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健全地方税体系,稳妥推进房地产税立法。按照中央的决策部署,全国人大常委会预算委员会和财政部及有关方面,正抓紧组织起草和完善房地产税法律草案。作为一个世界通行的税种,几乎每个国家的房地产税都有以下四个制度安排方面的共性:一是所有的工商业住房和个人住房,都会按照它的评估值来征税;二是都有一些税收优惠,比如规定一定的扣除标准,或者对一些困难家庭、低收入家庭、特殊困难群体给予一定的减免;三是房地产税属于地方税,其收入归属于地方政府,用于支付教育、治安和其他一些公共基础设施提供等的支出;四是税基确定非常复杂,需要建立完备的税收征管模式,才能使房地产税征得到、征得公平。我们将参考国际上房地产税制度性安排方面的一些共性特点,结合中国的国情,最终确立最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房地产税征收方案,使我们设计的房地产税制度能够更加合理、更加公平,既能够起到筹集财政收入、满足政府提供公共服务需求的作用,又能够发挥调节收入分配、促进社会公平的积极效应。

(依据中国经济所载财政部副部长史耀斌对房地产税问题答记者问整合)

材料二:

2011年1月27日,上海和重庆两地发布了对个人住房征收房产税的试点方案并开始施行。《上海市开展对部分个人住房征收房产税试点的暂行办法》规定,从1月28日起对上海居民家庭新购第二套及以上住房和非上海居民家庭的新购住房征收房产税,税率视房价高低分别暂定为0.6%和0.4%。重庆市首批纳入征收对象的住房包括个人拥有的独栋商品住宅,个人新购的高档住房,在重庆市同时无户籍、无企业、无工作的个人新购的第二套(含第二套)以上的普通住房。独栋商品住宅和高档住房建筑面积交易单价在上两年主城九区新建商品住房成交建筑面积均价3倍以下的住房,税率为0.5%;3倍(含3倍)至4倍的,税率为1%;4倍(含4倍)以上的税率为1.2%;在重庆市同时无户籍、无企业、无工作的个人新购第二套(含第二套)以上的普通住房,税率为0.5%。

(依据2011年新京报文章《上海重庆开征房产税》整合)

材料三:

上海市房产税减免条件

免征条件

1、本市居民家庭购买的首套房,免征。

2、本市居民家庭在本市购买第二套及以上住房后,合并计算的家庭全部住房面积人均不超过60平方米的,免征。

3、本市居民家庭中的子女成年后,因婚姻等需要而首次新购住房,且该住房属于成年子女家庭唯一住房的,免征。

4、符合国家和本市有关规定引进的高层次人才、重点产业紧缺急需人才,持有本市居住证并在本市工作生活的,其在本市新购住房、且该住房属于家庭唯一住房的,免征。

5、持有本市居住证满3年并在本市工作生活的购房人,其在本市新购住房、且该住房属于家庭唯一住房的,免征。

退税条件

1、本市居民家庭在新购一套住房后的一年内出售该居民家庭原有唯一住房的,已征收的房产税,可退还。

2、持有本市居住证满3年并在本市工作生活的,已征收的房产税,可退还。

 

(依据华律相关文章整合)

材料四:

征收房地产税对楼市的影响,一直都存在争议。一种意见认为,征收房地产税,会使同时具有多套房的人群,提高房租弥补缴纳的房产税,从而推动房价上升。另一种意见则认为,征收房地产税,会增加房子的持有成本,减少炒房人群并促使投资者抛售房产,从而导致房价下降。不可否认,未来房地产税出台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房价。但是影响房价的因素是复杂的,房价是升是降还要综合土地制度、住房制度、投融资制度等进行多方面考量。

