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春晚刚一结束,有个明星迅速火遍大江南北。它就是登上舞台,为歌星孙楠伴舞的智能机器人Alpha 1S。来自苏宁易购的相关数据显示,在春晚亮相后,该产品创下短短半小时内,被抢购千余台的销售奇迹!作为一个中国本土的创新品牌,它在其所处行业中已经享有非常高的知名度。16个关节,让它在打拳击、踢足球等体育类项目上也毫不示弱。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小机器人之间的拳击赛甚至组团PK的足球赛,更是各大展览或晚会上的王牌节目。

作为人型机器人,Alpha 1S的外形与人类接近,这让用户更有亲切感。功能上,它能够唱歌、跳舞、说故事,甚至进行武术、瑜伽等动作复杂的表演。敏捷的身手让它成为很多娱乐表演的座上客,多次出镜在人气明星现场表演中。这款产品具有3D可视化动作编辑软件,能够实现仿真模拟、人机互动;同时支持手机APP控制,下载便捷自动升级演示程序,具有反应快、支持蓝牙、人性化外形设计等特性,真可谓是唱得了歌、跳得了舞、打得了拳击、练得了功夫的“真心英雄”。

苏宁易购市场相关负责人表示,科技含量如此高端的机器人产品,操作起来却并不复杂。以这款亮相春晚的智能人形机器人为例,为让普通家庭也可以便捷操作,生产商在软件和应用上也进行了精心的设计,推出3D可视化界面,用户可以直接通过此界面进行机器人的程序设计,制作出专属于自己的机器人表演,实现真正配合需求的应用“智能化”。

业内人士表示,目前我国的家用服务机器人主要有吸尘器机器人、安保机器人、智能轮椅机器人、智能穿戴机器人、智能玩具机器人等,同时我国还有一批为服务机器人提供核心控制器、传感器和驱动器功能部件的企业。家庭智能机器人可以从事家庭服务,包括维护、保养、修理、运输、清洗、监护等工作,颇有些人类好伙伴的意味。上述业内人士称,随着消费多元化的发展,未来家用智能机器人将成为最具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之一。“这个春节,Alpha 1S掀起智能机器人热,在不久的将来,该领域的消费热点可能会越来越多。机器人被列入热门年货清单,或将是一股新的潮流。”该人士说。

(取材于《抢了大圣的饭碗,春晚机器人凭啥这么“拽”》)

材料二

韩国当地时间3月9日13时,在韩国九段棋手李世石与谷歌围棋AlphaGo的人机大战中,AlphaGo 大胜李世石,在五番棋的比赛中暂时以1比0领先。

2015年10月,AlphaGo与欧洲围棋冠军樊麾二段进行了五场秘密比赛,结果,欧洲冠军被5比0横扫。尽管人工智能早在近20年前和10年前就分别战胜了国际象棋和象棋的世界冠军,但在围棋界的高手看来,包括AlphaGo在内的人工智能围棋都只是业余水平,尚不具备与职业高手对抗的能力。

谷歌公司主持研发AlphaGo的最高执行官却这样说:“人们一直认为围棋是人工智能不可能战胜人类的领域,我们想要挑战这种不可能。大家可能仅根据AlphaGo与樊麾的对弈棋谱作出了这一判断,希望大家不要把那场对弈看作AlphaGo的全部实力。”于是,AlphaGo的研发者谷歌公司掏出百万美元的资金,请出近十年来获得世界冠军最多的李世石,来证明到底是人脑强还是电脑强。

比赛过后,很多棋坛人士表示,这盘棋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在很多大师看来都扑朔迷离。他们一致认为,与5个月前和樊麾的对局相比,AlphaGo成长迅速。谷歌的研发人员改进了AlphaGo的神经网络。在对樊麾的比赛中,他们使用了3000万个位置作为原始数据,来训练AlphaGo的价值网络,在对李世石的位置中,他们可以使用1亿个位置训练,另外,也投入了更大的运算量。但很多专家和棋手仍坚持认为,人工智能目前并不能完胜人类顶级高手。即便李世石第一盘负于AlphaGo,但后续的4局比赛结果如何,还有待揭晓。

