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中药是我国的民族瑰宝。

随着医源性疾病和药源性疾病的日益增加、健康观念的变化以及医学模式的转变,相较于毒副作用相对较大的化学药,中成药以其源于天然、副作用小、疗效确切、价格相对低廉的特点和优势,逐渐被世界认识并接受。中医药学优势日益凸显,中医药服务发展迅猛。

目前,中药产业已经成为我国为数不多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优势的系统的现代经济产业之一。中药种植业、中药制造业、中药流通业构成了完整的经济产业链。我国每年向日本、韩国、美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出口大量的中药材和植物提取物,中医药产业已成为当前我国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

随着我国药品监督管理的逐渐规范,中成药工业发展态势良好,进入较为平稳的发挥阶段,销售收入由2011年的3318.72亿元增长至2015年的6223.92亿元,复合增长率为17.02%。

(摘编自2017年1月16日中国报告网)

附图:
材料二: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统计数据显示,世界植物药市场销售额已超200亿美元,而作为中药起源地的中国,却无与之相称的国际地位。2012年在中药出口品种中,中药提取物出口额仅为11.3亿美元,占中药出口额的48.5%。中药材和饮片的出口额为7亿美元,仅占出口额的33%。

(摘自2013年11月20日中国经济网)

材料三:

近年来,我国中药秘方大量流失,商标在国外屡遭抢注。据统计,我国已有900多种中药被国外企业抢先申请专利。中医药如今成了发达国家的“摇钱树”,“老祖宗的宝贝”沦为人家碗里的“肥肉”,难道不该警醒吗?

中医无国界,技术有归属。中医药扬帆起航,走出国门,不能丢掉国际话语权,必须制定相应的国际标准,用法律手段保护好知识产权,筑牢“防火墙”,烙上“中国印”,让中医药这座宝库永远姓“中”。

(摘自2016年8月19日《人民日报》)

材料四:

2017年初,浑身布满穴位的针灸铜人,在瑞士日内瓦世卫总部亮相,而早在2011年,国际权威医学期刊《内科学年鉴》发表了中药治疗甲流的临床研究成果,这两件事是中医药走向世界的标志性事件。

在西医看来属“不治之症”,中医依然能上演妙手回春的传奇,中医彰显了其独特的优势,可以解决一些西医无法解决的难题。

中医药在海外蓬勃发展,中医药目前已遍及183个国家和地区,海外建立的中医药中心已有10个。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数据不包括中国)中医药团体有1200多个,目前受过专业培训的中医针灸师有50多万名。

