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艺术欣赏范围和审美趣味超越国家与民族的界限时,我们便拥有了世界视野;而全球化则让我们能够与世界上各个角落的同类分享各种各样的艺术。
全球化背景下的变化并不是样样都让人兴奋。受全球化影响,世界各国人民的审美趣味正变得越来越趋同,越来越相似,世界正在失去其丰富性。以中国为例,二十几年前各大剧院人山人海,而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剧院的生意开始凋零,曾经为中国各阶层普遍爱好的戏剧,忽然远离我们的生活,取而代之的是从港台和欧美传播进来的流行艺术。我们的文化消费观念在二十多年里发生了巨大变化。渐渐地,去剧院欣赏戏剧不仅不再是正常的娱乐活动,甚至变得可能让旁人感觉怪异。社会的主流审美趣味,不再像以往那样支持它的发展。这种现象与全球化有关,但它与以往时代民众审美趣味经常出现的各种变化不同,其背后,是西方发达的文化工业起着作用。
世界上不同文化圈的人们应该有各自不同的文化传统、不同的审美视角。假如世界各地人们的文化表达方式及对文化艺术的爱好都变得同一,世界也就成了文化沙漠——只有一种颜色的沙漠。人类文化具有无限的丰富性,人类不同的群体在各自的生存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圈。文明的发展进程经常需要不同文化圈的互相激发,一种文化所蕴含着的某些生活与思想内容可能会激发其它相关文化圈的灵感,并给后者注入活力。
艺术及戏剧的重要性同样不容忽视。不同文化圈的人们往往因其拥有不同形态与风格的艺术而呈现出差异。艺术是人类表达与交流情感的重要手段,也是文化最重要与最核心的载体之一。戏剧尤其如此。戏剧活动对于人类的过往具有重要意义,在未来的岁月里,它可能有的启示价值更是无法估量。中国戏剧的内涵是如此丰富,剧种组成、剧种悠久的历史与完整的音乐、表演、剧目体系,在文化形态上均具有特殊的价值。且由于中国历史上经历过无数次族群的大迁徙及不同民族间的冲突与融合,如此复杂的经历中积累的丰富历史经验,都有可能通过戏剧及与戏剧相关的仪式活动留传下来。
文化的问题只能通过文化手段解决,保护和推动文化表达的多样性,必须通过文化自身的力量才能最终实现。要保护与继承丰富的中国戏剧,不能仅仅依赖于对全球化的批判、抗议乃至抵制,更重要的是要靠我们共同的文化责任感与民众的文化自觉。面临全球化这一背景,我们应该重新认知中国戏剧的价值与意义,从世界文化的角度看待中国戏剧的现实与未来,正是我们作为当今文化传承者应该持有的立场。
(摘编自芦柳源《文化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国戏剧》)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全球化使各国民众都可能分享到其他国家的艺术,但与此同时,各国民众的审美趣味正变得越来越趋同或相似。
B.不同的文化圈都有各自不同的文化传统与审美视角,不同文化圈之间的差异是各自拥有不同形态与风格的艺术。
C.我国历史上有无数次族群的迁徙、不同民族间的冲突与融合,这些复杂的经历,都可能以戏剧方式留传给后代。
D.中国戏剧有着丰富的内涵,在文化形态上也具有其特殊的价值,但现在社会的主流审美趣味却不再支持其发展。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布局谋篇,并比较详细地分析了全球化带来的负面影响。
B.文章认为应该保持人类文化的丰富性,并侧重阐述了保护不同的文化圈、各地艺术尤其是中国戏剧的意义。
C.文章阐述中国戏剧的问题,却从中国到世界,从中国戏剧到艺术到文化,彰显出立足世界文化格局的宏阔视野。
D.就中国戏剧的命运问题,文章开篇交代全球化背景,接着逐层分析,最后指出解决中国戏剧问题的基本思路。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没有全球化的影响,民众的审美趣味与文化消费观念就不会发生变化,中国戏剧也就不会面临当前的困境。
B.如果世界上存在着不同的文化圈,那么它们相互之间就可能会激发灵感并注入活力,进而,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
C.民众全力批判、抗议并抵制全球化,同时又具有文化责任感与文化自觉,中国戏剧就可能得到保护与继承。
D.戏剧活动对人类的过往与未来具有重要意义,仅因此,我们作为文化的传承者,也应坚持保护与继承的立场。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3-26 12:02:3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对草木俯首

