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剪纸艺术与创新

李强

中国五千年的农耕文明,衍生了许许多多的民间艺术,民间剪纸就是其中之一。它依附于作为人们生存形态的文化传统中,成为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我们现今能够见到的活态文明形态。

民间剪纸在传统节日文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以年俗为例,黄土高原、中原大地、胶东半岛的农村过春节,还是延续着铰红剪纸和贴窗花的习俗。红红的窗花,象征着节日的喜庆、吉祥,保留的是传统文化的记忆,传承的是节日本源的文化主题和方式。而婚俗文化习俗,则是人生礼仪中最重要的礼俗。喜花、礼花、坐帐花等约定俗成的剪纸符号,直观而鲜明地象征了天地阴阳相合、生命繁衍,营造出仪式特定的民俗文化空间。传统的农耕生产依赖于看天吃饭,大自然的风雨旱涝对于农、牧、渔业生产至关紧要。黄河中上游地区的一些农村,干旱时铰“碰头娃娃”剪纸贴在水缸上或院外,以祈求天降甘霖。民间剪纸所承载的是丰富而又古老的文化信息,形式上靠着民俗仪式和民间信仰的需求而传承发展。

中国民间剪纸的传承主体是山乡农村的妇女群体。剪纸折射出中国妇女的心灵之美和审美取向。在民间艺人眼中,中华大地,无花不美,无山不秀。他们通过一张张红纸,将生存中的信仰以及地域风俗,在漫长的农耕时代,代代沿袭下来。默默无闻的剪纸艺人,以其淳朴真实的剪纸对本民族文化和人类文化的传承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民间剪纸一直是因民俗活动的需要而存活的,民俗传承如没有太大的变化,民间剪纸的内容和形式也就相对稳定。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华民族几千年农耕文明正在向现代化、城市化转变。在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传统文明形态中许多和生活密切相关的民俗文化发生着深刻变化。农耕文明渐渐远去,新的文明形态正在悄然积聚生成,民俗传承也势必急剧变化。民间剪纸由于农耕文化基础和生存方式的改变,已经失去了它所依附的文化载体,失去了民俗生活需求的土壤。两千年来一直处于自生自灭状态的民间剪纸,首次作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文化资源和本土文化的象征进入国家发展视野。

民间剪纸的创新,一直以来是美术工作者探索的目标。旧有的剪纸,为所用而作,为一时高兴和审美满足而作,剪纸作品烧了、破了,没人为之惋惜,但它像花开花落一样,生生不息。一段时期以来,美术工作者用旧有的剪纸形式宣传新生事物,始称之“新剪纸”或“现代剪纸”。新剪纸是剪纸艺人受新生活、新事物的感染,为剪出眼前的新景象而生。这类剪纸用“旧瓶装新酒”的创作方式,承载起新民俗形式下的社会发展和日常生活。

现代剪纸的创新和提高,需要深入生活,体验和挖掘生活中的美,以最精美的艺术形象和高超的技法去歌颂美,塑造美,这样才符合民间剪纸艺术的发展规律。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具有区域特点与约定俗成的象征意义的民间剪纸,承载着丰富而古老的文化信息。
B.在漫长的农耕时代,剪纸折射出的中国妇女的心灵之美和审美取向,被代代沿袭。
C.在农耕文明向城市化转变过程中,民间剪纸才处于自生自灭状态,传承前景堪忧。
D.民间剪纸作品被毁坏而没人惋惜,是因为其为所用、为一时高兴和审美满足而作。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中国农耕文明写起,论证了民间剪纸与农耕文明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B.文章指出民间剪纸在传统节日文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并举出实例进行论证。
C.文章阐述时代发展引起民俗传承急剧变化后,再表明该变化对民间剪纸的影响。
D.文章结尾呼应开头,总结全文,强调现代剪纸要符合民间剪纸艺术发展规律。
【小题3】民间剪纸应该怎样传承与创新?请联系全文分别概述。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5-09 08:02:4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小游戏“愤怒的小鸟”可谓红遍了全球,与此类似的还有小游戏“切水果”等,几乎老少皆爱。为什么全球人都如此喜欢这类有点“脑残”的发泄游戏?因为“怒鸟”的有些设计和我们童年的回忆有关,比如弹弓,就是对儿童时代的怀旧心理。其实很多游戏卖点都是返回童年,没有理性和道理可讲。每个人的童年都有类似的欲望,似乎这就是人类的天性。

