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乐府,原来是一个音乐机构,秦代开始设立。汉也设立了“乐府”机构,同样做采集民歌、配置乐曲和训练乐工的工作。这些采集来的民歌,汉人称“歌诗”,魏晋人称“乐府”或“汉乐府”。

来自社会底层的汉乐府是“忍无可忍才写的诗歌”。班固《汉书•艺文志》说,“燕、赵之讴,秦、楚之风”,都“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汉乐府”的采诗运动,是继《诗经》以后又一次大规模的采集运动。这些采来的乐府民歌比起《诗经》来,乐府有几个变化:一是乐府民歌中,写女性的题材比例上升。二是口头文学的形式,故事性比《诗经》更强,有的还情节完整,人物性格鲜明,描写刻画细致入微,开创了我国不发达的叙事诗的先河。三是杂言向五言的方向靠拢。这三者结合,就产生了伟大的乐府民歌。被称为“乐府双璧”的《孔雀东南飞》和《木兰诗》无论是题材还是艺术,都创造了中国叙事诗的典范。

南朝乐府民歌,像是江南女子专情的歌。歌如眉峰聚,诗是眼波横,六朝都城建业及周边地区的“吴歌”和江汉流域的“西曲”,一言以蔽之,是一个“情”字。今天的江南文化是在南朝乐府民歌里才开始真正奠定成型的。此外,南朝民歌的形式,以五言四句为主,短小的篇幅,含蓄蕴藉的风格,同音双关的运用,假如调一调韵脚或平仄,那就是初唐人的五绝了。

北朝乐府民歌是长期处于混战状态的北方各民族的歌唱,是北方英雄横刀高唱的豪迈之歌。风格质朴刚健,粗犷豪放,自然清新。多数是北魏、北齐、北周时的作品,它们传入南朝,被南朝乐府机关翻译、修改、配音,保留下来。今存七十余首,大部分收在郭茂倩《乐府诗集》中《横吹曲辞》里。今天的研究者以为,北朝乐府民歌是靠流传到南方才保留下来的。因此,其歌辞多少已经过南方汉人的翻译和润饰。

从某种风格特征上说,北朝乐府民歌兼具汉乐府的诗歌精神和南朝乐府的情采;既有汉乐府刚健的底色,又有南朝乐府别致的花纹。因为表面上看,北朝乐府刚健豪放,与南朝民歌的艳丽柔弱迥然不同。但其实,能在那个时代流传下来的乐府民歌,总有它们共同的地方。譬如在语言的节奏上,在质朴纯真的风格上,在心灵绽放的美丽上,南北朝乐府民歌内在的美是相同的。

汉乐府、南朝乐府、北朝乐府民歌的影响和魅力,延伸在历代的文人模拟乐府中。

文人的乐府诗创作,汉代就开始了。发展到建安,形成了高潮。就三曹而言,曹操今存诗歌约二十首,全部是乐府诗;曹丕、曹植也大量写作文人乐府。文人乐府题材内容非常广泛。除了为祭祀、宴饮宾客而写的外,大部分涉及行役的苦辛、边塞的遥远、游侠的豪放、人生的慨叹、对生命的忧虑以及男女的相思。诗温以丽,意悲而远,或慷慨,或清绮,风格多样。这些说明,乐府民歌不仅给文人诗歌形式外壳,还遗传了题材、体裁、意象和风格特征。

在艺术形式上,文人乐府既有传统的四言,也有新兴的五言,更有在民歌中诞生的七言。还有杂言、三言、六言等各种体式。由于宋、齐、梁、陈的统治者提倡,使文人乐府创作蔚然成风,他们继承建安,又有了新的发展,达到了新的高潮。