(依据搜狐相关文章整合)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房地产税是世界通行的税种,属于地方税。我国征收房地产税的主要目的是筹集财政收入,调节收入分配,促进社会公平。
B.按照房地产评估值征税、有税收优惠政策、收入归属地方政府、税收征管模式完备是国际上房地产税制度安排方面的共性。
C.房产税试点方案施行以后,上海户籍家庭在本市购买首套房免征房产税,非上海户籍家庭在上海购房则不能享受这种优惠。
D.征收房地产税对我国楼市的影响众说纷纭。有人认为会增加房子的持有成本,导致房价下降;也有人认为会推动房价上升。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在房产税试点工作初期,上海房产税征收对象仅限于新购房,而在重庆,个人拥有的独栋商品住宅,不管是否新购,均需交纳房产税。
B.在保证本市居民基本居住需求方面,上海房产税试点方案有诸多考虑,如首套房免征、设置较高的免税面积等,可见上海有排外倾向。
C.国外相对成熟的征税模式和2011年以来上海、重庆两地房产税试点工作取得的成功经验,将给我国房地产税制度的设计提供有益借鉴。
D.我国房地产税法目前还处在起草和完善法律草案阶段,正式落地还有一定时日,一旦落地,交纳房地产税将成为每个家庭的支出项目。
E.房地产税法的出台,有利于民众接受“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理念,因为房屋持有成本的提高,一定会使炒房人无利可图。
【小题3】根据材料二,概括说明上海和重庆两地房产税试点工作中税率方面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4-23 12:03:1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灯光上网Li-Fi实验成功

一直以来,在一个人的头顶上画一个闪亮的灯泡,被用来象征一个发明家的灵光乍现,但是德国物理学家哈拉尔德·哈斯由灯泡本身“点亮”了奇思妙想:依赖一盏小小的灯,将看不见的网络信号,变成“看得见”的网络信号。哈斯和他在英国爱丁堡大学的团队最新发明了一种专利技术,利用闪烁的灯光来传输数字信息,这个过程被称为可见光通信(VLC),人们常把它亲切地称为“Li-Fi”,以示它可能给目前以Wi-Fi为代表的无线网络传输技术带来革命性的改变。

这种让人难以想象的网络技术到底离我们有多远?答案是:很近,它正从复旦大学实验室中一步步向我们走来。日前,复旦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传出好消息,Li-Fi技术在实验室成功实现。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教授薛向阳告诉记者,目前的无线电信号传输设备存在很多局限性,它们稀有、昂贵、但效率不高;比如手机,全球数百万个基站帮助其增强信号,但大部分能量却消耗在冷却上,效率只有5%。相比之下,全世界使用的灯泡却取之不尽,尤其在国内LED光源正在大规模取代传统白炽灯。只要在任何不起眼的LED灯泡中增加一个微芯片,便可让灯泡变成无线网络发射器。课题研究人员迟楠教授指出,光和无线电波一样,都属于电磁波的一种,传播网络信号的基本原理是一致的。研究中,给普通的LED灯泡装上微芯片,可以控制它每秒数百万次内烁,亮了表示1,关了代表0。由于频率太快,人眼根本觉察不到,光敏传感器却可以接收到这些变化。就这样,二进制的数据就被快速编码成灯光信号并进行了有效的传输。灯光下的电脑,通过一套特制的接收装置,读懂灯光里的“莫尔斯密码”。“有灯光的地方,就有网络信号。关掉灯,网络全无。”迟楠告诉记者,与现有Wi-Fi相比,未来的可见光通信安全又经济。Wi-Fi依赖看不见的无线电波传输,设备功率越来越大,局部电磁辐射势必增强;无线信号穿墙而过,网络信息不安全。这些安全隐患,在可见光通信中“一扫而光”。而且,光谱比无线电频谱大10000倍,意味着更大的带宽和更高的速度,网络设置又几乎不需要任何新的基础设施。

