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近代中国从天圆地方“天下”进入地球“天下”以来,传入了西方“人性恶”的人类哲学思想,以及与之相匹配的遏制“性恶”的国家行政观念:因为人性本源是恶的,因此必须配之以“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国家制度。

这种关于“人性恶”的人类哲学观点,中国其实在春秋战国时代早已有之,代表人物便是诸子百家之一的荀子。荀子持“人性恶”观点,而同时代的孟子则持“人性善”的观点。

中国古代历史的各种哲学流派,有一个非常奇特的现象。按故往历史中国十分惯常思维的“大是大非”原则来看,人性的善与恶,是两个绝然相反的人类社会哲学元素,荀子与孟子应被归为两个不同的学说流派。但中国流传至今的传统学术却把两位持泾渭分明哲学观点的人,同称为“儒家”。不知两位已作古二千多年的大学者会不会在黄土之下跃骨而起?

仔细想来,把不同哲学流派的学者们归于“一家”的文化现象,也在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情理之中。中国数千年实行的是皇权行政一统论,而与行政一统论相匹配的学术一元论,也就不得不把为华夏人类思想作出过杰出贡献的各流派人物都归入相同的彀中。在归入“一家”之后,再予以分门别类,作内部清算,谓之“一家”之内的不同“路线斗争”,再或逐“师门”,斥之学术叛徙、学术内奸。那个时代的这种学术的历史发展逻辑,同样与封建社会一统皇权独裁之下的“羁縻”臣僚、清算各派臣僚的行政制度,完全匹配。但显然,两者本来就不在一个学术流派中,而这正是符合近代以来人们认同的人类历史“学术多元论”观点的。历史地看,皇朝社会恶劣的一元论阻碍了古代中国社会分科学说的产生,从而使古旧读书做官的儒学成为通向文化一元论的单行线和独木桥,但人类思想(包括经济形态)本质的多样性决定了学术的“多元”,何必纳入一家?它实质是泯灭了自古以来中华文化哲学思想的丰富多彩性。

春秋末期,早于荀子孟子一百年的孔子仅谈到了人类哲学“仁”的思想,而荀孟则开始了人性恶和人性善的争论。众所周知,自后两千多年中国皇朝历史遵循了孔孟之道,而荀子的“性恶”人类哲学思想早已被皇朝历史自我消弭于无形之中。有当代考古学家指出,人类文明历史数千年以来,人们的物质与观念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人类的性情几无改变。笔者以为,人类历史一直存在着这么一个人性现象:越是缺什么,便越是提倡什么。

这就像表决心发誓要克服自我一样。著名华裔历史学家黄仁宇在提到孔子“仁”思想时这么说:“按孔子的看法,一个人虽为圣贤,仍要经常警惕防范不仁的念头,可见性恶来自先天”(黄仁宇著《万历十五年》)。

说性恶可使但凡是人都受到“性恶”遏制,说“性善”则可以使一部分“圣人”免于遏制。这在今天的人看来,道理很简单。假如古人因受人类社会认识论的局限而偏入旁门(轻视实践的古人先给予认知上的定义,再寻找“理”;现代人在实践中寻找“理”),那么,今天的人如果再提“性善”论,则别有它图了——人类历史证明:提倡“善”的人就是“善人”,那是一种是人都不信的鬼话。正如明代哲学家李贽所揭示:孔孟“其流弊至于今日阳为道学,阴为富贵!”