(摘自2017年2月15日《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材料一表明随着医源性疾病和药源性疾病的日益增加、健康观念和医疗模式的转变,中医药学院凭借自身特点和优势被世界认识并接受,中医药服务业发展迅猛。
B.材料一显示,由中药种植业、中药制造业和中药流通业构成的我国中药产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优势,是当前我国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
C.材料三表明中药秘方大量流失,专利被抢先申请,商标遭抢注,国际话语权丢失,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
D.材料四指出了针灸铜人在世卫总部亮相和中药治疗甲流的成果在国际权威医学期刊发表的意义,这两件事标志着中医药已经扬帆起航,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A.材料一用图表直接呈现近年来我国中成药工业销售收入和增长率变化情况,反映我国中成药工业发展态势,让读者一目了然,印象深刻。
B.材料一、材料二和材料四都引用了数据,客观反映我国中医药发展的喜和忧,体现了新闻语言的准确性,也增强了新闻报道的可信度。
C.材料四中,同一病症,西医视为“不治之症”,中医却能上演“妙手回春”的传奇,彰显了中医的优势,点明了中医药在海外蓬勃发展的原因。
D.材料三中,以“摇钱树”“肥肉”比喻那些流失海外的中药秘方、被外国抢先申请的专利和抢注的商标,形象而有力地表达了作者的遗憾和愤懑。
E.材料一中和材料四陈述新闻事实的先后顺序是一样的,都从客观角度报道了时效性较强的内容,并有一定的延伸,拓展了报道的广度。
【小题3】你认为我国中医药这座宝库要想永远姓“中”最关键的问题是什么?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4-28 10:07:4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一件小事引来不少家长关注,那就是“着力解决中小学生课外负担重”的表述。而去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更将这一问题列为非补不可的“民生短板”。
书山题海、死记硬背、拖堂加课的教育方式,饱受诟病,事实上,减负的要求也由来已久。早在1955年,教育部就下发过《关于减轻中小学校学生过重负担的指示》;1990年的《学校卫生工作条例》,还规定小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不超过6小时。近年来,***朱永新建议,要切实保障学生休息权。减轻学生负担,要全面推进义务教育评价机制改革,弱化区分度和选拔性,使中小学教育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负责而不是只对分数负责,对学生的终身负责而不是只对眼下负责,对所有学生负责而不是只对能升入名校的学生负责。
全国政协委员、河北工业大学副校长殷福星表示,呼呼“减负”多年不见成效,其原因与现阶段家长心态相关。在绝大多数中国人的意识里,上名校与孩子未来的人生幸福等同,是孩子人生成功的唯一标志。其实,“玩”才是孩子的天性,过多参加培训班并不能培养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
摘编自刘瑾《减负是社会共同责任》,2018年3月月15日《人民日报》)
材料三:
近日,《人民日报》刊发了一篇报道《中小学生教育焦虑背后:竟争激烈负担从课内转课外》,文章提及,随着各地针对中小学生的“减负令”纷纷出台,孩子们的负担非但没有减轻,反而加重了。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教育部门及中小学校推出的种种减负办法,仅仅减轻了学生在校期间的负担。过去我们习惯认为,学校是课业负担的主要。而一轮又一轮的课改,也不断增加学生学习的科目和内容,要求学校单方面减负,其目的是希望学生能从各类试卷、习题册中解放出来,用更多时间追求兴趣爱好。特别是更多地参加体育运动,强健体魄,这实质上是“素质教育”的的要求。
然而提倡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似乎并没有减轻学生负担,相反,一些学校打着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等旗号,对作业质量提出越发苛刻的要求。原本以为摆脱了书山题海便能获得解脱,殊不知,只要有考评存在,负担便只重不轻。有家长抱怨:“在目前的高考选拔机制下,还是以分数为主,指挥棒不变负担就一直在……”这一切当然并不全是高考的错,试试想,假如我们将包括高考在内的一切升学考试都取消掉,孩子们就能自由成长了吗?不,他们将面临更多的测验,即使能够逃脱形式化的统一考试,在步入工作岗位之后,也逃不脱各种隐性的测试。
我们的高考制度每隔几年就有一次小调整,这一方面有利于兼顾公平,另一方面则试图减轻学生负担,促进其个性发展。所以一些能够证明考生个性特长的经历,如国际奥赛获奖等便顺理成章地成为高考加分项。可在这一思路驱动下,我们即发现,金国各地逐渐城起了一场“奥赛热”,一些原本并无相应学科天赋的孩子也被赶鸭子上架。
改变高考等考试的内容井不能减轻学生负担,所谓负担,不过是学生为了在竟争中脱颖而出所付出的额外努力而己,当负担为绝大部分学生所能普接受时,就具有一定的激励意义。问题仅仅在于,时下这些负担已超出绝大多数人的承受范围。既然我们在根本上无法取消考试这一选拔制度,至少能降低其频度吧?
可如此一来我们又不得不面对新的问题:取消平时的考核,学生的学习质量便无法保证,长此以往必然使学生在最终考试中落后于人。这正是一些学生从学校解放出来,反而在校外培训班中投入更多时间、精力的根本原因,我们必须承认这是尴尬的两难境地。
学生课业负担屡屡加重是我国社会竞争不断加剧的反映,这既不能单纯依靠行政部门的各项规章条款予以解决,更不能期待几篇文章便能寻找到解决方法,我们只能期待全社会群策群力以觅得缓解之法,当然这听起来太过空洞。
(摘编自施经《减负为何屡减不成?》,2016年11月8日《南方日报》)
【小题1】根据图表,下列关于减负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将近一半的受访者没有感觉到减负的效果,反倒有13%的受访者认为负担明显加重。
B.从调查的情况来看,认为减负后课业负担加重的人数比认为减轻的还多9个百分点。
C.受访者一方面希望减负政策落到实处,另一方面又担心会对学生的学习成绩有影响。
D.在五项最受关心的问题中,受访者显然更关注的是减负政策执行的有效性和长期性。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
A.材料二中三位政协委员的意见各有不同之处,但是都言简意赅地分析了减负成效不明显的原因,并给出了解决办法。
B.材料三详细阐释了减负屡减不成的原因,并揭示出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源在于课业负担已经从课内转到了课外。
C.过重的课业负担,不但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而且有可能扼杀学生的天性和创造性,影响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D.提倡素质教育并没有切实减轻学生负担,就是因为包括高考在内的升学考试这些指挥棒还在,学生不能充分释放个性。
E. 减轻课业负担和社会竞争加剧使家长和学生处于尴尬的两难境地。所以减负其实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共同努力。
【小题3】怎样才能有效地解决学生课业负担的同题?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块红布

