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加缪:直面荒谬的“局外人”

刘火雄

1913年,加缪出生在阿尔及利亚的孟多维。1933年,他考入阿尔及尔大学,攻读哲学和古典文学。1957年凭借《鼠疫》《局外人》等小说,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如火如荼。1935年,加缪秘密加入共产党,负责贝尔库工人区的支部工作。加缪在给良师益友让•格勒尼埃的信中写道:“我认为把人们引向共产主义的,主要不是思想,而是生活……我有一种强烈的愿望,就是要看到戕害人类的苦难减少。” 求学之余,为了便于开展党务工作,加缪组织了劳工剧团。他改编了法国作家马尔罗的《轻蔑的时代》,这是一部讲述营救德国共产党人的短篇小说。

1939年9月,德国闪击波兰,二战的硝烟笼罩欧洲大陆。加缪在日记中写道:“野兽统治的时代开始了……”他曾报名参军,但因有肺结核病史身体虚弱未果。加缪继续在山顶一间面朝大海的出租屋里,夜以继日同时创作着“荒诞三部曲”——《局外人》《西西弗神话》《卡利古拉》。 1942年,《局外人》《西西弗神话》先后由伽利玛出版社出版。《局外人》开篇所展现的冷漠、虚无,至今令人震惊。“局外人”默尔索过失杀人,对法庭罗织的罪名淡然处之,这既折射了司法制度的荒谬,也成为二战后一代青年的写照。

外敌入侵,加缪投身地下报纸《战斗报》,担任主编,为法国抵抗运动鼓与呼。加缪接连为《战斗报》撰写社论,号召人们为祖国而战。他写道:“一个渴望生活的民族不应该等待别人给她带来自由,她得自己去争取自由。”“从巴黎少逃出一个德国人便是向盟军战士和我们东部的法国同志少射一粒子弹。”

战争胜利后,为表彰加缪的贡献,当局给他颁发了一枚高于普通等级的玫瑰勋章。加缪则表示自己没有索要也不会佩戴勋章,“我所做的实在是微不足道,而在我身旁牺牲的战友们却没有获得勋章”。 二战过后,加缪断断续续写了六七年的《鼠疫》正式出版发行,销量突破十万册。《鼠疫》寓意了法西斯暴行肆虐与正义力量奋起抗争的趣旨。加缪曾说:“我希望人们在几种意义上阅读《鼠疫》,但是它最明显的意义是欧洲对纳粹主义的抵抗。证据就是,敌人虽未指明,但是,在欧洲所有的国家中,人人都认出了它。”

缘于共同的爱好,加缪经常与萨特、波伏娃、毕加索等人相聚于咖啡馆探讨文艺、哲学问题和社会事件。萨特的戏剧《禁闭》排演时,曾邀请加缪担任主角。二战期间,萨特、波伏娃等也参与到加缪主编的《战斗报》中。加缪和萨特,惺惺相惜、其乐融融。然而,对于共产主义特别是苏联极权统治的政见分歧,使得加缪与萨特的亲密关系出现了裂痕。1951年10月,加缪酝酿、修改了近十年的《反抗者》刊行。这部有关政治、哲学和艺术理论的思辨著作,集中体现了“我反抗故我存在”的核心命题,在萨特主编的《现代》杂志上,刊出了一篇题为《阿尔贝•加缪或反抗的灵魂》的评论。文章经萨特授意,由杂志社编辑执笔,长达二十多页,极尽嘲讽之能事,对加缪的《反抗者》展开批判。加缪随即回应,最终使得加缪与萨特分道扬镳。 世人一直把萨特和加缪并列为存在主义的代表,但加缪说:我从来都没有认为自己是一名存在主义者。  