(选自《关于人性的善与恶》,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西方人是持“人性恶”的哲学观点的,与之相匹配的是遏制“性恶”的国家行政观念以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国家制度。
B.作者认为,“人性恶”和“人性善”是两个绝然相反的哲学观念,不应该将分别持有这两种观念的代表人物荀子和孟子归属于同一个哲学流派——儒家。
C.把分属不同哲学流派的学者归于“一家”是为了顺应中国古代的历史发展,因为中国数千年来实行的是皇权行政一统论,而学术一统论是与之相匹配的。
D.作者认为,现代人再提“性善”论,就是另有所图,而古人提“性善”论只是因为认识论的局限,入了“先给予认识上的定义,而寻找‘理’的偏门”。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以近代西方“性恶论”哲学思想流入中国为引子,探讨了“人性恶”的哲学思想在中国悠久的历史。
B.作者引用著名华裔历史学家黄仁宇的话是为了证明,儒家大师孔子从本质上讲也是持“人性恶”的观点的。
C.作者在论证中国古代“人性恶”的哲学思想不应该被湮没时运用了对比论证、引用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
D.作者指出中国古代历史哲学流派的“奇特现象”,是为了阐明“性恶论”在中国历史中湮没无闻的政治历史原因:皇权行政一统论形成了学术一统论。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中国古代皇朝社会恶劣的一元论阻碍了中国古代社会分科学说的产生;否则,中国古代的文化哲学思想一定会丰富多彩。
B.明代哲学家李贽认为,“孔孟‘其流弊至于今日阳为道学,阴为富贵’”,指出儒家成为某些人追求荣华富贵的工具,否定了儒家作为一个流派存在的必要性。
C.人类历史从来一直存在着这么一个人性现象:越是缺什么,便越是提倡什么。作者认为儒家提倡的“性善”论正是如此:人类缺少“善”,所以提倡“性善”。
D.中国关于“人性善”和“人性恶”的哲学思辨,历史悠久“性恶论”消弭于无形主要是“性恶”论的理论缺陷:说性恶可使但凡是人都要受到“性恶”的遏制。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4-26 11:02:0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论说类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迷你”解读

“迷你”源于英文Mini,它具有极强的构词能力。Mini有两个义项:一是“其一类中之小者”,另一类是“非常小的,小型的”。《应用汉语词典》:“迷你[形]意指微型的;同类中最小的:迷你电池、迷你手表、迷你裙。”而“迷你裙”实为超短裙,是个音义兼译词。

不知道是哪个聪明人发挥了独特的创造力,将Mini舶进中国的同时将其译为“迷你”。于是中国的市场到处可见“迷你电视”“迷你组合音响”“迷你MP3”“迷你收音机”“迷你手机”“迷你字典”等。高科技的发展使得产品越来越小,更好地方便人们的生活。网络中则有“迷你城市”“迷你软件”“迷你网络杂志”“迷你游戏王国”“迷你影视在线”等等。往深处看,简简单单迷你两个字有着极其深刻的内涵,它反映了一定的民族文化心理

亚洲许多民族都存有一种“小”文化。对于小的东西,往往匠心独运,做得小巧精致,玲珑可爱。人们会把可以放在手中把玩的东西,当做艺术品一般欣赏玩味。大,蓬勃豪迈;小,灵动优雅。两种皆为美,但“小”可能诱发人们心底暗存的爱怜之心。以女性来说,她们大都钟情于“迷你”的小玩意儿,玩酷于“迷你”世界,如身上的小饰物,指甲艺术,睫毛彩绘,彩染文身,钻石文身等,“迷你”的艺术品使得自己在忙碌的工作中依然保持那份动人的纯真。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不论是“迷你”的主体,或是观赏“迷你”的客体,都享受着美。“迷你”一词反映了人类的一种心态,即希望被关注,被重视,希望自己是“迷”之源。

“迷你”也会给人带来心灵的悸动,为心找一片温煦的家园,安静的乐土。“千纸鹤”和“幸运星”曾随处可见,它们寄寓着浓浓的思念;现在“水晶花”又悄然登陆,既小巧又纯洁,引人心生怜爱。只有借助于“迷你”,人们才在一天辛苦劳作之后,抛却过于繁重的负累,求得自己暂时的一份宁静。此时的“我”成了“真我”“本我”,从而使“迷你”和“我”紧密联系在一起。高科技的发展,人本主义的兴起,使得原本巨大的东西越来越“迷你”,我们在享受着文明成果的同时让我们的心灵真正有了个家。