刘学兵

儿子狠狠地扒拉着饭,饿死鬼似的,就差没把整个头埋碗里去了。

父亲在一旁呆呆站着,木然地看着儿子。儿子是悄悄跑回来的,他已经几天没有吃过饱饭了。

“锅里有饭!”父亲说完这句话,内心撕裂般疼痛着。

虽然家里条件不好,但从来没让儿子挨过饿。可当上镇长的儿子太不知足了,不是自己的钱,拿着烫手呢,怎能放进自己腰包呢?如今,有家不能回,有老婆孩子不能见,连回乡下老家都偷偷摸摸做贼一般……

“就这样逃下去?”他想劝儿子去自首。

“不然还能怎样?”儿子看到了父亲浑浊眼神中的探寻与期待,他躲闪着那目光,打定了破罐子破摔的主意。

父亲颓然坐到沙发上,沙发上一堆还没来得及洗的衣服,一块红布显眼地混杂在里面,他又想起那个人。

“你儿子贪污巨款已成事实,逃避是没有用的,你要劝他回来自首,争取宽大处理!”

他觉得那人的话有道理。没有用“逃跑”“潜逃”,而是用“逃避”,这让他一下子觉得那人很亲近。

“这样吧,你儿子要是回来,也不用你扭送,你就在门外给我们留个记号,我们依然算你儿子是自首,如何?”

那人环视四周,想找个东西来当记号。最后,发现窗台上裹书本鞋样子的红色小包袱,“这样吧,如果你儿子回家了,就把这包袱皮的红布搭在屋外的晾衣杆上……”说完,那人便离开了。

儿子吃过饭,靠在沙发上打起了呼噜。他陪在儿子身边,掏出烟叶仔细地卷着,火柴也许是受潮了,划断了好几根。吧嗒吧嗒抽了几口,孩子的呼噜声此起彼伏,也许在外面漂泊的这些日子他很少能睡个囫囵觉吧,只有家才是儿子避风的港湾呐。

可天已经开始蒙蒙亮了,晾衣杆在雾气氤氲中显得模糊。他狠狠地嘬了几口烟袋,拿起红布来到院子。他慢慢地把这块红得刺眼睛的布搭在晾衣杆上。

该下地了,他走出屋子,想起儿子小时候模样,乖巧地喊着“爸爸”,和他一起玩游戏、一起去地里干农活儿,在学校得了奖状给他看……他的泪水簌簌落下来。

晌午,年迈的母亲开始清理沙发上的脏衣服,儿子默默地站在一旁,看着母亲佝偻的背影、花白的头发,他惊讶地发现,在自己这潜逃不到半个月的时间里,母亲苍老了那么多。他猛地感到一种深深的内疚,他的贪心举动为这个家庭带来了怎样的伤害呀?

他来到院坝,开始埋头为父母洗衣服,他自己这一辈子还能为父母洗几次衣服啊。当把衣服晾到晾衣杆上时,他看到了那块儿孤零零挂在晾衣杆上的红布,有些穿越般的眩晕,这块布实在太过熟悉了,儿时的奖状曾被母亲工整地收在这红色的包袱里,红布一角还缝着那枚小铜钱。

一阵风吹过,晾衣杆上的红布翩翩抖动,仿佛要飞起来。凉爽的风却让他瞬间起了一身冷汗。

从地里回来的父亲看见风中摇曳的红布,急匆匆跑过去,一把扯下来,慌慌张张往里屋走。可走着走着,他又渐渐放慢了脚步。接着,他返回到院子里,把红布重新挂在晾衣杆上。

儿子觉得父亲有点反常:“爸,怎么了?”

父亲没有回答,只是沉默。

儿子的心里突然丽日朗照,一把抓过那块红布,扶着父亲那双挂满老茧的手,膝盖却不自主地跪了下去。

“爸,我想明白了,逃避不是办法,自己做错了事情就要承担责任,我决定去自首!”

