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既守成,又创新,在守成中创新,通过创新达到守成,是中国传统人文思想的重要内容和显著特征,它主要表现为导重传统、重视常道、崇尚守成等方面。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尊重传统的观念和行为,集中表现为道统念的深厚绵长,早在先秦时期,道统观念就已形成。孟子曾经叙述了由尧舜禹汤到文式周公再到孔子的“道”的历程,并以道统继承人自居。汉代董仲舒以奉天法古为旗帜,构建了阳儒阴法、阳徳阴刑的新的统治之遒,尊孔子为“素王”,力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将儒学提高到了官方意识形态的至尊地位,其基本理路和手法是托古改制、托古创新。唐代韩愈以“虽灭死万万无恨”的决心,护卫“二帝三王群圣人之道”,则更是历史上有名的道统论的体现,至于有的统治者利用传统为自己服务,以至败坏传统,妨碍社会健康发展,就好比现代武器与歹徒的关系。歹徒利用现代武器作恶,固然需要严惩,但现代武器本身是无辜的。

与尊重传统的观念相一致,重视常道也是在守成中创新的进化意识的重要内容和显著特征之一。传统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以个体小农为主,人们甘于安分守己,不希望社会有剧烈变动,因此,祈求稳定、重视常道,便成为传统精神文化的重要成分。对于社会制度、风俗习惯、行为方式等,孔子一贯主张因革、损益,即在继承的基础上革新,在坚持常道不变的前提下进行调整。孔子的治国方案是“礼”为了复兴周礼,孔子甚至企图参加公山弗扰反对季氏的叛乱,并且说道:“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董仲舒追求“天不变道亦不变”,并宣称道是万世无弊的。常道永恒、神圣,不可怀疑、政变:但作为常道的补充,权变、损益是可以的。我们从董仲舒所建立的汉代新信学体系中三纲五常的基本道德原则来看,其基本思想原则磅实是在守成中创新,以创新促进守成,巩固守成。

尊重传统必然崇尚守成,中国文化历来看重守成,尊重前人的创造成果,不简单否定前人的成就,所谓“祖述尧舜,宪章文武”,本质上是一种尊重前人思想、继承前人成就的守成思路,孔子曾经表示:“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孟子“言必称尧舜”,这些都是守成思想的明证,以注释为基本方式和外在特征的中国古代经学,也是典型的守成思想的体现,无论古文经学还是今文经学,尽管他们之问对于经典的理解有着严重的分歧,但从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来看,都是在保守、认同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推进学术的发展,进而推动社会的发展。

综上而言,尊重传统、重视常道、李尚守成,都是中国传统精神文化中守成创新的进化意识的体现,这种在守成中创新的进化意识,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即用渐进的、温和的、尊重前人的方式解释世界、改造世界,充分尊重历史,强调精神文化发展的历史继承和世代延续。

(摘编自李宗桂《中国文化导论》)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道统观念,最早形成于先秦时期的孟子,由此可见其深厚绵长。
B.作为传统文化精神的重要成分,祈求稳定、重视常道具有一定社会经济原因和心理基础。
C.董仲舒建立的三纲五常的道德思想体现了在守成中创新的原则,但其重心仍在守成上。
D.孔子“从周”、孟子“称尧舜”都是遵循前人事业足迹,承认前人成就的守成思想的体现。
【小题2】下列关于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总体介绍中国传统人文思想的重要内容和显著特征,为下文三方面具体阐述指明方向。
B.对统治者“破坏传统”的行为,文章以比喻论证来说明这种行为组应批判但与文化传统本身无关。
C.文中孔子不异违反自己“礼”的治国原则而“犯上作乱”的例子,可见孔子更倾向革新和调整。
D.文章采用了总分总式结构,结尾呼应开头,指出了继承和延续中国传统精神文化的意义与方式。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在建设中国特色文化的今天,我们应开掘传统思想文化的所有成分,赋予其时代精神。
B.任何民族、任何文化,想要发展,就必须对既有成就有所守,否则,就会漂游无根。
C.历史传统不可一刀割断,尊重传统而开新,崇尚守成而拓展,才是中国特色的文化态度。
D.守成,使中华民族文化积累深厚,让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成为国人自豪。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5-07 12:05:0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黄河之滨,白塔山下,伫立着一座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阮熙越就在这里坚守着。阮熙越是兰州阮氏刻葫芦第四代传人,其作品被英国等国家博物馆收藏,她的家族传承刻葫芦技艺已有百年历史。