李玫

①春天铺天盖地而来,是在春分之后。

②这一天,我心爱的附地菜终于开花了,连续两年在同一片草地长且只长出一丛的金疮小草也冒出毛茸茸的小脑袋,垂丝海棠终于开了两朵,紫荆也结束了沉默,还有刺果毛茛,球序卷耳,天蓝苜蓿……草地里原来星星点点的蒲公英,开始连点成片了,像是由单粒的星星长成一片星云。

③这些散落在草地里的朵朵小花,实在是太像星空了,盯着看久了,会觉得那些星星晚上在天空中轮值,白天就化成小朵的形状躲在草丛中看人间风景。那些幻化物形的故事中,真身和幻化之形也是从不出现在同一时空的,这是所有故事中最终让人识破的破绽。我们也确实没有同时看到过满天星斗和一地繁花,不是吗?所以,谁又能说这春天的铺天盖地里,就不会是草木的精灵们在天空和大地之间上演的昼夜不同的剧目呢。

④对于另外一些花草来说,在春天的铺天盖地里,它们会有被淹没的隐忧吗?

⑤刺果毛茛和小毛茛的花长得那么像,但刺果毛茛的花朵要大些,此时的叶是胖乎乎的低伏在地上,连花梗也是短的,是敦实和憨厚的;小毛莨则是细长的脖子和单薄的叶,是清瘦和怯生生的。球序卷耳常被人类误当作是繁缕,都是细和白的狭长瓣,连大小都差不多,但细看来,繁缕的花瓣是等距离地分布成一圈,球序卷耳的瓣却是两两一组,中间花蕊有两圈,像是孩子的画,细细的点点组成的两圈……它们是这样懵懂而专注地守着自己的基因密码,一根筋地长成自己的样子。

⑥当寻访海棠和紫荆的人群蜂拥而至时,他们中会有人默默地俯下身去看到它们是不一样的吗?这其实并不需要多么专业的知识,需要的只是一次安静的注视。

⑦在我们人类眼里,所有长在路边草丛的都是杂草,一棵杂草需要这么郑重其事地长成它自己吗?无论怎么专注,在这个世界里它们依然可能是面目模糊的——如果草们能感慨,它们会在某个瞬间质疑过这么认真的意义吗?

⑧城市一年一年在以清除杂草的名义来清理这个世界,在这样的清理中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野草”。剪除野草,种上某个优良品种的草坪,人们看起来那么需要整齐划一。只是,这个世界上已经有太多的面目模糊,在日益模糊中,我们也渐渐磨损了那一颗能注意到每一个生命与众不同的心。

⑨清明前的五天,薇已经开出很多种花来,白的素淡,玫红的明媚,还有一种白底细紫纹的开得乖巧可人。这个古老的物种,我们一看见它就迅速地想起记忆中各种零星的句子,它是伯夷叔齐耻食周粟,“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而食的薇,是《 》中那个思乡的戍边士兵眼中“薇亦柔止”“薇亦刚止”的薇……

⑩但除此之外,我们其实并没有看见它的历史——那些作为一种植物被写进它的叶蔓纹理间的沧海桑田,写在它为能在人类的不远处繁衍生息而不断对自己色彩和形态的调整中。在它守口如瓶的背后,真正应该让我们整冠敛容的,是一个物种在雨雪霜寒中前行时的一次次倒伏与妥协,在倒伏和妥协中等来的生机。在一棵薇的沉默不语面前,我们人类只在文字中寻找历史有时会显得过于fū yǎn。每个生命都是掌握着这个世界的一部分秘密的,人类知道吗?