②随着物质生活越来越好,青少年时代越来越长,现代人的儿童期和青年期都在不断延长,人独立的过程延缓了。青年在学校的时间大大增加,并不独立,所以不少年轻人有很多儿童的特性。从这个层面说,可能除了少部分地区,这个时代全世界人大多生存不艰难了,于是成年人儿童化的现象越来越多,越来越久地保留着童年的天性。

③再者,温饱没有问题,但是生活的挑战仍然相当严峻。大学生毕业以后,发现房价高、物价高,而职场里,总觉得自己的价值被低估,达不到期望。大家普遍焦虑,这种苦闷和压力是中产阶层常有的。所以作为减压效应,“轻暴力”游戏,就成为宣泄苦闷的最便捷方式。它有点小暴力,能让心中的苦闷有所宣泄,但是又无伤大雅,毕竟大多数人的苦闷还没达到极端程度,游戏的宣泄就显得恰到好处。

④自现代化以来,全世界的人都遇到一个共同问题:谁都不敢得罪。在任何组织里,都变得谨慎和压抑,容易心理上失衡。而这些小游戏,则把人生简化和单纯化了,游戏中,只要经过某种努力,就能够迅速达到目标,不像现实中如此复杂,有太多莫名其妙不可控的因素。游戏是可控的,并能在稳步升级中,获得自我的满足。

⑤但是与此并列的另一个现象是,精英文化一直在小众范围稳定发展。比如豆瓣上的影评和书评,网友们看的作品、评的内容,都非常高雅。总体上看,人的知识面肯定比过去宽泛多了,文盲率很低,花三分钟百度一下,立即就能把元朝说得像模像样。技术带来的生活方式,把深度留给专业人员,大众只需高效挪用成果就行。可以说,整个人类的文化思维其实是提高了。只不过知识面无限拓展后,往深里走的愿望就减弱了,不能连贯思考,发散性很强,变得平面化,但未必肤浅。

⑥这些单机小游戏,归根结底,体现的是自我感受,让自我得到了释放。年轻人的社会群体感弱,自我的空间却足够大,房子可能小,但是私密性很强。完全可以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自我、敏感、细腻、轻微神经质,甚至歇斯底里。心里的创痛和不安,需要治愈。也有人把某些小游戏归为“治愈游戏”。从这个角度说,大众文化和游戏,也有积极的力量。

