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老树画画:求之不得,不求自得
老树不是画画的,他是个教书匠。1983年南开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在中央财经大学任教至今。老树本来不叫老树,叫刘树勇。也许像他说的,因为很小就长成了很苍茫的样子,在他很年轻的时候,学生们就“树哥”“树叔”地叫他,要叫到“树爷”的时候成了“老树”,既然自己的本名叫起来有点不大顺口,他就找个大家都叫得顺的名字用起来。“我的长相太凄凉了,上下五千年提前都长好了。”他自嘲地呵呵一笑,大家跟着乐了,初见的拘谨和陌生就渐淡渐散了。
老树书教得好,学生知道。学生描画他教授公文写作课的状态:“铃声响过,晃着进门,低头看一眼课本,抬眼扫一下我们,然后滔滔江水般流泻出真知灼见、性情心声。他讲西南联大里中国文化界的翘楚、讲风华绝代的林徽因,讲钱钟书的《围城》,讲张艺谋的《红高粱》,讲卢梭的《忏悔录》,讲诗经,讲高更、塞尚,讲波普艺术、解构主义,还有好些我们闻所未闻的新鲜事……这些完全无法用‘公文写作’涵盖的东西听得大家如痴如醉。要下课的五到十分钟,他才会懊恼地讲一会儿课本,期间还夹杂‘公文写作,神马东西’之类的抱怨,直到下课铃响,仿佛扔掉了课本的郁闷,说声‘去也’,踹门而出……”
老树的画中人,悠闲简静明朗。却并不是那些所谓的隐士形象,是街头巷尾市井喧哗滋味饱满的世俗常人,他们性情、生动、自然,关切现实又洞明人生。
老树喜欢民国的趣味,而这民国又非确然的民国,只是他心里想象和希望的趣味——“女子温婉良顺,男子温文尔雅,世俗活泼生动,自由自在,一切都是慢慢的、闲闲的。人们的脸上看不到急切的欲望,一切都是无可无不可的那么一种意思。”画中那个长衫男子一会儿树下独坐,一会儿花旁独立,一会儿山间独行,一会儿屋中独酌,独来又独往,却怡然自得。
“他是我,又不是我”。老树说。画中的长衫先生,闲适、率性,肆无忌惮。一如过去的老树,会戏谑地表达情绪。
有读者提出,画中的闲适与现实的忙碌嘈杂完全不一样,你能接近画中的生活状态吗?老树回答说:“画里那么悠闲,生活却忙忙碌碌,怎么可能达到!因为没达到,所以才缺什么补什么。焦虑是常态,谁都一样,我也一样。我不可能像画里那么悠闲,但身体做不到,心境或者能做到。”
于是他画,画一种虽不能至却心向往之的空间情境,他的画成了另一个老树在无人知晓的世界里的梦呓。
对他,画的结果不重要,重要的是画画的过程。他那些别人一掷千金想求的画,在地上桌上椅子上箱子里随意堆放着。“把内心关注放在怎么做好一件事上,解决这个具体问题就可以了,最终东西拿出去别人说好,不重要。是让自己的内心丰富起来,而不是去炫耀,不是表演给人看,你要相信这一切东西都是解决你自己的问题,让你自己通达、精细,对自己日常生活起居坐卧有要求,你这个人慢慢才像个样子了。”
作家杨葵曾著文评说老树:“如果纯凭个人喜好,我甚至想说,老树文字第一,书法第二,画排其三。”又说:“老树文字有股特殊的稳,并非四平八稳那种寡淡之稳,亦非精巧设计那种做作之稳,更非所谓风轻云淡的鸡汤之稳;他是左冲右突,纵横捭阖,却又胸中有丘壑,可点百万兵的动态之稳。快人快语,口无遮拦,得意处长篇大论,愤怒时脱口骂娘,论人事也常有论据不足便下大结论之嫌……按说这么个写法非常危险,容易跌入莽撞汉子夸夸其谈的恶境,但是没有,得力于几点——力量、心智、修养。”
老树的微博,粉丝近百万。他也曾开过博客,其思想其语言其风格吸引了大批簇拥者,2006年,他以一篇《走了》叫停了自己的博客。有粉丝留言,用“阿甘不跑了,我们怎么办”来形容心中的迷茫和困惑。其实阿甘跑或者不跑都不为什么,老树也是,博客想开的时候就开了,想停就停下,没有,也不想为什么。(选自《北京日报》2015年09月,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他拥有山东大汉与生俱来的粗犷,内心却敏感细腻,情感也十分丰富”,老树的研究生曾泽鲲说。与课堂上诙谐豪放的树老师不同,私下里的老树很期待享受这个属于自己的孤独空间。
②老树博闻强记,他的研究广泛涉及文学、绘画、电影、书法等领域。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他转而关注当代中国摄影发展及传播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有大量批评文章行世,著作数十种,策划诸多影像展览,摄影圈里,提到刘树勇,是响当当的名字。只是,他不把自己的博学当个什么了不起的事,这些不过是“看过些杂书,想过些事,码过些字”罢了。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老树在教授公文写作内容时滔滔不绝,流泻出真知灼见、性情心声,大家听得如痴如醉。
B.老树喜欢民国的趣味,因为这民国又非确然的民国,是他心里想象和希望的趣味,女子温婉善良,男子温文尔雅,传达出世俗的生动与自在。
C.作者认为对于老树而言,画的结果不重要,重要的是画画的过程,把内心关注放在怎么做好一件事上,是让自己的内心丰富起来,而不是去炫耀,不是表演给人看。
D.老树画作中的身穿民国长衫、戴着斗笠的长衫先生,闲适、率性,就是现实中的老树的真实写照。
E. 老树的微博想开就开,想停就停,没有,也不想为什么,一如他画中人物的率性、肆无忌惮。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文中引用作家杨葵对老树的评价,说明力量、心智、修养对他的文字、书法和画画都有深厚的影响。