谈及刻葫芦民间艺术现状,阮熙越表示,这些年来当地政府在民间艺术上投入很大,很多民间传统工艺的生存环境有了改观。据兰州市文化和旅游局社会文化处介绍,近两年,政府加大对当地民间艺术的保护力度,现在已建成4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地,建立了44个“非遗”传习所,给予市级以上“非遗”传习所每年5000元到8000元的资金扶持,提供免费的传习场地,还给予资金支持或提供交流机会去国外展示展演。

(选自《甘肃兰州:政府多措施保护民间工艺实现文化传承》)

材料二:

对待传统手工技艺程式化和已成为法度套路的东西,如法式、规矩、惯例、艺诀等,我们应该加以尊重,不要以“创新”的名义或为经济效益而轻率地改变。创新不是告别传统的使用功能,而是以适应当代生活需要为突破点,在不违背手工业生产规律,不扭曲其自然衍变趋势的前提下,生产符合现代人审美观念的产品。

成功的设计能够创立新的“典范”,引领新的手工艺潮流与时尚。而设计的主要任务是培育民族工艺品牌,重塑民族的工艺意象。但是,这么多年,中国一直都缺乏叫得响的国际一流“手工品牌”,原因在于掌握技艺的民间手工艺人,大都年龄偏大,文化水平有限,视野思维也不够开阔,而年轻一代则在技艺上不够成熟,这些阻碍了现代设计与传统民间手工艺的融合。

科技代替不了双手,后工业时代更需要“工匠精神”,这样产品才有温度。手艺人是民间手工艺的传承者,也是“工匠精神”的践行者,因此振兴传统民间手工艺,传承“工匠精神”,首先要给予职业手艺人以职业尊重。为此,有学者指出,完善制度建设势在必行,还有学者建议学习日本的手工艺人才培养方式——先培养其基本心性、品德,再进行技艺传承,同时将“工匠精种”融入现代教育体系中,培养现代学徒。

(摘编自《传统民间手工艺如何走出“深闺”》)

材料三:

凤翔城关镇六营村是凤翔泥塑发源地,经过不断地完善加工,逐步形成了今天的彩绘泥塑。当我们打开“中国泥塑网”时,便可以看到绚丽多姿的泥塑产品正在进行当今最迅捷最远程的网上交易。统计资料显示,近些年来仅泥塑产业一项就带动了宝鸡地区旅游等相关产业收入近千万元,当地村民把这项传统的民间工艺发展成为了六营村的主要致富手段。

可喜消息的背后伴随着新的忧虑。市场经济挽救了民间艺术,同时也激励它发生新旧交替的巨变,这巨变会不会正是原始艺术特征的可悲的消弭过程的开始呢?我们如何才能尽可能长久地保持民间艺术的原汁原味呢?

(摘编自《产业化经营让凤翔彩绘泥塑走向世界》)

材料四:

由于手工工艺品主要以手工制作为主,既费时又耗力,所以手工工艺品大多都是以个人生产经营为主,生产规模相对较小。虽然有一部分的手工工艺品进入国际市场,但是我国手工艺品的整体发展水平还不是很成熟,其生产规模和经营的规模化、市场化以及产业化程度相对较低,所以市场的核心竞争力也较低。

目前,传统手工艺的生产和形式严重脱离了人们的生活实际,使得传统手工艺品逐渐萎缩。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尤其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消费者的审美越来越国际化、个性化、生活化,对那些造型老套、形象土气、材质普通、品相不佳的“非遗”手工产品提不起兴趣,这就倒逼手工艺术家们要从传统思维定式中走出来,要融入现代审美情趣、融合当代流行工艺、融汇当下时尚元素,打造出令消费者眼前一亮,而又爱不释手的好作品、好产品。