其实,早在比赛前,李世石就曾说过,他在与人对局中首盘输掉的时候很多,这次与人工智能对弈即使输掉首盘,也不太会对接下来的比赛有影响,自己也肯定会从与人工智能的对弈中学到很多。不过,我们不能忽略的是,拥有惊人计算能力和学习能力的AlphaGo或许比李世石学得更快,这一局过后,它会从对手那里学到更多应对的招数。无论如何,这场对决表面上看是人机大战,实则是人类不同技术之间的对决。正如谷歌公司的高管在比赛前所说的,“无论结果如何,胜利都是属于人类的”。

(取材于《人脑真的败给了电脑吗?》)

链接:2016年3月15日,人机大战以人工智能AlphaGo五局四胜的成绩结束。

材料三

我国继 2013 年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市场后,2014 年机器人销量又创新高,预计 2017 年工业机器人保有量有望达到全球第一,但中国机器人密度还是远远低于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中国机器人市场的需求与供给存在庞大的缺口,未来市场空间巨大,这将为我国集中资源,发展国产机器人产业提供强劲动力。

近年来,工业机器人发展速度较快,但服务机器人相对弱势。因此,《机器人产业 “十三五”发展规划》对服务机器人行业发展进行了顶层设计。《规划》提出了市场主导、质量为先、强化基础、创新驱动的发展原则,实现在助老助残领域、消费服务领域、医疗领域等重点领域的示范应用,并开展核心零部件攻关、前沿共性技术研发、医疗康复机器人应用等重点工作。目前,家务辅助机器人每年以超过10%的增长速度出现在我们生活中,把个人从繁重的家务劳动中解放出来,家庭机器人将成为继计算机之后的又一个科技和产业发展浪潮。

家庭辅助类机器人以更高的性价比解放人类双手,保守估计市场空间将超千亿元。随着云机器人技术获得重大突破,小型家庭用辅助机器人将大幅度降低生产成本,将在2020 年之前形成至少累计 416 亿美元的新兴市场。服务机器人一般需结合特定市场进行开发,所以从这点上来说,本土企业更容易结合特定的环境和文化进行开发,占据良好的市场定位,从而保持一定的竞争优势。

【小题1】根据“材料一”,下列对“Alpha 1S”的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它是中国本土智能机器人的杰出代表。
B.因为拥有16个关节而行动灵活自由。
C.功能强大,体育、娱乐项目无所不能。
D.虽然科技含量很高但操作却比较便捷。
【小题2】根据“材料一”,下列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春晚的大力宣传,Alpha 1S在春晚亮相之后被抢购。
B.Alpha 1S与人类相似的外形,体现了人性化的设计理念。
C.通过3D可视化界面可对Alpha 1S进行个性化的程序设计。
D.服务功能的多样化使家用智能机器人越来越受到人们青睐。
【小题3】下列对“材料一”中加点的词语,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出镜:“出”的第一笔是“ㄴ”(竖折)。
B.提供:“供”的读音是“gōng”。
C.意味:在原文中也可以换成“味道”。
D.潜力:“潜”的读音是“qiǎn”。
【小题4】“材料二”中加点的词语不能用括号里的替换的一项是
A.大胜(大败)B.横扫(全面击溃)
C.扑朔迷离(匪夷所思)D.坚持认为(固执己见)
【小题5】请结合“材料二”,分析 AlphaGo为什么能战胜围棋世界冠军李世石。
【小题6】“材料二”中,“无论结果如何,胜利都是属于人类的”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小题7】下列为“材料三”所拟的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
A.我国机器人市场存在庞大缺口
B.我国工业机器人发展十分迅速
C.我国服务机器人发展前景广阔
D.服务机器人将解放人类的双手
【小题8】结合三则材料,谈谈我国发展机器人产业的意义。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5-21 10:53:3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用“意境”这个词。但是对于究竟什么是意境,许多人并不清楚,常常把“意境”和“意象”混为一谈,认为意境就是“情”“景”交融,但是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情景交融所规定的是另一个概念,就是“意象”,而不是“意境”。任何艺术作品都要刨造意象。因此任何艺术作品都应该情景交融。但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有“意境”。“意境”除了有“意象”的一半规定性之外,还有自己的特殊的规定性。

