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请阅读下面一首现代诗,选出分析不当的一项(    )
春水 冰心 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
A.“墙角的花!”这是一个称呼语,好像有人用一种温和的语调叫着花儿的名字,但绝不是单纯的枯燥空洞的称呼,而是蕴含着一种温情,一种希冀。
B.“墙角”一词在全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点明了花的生长环境,暗示了花“孤芳自 赏” 的客观原因,为后面对花的温婉劝诫作了铺垫。
C.“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这句话形象地展示了反差强烈、对比鲜明的自然和心 理两种空间。自然空间是客观存在的,不能任意改变,而心理空间能依据感情载体的不同 心理感受而变化。
D.作者对于花草怀有一种特殊的敏感,既借小花以自伤,又借小花来述理,达到了刘勰所 说的“喻巧而理至”的艺术境界。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7-11-22 10:22:1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明子和咪子

冰心

明子的真名不叫明子,他姓徐,叫徐明。咪子的真名也不叫咪子,它是一只猫,叫咪咪,明子和咪子是奶奶给他们的爱称。

明子最爱猫了,但是妈妈不爱猫,无论明子怎样央告,妈妈总是不肯。如今妈妈出国访学了,楼上的陈伯伯家又有了三只小猫,长毛的,个个像毛茸茸的小花毛团似的,可爱极了。大家都说陈伯伯太爱猫了,送走一只猫,就像嫁出去一个女儿似的,一定要找一个可靠的人家,他才肯给。奶奶退休后,时间多了,就在阳台上种些花草什么。明子想劝奶奶养猫。

第二天一放学,明子就上楼对陈伯伯赔笑说:“我奶奶您认识吧?她最爱猫了,她退休了闲得慌,想要您一只小猫做伴,行不行?”陈伯伯看着他笑着说:“你奶奶要,可以抱一只去……”明子又赔笑说:“我把三只都抱去给奶奶看,即刻就送回来。”陈伯伯只好让他把三只小猫都放进书包里,他挎上书包,骑上车飞快地到了奶奶家。

奶奶家住得不远,骑车三分钟就到了。明子兴冲冲地进去,从书包里把小猫一只一只放在书桌上,其中有一只是全白的,只有尾巴是黑的,背上还有一块小黑点。就是它最活泼了,一上来就爬到奶奶手边。奶奶挥手说:“去!去!”抬起头来一看,却笑了说:“这只猫有名堂。这黑尾巴是条鞭子,那一块黑点是个绣球。这叫‘鞭打绣球’……”明子高兴得拍手笑了,说:“好,好,‘鞭打绣球,就留下它吧。”奶奶笑着说:“要留下它,也得先送回去。我们要先给它准备吃、喝、拉、撒、睡的地方。”

明子连忙又把小猫送回给陈伯伯。回头,帮着奶奶找出一只大的深沿的塑料盒子,铺上炉灰,给咪咪做厕所;两只红花的搪瓷杯子,大的做咪咪的饭碗,小的做咪咪的水杯;还有一只大竹篮,铺上一层棉絮,做咪咪的卧床。

咪子抱来了,真是活跃得了不得!整天到处跑,到处跳,一会儿上桌,一会儿上床,什么也要拨拨弄弄。于是奶奶就常给它洗澡,洗完了用大毛巾裹起来,还用吹风机把湿毛吹干了。常在晚饭前喂它,什么鱼头啦、鸡爪啦,剁碎了给它拌饭。等奶奶一放下它的饭碗,咪子就翘着尾巴过去,吃完了,用前爪不住地“洗脸”,洗完脸就懒洋洋弓起身来,打着呵欠。这时明子就过去把它抱在怀里,咪子一动不动地闭上眼,蜷成一团。明子轻轻抚摸着它,它还会轻轻地打着“呼噜”。每天晚饭后,奶妈和爸爸一边看着电视,一边闲谈。明子只坐在一旁,静静地抱着睡着的咪子,轻轻地顺着它的雪白的长毛摸着,不时地低下头去用脸偎着它。等到“新闻联播”节目播完,爸爸就会站起来说:“徐明,咱们走吧,和奶奶说再见。”这时明子只好把柔软温暖的咪子放在奶奶的膝上,恋恋不舍地走了。