“迷你”除了“小”,还包含着“使你陶醉,使你着迷”。“迷你”这个词显示了多么强大的魅力,因而在各种媒体上频频出现。

(《咬文嚼字》2002年第4期)

【小题1】从原文看,下列对“迷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英语和汉语中,“非常小的”“小型的”是“迷你”的共同特征。
B.“迷你”具有极强的构词能力,在现代汉语中它是一个音义兼译词。
C.高科技的发展使得产品越来越小,“迷你”产品越来越多。
D.“迷你”给人带来心灵的触动,使人求得自己暂时的一份宁静。
【小题2】(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线的句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亚洲各民族尤其喜爱匠心独运,精巧玲珑的“迷你”小玩意儿。
B.钟情于“迷你”小玩意儿,是女性希望被关注被重视的特有心理。
C.忙碌的生活中,玩赏“迷你”艺术品,能使自己保持动人的纯真。
D.在西方,寄托着浓浓思念的“千纸鹤”“幸运星”曾随处可见。
【小题3】(小题3)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正是因为将Mini舶进中国的同时将其译为“迷你”,才使得“迷你”产品风靡中国市场。
B.借助“迷你”,就能诱发人们心底暗藏的爱怜之心,从而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和道德水平。
C.“迷你”的事实说明,高科技的发展,人本主义的兴起,的确会创造出许许多多文明成果。
D.“迷你”形体上是小的,功能上“使你陶醉,使你着迷”,由此可见,凡是小的,都能“迷你”。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据新华社北京4月3日电(记者叶昊鸣)记者3日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了解到,近日正式向社会发布13个新职业信息,包括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人员、物联网工程技术人员等。通过分析可以发现,这13个新职业主要集中在高新技术领域,这与我国当前所处社会发展阶段、产业结构升级发展、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信息化广泛使用等方面有着莫大的关联。

近几年,随着我国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的广泛运用,与此相关的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对从业人员的需求大幅增长,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从业人群。在这一背景下,以较高的专业技术知识和能力为支撑、从业人员普遍具有较高学历的专业技术类新职业应运而生。

(摘编《新华每日电讯·新闻纵深》2019年4月4日)

材料二:

我们的时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促进社会进步的速度比以往任何时代都快。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迈克斯·泰格马克认为最不可能被取代的职业呈现三个条件:其一是需要与人交互的社交情商,其二是涉及创造性、需要聪敏的方法,其三是在不可预料的环境中工作。所有这一切正是劳动和职业启蒙教育可以帮助我们培养和造就的。劳动和职业启蒙教育是人与人合作的劳动,在劳动中体现每个人的价值,劳动中明白自己的职业倾向,在劳动中体验与人合作的快乐。同时,人们追求幸福人生的需要对人的职业生涯规划比以往任何时代都紧迫,而劳动和职业启蒙教育正是建立职业生涯规划的起点,非常重要、不可替代。

大力开展劳动和职业启蒙教育是新时代赋予职业教育的历史使命。《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明“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就必然是系统化的,在中小学阶段当然要有这一类教育的基础,那就是劳动和职业启蒙教育。

(摘编自邬宪伟《新时代呼唤劳动和职业启蒙教育》,《光明日报》2019年03月12日)

材料三: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与美国、日本、韩国合作进行了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研究。研究发现,中国高中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全面落后,中国学生接受职业与毕业指导的比例最低,严重缺失职业学习或体验活动,严重缺乏职业准备与规划意识。

有的父母认为孩子年龄还小,离就业远着呢。有的老师认为学生考个好大学,有了名校做靠山,还怕找不到好工作?这些想法都是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等同于就业、找工作。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孩子找到未来的人生方向,并且找到奔向目标的路径。探索、尝试、规划的过程是孩子认识自我与他人、认识家庭与社会的过程。接受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过程,有利于青少年扬长避短。孩子既要了解自己的优势,也要了解自己的不足,还需要把学业发展与自己的兴趣爱好、成长资源等结合起来。能理性地进行职业定位的孩子,才能有清晰的人生目标,发现自我价值,并通过合理的方式使自己的价值最大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在关注孩子的未来发展,是引领孩子们客观全面地评价自我。

