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1957年10月4日,苏联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天后,党中央十分重视。中国科学院党组把卫星研制列为1958年第一项重大任务——581任务。581组夜以继日、奋力拼搏,紧张工作两个多月,完成了运载火箭结构的初步设计,并搞出了载有多种高空环境探测仪器及动物舱的两种探空火箭头部模型,为自力更生发展我国空间事业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1961年4月前苏联载人飞船进入太空,引起我国科技界和国防部门的极大关注。中国科学院组织了星际航行座谈会,每次由一个专家主讲一个专题。6月3日的第一次座谈会由钱学森作题为《今天苏联及美国星际航行中的火箭动力及其展望》的中心发言;第二次由赵九章讲《卫星的科学探测和气象火箭测量》。每次中心发言后,他们都请科学家各抒发己见、畅所欲言。大家还就发射卫星是用二级还是三级火箭进行过不同意见的热列讨论。后来相继报告和讨论了卫星的通信和测控、卫星本体温度控制等各种科技问题。座谈会延续3年,其举办12次,提出了许多有益的设想和建议,这不仅活跃了学术思想,而且为后来的卫星上马提供了知识储备。
(摘编自张劲夫《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是怎样上天的》)
材料二
2019年6月5日12时6分,我国在黄海海域用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将技术试验卫星捕风一号A、B星及五颗商业卫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这是我国首次在海上实施运载火箭发射技术试验。落区安全是内陆发射任务设计中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落区的选择不仅制约发射轨道设计,也可能影响火箭的运载能力。而通过海上航行,可以远离人口稠密地区,灵活选择发射点和落区,解决安全问题。在临近赤道的地方发射卫星,不仅能节省卫星调姿变轨的燃料,还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地球自转为火箭省力,但即使是我国最靠南的文昌卫星发射中心,位置也在北纬19度。在海上发射,则可以填补我国0至19度倾角卫星发射能力的空白,满足各种倾角卫星的发射需求,还能服务于“一带一路”国家,有效助推中国航天走出国门。此外,海上发射可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民用船舶资源、港口资源、测控资源,社会资源的深度参与,实现了航天技术与海洋工程的有效融合,将带动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
此次发射的捕风一号A、B卫星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所属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制,将实现小卫星編队探测海面风场的突破,提高全天候海面风场探测能力,从而提升我国台风监测和气象精准预报能力。
(摘编自新华社《我国首次固体运载火箭海上发射技术试验区的成功》)
材料三
据德国《明镜》周刊网站2019年6月5日报道称,这是中国太空计划的发展里程碑。报道指出,尽管此前世界已有先例,但是近五年的时间里,海上发射一直无人问津。“长十一”这一次的海上首秀,实现了“航天+海工”的技术融合,突破海上发射稳定性、无线通信可靠性等关键技术,全面验证海上发射技术流程,可为后续大规模的海上发射奠定基础。台湾《旺报》2019年6月6日发文称,大陆首次在海上进行航天发射,填补了远载火箭海上发射的空白,为大陆快速进入太空提供了新的发射方式。文章称,大陆近年来在航天领域的发展已经直追美国与俄罗斯,靠的就是雄厚的国力基础,以及年年高速增长的经济实力,而这也可以看出,在强大雄厚的经济实力之下,大陆航天发展在腾起般飞跃,未来更有可能主宰航天领域。
摘编自参考消息《境外媒体关注中国海上成功发射火箭:填补空白,显示实力》)
【小题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A.![]() |
B.![]() |
C.![]() |
D.![]() |
A.材料一显示,我国航天事业起步阶段在理论知识方面需储备,在实际操作方面需研究。当时学术氛围浓厚,科学家们精诚合作。 |
B.材料二介绍了海上发射的众多优势,从安全问题到燃料问题,从推进国策战略问题到经济效益问题均有所涉及。 |
C.德国《明镜》周刊和台湾《旺报》都对中国海上发射给予关注:前者从航天技术层面,后者则从国家经济后看层面,分别给出了高度评价。 |
D.综合三则材料可以看出,近60年来,中国航天事业取得令世界属目的成就,同时也显示了中国航天人对主宰世界航天领城的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