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明子和咪子

冰心

明子的真名不叫明子,他姓徐,叫徐明。咪子的真名也不叫咪子,它是一只猫,叫咪咪,明子和咪子是奶奶给他们的爱称。

明子最爱猫了,但是妈妈不爱猫,无论明子怎样央告,妈妈总是不肯。如今妈妈出国访学了,楼上的陈伯伯家又有了三只小猫,长毛的,个个像毛茸茸的小花毛团似的,可爱极了。大家都说陈伯伯太爱猫了,送走一只猫,就像嫁出去一个女儿似的,一定要找一个可靠的人家,他才肯给。奶奶退休后,时间多了,就在阳台上种些花草什么。明子想劝奶奶养猫。

第二天一放学,明子就上楼对陈伯伯赔笑说:“我奶奶您认识吧?她最爱猫了,她退休了闲得慌,想要您一只小猫做伴,行不行?”陈伯伯看着他笑着说:“你奶奶要,可以抱一只去……”明子又赔笑说:“我把三只都抱去给奶奶看,即刻就送回来。”陈伯伯只好让他把三只小猫都放进书包里,他挎上书包,骑上车飞快地到了奶奶家。

奶奶家住得不远,骑车三分钟就到了。明子兴冲冲地进去,从书包里把小猫一只一只放在书桌上,其中有一只是全白的,只有尾巴是黑的,背上还有一块小黑点。就是它最活泼了,一上来就爬到奶奶手边。奶奶挥手说:“去!去!”抬起头来一看,却笑了说:“这只猫有名堂。这黑尾巴是条鞭子,那一块黑点是个绣球。这叫‘鞭打绣球’……”明子高兴得拍手笑了,说:“好,好,‘鞭打绣球,就留下它吧。”奶奶笑着说:“要留下它,也得先送回去。我们要先给它准备吃、喝、拉、撒、睡的地方。”

明子连忙又把小猫送回给陈伯伯。回头,帮着奶奶找出一只大的深沿的塑料盒子,铺上炉灰,给咪咪做厕所;两只红花的搪瓷杯子,大的做咪咪的饭碗,小的做咪咪的水杯;还有一只大竹篮,铺上一层棉絮,做咪咪的卧床。

咪子抱来了,真是活跃得了不得!整天到处跑,到处跳,一会儿上桌,一会儿上床,什么也要拨拨弄弄。于是奶奶就常给它洗澡,洗完了用大毛巾裹起来,还用吹风机把湿毛吹干了。常在晚饭前喂它,什么鱼头啦、鸡爪啦,剁碎了给它拌饭。等奶奶一放下它的饭碗,咪子就翘着尾巴过去,吃完了,用前爪不住地“洗脸”,洗完脸就懒洋洋弓起身来,打着呵欠。这时明子就过去把它抱在怀里,咪子一动不动地闭上眼,蜷成一团。明子轻轻抚摸着它,它还会轻轻地打着“呼噜”。每天晚饭后,奶妈和爸爸一边看着电视,一边闲谈。明子只坐在一旁,静静地抱着睡着的咪子,轻轻地顺着它的雪白的长毛摸着,不时地低下头去用脸偎着它。等到“新闻联播”节目播完,爸爸就会站起来说:“徐明,咱们走吧,和奶奶说再见。”这时明子只好把柔软温暖的咪子放在奶奶的膝上,恋恋不舍地走了。

这个星期天中午,奶奶答应明子的请求,让爸爸带陈伯伯来吃午饭,说是请他来看咪咪长得好不好,并谢谢他。陈伯伯来了,一边吃饭,一边和爸爸大讲起什么电子计算机。明子悄悄地问奶奶:“电子计算机是什么样子?对养猫有没有用处?”奶奶笑着说;“我也说不清。我想要把咪子的资料装进去,要用的时候,一按键子会出来吧。”吃过饭,陈伯伯谢过奶奶先走了。爸爸说:“徐明还是跟我回去午睡吧。”明子只好把咪子抱起,在脸上偎了一下,跟着走了。

明子回到家一上床就睡着了。他忽然做了个梦,梦里听见咪子一声一声叫得很急,仿佛有人在折磨它。四周一看,只见眼前放着一个大黑箱子,似乎就是那个电子计算机了,咪子在里面关着呢。它睁着两只大圆眼,从箱子缝里望着明子不住地叫。明子急得嗒嗒地拍着那大黑箱子,要找那键子,就是找不着!