(摘编自孙宏艳《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关乎更长远的育人目标》)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近日发布的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人员等13个新职业主要集中在高新技术领域,这与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无关系。
B.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对人才需求旺盛,也对从业人员的专业技术知识和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C.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学生将来考学、就业的重要性,在他们青少年时期就要开展相关教育,做到未雨绸缪。
D.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帮助孩子找到人生方向以及实现目标的路径,这不仅会影响孩子未来的发展,也关涉到长远的育人目标。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随着我国社会不断发展,产业结构升级等因素的变化,相信在未来还会有新职业不断出现,具有专业的技能将成为未来职业的要求。
B.如果不想在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中被淘汰,要努力培养自己的社交情商、创新意识以及应变能力等,这样会具有更好的适应能力。
C.虽然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类型不同,但地位同样重要。作为一种系统化的教育类型,职业教育即使在中小学阶段也不应缺席。
D.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都有一些人不能正确认识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和价值,造成我国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落后于其他一些国家。
【小题3】怎样更好地进行自我职业生涯规划?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六指猴

墨中白

侯六是新来为东家赶马车的,右手六手指,护院的都笑称他六指猴。

侯六也不恼,伸出手问:“像六指猴吗?”

“六指猴是江湖大盗,你是给东家赶马车的。”说完,大伙善意笑了。

东家江大佬有钱,有钱的东家不住在泗州城。东家喜欢住在五里坡的凤凰墩。凤凰墩背靠九座梅花山,西临拦山河,东边一条大道直通南边的泗州城。

东家爱去泗州城听戏。

东家听完泗洲戏,侯六就陪他去梅岭茶馆。

东家和众玩家边品茶,边玩赏古玉。

众玩家要看东家腰上的玉。

东家掏出洁白的手帕,用嘴吹吹,才解下玉放在上面。只见手帕上的蟠螭,圆眼怒睁,细眉飞扬,脚爪上翘,胛骨尽显,活泼有趣。

众人夸:“好玉。”

侯六却在旁边大碗喝着茶,喝完,就到泗州大街上逛。

东家品足了茶,侯六准时套好马车等他。坎坷道,马车如履平地。东家喜欢坐在车上眯着双眼哼着泗州戏,回味着茶馆玩玉时的惬意。

到家,东家拎起长衫下车,侯六就看到他腰带上那只活泼的蟠螭。

东家有钱,可有钱的东家人不坏。东家喜欢拿出白花花的银子救济乡邻。侯六常听人夸,东家是善人。

侯六拴好马,路过东家房时,就听东家和老婆说:“侯六人不小,是该成家了……”

侯六听后心一热,父母去世,无人再关心自己。

泗州大街,仁义当铺。

黑衣人闪身进屋。

老板贾仁义低声问:“玉呢?大人催要。”

黑衣人说:“盗不来。”

“没有你偷不来的宝贝,否则告知官府,丢的不仅是玉,还有多人的性命!”

黑衣人不回答,抛下酬金,飞跃离去,眨眼钻进黑夜里。

天亮,府衙有人投案,声称自己是大盗六指猴。师爷马皮金一看是马夫侯六,笑说:“你手长六手指,就是六指猴?”

“我是六指猴,为东家赶车,实是想偷他的玉。”

马皮金只好向吴知府禀报。

吴知府听后,说:“通知江大佬,让他看着办吧。”

马皮金把知府的话转告给东家,临别小声叮嘱:“大人的嘴,大着呢!”