我们生活的世界,不仅是一个物理的世界,而且是一个有生命的世界,一个有意味的世界。有意境的作品和一般的艺术作品在对待这个世界上有区别。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一开头就指出:兰亭给人的美感,主要不在于亭子本身的美,而是在于它可以使人“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这就引发了一种人生感:宇宙无限,人生有限。王勃的《滕王阁序》开头也描写了滕王阁建筑的美,但是接下去就说,滕王阁给人的美感,主要不在于建筑本身,而在于它可以使人看到一个无限广大的空间和无限壮丽的景色。在这种空间的美感中,包含了一种对于人生和历史的感叹。从有限的时空进入无限的时空,从而引发一种带有哲理性的人生感、历史感。

王夫之比较过杜甫和王维的诗。他认为别人写诗都怕写不逼真,杜甫则太逼真了。而王维诗则能取之象外,所以他说杜甫诗“工”,王维诗“妙”。,近代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论姜夔,说他格调很高,但没有意境。姜夔不仅是文学家,而且是音乐家。他的曲谱一直保存到今天,曲调雍容华贵,听起来很有韵味。但是它只局限于抒发生活中一个具体情景的韵味,而不能使人感到整个人生的某种意味。

当然,中国有很多古代音乐作品很有意境。苏东坡《前赤壁赋》描写朋友中有人吹起了洞箫,“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在这个洞箫的乐声中,寄托了他这位朋友对整个人生的感受。

因此,有“意境”是一种很高的艺术追求,值得我们去玩味。

(节选自叶朗《胸中之竹》,有删改)