他急得满头大汗,耳边还听见嗒嗒的声音,睁眼看时,原来还睡在床上,爸爸正用电子计算机打字。明子翻身下床就走,爸爸在后面叫他“别去吵奶奶了……”他也顾不上答应。到了奶奶家,他把房门推开一条缝,看见奶奶脸向里睡着呢。咪子趴在奶奶的枕头边,听见推门的声音,立刻警觉地睁着大眼,一看见是明子来了,它又趴了下去,头伏在前爪上,后腿蜷了起来,这是它兴奋前扑的预备姿势!

明子侧身挤进门来,只一伸手,这一团毛茸茸的大白线球,就软软地扑到他的胸前。明子紧紧地抱住它,不知道为什么,双眼忽然模糊了起来……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通过写明子以奶奶为借口向陈伯伯要小猫、邀请陈伯伯吃饭表达谢意以及梦醒寻猫的情节,塑造了明子俏皮可爱率真的形象。
B.小说中对咪子的生动形象的描写,既表现小猫的可爱,也表现人们喜爱小动物的理由,动物有灵性,与人有亲近感。
C.小说结尾明子“双眼忽然模糊了起来”,表现明子在做噩梦后有一种失而复得的释然,暗示了儿童世界的成人化特点。
D.小说不仅写明子爱猫,而且也写陈伯伯、奶奶对猫的喜爱,全篇笼罩着爱的激情,充分体现了冰心作品中“爱的哲学”的主题。
【小题2】小说中有关电子计算机的情节对表现明子形象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叙述了明子和咪子的故事,请探究作者在其中所寄寓的情感态度。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5-20 02:50:2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空 巢
冰心
老梁左手叉在腰上,右手扶着书架,正佝偻着在看架上排列的书呢。我默默地望着他的肩部隆起的背影,慨叹地想:他老了,我们都老了,一晃就是三十多年啊!
  解放前夕,有一位老教授,半夜里来把我们叫到一起,动员我们乘明天“抢救教授”的飞机离开这危险的故都。老梁接受这个邀请,带着夫人美博、儿子梁平走了,我和华平留了下来……
厨房里,不时送来一阵炒菜的声音和扑鼻的香味,妻和女儿正在厨房里忙着呢。老梁放下《白香山诗集》,笑对我说:“好香!在美国的我家里,就永远闻不到这种香味。”
  我说:“你难道就不做中国饭吃?”
  他说:“美博死后,我自己很少做饭,麻烦得很,一个人吃也没意思。”
  我说:“那么,梁平和他媳妇就不回来了吗?”
  他笑了笑:“咳,他媳妇是美籍意大利人,不像咱们中国人那样,来了就炒菜做饭——这,你也知道——我还得做给他们吃呢!”
  这时,孙女小文对着《白香山诗集》,一字一字地念下去:
  梁上有双燕
  翩翩雄与雌
  衔泥两椽间
  一巢生四儿
  念到这里,她抬起头问老梁:“这个‘梁’字,就是您姓的那个‘梁’吧?”
  老梁拍着小文的肩膀,大声地夸奖说,“你真是了不起,认得这么多字,念得还真够味儿!”
  我笑了,“人家都上小学三年级了,该认得好几千字了。”
  这时小文已念到:
  一旦羽翼成
  引上庭树枝
  举翅不回顾
  随风四散飞
  雌雄空中鸣
  声尽呼不归
  却入空巢里
  啁啾终夜悲①
  老梁忽然两手抱着头,自己低声地念:“却入空巢里,啁啾终夜悲……却入空巢里……好了,不说了,老陈,你们现在怎么样呢?”
