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既守成,又创新,在守成中创新,通过创新达到守成,是中国传统人文思想的重要内容和显著特征,它主要表现为导重传统、重视常道、崇尚守成等方面。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尊重传统的观念和行为,集中表现为道统念的深厚绵长,早在先秦时期,道统观念就已形成。孟子曾经叙述了由尧舜禹汤到文式周公再到孔子的“道”的历程,并以道统继承人自居。汉代董仲舒以奉天法古为旗帜,构建了阳儒阴法、阳徳阴刑的新的统治之遒,尊孔子为“素王”,力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将儒学提高到了官方意识形态的至尊地位,其基本理路和手法是托古改制、托古创新。唐代韩愈以“虽灭死万万无恨”的决心,护卫“二帝三王群圣人之道”,则更是历史上有名的道统论的体现,至于有的统治者利用传统为自己服务,以至败坏传统,妨碍社会健康发展,就好比现代武器与歹徒的关系。歹徒利用现代武器作恶,固然需要严惩,但现代武器本身是无辜的。

与尊重传统的观念相一致,重视常道也是在守成中创新的进化意识的重要内容和显著特征之一。传统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以个体小农为主,人们甘于安分守己,不希望社会有剧烈变动,因此,祈求稳定、重视常道,便成为传统精神文化的重要成分。对于社会制度、风俗习惯、行为方式等,孔子一贯主张因革、损益,即在继承的基础上革新,在坚持常道不变的前提下进行调整。孔子的治国方案是“礼”为了复兴周礼,孔子甚至企图参加公山弗扰反对季氏的叛乱,并且说道:“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董仲舒追求“天不变道亦不变”,并宣称道是万世无弊的。常道永恒、神圣,不可怀疑、政变:但作为常道的补充,权变、损益是可以的。我们从董仲舒所建立的汉代新信学体系中三纲五常的基本道德原则来看,其基本思想原则磅实是在守成中创新,以创新促进守成,巩固守成。

尊重传统必然崇尚守成,中国文化历来看重守成,尊重前人的创造成果,不简单否定前人的成就,所谓“祖述尧舜,宪章文武”,本质上是一种尊重前人思想、继承前人成就的守成思路,孔子曾经表示:“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孟子“言必称尧舜”,这些都是守成思想的明证,以注释为基本方式和外在特征的中国古代经学,也是典型的守成思想的体现,无论古文经学还是今文经学,尽管他们之问对于经典的理解有着严重的分歧,但从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来看,都是在保守、认同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推进学术的发展,进而推动社会的发展。

综上而言,尊重传统、重视常道、李尚守成,都是中国传统精神文化中守成创新的进化意识的体现,这种在守成中创新的进化意识,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即用渐进的、温和的、尊重前人的方式解释世界、改造世界,充分尊重历史,强调精神文化发展的历史继承和世代延续。