【小题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有意境的艺术作品力求寻找、发现体验生活中的意味,一般的艺术作品则不然。
B.《兰亭集序》赞美兰亭主要是在于它可以使人“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C.王夫之认为杜甫的诗“工”在写得逼真,而王维的诗“妙”在能“取之象外”。
D.姜夔词能表现生活中一个具体情景的韵味,但因为曲调雍容华贵而没有了意境。
【小题2】比较说出本文中的“意境”与“意象”有怎样的异同。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历史剧与时代精神
童道明
历史剧与时代精神,这是个既奇妙又微妙的问题。
郭沫若是个少有的执著于现实的倾向性诗人,但作为剧作家的他,写的全是历史剧。历史的“规定情境”反而给他提供了自我表现的自由天地。“光明呀,我景仰你,我要向你拜手,我要向你稽首……”郭沫若在写这样的台词时,在相当程度上是“从自我出发”的。
愤怒出诗人。在容易产生激愤的年月,容易产生历史剧。因为在这个时候,剧作家甚至觉得写历史剧比写现代戏更能表现时代精神。你说奇妙不奇妙。
1941年希特勒德国向苏联发动了进攻,阿·托尔斯泰立即着手创作历史剧《伊凡雷帝》。事后他说明了创作动机:“它是我对于侮辱我的祖国的德国人的回答。我把伊凡雷帝这个伟大的俄罗斯灵魂招来,是为了武装自己‘愤怒的良知’。”
三年困难时期的60时年代初,曹禺和梅阡、于是之合作创作《胆剑篇》。在这前后,中国剧坛出现了100多个写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历史剧。这些“勾践戏”,是否也是众多的中国戏剧家对于撤走专家的赫鲁晓夫、带来天灾的老天爷的“集体回答”?
借历史故事,抒今人情怀,这大概是历史剧的通例。所以文艺理论家卢纳察尔斯基给历史剧作出定性概括:“任何一部称作历史剧的文学作品,都是某种或以历史事件为根据,或是以历史事件为借口的骊歌、抒情、自白,诗人所利用的,不过是历史的材料或历史的衣裳而已。”
这就牵涉到我在文章开头提及的“微妙”二字。
剧作家在历史的外衣下所吐露的“骊歌、抒情、自白”,如果剧作家本人不点明,往往是猜不透的。
1945年8月6日美国在广岛扔下第一颗原子弹,布莱希特便构思改写《伽利略传》。布莱希特后来对改写剧本的动因说明:“‘原子时代’在广岛揭幕了,对这位现代物理学奠基者的生平历史也有了新的认识。”什么“新的认识”?由现代物理学家对人类的背叛(布莱希特认为美国研制原子弹的科学家背叛了人民和科学),联想到了伽利略在300年前的背叛——由于吃不消皮肉之苦在宗教裁判所违心地放弃地动说。
但更多的情况下,剧作家的思考更宽泛,而不是针对着某一种具体的现实而发的。不过,思考是绝对的。我们可以在一些历史剧名作中捕捉到这种迷人的“思考”。
莎士比亚的查理二世被波林勃洛克推翻成了阶下囚之后,有一段独白:“我正在研究怎样可以把我所栖身的这座牢狱和整个的世界两相比较;可是因为这世上充满了人类,这儿除了我一身之外,没有其他的生物,所以它们是比较不起的;虽然这样说,我还是仔细思考了一下。”后来他思考出了一个道理:“无论我是什么人,无论是我还是别人,只要是一个人,在他没有彻底化为乌有以前,是什么也不能使他感到满足的。”(《查理二世》)国王成了凡人之后就有了凡人的思考。
普希金的《鲍利斯·戈登诺夫》以一句著名的舞台指示——“人民在沉默”结尾。普希金用这句有力的“舞台指示”,给读者和观众还有评论家提供了思考的契机。别林斯基评论说:“在这人民的沉默中,我们听到了新的复仇女神的可怕的、悲剧性的声音。”这沉默中“可怕的、悲剧性的声音”告诉世人:不择手段地攫取权力的统治者是不会有好结果的。
有一句很有味道的话:历史在这里思考。用这句话来说明历史剧的时代精神也是可以的。但历史剧提供的思考的空间,也有赖于读者与观众自己去开拓,因此,观众对于历史剧的思考所得也是因人而异、见智见仁的。这也是我们要讨论的历史剧与时代精神这一问题的微妙之处。
扩大思考的空间还可以求助归纳的方法,即思考的对象不仅仅局限于某一出历史剧。
看过郭启宏的《李白》,我联想到两年前的《曹操与杨修》,还想到30年前的《蔡文姬》,甚至还有40年前的《屈原》。知识分子这个字眼肯定是民国之后才有的。但把这四部剧联系在一起,恰恰是对中国知识分子性格与命运的思考。