这个星期天中午,奶奶答应明子的请求,让爸爸带陈伯伯来吃午饭,说是请他来看咪咪长得好不好,并谢谢他。陈伯伯来了,一边吃饭,一边和爸爸大讲起什么电子计算机。明子悄悄地问奶奶:“电子计算机是什么样子?对养猫有没有用处?”奶奶笑着说;“我也说不清。我想要把咪子的资料装进去,要用的时候,一按键子会出来吧。”吃过饭,陈伯伯谢过奶奶先走了。爸爸说:“徐明还是跟我回去午睡吧。”明子只好把咪子抱起,在脸上偎了一下,跟着走了。

明子回到家一上床就睡着了。他忽然做了个梦,梦里听见咪子一声一声叫得很急,仿佛有人在折磨它。四周一看,只见眼前放着一个大黑箱子,似乎就是那个电子计算机了,咪子在里面关着呢。它睁着两只大圆眼,从箱子缝里望着明子不住地叫。明子急得嗒嗒地拍着那大黑箱子,要找那键子,就是找不着!

他急得满头大汗,耳边还听见嗒嗒的声音,睁眼看时,原来还睡在床上,爸爸正用电子计算机打字。明子翻身下床就走,爸爸在后面叫他“别去吵奶奶了……”他也顾不上答应。到了奶奶家,他把房门推开一条缝,看见奶奶脸向里睡着呢。咪子趴在奶奶的枕头边,听见推门的声音,立刻警觉地睁着大眼,一看见是明子来了,它又趴了下去,头伏在前爪上,后腿蜷了起来,这是它兴奋前扑的预备姿势!

明子侧身挤进门来,只一伸手,这一团毛茸茸的大白线球,就软软地扑到他的胸前。明子紧紧地抱住它,不知道为什么,双眼忽然模糊了起来……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通过写明子以奶奶为借口向陈伯伯要小猫、邀请陈伯伯吃饭表达谢意以及梦醒寻猫的情节,塑造了明子俏皮可爱率真的形象。
B.小说中对咪子的生动形象的描写,既表现小猫的可爱,也表现人们喜爱小动物的理由,动物有灵性,与人有亲近感。
C.小说结尾明子“双眼忽然模糊了起来”,表现明子在做噩梦后有一种失而复得的释然,暗示了儿童世界的成人化特点。
D.小说不仅写明子爱猫,而且也写陈伯伯、奶奶对猫的喜爱,全篇笼罩着爱的激情,充分体现了冰心作品中“爱的哲学”的主题。
【小题2】小说中有关电子计算机的情节对表现明子形象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叙述了明子和咪子的故事,请探究作者在其中所寄寓的情感态度。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日的春光

冰心

⑴去年冬末,我给一位远方的朋友写信,曾说:“我要尽量的吞咽今年北平的春天。”

⑵今年北平的春天来的特别的晚,而且在还不知春在哪里的时候,抬头忽见黄尘中绿叶成荫,柳絮乱飞,才晓得在厚厚的尘沙黄幕之后,春还未曾露面,已悄悄的远引了。

⑶天下事都是如此——

⑷去年冬天是特别的冷,也显得特别的长。每天夜里,灯下孤坐,听着扑窗怒号的朔风,小楼震动,觉得身上心里,都没有一丝暖气,一冬来,一切的快乐,活泼,力量,生命,似乎都冻得蜷伏在每一个细胞的深处。我无聊地慰安自己说,“等着罢,冬天来了,春天还能很远么?”