(摘编自李宗桂《中国文化导论》)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道统观念,最早形成于先秦时期的孟子,由此可见其深厚绵长。
B.作为传统文化精神的重要成分,祈求稳定、重视常道具有一定社会经济原因和心理基础。
C.董仲舒建立的三纲五常的道德思想体现了在守成中创新的原则,但其重心仍在守成上。
D.孔子“从周”、孟子“称尧舜”都是遵循前人事业足迹,承认前人成就的守成思想的体现。
【小题2】下列关于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总体介绍中国传统人文思想的重要内容和显著特征,为下文三方面具体阐述指明方向。
B.对统治者“破坏传统”的行为,文章以比喻论证来说明这种行为组应批判但与文化传统本身无关。
C.文中孔子不异违反自己“礼”的治国原则而“犯上作乱”的例子,可见孔子更倾向革新和调整。
D.文章采用了总分总式结构,结尾呼应开头,指出了继承和延续中国传统精神文化的意义与方式。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在建设中国特色文化的今天,我们应开掘传统思想文化的所有成分,赋予其时代精神。
B.任何民族、任何文化,想要发展,就必须对既有成就有所守,否则,就会漂游无根。
C.历史传统不可一刀割断,尊重传统而开新,崇尚守成而拓展,才是中国特色的文化态度。
D.守成,使中华民族文化积累深厚,让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成为国人自豪。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5-07 12:05:0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蒲公英的滋味
夏木听雪
一场雨过去,所有的花都竟相开了,粉红的,乳白的,还有淡紫色的,一朵赶着一朵,迎着风会有淡淡的芳香一层又叠着一层。那白杨、那垂柳,一个像阳刚的男儿身躯挺拔,一个像妩媚的姑娘身姿婀娜,所有的树都披上一层淡淡的绿,那是年轻的颜色,里里外外透着新鲜。阳光温柔的轻抚大地,每一缕光芒洒下来都格外小心,生怕惹了青嫩,吵了安静。
在一阵柔软的风拂过铺满青草的山坡,我看见蒲公英的种子飞远了,在那层层的绿草间,在小路旁,很多很多的蒲公英默默的生长着。有的一两朵淡黄色的小花暖暖的开着,有的已经结籽,圆圆的、毛绒绒的,甚是可爱;从田野到屋后房前,你总能看见它的身影,既不高贵,也不娇艳。一些刚长出的叶子软软的趴在草地或泥土上,样子十分慵懒,颜色不及小草青嫩,深沉的绿色自有它的魅力,倒显得格外沉稳。然而这却是极好的野茱,又是治病的良药,滋味是淡淡的苦涩,又散发着阵阵泥土的清香。若是做野菜吃,蘸着酱料,配上一碗白米饭,十分简单的搭配,却成淡可口、甘苦相宜,米的甜软与菜的清苦汇在一起,滋味实在不简单。
四月份,赶上风和日丽,在公园里、草坡上,会有很多的人带着一把小铲子,拎着布袋儿,那就是采蒲公英的人,连着根、带着叶一起采回家里,只需用清水洗净就可以吃,也可炒菜,最好的滋味就是蘸着酱料生食,拌成小莱也十分的清淡可口,或者焯水过后,搅拌成馅儿,包饺子、包子也是极佳的选择。
