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义与利之外

周国平

“君子喻以义,小人喻以利。”中国人的人生哲学总是围绕着义利二字打转。可是,假如我既不是君子,也不是小人呢?

曾经有过一个“人皆君子、言必称义”的时代,当时或许有过大义灭利的真君子,但更常见的是假“义”之名逐利的伪君子和轻信“义”的旗号的迂君子。那个时代过去了。曾几何时,世风剧变,义的信誉一落千丈,真君于销声匿迹,伪君子真相毕露,迂君子豁然开窍,都一窝蜂奔利而去。据说观念更新,义利之辩有了新解,原来利并非小人的专利,倒是做人的天经地义。

“时间就是金钱!”这是当今一句时髦口号。企业家以之鞭策生产,本无可非议,但世人把它奉为指导人生的座右铭,用商业精神取代人生智慧,结果就使自己的人生成了一种企业,使人际关系成了一个市场。

不过,无须怀旧。想靠形色色的义的说教来匡正时弊,拯救世风人心,事实上无济于事,在义利之外,还有别样的人生态度。在君子小人之外,还有别样的人格。套孔子的句式,不妨说:“至人喻以情。”

义和利,貌似相反,实则相通。“义”要求人献身抽象的社会实体,“利”驱使人投身世俗的物质利益,两者都无视人的心灵生活,遮蔽了人的真正的“自我”,“义”教人奉献,“利”诱人占有,前者把人生变成一次义务的履行,后者把人生变成一场权利的争夺。殊不知,人生的真价值是超乎义务和权利之外的。义和利都脱不开计较,所以,无论义师讨伐叛臣,还是利欲支配众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总是紧张的。

如果说“义”代表一种伦理的人生态度,“利”代表一种功利的人生态度,那么,我所说的“情”便代表一种审美的人生态度。它主张率性而行,适情而止,每个人都保持自己的真性情。你不是你所信奉的教义,也不是你所占有的物品,你之为你仅在于你的真实“自我”,生命的意义不在奉献或占有,而在创造,创造就是人的真性情的积极展开,它不同于奉献,奉献只是完成外在的责任,创造却是实现真实的“自我”。至于创造和占有,其差别更是一目了然。譬如写作,占有注重的是作品所带来的名利地位,创造注重的只是创作本身的快乐。有真性情的人,与人相处唯求情感的沟通,与物相触独钟情趣的品味。更为可贵的是,在世人匆忙逐利又为利所逐的时代,他待人接物有一种闲适之情。我不是指中国士大夫式的闲情逸致,也不是指小农式的知足保守,而是指一种不为利驱,不为物役的淡泊的生活情怀。仍以写作为例,我想不通,一个人何必要著作等身呢?倘想流芳千古,一首不朽的小诗足矣。倘无此奢求,则只要活得自在即可,写作也不过是这活得自在的一种方式罢了。

萧伯纳说:“人生有两大悲剧,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另一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我曾经深以为然,并且佩服他把人生的可悲境遇表述得如此轻松俏皮。但仔细玩味,发现这话的立足点仍是占有,所以才会有占有欲未得满足的痛苦和已得满足的无聊这双重悲剧,如果把立足点移到创造上,以审美的眼光看人生,我们岂不可以反其意而说:人生有两大快乐,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于是你可以去寻求和创造;另一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于是你可以去品味和体验。当然,人生总有其不可消除的痛苦,而重情轻利的人所体味到的辛酸悲哀,更为逐利之辈所梦想不到。但是,摆脱了占有欲,到少可以使人免除许多琐屑的烦恼和渺小的痛苦,活得有气度些。我无意以审美之情为救世良策,而只是表达了一个信念:在义与利之外,还有一种更值得一过的人生,这个信念将支撑我度过未来吉凶难卜的岁月。

(选自周国平《朝圣的心路》)