⑸然而这狂风,大雪,冬天的行列,排得意外的长,似乎没有完尽的时候。

⑹有一天看见湖上冰软了,我的心顿然欢喜,说,“春天来了!”当天夜里,北风又卷起漫天匝地的黄沙,忿怒的扑着我的窗户,把我心中的春意,又吹得四散。有一天看见柳梢嫩黄了,那天的下午,又不住的下着不成雪的冷雨,黄昏时节,严冬的衣服,又披上了身。有一天看见院里的桃花开了,这天刚刚过午,从东南的天边,顷刻布满了惨暗的黄云,跟着千枝风动,这刚放蕊的春英,又都埋罩在漠漠的黄尘里……九十天看看过尽——我不信了春天

⑺几位朋友说,“到大觉寺看杏花去罢。”虽然我的心中,始终未曾得到春的消息,却也跟着大家去了。到了管家岭,扑面的风尘里,几百棵杏树枝头,一望已尽是残花败蕊;转到大工,向阳的山谷之中,还有几株盛开的红杏,然而盛开中气力已尽,不是那满树浓红,花蕊相间的情态了。我想,“春去了就去了罢!”归途中心里倒也坦然,这坦然中是三分悼惜,七分憎嫌,总之,我不信了春天

⑻四月三十日的下午,有位朋友约我到挂甲屯吴家花园去看海棠,“且喜天气晴明”——现在回想起来,那天是九十春光中唯一的春天——海棠花又是我所深爱的,就欣然的答应了。

⑼东坡恨海棠无香,我却以为若是香得不妙,宁可无香。我的院里栽了几棵丁香和珍珠梅,夏天还有玉簪,秋天还有菊花,栽后都很后悔。因为这些花香,都使我头痛,不能折来养在屋里。所以有香的花中,我只爱兰花,桂花,香豆花和玫瑰,无香的花中,海棠要算我最喜欢的了。

⑽海棠是浅浅的红,红得“乐而不淫”,淡淡的白,白得“哀而不伤”,又有满树的绿叶掩映着,秾纤适中,像一个天真,健美,欢悦的少女,同是造物者最得意的作品。

⑾斜阳里,我正对着那几树繁花坐下。

⑿春在眼前了!

⒀这四棵海棠在怀馨堂前,北边的那两棵较大,高出堂檐约五六尺。花后是响晴蔚蓝的天,淡淡的半圆的月,遥俯树梢。这四棵树上,有千千万万玲珑娇艳的花朵,乱烘烘的在繁枝上挤着开……看见过幼稚园放学没有?从小小的门里,挤着的跳出涌出使人眼花缭乱的一大群的快乐,活泼,力量,和生命;这一大群跳着涌着的分散在极大的周围,在生的季候里做成了永远的春天!那在海棠枝上卖力的春,使我当时有同样的感觉。

⒁一春来对于春的憎嫌,这时都消失了,喜悦的仰首,眼前是烂漫的春,骄奢的春,光艳的春,——似乎春在九十日来无数的徘徊瞻顾,百就千拦,只为的是今日在此树枝头,快意恣情的一放!

⒂看得恰到好处,便辞谢了主人回来。这春天吞咽得口有余香!过了三四天,又有友人来约同去,我却回绝了。今年到处寻春,总是太晚,我知道那时若去,已是“落红万点愁如海”,春来萧索如斯,大不必去惹那如海的愁绪。

⒃虽然九十天中,只有一日的春光,而对于春天,似乎已得了报复,不再怨恨憎嫌了。只是满意之余,还觉得有些遗憾,如同小孩子打架后相寻,大家忍不住回嗔作喜,却又不肯即时言归于好,只背着脸,低着头,撅着嘴说,“早知道你又来哄我找我,当初又何必把我冰在那里呢?”