当然,作为一种尚在实验室的全新网络技术和产品,其未来潜力也不应被过分高估。“因为,从灯光通讯控制到芯片设计制造等一系列关键技术产品,都是研究人员‘动手做’,要真正像Wi-Fi那样走进千家万户,需要通过一系列的产业化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迟楠认为,Li-Fi技术本身也有其局限性,例如若灯光被阻挡,网络信号将被切断等等。因此,它并不是Wi-Fi的竞争对手,而是一种相互补充,有助于释放频谱空间。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利用LED灯实现网络通信的技术关键是二进制的数字语言能被快速编码成灯光信号并进行有效的传输。
B.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教授薛向阳认为,目前的无线电信号传输设备存在很多局限性,效率也不高。
C.Wi-Fi上网依赖看不见的无线电波传输,而Li-Fi上网的媒介是光,光和无线电波都属于电磁波,传播网络信号的基本原理是相同的。
D.Li-Fi灯光上网技术的出现,将会给目前以Wi-Fi为代表的无线网络传输技术带来革命性的改变。
【小题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符合文章意思的一项是
A.只要在平常的LED灯泡中增加个微芯片,便可以控制开关,让灯泡变成无线网络发射器。
B.在灯光下的电脑通过安装一套特制的接收装置,能读懂灯光里的“莫尔斯密码”,成功接收网格信号、关掉灯,网络就关闭。
C.Li-Fi灯光上网将比Wi-Fi上网拥有更大的带宽和更高的速度,网络没置也不需要任何新的基础设施。
D.随着Li-Fi灯光上网技术的发展,Wi-Fi的生存空间将会越来越小,并逐渐被Li-Fi替代。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老而不朽”周有光
张森根
周有光是著名的语言学家,《汉语拼音方案》的主要设计师之一。他不仅在学术生涯中成果丰硕、知识渊博、工作勤奋、思想新潮,还通过读书、养性、敦品、励行,展示了知识分子应具备的社会担当和人生境界。
周有光是个乐天派。抗战期间,他颠沛流离,为了躲避轰炸和谋生,前后转了17个住处,女儿因缺医少药活到4岁就夭折了,他儿子被流弹击中,肠子上被打穿5个孔。好端端的一个中产家庭,就在战乱中落到挨饿的地步。抗战胜利后,他回到上海,身无长物,只能重新开始。但他并不沮丧,依然像战前那样积极工作,关心社会。
如今周有光已经百岁,笔者上门拜见时,仍见他身体硬朗,思维敏捷,十分健谈。许多比他年纪小的老年人都说:人老了,活一天算一天。他却说:“老不老我不管,我是活一天多一天。”他将81岁作为1岁,从头开始算起,他还要继续读书、思考和写作。他真是一位快乐的智慧老人!
周有光说:“真话不一定是真理,但真话一定是真理的前提。”他不想为了个人的利害关系或避祸免灾去说瞎话和昏话。他在知识与理性的层面上,讲自己相信的话,讲自己思考过的话,绝不随风转舵。在学术争论上,他决不当和事佬。他针对一位威望比他更大的学者进行了批驳。这位大学者主张“汉字简化及拼音化是歧途”,乃至反对古书“今译”……周有光一一予以否定。周有光认为,甲骨文中就有简繁之分,古代就有简化字,书法家王羲之经常写简化字;历代都用当代字体改写古书的,因此,“今译”早已有之。删繁就简是“汉字和一切文字的共同规律”。“认为文言比白话优美,那是心理错觉。目前有一股复古风,这是缺乏时代意识和自信心的表现。青年们不可误入歧途。”
周有光为《见闻随笔》撰写前言时写下来“终身教育,百岁自学”这个标题。他上大学主修经济学,工作用的是金融学;去美国后,靠的是进图书馆自学;解放后他一人干三份工作,曾在复旦大学担任经济学教授。他没有洋学校颁发的荣誉头衔,全凭真才实学当上了教授。
1956年,50岁的他改行参加陌生的中国语言文字的现代化工作。他感到平时积累的知识不够用,
与同事存在差距,于是发挥钻研精神,刻苦学习。他不仅参与研制汉语拼音方案,还在创建现代汉字学、研究比较文字学、研究中文信息处理和无编码输入法等方面显露头角。
85 岁离开办公室,他忽然“发现井外还有一个无际无边的知识海洋,我在其中是文盲,要赶快自我扫盲”。他静坐在9平方米的“有书无斋”中看书、思考、写作,草稿先让朋友和晚辈评点修改,有的文章发表后再改正、补充。他晚年出了六七本关于历史、文化方面的学术性文集。他说“不知道读者们会不会笑我幼稚和迂拙”,但读者对这些跨学科研究的文集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他在《百岁新稿》自序中说:“老年读书,我主要读专业以外的有关文化和历史的书籍……首先想了解三个国家:中国、苏联和美国。了解自己的祖国最难,因为……考古不易,考今更难……了解真实的历史背景困难重重。”
“老而不朽谓之圣”,诚如斯人。
(选自《南风窗》,有删改)相关链接:
①周有光,江苏常州人,中国语言学家、文字学家,通晓汉、英、法、日四种语言,青年和中年时期主要从事经济、金融工作,当过经济学教授,1955年,他的学术方向改变,开始专职从事语言文字研究,曾参加并主持拟定《汉语拼音方案》(1958年公布),几十年来一直致力于中国大陆的语文改革。(选自王乾荣《周有光:周全而有光》)
②周有光先生做研究工作,与其他学者尤其是学院派学者不同的是,他的研究具有的重要功能是为普通大众服务的,就如拼音方案的制定等,就像他在宁夏五七干校,考虑的是实用型的适合宁夏的经济发展模式。包括他早期的《汉字改革概论》等著作在内,他所要完成的工作是推进中国的语文现代化,为中国实现现代化提供了必要的语言条件。
(选自叶芳《有光一生 一生有光:中国最高龄知识分子的百年历程》)
③最近,天津财经大学财政学科首席教授李炜光走访了周先生早年就读的圣约翰大学旧址,对学校简单四个字的校训——“光与真理”印象深刻。他感觉自己似乎一下读懂了周有光。说起周有光,中国社科院颇受人关注的中青年历史学家马勇非常赞叹。在从事中国近代史的研究中,他发现,近代思想家的巨大变化大都是年轻时激进,中年时开始调和平庸,到老年时趋向保守。但这样一个规律,被周有光先生用行动彻底颠覆。“他的思想活力、精神活力,能给年轻人带来希望和力量。”
(选自谢湘《百岁周有光:我是认真思考了这个世界的》)
【小题1】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A.周有光反对文言文学习,当时社会吹复古风,主张文言比白话美,而周则认为这是缺乏时代意识和自信心的表现。
B.周有光知识渊博,晓四种语言,曾从事经济学研究,后又转行做汉语言研究,主持拟定了《汉语拼音方案》。
C.周有光崇尚“活到老,学到老”。他不理读者嘲笑他幼稚和迂拙,仍在晚年出关于历史、文化方面的学术性文集。
D.周有光晚年研究中国,他认为了解自己的祖国最难,体现出他不以名人自居,坦陈自己困难的谦逊品质。
【小题2】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合理的两项是(  )
A.“老不老我不管,我是活一天多一天”这句话表现出周有光顺其自然、随遇而安、与世无争的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这也是他长寿的秘诀之一。
B.周有光敢说真话,敢说自己思考过的话,在学术争鸣中尤其如此,不随风转舵,不畏惧权威,他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学者应有的责任与境界。
C.周有光做研究有为普通大众服务的意识。不论是经济领域研究发展模式,还是语言文字领域制定拼音方案,他都有服务社会,为大众着想的意识。
D.文章多处引用周有光自己的话,侧面体现出周有光的品质,使读者对周有光的认识更具体可感,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和说服力。
E. 本文运用平实自然的语言,口语化地叙述了周有光后半辈子的生活、工作,从做学问和做人等方面展示了一位大家的可贵品格。
【小题3】请结合文章谈谈你对周有光“老而不朽”的理解。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习题。