⑾后来在草地里看到一串奇怪的针形的叶,正在惊异间,忽又发现原来不是叶,是荠菜新长出的种子——它已经结籽了。

⑿如果花是薇的眼睛,它一睁开眼时,身边的荠菜就已经是籽实满满了。荠菜之前那个缀满星星般小花的青葱时节,它没有赶得上——作为一棵薇,它永远不可能赶得上,这是它的因缘。

⒀天地有自己的大时间,在这漫长的剧情中,我们不论何时出场,都可能赶不上它的前一段,也来不及等它的后一段。所以我们其实和草木的世界一样,交错过往才是彼此间的常态。这么说来,我们原本以为不能移动是一朵花的局限——因为不能走动,所以寻找和遇见在它们那里都成为不可能。现在看来,在时间的大幕之下,个体生命的行动力和空间的转换所能起到的作用其实是很有限的,很多时候并不能改变什么。我们用一生的时间走遍世界却未必真的能遇见未知的自己,我们辛苦的奔赴常常不是来得太早就是太迟,在生命的际遇中或者我们并不一定能比一棵草拥有更多的选择。

⒁在对草木的俯首里,一个人深深地感受到了内心深处的敬畏和不断生长出来的谦卑。

【小题1】请赏析第②段中画线的句子。
【小题2】第⑨段书名号中应填入的诗歌总集名是《___________》。
请写出第⑩中的词语fū yǎn___________
【小题3】选取一个角度,对第⑨段进行赏析。
【小题4】在写薇的过程中,为什么要插入第⑾段对荠菜的描写?
【小题5】下列对第⒀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天地间的舞台中,我们只能短暂出演。
B.花朵不能移动,我们遇见它们成为可能。
C.在时间中,我们生命的行动力极其有限。
D.我们若能遇见未知的自己,也并非常态。
【小题6】阅读文章的标题,根据文章内容,说说作者为什么要“对草木的俯首”?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蝴 蝶 盾
毕淑敏
江南,雨雪迷蒙的早春。傍晚,小城,远远的红灯。灯火下飘着一些斑驳的影子,如彩色的巨蚊,翩翩翻转,又不曾片刻飞离。
近了,看到一个细弱的小伙子,蹲在灯下,用剪刀劈开粉色的绸带,三缠两绕的,一朵小小的莲花,就在指尖亭亭玉立地绽开了。
再看蚊形巨影,不禁哑然失笑。那是小伙子用各色绸带编织的小物件,翡翠色的螳螂,巧克力色的蚂蚱,橘红色的龟,冰蓝色的玫瑰……一律以丝线穿了,吊在灯下的铁丝上。这些美丽的幌子,随每一阵微风,幽灵般起舞。
我说:“卖的吗?”
他抬起头,一双被夜熬红的眼。“卖的啊。买一只吧。多好看啊。除了挂着的这些,我还会编好多别样的。”他望着我,很快地说。手不停操作,如盲人按摩师一般娴熟。
我想了想说:“编一只凤凰吧。”   
不知为什么,他却踌躇了。好在只是片刻间的犹豫,马上接着问:“什么色呢?”
“红的吧。”
“红的不好看,像烧鸡。”他很坚决地否定,并不怕因此而驱走了顾客。“青色吧。青鸟,很吉祥的。”他做出权威的决定。不待我表态,十指翻飞地操作起来。
十分钟后,一只蟹青色凤凰诞生了。骨架很魁梧,尾羽却不够丰满,嶙峋模样,令人忆起乌鸦。我付了钱,然后说:“小伙子,可惜没我想象的好。”
他收拾着残屑很镇定地说:“那你再买一只别的吧。凤凰不容易讨好,世上本没有的东西,每人心底想的都不一样。实实在在的,比较好办。”
我说:“那好,这回我改要蝴蝶。”
他突然愣了,问:“你是从外地来的吧?”
我说:“是啊。”
他说:“本地人都知道,我是不编蝴蝶的。”
我纳闷,说:“蝴蝶很难编吗?”
他接着问:“你是马上就要离开吗?”
我说:“明天,大早。”
他下了很大决心似的,说:“破一次例,卖你一只蝴蝶吧。”
他也不再征询我对颜色的意见,思索着,径自操作起来。绸带卷沙沙滚动着,用料之多之杂,几乎够编一头斑斓猛虎。他边编边说,家乡多棕榈,人人都会用棕榈叶编些好玩的东西。后来到外闯荡,现代人如今喜欢手工制品,他走南闯北,生意不错。
小伙子结束谈话的同时,完成的蝴蝶也递到我手里。这是我生平所见最为精致的编制物,身肢纤巧,我失声道:“这么艳的蝴蝶,能抵十只凤凰!”我定下心,又问:“那你为什么不多编些蝴蝶?”