(摘编自《传统手工艺活态传承的困境与出路》)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待传统手工技艺程式化和已成法度套路的东西,如法式、规矩、惯例、艺诀等,我们应该加以尊重,不要以“创新”的名义或为经济效益而做出任何改变。
B.手艺人是“工匠精神”的践行者,在振兴传统民间手工艺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重视民间手工艺,首先要重视手艺人。
C.材料三表明,市场经济不但可以挽救民间艺术,使其获得新的发展,还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成为致富的新途径。
D.手工工艺品要想获得新的生命力,需要手工艺术家们从传统思维定式中走出来,满足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的民间手工艺人,无论年龄大小,其自身大都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导致了中国缺乏国际一流的民族工艺品牌。
B.在不违背手工业生产规律的前提下,融入现代审美情趣后,适应当代生活需求,就能打造出令消费者眼前一亮的好产品。
C.在市场经济的帮助下,民间艺术不但焕发出了新的活力,还带动了一些地区的经济发展,所以市场经济对民间艺术来说,是百利而无一害的。
D.由于手工艺品主要以手工制作为主,既费时又耗力,生产规模相对较小,所以必须走机械化生产道路,以提高生产效率。
【小题3】你认为怎样才能让民间手工艺走出困境,传承并发扬光大?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16分)
中国文化的当代处境
王岳川
处在千纪年转换的历史节点上,我们有可能检视一个世纪学术文化中的种种问题,并进而从新的层面上追问:中国文化精神向何处去?
二十世纪中国与传统中国相比,一个根本性的不同就在于:中国传统文化在百年间受到西方文化体系的全面冲击。总体上说,西方文化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起码三次重大文化转型,即从古希腊的两希(古希腊与希伯莱)精神,到文艺复兴以后的理性精神,再到二十世纪的反理性的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精神。而中国却延续了二千余年汉语文化形态的相对稳定的时代精神,这一文化精神在二十世纪初为西方现代文化所中断。这就使得中国文化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现代与后现代之间面临总体危机。
这一总体危机不仅意味着终极关怀的失落,同时也是一种价值符号的错位:儒家、道家、佛家三套符号系统,因在时间上与当代人失却了时代的同步性,不能准确地反映当代中国人的生存状态和信仰要求;而西方基督神学的符号系统,在空间上与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存在着某种隔膜,因而难以成为中国人的信仰核心。因此,当代中国文化只能从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全新整合及当代转型中,创造新的价值体系,重建新的语言符号系统,才有可能使其所面临的文化危机得以消除。
百余年来,中国一直在文化的各个层面,即器物层、制度层、观念层、价值层受世界上占主导地位的西方文化体系的影响。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事实上是向西方学习的进程。然而问题在于“西方”这一概念本身的复杂性不易把握。一方面,“西方”是一个历史文化概念,指从古希腊、希伯莱、古罗马、文艺复兴一直到现代和后现代的欧美文化;另一方面,“西方”又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政治地理概念,指不同于东方地域的欧美地区即发达的“第一世界”国家。这种概念含义的复杂性导致中国话语图景中的“西方”成为一个自由阐释的对象,并使学“西方”的中国知识界面对成堆的问题:百年中国学西方是学古希腊文明中的民主、科学精神呢,还是希伯莱文明的基督神学精神?是古罗马的法律精神呢,还是启蒙主义以来的理性精神?是反理性的现代主义呢,还是反现代反形而上学的后现代主义?这些历时态的“西方”文化精神在百年间尤其是近十几年共时态地“涌入”中国,以中国知识分子为代表的汉语思想界究竟该接受谁?可以说,现代人在现代或后现代社会所遭遇到的主要不是器物层和制度层的问题,而是观念价值层面上的迷失与失落。选择对象的复杂性和选择主体的多层性,使中国知识分子心境极为彷徨苦涩。如今又迭加上经济热潮和市民文化对精英文化的冲击,从而导致了中国文化转型时期的世纪末困境。
这种世纪末困境的文化表征是,中国文化面临从“五四”的“古今”之争到今天的“东西”之争、“南北”之争、“灵肉”之争”,从而构成当代文化冲突的多元景观和杂色纷呈色调。“古今”之争是价值冲突问题,核心是反传统价值;“东西”之争是文明冲突问题,核心是否定东方;“南北”之争是后殖民问题,核心是发达地区对不发达地区的经济文化渗透;“灵肉”之争是个人与群体、升华与沉沦问趣,核心是沉重的肉身对沉重的精神的颠覆。这四种文化论争使今日知识精英与大众对话倍感失语和受阻,同时面对西方强大的后殖民主义话语,中西对话也十分艰难。
面对中国文化的当代处境并寻求解决之策,已成为跨世纪中国学术文化研究的新视界。这包括两个问题,一是如何在世界全球化中保持民族精神,清醒地分析和选择西方文化中的精华部分,为中国现代化展示其前景;二是中国传统文化转型性创造与批判性重建问题,只有通过转型性创造,才能在批判的反思中发现新世纪中国文化的曙光。
(选自《〈二十世纪中国学术文化随笔大系〉总序》,有删改)
(小题1)-(小题2)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
(小题3)根据文意,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西方文化是在不断变化、不断转型中发展的;中国传统文化则沿袭了二千多年汉语文化形态,相对稳定地发展。
B.中国传统文化在近百年间遭受西方文化的两希精神、理性精神、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精神的全面冲击,面临总体危机。
C.西方基督神学的符号系统在时间上与当代中国人不同步,无法满足中国人的心理需求,因此中国文化必须重建新的语言符号系统。
D.中国文化出现了选择对象的复杂性和选择主体的多层性,主要是因为百多年来中国文化的各个层面都受到西方文化体系的影响。
 