听到儿子的这席话,父亲再也忍不住了,泪水滚滚流下来。

不多久,那人来到院子带走了儿子,父子俩仿佛都如释重负,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讲述了一个因受贿而外逃的镇长在自己的父母身边做出自首决定的小故事,反映了打击贪污受贿的大主题。
B.小说暗写了一个善解人意、有劝导工作经验的警察形象,他精心挑选红布来打开劝服缺口,体现了其工作智慧。
C.小说擅长进行心理刻画,故事中儿子潜逃的经历,警察劝说自首的过程都是在父亲的心理活动中呈现出来的。
D.小说结尾交代父子俩露出久违的笑容,写出了主人公的释然心里,也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小题2】父亲在儿子偷偷回家到自首的过程中经历了哪些心理变化?请简要概括。
【小题3】小说以“一块红布”为标题有何作用?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可移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指运用各种方法延长可移动文化遗产寿命的专业性活动。

保护技术推进的核心是找到与遗产变化状况相适应的保护方法,以便及时对藏品进行预警、干预,使藏品保持健康的状态。在此过程中,预防、治理、修复三个方面的技术运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预防是所有的减缓文化遗产恶化和损毁的行为的总称,它涉及光照度、环境条件、安全、防火和突发事件的准备等方面。治理是通过外接的干预直接作用于可移动文化遗产的保护行为,是为了消除正在损毁遗产的外界因素,从而使遗产恢复到健康的状态。根据可移动文化遗产遭受“病痛”情形的差异,治理技术可以分为杀虫、去酸、脱水和清洁等类型。修复是对已经发生变形或变性的遗产进行处理,使之恢复到原有的形态或性质。修复的内容大致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清除文物和标本上的一切附着物;而是修补文物和标本的残缺部分。

(摘自周耀林《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研究》)

材料二:

以温度25℃、相对湿度50%为标准寿命(设其指数为1.00),计算在温度15℃、35℃和湿度10%、30%、70%条件下,纸张的寿命和标准寿命的倍数关系,结果见下表:

湿度(%)

寿命倍数
温度(℃)

一年平均湿度(%)

70

50

30

10

35

0.14

0.19

0.30

0.68

25

0.74

1.00

1.56

3.57

12

2.74

5.81

9.05

20.70

 

(摘编自李景仁等《图书档案保护技术手册》)

材料三:

毛里求斯是非洲一个岛国,位于赤道南部的西印度洋上,气候湿热多雨。毛里求斯拟修复的档案文件,形成于18世纪,文件纸张为破布浆机制纸,字迹材料为酸性烟黑墨水,双面手写。以手感鉴别,柔韧性极差,几乎一触即碎。通过测试数据可知,文件纸张严重酸化。应毛里求斯大使馆的要求和委托,国家图书馆图书保护组和修整组的技术人员,对部分档案文件进行了实验性去酸和修复。方案如下:

(1)去酸方案

酸是纸张纤维发生化学降解的催化剂,能加快纸张纤维的水解反应,使纸张脆化变黄、机械强度下降,直至脆裂粉碎,不能使用。为避免酸性对文献纸张的损害,人们研究了各种去除纸张酸性的方法。根据毛里求斯档案文件的损坏程度和特点,技术人员认为采用氢氧化钙溶液去酸法比较好,以氢氧化钙溶液去酸,可根据纸张酸化的程度调节去酸溶液的浓度和去酸时间,去酸彻底,可操作性强,在操作处理过程中也不会使文件出现新的损坏。

(2)修复方案

纸浆补书机与边缘、局部裱相结合的修复法。用纸浆补书机修补书页,既不遮挡字迹又能增强纸张强度。但纸浆补书机法也有其不足,如对书页的边缘残缺处和书口的断裂处补后的强度不够,主要原因是书口的断裂处及书页上的裂口缝隙过小,使得纸浆难以通过,边缘残缺处的纸浆与书页的连接方式属单侧直线连接,不够牢固。为了弥补这一缺陷,纸浆补书机与边缘、局部裱相结合显然是必要的。

档案文件修复后,纸张的强度和柔韧性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原来一触即碎的文件纸张,现在不但可以正常翻阅,甚至可以拿起抖动。对于文件修复前后的变化,毛里求斯大使馆人员表示惊讶,称之为“魔术般的变化”。

(摘编自周崇润等《关于毛里求斯档案文件的去酸与修复》)