【小题1】为什么世界许多人“喜欢发泄游戏”?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些游戏的某些设计是针对人们怀念童年的心理,或许符合人的天性,满足人们返回童年的欲望。
B.物质生活的改善并没有加快人独立的过程,人们的生存大都不再困难,于是成年人儿童化现象频现。
C.小游戏把人生简单化,它具有可控性,只要经过某种努力,就能迅速达到目标,获得自我的满足。
D.人类整体的文化思维确实提高了,但是对知识掌握的深度不够,导致人们沉溺于无意义的小游戏中。
【小题2】文中称网络流行的小游戏“也有积极的力量”,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结合文章内容概括说明。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秦汉文学的一个重要特色,就是民间歌谣受到相当的重视,并且有不少优秀作品被保留下来。严格地说,此事与秦代没有什么关系;因为这里指的主要是汉乐府歌辞。其实民间文学(尤其是歌谣),历代都很丰富,但是由于它的“草根”性质,一般不受重视,很少被记录,所以自生自灭,难以流传。因此历史上民间文学的长久流传,往往要借助于官方渠道。上古、殷周时期,统治者为实施宗庙祭祀及朝廷礼仪,同时也兼以自身娱乐,都设有不同规模的乐队,后世出土的不少殷周时期的乐器,皆可证明其事。传说周公“摄政七年,制礼作乐”,为扩充“乐”的功能,当时他采取了“采诗”以“配乐”的做法,“周公制礼作乐,采时世之诗以为乐歌,所以通情相风切也”。什么是“通情相风切”?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这是说周王朝颇为重视通过乐来了解政情民风,此之谓“观乐”。《左传》记载的“季札观乐”,就是著名的事例。总之,从周朝开始,就形成了采集民间歌谣纳入官方之乐的做法,成为礼乐制度的一部分。
这一古老的“采诗”传统,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礼崩乐坏和秦代的焚书坑儒打击,至汉初早已废弃,只存在于一些儒生的记忆里。直到汉武帝时期,独尊儒术,才着手建立完善的礼乐制度体系,包括乐的内容和程序建设。随着朝廷乐府机构的设立和活动正规化,乐府文学(歌辞)的建设也渐见起色,具体措施是发动文士写作歌辞,还有就是从全国各地收集民间歌辞,双管齐下,大规模进行。参与创作的有当时最负盛名的文士司马相如等人,他们所制作的歌辞,是《郊庙歌辞》中的“郊祀歌”之类。民间歌辞是通过收集而来的,收集工作由乐府机关承担。
乐府机构的任务有两大项:除在各种礼仪场合奏乐之外,还有采歌谣。这是古老的采诗传统在新朝代的再起。如何“采”法?颜师古注曰:“采诗,依古遒人,徇路采取百姓讴谣,以知政教得失也。夜诵者,其言辞或秘不可宣露,故于夜中歌诵也。”所谓“遒人”,语出古文《尚书》之《夏书·甘誓》:“每岁孟春,遒人以木铎徇于路。”看来早有夏代“遒人”之官振木铎徇于路,采取百姓讴谣的故事,这在汉代儒者说法中是被确认的,所以他们也仿效实行起来,以为礼乐制度之一环节。采讴谣的目的当然是“观风俗”,“知政教得失”,符合礼乐精神的要求。
通过文士撰作和采集民间歌谣这两种办法,汉代的乐府文学很快丰富起来,汉乐府歌辞成为文学史上一大新景观。尤其是民间歌谣,虽然当初它们并未进入“郊庙歌辞”“燕射歌辞”等乐府歌曲的核心部分,只是存在于“鼓吹曲辞”“横吹曲辞”“相和歌辞”“杂歌谣辞”等非核心部分,但是由于它们的存在,乐府歌辞的总体文学史价值却明显提升了一个档次。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朝统治者非常重视通过乐来了解政情民风,他们认为乐声的安乐和怨怒能够反映出当时政治上的得失,这就是所谓的“观乐”。
B.在周朝礼崩乐坏和秦朝焚书坑儒的历史背景下,“采诗”的传统到汉初已不复存在,只有一些儒生还回忆起当时“采诗”的情形。
C.汉武帝时,独尊儒术,开始着手建立完善的礼乐制度体系,乐府文学的建设随着朝廷乐府机构的设立和活动正规化,逐渐有了起色。
D.所谓振兴汉乐府文学的双管齐下的措施,一是指动员当时的文人(如司马相如)写作歌辞,二是由乐府从全国各地收集民间歌辞。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历史上的民间文学之所以自生自灭,是因为它属于“草根”,得不到官方的重视;没有官方渠道,民间文学就不可能永久流传。
B.后世出土的一些商周时期的乐器,可以证明商周时期的统治者设有乐队,以进行宗庙祭祀和朝廷礼仪,同时还可以供自身娱乐。
C.既然是民间歌辞,当然不是文士所创作;而汉代文士所创作的歌辞,是《郊庙歌辞》中的“郊祀歌”之类,两者都是乐府文学。
D.汉代乐府的职能之一就是采集歌谣,采集歌谣的目的和以往朝代一样,即“观风俗”“知政教得失”,这是符合礼乐精神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根据古代学者的解释,上古时的采诗官叫“遒人”,他们在每年春季于乡间的路上敲着木铎,向老百姓采集民间歌谣和民间故事。
B.汉朝的采诗制度和夏商周的采诗制度一脉相承,它是古代礼乐制度的一个环节,采集民间歌谣纳入官方之乐的做法则始自周朝。
C.民间文学很丰富,歌谣只是其中一部分;汉乐府歌辞包括“郊庙歌辞”“鼓吹曲辞”“横吹曲辞”“相和歌辞”“杂歌谣辞”等。
D.在汉代,民间歌谣得到官方的重视,虽然它处于非主流的层次,但它的存在,使得汉乐府歌辞的总体文学史价值提升了一个档次。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环球科学》年度创新榜发布了,毫无悬念,华为又出现在本土企业创新榜中。在中国本土企业创新的闪耀群星中,华为应该是最亮的那额。过去一年,华为研发投入超过600亿元,排名全球第入。华为一家企业的研发投入就几乎占中国大陆地区所有企业研发总投入的5%,在国际专利申请量上,华为位居全球第二。与此相对应的是,华为2016年销售收入达5200亿元。华为崛起,获得了国际同行中“CEO 杀手”称谓,个个为之侧目,不敢掉以轻心,可是,华为感觉良好吗?肯定不是,我们看到领军人物任正非如履薄冰,对于华为创新的前景,任正非最經典的叙述是在2016年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他在发言中这样说道:“华为正在本行业逐步攻入无人区,处在无人领航,无既定规则,无人跟随的国境,。那是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的一次隆重大会。任正非这样发言,格外引人注目。尤其是他还说道:“华为已感到前途茫茫,找不到方向,华为已前进在速航中。会后,任正非的“无人区”,“困境”。 “迷航” 等,都成了报道的热词,引起科技界热议。