E.古今、东西、南北、灵肉这四种文化的论争,形成了中国当代文化冲突的多元性,也带来了当今中、西文化交流的困难。
(小题4)属于导致中国知识界在学习西方时出现困惑的主要原因的一项是( )(3分)
A.西方文化体系对中国文化各层面的影响和冲击
B.“西方”这一概念含义的复杂性以及不确定性
C.不同历史时期的西方文化精神不断地涌入中国
D.中国文化遭受冲击而陷入转型期的世纪末困境
 
(小题5)作者在文中为什么要提出“中国文化精神向何处去”?(4分)
(小题6)本文认为,中国文化精神应向何处去?(4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梦是蝴蝶翅膀

徐锦庚

“俺为理想而来。”玉国一张口,让我吃一惊:为理想挑山?

泰山建货运索道后,挑山活锐减。中天门挑山队,鼎盛时三百多人,现仅剩十余人。玉国入伙俩月,年龄最小,“挑龄”最短。

玉国姓夏,生于1982年,东平县接驾山人,初中毕业上驾校,开过货车,当过维修工、电焊工、空调工,有俩孩子。2015年冬,游玩泰山时,第一次见挑山工,就喜欢上了。两年后,终于遂愿。

“你理想是什么?”

“自由。”透过厚镜片,玉国目光淡定。光头新理,刚冒硬茬。近视700度,电焊所伤。

“挑山工自由?”

“想干就来,愿离就走。想轻就轻,愿重就重。想挑就挑,愿歇就歇。随时兑工钱,兼顾家里农活。”

午饭后,玉国送货玉皇顶,有仪器,有蔬菜,单上写九十一斤。我试了试,不太压肩,但要登山,绝非轻活。

我本想选副轻担,体验一回,犹豫再三,最终放弃。年少上山砍柴,上百斤柴担,如履平地。可是,养尊处优久了,早没这副筋骨。别说挑担登山,徒步也需勇气。这些年,十上泰山,均乘缆车。

玉国挑起担,沿山涧上行,我紧随其后。行不远,拐向盘道。

过了云步桥,玉国将担搁在护墙,脱下外套,绑在担上,掏出手机。一会儿,响起悠扬歌声,是小虎队的《爱》。他说,听着音乐,来了精神,担子也轻快了。刚来时,只会背,不会挑,练了几天,才学会。

收拾停当,玉国上路。挑山工明白,久歇无久力。这时,歌曲换了,仍是小虎队,《蝴蝶飞呀》:梦是蝴蝶的翅膀,年轻是飞翔的天堂,放开风筝的长线,把爱画在岁月的脸上,心是成长的力量,就像那蝴蝶的翅膀……

“你听!歌词多好,句句唱到俺心里!”玉国停下步,扭过身。青皮头上,闪闪发光,额头缀满豆珠。

我顿悟:他的理想,恰如蝴蝶翅膀,虽然弱小,却在飞翔!