B.老树研究生曾泽鲲的话展示出老树享受孤独,细腻的一面,能使读者很好地了解老树的画中人为什么也是关切现实又洞明人生,为什么那样地慢慢的,闲闲的。
C.老树把自己的博学概括成“看过些杂书,想过些事,码过些字”,所以他能淡然地把别人想求的画随意堆放着,而关注作画的过程。
D.本文在描写传主时既有事件和传主自述的正面描写,也有他人评价的侧面描写,正侧面结合,塑造了一个丰满的人物形象。
【小题3】老树一个教书匠,却以画家的身份成名;教的公文写作,却抱怨“公文写作,神马东西”这个看似处处充满了矛盾的人,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9-02 09:01:2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字是文明发展的载体,记录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与经验教训。如果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字消亡了,其文明发展的根基也就动摇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应将汉字教育作为凝神聚力、铸魂固本的战略工程。
清末民初以来,受日本“脱亚入欧”的影响,中国一些知识分子对中华文化的根基——汉字产生了怀疑。“汉字落后”论者认为“汉字不灭,中国必亡”,声称汉字的出路在于“拉丁化”;“汉字难学”论者主张汉字“拼音化”与“简化”;“儿童识字有害”论者主张放弃汉字教育。这些论调在近几十年仍有一定市场,比如20世纪80年代,有人就认为“计算机是汉字的掘墓人”。
当前,汉字教育遇到两个挑战。一是外语教育的挑战。现在,英语是学生的必修课,学习英语在一些人看来可以改变命运。受这种价值观影响,在汉语与英语之间,一些人更重视学习英语,这直接冲击与削弱了汉字教育。二是信息化的挑战。随着信息化的迅猛发展,人们通过敲击键盘输入汉字越来越便捷,在古人眼中形神兼备的汉字,现在变成了电脑键盘、手机屏幕上字母组合的产物。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书写汉字的机会在变少,提笔忘字的时候在增多。从这些角度来说,汉字面临危机绝不是危言耸听。
汉字是一种象形文字,具有“形、音、义”三要素。汉字不单单表达概念、内涵、外延等,还给人带来图形、联想、感觉等。学习与理解汉字,应遵循汉字自身的规律和特点。拼音文字是由字母组成的文字,其教学是用拼音的方法。我国汉字教学引进了这种方法,并将其作为汉字教学的主要方法。这种用拼音文字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汉字教育的理念与实践有哪些优点和缺点,值得我们深思。
近年来,随着国人文化自信的提升,为适应汉字在海外传播的需要,不少学者开始重新审视汉字教学的方法,合理借鉴我国传统汉字教学的经验。有的教学实验根据“形、音、义”三要素和儿童擅长“形象记忆”的特点,探索“从字形讲字义,从生活讲汉字”和“因形分类、因类施教”等汉字教学的新理念与新途径,让学生对汉字生爱恋、会思考,甚至实现以字养德。这类教学实验,对完善汉字教育有积极意义。
加强汉字教育,除了不断创新汉字教学的方式方法,更重要的是提升全社会对汉字教育的重视程度。我们要把汉字教育提升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的高度来认识。只有这样,才能让古老的汉字在信息时代焕发新的生机,才能让中华文化的优秀基因植根于一代代中国人心中。
(摘编自王殿卿《汉字教育攸关文化传承发展》)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汉字记录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进程与经验教训,是中华民族繁衍发展的基础。
B.现在一些人鄙视汉语而重视英语,直接冲击和削弱了汉字教育,不利于文化传承。
C.我国汉字教学将拼音的方法作为主要的方法,其实忽略了汉字自身的规律和特点。
D.汉字教学的方式方法的创新,有助于激发学生对汉字的兴趣,从而实现以字养德。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首尾呼应,论述了当下汉字教育的重要意义,对如何加强汉字教育提出了建议。
B.文章引用20世纪80年代的一种观点,为证明当时对汉字产生怀疑的情况依然存在。
C.文章从历史与现实两个角度分析了汉字面临的危机,指出了加强汉字教育的必要性。
D.文章第五段在论证汉字教学可借鉴传统汉字教学经验时,用了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我们不进行汉字教育而使用拉丁化文字,那么我们文明发展的根基必然被动摇。
B.“汉字落后”论者、“汉字难学”论者与“儿童识字有害”论者都主张放弃汉字教育。
C.探索汉字教学的新途径,既有益于国内的汉字教育,也有益于汉字在海外的传播。
D.创新汉字教学法,提升全社会对汉字的重视程度,都有助于让古老汉字焕发新生机。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我是你弟弟