阿尔及利亚问题就像肺病一样折磨着加缪。从1830年开始,法国逐步占领阿尔及利亚,开始了殖民统治。加缪在报刊撰文呼吁和平,反对暴力,他写道:“法国政府左手拿着《人权宣言》,右手拿着用来镇压的警棍时,还能以文明的创立者自居吗?”对于那些被殖民当局逮捕的民族解放阵线成员,加缪也尽力展开营救,他参与过一百多起宗教救援案件。但这一系列活动让加缪陷入两难境地,加剧了他的“局外人”身份:“两边都不把我当作自己人。一边觉得我不够爱国,另外一边又觉得我爱国爱过了头……”1959年9月,戴高乐宣布给予阿尔及利亚民族自决权,其可以在独立、联盟或者并入法国三条道路中作出选择。对此,加缪颇为振奋。阿尔及利亚最终宣告独立。

时光飞逝中,加缪的人生和作品逐渐凝结成世界文学史上一块坚硬的磐石。只要地中海的阳光还在,加缪的精神就永存。

(选自《名人传记》,有删改)

(相关链接)

在阿尔及利亚出生和长大的加缪,是一位典型的“黑脚”,即生活在法属阿尔及利亚的法国公民。他对法国人和阿拉伯人有同样的感情,这使他在1950年代中期阿民族主义者和法国殖民当局的冲突中,没有像萨特等大多数知识分子那样,站出来谴责法国的殖民政策、支持阿尔及利亚独立,而是主张欧洲白人和阿拉伯人和平相处。