东北甚至更多地方,都把新生蒲公英的根和叶唤作“婆婆丁”,这种叫法带着乡土的气息,听着亲切,吃着有故乡的味道。细细咀嚼,故乡的天空,故乡的小河都似在眼前,吹来的,也是旧日时清爽的微风,那小溪边戏水的少年是我,那教室里望着窗外神思远游的也是我;想到这里又想起了故乡曾经熟识的玩伴,我还记得每天上学要穿过的那条铁路,记得路过大红门的人家时被他家的狗追赶过,也记得那片白杨林,拿着木棍比作刀剑,认真的演绎了一段“江湖”。
回忆的滋味是苦尽甘来,就像“婆婆丁”的滋味,苦涩里伴着清新自然。儿时的苦涩是朋友的分别,是老师的批评和父母的训斥,也是写不完的作业和做不完的卷子,如今却是永远触摸不到的时光,只能放置在脑海深处,偶尔会翻看,却也逐渐泛旧,逐渐布满灰尘。虽然曾经苦涩,却也始终在成长,吃的每一份苦,都是成长路上不可或缺的经验。
常有一句话这样说:“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如何看到远方,如何写诗?这是一个问题。这样问不明所以,倒不如换一种问法,那就是如何活着?不慌张,不浮躁,也不粗糙,生活就会变得细致,时间就会变慢,一切都不急躁。观察着生活里每一处细节,等一次花开,等一场雨水的到来,细微的变化会带来新鲜的感觉,生活有了许多幸福可期的事物,又说什么苦涩?生活里,有一所小房子栖身,有一个人陪伴,吃的不一定是山珍海味,只要能吃饱,只要够新鲜,就不会再奢求什么了!其他所能够得到的,又何尝不是生活的赏赐呢!就像蒲公英一样,安静的开花,安静的结籽,总在正确的时间做着正确的事情虽然平凡,但是我相信每一颗落下的种子都是有意义的,长出草叶前也是经历了很多艰难困苦,但是它都一一接受了,那是成长的一部分,那是生活的必需品,没有苦涩,怎知道幸福的来之不易?一首诗,不经历苦涩是写不出它的灵魂的!是悟不到它的真谛的!而所谓的远方,我想远方大概是种子所飘落的方向,跟风走吧!总会有适合的地方等着你。
在时间面前,一切的苦涩都不再是苦涩,若你愿意,取而代之的又何尝不是知足的幸福呢!以后的路或许更加艰难,只要记得这份苦涩的滋味,所有的艰难也更好面对了吧!心中常苦,就不会在幸福中沉溺,也不会在苦难中轻易死去!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运用比喻、比拟等修辞描绘出绚丽多姿的春天画卷,为下文写蒲公英的平凡作铺垫,形成对比,反差鲜明。
B.第二段作者从视觉和味觉的角度入手,对蒲公英进行了细致地刻画,笔触非常细腻,赋予读者真实深切的感受。
C.文章四五两段作者由物及情,由吃蒲公英的感受联想到儿时生活,第四段强调乡土情怀,第五段侧重成长经验。
D.本文篇幅虽短但内容丰富,文中以蒲公英的滋味为切入,先描写它的色香味,继而抒发情感,最后阐释生活感悟。
【小题2】“蒲公英的滋味”有哪些含义?请结合全文概括说明。
【小题3】文中写到“诗和远方”,有何用意?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同类题2