朱 宏

老人是在菜市场截住梁贵的,当时梁贵刚买好了菜,推车要走,老人用干枯的手钳住了车把。

“你姓杨吧?”老人像是问话,但是口气却很确定。

梁贵说:“我姓梁。”

“没错,你就是毛弟。”老太太把车把攥得更紧了。

梁贵认为这位杨姓老兄肯定做了对不起老太太的事儿,一口大黑锅眼看着要扣到自己背上来了,吓出了一身冷汗。于是,提高了声音说:“你认错人了,我真的不姓杨,也不是啥毛弟。”

老太太就哭了起来,一边抹着眼泪一边说:“姐对不起你,姐对不起你啊。”

老太太这一哭,立刻就吸引了人过来围观。人们通过老太太的哭诉逐渐听出了原委。

事情还得从抗战年代说起。

那时候杨姓老太太还是个小姑娘,村里人唤她毛丫,毛丫下面有个弟弟叫毛弟。毛丫爹娘死得早,只有姐弟俩相依为命。膏药旗要进村的时候,毛丫就领着弟弟逃出了村子。

那一天毛弟走不动了,毛丫把他按在墙根说:“蹲在这里别动,等姐回来。”

毛丫是太想给弟弟弄到吃的了,说完就独自讨饭去了。但她回来的时候,墙根下却没了弟弟的影子。

于是,她一边躲避战乱一边开始寻找弟弟,这一找就找了一辈子,就找到了梁贵家附近的这个菜市场。

有人说,恭喜你啊梁贵,找到了失散多年的姐姐。

梁贵说:“你胡扯哩吧,她那弟弟到现在也有七十多岁了吧,差两辈人呢。”

老太太哭得紧,梁贵想走是走不了了,于是,就闹到了市场管理处。

市场管理处主任悄声给梁贵出了个馊主意:“你就认下吧,打发她走了,你就可以回家做饭了。”

没有好主意的时候,馊主意也算是个主意,认就认了吧。

梁贵就换了个笑脸说:“姐,我就是毛弟。”