(摘自《郑州晚报》)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A.加缪秘密加入共产党,投身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更主要的原因是他的人道主义思想,就是要看到戕害人类的苦难减少。
B.二战胜利后,为表彰加缪的贡献,当局给他颁发了勋章,加缪则表示自己没有索要也不会佩戴勋章,这是因为他的谦虚。
C.加缪与萨特分道扬镳,两个人都有责任,萨特撰文批评加缪,有错在先,加缪随即回应,能看出二人均心胸狭窄。
D.作为一个阿尔及利亚人,加缪关心国家的独立与自由,同法国侵略者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加缪凭借《鼠疫》《局外人》等小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但这篇传记不仅仅写他的文学成就,更是对他斗争精神的赞扬。
B.这篇传记除了加缪文学创作成就这条线索之外,另一条是他参加共产主义运动的历程,两条线索并行发展且相互交织,反映出传记严密的逻辑思路。
C.加缪创作于二战期间的《局外人》的开篇,展现出令人震惊的冷漠、虚无,这部小说与《西西弗神话》《卡利古拉》并称为“荒诞三部曲”。
D.加缪的作品《鼠疫》出版于二战过后,尽管人们对这部作品可做不同角度的解读,但其中最明显的寓意应是欧洲对纳粹主义的反抗精神。
【小题3】传记题目中提到加缪是“局外人”,从传记中看,哪些方面体现了他是“局外人”,为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5-07 03:55:3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头汤面
邵孤城
江南人吃面,面条都一样,但“浇头”则名目繁多,葱煎大排、五香鳝鱼、爆鱼块、油焖虾、炒三鲜……做出些名头的,如庆丰园,成了一块响当当的招牌。
也有单做一样“浇头”的,比如羊肉面。
羊肉面制作工艺相对复杂,主要是羊肉的加工过程。羊选壮山羊,灶须老虎灶。头煮一遍,加葱姜白萝卜去臊,火力先猛后文,让汤中吃进肉鲜;炖到骨酥肉糜加桂皮、茴香等香料二煮,二煮火力先文后猛,让香味融入肉中。
苏州一地,以藏书、双凤两家的羊肉面最为出名。羊吃百草,羊肉性温热,民间认为只宜冬令食补,其余三季则会增邪火、伤心脾,于身体无益。从冬至到立春,各家羊肉面馆陆陆续续在各乡各镇开张,一交春分,立即消失得无影无踪。
相比之下,浒浦羊庄是个特例。
偏安于虞城小镇的浒浦羊庄独此一家,别无分号,却是家不折不扣的百年老店。和其他羊肉面馆不同的是,浒浦羊庄不拘时令,四季常开。食客们都知道,浒浦羊庄熬的是“百草汤”,这“百草汤”健脾养胃,专辟寒邪。浒浦羊庄四季门庭若市。
浒浦羊庄当家的姓胡,叫胡得柱。浒浦羊庄传到他这儿,已经是第四代,从制作工艺到“百草汤”配方基本上都集大成于一身。胡得柱临终前将羊庄生意交到独子胡凌风手上时,恰逢乱世。胡凌风又是个纨绔子弟,老子在的时候羊庄还能勉强维持,老子一撒手,也就只差一口气了,挣来的钱,也多半给胡凌风祭了大烟。
胡凌风常以正统自居,对藏书、双凤面馆指手画脚,还放下话来:“那些家面馆,支起了灶头,谁都能开起来。有谁敢出去再开一家浒浦羊庄?那就是庆丰园的下场!”
庆丰园的掌柜曹清才看好浒浦羊庄的特色,几次三番带上厚礼希望合作,却被胡得柱拒于千里之外。胡得柱手下有个伙计,深得胡得柱的器重,胡凌风当家后经营不善,他就另谋生路去了。曹清才闻得这个消息,马上重金相聘,在庆丰园挂出“浒浦羊肉大面”招徕吃客。开初的时候,生意还好,隔几天就门可罗雀了。一问,竟说庆丰园是挂羊头卖狗肉,吃来吃去,没吃出一点儿浒浦羊庄的味道。
胡凌风再怎么把这番话翻来覆去地说,也摆脱不了生意上一落千丈的厄运,渐渐连伙计的薪水也紧张了。浒浦羊庄这块牌子重新响亮起来,已是他的女儿胡可盈出落得亭亭玉立能站灶头的时候了。有人说,浒浦羊庄能重新叫响,一半是托了祖宗福荫,一半是胡可盈这丫头长得俊俏,招人。