现代文阅读
①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传统宗法社会和家国一体的社会制度下,孝文化由家庭伦理、家族伦理扩大到社会伦理和国家伦理乃至整个文化精神体系和文化实践体系,成为人们非自觉的文化认同和社会集体心理意识。
②在中国古代,“家”是传统社会的基本单位,孝文化最早是作为家庭伦理规范而存在的,主要调节的是亲子关系,具有归亲、继亲、养亲、敬亲、顺亲、诛亲、侍亲、葬亲、祭亲等丰富内涵。"孝"不仅维护了家庭关系中长幼、尊卑秩序,而且成为传统社会中最重要的家庭伦理观念,即传统家庭孝道。
③传统家庭孝道是一个内容极其繁芜的庞杂体系,从历史视角来看,孝文化在家庭道德与行为规范方面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又产生了许多消极的影响。例如,传统孝道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毁伤者不孝;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些思想在传统社会被演化为片面保全身体和一味追求传宗接代的硬性要求,甚至形成了男尊女卑的文化陋习,
④正因如此,20世纪以来传统孝文化被视为封建糟粕,受到严厉批判,甚至彻底否定。据此,一些学者反对将孝文化判定为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认为它有太多的糟粕,是封建社会的旧道德和旧传统,违情悖理,愚弄百姓。的确,孝文化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受到了较为严重的扭曲和异化,但是,撇开封建泡沫,肃清消极影响,传统孝文化仍不失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如果从整体上否认孝文化,就好比把洗澡水与婴儿一起倒掉,也就丢弃了中华文化的宝贵精神财富,割裂了中华文化的重要文化基因。
⑤传统家庭孝道并不是一种封闭的文化形态,而是一种具有开放性和扩展性的伦理道德规范。具体来说,作为家庭伦理的孝道思想,从调节家庭、家族关系开始,向外推衍而成为社会伦理规范和国家政治规范,完成了从私德向公德的伦理转换。如果说作为私德之孝主要规范的是亲子伦理关系,那么上升为公德的孝,如对四海兄弟的孝悌思想,对国家的孝忠思想、孝廉思想等等,主要规范和协调的便是社会伦理和政治伦理关系,对于协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稳定与促进国家统一等发挥了重要作用。
⑥从伦理道德与政治规范的视角来看,传统孝文化虽然曾走向极端化,甚至被异化和畸形化,但是,其在维系人心、稳定社会价值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哪怕在今天,其对于培养和谐思维、构建和谐社会、推行和谐世界理念等等,都将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我们一方面要结合时代特征和时代精神,重新认识孝文化,赋予传统孝文化以新的内涵,促使其创新和转化;另一方面要结合民族特征和现代人文精神,重新审视和批判继承传统孝文化,促使其去极端化、去封建化、去等级化、去愚昧化,建构新型孝文化。
(选自韩美群《传统孝文化的价值重释》,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孝文化由家庭伦理逐步扩大到整个文化的精神体系和实践体系,是一种社会集体心理意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B.孝文化虽然内涵丰富,但私德之孝主要调节的是亲子关系,因为"家"是传统社会的基本单位,而孝文化最早是作为家庭伦理规范而存在的。
C.孝文化体现了家庭关系中尊老爱幼、男尊女卑的思想,是传统社会最重要的家庭伦理观念,即传统家庭孝道,维持了传统家庭的秩序。
D.孝文化内容极其庞杂,在家庭道德与行为规范方面体现出不同的作用与影响,既有积极方面的,也有消极方面的。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传统孝文化因包含有一些文化陋习、封建糟粕等因素从出现开始就一直多受批判,一些学者更是将孝文化排斥在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之外。
B.孝文化经历了漫长的孕育和发展过程,在封建社会漫长的过程中受到了扭曲和异化,从而出现消极的内容。
C.传统家庭孝道是一个开放性的文化形态,具有扩展性的特征,完成从私德向公德的伦理转换,就是这种特征的具体体现。
D.虽然从历史视角来看,传统孝文化有消极影响,但从伦理道德与政治规范的视角来看,它的积极作用仍然是不容忽视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除去封建和消极的因素,传统孝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对孝文化的否认不仅丢弃了中华文化的宝贵精神财富,而且割裂了民族文化的血脉。
B.源于传统孝文化的孝悌、孝忠、孝廉思想的重要作用就在于规范和协调社会伦理和政治伦理关系,以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国家统一。
C.对于传统孝文化,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去认识它,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与时俱进地赋予其新的时代所应有的内涵,以符合时代精神。
D.传统孝文化源远流长,虽然在历史和当今,它在维系人心、稳定社会价值等诸多方面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我们仍期待新型孝文化的构建。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露水天地间