【小题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真性情的人,能彰显自我,回归本心,率性而行,可以不被世俗的评价标准所牵绊。
B.对重情轻利的人而言,人生的真价值既不在于义务,也不在于权利,而在于获得闲适之情。
C.重情轻利的人便可以免除许多的琐屑和渺小的痛苦,便不会体味到人生的心酸悲哀。
D.作者否定一义利平价标准,提出“至人喻以情”的观点,并把这种审美之情作为救世良策。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在否定把“义”和“利”作为两种人生追求的基础上,倡导一种以“情”作为审美追求的人生态度,先破后立。
B.作者从对“义”与“利”的对比分析中得出,二者其实是相通的,都脱不开计较,使人与人关系紧张,表现了作者敏锐的洞察力。
C.文章以“著作等身”和“不朽的小诗”两类追求为例,论证了写作是一种活得自在的方式的观点。
D.作者引用萧伯纳的话,指出其所说的人生两大悲剧是立足于占有而言的,如果立足于创造,则可以成为人生的两大快乐。
【小题3】结合文章,谈谈如何获得作者所说的“情”所代表的审美人生态度。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5-10 03:12:4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题文)现代文阅读(共9分,每小题3分)
国学中的自由,是儒家责任里的闲情,是道家朴素中的安然,是法家理性下的游弋,是士人重压时的释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提出的第一个价值取向,就是“自由”。自由,在国学里也是随处可见的。
道家的生命理想最接近自由的状态,老子的一个重要观点,就是要“道法自然”,意思是说:大道之行,既是要仿照大自然的规律法则,又是要效法事物本身自然而然的状态,顺其自然,这就是道之所在。而把道家思想与个人生命形态结合得更为紧密、更为艺术的庄子,对自由的感受也更为强烈。一篇著名的《逍遥游》,其实描写的正是庄子心灵的驰骋和思想的放飞。《逍遥游》中描述的那个叫做“鹏”的大鸟,能够扶摇直上九万里,能够背负青天激越云间,上能飞天,下能入水,自由往来于天地间。其实,庄子哪是以如此瑰丽的笔墨来仅仅描写一只鸟的行为呢?那“鹏”正是庄子自己的心,正是一颗开阔六合、含纳古今、超越世俗、纵横时空的心。心的自由,才是一个人真正的自由。人力所及永远是有限的、人生环境永远是有遗憾的,然而,心的开阔可以超越现实局限,助你自由翱翔在无边无际的精神世界。
儒家学派里,孔子曾称赞得意门生颜回说:“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箪食瓢饮的清贫生活,人人都不堪忧苦,只有颜回不改其乐——他不改其乐的,也许是身在陋巷、心在书香的精神享受,也许是身在平凡、志在高远的修身过程,也许是身虽未动、心已远行的超越眼前的卓越见识。
可见,在中国文化里,无论是入世有为的儒家,还是出世无为的道家,无论他们的生存环境和行为特征有何不同,但在内心和精神层面,他们都同样拥有自由的灵魂。无论是脚踏实地的儒家,还是仰望天空的道家,他们不同的人生信条只是对生活哲学的探讨。而对生命状态的存在,他们都毫无异议地认为,不管在朝堂、闹市,还是在山林、陋巷,都可以也都应该自由而活。
甚至,提倡法制、法度严明的法家,也不与自由的本质相矛盾。自由突显出秩序,在有形的层面,所有的自由都有其边界,法度之内是令行禁止,那么相对应的法度之外就是行动自由。而有秩序的自由才是有保障的自在,无秩序的自由只是野蛮的乱象。所以,法家的“明法度”其实更好地规范了“享自由”。  
如果在现实社会的严格秩序之内,一个人的灵魂依然能充分体会到自由,那么这样的灵魂才真正具有力度,甚至具有艺术性。中国古代的士人就是如此。所谓“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林”,当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受案牍之劳形、受朝堂之艰险、受宦海之沉浮、受宵小之倾轧而感觉受到待遇不公、受到制度禁锢、受到官场奴役、受到志向束缚的时候,他们释放自我的方法,往往不是逃避到山林隐逸而不问世事,不是投降给世道艰难而躲避退缩——他们总认为,遁入世外不是读书人的理想抱负,“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在负重前行中锻炼出一颗豁达自在的隐士之心才是真正的人生自由。所以,他们在任何困境里都努力自我调节,他们写诗、作画、弹琴、读书、品茶、赏花、雅聚、清谈……这些构成了他们快乐纵横的自由王国。    
自由,从来不在远方的乌托邦,而就在当下的轻安自在;自由,从来不依靠他人的给予,而全在自我的获得。因为,没有任何一种形式的自由抵得上心灵的自由强大有力。
(选自曹雅欣《国学中的自由》,有删改)
【小题1】(小题1)下列关于国学中的自由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国学里是随处可见“自由”的,比如儒家责任里的闲情,道家朴素中的安然,法家理性下的游弋,士人重压时的释放等等。
B.国学里的自由在道家的表现可以是老子的“道法自然”,也可以是庄子的超越现实局限,自由翱翔在无边无际的精神世界。
C.国学里的自由在法家那里的“明法度”就是自由突显出秩序,在有形的层面,所有的自由都有其边界,法度之外才是行动自由。
D.国学里的自由在儒家那里的表现是身在陋巷、心在书香的精神享受,身在平凡、志在高远的修身过程。儒家像是大地上的苦行僧。
【小题2】(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的士人认为真正的人生自由只有在写诗、作画、弹琴、读书、品茶、赏花、雅聚、清谈中锻炼出一颗豁达自在的隐士之心。
B.儒家和道家,他们有不同的人生信条,而对生命状态存在的理解上的观点是一致的,都认为不管在朝堂、闹市,还是在山林、陋巷,都应该自由而活。
C.法家虽然提倡法制,严明法度,但也不与自由的本质矛盾,而有秩序的自由才是有保障的自在,无秩序的自由只是野蛮的乱象。
D.老子的“道法自然”认为道之所在就是既要仿照大自然的规律法则,又要效法事物本身自然而然的状态,顺其自然。
【小题3】(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由,其实是一种心灵的自由,它是在当下的轻安自在,是自我的获得,在儒家、道家、法家那里都能体现这一点。
B.人力所及永远是有限的、人生环境永远是有遗憾的,一个人真正的自由是心的自由,心的开阔可以超越现实局限。
C.中国古代士人们释放自我的方法,往往不是隐逸山林,也不是降世退缩,而是在负重前行中实现理想抱负。
D.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提出的第一个价值取向,就是“自由”,而自由不只是西方价值观才存在的,在国学中也随处可见。