十七八岁的胡可盈往羊庄里一站,能生生让过路的客人刹住脚拐进来喝碗羊肉汤。胡凌风这个时候已经不露面了,偶尔能听到他从里间发出的急促的咳嗽声。但是,“百草汤”是必经他手熬的,丝毫不能有半点儿差错。羊庄里还有个伙计,是浒浦乡下羊倌家的孩子,小名青皮,人生得木讷,叫一叫动一动,胡凌风就看中了他的老实。胡凌风说,别看青皮傻,可是有心劲,有他在,就不怕家里进贼。胡凌风一边说,醇厚的烟味丝丝缕缕飘起来,微笑很坦然。他经常跟人说,有配方在,就有大烟抽。那时候,就也是这个微笑。
吃客中,有讲究的。城里不知谁家的一位年轻少爷,开着车,几乎天天都赶来吃头汤面。每天早上天蒙蒙亮,青皮还矇着睡眼往灶膛里填柴的时候,少爷就来了,安静地坐在那里,看着水烧开,看着身段袅娜的胡可盈下面条。头汤面清爽,吃着不腻。少爷还特挑,免青、免红,滴一线麻油,切一盘羊肉,偶尔还会要一壶花雕。少爷吃完的时候,羊庄里生意也就差不多开场了。他也不急着走,还要和一些相熟的客人聊会儿山海经,偶尔拿余光去瞟一眼在灶上忙碌的胡可盈,胡可盈的脸刷一下就红了。青皮还是那么木讷,像一根木柴。他只管将木柴一根一根送进灶膛,经营好方位,火就燃得活泼。
有一天下雨,羊倌家出了点儿事,青皮告假回了家,就胡可盈一人在羊庄里忙前忙后。少爷“嘀嘀嘀”开着车来了。店里就他们两人,开始的时候,少爷还规矩地坐着,慢慢脸上发光,眼光就迷离异样了。胡可盈脸涨得通红,低着头,小声地说:“你若真想娶我,就托个保媒的人来!”
第二天少爷没来,却来了庆丰园的老板曹清才。他这次不是来谈合作的,却是为儿子来提亲的。
胡凌风不松口,胡可盈也咬住不放,父女僵持了个把月,胡凌风先败下阵来。
可是胡凌风有个条件,就是胡可盈不得将浒浦羊肉大面和“百草汤”配方带入庆丰园。胡可盈说,她也有个条件,把青皮陪过去,爹的钱,她一文不要。胡凌风到底没答应,十八年的羊肉大面,喂了个狼,想拆掉老子的灶,休想。胡可盈终究是哭着走的,走时,胡凌风连二门都没有出。
胡可盈出嫁那天,胡凌风正式收青皮做了义子,对外宣布是浒浦羊庄第六代传人。也有个条件,就是青皮得为胡凌风养老送终。
如今,浒浦羊庄也像藏书、双凤面馆一样遍地开花了,只是一交春分,同样也消失得无影无踪。当年浒浦镇上那家老字号,除了那口硕大的老虎灶还在,也早就物是人非了。
倒是庆丰园,成了全虞城浒浦羊肉大面的唯一正宗,不拘时令,天天宾客盈门,老板娘胡可盈颇有当年祖上的厚道,青皮倒更像一个掌柜了,人稳重,给味足,配方拿捏得恰到好处,吃得全城里人啧啧称奇,忘了许多活计;老年主顾就想起了当年的许多场景,讲的就像一个传奇,甚至有人陪着唏嘘惊叹。
(选自 《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对羊肉面的详细介绍,既赋予作品以地方色彩,增加了小说的独特韵味,又为后文情节的展开作了准备。
B.小说情节设计巧妙,比如曹清才为了获取配方而设计让儿子追求胡可盈,结果追求成功,却未能如愿得到配方。
C.胡可盈这个角色看似无关紧要,其实作品对她的设计巧妙,胡可盈表面的率真泼辣与内心的充满心机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
D.小说细致生动的细节描写,既有利于塑造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也表现了江南独特的生活场景,使作品富有地方色彩。
【小题2】小说的叙事在线索设置方面很有特色,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结尾说老主顾讲起当年的场景,就像一个“传奇”,请概括当年场景“就像传奇”的原因,并分析这样写的效果。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上半年,全国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累计完成277.6亿件,同比增长25.7%;业务收入累计完成3396.7亿元,同比增长23.7%。