摘编自曹旭《读乐府民歌掇拾》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乐府是汉代设立的音乐机构,采集民歌、配置乐曲和训练乐工,它采集来的“歌诗”,被称为“乐府”。
B.汉乐府写女性题材逐渐增多,故事性比《诗经》强,有了情节,开创了我国叙事诗先河,也成为叙事诗的典范。
C.南朝民歌形式上的诸多特点,跟初唐人的五言绝句已经非常相似,只是在韵脚或平仄上略有不同。
D.南朝乐府有它的别致情采,北朝乐府民歌兼具汉乐府的诗歌精神,它们属于完全不同的两种美学风格。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梳理了乐府民歌的发展脉络,从汉乐府到南北朝民歌,最后是文人拟乐府诗。
B.文章在介绍南北朝民歌时,主要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把论证推向了深入。
C.文章通过比较分析,认为乐府的贡献之一就是开创了我国文学传统中的叙事诗先河。
D.文章阐释了“乐府”的概念内涵和外延,让我们清楚地认识到不同时期乐府民歌的风格特征。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
A.北朝乐府民歌被认为是靠流传到南方才保留下来的,因为歌辞中有被南方汉人翻译和润饰的痕迹。
B.南北朝乐府民歌虽有诸多差别,但在“内在的美”是相同的,也说明了南北乐府民歌融合的特点。
C.文人乐府诗受乐府民歌的影响非常大,不仅表现在诗歌形式上,风格特征等方面也同样如此。
D.文人乐府在南朝达到新高潮,体式多样,继承前代的优长,统治者大力提倡,文人积极响应参与。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4-18 04:45:1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材料一:
圆梦正当时,中国梦激荡最大“海归潮”
优惠的政府政策、全球最活跃的经济、快速发展的高新产业、持续投入的科教事业、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以及海内外“人才、项目、技术、市场、资本、场地、服务”全面对接的平台,正吸引越来越多海外学子归国追梦。
国外媒体评价,全球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这样重视、这样大规模、这样专业化地吸引人才回国。
“现在,海归回国主要是被‘吸’回来的。”中国欧美同学会副会长王辉耀说。随着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靠近世界舞台中心,也比以往任何时期更有条件、更有能力吸引全球人才。
詹天佑、茅以升、钱学森、邓稼先……纵观历史,一批又一批莘莘学子赴外求学、归国兴邦。
今天,除了拥有前辈们的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吸引大量海归人才归来的,还包括自我价值与个人梦想的实现。
然而,在全球竞争中发展成一个人才大国、人才强国,仍需下更大决心、更大力气。 一份面向全国200多所高校的问卷调查显示,“编制过死、编制偏紧”是人才管理中面临的最突出问题。从人才发展上看,经过多年努力,我国人才队伍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还存在体制不顺、机制不活、布局不优、效率不高等困境,破解这些“瓶颈”,唯有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
(选自 2017年2 月 22 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附图:

材料二:
新东方海威时代与全球化智库(CCG)共同发布了《2016 年中国海归就业调查报告》。《报告》显示,六成企业在招聘时仍更倾向于使用海归人才,而82.5%的单位均在一定程度上对海归员工采取了倾斜性优待(如更核心的岗位,较高起薪等)。
而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是,身处海外的留学生在回归本土职场的过程中也遭遇了些许不利因素。《报告》结果显示,多数企业的招聘岗位数量,招聘时间,招聘渠道对海归求职较为不利。同时,海归人才在求职过程中也暴露出对国内就业形势不了解,错过企业招聘季以及缺乏明确职业规划等问题。超过50%的海归认为不了解国内就业形势和企业需求是回国就业的第一不利因素,同时 47.3%和32.4%的受访人员认为回国时间错过校招季以及岗位海投效率低这两大因素导致了海归回国就业难度增大。
(摘自中国新闻,有删改)
材料三:
日前,杨振宁、姚期智两位老科学家放弃外国国籍、转为中科院院士一事,引发热烈关注。
在舆论场上,以耄耋之龄回归故土的杨振宁更是备受关注。已近百岁之龄的杨振宁,估计已不会如年轻时那般埋头扎根于科研一线,或许正如他本人所述,“我的身体里循环着的是父亲的血液,是中华文化的血液”,是文化的归属感让他对故土恋恋不舍。抑或是科学上的引路精神让他回来发挥“余热”,为后来者指引前路,如他自己在诗中所说:“学子凌云志,我当指路松。”
杨振宁选择入籍,是他对晚年道路的选择,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与国家的道路选择是交叉的,得益于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所创造的开放环境、对世界潮流的融入,杨振宁的归来方才有了现实的可能;而杨振宁等一批海外科学家的归来,又会给中国科研带来从项目到建制与世界接轨的机会。
对于中国来说,迎来杨振宁桑榆晚年的同时,也不可否认,错过了杨振宁最辉煌的科研生涯。由此,未来的方向也当因之厘清:让更多科学家们愿意留在这片土地上,诞生出最精尖的科研成果,不仅是因为中华文化的血液,更因为是先进的设备、优厚的条件、社会的理智与尊重、环境的平和与包容。
(来自光明网,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则材料都认为在当下我国的“海归”热潮中,一方面海外留学人员踊跃回归祖国,另一方面在人才回国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B.第一则材料是一篇新闻报道,不仅介绍了“海归”回国发展的原因,还分析了我国要成为人才强国必须解决的问题。
C.第二则材料是调查报告,反映了海归人才在回国求职就业过程中遇到的不利因素,为他们在国内的职业发展提出建议、指明方向。
D.第三则材料是新闻评论,该评论认为杨振宁回归中国国籍这一事件彰显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更体现了文化归属感的强大作用。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在吸收海归人才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都源自我们在人才管理中“编制过死,编制偏紧”的体制,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坚定不移的深化改革。
B.我国出国留学及留学归国人数逐年增加,出国人数和回国人数之间的差距逐年缩小。可以预见,在未来几年,这样的发展趋势将持续下去。
C.杨振宁、姚期智两位老科学家在耄耋之龄转为中国公民,虽然已经不能在科研上为祖国做出贡献,但他们为更多的海外精英做出了积极示范。
D.海外科技人才的大量回归,有助于我们学习借鉴世界各国的优秀科技成果,有助于中国科研从项目到建制与国际接轨。
E. 当前,无论是回国创业还是入职国内企业,海归人才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发挥的领域,可以很好的把个人的梦想和国家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
【小题3】请综合三则材料简要概括我国当前出现“海归”热潮的主要原因。