同类题2

现代文阅读

我国长期的封建社会强调儒学,强调以“中庸”、“中和”为标准,强调一统、整齐划一的美,发展个性则是离经叛道的,不足取的,人的思想与行为都要循规蹈矩,不偏激。这样,在色彩的选择上势必选择黑、白、灰。灰是复色,是中性色,与其它颜色相结合都不会发生冲突。“洗尽铅华,卓尔名贵”,是我国传统的崇尚释躁平矜、平淡自然的美学思想的写照,因此,代代相传,起主导作用的黑、白、灰的“中和”色彩在人们的心理和环境中不自觉地沿袭下来。中国大地上的民间建筑,黑瓦白墙极为普及,连中国的围棋,棋子也只有黑、白二色。被认为是我国正宗艺术的中国画,一段时期曾排斥缤纷色彩的运用。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中国书法艺术,则更是黑与白的王国。除了皇帝御批点朱时,任何人使用颜色书写则被认为是离经叛道,或是不正经的野狐褝。

中国人偏爱黑白艺术,更喜爱黑墨白纸的书法艺术。书法家们将自己的炽热情感,通过高潮的书写技法,以黑色的笔画线条倾注在一张张洁白的纸上,使观赏者如痴如醉。所以,王羲之的《兰亭序》被视为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也被尊为“书圣”。

“计白当黑”、“知其黑,守其白”,即如何营构每个字的结体,如何营构整幅作品的布局。你如果真正懂得了书法中黑色的奥妙和白色的运用,你的书法就会大有长进了。

书法用墨讲究宜浓不易淡。浓墨有神,淡墨无彩,苏东坡用墨如黍米珠光,如点小儿黑睛。颜真卿用浓墨轻吐如蚕,精气内敛,形质动荡。米蒂用浓墨,墨酣意足,沉着痛快。但也有人专写淡墨,明朝董文敏开创淡墨一派,清朝则出了个“淡墨太守”王文治。用墨讲究“润含春雨,干裂秋风”,“神韵约略浓淡之际,韵生纸墨想发之间”。若你能巧妙地运用墨色,就能自然而恰到好处;若你运用墨色能得天地自然之意而达到极致的地步,你的书法又将臻新的境界。

被称为黑白艺术的中国书法,并非只有黑(黑的颜色)白(纸的颜色)二种颜色,其实,还有其它各种颜色相符相衬地配合在一起,只是不明显罢了。其中最主要的是红色的印章,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还有当书房作品完成之后,“三分作品,七分装裱”,经由装裱师装裱后的作品又将是另一番情景;白底黑字红印章的作品外面搭配上了有色彩的绫或纸,你能说完整的一件书发作品只有一种黑的颜色?

