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精神文化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道术、道德和艺术。在西方文化中,道术主要表现为科学,宣扬科学真,道德善,艺术美。而在中华文明精神价值中,真、善、美则表现为中、和、乐。也就是说,中华道术、道德和艺术,所体现的是对人的精神生命最具关切性和重要性的属性,即道术中,道德和,艺术乐。
在中华文明中,道术主要表现在对人道的探索中,而“中”便是中国人人道真理观的最高体现。“中”即不偏不倚、适中、中正、中道、中庸。至于老子的“守中”、庄子的“养中”等学说,无疑也是对早期“中”思想的继承与弘扬。无独有偶,佛家以中道为最高真理,大大丰富了中华中道观。
“和”即和合、协同、合作、亲和。在先秦时期,“和”的价值是在与“同”的比较中凸显出来的。西周时期的史伯就曾指出:“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他认为,“和”即不同事物和美整合,“同”是同一事物简单积累。后来,孔子进而将“和”“同”引申为道德范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在这里,孔子所强调的也是“和”与“同”的区别。所谓“和”,是指不同的事物结合,又处于一种和谐的状态。因而,和而不同又意味着兼容并包与追求和平。
早在夏、商、周三代,中国人就赋予了音乐以道德意义和教化功能,甚至将其与“礼”并称,因而中国早期的艺术精神主要体现在音乐之中。音乐的功用是让人快乐,正如《礼记》所说“乐也者,圣人之所乐也”。鉴于音乐之“乐”与快乐之¨乐”的这种密切关系,对音乐的重视必然导致对快乐的追求。
中、和、乐被奉为重要价值范畴,至春秋、战国乃至在后来儒、释、道三足鼎立的局面中,它们一直是各家各派共同尊奉的基本价值,分别体现了中国人的真理观、道德观和艺术观,故三者足以构成中华文明的精神价值。
我们说西方精神价值为真、善、美,中华精神价值为中、和、乐,是就各自的核心价值而言的,并不是说中华精神价值中没有真、善、美,西方精神价值中不存在中、和、乐,也不是说它们就是中西精神价值的全部。各种具有民族色彩的“潜在的人类共同价值”,是可以相互融通、相互补充的。世界上各个族群、各个文明之间只有相互学习,相互吸收,取长补短,才能更加强大,世界一体化的进程才能更加平稳,更加踏实,因而中西价值系统的互鉴与融通势在必行。
(摘编自《光明日报》《中和乐:中华文明的精神价值》)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人类精神文化的道术、道德和艺术三方面在东西方文化中各有不同的表现。 |
B.人类精神文化中的“道术”在中华文明中的具体体现便是“中”,即“道术中”。 |
C.中华文明精神价值中,“和而不同”与“同而不和”二者中的“和”的意思不同。 |
D.中西方的核心精神价值虽然有所不同,但它们之间并非壁垒分明,互不相容。 |
A.文章首段比较了东西方文化中人类精神文化的具体表现,然后把视角转向中华文明。 |
B.文章以史伯的例子论证了“‘和’的价值是在与同’的比较中凸显出来的”这一观点。 |
C.文章依次从道术中、道德和、艺术乐三个方面具体阐述了中华文明的精神价值。 |
D.文章属总分总结构,开头比较中西方核心精神价值,结尾谈正确认识二者关系。 |
A.老子的“守中”、庄子的“养中”均属中华中道观,但佛家中道不在其中,它属于外来文化。 |
B.西周史伯的论述突出“和”“同”之间的关联,孔子则强调了“和”“同”之间的区别。 |
C.只要中西文明相互学习、中西价值系统能够互鉴与融通,世界一体化进程就能变得平稳、踏实。 |
D.真、善、美和中、和、乐只是中西精神价值的局部,因此彼此都不能夜郎自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