小哥儿俩

凌叔华

清明那天,不但大乖二乖上的小学校放一天假,连城外七叔叔教的大学堂也不用上课了。这一天早上的太阳也像特别同小孩子们表同情,不等闹钟催过,它就跳进房里来,暖和和地爬在靠窗挂的小棉袍上。

前院子一片小孩子的尖脆的嚷声笑声,七叔叔带来了一只能说话的八哥。笼子放在一张八仙方桌子上,两个孩子跪在椅上张大着嘴望着那里头的鸟,欢喜得爬在桌上乱摇身子笑,他们的眼,一息间都不曾离开鸟笼子。二乖的嘴总没有闭上,他的小腮显得更加饱满,不用圆规,描不出那圆度了。

吃饭的时候,大乖的眼总是望着窗外,他最爱吃的春卷也忘了怎样放馅,怎样卷起来吃。二乖因为还小,都是妈妈替他卷好的,不过他到底不耐烦坐在背着鸟笼子的地方,一吃了两包,他就跑开不吃了。

饭后爸爸同叔叔要去听戏,因为昨天已经答应带孩子们一块去的,于是就雇了三辆人力车上戏园去了。两个孩子坐在车上还不断地谈起八哥。到了戏园,他们虽然零零碎碎地想起八哥的事来,但台上的锣鼓同花花袍子的戏子把他们的精神占住了。