近几年的书法界,逐渐兴起一股“好色”之风。一个书法展览会,其中一大部分作品是用彩色宣纸来书写的。固然,缤纷的色彩,更夺人眼球,本来稍嫌平淡而沉静的黑白世界中,添加了色彩元素,使整个展览顿时活泼起来。

钟繇云:“笔迹者,界也;流美者,人也。”我喜爱多彩的世界,崇尚色彩,但更崇尚黑与白构筑成德艺术世界。

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讲求“中庸”“中和”的儒家学说压抑人的个性,强调做人要中规中矩、不偏激。
B.几千年封建社会里中国人在色彩选择上都不喜欢用不会与其它颜色发生冲突的中性色,这与他们信奉儒学有关系。
C.中国人在传统上推崇的平淡自然与平和有涵养的美学思想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审美,比如,中国人推崇水墨画而排斥缤纷色彩。
D除了皇帝所有人在任何时间用颜色笔书写都会被认为是离经叛道或者不正经的野狐禅。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人喜欢黑墨白纸的书法艺术归根结底源于中国人对黑白艺术的偏爱。
B、“计白当黑”就是指书法家在字形构造上,的疏密枯湿的合理安排和整幅画面的字形与留白的恰当措置。
C、“润含春风,干裂秋风”就是说书法家在用墨的时候浓淡枯湿要相得益彰。
D、王羲之被称为书圣,他的《兰亭序》被视为天下第一行书是中国人对书法艺术痴迷的一个佐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董文敏、王文治在用墨上喜用淡墨,这与中国书法用墨讲究是不一致的,但这并不影响他们在书法上的成就。
B、书法艺术之所以被称为黑白艺术,并不是因为书法作品中只有黑白两色。
C、“三分作品,七分装裱”是说装裱对书法作品有锦上添花的作用。
D、作者对近几年书法界兴起的“好色”之风十分推崇,认为缤纷的色彩能使平淡而沉静的书法艺术更加活泼,更吸引人的眼球。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新媒体技术推动阅读模式变革

移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形成了新的阅读方式——社会化阅读,它是以读者为中心,强调分享、互动和可移动性的全新阅读模式。

首先,新媒体技术打破了区隔的空间、整合了碎片化的时间,极大地提升了信息传递的时效,推动了信息的跨域传播,孵化出一个个集合的阅读社群;其次,以兴趣和情感为核心的亚文化传播,让网络社群升级到文化层面的情感共振及价值认同,促使阅读从传统的私人化行为演化为一种以互动和共享为核心的社会化行为;最后,移动互联网时代,传统的生活场景不断转移到线上,线上的社群文化也开始嵌入现实生活,这使碎片化的信息互动升级为更具系统性的知识交流,让阅读的社会化作用更加凸显,这就是社会化阅读。

社会化阅读在给人们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存在需要注意的问题。为适应移动状态下的阅读需要,社会化阅读的内容大都以浓缩的形式出现,可谓短平快;微信朋友圈或群推荐的阅读材料,基于熟人、朋友关系,容易引起重视并被优先阅读,也容易产生先入为主的效应。一般来说,群主或群里比较活跃的人的推荐有时不可避免地带有引导性,甚至经过了“再创造”。群友在分享阅读材料时,会有即时的评论发表,这就形成社会化阅读的一个突出特点:阅读分享与舆论的酝酿、形成几乎同时出现,没有留给理性思维以时间。以微信朋友圈为例,因其转发分享功能十分强大,如果不注意,很容易让“朋友圈”变成“谣言圈”。

在当前网络时代下,信息知识过剩、信息污染、信息干扰等问题,容易造成阅读浪费。社会化阅读潜藏着一些危机,如时间和空间的碎片化促使“浅阅读”大行其道、过多地沉迷虚拟空间会使得现实社会的文化互动变得稀缺等。

社会化阅读方式对传统文化、教育以及传统价值观的冲击是不言而喻的。在传统社会中,出版物是经过审查、去杂质化的,社会化阅读则很难实现对内容的把关。因为在社会化媒体上,微新闻、微评论、微小说等随时可以上线,对于内容管理而言也是一个挑战。