严格说来,中国科技企业乃至整个科技界的创断,还远没有全面进入一骑绝尘。环顾左右不见对手的无人区,智能手机方面,华为前面还有苹果和三星:在芯片领域,华为还在紧追高通,但以中国科技发展的态势,中国科技在某些领我从跟随到进入领跑的情况,已经出现,将来会越来越多,最終形成常态。这个时候,任正非首先想到无人区里如何创新,就像当年在华为顺境中想到冬天一样,是未雨綢缪的前瞻性思考,也是中国科技工作者应有的思考。

从跟随到领跑,再到进入创新的无人区,应该有很大的不同。这个时候,需要的不仅是在别人的基础上进行一些渐进性创新,更多是需要源头式创新和颠覆式创新.否则,随时有可能被别人重新超越。华为对此应该是清醒的,数字通信,互联网、手机,计算机芯片,这些华为公司今天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技术,都不是华为发明,也不是中国人发明。所以,任正非们感到前途茫茫和总机是正常反应;如果感觉不到,那才是真正的危机。

怎么在无人区创断?怎么让中国不断涌现源泉头式创新和颠覆式创新?这可能是中国科技界今天和未来的重大课题。创新最关键的要素是人和环境,无人区创新,对人和环境的要求也应该高很多。想象一下在珠穆朗玛峰顶和字宙深空探险的情况吧,那可能是无人区创新最形象逼真的场景。在那样的条件下,需要身体素质和勇气都超人的探险者。同样的。在无人区创新的科技人员,科学素质应该也不同于一般人,而且,同样需要勇气。无人区的创新环境。也可以用珠峰探险者和字航员的装备来类比,只有在精心打造的特珠环境的保障下,他们才能在极端恶劣条件下生存与成功。同样,努力为在无人区创新的科技工作者营造一流环境作为保障,是必须的。