同类题2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校友为何愿意巨额捐赠
陈志武
在美国的大学,捐赠是主要经费之一,在耶鲁、哈佛、斯坦福等大学中,这部分超过学费总额。在2008年里,全美各大学共得到310亿美元的捐款。不管是私立还是公立大学,校友捐款决定了各大学对学术研究、教学内容和形式的投入水平,也是学术自由的财务保障。
问题是,大学靠什么吸引校友捐赠?对于校友来说,他们同样面对教育质量和学术研究水平难以度量的挑战。当然,校友很在乎手中持有的毕业证、学位证价值,在乎当自己说出是某某大学毕业时,在亲戚、朋友和同事面前脸上有光。
校友捐赠的另一重要动因是因为爱母校。只是如果因爱母校而捐,或许10万也可表达心意,用不着千万,甚至几亿美元。到底是什么打动他们?难道他们真的认为当年得到的教育值这么多钱吗?——这也是近年来访耶鲁的国内大学领导和相关人士经常问的一些问题。
根据人类社会的经验,一旦从现实利益领域走到情感领域、爱的领域,以货币计算的价格空间往往能被无限延伸,至少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不断延伸。在找校友捐赠时,没人会说“你当年在耶鲁受的教育该值这么多,而你当年付的学费才五六万一年”,而是会先了解这个校友对学校的感情如何,看他对学校的哪方面最在意,然后根据他对母校的发展愿望或最热衷的事物,进行协商。这样,校友往往愿捐赠资金,让母校做他自己没时间、没专长做到的事,使母校的利益跟校友个人的偏好走到一起,这反而使校友更加感谢母校,而不是母校求着校友,捐赠的金额也可以是几千万甚至几亿美元。
当然,维护并巩固校友对母校感情不容易,需要许多细小的努力。这在高度行政化的中国大学里尤其难以做到,校方行政更多关注的不是校友和学生的感受,而是上级领导的脸色。几年前,大量大学院校被强制合并,千千万万校友一夜间成了“没有母校的人”,即使有意捐赠,也不知投奔哪里!
即使学校没被兼并消失,校园也可能因多次重复建设而面目全非。耶鲁各宿舍、各楼房建筑等都不能改变风格,也不能改变颜色,许多建筑两百多年不变。耶鲁校方即使要装修一栋楼房,稍微不小心,就会有校友起诉校方。
为什么耶鲁不能改变自己的楼房建筑呢?当然,从法理上看,耶鲁是校友的学校,各校友都有其中一份。更重要的是,对校友特别是年长的校友来说,在耶鲁上大学的四年是他们人生历程中最珍贵的几年,至少是最重要的时段之一。大学生活和学习打下了一辈子都不会磨灭的烙印,尽管这些经历和体验可以记在心上、留在记忆里,但大学经历往往跟具体的楼房、教室、建筑、食堂、宿舍、球场、游泳馆、跑道,甚至跟具体的一草一木连在一起。对校友而言,这些就是他们的经历和记忆的载体。毁坏、改造当年的原物,等同破坏他们珍贵的人生经历。所以,当耶鲁要大兴土木改造校园的任何一块,甚至一草一木时,校长就可能应对诉讼官司!
教育本身无形、无色、无味,不同社会已试图用不同办法,通过看得见的载体去尽量让教育的“质量”显形,让本来无形的教育质量尽可能有形,以便社会对教育的定价尽量接近真实价值。在中国,由于政府是最主要的教育经费,为了规避教育质量的无形、无色、无味带来的评价困难,国内大学就通过不断盖新楼、盖最好最现代的大楼,来使大学“质量”变得有形可见,以此来表现教育业绩。在美国,公立大学也面对同样的问题。
此外,教室楼房、一草一木、图书馆珍品藏书、先进实验室、获诺贝尔奖教授等等,能将大学教育内涵有形化。尤其对中国大学、中学来说,保住校园的一草一木和各建筑的原型原色非常重要,因为它们都是大学教育经历的有形载体,帮助维系校友对母校的感情,让校友更能把母校的事等同自己的事,以显性方式见证大学教育,减轻教育定价的挑战。楼房树木是校园文化的具体载体,留住并维护好楼房树木,也是校园文化传承的必须。
【小题1】(小题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A.在美国的公立大学,校友的捐款决定大学对学术研究、教学内容和形式的投入水平。
B.以货币计算的价格空间一旦从现实利益领域走到情感领域、爱的领域,就会被无限延伸。
C.耶鲁校方不改变大学里建筑的原型原色是为了尊重校友的情感。
D.在中国,许多大学即使没因兼并而消失,但校园可能因多次重复建设而面目全非。
E. 教育无形、无色、无味,为了规避教育质量评价的困难,中国和美国的大学都通过不断盖新楼、盖最好最现代的大楼,来体现教育的“质量”,表现教育业绩。
【小题2】(小题2)根据文意,下面列举的内容不能将大学教育内涵有形化的一项是(3分)
A.校园里的楼房建筑等有形资产B.校园里的植被绿化和教学设备
C.大学精神和校园文化D.名教授的比例
【小题3】(小题3)(小题3)根据文意,校友愿意捐赠学校的原因有哪些?(4分)
【小题4】(小题4)在中国城市化飞速发展、运动式拆迁成为时尚的当下,现代化的新校园、新大楼取代了装满历史记忆的老建筑,校园刮起一股“拆迁风”,不少校园老建筑被拆迁或改造,保护校园老建筑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话题。结合文意,请你向大学的领导阐述保护校园老建筑的理由。(4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清塘荷韵