老太太一听到这话,长出一口气,身子就软在地上不省人事了。

大家把老太太放平在地上,梁贵吓得拨了三次才拨对了急救电话。

老太太住进了医院,人倒没什么大碍。事情本来跟梁贵没什么关系,但是又跟梁贵脱不了关系,梁贵只得垫付了医药费,并且还请了两天假,像孙子,不对,像亲弟弟那般照顾老太太。

老太太攥着梁贵的手不停地说:“好了,这下可好了,这下可以跟咱娘交代了。”

老太太又说:“毛弟,抽空回去看看吧,咱家现在好过了。”

梁贵说:“好呀,好呀,你病好了咱就回去。”然后就问“姐姐”现在家住哪里,家里还有什么人。

两个中年汉子风尘仆仆地跑来了。

老太太一指梁贵说:“他是你舅,喊舅。”

汉子们愣住了,再看梁贵的表情似乎是认了这个姐,再看老太太,满眼的期待。汉子们张了几次嘴终于喊出了“舅”。

汉子们告诉梁贵,娘有时糊涂有时清楚,有的事糊涂有的事清楚。在找弟弟这事儿上是清楚的,但是对于弟弟到底应该多大就糊涂了,她可能感觉他弟弟才走失了没几年,因此就认为他弟弟应该是十几二十岁的后生。娘老是偷跑出去找弟弟,有时一跑就是几个月。

梁贵叹口气说:“你娘这辈子不容易啊。”

汉子中的一个说:“不管是真是假,找到你算是了了俺娘的心愿了。”

分别在即,梁贵安排了一桌告别宴。他对这顿饭有着矛盾的心情,一是觉得这顿饭本无来由,反过来又觉得这倒也算做了件好事。老太太端坐正中,慈祥地看着大家。汉子们喝得很酣畅,喝得张口闭口地喊“舅”,连梁贵自己都以为真的是他们的舅舅了。

大约三个月后的一天,梁贵接到了汉子打来的电话,电话里的人哽咽着说:“舅,俺娘,你姐她……走了。”

梁贵听到电话,心里一阵难过,眼里渐渐噙满了泪水。

(选自《百花园》,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运用倒叙的手法,开头先写梁贵在菜市场被老人截住的场景,然后才交代老人与弟弟失散的情节,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B.小说善于运用细节表现人物,老太太晕倒后“梁贵吓得拨了三次才拨对了急救电话”,反映出梁贵的紧张和恐惧。
C.对母亲认梁贵为弟弟这件事,小说运用了神态、动作和语言描写,反映出汉子们由发“愣”,到狐疑,再到接受的心理过程。
D.小说写到梁贵对告别宴有矛盾心理,符合人物身份和情节发展,也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和丰满。
【小题2】小说中“老太太”有哪些形象特征?试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以梁贵接到汉子打来的老太太去世的电话结尾,这样安排结局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近日,一档网络综艺节目《中国有嘻哈》自播出后,引发广泛讨论,无论是导师还是选手都大受关注。节目版权的问题一直颇受争议,早前就有网友质疑该节目无论是赛制、LOGO、舞台,甚至话筒都和原版节目相差无几。7月26日,韩国MNET电视台证实《中国有嘻哈》没有购买《show me the money》版权,对节目高度相似的行为感到非常遗憾。无独有偶,上周湖南卫视刚刚开播的真人秀节目《中餐厅》,也因涉嫌抄袭踩到了雷点,部分网友甚至去豆瓣打一星以示抗议。近年来我国诞生的“原创”新综艺仿佛总能和韩国某热门综艺扯上关系。禁韩令下,版权不清白的新综艺越来越多。它们自诞生就不受欢迎,引起中韩网友、媒体阵阵讨伐。韩国方面也曾公开点名“抄袭”:东方卫视抄袭MBC综艺节目《无限挑战》,推出了《极限挑战》;湖南卫视抄袭SBS电视台《英才发掘团》制作了《神奇的孩子》,抄袭TVN电视台《三时三餐》制作了《向往的生活》;江苏卫视抄袭KBS第2频道《歌曲之争——胜负》和SBS电视台《神的声音》,制作了《更好的声音》和《一唱到底》等。
(摘自人民日报《从<中国有嘻哈>到<中餐厅>为何综艺总陷抄袭》)
材料二:
2015年综艺节目在四大地方卫视编排占比图