而别人还能思考到、联想到我思考、联想不到的东西。这也是历史剧(当然是优秀的)的魅力。
【小题1】根据文意,下列说法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作者认为郭沫若给屈原写台词时是“从自我出发”的,指的是郭沫若以自我为中心去解读历史。
B.第五段中的“集体回答”指的是众多“勾践戏”的出现,目的是启发弱小的国家和人民,只要能卧薪尝胆、奋发图强,就能战胜强大的敌人。
C.剧作家“思考是绝对的”,它不是针对着某一具体的现实而发,往往具有片面性。
D.优秀历史剧的魅力是为读者和观众提供思考的空间,引发他们丰富的联想。
E. 布莱希特改写《伽利略传》是因为他有了“新的认识”,这“新的认识”就是他认为研制原子弹的科学家背叛了人民和科学。
【小题2】不能够体现历史剧与时代精神的奇妙关系的一项是()(3分)
A.容易产生激愤的年月,容易产生历史剧。
B.历史剧或以历史事件为根据,或以历史事件为骊歌、抒情、自白。
C.三年困难时期的60年代,出现来了众多的“勾践戏”。
D.德国向苏联发动进攻时,阿·托尔斯泰着手创作《伊凡雷帝》。
【小题3】(小题3)历史剧与时代精神的微妙之处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回答。(4分)
【小题4】根据文本内容,我们可以怎样去理解历史剧中的时代精神?请简要回答。(4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吴芳吉:国人之范
邹柱石
吴芳吉(1896 ---1932),为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国著名诗人。1896年出生在重庆杨柳街,8岁随父迁居江津“白屋吴宅”,世称“白屋诗人”。13岁时在作文课上写出名噪全川的《读外交失败史书》,被誉为神童。
他被称为诗词改革的先驱,是举国皆知、享誉一时的爱国诗人。其代表作《婉容词》,被中国诗界誉为“几可与《孔雀东南飞》媲美”的传世之作。《婉容词》描写了一位贤淑的乡下女子被出国留学丈夫抛弃而殉情的爱情悲剧。诗一发表就引起文学界的震惊,全国读者争相传诵,并被选入中小学教材。当时的读书人只要一提到吴芳吉就能随口吟诵出:“天愁地暗,美洲在那边?……”
今天来看,《孔雀东南飞》毕竟是永恒的经典,《婉容词》再怎么好,都没有可比性;但是当时的影响,可见一斑。他的人品、文品也曾受到周恩来、郭沫若等人的高度赞誉。1910年,吴芳吉凭才华考入北京清华园留美预科班。1912年因抗议美籍教师无理辱责因病缺考的中国同学,吴宓和吴芳吉等十人被选为罢课代表。吴芳吉年纪最小,仿骆宾王《代徐敬业讨武曌檄》,撰写《讨校长檄》,署名求公道。后拒绝认错被校方开除,时年16岁。
被清华开除后,吴芳吉流浪北京.后辗转去上海书局做校对,次年在同学资助下徒步回川,沿途乞讨、历时半年回到老家。这段直堕底层的经历,让吴芳吉了解了当时的中国社会。军阀的暴行、战乱的苦痛、百姓的困顿、女性的压抑……无不给其心灵带来震撼,成为笔底狂澜。吴芳吉的诗文成了反映民生疾苦的号角和武器:“三日不书民疾苦,文章辜负苍生多。”
这以后,吴芳吉一边读书,一边创作,一边从教。吴芳吉从教的足迹遍布全国,他凭自己的学识声望和至交好友吴宓等的介绍,做过中学教员,做过大学教授。先后受聘于西北大学、东北大学、成都大学、四川大学等名校。1929年,他与重庆籍教授一起致力创办了重庆大学,任文科系主任。
1931年,应当时的江津县县长邀请,辞去待遇较好的重庆大学文学系主任兼教授之职,返回江津中学任校长。吴芳吉到校后,在学校的砖柱上,亲笔书写“学、海、津、梁”四个篆字作校训,高薪聘请外地优秀教师到江津中学任教,特聘重庆大学的外籍教授来校讲学。江津中学在他的励精图治下,很快跃升为中华一流中学。
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际,时任江津中学校长的吴芳吉深夜读报,见此消息,立即亲自敲响校钟,集合全校师生上街游行抗议。1932年“一·二八”事变,日军进攻上海,十九路军奋起抗日,吴芳吉闻讯,慷慨高歌,欲单身一人赴前线杀敌,被师生从江边劝回。按捺不住的激情,使他创作了颂扬十九路军的抗日诗歌《巴人歌》:“三千子弟令如山,征衣未浣血斑斑……”这传诵一时的诗作,成了唤起民众抗战的动员令。本年5月4日,他应邀到重庆做宣传抗日的演讲,当众朗诵《巴人歌》,上千听众鸦雀无声,热血沸腾,泪流满面。