分业务类型看,同城业务量累计完成50.8亿件,同比下降0.2%;异地业务量累计完成220.4亿件,同比增长33.9%;国际及港澳台业务量累计完成6.3亿件,同比增长21.2%。

分区域看,上半年,东、中、西部地区快递业务量比重分别为80.1%、12.6%和7.3%,业务收入比重分别为80.5%、11.1%和8.4%。与去年同期相比,东部地区快递业务量比重下降0.2个百分点,快递业务收入比重上升0.2个百分点;中部地区快递业务量比重上升0.6个百分点, 快递业务收入比重基本持平;西部地区快递业务量比重下降0.4个百分点,快递业务收入比重下降0.2个百分点。

(摘自2019年07月13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材料二:国家邮政局今日发布2019年6月邮政业消费者申诉情况通告。通告显示,国家邮政局和各省(区、市)邮政管理局6月共处理消费者申诉44844件,申诉中涉及快递服务问题的42840件,占总申诉量的95.5%。

6月,邮政业消费者对快递服务问题申诉42840件,环比下降0.3%,同比下降10.1%。邮政业消费者对快递服务问题有效申诉1479件,环比下降5.7%,同比下降68.5%。

邮政业消费者对快递服务有效申诉的主要问题是投递服务、快件丢失短少和快件延误,分别占有效申诉总量的35.6%、21.2%和18.6%。快递服务问题有效申诉量环比增长的有违规收费和快件延误问题,同比均呈下降趋势。

(摘自2019.7.22《中国新闻网》,有删改)

材料三:快递员事先没通知一声,就把快件投递进了智能快件箱,这样的情况屡见不鲜。日前,国家邮政局公布了《智能快件箱寄递服务管理办法》(下称《办法》),从今年10月1日起,用智能快件箱投递快件,应当征得收件人同意,否则此类情况算违规。

此番新规定的“快递投放快件箱需要征得用户同意”,是快递公司与收件人的一种契约,是依法保障用户的知情权和选择权,有利于促进快递业的规范发展,减少无谓纠纷,倒逼快递末端服务精细化,值得期待。