一九三六年五月八日夜,北平

【小题1】第⑶段中加点字“如此”的“此”指代的是___________。
【小题2】第⑹段中作者说“我不信了春天”是因为______,第⑺段中作者说“我不信了春天”是因为______。
【小题3】试分析第⒀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
【小题4】第⒂段中,“这春天吞咽得口有余香”一句中的“吞咽”能否改成“品味”,为什么?
【小题5】作者在文末说“只是满意之余,还觉得有些遗憾”,纵观全文,如何理解作者的“满意”与“遗憾”?
【小题6】以下对本文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⑶段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破折号给予读者广阔的思考空间。
B.作者采用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表达了强烈盼望春天到来的心情。
C.本文借景抒怀,表现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执着追求。
D.本文运用拟人化的笔触来描写春,语言流畅,感情真挚,富有哲理意韵。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鱼儿

冰心

十二年前的一个黄昏,我坐在海边的一块礁石上,手里拿着一根竹竿儿,绕着丝儿,挂着饵儿,直垂到水里去。微微的浪花,漾着钓丝。

礁石上倒也平稳,那边地台围墙的影儿,正压着我们。我靠在奶娘的胸前,举着竿子。过了半天,这丝儿只是静静的垂着。我觉得有些不耐烦,便嗔道:“到底这鱼儿要吃什么?怎么这半天还不肯来!”奶娘笑道:“它在海里什么都吃,等着罢,一会儿它就来了!”

我实在有些倦了,便将竿子递给奶娘,两手叉着,抱着膝。一层一层的浪儿,慢慢的卷了来。我想着——我想我要是能随着这浪儿,直到了水的尽头,掀起天的边角来看一看,那多么好呵!那么一定是亮极了,月亮的家,不也在那里么?不过掀起天来的时候,要把海水漏了过去,把月亮濯湿了。不要紧的!天下还有比海水还洁净的么?它是澈底清明的……

“是的,这会儿凉快的多了,我是陪着姑娘出来玩来了。”奶娘这句话,将我从幻想中唤醒了来;抬头看时,一个很高的兵丁,站在礁石的旁边,正和奶娘说着话儿呢。他右边的袖子,似乎是空的,从肩上直垂了下来。

“他是谁?他的手臂怎……?”

奶娘笑着拍我说:“不要紧的,他是我的乡亲。”

他也笑着说:“怎么了,姑娘怕我么?”奶娘说:“不是,姑娘问你的手怎么了!”他低头看了一看袖子,说:“我的手么?我的手让大炮给轰去了!”

我望着他说:“你的手是让这炮台上的大炮给轰去的么?”

他说:“不是,是那一年打仗的时候,受了伤的。”我想了一会儿,便说:“你们多会儿打仗来着?怎么我没有听见炮声。”

他不觉笑了,指着海上,——就是我刚才所想的清洁光明的海上——说:“姑娘,那时还没有你呢!我们就在那边,一个月亮的晚上,打仗来着。”我说:“他们必是开炮打你们了。”

他说:“是的,在这炮火连天的时候,我的手就没有了,掉在海里了。”我呆呆的望着蔚蓝的海,——望了半天。

奶娘说:“那一次你们似乎死了不少的人,我记得……”他说:“可不是么,我还是逃出命来的,我们同队几百人,船破了以后,都沉在海里了。只有我,和我的两个同伴,上了这炮台了。现在因着这一点劳苦,饷银比他们多些,也没有什么吃力的事情做。”

我说:“他们那边也一样的死伤么?”他说:“那是自然的,我们也开炮打他们了,他们也死了不少的人,也都沉在海里了。”我凝望着他说:“既是两边都受苦,你们为什么还要打仗?”他微微的叹息,过了一会说:“哪里是我们?……是我们两边的舰长下的命令,我们不能不打,不能不开炮呵!”

炮台上的喇叭,呜呜的吹起来。他回头望了一望,便和我们点一点首说:“他们练习炮术的时候到了,我也得去看着他们,再见罢!”

“他自己受了伤了,尝了痛苦了,还要听从那不知所谓的命令,去开炮,也教给后来的人,怎样开炮;要叫敌人受伤,叫敌人受痛苦,死了,沉在海里了!——那边呢,也是这样。他们彼此遵守着那不知所谓的命令,做这样的工作!——”

海水推着金赤朗耀的月儿,从天边上来。

“海水里满了人的血,它听凭飘在它上面的人类,彼此涌下血来,沾染了它自己。

“月儿是受了这血水的洗礼,被这血水浸透了,他带着血红的光,停在天上,微笑着,看他们做这样的工作。

清洁!光明!原来就是如此……”

奶娘拊着我的肩说:“姑娘,晚了,我们也走罢。”

我慢慢的站了起来,从奶娘手里,接过竿子,提出水面来,——钩上忽然挂着金赤的一条鱼!