  我笑了一笑,说:“华平不错,她一直在中学教书,现在已经退休了。本来我从五七年以后,就不能教书了……调到图书馆里工作,也好,我搜集了不少的资料卡片。六六年以后,我的那些卡片,连同以前的,也都被烧掉了!这以后的情况,也和绝大多数的知识分子一样,抄家、搜书、住牛棚、写检查……但我还是活下来了,我始终没有失去信念!……我闲了二十年,如今,政策落实了,我也到了退休年龄,反倒忙起来了!我说我上不了大课,但学校里一定要我带研究生,还好,这几个研究生,都很扎实,很用功,只是外文根柢差一些,看不懂外文的参考书,本来嘛,他们整整耽误了十几年,他们中间年纪最轻的也有三十多岁了……”
  老梁用回忆的眼光看着我说,“我们像他们这样年龄,已经当上教授、系主任了。”
  我说,“正是这话——他们正努力地把失去的光阴夺回来。我也是这样,恨不得把我知道的一切,都交给他们,好把‘青黄’接了上去。还有写不完的赶任务的文章,看不完的报纸刊物,回不完的信件,整天忙得晕头转向!”
  老梁猛地一下站了起来,说,“能忙就好,总比我整天一个人在‘空巢’里呆着强……”
  女儿端了一个摆满餐具的盘子进来,我也站了起来,同老梁把靠墙放的一张方桌抬到屋子的中间。女儿安放好杯箸,便和妻进进出出地摆好一桌热腾腾的菜。女儿拿起茅台酒瓶来,笑着说,“三十年不见了,今晚妈妈陪梁伯伯喝一杯。”妻忙说,“梁伯伯是不会喝酒的,茅台酒又厉害,这瓶酒是我让他带回去当礼物送人的,大家都少来一点,意思意思吧!”老梁却一把把酒瓶夺了过去,满满地斟了一杯,一仰脖就干了,又满满地给自己斟了一杯,还替我和妻斟了半杯。他一边用手背抹了抹嘴唇,一面大声念:
  十觞亦不醉
  感子故意长
  明日隔山岳
  世事两茫茫②
  念完,他哈哈大笑了起来,一仰脖又把第二杯酒喝干了,这时他满脸通红,额上的汗都流到了耳边。妻连忙从他紧握的手里,夺过酒瓶来。老梁颓然地坐了下去,拿起筷子,睁着浮肿的眼皮望着妻和女儿,说,“你们不但管老陈,还要管我!我是多少年没人管的了……可是我要是有人管,那有多好!”
妻笑说,“你还是那样地爱小孩。梁平有孩子吧?”
  老梁冷冷地笑说:“没有,他的媳妇儿嫌麻烦,不要!”
……我没有说话,眼前却仿佛看见老梁像一只衰老的燕,扇着无力的翅膀,慢慢地向着遥远的空巢飞去。
(摘编自冰心发表于1980年的小说《空巢》)
【注】①出自白居易《燕诗示刘叟》。②出自杜甫《赠卫八处士》。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通过人物对话交代背景,使跨度长达30年的故事浓缩在老友相聚的生活片段中,情节集中,内涵丰富。
B.小说采用第一人称方式展开故事,语言平易朴实;描写细腻,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显得真实、亲切、自然。
C.小说描写了两个家,一个是建在异邦形如“空巢”的家,一个是洋溢着浓浓亲情的,家。一虚一实,反差强烈。
D.作者借助回忆往事、朗诵唐诗、开怀饮酒等情节,运用多种描写手法,刻面了一个豪爽、重情而孤独的美籍华人形象
E.以“空巢”为题,运用了比喻手法,形象又含蓄地交代了人物的生活环境,寄寓了作者对两位老人深切的同情。
(2)文中孙女小文朗读白居易《燕诗示刘叟》这一情节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3)总结文中老梁的人物形象特点并作相关解析。
(4)小说交代了两位教授不同的遭遇,由此表现出深刻的主题。请结合文本探究小说的主题。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摆龙门阵
冰心
喜欢北平的人,总说昆明像北平,的确地,昆明是像北平。第一件,昆明那一片蔚蓝的天,春秋的太阳,光煦的晒到脸上,使人感觉到故都的温暖。近日楼一带就很像前门,闹哄哄的人来人往。近日楼前就是花市,早晨带一两块钱出去,随便你挑,茶花,杜鹃花,菊花……还有许多不知名的热带的鲜艳的花。