前中国科学院院长周光召先生在谈到创新的环境时这样概括道: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和尊重人才:遵循科学规律和维护科研规范;规范科学精神和学术民主:百折不回的奋斗精神和协调合作的团队精神,周光召先生列举出的关于创新环境的诸多因素,应该是对无人区创新环境的最低要求。

还有一点不能不说,无人区创新,探索者常常处于任正非所说的“无人领航,无既定规则,无人跟随”的三无状态,失败的风险大大增加,怎么对待可能的失败?任正非自己給出了答案:不以成败论英雄,对未来的探索本来就没有“失败”这个名词。不完美的英雄,也是英雄。

对的。今天和未来在无人区奋斗的中国科技工作者,无论成败。他们都是英雄。

(选自《环球科学》陈宗周《无人区创新》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的是
A.华为获得了国际同行“CEO杀手”称谓,应该是中国本土企业创新群星中最亮的那颗。
B.华为在过去-年里研发投入几乎中国大陆所有企业研发总投入的5%,所以在国际专利申请量上,华为位居全球第二。
C.华为研发投入600亿元,销售收入达5200亿元,让同行巨头们个个例目,不敢掉以轻心。
D.华为攻入无人区后如服薄冰,无人区既是无人领航、无既定规则、无人跟随的困境,也是创新的领跑区。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文以华为耀眼的成绩开篇,引入华为的危机意识,接着论述了如何解决危机以及在此过程中应有的态度。
B.文章以崛起的华为为例,运用例证、引证、喻证等多种方法,深入探讨企业的创新问题。
C.文章以近一半文字,论述了创新所需要的条件。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和尊重人才,遵循科学规律和维护科研规范等,是无人区创新环境的起码要求。
D.文章后半部分论述创新环境的保障,鼓励科技工作者人胆创新,如果没有创新环境的保障,就不会有科学素养和勇气超群的科技人员。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科技工作者未雨绸缪、高瞻性的思考,促使中国科技在某些领城已经出现从跟随进入领跑的情况。
B.源泉头式创新和颠覆式创新是全新的创新,而华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技术,都不是自主研发,所以任正非感到前途茫茫。
C.华为只有在精心打造的特殊环境的保障下,科技工作者才能在极端恶劣条件下生存与成功。科技工作者如果拥有探索者和宇航员的装备,就可以成功。
D.创新与探索有可能失败,但在无人区奋斗的科技工作者,无论成败,都是英雄。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苦梅
马卫
苦梅又叫乌梅,个小,肉少,汁酸。如果不是没有吃的,孩子们是不会去吃苦梅的。一个姑娘却偏偏取了这么个名儿,不过也难怪,山区农村生活苦嘛。苦梅一出生,就和饥饿结伴,要不是后来包产到户,苦梅一家的日子就更难过了。
苦梅二十岁的时候,成了新媳妇儿。
“新媳妇儿,憨憨人儿,不说话儿,给糖走人儿。”儿歌嘛,小孩子嘴甜,诳糖吃。到了夜深人静,客人们离开,苦梅才发现,进新房的怎么不是先前相亲的那个男人呢?
男人一脸的木讷,呆呆地站着,半天才嗫嚅出来,以前相亲的,是他表哥;自己丑,所以找表哥代替。事已至此,多说无益,何况,男人家拿了钱,给家里砌了砖房,让哥娶上了嫂子。拿妈的话说就是——长得帅,能吃么?