“‘它在水里什么都吃',它吃了那兵丁的手臂,它饮了从那兵丁伤处流下来的血,它在血水里养大了的!”我挑起竿子,摘下那鱼儿来,仍旧抛在水里。

奶娘却不理会,扶着我下了礁石,一手拄着竿子,一手拉着无精打采的我,走回家去。

(原载于1920年12月21日北京《晨报》,有刪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在钓鱼时,“我"遇到了一个独臂的老炮兵,知道了战争的残酷,丧失了好心情,但钓上的一条金赤鱼给了“我"一些安慰。
B.文中“月”的形象多次出现,既见证了老炮兵的故事,也映衬了“我"内心情感的发展变化。
C.奶娘的形象串联起了“去海边钓鱼——偶遇老炮兵——领我收竿回家”的情节,她对“我”的关心也推动了情节发展。
D.本文从儿童视角出发,先展现了“我"眼中澄澈明亮的童话般的世界,但与老炮兵交谈之后,“我"心中的童话世界坍塌了。
【小题2】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老炮兵"的形象。
【小题3】“清洁!光明!原来就是如此……”含意丰富,请结合全文概括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斯人独憔悴(节选)

冰心

1一个黄昏,一片极目无际绒绒的青草,映着半天的晚霞,恰如一幅图画。忽然一缕黑烟,津浦路的晚车,从地平线边蜿蜒而来。

2头等车上,凭窗立着一个少年。年纪约有十七八岁。学生打扮,眉目很英秀,只是神色非常的沉寂,似乎有重大的忧虑,压在眉端。他注目望着这一片平原,却不像是看玩景色,一会儿微微的叹口气,猛然将手中拿着的一张印刷品,撕得粉碎,扬在窗外,口中微吟道:“安邦治国平天下,自有周公孔圣人。”

3站在背后的刘贵,轻轻的说道:“二少爷,窗口风大,不要尽着站在那里!”他回头一看,便坐了下去,脸上仍显着极其无聊。刘贵递过一张报纸来,他摇一摇头,却仍旧站起来,凭在窗口。

4天色渐渐的暗了下来,火车渐渐的走近天津,这二少爷的颜色,也渐渐的沉寂。车到了站,刘贵跟着下了车,走出站外,便有一辆汽车,等着他们。呜呜的响声,又送他们到家了。

5家门口停着四五辆汽车,门循上的电灯,照耀得明如白昼。两个兵丁,倚着枪站在灯下,看见二少爷来了,赶紧立正。他略一点头,一直走了进去。

6客厅里边有打牌说笑的声音,五六个仆役,出来进去的伺候着。二少爷从门外经过的时候,他们都笑着请了安,他却皱着眉,摇一摇头,不叫他们声响,悄悄的走进里院去。

7他姊姊颖贞,正在自己屋里灯下看书。东厢房里,也有妇女们打牌喧笑的声音。

8他走进颖贞屋里,颖贞听见帘子响,回过头来,一看,连忙站起来,说:“颖石,你回来了,颖铭呢?”颖石说:“铭哥被我们学校的干事部留下了,因为他是个重要的人物。”颖贞皱眉道:“你见过父亲没有?”颖石道:“没有,父亲打着牌,我没敢惊动。”颖贞似乎要说什么,看着他弟弟的脸,却又咽住。