材料三:
2017年春节前后,《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见面如字》《朗读者》等节目的播出赢得了观众的一片叫好,新一代文化类节目——“文化+综艺”的模式被观众盛赞为“一股清流”。
“清流”自有源泉。中国源远流长的五千年文化,自有其深厚的内容供养。梳理中国电视文化类节目的一路发展,我们不难发现,这些受到观众好评的电视综艺节目表达形式的创新,特别是真人秀元素的吸纳,才是赢得观众喜欢的良方。
电视节目的功能说到底是大众娱乐,“寓教于乐”仍然需要适度的娱乐表达。而这一次“文化+综艺”类节目获得盛赞,恰好从另一个方面说明受众对当前充斥屏幕的综艺娱乐节目成为纯粹游戏甚至恶搞的“愚乐”节目的厌倦。同时,经过近几年电视综艺版权的引进热,新一代“文化+综艺”类节目的模式创新,也为中国电视综艺赢得了文化自信,希望这一股文化的清流能够让中国的电视综艺最终走出“愚乐”之流。
(摘自吴生华《从“模仿引进”到“模式创新”——中国电视综艺节目发展路径浅析》)
材料四:
“当我们一再说创新的时候,所谓创新,更多意义上不是全新的、前所未有的创造,更多的还是在原有节目元素基础之上的重新组合、与时俱进。创新,更多还是模仿基础上的新,继承基础上的新,对各种节目元素和文化要素的新的融合”。电视综艺节目在收视和口碑上的双向成功,与其真诚的态度、巧妙的节目定位、新鲜的表达语态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分不开的。电视综艺节目不仅要对受众进行细分,在细分市场中找准定位,开辟未被涉足过的领域,要从受众角度思考,尊重受众,带着真诚策划节目,而且要打破常规思维,整合各界各领域的资源,创新节目表达形式。
(摘自李红霞《浅谈央视<开讲啦>对中国电视综艺节目的创新启示》)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近年来,我国几家地方卫视推出的几档新综艺,如《中餐厅》《向往的生活》等,虽然名曰“原创”,却因版权不清白而受到质疑。
B.以《中国诗词大会》《见面如字》《朗读者》为代表的电视文化类节目创新了表达形式,吸纳了真人秀元素,被观众盛赞为“一股清流”。
C.从2015年四大地方卫视编排占比看,综艺节目无论是播出比重还是收视率都高居榜首,严重挤压了电视剧、新闻时事和其他节目的发展空间。
D.真诚的态度、巧妙的节目定位、新鲜的表达语态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不仅能让电视综艺节目获得较高的收视率,还能赢得良好的口碑。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不仅《中国有嘻哈》版权受到争议,陷入抄袭嫌疑,还有多家电视台的所谓新综艺与韩国的某些热门综艺也撇不清关系,导致中韩两国关系紧张。
B.从材料二的节目编排看,尽管四家电视台的新闻时事节目播出比重不大,但收视率都高于播出的比重,这与综艺节目的播出与收看的占比情况恰恰相反。
C.提高综艺节目的收视率的关键是开辟未被涉足过的领域,这需要从受众角度思考,带着真诚策划节目,打破常规思维,整合各种资源,创新节目表达形式。
D.以上材料反映了中国综艺节目从模仿引进到模式创新的全过程。“文化+综艺”类节目的模式创新,标志着中国电视综艺已正式走上了一条创新的发展道路。
【小题3】中国综艺节目应该怎样做才能健康发展?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康家酒传奇
  巩县康家酿酒有些年头了。
  康家酒很少流出庄外,这里有个秘密,康家酒的秘方来自洛阳福王,明末清初“康朱联姻”时朱家败落,这个王家酒方也来到了康家,外人一般不知。
  为了保证酿酒秘方不外露,康家一代只有一人掌握整套酿酒技术,康豫就是这一代康家酒的传承人。
  康豫酿出来的酒,只要喝过的人,没有一个不说好的。康豫不会喝酒,这是康家上下都知道的秘密,酿酒的不喝酒,小一辈人不信,问他本人自然不会有结果,问老一辈人,得到的都是肯定的答案。