5月5日返回江津,当晚向全校师生讲述重庆各界同仇敌忾、心系抗战的情形,并再次朗诵《巴人歌》,朗诵未完而诗人兼校长的他已体力不支、脸色惨白地倒下了。5月9日,吴芳吉辞世,时年36岁,送葬者700余人。
芳吉自小家庭贫困,营养不良,文弱之人而具铮铮铁骨。思其在重庆朝天门码头只身赴国难之时,其慷慨苍凉,大有当年燕国荆卿屠秦之悲壮豪勇。虽享寿仅36载,胜活百年多矣。芳吉其为川人之范,国人之范。
(选自《重庆日报》)
相关链接:①吴芳吉少年生活的地方环境不好,盗娼赌博者多,父亲吴传姜就用石灰将墙门刷白并写“白屋吴宅”字牌,意为清白之家,吴芳吉就自取名“白屋吴生”。
②吴芳吉跨入诗界之时,正值“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他在诗歌创作中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论战“新旧文学观”。对诗界全部否定传统诗歌的“突变论”、全盘欧化的“另植论”、死守陈规的“保守论”都进行了批判,倡导诗歌要有时代感和现实感。
(庞国翔《用诗歌抵制日货的诗坛奇人吴芳吉》)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求学的坎坷,生活的艰辛,一方面使得吴芳吉四处飘零,深陷社会底层;另一方面,也使吴芳吉的诗歌更加接近民众,更具鲜明的现实主义特色。
B.年少轻狂的吴芳吉为抗议美籍教师辱责中国同学,便仿唐骆宾王《讨武曌檄》撰写《讨校长檄》,书于横幅长条并署名张贴,最终被学校开除。
C.颂扬十九路军的抗日诗歌《巴人歌》倾注了吴芳吉的满腔热情,激发了广大人民的抗日斗志,也成为了吴芳吉的生命绝唱。
D.吴芳吉既是一个诗人,也是一个教育家,他在担任江津中学校长期间他励精图治、高薪聘请外地优秀教师到江津中学任教,并提出了“学、海、津、梁”的四字校训。
【小题2】下列对有关材料的分析和概括,恰当的两项是(    )
A.吴芳吉虽被誉为神童,但他的《婉容词》与《孔雀东南飞》相比,无论是艺术形式还是思想内容,都相去甚远,无法比拟。
B.吴芳吉虽然没有从清华大学毕业,但是后来他一边读书,一边创作,一边从教,完全凭借个人的努力。在以后的日子里曾受聘于西北大学、东北大学、成都大学、四川大学等名校。
C.“文章合为时而著”,吴芳吉倡导诗歌要有时代感和现实感,他的诗歌始终与时代的脉搏一起跳动,根系百姓,深入底层,成为了反映民生疾苦的号角和武器。
D.吴芳吉性情刚硬急躁,例如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际,他“深夜读报”见此消息,便不顾及师生已然安睡的事实,立即亲自敲响校钟,集合全校师生上街游行抗议。
E. 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多次引用诗句,这样既突出了吴芳吉诗人身份的特点,又概括了他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生平事迹和主要成就,同时文中多次引用吴芳吉自己的诗句,使得文章在表达方式上富于变化,更能激发读者的阅读思考。
【小题3】文中说,“芳吉其为川人之范,国人之范”。吴芳吉身上有哪些方面可为人之楷模?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老树画画:求之不得,不求自得
老树不是画画的,他是个教书匠。1983年南开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在中央财经大学任教至今。老树本来不叫老树,叫刘树勇。也许像他说的,因为很小就长成了很苍茫的样子,在他很年轻的时候,学生们就“树哥”“树叔”地叫他,要叫到“树爷”的时候成了“老树”,既然自己的本名叫起来有点不大顺口,他就找个大家都叫得顺的名字用起来。“我的长相太凄凉了,上下五千年提前都长好了。”他自嘲地呵呵一笑,大家跟着乐了,初见的拘谨和陌生就渐淡渐散了。