下列不属于可移动文化遗产“修复”工作的一项是
A.使用真空干燥法对受潮的古代文献进行处理。
B.使用盐酸、硝酸等化学试剂给青铜器除锈。
C.使用纸浆补书机对破损的古籍进行修补。
D.使用树脂黏合剂粘接破碎的古代瓷器。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南极地区包括南极大陆、周围岛屿以及南极辐合带以南的海域(南大洋)。南极大陆面积约1400万平方千米,约占全球陆地面积的10%。通常所说的“南极”广义上指南极地区,狭义上则仅指南极大陆。
南极冰盖是由降雪不断堆积形成的,是地球表面最大的冰川和淡水资源,冰盖上许多地点冰体厚度超过4000米,平均厚度约2450米,冰储量占全球冰川的90%,占全球淡水总量的70%左右。据估算,南极冰盖全部融化将使全球海平面上升约60米。南极冰盖底部地形复杂,有河流、湖泊,我们对其动态、水质、水生生物知之甚少,水体对冰盖流动的影响也不清楚;约占南极冰盖面积10%的冰体流动到海洋,形成漂浮的冰架,冰架断裂形成冰山。每年南极海冰的范围在300万平方千米到1800万平方千米之间波动。冰盖、冰架、冰山、海冰组成的南极冰冻圈,其资源、环境和气候效应极为重大!
南大洋不仅仅是捕鱼和捕捞磷虾的场所,而且是地球系统中的重要一环。南大洋连接全球海洋,其冷水驱动了全球大洋环流系统,将大气中的热量和二氧化碳输送到深海,调节和改变全球气候。同时,表层海水溶解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使南大洋表层海水酸化,影响着南大洋生态系统。
揭示南极洲的地质历史,需要了解南极大陆地壳和地幔的结构及其如何影响这块超级大陆的形成和漂移;研究表明,南极洲的生命进化、延续和多样性研究有了一些新认识;干燥、低温和稳定的大气层使南极成为天文学家观测空间和宇宙最理想的地点;此外,南极冰下湖泊可以模拟木星及其卫星的自然条件,已经收集到的陨石则提供了太阳系形成、演化的重要信息;有些冰下湖可能自千万年前形成后一直封闭在巨厚冰层之下,其蕴藏的生物信息有着极为重要的生命科学价值。
1959年12月1日签署的南极条约,是南极考察历史和国际南极事务中的一个里程碑事件。南极条约规定,南极洲仅用于和平目的,促进南极地区科学考察自由,促进国际合作科学考察。目前,有四十多个国家签署了该条约。
(节选自秦大河《南极的价值及考察意义》,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南极冰盖”的表述,与原文不符的一项是(   )
A.南极冰盖是由降雪不断堆积而形成的。
B.南极冰盖是地球表面最大的淡水资源。
C.南极冰盖冰储量占全球冰川的90%。
D.南极冰盖融化与海平面上升是因为全球变暖。
【小题2】下列表述,不属于“冰山形成”条件的一项是(   )
A.冰盖底部地形复杂。B.冰体流动到达海洋。
C.冰体形成漂浮冰架。D.冰架最后断开分裂。
【小题3】下列对“南极冰下湖泊”功能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可以模拟木星及其卫星的自然条件。
B.提供太阳系形成、演化的重要信息。
C.成为天文学家观测宇宙理想的地点。
D.蕴藏着能体现自然科学价值的信息。
【小题4】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由于科技飞速发达,所以我们对南极冰盖底部的河流、湖泊的动态、水质、水生生物等可以说是非常了解。
B.全球海洋的冷水驱动了全球大洋环流系统,将大气中的热量和二氧化碳输送到深海,调节和改变全球气候。
C.只要了解南极大陆地壳和地幔的结构及其如何影响这块超级大陆的形成和漂移,就能揭示南极洲的地质历史。
D.南极条约对促进南极地区科学考察自由,促进国际合作科学考察具有重要的作用,它的签署具有里程碑意义。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目前,文化和旅游部表示将大力推进文化公园试点建设,重点打造长城、大运河、长征三个主题的国家文化公园;以乡村民宿为抓手促进乡村旅游提质升级,推动红色旅游更好弘扬红色文化,有序引导和推动冰雪旅游、温泉旅游等度假休闲旅游产品建设;组织开展国家级旅游度假区质量等级评定和管理、旅游休闲城市认定等工作。这将为我国旅游业注入新的活力。