当然,不可忽视的是,快递柜公司、快递公司、用户三方应该照顾各方利益。逾期费怎么收,收多少应该进行明确规范,避免引发不必要的争议,从而减少三者之间可能产生的摩擦和矛盾,使快递业能健康有序发展。

(摘自2019.7.22《新京报》,有删改)

材料四:记者日前从国家邮政局2019年第三季度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绿色包装治理取得初步成效。今年4月份随机检查情况显示:快递包装减量化成效明显,电子运单使用率已达95%;寄递企业二次包装占比逐渐降低;可循环中转袋推广应用深入推进,已达到50%;45毫米“瘦身胶带”得到全面推广。

在推进包装绿色化方面,行业探索推进步伐明显加快。邮政企业在30个省完成配发绿色包装箱,在北京和河南试用可降解包装袋。

在推进包装减量化方面,推广应用成效更加凸显。寄递企业通过推广使用电子面单、规范包装操作、减少胶带使用、印刷减量等措施推进包装减量化,主要品牌快递企业电子运单使用率达到95%以上。邮政企业进行系统升级,推广使用一联面单。邮政企业已有23个省完成窄胶带采购使用。

在促进包装循环利用方面,行业亮点做法不断涌现。邮政企业试点投入可循环包装箱,回收率达100%,使用中空板可循环信盒,材料重量减轻60%以上。

(摘自2019.7.16《工人日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去年同期相比,东部地区快递业务量比重下降0.2个百分点,快递业务收入比重下降0.2个百分点。
B.6月,邮政业消费者对快递服务问题申诉42840件,环比下降0.3%,同比下降10.1%。
C.邮政业消费者对快件丢失短少问题的有效申诉占总量的21.2%。
D.寄递企业推广使用电子面单,主要品牌快递企业电子运单使用率达到95%以上。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快递业务量与快递业务收入呈正相关。
B.2019年 6月,邮政业消费者对快递服务问题申诉42840件,比2018年6月下降0.3%。
C.快递是否投放智能快件箱,应该尊重客户意愿,鼓励用户在购物时就自行选择配送方式。
D.为进一步推进绿色发展,寄递企业正规范包装操作,杜绝所有二次包装。
【小题3】根据以上材料,简要概括我国快递业发展特点。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我眼中的贾平凹
石杰
①初识贾平凹是由于他的散文《静》。那一泓静得恒久、静及天地万物的湖水,牵魄钩魂,让人在读文之余,不由得想要读一读人了。其时已是上个世纪的80年代,人人心里都燃着一团火,能够写出这般静谧的文字,有着这般宁静的心态的,该是怎样的人?
②过了大约八年的光景,机会终于来了。那时,一个全国性的当代文学研讨会在古城西安召开。会议的第三天上午请贾平凹作报告。与前两天明显不同的是,这一天与会者特别多。陕西师大、西北大学都有人过来了。显然,他们虽属近水楼台,也难得经常与这位名作家谋面,聆听他的讲话。会议是在一个很大的房间召开的,等我提前几分钟来到会场时,偌大一个会议室几乎已是座无虚席。往日会前的说笑不见了,大家都看着主席台上坐着的一排人,旁边的几个外地人就互相小声地询问哪个是贾平凹。
③我仔细看看他们指的坐在中间的那一位,觉得不是很像。尽管不曾与贾平凹相见,却多次在书上看过他的照片,那硕大的头颅和浑长的脸使他与所有的人区别开来,更遑论那双清澈的静如止水的眼睛。果然,不一会儿,一个身着西装的小个子进来了。那一刻,认识的和不认识的人同时断定:这才是贾平凹。
④贾平凹在主持人简短的讲话之后开始作报告。他先是解释了一下为什么迟到一会儿(其实按时间说并没有迟到),似乎是堵车,这不禁让我想起了《白夜》中的刘逸山。刘逸山与夜郎乘车过闹市区前,只要掐个诀,沿途便畅通无阻了。显然,贾平凹没有他笔下的人物的神通。接着他展开了一片巴掌大的纸,说眼下正在江南体验生活,因事临时回来,很快就要回去,时间紧迫事情又多,只在来的路上想了想说些什么,似乎有向众人道歉之意。他显然是不善于在众人面前讲话的,讲得很慢,很短,神情甚至有些拘谨。不过看得出他对与会人充满了尊敬。遗憾的是我现在已经记不清他都讲了些什么了,好像是谈了一下他当时正写着的一部长篇,顺便说了一些他对某些文学问题的观点,态度始终平和而宁静。他讲得实在过于简单,过于平实,好像在说:我真的没有什么,没有什么的。我只是一个手艺人,“斜斜地背了木弓,一手拿木槌弹敲弓弦,在嗡嗡铮儿的音律里身子蛮有节奏地晃动。劳动既愉悦了别人,也愉悦了自己,事情就是这么简单”。——他在《四十岁说》这篇文章里就曾这样讲。
⑤贾平凹拙于言辞。很多人都这样说,他自己也这样说。他的沉默甚至容易让人产生难以接近的印象。其实不然,他为人平和得很,平和到了几乎没有丝毫名人架子的地步。你尽可在他面前随便说话,他只是静静地听着,仿佛你说的都是金玉之言。听到会心处,眼睛便忽然一亮;若是听见称赞的话,脸上便显出孩子般的难为情,轻声说:那不是。他总是显得平、微、静、弱,《走虫》一书前边的小传是他的形象和性格的极好的写照。一位大师级作家,一颗巨星(三毛语),除了平和、平淡、平常、平静,竟再无他,其内心之博大,可见矣。