他说:“多了,就不值钱了。三个月前,我刚到这里,记得也是这时分,来了一个男人买我的货。两天后,他再买我的货,他劈头问:‘你能编多少种蝴蝶?’我说:‘没算过,有几十种吧。’他说:‘我用大价钱收你的蝴蝶。条件是,蝴蝶不得重样,不许给别人编,每日一只,一共百天。’
“我就在这儿住下了。除了摆摊,就是每天早上供应那男人一只蝴蝶。刚开始并不难,照我以前编过的花样,做给他就可交差。一个月之后,渐渐有些吃力了。日日都要设计出新图谱,夜里想得脑仁开锅。终于有一天,我对他说:‘老板,我不想再给你一个人编蝴蝶了,我要走了。’男人落下泪来,说他在苦苦追求一个女孩,每天都给她送花。女孩刚开始连看都不看就把花抛掉。后来他偶然附了一只从我这里买的蝴蝶,没想到那女孩就收下了花。
“女孩一直同他交往,并说如果能集到一百只不重样的蝴蝶,就答应嫁给他。所以我又留下来了。到今天为止,共编了八十九只蝴蝶,还有十一只就满百数之约。每当我呕心沥血编出一只前所未有的蝴蝶时,总在想,那个得到这只蝴蝶的女孩,究竟是谁?长什么样?
“我想问她,她爱的究竟是人还是蝴蝶。为什么女人总想用某种东西考验男人?还要把自己一生的幸福,寄托在一个没头脑的死物件上呢?即使那样东西再宝贵,再难寻找,某个男人费尽心机为你找到了它,就是爱情了吗?要知道,你不是同蝴蝶过日子,而是要和一个活人,相伴走过一生啊。
“也许,我会在编满一百只蝴蝶之前,突然逃离这里。我还有十天的时间,可以来琢磨这事。如果那女孩真的爱他,即使攒不到百只蝴蝶,也会欢喜地嫁他吧?蝴蝶一旦没有了,女孩醒了,重新考虑自己的决定,是不是更好?我给了她一个妥善脱身的借口。”
我把手中纤巧的编制物,很仔细地包好,对他说:“放心吧。在我离开小城之前,不会有人看到蝴蝶。”
道了别,缓缓离开。很远了,稀薄的空气里还充满着淡淡的红光,从背后的方向绕过我的衣角,涌进无边的雾丝。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6年第15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品开头寥寥几句环境描写,既交代时间地点,渲染气氛,还间接刻画了小伙子形象,并为下文情节的发展作了铺垫。
B.女孩用某种东西考验男人,甚至把自己一生的幸福寄托于一个物件,让人联想到在追求爱情的路上过于看重物质背景的人。
C.作品结尾的动作描写,展示了“我”的心理:离开小城之前,要不要让人欣赏最精致的蝴蝶和给想逃离的小伙子提提建议。
D.作品通过人物语言推动情节发展,刻画形象。前半部分以对话为主,使情节不板滞;后半部分以独白为主,使表述更连贯。
【小题2】“蝴蝶”在作品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小题3】作品中的编制物蝴蝶作为一种“盾”,守护着哪些无形的东西?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近几年来,我国传统文化借助各种媒介、载体,得到了深入挖掘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媒体上涌现出《汉字英雄》《朗读者》《见字如面》等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为核心的原创文化类节目,形成了一股“传统文化热”的潮流。文化类节目的创新兴起,是对文化类节目低俗化、轻浮娱乐化倾向的剥离和反拨,对集体无意识和民族情感的唤醒,实现了思想性与观赏性的张力平衡。
②然而,传统文化类节目在高歌猛进的同时,也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疲态。其主要表现是对传统文化发掘提升不够,内容雷同老套,形式单一,受众流失严重,收视率下滑。要改变文化类节目的疲态,必须持续推进节目内容形式创新,以丰富多样的内容翻新和源源不断的形式出新,满足人们文化生活的需求,主动赢得观众,积极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创新,从而不断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