抱着一大捆回来,可以把几间屋子摆满。昆明还有些朋友,大半是些穷教授,北平各大学来的,见过世面,穷而不酸。几两花生,一杯白酒,纵论天下事,对于抗战有信念,对于战后的回到北平,也有相当的把握。他们早晨起来是豆腐浆烧饼,中饭有个肉丝炒什么的,就算是荤菜。一件破蓝布大褂,昂然上课,一点不损教授的尊严。他们也谈穷,谈轰炸,谈得却很幽默,而不悲惨,他们会给防空壕门口贴上“见机而作,入土为安”的春联。他们自比为落难的公子,曾给自己刻上一颗“小姐赠金”的图章。他们是抗战建国期中最结实最沉默最中坚的分子。昆明还有个西山,也有个黑龙潭,还有很大的寺院,如太华寺、华林寺等。
周末和朋友们出去走走,坐船坐车,都可到山边水侧。总之昆明生活,很自由, 很温煦,“京派的”——当然轰炸以后又有一点不同了。
一种因缘,我从昆明又到了重庆。从昆明机场起飞,整个机身浴在阳光里,下面是山村水郭,一小簇一小簇的结聚在绕烟之下。过不多时,下面就只见一片云海,白茫茫的,飞过了可爱的云南。钻过了云海,机身不住地下沉,淡雾里看见两条大江,围抱住一片山地, 这是重庆了,我觉得有点兴奋。倚窗下望,我看见林立的颓垣破壁,上上下下的夹立在马路的两旁,我几乎以为是重游了罗马的废墟。这是敌人残暴与国人英勇的最好的纪录。
飞机着了地,踏过了沙滩上的大石子,迎头遇见了来接的友人。我的朋友们都瘦了,都老了,然而他们是瘦老而不是颓倦。他们都很快乐,很兴奋,争着报告我以种种可安慰的消息。他们说忙,说躲警报,说找不着房子住,说看不见太阳,说话的态度却仍是幽默,而不是悲伤。在这里我又看见一种力量,就是支持了三年多的骆驼般的力量。
如今我们也是挤住在这断井颓垣中间。今年据说天气算好,有几天淡淡的日影,人们已有无限的感谢,这使我们这些久住北平而又住过昆明的人, 觉得“寒伧”。然而这里有一种心理上的太阳,光明灿烂是别处所不及的, 昆明较淡,北平就几乎没有了。
重庆是忙,看在淡雾里奔来跑去的行人车轿。重庆是挤,看床上架床的屋子。重庆是兴奋,看那新年的大游行,童子军的健壮活泼和龙灯舞手的兴高采烈。
我渐渐地爱了重庆,爱了重庆的“忙”,不讨厌重庆的“挤”,我最喜欢的还是那些和我在忙中挤中同工的兴奋的人们,不论是在市内,在近郊,或是远远地在生死关头的前线。我们是疲乏, 却不颓丧,是痛苦却不悲哀,我们沉静地负起了时代的使命,我们向着同一的信念和希望迈进,我们知道那一天,就是我们自己,和全世界爱好正义和平的人们,所共同庆祝的一天,将要来到。我们从淡雾里携带了心上的阳光,以整齐的步伐,向东向北走,直到迎见了天上的阳光。
【小题1】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就说喜欢北平的人总认为昆明像北平;再展开具体表述,突出教授们是抗战建国期中最结实最沉默最中坚的分子。
B.从昆明飞达重庆,作者将所见美丽的山村水郭、可爱的云南与重庆林立的颓垣破壁进行对比,以表明对昆明的不舍。
C.“我的朋友们都瘦了……力量”,这一段运用反复与比喻手法,歌颂朋友瘦老而不颓倦、幽默而不悲伤的顽强抗战精神。
D.以喜欢北平开头,以喜爱重庆结尾,将昆明、北平、重庆联系起来,从后方到前线,保卫和平英勇抗战,行文自然流畅。
【小题2】结合全文,简析文中画线句子的作用。
【小题3】作者在结尾说“我们从淡雾里携带了心上的阳光,以整齐的步伐,向东向北走,直到迎见了天上的阳光”。请根据文意,说明“心上的阳光”的含义,“向东向北走”的原因及作者寄托的情感。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张 嫂