老树书教得好,学生知道。学生描画他教授公文写作课的状态:“铃声响过,晃着进门,低头看一眼课本,抬眼扫一下我们,然后滔滔江水般流泻出真知灼见、性情心声。他讲西南联大里中国文化界的翘楚、讲风华绝代的林徽因,讲钱钟书的《围城》,讲张艺谋的《红高粱》,讲卢梭的《忏悔录》,讲诗经,讲高更、塞尚,讲波普艺术、解构主义,还有好些我们闻所未闻的新鲜事……这些完全无法用‘公文写作’涵盖的东西听得大家如痴如醉。要下课的五到十分钟,他才会懊恼地讲一会儿课本,期间还夹杂‘公文写作,神马东西’之类的抱怨,直到下课铃响,仿佛扔掉了课本的郁闷,说声‘去也’,踹门而出……”
老树的画中人,悠闲简静明朗。却并不是那些所谓的隐士形象,是街头巷尾市井喧哗滋味饱满的世俗常人,他们性情、生动、自然,关切现实又洞明人生。
老树喜欢民国的趣味,而这民国又非确然的民国,只是他心里想象和希望的趣味——“女子温婉良顺,男子温文尔雅,世俗活泼生动,自由自在,一切都是慢慢的、闲闲的。人们的脸上看不到急切的欲望,一切都是无可无不可的那么一种意思。”画中那个长衫男子一会儿树下独坐,一会儿花旁独立,一会儿山间独行,一会儿屋中独酌,独来又独往,却怡然自得。
“他是我,又不是我”。老树说。画中的长衫先生,闲适、率性,肆无忌惮。一如过去的老树,会戏谑地表达情绪。
有读者提出,画中的闲适与现实的忙碌嘈杂完全不一样,你能接近画中的生活状态吗?老树回答说:“画里那么悠闲,生活却忙忙碌碌,怎么可能达到!因为没达到,所以才缺什么补什么。焦虑是常态,谁都一样,我也一样。我不可能像画里那么悠闲,但身体做不到,心境或者能做到。”
于是他画,画一种虽不能至却心向往之的空间情境,他的画成了另一个老树在无人知晓的世界里的梦呓。
对他,画的结果不重要,重要的是画画的过程。他那些别人一掷千金想求的画,在地上桌上椅子上箱子里随意堆放着。“把内心关注放在怎么做好一件事上,解决这个具体问题就可以了,最终东西拿出去别人说好,不重要。是让自己的内心丰富起来,而不是去炫耀,不是表演给人看,你要相信这一切东西都是解决你自己的问题,让你自己通达、精细,对自己日常生活起居坐卧有要求,你这个人慢慢才像个样子了。”
作家杨葵曾著文评说老树:“如果纯凭个人喜好,我甚至想说,老树文字第一,书法第二,画排其三。”又说:“老树文字有股特殊的稳,并非四平八稳那种寡淡之稳,亦非精巧设计那种做作之稳,更非所谓风轻云淡的鸡汤之稳;他是左冲右突,纵横捭阖,却又胸中有丘壑,可点百万兵的动态之稳。快人快语,口无遮拦,得意处长篇大论,愤怒时脱口骂娘,论人事也常有论据不足便下大结论之嫌……按说这么个写法非常危险,容易跌入莽撞汉子夸夸其谈的恶境,但是没有,得力于几点——力量、心智、修养。”
老树的微博,粉丝近百万。他也曾开过博客,其思想其语言其风格吸引了大批簇拥者,2006年,他以一篇《走了》叫停了自己的博客。有粉丝留言,用“阿甘不跑了,我们怎么办”来形容心中的迷茫和困惑。其实阿甘跑或者不跑都不为什么,老树也是,博客想开的时候就开了,想停就停下,没有,也不想为什么。(选自《北京日报》2015年09月,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他拥有山东大汉与生俱来的粗犷,内心却敏感细腻,情感也十分丰富”,老树的研究生曾泽鲲说。与课堂上诙谐豪放的树老师不同,私下里的老树很期待享受这个属于自己的孤独空间。
②老树博闻强记,他的研究广泛涉及文学、绘画、电影、书法等领域。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他转而关注当代中国摄影发展及传播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有大量批评文章行世,著作数十种,策划诸多影像展览,摄影圈里,提到刘树勇,是响当当的名字。只是,他不把自己的博学当个什么了不起的事,这些不过是“看过些杂书,想过些事,码过些字”罢了。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老树在教授公文写作内容时滔滔不绝,流泻出真知灼见、性情心声,大家听得如痴如醉。
B.老树喜欢民国的趣味,因为这民国又非确然的民国,是他心里想象和希望的趣味,女子温婉善良,男子温文尔雅,传达出世俗的生动与自在。
C.作者认为对于老树而言,画的结果不重要,重要的是画画的过程,把内心关注放在怎么做好一件事上,是让自己的内心丰富起来,而不是去炫耀,不是表演给人看。
D.老树画作中的身穿民国长衫、戴着斗笠的长衫先生,闲适、率性,就是现实中的老树的真实写照。