⑥有人曾经说过鲁迅的人文像是猫头鹰,苏东坡的人文像是水,郑板桥的人文像是瘦石,贾平凹也当有其人文像,是什么,却一时难说准确。不过,他与中国传统的道家文化有着更多的默契当是毋庸质疑的。不少人对他的名字中的“凹”字感兴趣。《易像》言:“地中有山,谦,君子以裒多益寡,称物施平。”老子云:“柔胜刚,弱胜强。”“上德若谷”,“上善若水”。又云:“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贾平凹确实深得道家之神韵。创作三十年来,他在小说和散文上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主要著作达数十种,重要奖项也达几十项之多。这样一位蜚声海内外文坛的大作家,却无骄狂之气,无浮躁之气,其修养和智慧可以说难得。他在其书画集中即这样警省自己:“竹因虚受益,鹤以寿延年”,“澹然无极”。
⑦1999年冬天,我再次去西安与贾平凹会晤。一进书房的门,便瞥见右侧墙上他自作的一幅水墨画:一户农舍的后门外,一个小孩儿侧身席地而坐,屋前是一只半卧着的狗。旁题几行文字,大致是,小时,娘去地里劳作,将我放于门外地上,狗亦卧在不远处。娘从地里回来,我还坐在地上,狗还卧在地上。整个画面和谐,宁静,静得让人想走进去。
⑧——平凹是自然之子。
⑨一张硕大的写字台置于厅里,贾平凹就在满屋拥挤着的古玩根雕碑拓字画中坐着,写他的文字。天地赋予他以灵气,他又将其灵气挥洒于天地之间。贾平凹是喜石的,莫非他要做青埂峰下的那块石头,欲补苍天?祈平凹如愿。
【小题1】文章从贾平凹的散文《静》写起,有什么好处?(4分)
【小题2】如何理解文中“平凹是自然之子”这句话的含意?(4分)
【小题3】联系全文,简要分析贾平凹的形象特点。(4分)
【小题4】文中写道,“鲁迅的人文像是猫头鹰,苏东坡的人文像是水,郑板桥的人文像是瘦石”,联系全文以及你对贾平凹作品的了解,你认为“贾平凹的人文像”是什么?请阐述理由。(6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美在何方
说起来十分奇怪,记忆中对美的觉悟居然是从书本开始。
我生活的这个城市,美是需要用点劲才能看得出来的。城市给我的印象有些肮脏、杂乱、喧嚣、破旧。其间自然有许多美丽的事物,譬如一朵花,一片云。我的这个城市适宜拍照而不是游览。每次从风景地归来,总是十分沮丧,往日的麻木被瀑布森林大漠海洋洗去,活泼泼的感觉神经便觉得疼痛。朋友教过我一个看画的方法:卷起一本杂志,像单筒望远镜,用一只眼睛来欣赏。这时,遮去画框之外的纷乱,画居然明亮立体得多。城市之美也是这样得来的。
不过,我不能总是眯着一只眼走在街上。我的印象总是整体的印象。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我的审美意识是从这里开始的。
中国古典诗词的美是那么纯粹,令人情不自禁。我不知也无须知道翠柳置身何地,无须知道这千秋的沧桑与万里的景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词儿一蹦一跳的,读起来眼睛会一闪一闪。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
这是气势。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这是慷慨。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这是沉甸甸的忧伤。
人渐渐走入景中,将景淹去,留下一点气息。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有燕在双飞,人就立得更孤独了。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需要心情。凡俗的我虽然没有那种超然,却有对超然的向往。有位老先生近来发现陶渊明是个斜眼,因他东篱采菊却见了南山。我想这也是游戏之论吧。不仅南山,北山西山也是见得的,连眼都不必斜,只消转转身体就行。我想我们是很容易被这样的诗句烦了的,因为我们既无菊可采,又无南山可见,所见之物多是人之眼,所以需要研究它究竟是斜还是不斜。
从诗词出发,回到生活中,人的感觉有了两个系统:艺术与非艺术。艺术是我们逃遁现实压力的港湾。美在心目中被放大,直到淹了一天一地。美在心目中被抽象,以至不需特定的对象。
美常常是无名的。走在九寨沟,看近处的水,远方的山,拍拍大树,数一数耗牛,在珍珠滩洗洗双足。我无力指出一个具体的美,即使指出也是虚妄的。那是天人合一、地人合一的感受。所有的细节都淡化了,心中起伏着一种莫名的愉悦。景物不再是对象;于是人也就不再君临一切。在这美好的时间和美好的地点,一切都是和谐的。不需要刻意修饰,努力操作,苦思冥索。许多人支起照相机,许多人架起画板。然而全都徒劳,因为取舍也是多余的。我想,我们热爱的还是这样一种深入其中的境遇,热爱它的全体,否则,旅游如何能成为人类如火如荼的节目呢?这样的美比起“绿肥红瘦”式的吟咏更有生命力。