杨犁民

露水长在村庄里。村庄是露水的襁褓。
村里人常说,一滴露水养一个人。意思是,世间万事万物,无论高低贵贱,上苍都以一滴露水待之。露水不会让一个人穷困潦倒,生活没有着落而活不下去。露水养大了一株草,露水滋润了一朵花,露水救活了一个乞丐的命。所以人也是露水养大的。人生活在一滴露水里。然而,反过来照料一滴露水的人却并不多。
尽管人们常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然而露水并不是为求回报才施之予人的。露水之恩,就像露水本身一样慷慨纯洁。露水之恩虽小,却奉献了露水生命的全部。
我的童年,是在露水里浸泡着长大的。早晨出门,一脚踩去,车前草上的露水已经将全脚湿透。等到走过一片玉米地,或是一处灌木丛,从头发到裤脚,全身上下再无一片干爽的地方,衣服都已贴到了后背上。被湿透的人也不恼,扛着农具,吆喝着牲畜,继续向露水聚集的地方走去。
正午时分,露水就已经纷纷陨落,或是雾化而去。
夏秋的晚上,也是露水丛生的时节。
傍晚的时候,天气湿漉漉的,热烘烘的。远天边,树梢上,总是一闪一闪的。露水如约而至。故乡把它叫做下“兆根儿”。似小小的彩虹,像短暂的闪电。仿佛一个梦,明明看见什么东西闪了下,又闪一下,及至仔细端详时,却又似什么也没有发生,只是一恍惚而已。这时候,大人们便会自言自语似的咕噜几句。无非就是农事、天气之类的。
到了晚上,饭尽人闲。人们老老少少三三两两坐在阶沿上,躺在晒席里,有的连刚刚吃尽的饭碗也懒得端回去,搁在脚边,有一句没一句地聊天,看星子“屙屎”(陨石坠落)。一些孩子把晒席卷起来,躲在里面藏猫猫。及至夜深人静,大人们打着哈欠,纷纷起身招呼孩子进屋睡觉。招呼三五次后,觉着院坝里再无吵闹和身影,便也进屋休息了。等到第二天起来,打开晒席时,才发现里面竟睡着三五个孩子。衣服裤子湿漉漉的,酣睡的脸上,还挂着些许露珠。
那时候,我家屋旁不远处有一块空地,收割过后,稍不管理,就会野草疯长,铺天盖地,长得最多的是狗尾巴草。清晨起来,无数露水挂在狗尾巴草上,在晨光下闪闪发亮,像无数个小小的太阳。万千露水,万千珍珠,我富可敌国呢。许多年后,每每忆及于此,任红尘滚滚,尘世沧桑,内心仍养有一畦露水的清凉。
露水是自己的星球,露水是自己的宇宙。露水包容,装得下世间万物,却经不起一颗尘埃的玷污。露水短暂,玉碎自己,滋润着草木生命的荒芜。
我试图捡起一粒露水。却只捡起了露水的骸骨。
露水生于天地间,天地有正气。露水装得下天,也装得下地。然而露水只是露水自己,长于乡土,隐居草莽,晶晶莹莹的一滴而已。所谓“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但凡美好的事物,似乎都是短暂的。小时候,看螳螂在露水上做了一回夫妻后,一方便将对方吞噬。幸福而残忍,悲壮又凄怆。小小的心,仿佛被什么东西蜇了一下。第一次明白了,世间万物,并不总是晶莹纯洁的。
再遇露水时,当倍加珍惜。让露水来把我浇灌。让一生沉浸在一粒露水里。