季羡林

①有人从湖北来,带来了几颗洪湖莲子,外壳呈黑色,极硬。据说,如果埋在淤泥中,能够千年不烂。因此,我用铁锤在莲子上砸开了一条缝,让莲芽能够破壳而出,不至永远埋在泥中。这都是一些主观的愿望,莲芽能不能长出,都是极大的未知数。反正我总算是尽了人事,把五六颗敲破的莲子投入空荡荡的池塘中,下面就是听天由命了。

②这样一来,我每天就多了一件工作:到池塘边上去看上几次。……此时我已经完全灰了心,我的目光无法把荷叶从淤泥中吸出。

③ 但是,到了第三年,却忽然出了奇迹。我发现,在我投莲子的地方长出了几个圆圆的绿叶,颜色虽极惹人喜爱,但却细弱单薄,可怜兮兮地平卧在水面上,像水浮莲的叶子一样。而且最初只长出了五六个叶片。我盼星星,盼月亮,天天到池塘边上去观望。凄清的秋天又降临人间,池塘里浮动的仍然只是孤零零的那五六个叶片。

④ 真正的奇迹出现在第四年上。严冬一过,池塘里又溢满了春水。到了一般荷花长叶的时候,在去年飘浮着五六个叶片的地方,一夜之间,突然长出了一大片绿叶,在池塘中心也长出了叶片。叶片扩张的速度,真是惊人地快。几天后,池塘内不小一部分,已经全为绿叶所覆盖。而且原来平卧在水面上的像是水浮莲一样的叶片,不知道是从哪里聚集来了力量,有一些竟然跃出水面,长成了亭亭的荷叶。我心中狂喜,这几年总算是没有白等。