E. 老树的微博想开就开,想停就停,没有,也不想为什么,一如他画中人物的率性、肆无忌惮。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文中引用作家杨葵对老树的评价,说明力量、心智、修养对他的文字、书法和画画都有深厚的影响。
B.老树研究生曾泽鲲的话展示出老树享受孤独,细腻的一面,能使读者很好地了解老树的画中人为什么也是关切现实又洞明人生,为什么那样地慢慢的,闲闲的。
C.老树把自己的博学概括成“看过些杂书,想过些事,码过些字”,所以他能淡然地把别人想求的画随意堆放着,而关注作画的过程。
D.本文在描写传主时既有事件和传主自述的正面描写,也有他人评价的侧面描写,正侧面结合,塑造了一个丰满的人物形象。
【小题3】老树一个教书匠,却以画家的身份成名;教的公文写作,却抱怨“公文写作,神马东西”这个看似处处充满了矛盾的人,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中国建筑似乎一直在追求着曲线的性格:汉魏古拙,唐辽遒劲,两宋舒展,明清严谨,其间还有地方风格的差异。本来中国建筑的木结构是以逻辑结构和艺术构图的严整规划来显示其理性精神的,但就在结构最要紧的屋顶上又突出显示了奇特的浪漫情调。这一现象非常生动地表现出那种理性中有浪漫的传统美学精神,它说明精神可以注入物质,审美可以运用逻辑这样一种人的能动力量。同时也说明了中国人对诸如圆通、婉转、湿润、缱绻等风神品格的追求,总是在可能借助的审美对象中着意加以抒发,屋顶曲线就是审美意识的借题发挥。
理性与浪漫的交织,最典型的莫过于园林艺术了。中国园林“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种种引人入胜之处早已蜚声世界。这里着重要说的是在所谓模拟自然、咫尺山林的诗画意境中的审美主导精神,传统园林不乏奇特而浪漫的造景题材:汉武帝的上林苑、建章宫,设牵牛织女象征天河;西汉梁孝王兔园中有百灵山、落猿岩、栖龙岫、雁池、鹤洲……清圆明园“移天缩地在君怀”,集中了江浙名胜;避暑山庄概括了江南塞北、长城内外的雄奇景物。私家园林虽没有这种气派,但也力求在不大的空间内表现出多种意境,经常在匾联中加以阐释。题材如此驳杂,画面如此变幻,但最终还是清醒地在理性指导下创作。所谓意境如果没有游赏者参加共同创造,单纯的花木山水亭阁实在活力不大。它必须调动一切可能调动的因素,创造出诸如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涉门成趣、曲径通幽等多变而流动的画面,把游览者置于时间的推移序列过程中,达到“步移景异”,才能触景生情。造园的手法很多,《园冶》的作者声明“造园无格”,不过“得景随形”“俗则屏之,嘉则收之”而已。
与日本园林相比,这一点就更加清楚。日本园林受佛教影响很深,常常追求静观内省的意境,精巧而素雅,富有出世感。中国园林则以《园冶》总结的“巧于因借,精在体宜”说得最透,它体现了入世的进取力量。日本园林可居可悟,而中国园林更多的是可赏可游。这种入世的理性,以康熙皇帝御制《避暑山庄记》谈的最为切实:“度高平远近之差,开自然峰岚之势。依松为斋,则窍崖润色;引水在亭,则榛烟出谷……至于玩芝兰则爱德行,睹松竹则思贞操,临清流则贵廉洁,览蔓草则贱贪秽,此亦古人因物而比兴,不可不知。”
一切诗情画意,寄情托性,还得观赏者审美心理的再创造。这种积极进取的,既是理性分析的,又是浪漫想象的生动交融,才是中国园林的主导精神。因而充分调动一切自然的、人工的条件,尽量创造丰富而流动的画面,提供可供驰骋想象力的广阔场地,才是中国园林的主要手法。
(节选自王世仁《理性与浪漫的交织》)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建筑与园林艺术都有各自的建造理念和不同的审美表现,但理性与浪漫的和谐统一却是其共同的追求。
B.中国传统园林艺术非常强调游赏者在园林意境美创造中的作用,一个园林缺失了游赏者的再创造,就会变得枯燥乏味,失去活力。
C.日本园林深受佛教影响,常常追求静观内省的形式,注重居住环境的精巧和素雅,强调人在其间获得的出世体验。
D.中国园林既是理性的,又是浪漫的,既注重自然环境的特点,也强调人工创造的能动性,充满了积极进取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