(原文有删改)

【小题1】作者在开头说“露水长在村庄里。村庄是露水的襁褓”有何作用?
【小题2】赏析文中第七段的画线句子。
【小题3】在作者笔下,露水具有怎样的特点?请简要概括。(不超过40个字)
【小题4】露水带给我们哪些启示和感悟?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鸳鸯跳 王春迪
海头帮,指的是一帮在码头上靠扛活为生的脚夫,凭着一股子不怕苦不要命的狠劲儿,练就了一身脚夫的真本事,挤走了旁门外姓,吃起了这碗独食。
老街是鲁中南地区有名的商业集散地,国泰民安、商贸繁盛的时候,那一条条来自江南甚至南洋的货船,黑压压地挤在码头上,远远望去,似鱼鳞般密集。
先装卸谁的,不装卸谁的,都是海头帮说了算!啥叫强龙不压地头蛇?管你多大来头,瞅你不顺眼,让你的货霉在船里、烂在岸上,那都不叫个事儿!
就连老街首富海爷,都被他们整过!
那几年,海爷走南闯北,生意蒸蒸日上。一次年关,海爷设宴备礼,酬谢各条道上的老大们。一忙,就把海头帮的钱老大给忘了!
年后,海爷从南方运来满满三大船的货,有茶叶、药草、布匹、香料、木材……全是些怕湿怕霉的娇贵玩意儿,不想遭遇了连日的雨雪,急着找海头帮卸货,可他们要么以先来后到为由,要么以雨天脚滑为由,磨磨蹭蹭,就是不靠海爷的船边儿。
没办法,海爷这天亲自到钱老大的船上求他,钱老大得了脸,还不忘摆回谱。那时,连接船和陆地之间的是一种一步宽的木板,人在上面走,木板就跟着你弹来跳去,码头上叫它鸳鸯跳,把握不住鸳鸯跳节奏的人,站都站不稳,稍不留神就把你弹到水里去。
得知海爷到来,钱老大还故意在鸳鸯跳上泼了一层豆油。
海爷默默地脱了鞋,然后俯在鸳鸯跳上,爬了上去。
眨眼几年过去,到了咸丰五年,太平军把整个水路截得几乎连条鱼都游不过来,一路上关卡林立。因而各行各业,纷纷改水路为旱路。因为好久都没啥生意,码头上那些个鸳鸯跳,都起了厚厚的青苔。
一日,一条货船劈浪而至。
往年,是先交钱,再卸货。如今哪还管这一套?钱老大这边正和船上的掌柜在袖筒里合计价钱,那边,海头帮的爷儿们在不到两袋烟的工夫,就利利索索将一船粮食整整齐齐地码在了岸边。
这时,有一个轿子,从远处嘎吱嘎吱地晃了过来。轿子里刚露出一个头,钱老大的脸,唰地就绿了。 
竟是海爷! 
海爷目不斜视地上了船,随后,掌柜站在船板上对钱老大吆喝:“咱东家说了,银子有的是,可要钱老大自个儿来拿才行!”
说罢,眼睛盯着钱老大,手里一杯油,滴滴答答地淋在了鸳鸯跳上!
钱老大望着身旁海头帮的弟兄,衣衫褴褛、一脸菜色。他回过头,牙一咬,鞋一脱,扑通一声跪在了鸳鸯跳上…… 
进了船,钱老大头别到一边,也不看人,手一伸:“拿钱!”
海爷笑笑,说:“听闻钱老大当年为争这码头当家人的位子,曾从滚水里取铜板,怎一个勇字了得!兄弟们的工钱,就在那个盒子里,够胆量的,你就试试!” 
钱老大一瞧,是一个一臂高的盒子,上面露出拳头大的洞,里面黑乎乎的,啥也看不见。
钱老大琢磨着,这里头一定有蛇蝎一类的东西,取吧,保不准被咬;不取,空手下船,咋和快饿死的兄弟们交代?
钱老大心一横,袖子一撸,顿时青筋暴出,伸手就冲盒子去了。手还没到盒子口,钱老大两行热汗已顺着赤红的腮帮子淌进了下巴茂密的胡须里……
忽而,钱老大眼如铜铃,手在里面搅了几圈,啥也没有。
他怒吼一声,盒子一甩,想冲上去对海爷动粗。海爷哈哈大笑,而后大手一挥:“送钱老大下船!”
钱老大被推搡出船舱,刚要破口大骂,可随之而来的景象,闪了他的眼。
岸上,海爷手下的人,正把刚刚卸下来的整船粮食,一袋袋地分给海头帮的弟兄,弟兄们接过粮食时,那曾经硬邦邦的双膝也都软塌塌的了。
下船时,钱老大看脚下的鸳鸯跳,干净如洗。钱老大一声长叹,扭头对着海爷抱了抱拳,大步而去。
几年后,朝廷又重新夺回了水路,随着商道畅通,码头渐渐恢复了往日的兴盛。有所不同的是,每每海爷的商船驶进码头,那些海头帮的人,好似迎亲一般,争先恐后地冲上去卸货,甭说啥先来后到,也甭说你财大气粗有多大来头,只要海爷的船来,统统站一边去!
谁都别委屈,人家钱老大说了,这是他们海头帮的规矩!
(选自《小说月刊》2015年第3期)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中写到码头的几经变迁,太平军拦截水路时,码头生意萧条;朝廷夺回水路后,码头生意兴隆。这深化了作者关于国计民生问题的思考及小说的斗争主题。
B.小说善于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写钱老大掏盒子时“两行热汗已顺着赤红的腮帮子淌进了下巴茂密的胡须里”,表明他外强中干、胆小怕事。
C.小说语言自然而简练,形象而生动,善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有时又兼有口语化特点,比如:“钱老大得了脸,还不忘摆回谱。”。
D.小说故事情节跌宕起伏。码头生意兴隆时,钱老大用“鸳鸯跳”故意刁难海爷;码头生意萧条后,海爷又用“鸳鸯跳”“回敬”钱老大。你来我往之中,两人结下了深厚情谊。
【小题2】小说中多次出现“鸳鸯跳”,有哪些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阐述。
【小题3】海爷和钱老大这两个典型人物你更喜欢谁?请说明原因。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相马师

