种灵活性集中体现在它演唱曲调的繁衍变化之中。从南宋到明代,南戏在流传过程中不断与各地方言和民间音乐相结合,发展出多种不同风格的地方曲调。它与昆山的地方音乐及吴方言结合而形成的昆山腔便是昆曲的前身。必须注意的是,这时的昆山腔只是一种清唱的音乐形式,还没有用来表演完整的戏剧情节。明代中叶以前,昆山腔的传播范围不是很广,仅在苏州一带流行。当时的苏州在经济、文化等方面遥遥领先,是东南地区首屈一指的大都会。经济的繁荣带动了文化艺术的发展,昆曲就在这样的背景下走到了社会文化大舞台的中心。

开发出昆曲所蕴涵的艺术潜力,使之成为一种重要演唱形式的是民间音乐家魏良辅。他大约生活在明代嘉靖、隆庆年间,原籍江西豫章,长期寄居太仓,以演唱民间曲调为职业。这种职业使魏良辅接触到北方和南方的多种曲调,通过比较研究,他对昆山腔曲调平直简单、缺少起伏变化这一状况日渐感到不满,于是和一批艺术上的志同道合者亲密合作,开始了对昆山腔的全面改革。

这种改革分演唱和伴奏两个方面进行。魏良辅等民间音乐家在原来昆山腔的基础上,汇集南方和北方各种曲调的优长之处,同时借鉴江南民歌小调音乐,整合出一种不同以往的新式曲调,演唱时注意使歌词的音调与曲调相配合,同时延长字的音节,造成舒缓的节奏,给人以特殊的音乐美感,这就是流传后世的昆曲。魏良辅善于演唱,但对乐器并不精通。在改革昆山腔的过程中,他得到了河北人张野塘的大力帮助。张野塘是个很有才华的民间音乐家,他充分发挥自己的专长,协助魏良辅将北方曲调吸收到南方的昆曲中来,同时对原来北方曲调的伴奏乐器三弦进行改造,将它与箫、笛、拍板、琵琶、锣鼓等乐器共同用在昆曲的伴奏之中,使其唱腔变得委婉、细腻、流利悠远,被人称之为“水磨腔”。

昆曲改革的成功给魏良辅带来了巨大的声誉,这种新式的曲调一经问世,立即以不可抗拒的艺术魅力征服了当时的广大听众。一批民间音乐家纷纷向魏良辅学习昆曲的演唱技法,使得这一优美的曲调很快在周围地区传播开来。最早用昆曲形式演出的剧作一般认为是昆山人梁辰鱼的《浣纱记》。

据说梁辰鱼曾得到魏良辅的真传,在昆曲演唱上具有很高的造诣,在昆山当地极受尊重,周围地区的歌童、歌女争着上门请他指点演唱技巧,甚至还有人不远千里来向他学习。梁辰鱼同一些民间乐师合作,对魏良辅改革后的昆曲做了进一步加工,创作出《浣纱记》剧本并用昆曲形式在舞台上演出。

经过魏良辅的改革和梁辰鱼的艺术实践,昆曲的影响越来越大,很快传播到江苏、浙江的广大地区,成为这些地域主要的戏剧形式。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昆曲作为一种戏剧样式出现于明代,而它的源头则可上溯至南宋时期一种以南方民间音乐为主要演唱曲调的南戏。
B.南戏通过吸收唐宋以来多种传统音乐形式,日渐走向丰富和细致,但其艺术层次却因为缺少上层知识分子的参与而长期处于较低水平。
C.相较于之前的南戏,《琵琶记》呈现出了崭新的面貌,并得到了以皇帝为代表的上层社会的肯定,也因此向更高雅的艺术境界迈进。
D.昆曲的形成过程也是南北戏剧交流融合的过程,对北方戏剧艺术经验的借鉴,以及知识精英的加盟,使得南戏面貌焕然一新。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昆山腔是南戏之一,它由南戏在流传过程中与昆山的地方音乐及吴方言结合而形成;它是昆曲的前身,也是“昆曲”这一剧种名的由来。
B.魏良辅改革昆山腔的演唱,汇集南北方曲调的优点,借鉴江南民歌小调音乐,使得曲调由平直简单变为细腻舒缓,形成流传后世的昆曲。
C.在张野塘对昆曲的改造中,由于融入了北方音乐元素,昆曲的伴奏得以丰富,唱腔也变得委婉、细腻、流利悠远,表现力大大提升。
D.魏良辅的改革如此成功,以至于经他改革后的昆曲一经问世,便立刻在周围地区传播开来,成为了江浙一带主要的戏剧形式。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昆曲从起源到正式形成,从作为民间地方小戏的南戏,到步入宫廷,融入了民间艺人和知识分子的智慧,可谓雅俗兼备。
B.作为东南地区唯一的大都会,苏州为昆曲的发展提供了沃土:经济繁荣,聚合了很多优秀音乐家,也让民众有了欣赏艺术的物质基础和精神需求。
C.明代以前,昆山腔作为一种清唱的音乐形式,没有完整的戏剧情节,而且曲调平直简单、变化单一,这些因素都限制了它更大范围地发展。
D.魏良辅对昆曲进行了全面改革,梁辰鱼则致力于昆曲的艺术实践,众多艺术家的创新和努力付出,将昆曲推向更为广阔的地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