东家忙带上金银赶到府衙。

看着满眼的金银,吴知府叹道:“你有钱心善,好人呀,可好人如何会让飞贼赶车呢,要追究……”吴知府眯着小眼盯着东家的腰间。

东家取下玉佩递给说:“一个赶马的怎会是大盗哟?”马皮金忙上前接玉,旁边的吴知府就怪怨说:“好好马车不赶,非说是飞贼,自己的命贱,也不为主人着想,再说,他真是六指猴,怎敢自己找上门来?这些下人呀,醉酒后,全是醉话!”

东家忙谢过知府,刚把侯六带走,贾仁义就求见吴知府说:“真是六指猴呀。”

吴知府笑道:“抓了六指猴,还会有七指猴八指猴,那多飞贼抓得完吗?要的是玉!”

看着吴知府把玩着圆眼怒睁的蟠螭,贾仁义连赞:“大人高明!”

侯六得知东家用古玉救他,跪谢说:“我不配。”东家伸手拉起他说:“玉是宝,可活人更是宝哩!”

侯六说:“不能再为您赶马了。”转身欲去。

东家也不挽留,说:“走正道吧!路平整,好走!”

六指猴点头,飞身上了大路。

平原大道,晨光如金。

东家坐着马车去泗州城,路遇一老者,停车,让其坐。

老者摘去胡须,是侯六。

侯六感慨说:“东家的善心无处不在呀。”双手递来一玉。

东家见是那块活泼有趣的蟠螭,摇头叹说:“何必呢!”

侯六说:“东家放心,他们无可奈何,日后还会尊敬您呢!”看着东家一脸莫名,侯六笑着跃到马后,接过马鞭说:“再为您赶一趟吧。”望着飞舞马鞭的侯六,东家仿佛看到自己年轻时的影子。