(摘编自《2018年中国旅游行业市场状况》)

材料二:我国旅游业的发展面临诸多机遇和挑战。根据国家“十三五”规划,我国国民经济预计将保持中高速增长。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这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基础。我国近些年陆续发布了多项政策,支持旅游业发展,包括《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交通运输部等六部门下发的《关于促进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文件。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近年来我国铁路、公路、民航等交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尤其是旅游景区周边的交通设施不断完善,国内外航班不断增加,高速公路遍布全国各地,旅游目的地的易达性不断提高,旅游活动更加便捷,极大地促进了区域性的同城效应。

与此同时,旅游行业受外部环境影响较大,这是由行业自身特点所决定的。旅游行业的发展很难完全避免一些不确定性因素和突发事件的干扰,例如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禽流感、甲流等流行性疾病,地区冲突、恐怖活动等政治因素都会导致旅游需求下降,给旅游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我国南北方气候差异巨大,在一年中随着季节的变化,多数旅游目的地的客源状况会呈现出明显的消长变化,旅游业在每年都会形成相对固定的旺季和淡季,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旅游业的长远发展。目前,国内旅游市场秩序和人民群众的期待还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部分市场诚信缺失;地区和行业壁垒依然存在;旅游部门执法力量不足等。

(摘自《2018年中国旅游行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材料三:中国旅游业的发展阶段

来自欧睿国际的一份新报告预测,到2030年时,中国将成为全世界头号旅游目的国。届时,中国不仅将比其他任何国家接待更多境外来客,还将超过美国和德国成为出境游人次最多的国家——2.6亿人次。

欧睿国际咨询师吉尔茨近期表示,如今旅游业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关键支柱之一。他的研究显示,到2030年中国将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入境游市场,其中许多游客来自其他亚洲国家以及中国香港和台湾地区。

越来越多境外游客正前往中国旅游,这主要归功于中国周边的亚洲邻国经济增长和收入增加。随着亚洲游客比以前更容易获得中国签证,他们也更容易赴中国旅游。然而,对一些国家的游客来说,签证办理仍然不易且成本更高。例如目前英国公民单次进入中国的签证费为151英镑。

(选自2019年3月21日,英国《卫报》)

材料四:新年伊始,上海先后迎来了“环球奥德赛号”“玛丽女王2号”等满载外国游客的邮轮,这些入境游客除了参观外滩、豫园、朱家角等经典景点外,还欣赏了舞龙舞狮、剪纸、草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演。还有一些外国游客到访上海市民家中,和他们一起吃饭聊天,感受最原汁原味的上海特色。

近年,苏州、成都等旅游热点城市纷纷创新海外营销策略,提升了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入境游游客数量持续增长。成都旅游与全球范围有影响力的机构开展深度合作,围绕熊猫主题、美食主题等举办短视频挑战赛等特色活动,实施精准营销。苏州实施高频度、本土化的营销,利用知名的国际社交平台,将苏州独特的文化魅力直接传递给海外受众,实现了线上、线下加体验的合力推广。

(节选自2019年3月24日,人民日报《中国旅游创品牌:中国何以打动海外游客》)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文化和旅游部的大力推动下,我国的文化公园建设、乡村旅游、红色旅游、度假休闲旅游等众多优质旅游文化产品将迎来良好的发展。
B.2008-2017年的10年间,我国旅游业总收入增长率一直保持在5%以上,且各年度中国旅游业总收人增速均高于我国GDP的增速。
C.经过长达40年的有序发展,旅游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并形成了以国民大众旅游消费为主体、国内与国际旅游协调发展的市场格局。
D.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进一步繁荣,入境游人数预计在2030年将会达到历史新高;同时超越美国和德国,成为世界出境游人次第一的国家。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由材料一的图表二可知,2007-2017年的11年间,我国旅游总人数和旅游业总收入均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且两者之间基本呈正比例关系。
B.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旅游业经历了起步、成长、拓展和综合发展四个阶段,逐步实现了从旅游短缺型国家到旅游大国的历史性跨越。
C.中国在未来之所以能成为全球最大的入境游市场,依赖于周边国家经济快速发展,人们收入提高,出国游已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需要。
D.当前,一些城市如上海、苏州、成都等地结合自身特色大力推进入境游发展,既提升了当地旅游品牌,又扩大了影响力和知名度。
【小题3】请结合材料,分析概括我国旅游行业发展面临的不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