我紧随其后,头挨脚后跟。忽然发现,他抬脚处,一串水珠,晶莹剔透,沿阶而洒。那是他的汗珠!

开山到了。抬头望去,险峰高崖,嵯峨峻拔,巨石嶙峋,苍松蟠虬,吸翠霞而天矫。

转过对松山,就是十八盘。十八盘长八百米,垂高四百米,逾一千八百级,羊肠逶迤,陡如天梯,尽头就是南天门。“仰视天门雯辽,如从穴中视天”。

玉国小憩,我挑起担子,蹒跚拾级。岂料,登不足百级,两腿筛糠,如坠重铅,胸似鹿撞,气如牛喘,牙呲眼突,腰塌力竭,身子晃荡,险些后仰,不敢造次,慌忙搁下。玉国接过担子,垂首弓背,不疾不徐,沉稳踏实。我喘着粗息,亦步亦趋,脸上淌汗,心里羞愧。

挑山有诀窍:之字行走,边道换肩。玉国却是直行。歇担时,我问其故。他说,走之字形,虽然平缓省劲,但路程延长很多,不易避让游客。

“山再高,往上攀,总能登顶;路再长,走下去,定能到达”。终于,南天门到了!从仰望高山,到触手可及,负重两小时,洒下多少汗水!

这天,济南到泰安,一路雾霾深锁,巨锅般笼罩。泰山脚下,仍是中度污染。然而,岱顶阳光明媚,天空透蓝,空气清澈,呼吸畅快。泰安人揶揄,出逃千里,不如登高千米。果不其然!

交货后,为赶时间,玉国两级一跨,疾步而下。我双腿发软,不敢效仿,只好碎步紧跟。行至开山下,邂逅王荣泉。他是玉国工友,也是刚交货,捎回一段护栏。

王荣泉四十八岁,岱岳徂徕人,十八岁上山,已挑三十年。在“现役”工友中,“挑龄”最长。

“你喜欢这活?”

他笑了:“不喜欢,能干三十年?”

也是。没人强迫,自觉自愿,劳累筋骨,蜗居工棚,吃煎饼,啃咸菜,一干三十年,足以说明一切。

“为啥喜欢?”

“自由呗!农闲时来,农忙时走,不耽误农活,还可挣俩钱。”

答案惊人相似。然而我想,自由需付代价,理想更须力行。

“除了自由,还有啥?”

“自豪。”王荣泉头一扬,“俺也是泰山建设者!”

我肃然起敬。

告别泰山,回眸远望,蓦然发现,十八盘上这群背影,不正是行走的脊梁吗?