③传统文化是一个厚重、芜杂、多元的体系,包含着林林总总的内容,既有佶屈聱牙的疑难词句,也有通俗易懂的人文道理;既有精华,也有糟粕。这就需要我们全面了解传统文化,从中发掘能体现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能引起观众兴趣、能与现实生活融合的部分,进一步提炼提升蕴含在其中的真善美,作为节目表现的题材和主题。
④传统文化具有民族性、稳定性、历史性等特点,而电视传播特点是大众化、娱乐化,观众看电视的主要目的是娱乐放松而不是接受教育教化。创新文化类节目,必须将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与大众化、娱乐化有机结合起来,既有传统文化的内核,又有娱乐化的载体形式,还要做好面向大众的通俗化工作。
⑤艺术表达的核心是人,是人性人情,是对人内心世界的艺术观照。《朗读者》《见字如面》两档节目,就是通过最简单的朗读和读信的方式,唤醒人们内心深处隐藏已久的精神诉求和情感表达,引发观众的强烈共鸣。传统文化类节目要以传统的艺术形式、价值观念、传统美德、人文精神为内容媒介,将镜头对准人们的内心世界,深刻讲述人物的心路历程和情感诉求,点燃观众的观赏欲求,表达媒体及社会的人文关怀。
⑥文化类节目要有故事,接地气,让观众融入进来。《朗读者》讲述了濮存昕、柳传志、许渊冲等名人的日常故事。《中国诗词大会》的选手是从全国遴选出的100多名诗词爱好者,有青年学生,有乡村教师,有农民,有石油工人,有基层医生,有快递员,这些选手本身就是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每个人都有一个与古典诗词相遇结缘的故事。通过这些选手和故事,将古典诗词挪移到当下现实,也使观众产生了代入感。
(摘自2017年11月30日光明网,王伟伟《优秀传统文化,新时代新表达》)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近年来,我国传统文化借助网络技术,得到了创新性发展,涌现出一股“传统文化热”的潮流。
B.《汉字英雄》《朗读者》等是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为核心的、具有创新性的文化类节目。
C.文化类节目的创新兴起,消除了文化节目低俗化、娱乐化现象,平衡了思想性与观赏性。
D.传统文化类节目高歌猛进时出现了疲态,导致这类节目对传统文化发掘提升不够,节目内容雷同老套,形式单一。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正面起笔,第二自然段反面相承指出了传统文化类节目内容雷同老套、形式单一等问题。
B.文章以传统文化类节目出现“疲态”为立论前提,并由此提出推进节目内容形式创新的观点。
C.文章三、四、五、六段之间是并列关系,分别从四个方面论述传统文化类节目创新的途径方法。
D.文章认为传统文化节目创新,目的是主动赢得观众,逐步提高观众的文化艺术鉴赏水平。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创作者需要全面了解传统文化,并进一步提炼提升蕴含在传统文化中的真善美,将其作为节目表现的题材、主题等。
B.将传统文化的民族性、稳定性、历史性与电视传播的大众化、娱乐化有机结合起来,是传统文化类节目创新的重要途径。
C.只要传统文化类节目能将镜头对准人们的心灵世界,讲述人物的心路历程和情感诉求,就能点燃观众的观赏欲求,表达人文关怀。
D.《朗读者》《中国诗词大会》这类文化类节目能取得成功,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节目有故事、接地气,让观众有融入感。