男人没有啥手艺,除了干地里的活,干不了其他。可是粮食价格低,除去农药、化肥、种子,赚不到啥钱。就这样过了七八年,孩子也读小学了,家里仍然一贫如洗。
苦梅对老公说,这样下去,不是办法,一辈子也致不了富。
男人却安于现状,不缺吃不缺穿,还要求啥呢?可是经不住苦梅天天纠缠,最后男人让步了,苦梅和她的表姐进城,一个去给人帮厨,一个当超市营业员。
苦梅在超市,极认真。别人忙里偷闲玩手机,她没有。别人喜欢小喇叭广播,讲奇闻怪事,苦梅不知道。苦梅就像个机器人,陀螺似地转。特别热心给人介绍商品,帮老人购物。
苦梅的勤奋和本分,换来了一个领班的岗位。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当上了领班,工资竟然比营业员高好多,而且轻松多了。所以,苦梅工作更加认真。
苦梅出事,是在一个周末。
那天,她在商场巡视,检查工作,发现有一位叫巧芋的营业员偷吃话梅。如果偷吃几个,谁也不会发现,商品有一定的损耗率。但是规定是死的,营业员绝不能吃和拿商场的商品。一旦发现,轻则扣工资,补损失;重则开除,或送派出所。
苦梅没有当场揭露巧芋,女人家谁不爱面子呢?
把巧芋叫到办公室,给她倒上水,才说了自己看到的事。没想到,巧芋一百二十个不承认。她说:捉奸捉双,拿贼拿赃。你既然看到了我偷吃话梅,为啥不当场拿住?现在,你是污蔑我!我和你没完。
苦梅没想到好心没有好报,气得粗气红脸:这次就算了,如果我再拿住了你,你走人!
苦梅只能这样说了。她知道,这些营业员,差不多全是乡下来的,拿着低薪,还要养家糊口,难呢。只要巧芋改了,这事就算了。
苦梅和表姐合住的出租屋,表姐回来一般要一点左右。那晚,苦梅值晚班,回家时快十一点了,还在夜摊上吃了碗米粉。就在苦梅开门的时候。突然蹿出一位蒙面男人,把她踹倒在地,给她几拳,几脚,嘴上说:臭婆娘,懂事点,不要管得太宽。这次放过你,要是你再多嘴,把你脸划了!苦梅虽然来自农村,有一把力气,可是相对于男人,那是蚍蜉撼树。
蒙面人走了,半天苦梅才起来,回到屋内,见腿上身上的瘀痕,忍不住哭了起来。不用想,这事肯定是巧芋干的,听说,她一人在城里,常和些不三不四的男人鬼混。所以,巧芋特别好打扮,身上也不差钱,上班极不认真。
表姐回来的时候,见苦梅这副样子,问了半天,苦梅才嘟哝出来。
苦梅并不怕巧芋,是怕巧芋勾搭上的野男人。为了安全,苦梅辞职了,经理挽留她,她坚决回家。孩子见她回来,高兴地溜到她怀里,就不离开。老公见她回来,嘿嘿直乐。
伤不重,养了一周,就复了原。
苦梅是个闲不住的人,经过三年的打工生活,她明白一个道理:要想富,开店铺。
苦梅开了村里第一家超市,当然不能和城里的比,不过两间屋大,主卖副食和生活必用品。不用请人,自己和老公亲自干。货自己去进,晚上做台账。
乡里人虽然计较价钱,但绝不会偷东西。一个月下来,挣的比她在城里打工还多一倍。
苦梅家渐渐富了。有了彩电,有了冰箱,还给老公买了摩托,进货也方便。至于田和地,只种谷子、蔬菜,剩下的种树。
她家没有种其他树,只种苦梅。人们不太理解,苦梅也不解释。乡下人都知道,苦梅味酸、涩、平,敛肺、润肠、生津、解酒,良药呢。村里人常来讨用,苦梅一概白送,尤其那些爱喝醉酒的男人们,他们嘴上还要占便宜:苦梅,吃你呢!
苦梅的脸上,全是笑。嘴上说:吃我?酸死人!
【小题1】(鉴赏主旨)小说结尾写到“她家没有种其他树,只种苦梅”。她只种苦梅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全文分析。
【小题2】(鉴赏标题)小说题目是“苦梅”,请结合小说内容分析这一题目的妙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