(选自《行走的脊梁(逐梦)——泰山挑山工纪事》,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俺也是泰山建设者”,读者从这句话中能够感受到一代挑山工在平凡劳作中的自得之乐和不畏劳苦、奉献青春的家国情怀。
B.文章始终以“我”和挑山工的对比为主线,通过“我”不胜重担与“玉国”负重步稳的不同表现,表达了作者鲜明的褒贬态度。
C.“果不其然”,作者借“泰安人揶揄”来表达情志,含有一种对环境污染的忧思,但主要是表达对泰山顶环境的赞赏和登顶之乐。
D.本文记述了挑山工艰苦而快乐的挑山片段,但并没将这种工作过于理想化,其中那一挑一级的辛苦踏实,才是平稳真切的生活感受。
【小题2】作者在结尾把“十八盘上这群背影”比喻为“行走的脊梁”,为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3】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浙西词派和常州词派是清代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两个词派。浙西词派以姜夔、张炎为圭臬,推崇“清空”、“醇雅”词风,使词适宜传达家国之恨。浙西词派发展到中后期,由于过度注重风格技巧,内容渐趋空虚狭窄,最终为常州词派所取代。常州词派奉温庭筠为宗主,提出了“意内言外”、“风雅比兴”的词学理论,又提出“寄托出入”之说。但无论是“醇雅”观还是“寄托”论,都是以传统的政治教化观念来发掘词体文学的社会意义,实现以“善”为核心的古典诗学价值目标。
而王国维的《人间词话》直接用“真”代替诗教的“善”,用美学代替儒家的伦理,将词学批评推上了艺术哲学的新高度,其标志就是“境界说”的提出。《人间词话》一开始就确立词学批评的新标准:“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何为“有境界”?王国维说:“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这里的“真”不同于一般的科学真实和艺术真实的“真”。王氏之“真”,主张以“赤子之心”、“诗人之眼”通观古今上下,以宇宙人生为具体对象,同时反观自我的最深心灵,对景物情感有深切感受,达到物我两忘之境。这一“真”源自于叔本华、尼采的哲学思想和西方哲学对整个人类的人文关怀精神。在传统词学看来,写景咏物,能讲究比兴寄托,才为词之高格;而在王国维看来,能以赤子之心袒露真情实感,以血书写,不管这一情感高尚与否,同样为词之高境界。这种批评,对于传统的价值观念带有一定的批判性。
王国维曾刻苦学习西方哲学与自然科学,对一门学科应具有的逻辑结构有着清醒的认识。他认为“抑我国人之特质,实际的也,通俗的也;西洋人之特质,思辨的也,科学的也,长于抽象而精于分类。”《人间词话》汲取了西方思辨的长处,经过精心安排,形成具有严密逻辑结构和相对完整的词学批评理论。
《人间词话》在《国粹学报》发表的1908年,其诗学影响仅局限于“国粹圈”。1926年俞平伯首次将64则《人间词话》加标点整理,交付朴社出版,自此打破了《人间词话》研究的沉寂局面,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此后的八九十年间,《人间词话》逐渐被确立为经典。尽管《人间词话》依然套用了古典诗话、词话的外壳,但内部却融合了西方哲学、美学、逻辑学等知识,具有严密的逻辑结构,成为现代词学批评的新开端。《人间词话》及其境界说的理论创新、实际应用及深远影响,足以奠定王国维在20世纪词学批评史上一代宗师的地位。
(选自2017年03月13日《文艺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清代浙西词派崇尚姜夔、张炎等人的作品,以“清空” “醇雅”为作词的最高境界,强调“寄托比兴”,在清朝词坛上一度影响很大。
B.清代词坛主要有浙西和常州两派,虽然两派各执一词,但他们都有着正统文学观,重视词作的政治教化功能。
C.王国维视境界为艺术评价的最高标准,他极为推崇五代、北宋的词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这些词有“境界”。
D.王国维所说的境界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情,一是景,但二者单纯的结合并不能产生境界,只有情、景、真相联系,境界才会产生。
【小题2】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国维不被浙西、常州两派理论束缚,独创“境界说”,是对以“善”为准则的传统伦理批评方式的超越。
B.王国维认为只要在宇宙人生、个体生命体验的审美观照中做到物我两忘,就会进入叔本华、尼采所说的具有普遍性的人性的境域。
C.《人间词话》的结构体系汲取了西方思维思辨的、科学的、长于抽象、精于分类的方式,因而具有严密的逻辑结构。
D.《人间词话》虽然在形式上承袭了中国传统的诗话、词话的古老传统,但内容上熔铸西学有所创新,较好地融合了旧学新知。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取代浙西词派的常州词派吸取前者偏重风格形式的教训,提出一系列理论主张进行词学革新,在一定程度上纠正浙西派的流弊。
B.“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意味着一个人即使没有任何的文学修养,也有可能写出高格调的诗词,乃至写出千古名句。
C.如果没有俞平伯,《人间词话》很可能仍将长时间沉寂于学术界,所以俞平伯在《人间词话》的经典化历程中,功莫大焉。
D.《人间词话》融合了西方哲学、美学、逻辑学等知识,这种西学中用的“拿来主义”在今天依然有巨大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