侯六走了,东家再也没有他的消息。

东家不明白,古玉被盗,官府也不追问,吴知府对他尊敬如宾,像是他偷了自己的古玉。

东家进城时还爱听泗州戏,去梅岭茶馆。

东家品茶时,听茶客们说,江湖上有一飞侠,专盗贪官金银救济穷人,飞侠盗金银,还拿他们记录贪污的私账簿儿……

听着,听着,东家猛喝一口茶,他希望飞侠是六指猴,却又为侯六捏着把汗。

(本文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这篇微型小说的赏析,不准确的两项是
A.小说中有关“凤凰墩”的一段环境描写,寥寥数语,却细腻鲜活,生动传神,充分地体现了小说的环境描写对真实性的追求。
B.侯六将盗回的玉蟠螭交还东家时说的话是伏笔,后来茶客们的话是照应。这种写作技巧的运用,避免了平铺直叙。
C.知府勾结当铺老板,当铺老板收买黑衣人,黑衣人就是大盗六指猴,六指猴亦即侯六,作者在极短的篇幅内巧妙地交代了这些人物关系。
D.通过描写人物语言的前后矛盾,可以凸显人物的性格特点,吴知府在得到玉蟠螭前后对东家说的那两段话,就具有这样鲜明的表达效果。
【小题2】请概括侯六的性格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中那块活泼有趣的玉蟠螭在情节安排与人物塑造方面有何作用,请分别作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红楼精神的守望者
赵建忠
能够为了一部作品及其作者耗费65年心血进行研究并卓有建树,在200多年来的这支红楼“寻梦”之旅中,可以说唯周汝昌一人而已。在先生诞辰百年即将来临之际,我不禁又想起这位红楼精神的痴情守望者的一些往事。
我有幸同周先生相识,还是在上世纪80年代末考取中国艺术研究院红学所研究生不久。记得是一个黄昏,我去他位于北京红庙的寓所拜访。一进门就惊呆了: 水泥地面竟没有经过装修,家具非常陈旧,书房陈设也极为简陋,杂乱的书籍几乎占据了全部的空间,有些常用的书还摊在餐桌上,面对这一幕,当时我真难以想象: 这就是一位享誉全国乃至世界的大学者的生活环境! 那次见面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有客厅书橱里陈设的刻有“为芹辛苦”字样的瓷盘,因为这也正是周先生毕生为曹雪芹、为《红楼梦》奋斗的真实写照。
周先生对年轻一代的红学新人都予以奖掖扶持。我每次去看望他,都能得到事先为我准备好的签名本。记得我研究生临毕业之际,他还特别郑重地为我的就业问题向有关单位写过推荐信。首届全国中青年《红楼梦》学者研讨会在天津举行,周先生因年事已高身体不适未能亲临,但仍然抱病为我题词留念:“薪传日期,俊彦多贤。学积山崇,后来居上。“我把这看做不仅是对我,也是对《红楼梦》年轻一代研究者的谆谆勉励。
周先生周公解梦,独上红楼,对《红楼梦》研究中涉及的“曹学、版本学、脂学、探佚学”各个分支均有独到见解,晚年还倡导红学委定位于“新国学”。即使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周,他还计划再写部《梦悟红楼》的书,连“大纲”都列出了。他耗到了“蚕丝尽、蜡泪干”的程度。只有对《红楼梦》具有宗教般的感情,才有可能做到这一点。周汝昌先生正是红楼精神的痴情守望者,痴情到宁可自己和家人的生日不过,也要坚持每年为《红楼梦》的作者祝寿,“心香一瓣祭曹侯”,也算是曹雪芹和《红楼梦》的真正知音了。
周先生自幼聪慧,少年时常听母亲讲《红楼梦》的故事。然而,真正使他步上“研红”之路的,是著名学者胡适先生。那是1947年,在燕京大学读书的周汝昌收到兄长的信函,说他看到亚东版《红楼梦》卷首有胡适的一篇考证文章,其中有敦诚与敦敏皆系曹雪芹生前挚友的新论说,他嘱周汝昌查证。周汝昌遍查燕大图书馆,终于在敦敏诗集中发现了那首《咏芹诗》。周汝昌将这一发现撰写成文,在《民国日报》发表。看到文章的胡适当即复信周汝昌,自此,胡、周书信往来,切磋讨论《红楼梦》,成为现代红学史上的一段佳话。
红学家梁归智认为周先生是一个“解味道人”,是解曹雪芹味道的人。梁归智用“痴人”和“赤子”这两个词语形容周汝昌,他说周先生的一生全部投入到红学研究中,为红学发痴,为人单纯。
周汝昌的红学研究也并不是他一生学术成就的全部,他的兰亭辨伪、诗词赏会、京剧曲艺、英译《文赋》……构成一道道靚丽的文化风景线,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宝库。他虽然离去了,但那疲倦的身影永远屹立在有良知的中国文化人心中,以《红楼梦》为代表的中华文化也必将永远传承下去。
(2017年08月26日《人民日报海外版》,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周汝昌是中国红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诗人、书法家,是继胡适等诸先生之后新中国红学研究第一人,被誉为当代“红学泰斗”。他一生著作等身,满载荣誉,但身体却早早地透支,他不到四十岁就失去了听力,不到六十岁的时候,视力已经开始急剧下降,右眼只有0.01的视力,到了年届八旬之后,已经全盲,但即便如此,他仍然笔耕不辍,靠着口述完成了著作,直到95岁高龄去世。
②周汝昌一生淡泊名利,唯对中华文化、对学术真理坚守不渝,穷追不弃。
【小题1】【小题2】下列关于周妆昌所取得的成就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汝昌一生著作等身,满载荣誉,对《红楼梦》研究中涉及的“曹学、版本学、脂学、探佚学”各个分支均有独到见解。
B.周汝昌晚年还计划再写部《梦悟红楼》的书,连“大纲”都列出了, 他还主张红学要定位于“新国学”,为以后的红学研究指明了方向。
C.周妆昌根据兄长的嘱咐,遍查燕大图书馆,终于在敦敏诗集中发现了《咏芹诗》。他将这一发现撰写成文,在《民国日报》发表。
D.周汝昌的红学研究、兰亭辨伪、诗词赏会、京剧曲艺、英译《文赋》……构成一道道靓丽的文化风景线,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宝库。
【小题3】【小题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
A.周汝昌是中国红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诗人、书法家,是继胡适之后新中国红学研究第一人,被誉为当代“红学泰斗”。
B.周汝昌算是曹雪芹和《红楼梦》的真正知音,因为宁可自己和家人的生日不过,也要坚持每年为《红楼梦》的作者祝寿。
C.周汝昌早早地透支了自己的健康,他不到四十岁就失去了听力,年届八旬之后,已经全盲,但即便如此,他仍然笔耕不辍,靠着口述完成了著作,如果对《红楼梦》没有宗教般的感情是做不到的。
D.周汝昌把“我”看成他的衣钵传人,一直对我谆谆勉励、奖掖扶持,譬如为我推荐工作,抱病为我题词留念。
E. 红学家梁归智认为周汝昌是一个“解味道人”,他用“痴人”和“赤子”这两个词语形容周汝昌,认为他的一生全部投入到红学研究中,为红学发痴,为人单纯。
【小题5】【小题6】回顾周汝昌守望红楼精神的一生,你读出了周老哪些可贵的精神品质?请结合全文及相关链接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农耕文明时代留下的思想遗产中,具有深远价值的一种是上遵天道、下循地理的观念。 先秦哲人谈及此点,多半是论证伦理、政治问题的借喻,农学家则是正面探讨这一问题。
北魏农学家贾思勰在总结中国传统农业经验时,概括出传统农畜产业的循环生产模式 (如图所示):