能在生活中常常看见美是一大幸事,如能看到他人未能体察的美尤为幸福。幸好在景观之外还有人性、力量、崇高,人的情感由此丰富起来。
很多年以前,我常常站在晒台上看一个人走过弄堂。她走入我的视线直到消失,其间不过一分钟。那时我还小,不懂爱情或情欲,只觉得想看一看。假如世上有所谓“美的觉悟”的话,这就是了。这是最典型也是最普遍的觉悟,其间没有语言的参与,其间无须学习和训练,是情不自禁的真正的觉悟。
(选自《躺着读书》)
【小题1】本文题目为《美在何方》,作者认为“美”到底在哪里呢?
【小题2】第二段所写的城市之“美”有何特点?作者为什么要写“城市之美”呢?
【小题3】文章末段中,作者称他“很多年以前”的一次经验为“真正的觉悟”,“真正的觉悟”的本质含义是什么?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谎言
相裕亭
盐河北岸,有一小村,依河而居。几十户人家,却散落在一条两里多长的古河套里。远看,乌蒙蒙一片,恰如零零散散的旧船被遗弃到河岸边。走到跟前,透过河堤上茂密的竹柳,才可辨出一家一户错落有致的小院及房屋间的石巷黛瓦。
此村,名曰犯庄。
乍一听,此处是出土匪、罪犯的地方。其实不然。
日伪时期,那里曾上演过一场貌似影视剧里才有的故事。有两个偷偷摸进村里的小鬼子,被村里的男人打死,扔到村外的芦苇荡里。驻扎在盐河口的小鬼子追查下来,把全村的成年男子集中到盐河边的小码头上,架起机枪,限定时间,逼他们交出“凶犯”。否则,将统统杀死。
关键时刻,村里的陈铁匠站了出来。
陈铁匠说,小鬼子是他杀死的。
日本兵中,一个留着八字胡的小队长,看到陈铁匠站出来,嘲讽般地独自鼓起掌来。随后,那家伙满脸狐疑地走到陈铁匠跟前,指着地上的两具尸体,变换着指间的数字,问他:“你的,一个人,杀死他们两个?”
陈铁匠脖子一挺,说:“是。”
小鬼子“呦西”一声,随之,目光转向旁边陈铁匠的儿子,怒吼一声:“你的,不明白吗?”
小鬼子不相信陈铁匠一个人,能杀死他们两个日本兵。
当即,陈铁匠的儿子也被拉出队列。
在处置了铁匠父子后,小鬼子们仍不肯罢休。他们把村里的男人押上河边巡逻舰。说是要带他们到“据点”内继续盘查。其实,是强征他们到山东招远金矿做劳役。
不久,他们当中有人写信回来。
小村里,许多妇人听说那户人家有信来,都纷纷跑去看。信中提到几户人家的男人,在半道上逃跑,或是在开采金矿时不守纪律,被日本人给杀了。
那几户死去男人的人家,先是有妇人滚在床上或地上哭。随之,就有人帮着焚烧火纸。另有妇人们帮着收拾庭院,支起灵棚,支起锅灶,办一桌酒菜,来祭奠那家死去的男人。
此时,陈铁匠家的女人,一定会在这些妇人当中。因为,当初她家男人与儿子被日本人杀死后,村里的妇人们,就是这样帮她的。
但是,此番铁匠家的女人,在帮衬那户家人料理后事时,却如坐针毡!她从那户人家的哭声里,隐隐约约地感觉到人家的冤屈与愤懑。
“死鬼呀,你死得好冤!你跟着人家白白送死呀。”
盐河边的女人,哭亡夫时,都是那样称其“死鬼”。
人家哭她家的死鬼死得冤,白白地跟着去送死!这说明什么?说明她家男人是不该那样死的。究其原因,自然就落到铁匠父子的头上了。
整个村庄的男人被日本人掠去做劳役,都与她家的男人打死鬼子有关。所以,铁匠家的女人在那户人家做事时,半天不说一句话。
村子里的女人,表面上看不出她们是怎样恨铁匠家的男人和女人。但是,那些女人的心里,或多或少地还是会怨恨铁匠父子招惹祸端,给大家带来麻烦。以至于,性格刻薄的女人,在街面上与铁匠家的女人走个对面,都不搭理她。
这样一来,村子里再传来哪家男人死去的噩耗,她干脆缩在家里,不去做帮手了。再后来,她悄无声息地带着孩子,隐居娘家。
解放后,陈铁匠的后人想为他们因打死鬼子而惨遭日寇杀害的先祖树碑立传。他们找到盐区地方政府。
编写盐区地方志的同志告诉他们,当年死在芦苇荡里的那两个“鬼子”,是被日本人打死的两个穿着日本军服的盐工,并不是真的日本兵。他们之所以要自编自导那样一场惨剧,是为了向金矿输送劳工。
这就是说,铁匠父子打死鬼子之说,是子虚乌有的事。
不过,地方政府还是追认陈铁匠父子为革命烈士。为了一众村民,不惜牺牲自己的人,不是烈士,又是什么呢?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形象地描绘了盐河自然古朴的风景,介绍了文中人物生活的环境,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增强了小说的地域色彩。
B.日本小队长“嘲讽般地独自鼓起掌来”,这一细节暗示了这是日本侵略者自编自导的一场惨剧,揭示了侵略者阴险、卑劣的心理。
C.小说通过人们对铁匠和铁匠家女人的不同态度的对比,以及事情的真相和铁匠父子被追认革命烈士的结果的对比,揭示了深刻的主题。
D.小说情节设计巧妙,在层层铺垫的基础上,结尾干净利落地交代了事情真相,不仅产生了出人意料的效果,而且使人物形象熠熠生辉。
【小题2】“谎言”在文中具体指什么?以此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本文除了写陈铁匠一家,还写了盐河边的女人们。请结合作品,谈一谈作者为什么要写盐河边的女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