快天黑的时候散了戏,随着爸爸叔叔回到家里,大乖二乖正是很高兴地跳着跑,忽然想到心爱的八哥,赶紧跑到廊下挂鸟笼的地方,一望,只有个空笼子掷在地上,八哥不见了。

“妈——八哥呢?”两个孩子一同高声急叫起来。

“给野猫吃了!妈的声非常沉重迟缓。

“给什么野猫吃的呀?大乖圆睁了眼,气呼呼的却有些不相信。二乖愣眼望着哥哥。

大乖哭出声来,二乖跟着哭得很伤心。他们也不听妈的话,也不听七叔叔的劝慰,爸爸早躲进书房去了。忽然大乖收了声,跳起来四面找棍子,口里嚷道:“打死那野猫,我要打死那野猫!”二乖爬在妈的膝头上,呜呜地抽咽。大乖忽然找到一根拦门的长棍子,提在手里,拉起二乖就跑。妈叫住他,他嚷道:“报仇去,不报仇不算好汉!”二乖也学着哥哥喊道:“不报仇不算好看!”妈听了二乖的话倒有些好笑了。王厨子此时正走过,他说:“少爷们,那野猫黑夜不出来的,明儿早上它来了,我替你们狠狠地打它一顿吧。”

“那野猫好像有了身子,不要太打狠了,吓吓它就算了。”妈低声吩咐厨子。

大乖听见了妈的话,还是气呼呼地说:“谁叫它吃了我们的八哥,打死它,要它偿命。”“打死它才……”二乖想照哥哥的话亦喊一下,无奈不清楚底下说什么了。他也挽起袖子,露出肥短的胳臂,圆睁着泪还未干的小眼。

第二天太阳还没出,大乖就醒了,想起了打猫的事,就喊弟弟:“快起,快起,二乖,起来打猫去。”二乖给哥哥着急声调惊醒,急忙坐起来,拿手揉开眼。然后两个人都提了毛掸子,拉了袍子,嘴里喊着报仇,跳着出去。

这是刚刚天亮了不久,后院地上的草还带着露珠儿,沾湿了这小英雄的鞋袜了。树枝上小麻雀三三五五地吵闹着飞上飞下地玩,近窗户的一棵丁香满满开了花,香得透鼻子,温和的日光铺在西边的白粉墙上。

二乖跷高脚摘了一枝丁香花,插在右耳朵上,看见地上的小麻雀吱喳叫唤,跳跃着走,很是好玩的样子,他就学它们,嘴里也哼哼着歌唱,毛掸子也掷掉了。二乖一会儿就忘掉为什么事来后院的了。他蹓达到有太阳的墙边,忽然看见装碎纸的破木箱里,有两个白色的小脑袋一高一低动着,接着咪噢咪噢地娇声叫唤,他就赶紧跑近前看去。

原来箱里藏着一堆小猫儿,小得同过年时候妈妈捏的面老鼠一样,小脑袋也是面团一样滚圆得可爱,小红鼻子同叫唤时一张一闭的小扁嘴,太好玩了。二乖高兴得要叫起来。

“哥哥,你快来看看,这小东西多好玩!”二乖忽然想起来叫道,一回头哥哥正跑进后院来了。

哥哥赶紧过去同弟弟在木箱子前面看,同二乖一样用手摸那小猫,学它们叫唤,看大猫喂小猫奶吃,眼睛转也不转一下。

“它们多么可怜,连褥子都没有,躺在破纸的上面,一定很冷吧。”大乖说,接着出主意道,“我们一会儿跟妈妈要些棉花同它们垫一个窝儿,把饭厅的盛酒箱子弄出来,同它做两间房子,让大猫住一间,小猫在一间,像妈妈同我们一样。”

“哥哥,你瞧它跟它妈一个样子。这小脑袋多好玩!”弟弟说着,又伸出方才收了的手抱起那只小黑猫。

(有删改)