因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不高,此类经验概括还是浅层次的,但所包蕴的意义却很深远,与当下正在觉醒的“绿色意识”在理念上相通。“绿色意识”主张人类应仿效绿色植物,取之自然,又回报自然,以利于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实现经济、环境和生活质量之间的相互促进与协调。
从“绿色意识”中还可引申出“绿色消费”的观念,即适度消费意识。当下发达国家的高消费已经造成资源的巨量损耗。而发展中国家消费观念更新的速度,大大快于科技与经济发展的速度,形成一种浮躁、超前的消费取向。值此之际,倡导天人协调的绿色意识及其表现——绿色消费,可以改变高耗的生产、生活方式,实现主体与客体协调互济。
人类对自身和外在自然界相互关系的认识经历了三个阶段:“主客浑然一体阶段” “主客体两分对立阶段” “主客体辩证统一阶段”。东亚的思维方式未能充分展开主体与客体的分离,总体而言,天人合一观念占优势,天人相分观念没有获得充分发育。这一倾向与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历程特别艰难曲折互为因果。但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理念,对于当下正在形成之中的“主客体辩证统一”思维方式具有启迪作用。这正是具有现代意识的东西方哲人注目于东亚智慧的原因所在。
东亚智慧没有也不可能树立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可资仿效的完备样板,它所提供的只是闪耀着真理之光的某些启示,但它阐扬的人与自然一体观,对于祛除工业革命以来人与自然二元对立导致的种种弊病,无疑具有精神疗治作用。
印度思想中也有此类资源,泰戈尔认为,印度人强调人和宇宙之间的和谐。这种思想与中国先秦哲人“人与天调”的理念是相通的,它们对现代人克服主体与客体截然对立造成的生态危机富于启示性。当然,这种“克服”绝不是否定现代文明,重回古代的“主客不分”,而是利用现代科技,将现代生产力引导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绿色运作轨道上。
(节选自冯天瑜《古典生态智慧与可持续发展之道》)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二段所说的贾思勰的传统农畜产业的循环生产模式,承上证明了第一段中所说的“农学家则是正面探讨一问题”。
B.文章在论证中使用引用论证、举例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论证了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对当今生态发展的重要意义。
C.文章将泰戈尔的观点与中国先秦哲人“人与天调”的理念相联系,论证了回归到“浑然一体”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D.文章援引并梳理了古今中外关于人和自然关系的许多看法,旨在阐明“绿色意识”应成为人类当下的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