⑤自从几个勇敢的叶片跃出水面以后,许多叶片接踵而至。一夜之间,就出来了几十枝,而且迅速地扩散、蔓延。不到十几天的工夫,荷叶已经蔓延得遮蔽了半个池塘。我无法知道,荷花是怎样在深水中淤泥里走动。反正从露出水面的荷叶来看,每天至少要走半尺的距离,才能形成眼前的这个局面。

⑥接下来的日子,荷花接踵而至,而且据了解荷花的行家说,门前池塘里的荷花,同燕园其它池塘里的,都不一样。其它地方的荷花,颜色浅红;而我这里的荷花,不但红色浓,而且花瓣多,每一朵花能开出十六个复瓣,看上去当然就与众不同了。这些红艳耀目的荷花,高高地凌驾于莲叶之上,迎风弄姿,似乎在睥睨一切。幼时读旧诗:“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爱其诗句之美,深恨没有能亲自到杭州西湖欣赏一番。现在我门前池塘中呈现的就是那一派西湖景象。是我把西湖从杭州搬到燕园里来了。岂不大快人意也哉!前几年才搬到朗润园来的周一良先生赐名为“季荷”。我觉得很有趣,又非常感激。难道我这个人将以荷而传吗?

⑦前年和去年,每当夏月塘荷盛开时,我每天至少有几次徘徊在塘边,坐在石头上,静静地吸吮荷花和荷叶的清香。水面上看到的是荷花的绿肥、红肥。倒影映入水中,风乍起,一片莲瓣堕入水中,它从上面向下落,水中的倒影却是从下边向上落,最后一接触到水面,二者合为一,像小船似地漂在那里。

⑧晚上,我们一家人也常常坐在塘边纳凉。有一夜,天空中的月亮又明又亮,把一片银光洒在荷花上。我忽听扑通一声。是我的小白波斯猫毛毛扑入水中,她大概是认为水中有白玉盘,想扑上去抓住。她一入水,大概就觉得不对头,连忙矫捷地回到岸上,把月亮的倒影打得支离破碎,好久才恢复了原形。

⑨今年夏天,天气异常闷热,而荷花则开得特欢。绿盖擎天,红花映日,把一个不算小的池塘塞得满而又满,几乎连水面都看不到了。

⑩连日来,天气突然变寒。池塘里的荷叶虽然仍然是绿油一片,但是看来变成残荷之日也不会太远了。再过一两个月,池水一结冰,连残荷也将消逝得无影无踪。那时荷花大概会在冰下冬眠,做着春天的梦。“既然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

⑾我为我的“季荷”祝福。

(有删改)

阅读文章,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是很重要的。请你根据下面的提示,尝试着理清选文的思路。
(种荷)→()→()一(祝荷)
【小题1】如果把文中的第④、第⑤自然段删除,行不行,为什么?
【小题2】从古及今的文学作品中,不乏写荷的名篇。周敦颐的《爱莲说》以花喻人,表达自己高洁的品格与追求;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将荷花的美写到了令人心醉的极致。请你想想看,季羡林先生笔下的“季荷”又有怎样的特点呢?他为什么对“季荷”充满特殊的感情呢?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垃圾是城市发展的附属物,城市和人的运转,每年产生上亿吨的垃圾。有统计数据 显示,城市垃圾堆存累计侵占土地超过5亿平方米,每年经济损失高达300亿元人民币。中国是一个垃圾生产大国,全国生活垃圾年产量多达4亿吨左右,且每年还在以8%的速度递增。焚烧垃圾带来的有毒气体危害身体健康,垃圾堆积造成水质变坏,每年投放的海洋垃圾也在严重破坏着生态平衡。垃圾分类不是小事,它不仅是民生问题,更是生态文明建设绕不开的重要课题。垃圾分类可以从源头上减少垃圾处理量。据统计,通过垃圾分类去掉能回收的、不易降解的物质,减少垃圾数量达60%以上,一方面可以减少垃圾堆填的占地、减少环境污染。另一方面还可以变废为宝,由此带来的环保意识的提高、资源利用率的提升和对生态友好的发展模式,将成为生态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摘编自《分类,让旧垃圾出新彩》,中国文明网8月13日)

材料二:

近日,四川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四川省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置工作方案》,明确将全省城镇生活垃圾分为“有害垃圾、可回收物、厨余垃圾(也可称为餐厨垃圾)和其他垃圾”四种基本类型,确保有害垃圾单独投放,努力提高可回收物和厨余垃圾的单独投放比例。鼓励各地在充分征求居民意愿的基础上,采取建立有人值守垃圾分类驿站、撤桶撤站实行定时定点收集、上门收集厨余垃圾和可回收物、设置生活垃圾分类智能投放箱等多种方式,方便群众分类投放。鼓励有条件的城市通过建立居民“绿色账户"“环保档案”等方式,对正确分类投放垃圾的居民给予奖励。

(摘编自《四川省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置工作方案出炉》,人民网成都11月26日)

材料三:

受访居民表示实施垃圾分类后担心的主要问题

注:选择“其他”的受访居民主要表示担心家里老人不会分类、泄漏个人隐私等。

(摘自《垃圾分类辨识准确率低迫切需要普及分类知识——四川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意识专项调查报告》

材料四:

2019年7月1日颁布的《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为上海垃圾分类掀起了另一波热潮。而垃圾分类方式也转变为现在的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湿垃圾和干垃圾。通过总结过去十多年的经验教训以及结合上海市实际状况,上海市推行了以“绿色账户”为代表的垃圾分类奖励机制和以警告和罚款为主要形式的惩罚机制。但是,随之而来的问题也有很多。上海垃圾分类效果和质量要想得到加强,必须在全社会建立起一种社会诚信环境,让社会公民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从源头上增强上海居民对垃圾分类的尊重和遵守。要为垃圾分类奖惩机制设置专门的法律法规条款,以凸显政府对垃圾分类的重视和严格管理,尤其是针对居民乱扔、乱丢垃圾的问题,更是一个有效制约手段。完善信用立法,构建公共联合征信平台,把垃圾分类质量与个人信用体系挂钩,例如垃圾分类准确率高、质量好的居民就可以拥有更高的信用值,那些乱扔垃圾、不遵守垃圾分类规则的居民就会在信用值上有所标记,在今后的各种活动中就会出现阻碍。

(摘编自陈建《上海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现状及奖惩机制研究》)