【小题1】分析小说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对情节发展的作用。
【小题2】小说叙述了小哥儿俩的日常故事,请探究作者在其中所寄寓的情感态度。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德谟克利特认为宇宙万物是由不可分割的原子构成的。物体中的原子流放射出来,形成影像,作用于人的感官与心灵,从而引起人对事物的认识。根据这一朴素的唯物认识论,他建立了自己的文艺观。德谟克利特对文艺和美的探讨是从“文艺模仿自然”这一观念出发的,他说:“从蜘蛛我们学会了织布和缝补,从燕子学会了造房子,从天鹅和黄莺等歌唱的鸟学会了歌唱。”
他的艺术研究包含着十分丰富的内容。
首先是对文艺和美学对象的研究。他认为,文艺描写的对象不只是生物性的人,而且是社会的人,是外形和内心统一的人。他明确指出:“身体的美若不与聪明才智相结合,是某种动物的东西。”他从道德观念出发,对文艺描写对象做了评价,他认为,应该“仿效好人”“好事”,模仿坏人是一种“恶劣的行为”,赞美坏事“是一种欺诈的行为”。他要求文艺真实,反对虚假的描写,因为“美好的言辞并不能抹杀一件坏的行为,而一种好的行为也不能为诽谤所玷污”。
其次是对作家、艺术家主观条件的研究。德谟克利特十分重视作家、艺术家的天才、灵感和语言。他认为:“没有一种心灵的火焰,没有一种疯狂式的灵感,就不能成为诗人。”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德谟克利特所说的“灵感”已经不是古希腊流行的“神灵附体”的观点,“天才”也不是人们常说的“纯粹天赋”的才能,他已经意识到艺术创造和社会实践有某种联系。他说:“如果儿童不去劳动,他们就可能学不会文学,也学不会音乐。”他根据文艺模仿自然的观点指出“言辞是行动的影子”,作家、艺术家只有具备了准确、生动而能真实地表现客观事物的语言,其作品才能使人信服,因此他说:“一句言语常常比黄金更有效。”
再次是对文艺作品社会效果的研究。他从文艺的审美效果出发,提出了求美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标志之一的观点。他说:“动物只要求它所必需的东西,人则要求超过这个。”因此,作家、艺术家进行创作必须把追求和创造美作为自己奋斗的目标。“一位诗人以热情在神圣的灵感之下所作的一切诗句,当然是美的”,“永远发明某种美的东西,是一种神圣的心灵的标志”。诗人为什么要追求和创造美?德谟克利特根据文艺的职能提出“快乐说”。他说:“大的快乐来自对美的作品的瞻仰。”就是说美的文艺作品能够给人以快感。不仅如此,德谟克利特又对“快乐”的内容做了思考,指出作家“不应该追求一切种类的快乐,应该只追求高尚的快乐”。他提出:“快乐和不适构成了那应该做的事或不应该做的事的标准。”就是说美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对读者有利,就会使他快乐;有害,就能使他不适。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德谟克利特对文艺和美的研究包含了十分丰富的内容,比如文艺和美学的对象、作家和艺术家的主观条件、文艺作品的社会效果等。
B.先有事物的影像,而后才有人对事物的认识,根据这一朴素的唯物论观点,德谟克利特建立了自己的文艺观,以“文艺模仿自然”为起点研究文艺和美。
C.在德谟克利特看来,如果文艺描写对象只是外形的美,那么这种文艺只是在关注人的生物性,他主张文艺描写的对象应该是社会人的聪明和才智。
D.根据德谟克利特的观点,文艺作品都应当弘扬正能量,如果一部电影将做坏事的匪徒塑造成了众人敬仰的形象,那么这就是一种欺诈的行为。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灵感是神灵附体,天才是纯粹天赋的才能,这些曾经流行的观点并不被德谟克利特认同,因为他已经意识到了艺术创作与社会实践有某种联系。
B.“一句言语常常比黄金更有效”意思是说,准确、生动、能真实地表现客观事物的语言,往往具有让人信服的力量,强调的是言辞的重要性。
C.德谟克利特认为,动物只关注它所必需的东西,而人的要求则超过了这些,所以,人必须把追求美和创造美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
D.根据德谟克利特的“快乐说”,文艺作品应该带给人快乐,作家应当抛却低级趣味,创造对读者有利的艺术作品,给人带来高尚的快乐。
【小题3】根据德谟克利特的观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个人,不管他天资多么聪颖,如果脱离了必要的社会实践,就无法掌握艺术的才能,也无法创作出文艺作品。
B.不管是作家还是艺术家,都不应该追求一切种类的快乐,应该把快乐和不适当成衡量应该做的事和不应该做的事的标准。