  康豫的儿子长大了,和邻村一家有些官家背景的乡绅结亲。按乡俗女方应允婚事之前,男女双方主要长辈要聚在一起喝顿结亲酒。康家有家酿的酒,自然酒宴上喝康家酒。康家酒的特点是绵甜醇香、回味悠长,入喉爽口甘甜,后劲很大。康家几位长辈酒过数巡后,纷纷表示不胜酒力。女方几位也担心入口甜醇的酒有后劲,渐渐地都只是在礼节上举举杯了。独有女方一位族叔自恃酒量超人,在酒席上向康家人挑战,嘴里还不干不净数落康家酒没劲,入口没一点呛劲,不如烧刀子过瘾。
  康豫一直没有作声,毕竟自己是主人,再说酒桌上的酒话也当不得真,随这位族叔涨红着脸信口开河。
  眼看自家的陪客都喝得差不多了,再也没人去应和客人的挑战。康豫就开口婉言劝说客人,暗示康家酒后劲较大,一会酒劲上来要撑不住的。谁知不说还好,一说反倒惹火了族叔,说除非答应和他斗酒,不然这门婚事他第一个不答应,要不承认自己是个怂人也行,这酒就免了。也许是酒劲开始上来,女方客人中有几位居然也附和起这位族叔的话,一定要康豫答应斗酒,不然就不必谈亲事了。
  这下把康豫逼到了墙角,再也没有退路了。康豫站起身,说一句“我答应”,转身叫人拿来一摞大碗,先在自己面前一字排开放好,整整九只碗。又从桌旁捧起一坛没有开封的康家酒,拍掉泥封,在面前的碗里“汩汩”倒满。
  一连串的动作吓得在座的康家人目瞪口呆,有几位忍不住喊出来:“康豫是滴酒不沾的啊!”康豫报以一笑:“今天这阵仗我是不趟不行啊!只是有一点拜托,待会我喝赢了,不要和我说话,扶住我回去就是。”
  康豫对女方客人说:“这几十年,我没有喝过一口酒,康家上下是妇孺皆知。今天既然答应斗酒,我先喝三碗,算我弥补前面的。”说完,一口气喝完面前的三大碗。
  随后对挑战的那位说:“接下去我俩一对一吧!第一轮我先喝,第二轮你先喝,同意的话我们就这样喝下去,谁喝不了就认输。”女方的族叔已经被康豫的三大碗震慑了,连连点头。
  第一轮两人都一仰脖子“咕咚咕咚”下去了。第二碗女方族叔先喝,他中间停顿两次才喝完,康豫依然一仰脖子喝下去。第三轮开始,康豫双手捧碗,似笑非笑地扫视了全场,双手捧碗举过头,仍然一口气喝完。女方族叔喝第二碗时已经慢了半拍,面对第三碗酒,有些犹豫。在场的双方客人都起哄要他快点,他扶住桌子好半天才哆哆嗦嗦站起身来。他伸出双手也想着像康豫一样双手捧住酒碗,结果双手颤抖不停,酒液在晃动不已的碗四周荡出,还没举到嘴边,手一松,酒碗“哐当”一声掉落在地,紧跟着人也软泥一样瘫了下去。
  康豫说一声“承让”,慢慢走回了家,然后躺在床上,睡了一天一夜才醒来。
  女方那位族叔被人抬回家,躺了三天三夜才醒过来,在床上打了一个长长的酒嗝,叫一声“好酒!好酒量!”,又翻身睡了过去。再次醒来,带了礼品专程去到康家找康豫,为自己酒席上说的不当之言当面赔礼道歉。
  至此康家人才知道,康豫年轻时其实是会喝酒的,刚执掌酿酒时,酒醉误了事,因此向家族主事的保证过酿酒就戒酒。
  康豫酒醒后第一件事就是向家族主事的提出辞去酿酒职位,主事的征求家族长辈意见,大家纷纷表示这次情况特殊,可以原谅。康豫认为自己没有遵循“遇事让人一步,自然有周转余地”的祖训,致使客人酒醉倒地。再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不能因为自己的行为影响家族的声誉,玷污康家诚实、守信的家风家训,坚辞不就。
  若干年后,继续保持北方风味,具有绵甜清香、纯洁透亮、回味悠长特点的康家酒接待了老佛爷,被老佛爷赐名“康百万酒”,已是后话。
选自《天池》
【小题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三段主要交代了康家酒秘方的来处,这个秘方来自洛阳福王,“康朱联姻”才有机会落到康家,正因为它来自洛阳福王,所以酿出的酒才好喝。
B.康豫是康家酒的唯一传承人,但他却不会喝酒,这成为康家上下都知道的秘密,作者以此设置了悬念,使读者急于了解康豫不会喝酒的原因。
C.作者在塑造人物时运用了各种手法,使人物形象特征突出。如在描写康豫、女方族叔时,主要运用了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
D.看似简单的故事实则内涵深刻,本文借助康家酒的传奇故事传达出一个主题,那就是:无论做人还是做事都要诚实、守信。
【小题2】康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本内容进行概括。