9这时化卿先生从外面进来,叫道:“颖贞,他们回来了么?”颖贞连忙应道:“石弟回来了,在屋里呢。”一面把颖石推出去。颖石慌忙走出廊外,迎着父亲,请了一个木强不灵的安。化卿看了颖石一眼,问:“你哥哥呢?”颖石吞吞吐吐的答应道:“铭哥病了,不能回来,在医院里住着呢。”化卿咄的一声道:“胡说!你们在南京做了什么代表了,难道我不晓得!”颖石也不敢做声,跟着父亲进来。化卿一面坐下,一面从怀里掏出一封信来,掷给颖石道:“你自己看罢!”颖石两手颤动着,拿起信来。原来是他们校长给他父亲的信,说他们两个都在学生会里,做什么代表和干事,恐怕他们是年幼无知,受人胁诱;请他父亲叫他们回来,免得将来惩戒的时候,玉石俱焚,有碍情面,等等的话。颖石看完了,低着头也不言语。化卿冷笑说:“还有什么可辩的么?”颖石道:“这是校长他自己误会,其实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就是因为近来青岛的问题,很是紧急,国民却仍然沉睡不醒。我们很觉得悲痛,便出去给他们演讲,并劝人购买国货,盼望他们一齐醒悟过来,鼓起民气,可以做政府的后援。这并不是作奸犯科……”化卿道:“你瞒得过我,却瞒不过校长,他同我是老朋友,并且你们去的时候,我还托他照应,他自然得告诉我的。我只恨你们不学好,离了我的眼,便将我所嘱咐的话,忘在九霄云外,和那些血气之徒连在一起,便想犯上作乱!”颖石听着,急得脸都红了,眼泪在眼圈里乱转,过一会子说:“父亲不要误会!我们的同学,也不是血气之徒,不过国家危险的时候,我们都是国民一分子,自然都有一分热肠。并且这爱国运动,绝对没有一点暴乱的行为,极其光明正大;中外人士都很赞美的。”这时颖石脸上火热,眼泪也干了,目光奕奕的一直说下去。

10忽然一声桌子响,茶杯花瓶都摔在地下,跌得粉碎。化卿先生脸都气黄了,站了起来,喝道:“好!好!率性和我辩驳起来了!这样小小的年纪,便眼里没有父亲了,这还了得!”颖贞惊呆了。颖石退到屋角,手足都吓得冰冷。厢房里的姨娘们,听见化卿声色俱厉,都搁下牌,站在廊外,悄悄的听着。

11化卿道:“你们是国民一分子,难道政府里面都是外国人?若没有学生出来爱国,恐怕中国早就灭亡了!照此说来,亏得我有你们两个爱国的儿子,否则我竟是民国的罪人了!”颖贞看父亲气到这个地步,慢慢的走过来,想解劝一两句。化卿又说道:“要论到青岛的事情,日本从德国手里夺过的时候,我们中国还是中立国的地位,论理应该归与他们。况且他们还说和我们共同管理,总算是仁至义尽的了!现在我们政府里一切的用款,哪一项不是和他们借来的?像这样缓急相通的朋友,难道便可以随随便便的得罪了?你自己想一想,你们做的事合理不合理?是不是以怨报德?是不是不顾大局?”颖石低着头,眼泪又滚了下来。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一幅静美的黄昏图,自然景物的美与颖石的形象相映衬,笔调柔和细腻,营造了一种略带忧伤的意境。
B.小说善于用侧面烘托的乎法,如交代“家门日停着四五辆汽车”,兵丁“倚着枪站在灯下”,表现出化卿身份和地位之显赫。
C.冰心的小说少有宏篇巨著,这篇小说情节单纯,没有曲折离奇的故事,而是撷取一个大家庭的生活片段,来反映广阔的社会生活。
D.颖石和父亲的冲突是小说的主体内容,激烈的冲突既反映了两代人对重大社会问题认识的分歧,也包含作者对家庭伦理关系的探索。
【小题2】文中多次写到颖石的“眼泪”,请结合小说内容,具体分析每次写“眼泪”反映了颖石怎样的心理,并说明这样写有何效果。
【小题3】“五四”时期的“问题小说”是指描写当时人们所普遍关心的社会问题的小说。本文便是“问题小说”中较有代表性的一篇。这篇写于1919年10月的小说反映了怎样的社会问题?请谈谈你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