同类题4

论述类文本阅读

“拙”是中国艺术的灵魂。它是艺术中的一种根本性趣味,在中国不懂得“拙”,就不知道怎么做建筑、造园林、刻印章、写书法、画图画、品戏曲。拙跟巧是相对的,老子讲“大巧若拙”,大巧是最高的巧,拙是不巧,最高的巧是不巧,他的意思并不是要追求不巧。一般来说,人总是喜欢追求巧,而不喜欢不巧的东西。如工艺,就是追求巧的过程,但古代有一句话叫“大匠不斫”,是说最有本事的工匠人,没有雕琢的痕迹。

扬州八怪之一金农,是清代康熙到乾隆时期一个著名书画家,他把中国古拙传统推到极高地步。他曾在一幅梅花图上用他特有的古隶题有七个大字:“损之又损玉精神”,“玉”是梅花,“损之又损”来自老子:“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老子的道是“损”道。“为道日损”是中国艺术的一个定律,是要从表象世界走向真实世界,追求内在的东西,“损”道不是做减法,“损”道就是拙道。

中国人特别喜欢石头,“石头”也呈现了一种拙趣。老子说:“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老子不愿做一块琭琭的美玉,虽有令名,但经过刮垢磨光的无数次打磨,成了被塑造的对象,这样就是有为,背离自然之旨。他宁愿“珞珞如石”———做一块坚硬的未雕的石头。

儒家好玉,道禅好石,两种不同的思想指向,正好反映对秩序的不同看法,也体现出不同的人格指向。没有理性的社会是混乱的社会,缺乏礼仪的人生是粗鄙的人生。但当知识、理性、礼仪发展到与人的真实生命追求相反的程度时,就成了人的生命的负面力量。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这两种思想都有价值,相互补充,以成传统中国思想之大观。

文人艺术对假山有一种偏爱,它有特别的美感。假山是人们运用石料“叠”的、“掇”的,做出一片风景,也演绎着创造者的一片灵心。真正的叠石者,不是简单的“石工”,而是独抒性灵的艺术家,杂乱之石,叠起胜景,配之以明花疏树,延之以陂陀平冈,引之以涧瀑清泉,幕之以藤情蕉影,再辅之以蓝天白云、月上柳梢。

假山的美就是“拙”。拙”就是把巧的东西去掉,把目的性的东西去掉,要巧夺天工。明代计成强调:一切艺术都是人作的;作得就像没有作过一样;作得就像天工开物。他突出中国艺术的一个基本思想,一切艺术都要在遵循自然的原则下规避人工秩序。这里面正体现出一种追求“拙”——天趣的精神。