张港

草原上,最大的本事是相马,敖亚齐是顶级的相马师。别人说的好马,他会摇头;别人看的劣马,他能点头。马之优劣,得听敖亚齐的。老的少的,当官为民,见敖亚齐必下马步行。牵来马求敖亚齐相看,那得给票子,不能白看。

其实,敖亚齐过着最苦的白子:一是滴酒不能沾——喝过酒的人,即使清醒,看马也带情绪,易有偏差;二是不能看赛马——还没赛,他已看出冠军亚军,比赛等于白开水,一点儿味道也没了。

敖亚齐相马无数,自家毡房却没有一匹马。要是敖亚齐骑匹二等马,那成了啥?就是骑了一等马,再有匹更好的马打身边过一过,那敖亚齐脸往哪儿放?

这年那达慕,骑手、好马全去了。在敖亚齐眼里,大草原,就是空空荡荡,就是啥也没有。

敖亚齐难受得如胸膛钻进了老鼠,就在草地上散心。忽地,他看到一匹骒马,上下前后细看,大惊失色:这马,皮相中品,骨相中上,神相却是上上。敖亚齐看出来了,这骒马能下出千里驹。

没用几个钱,敖亚齐就牵回了这匹骒马。敖亚齐找了最好的公马与骒马交配。头胎马驹就是上上,可是并非极致。二胎,却产下龙种马。相马无数,百年不遇,这是敖亚齐所见的最好的马。敖亚齐从眼看胆,透鼻见肺,由耳入肾,视舌识肝,掰牙得脾,喜得快要疯狂。他为小马取名“隆”,意思是风。

隆长到两岁口,敖亚齐开始吊马。天天让马跑出透了汗,然后喂个半饱,再将马头拴高,让它够不到草,让它眼睛只看远方。这就是吊马。

吊出来的隆,肋骨条条根根,却透着悍威与龙气——这只有敖亚齐看得明白,别人还以为这马废了。雨天无人,敖亚齐打马狂奔,然后测它的鼻息、心跳。敖亚齐喜的是,长成的隆,不仅好在速度,不仅好在耐力,不仅好在勇气,敖亚齐最得意的是这样的马配出的驹子, 匹匹是好马,个个是良驹。这马,金子化水饮它也值。敖亚齐仿佛看到了另一个敖亚齐。

敖亚齐爱马如子,也下得了狠手,因调教得法,隆日渐出息。骑手们也看出了隆的厉害,全等待着,将来配自己的母马,或买到隆的后代。

这天,敖亚齐驯马急停步法。猛跑一阵,一个双提缰,隆前蹄立起腾空,落地是纹丝不动。猛跑一阵,单撇拉缰,隆一个直弯,敖亚齐纹丝不动,正得意时,隆一个前失,摔在地上。被甩到空中的敖亚齐知道,隆踩破了豆鼠子洞——这不是马的错。

敖亚齐摔得不轻,起了几次没有起来,好像骨头不行了。敖亚齐看马,隆看看躺地的骑手,转向一棵结荚的黄芪,吃上了。

敖亚齐心里忽一下子,疼得要出膛了:好马这时应该卧地帮助主人上马,或是奔跑回去找人施救,可它却这样。

敖亚齐辗转反侧,夜夜无眠:调教了一辈子马,看透了五脏六腑,却忽略了最重要的——马德。该死!该死!

马性天然,改易极难。敖亚齐思来想去,失德之马,再怎么好也不能养了,趁早出手。再心疼,也得割肉。

敖亚齐卖马,消息风一样传遍草原。可是,敖亚齐出价太高,人人叹息,人人摇头。

这天,来了个汉子,这人叫巴图,也是出名的相马师。

巴图并不多语,也不相马,一手付钱一手牵马。

敖亚齐对围观的人得意地说道:“终有识马人。值这个价。”看隆头也不回,步步走远,他忽然心如刀绞,冲巴图喊:“好好待它——好好待它——百年一遇的良种——”

没有了隆,敖亚齐心里空荡荡的,对着拴过隆的桩子发呆发傻。

这天,敖亚齐去镇上抓药,远远见一匹拐蹄马,马上是个眼熟人。近了一看,敖亚齐大吃一惊:

“这不是买我马的巴图吗?”

“这不是敖亚齐吗?”巴图也认出了敖亚齐。

敖亚齐笑笑:“我说巴图,怎么这个模样?怎么骑这路马?”

“日子没过好呗。”

“你买下我的好马,那可是大钱啊!那不是大钱吗?”

“我买你的马,可不是为钱。”

“不为钱?"

“敖亚齐,我问你,你那马,是不是摔过人?是不是失过德?”

“那也是好马,配种的好马。”

“配种?好马?当天就让我宰了。这缺德马,要是传种下去,草原会成什么样子?”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第一段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指出敖亚齐相马术高明,为后文写敖亚齐发现骒马的不凡以及训练隆做铺垫。
B.敖亚齐对待隆的态度由开始见到隆时的狂喜, 到训练隆时的用心,再到卖掉隆之后的失落,可以看出他对隆的喜爱。
C.敖亚齐是草原上顶级的相马师,但是因为在驯马时下手较狠,经常不让马吃饱,最终导致隆成为失德之马,让人惋惜。
D.巴图买隆时不相马,也没有与敖亚齐讲价,但实际上巴图在买走隆之前已经对其有所了解,也想好了如何处理它。
【小题2】小说结尾部分具有怎样的效果?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小题3】你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巴图还是敖亚齐?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阐述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