冰心

①张嫂是看祠堂的老张的媳妇儿。我住在这祠堂的楼上,楼下住着李老先生夫妇,老张他们就住在大门边的一间小屋里。住到第三天,我便去找张嫂,请她替我洗衣服。张嫂从黑暗的小屋里,钻了出来:稀疏焦黄的头发,高高的在脑后挽一个小髻,面色很黑,眉目间布满了风吹日晒的裂纹;嘴唇又大又薄,眼光很锐利;个子不高,身材也瘦,却有一种短小精悍之气。她迎着我,笑嘻嘻的问:“你家有事吗?”我说:“烦你洗几件衣服,这是白的,请你仔细一点。”她说:“是了,你们的衣服是讲究的——给我一块洋碱!”

②李老太太倚在门边看,招手叫我进去,悄悄的说:“有衣服宁可到山下找人洗,这个女人厉害得很,每洗一次衣服,必要一块胰皂,使剩的她都收起来卖——我们衣服都是自己洗。”

③第二天清早,张嫂已把洗好的衣服被单,送了上来——洗的很洁白,叠的也很平整,放在我的床上,说:“先生,衣服在这里,还有剩下的洋碱。”我谢了她,很觉得“喜出望外”,因此我对她的印象很好。

④熟了以后,她常常上楼来扫地,送信,取衣服,倒纸篓。

⑤我的东西本来简单,什么东西放在哪里她都知道。我出去从不锁门,却不曾丢失过任何物件,如银钱,衣服,书籍等等。至于火柴,点心,毛巾,胰皂,我素来不知数目,虽然李老太太说过几次,叫我小心,我想谁耐烦看守那些东西呢?拿去也不值什么,张嫂收拾屋子,干净得使我喜欢,别的也无所谓了。

⑥张嫂对我很好,对李家两老,就不大客气。比方说挑水,过了三天两天就要涨价,她并不明说,只以怠工方式处之。有一两天忽然看不见张嫂,水缸里空了,老太太就着急,问老张:“你家里呢?”他笑说:“田里帮工去了。”我悄悄的走下山去,在田里找到了张嫂,我说:“你回去挑桶水吧,喝的水都没有了。”她笑说:“我没有空。”我也笑说:“你别胡说!我懂得你的意思,以后挑水工钱跟我要好了,反正我也要喝要用的。”她笑着背起筐子,就跟我上山——从此,就是她真农忙,我们也没有缺过水,——除了她生产那几天,是老张挑的。

⑦一天早起,张嫂没有上来扫地。我们吃早饭的时候,看见老张提着一小篮鸡蛋进门。我问张嫂如何不见?他笑嘻嘻的说:“昨晚上养了一个娃儿!”我连忙上楼去,用红纸包了五十块钱的票子,交给老张,说:“给张嫂买点红糖吃。”

⑧我同李老先生坐在堂屋里闲谈。老太太一边摇着头,一边笑着,进门就说:“好大的一个男孩子,傻大黑粗的!你们猜张嫂在那里做什么?她坐在床板上织渔网呢,今早五更天生的,这么一会儿的工夫,她又做起活来了。她也不乏不累,你说这女人是铁打的不是!”因此就提到张嫂从十二岁,就到张家来做童养媳,十五岁圆的房。她婆婆在的时候,常常把她打的躲在山洞里去哭。去年婆婆死了,才同她良懦的丈夫,过了一年安静的日子,算起来,她今年才廿五岁。

⑨这又是一件出乎我意外的事,我以为她已是三四十岁的人,“劳作”竟把她的青春,洗刷得不留一丝痕迹!但她永远不发问,不怀疑,不怨恨。

⑩她不知道她正在做着最实在,最艰巨的后方生产的工作。我呢,每逢给朋友写信,字里行间,总要流露出劳乏,流露出困穷,流露出萎靡,而实际的我,却悠然的坐在山光松影之间,无病而呻!看着张嫂高兴勤恳的,鞠躬尽瘁的样儿,我常常猛然的扔下书站了起来。

⑪那一天,我的学生和他一班宣传队的同学,来到祠堂门口贴些标语,上面有“前方努力杀敌,后方努力生产”等字样。张嫂站在人群后面,也在呆呆望着。回头看见我,便笑嘻嘻的问:“这上面说的是谁?”我说:“上半段说的是你们在前线打仗的老乡,下半段说的是你。”她惊讶的问:“先生,你呢?”我不觉低下头去,惭愧的说:“我吗?这上面没有我的地位!”

(选自冰心《关于女人》)

注这篇小说创作于1943年。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第一段运用肖像描写和心理描写,细致地刻画出张嫂黝黑、苍老、个矮却又精悍的形象,为后文叙述张嫂的故事作铺垫。
B.第三段“喜出望外”这个词,说明“我”受李老太太影响,最初对张嫂的印象并不好,不期待她能把事做好。
C.文中写张嫂“养了一个娃儿”的情节,主要是为了引出下文对张嫂身世的描写,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
D.张嫂对“我”很好,对李家两老就不客气,体现出张嫂性格的两面性,区别对待不同群体。
E.文章的语言平实自然,感情真挚。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叙述了张嫂平凡的生活,但却突出了深刻的主题。
(2)在刻画人物形象方面,小说运用了什么手法,请从文中找出两处并作简要分析。
(3)简要概括张嫂的性格特征。并结合小说创作的时代背景,说说文章塑造“张嫂”这一形象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