所以,大巧若拙不是愚蠢哲学,而是让你放弃外在目的性的攫取,追求内在真实的体验。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艺术所追求的拙和巧是相对的,拙其实就是巧,大巧若拙就说明了这点。
B. “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体现了道家的无为思想,与艺术上的拙道有相通之处。
C. 玉和石分别对应儒家和道家的思想,玉要求以礼琢磨,石要求复礼后归于无为。
D. 假山的美是创造者凭着他的灵心演绎出来的,巧夺天工就是要摒弃自然造化的痕迹。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从巧与拙的相对性入手,较为深入地阐述了大巧与不巧(也就是“拙”的关系)。
B. 文章通过儒道两家的不同思想指向、人格指向的对比,阐明在艺术上应弃儒就道。
C. 文章花大量篇幅论述假山之美,意在强调中国艺术十分注重追求艺术的大巧——拙趣。
D. 文章提出论点后,分别从思想理论和艺术实践角度加以分析,最后指出追求大巧若拙的意义。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中国,你如果不懂拙趣,我们就难以与你谈及关于中国的艺术趣味的问题。
B. 金农的“损之又损玉精神”表明中国艺术要追求内在的东西,追求拙道。
C. 老子强调既要“损之又损”又要“珞珞如石”,表明圣人思想有时也难免前后矛盾。
D. 中国艺术强调要遵循自然的原则,规避人工秩序,但并不排斥人为因素干预。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下列小题。
那坎井位于村子西头,我家的东南角,是我一直魂牵梦萦的地方!
井的直径不过十五米,水深约十五尺,开挖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服务于大寨田。到我上小学的时候,它已经“退伍”了。井台因不堪风雨的蚀剥,已七零八落。东北角塌陷约四五米,成了涨水的溢流处,流向是村内一条干涸的河道。正是这坎饱尝失意之苦的时代产物,成了农村孩子的乐园,丰富了我带有浓重乡土特色的童年。
田畦里玉米高过了头,桃杏涨红了脸,谷子正挺直腰板的时候,井台边就会围满了脸上流着泥道、赤着黑红的上身、留着狗啃似头型的像我一样的野孩子。
村里的小学铃声一响,这些土生土长的乡里娃就会挥舞着刚褪下的上衣,高喊着,风也似的钻进通向那坎井的地里。临近井边,早已经成了一丝不挂的小泥鳅,管你禾苗的叶子拉疼了稚嫩的肌体。山里的孩子不娇气,等一猛子扎进井里,有的就只剩下欢乐了。
扭动着狗刨一样的躯体,扬起一弧碧水来一小仗儿,用力将伙伴的头压进水里,一撅屁股到水底挖把淤泥,甩给水上孩子画个满身地图,之后在残缺的台上晾个太阳浴,哪怕老师在身上划出了白道,被罚立半天,我们还会雀跃着来到井里嬉戏。
井里有村里人放生的鲫鱼。十多年未掏干过井水,鱼儿长得膘肥体壮,所以对我很有诱惑力。由于水深,捞捕是希望太小。于是就盼下雨,下大暴雨,下到井水涨满了哗哗往外流。那时我会不等雨停,披上一个塑料袋,到井口水道边守着。
透不出气来的鱼会游出深水,跑到水道里来,我总会有不小的收获。洗脸盆里会有半盆战利品,有鲫鱼,有泥鳅,有草鱼,还有白鱼条子。有时雨下得太大了,把水冲到了周边的田里,我就能在田里拾到不少的鱼。问起大人鱼怎么会在田里时,得到的回答却是天上下的鱼。
后来上学后才知道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天上是能下鱼,但那是一种极少见的气流将水和鱼一同卷到天上,从另外一个地方降落的自然现象。
后来雨水少了,在井边捞鱼捡鱼的机会也没有了,但我有了新的兴趣。找出一根绣花针,用火烧弯,穿上一根线,挂上一条蚯蚓,可以在井边卧钩垂钓。看着五彩的云霞映在水里,感受着蜻蜓点水的飘逸,顺着水面泛起的涟漪伸展思绪,听着风儿穿过苗尖的声音,真正能钓上鱼来那是件很不容易的事。自制的土钩往往让上钩的鱼又及时跑掉了,虽然我的耐性足够有余。
有一次竟然也钓到了鱼,巧的是我正要起钩回家时,鱼儿咬着钩正跑呢。我一扬手,一条好大的鱼破水而出,鱼身伴着落下的水花透着火红的夕阳,景美心更美。我举着钩,鱼也不摘,顺着村子跑了一圈,羡煞了伙伴,当真是得意了一番。
北方的冬日,催降了雪花,凋落了绿叶,撕裂了地皮,啸黄了天地,也冰封了那坎井。冰下是一个世界,冰上又是一个世界。劈开几块木板,嵌上两根铁丝,钉出一方冰车;或锯一橛圆木,削制一陀螺,镶上一废弃钢珠,就又有了新的乐趣。划出的冰痕里印满了痴痴的笑声,旋转的陀影里舞动着无尽的快意。
至今,村里的古松又增多了一圈圈年轮,那坎老井再次遭遇削体的命运。由于地下水位的下降,那坎井因为水源持久,被村里人改装成食水井,盖了盖儿,只留一门洞大小的口在井东北角。
我每次回家都会到井边看上一看,寻找我对它不变的依恋。然而形与影都已远去,感受的只有人是物非。好在井周围的田比井高出一圈,每到夏季,这里也能出现那坎井往昔的模样。虽然是井中有井,但我坐在田畦上,还能回溯一下和那坎井一样逝去的童年。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讲述了故乡一口老井的变化:起初它带着使命服务于大寨田,东北角塌陷后它成为了农村孩子的乐园,最后它再次遭遇削体的命运,被村里人改装成食水井。
B.文章回忆了作者的童年趣事:田中疯跑,井里嬉戏,井边捞鱼捡鱼、卧钩垂钓,冰面上划冰车、转陀螺,表现了儿童的纯真,也展现了老井给他们带来无尽的欢乐。
C.文章第8段看似闲笔,实则隐晦地表达了对环境闭塞的故乡和缺乏科学知识的“大人们”的不满,更加深刻地表现出对故乡落后的忧患,从而有力地支撑了文章的主旨。
D.文章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抒情的表达方式,记叙事件脉络清晰,描写人物生动鲜活,抒发感情细腻动人。“井”在文中不仅是故乡风物,更是记忆的符号、情感寄托。
【小题2】文章围绕“故乡的井”来谋篇布局,这样安排有何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小题3】有评论家认为姚秦川的散文兼具“乡土”“诗意”的特色,请结合这篇作品从选材、主旨、语言中任选两个角度谈谈你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