C.美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如果一个作家的作品能让人在阅读后感受到幸福、对未来充满希望,那么这个作家就是创造出了美。
D.“从燕子学会了造房子”,人类因为模仿自然学会了很多技能,文艺也应该是模仿自然的,所以文艺作品必须真实,能够反映客观事实。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君子”一词在西周时期就已经流行,主要是贵族和执政者的代称。到了春秋末期,孔子在构思和传布自己的儒家学说时,对“君子”概念的内涵进行改造,赋予其许多优秀道德的意蕴,使其基本骨架、内在气质在《论语》多视角的反复刻画中脱颖而出。“君子”一词在《论语》里出现107次,是使用频率很高的核心概念,由此足见孔子对君子人格的百般钟爱和悉心打造。冯友兰曾说:孔子一辈子思考的问题很广泛,其中最根本最突出的就是对如何“做人”的反思,就是为人的生存寻求精神上的“安身立命之地”。如果说,孔子思想的核心是探求如何立身处世即如何“做人”的道理,那么他苦苦求索的结果,或者说最终给出的答案,就是做人要做君子。
为了让世人认识和理解他所设计的君子人格,孔子在《论语》里睿智地采取比较排除法,同时论述了比君子高大的“圣人”和比君子矮小的“小人”。他对弟子把他奉为“圣人”的做法表示不满和反对,“若圣与仁,则吾岂敢”。他还明确说:“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对于“小人”,他在与君子比照中予以贬贵和否定,比如,“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这就告诉我们:君子一方面不是难以见到、难以企及、仰之弥高,乃至高不可攀的圣人,另一方面也与目光短浅、心胸狭隘、见利忘义、斤斤计较的小人判然有别。君子作为孔子心目中的崇德向善之人格,既理想又现实,既尊贵又亲切,既高尚又平凡,是可见、可感,又可学、可做,并应学、应做的人格范式。
孔子一生最大的成就,就是创立了影响中华文明数千年发展的儒家学派。什么是儒学?有一种观点认为,儒学就是君子之学。具体来说,就是认为儒学具有修己和治人两个方面,而这两个方面又是无法截然分开的。无论是修己还是治人,儒学都以“君子的理想”为其枢纽观念:修己即成为“君子”,治人则必须先成为“君子”。上世纪初,担任北京大学教授的辜鸿铭还断言,孔子的全部哲学体系和道德教诲可以归纳为一句话,即“君子之道”。
这种观点并非简单地仅从语言逻輯归类上定义儒学,或说儒学是尊崇孔子思想的一个重要学派,而是从儒学的目标追求和功能作用上说明儒学的特点,无疑更接近事物的本质。孔子作为伟大的思想家与教育家,确信文化教养能够提升人的品质,改善社会风气。儒学的价值就是培育具有这种文化教养的人即君子,再通过君子的言行与修为引领社会风尚。儒学是君子之学的观点,对于我们理解儒学乃至整个中华传统文化的特质,继承和弘扬以儒学为主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具有不可忽视的积极意义。
(摘编自钱念孙《君子文化的传统魅力与当代张力》)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古代,“君子”一词是那些具有特定的基本骨架、内在气质等优秀道德意蕴的人的代称。
B.冯友兰认为,孔子一生都在思考如何“做人”的问题,最终给出的答案就是做人要做君子。
C.孔子认为,“君子”不同于圣人的难以企及高不可攀,更与小人的狭隘、自私等迥然不同。
D.从语言逻辑和哲学体系看儒学的本质就是“君子之学”,这是儒学区别于其它的主要特征。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君子”说为中心话题,论述了孔子“君子”说内涵的变化,及孔子本人和后人的解读。
B.文章第二段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使得“君子”的内涵更明确,更有现实感,人格更具体。
C.文章引用冯友兰和辜鸿铭的观点,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解释了孔子的精神追求和哲学思想。
D.文章引述材料丰富,既有《论语》语句的引用,也有后人研究结果的介绍,使论证较有说服力。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说“君子”代表着崇德向善的美好人格,那么“圣人”则代表最高尚的人格,是人立身处世的目标。
B.“君子之学”的核心包括修己和治人两个方面,这二者密不可分,前者是后者的前提,修己方能治人。
C.崇德向善之人格是可见可感又可学可做、应学应做的人格范式,拥有它才能成为孔子心目中的君子。
D.作为君子之学的儒学影响了中华文明数千年的发展,因此当今精神文明建设,不可忽视其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