社会化阅读内容的管理者,应当了解社会化阅读的特点、规律与诉求,以新的管理理念和方法促进社会正效应和正能量的最大化。借助社会化阅读这种迅速直达受众的通道,尽可能多地提供质量高、营养丰富、满足读者需求的内容,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阅读浪费是由于社会化阅读信息过于丰富,读者的阅读理解能力有限而造成的。
B.社会化阅读是网络时代下出现的具有快捷、交互、便携等诸多特点的阅读模式。
C.朋友圈的信息因为基于熟人、朋友关系传播,所以很容易变成“谣言圈”。
D.社会化阅读对传统出版物的冲击体现在不需要通过审查,更及时更真实。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肯定了社会化阅读的进步性后,文章主要内容都是指出它可能会产生的社会问题
B.文章先提出社会化阅读的概念,接着从产生背景和形成方式的角度加以阐释。
C.针对前文谈及的问题,文章最后对管理者提出了一些规范社会化阅读的合理化建议。
D.文章结构清晰,层次分明;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分析客观理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没有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也不可能突破时空阻隔,用最快的速度进行社会化阅读。
B.基于新媒体的社会化阅读内容与传统出版物比较,有内容真假难辨、质量参差不齐的缺点,需要适当的规范管理。
C.社会化阅读借助网络平台,微博、微信、QQ群、新闻客户端等,都是社会化阅读的胜地。
D.阅读从私人化行为演化为社会化行为之后,互动和共享就带有表演性和装饰性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作为藏文化中特有的绘画形式,传统唐卡大多作为一种用彩缎装裱的宗教卷轴画,供奉于寺庙和民居中,营造出宏大高深的佛教思想镜像,直抵信奉者的心灵;营造出一个充满神性力量的佛国世界,建立起现实世界与宗教信仰之间的关联。。
唐卡的宗教性体现在其题材、内容上,也体现在绘制流程中。对于画师而言,创作唐卡的过程本身也是一种修行的过程,纯洁且虔诚的信仰自始至终贯穿于作者的襟怀与笔端。画师会在数月或数年的精耕细作中,追求极致的唐卡艺术之美;而高原特有的矿物和植物染料,更是赋予唐卡艺术历久弥新的效果,如佛教精神永绽光芒。
进入现代社会,社会环境的开放、文化交流的激荡、市场的兴起等,使唐卡艺术的流通和传承发生了变化----由寺庙供奉走向广阔的天地。如今,在传统的寺院传承、流派传承、师徒传承等方式基础上,拓展出唐卡作坊、唐卡学校等多元化的流布方式,更广层面、更大力度促进了唐卡艺术的繁荣发展。
面对新的文化需求,唐卡艺术走出了两条方向不同的道路:一种继承传统,依旧以传统神本范畴的题材、内容、审美理念为主,技法愈加工细,色彩愈加艳丽,材质也更加新奇。这类唐卡依然是寺庙和民居供奉的对象。另一种是具有创新意义的“新唐卡”。它从内容到表现手法,都体现着“从神本走向人本”的时代命题。另外“新唐卡”还从古老绘画仪轨中挣脱出来,从而获得更为自由的表现空间,题材内容更接地气,审美也更加趋向社会大众的文化需求,在与时俱进的过程中为唐卡艺术掀开了新的篇章。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与推动下,唐卡艺术走出雪域高原被更多的人所认知,一些濒临失传的技艺也得到了保护和传承。但这并不意味着唐卡艺术发展可以高枕无忧。事实上,一些唐卡流派与其特殊技法后继乏人、一些不法之徒通过各种渠道将精品唐卡贩卖到国外等问题依然存在。不容忽视的是,现实需要更加多元化、立体化的保护方式,以及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唐卡艺术的保护与传承中。
唐卡艺术是植根于民族文化深处的精神之花,它的发展必须坚守其精神根性,沉淀并呈现雪域高原的纯净之美。纵使时间流传,只只要精神的虔敬依旧,相信这朵雪域艺术之花,会在保持“原真性”的基础上开放得更加璀璨。
(摘编自吴艳丽《唐卡----精神文化艺术》,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唐卡多为宗教卷轴画,对信徒的物质精神生活产生深刻影响,是信徒现实世界与宗教之间的桥梁。
B.画师将唐卡创作当作一种修行,倾注了虔诚和热情,所以唐卡艺术之美才会历久弥新。
C.唐卡学校、作坊属于更加社会化的流布方式,比传统方式更能促进唐卡艺术的发展。
D.走向民间,让唐卡获得更大的发展,但最具有收藏价值的还是传世量少的传统唐卡。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二段从唐卡的历史、内容以及绘制过程等方面论证了唐卡的神性力量。
B.文章第三段论述了唐卡从宗教功能走向民间流传的原因及方式。
C.第五段论述唐卡新时代面临的新问题,尤其是市场化导致制作质量的下降。
D.文章最后指出,保持精神的纯净和虔诚是唐卡艺术发展的根本保障。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神本向人本的主题转交,是唐卡发展的一大进步,适合了社会大众的审美需求。
B.旅游业的兴盛对唐卡艺术的纯洁性带来挑战,需要政府对唐卡市场进行清理整顿。
C.目前唐卡艺术发展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参与唐卡保护和传承的社会力量十分薄弱
D.唐卡艺术既要坚守雪域高原纯净之美,又要走出雪域高原广为人知,二者并不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