【小题1】下列对“垃圾分类”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垃圾分类可以减少垃圾堆填的占地、减少环境污染、变废为宝,带来对生态友好的发展模式。
B.生活垃圾分为“有害垃圾、可回收物、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四种基本类型,每一种都要单独投放。
C.实施垃圾分类后,多数居民担心分类不准确、缺少分类垃圾桶,只有少数居民担心没有习惯。
D.垃圾分类可以釆取安排人员值守、定时定点收集、设置生活垃圾分类智能投放箱等多种方式。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垃圾分类关乎民生问题,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推行垃圾分类已经刻不容缓。
B.垃圾分类应充分征求居民意见,解决居民所担心的问题,采取合理的方式,方便居民投放。
C.制定相应的法律制度,加大惩治力度,凸显政府的重视和严格管理,垃圾分类才会有效推进。
D.垃圾分类在上海推行尚有很多问题,要在全国城乡广泛推行,还要经历一个较长的推动过程。
【小题3】结合材料内容和实际,给你所在学校实施垃圾分类提出合理建议。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渡头
叶紫
太阳渐渐地隐没到树林中去了,晚霞散射着一片凌乱的光辉,映到茫无际涯的淡绿的湖上,现出各种各样的色彩来。微风波动着皱纹似的浪头,轻轻地吻着沙岸。 破烂不堪的老渡船,横在枯杨的下面。渡夫戴着一顶尖头的斗笠,弯着腰,在那里洗刷一叶断片的船篷。 我轻轻地踏到他的船上,他抬起头来,带血色的昏花的眼睛,望着我大声说道:“过湖吗,小伙子?”
“唔,”我放下包袱,“是的。”
“那么,要等到明天啰。”他又弯腰做事去了。
“为什么呢?”我茫然地,“我多给你些钱不能吗?”
“钱?你有多少钱呢?”他的声音来得更加响亮了,教训似的。他重新站起来,抛掉破篷子,把斗笠脱在手中,立时现出了白雪般的头发,“年纪轻轻,开口就是‘钱’,有钱就命都不要了吗?”
我不由得暗自吃了一惊。
他从舱里拿出一根烟管,饱饱地吸足了一口,接着说:“看你的样子也不是一个老出门的。哪里来的呀?”
“从军队里回来。”
“军队里?……”他又停了一停,“是当兵的吧,为什么又跑开来呢?” “我是请长假的。我妈病了。”
“唔!……”
两个人都沉默了一会儿,他把烟管在船头上磕了两磕,接着又燃第二口。
夜色苍茫地侵袭着我们的周围,浪头荡出了微微的合拍的呼啸。我的心里偷偷地发急,不知道这老头子到底要玩什么花头。于是,我说:“既然不开船,老人家,就让我回到岸上去找店家吧!”“店家,”老头子用鼻子哼着,“年轻人到底不知事,回到岸上去还不同过湖一样的危险吗?到连头镇去还要退回七里路。唉!年轻人……就在我这船中过一宵吧。”
他擦着一根火柴把我引到船艘后头,给了我一个两尺多宽的地方。好在天气和暖,还不至于十分受冻。
当他再擦火柴吸上了第三口烟的时候,他的声音已经和缓多了。我躺着,一面细细 地听着孤雁唳过寂静的长空,一面又留心他和我谈的一些江湖上的情形,和出门人的秘诀。
“……就算你有钱吧,小伙子,你也不应当说出来的,这湖上有多少歹人啊!…… 我欢喜你这样的孝顺孩子。是的,你的妈妈一定比我还欢喜你,要是在病中看见你这样,远跑回去,只是,我呢?……我,我有一个桂儿。你知道吗?我的桂儿,他比你大得多呀!你怕不认识他吧?外乡人……那个时候,我们爷儿俩同驾着这条船,我给他收了个媳妇……”
“他们呢?”
“他们?那一年,北佬来,你知道了吗?北佬打了败仗,从我们这里过,我的桂儿给北佬兵拉着,要他做伕子。桂儿,他不肯,脸上一拳!我,我不肯,脸上一拳!…… 小伙子,你做过这些个丧天良的事情吗?……”
“小伙子!你看,我等了一年,我又等了两年,三年……我的儿媳妇改嫁给卖肉的朱胡子了,我的孙子长大了。可是,我看不见我的桂儿,我的孙子他们不肯给我……他们说:‘等你有了钱,我们一定将孙子给你送回来。’可是,小伙子,我得有钱呀!”
“结冰,落雪,我得过湖;刮风,落雨,我得过湖……”
“年成荒,捐重,湖里的匪多,过湖的人少,但是,我得找钱……”
“小伙子,你是有爹妈的人,你将来也得做爹妈的。我欢喜你,要是你真的有孝心,你是有好处的,像我,我一定得死在这湖中。我没有钱,我寻不到我的桂儿,我的孙子不认识我,没有人替我做坟,没有人给我烧纸钱……我说,我没有丧过天良,可是天老爷他不向我睁开眼睛……”
他逐渐地说得悲哀起来,终于哭了,不住地把船篷弄得呱啦呱啦地响;他的脚在船舱边下力地蹬着。可是,我寻不出来一句能够劝慰他的话,心头像给什么东西塞得紧紧的。
外面风浪渐渐地大了起来,我翻来覆去地睡不着,他也翻来覆去地睡不着。可是,第二天,又是一般的微风,细雨。太阳还没有出来,他就把我叫起了。他的脸上丝毫看不出一点异样的表情来,好像昨夜间的事情,全都忘记了。
我目不转睛地瞧着他。
“有什么好瞧呢?小伙子!过了湖,你还要赶你的路程呀!”
离开渡口,因为是走顺风,他就搭上橹,扯起破碎风篷来。他独自坐在船艘上,毫无表情地捋着雪白的胡子,任情地高声朗唱着: 我住在这古渡前头六十年。
我不管地,也不管天。
我凭良心吃饭,我靠气力赚钱!
有钱的人我不爱,无钱的人我不怜!
……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作品以抒情的笔调叙述了渡夫的人生遭遇和心灵世界,反映了动荡不安的现实,表达了作者对底层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当时社会的不满。
B.渡夫不愿马上开船送我过湖,还教训我:“年纪轻轻,开口就是‘钱’,有钱就命都不要了吗?”这让我暗自吃惊,因为我担心他谋财害命。
C.渡夫没有让我回到岸上去,而是让我在他船里过一宵,因为他看我太年轻,怕我遇到不测,想告诉我一些江湖上的情形和出门在外的经验。
D.第二天一早,我被渡夫叫起来之后,目不转睛地瞧着他,发现他的脸上没有什么异样的表情,想知道他为什么把昨夜的事情全都忘记了。
【小题2】作品中的渡夫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作品为什么以渡夫的任情高歌为结尾?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