【小题3】有人认为文章的最后一段属于画蛇添足,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就此问题进行探究。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任务驱动型作文”源自于西方国家日常语言教学和写作教学的“任务型语言教学法”,这种语言教学法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而提出的,其核心是在明确“任务”的前提下,完成语言交际口语或书面语表达。这种教学法,根据完成任务过程中所产生的互相影响把任务分成五类:拼板式任务,要求学生把散乱的若干信息拼成一个整体;信息式任务,给两个或两组学生有互补作用的信息,为了完成交际任务,双方必须协商以探清对方的信息;解决问题式任务,给学生一个问题及一系列信息,让其找到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案;做决定式任务,给学生一个可能有几种结局的问题,让他们通过协调和讨论选择一种结果,进行论述;交换意见式任务,学生参与讨论,交换意见,但无须达成一致。
国内一些学者在“任务型语言教学法”的基础上,增加“驱动”一词,用于作文教学。教育部考试中心的张开明确提出了2015年高考课标全国卷作文的两道题目均属于“任务驱动型作文”,并对其概念做出阐释:“试题往往是给学生创作出一个情境,出现对立性的问题,让考生通过写作,提出解决处理问题的想法和方案……如今年作文中‘写信’‘权衡与选择’等任务型指令,着力发挥试题引导写作任务的功能,使考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辨析关键概念,在多维度的比较中说理论证。”他认为,在材料作文中增加任务驱动型指令,能“较好地解决材料作文的泛角度与阐释作文收缩性之间的矛盾”,是在承继材料作文“自主空间大、立意角度自然、多元”等传统优势的基础上,又在避免套作方面进行了新的尝试和探索。
与传统的材料作文对比,“任务驱动型作文”的材料具有特殊性。首先,材料的内容思想紧扣“主旋律”。正如张开所说:“作文试题凸显考试对人才培养和价值引导的作用,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法治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形成在作文育人方面的合力,实现高考作文试题独特的教育功能。”其次,材料具有真实性的特点。任务驱动型作文的材料是新闻事件、社会热点,与传统的材料作文的审议故事、名言警句、诗词歌曲、图片漫画等有很大的不同,这种真实性暗含了鼓励考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命题意图。第三,材料的价值取向具有多元性。价值取向的多元化表现在:材料往往具有争议性,争议性重在考查考生的思辨能力;关涉的人物对象不是一个人,而是几个或几类人,这就保证“任务”的指向有多种选择;命题者对材料没有鲜明的感情倾向。这样的材料,能保证考生选择感受最为深刻的一点写作。同时,考生要把握好典型人物的特点和物质,这样才能避免一般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疑是立意的主旋律,但一定注意不要“贴标签”、“穿靴戴帽”、空发议论。在弘扬正气、传递正能量的同时,还可从反面针砭时弊,揭露社会上存在的某些消极落后现象,在对比中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意义。
(节选自《语文周报》特邀专家:尤立增《怎样写好任务驱动型作文》)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国内一些学者将“任务型语言教学法”直接引入作文教学中,拓展教学思想。
B.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任务型语言教学法”,要求学生语言交际时完成核心任务。
C.“任务型语言教学法”中,学生的表达根据任务的指向采用不同的信息处理方式。
D.把任务进行分类,学生可以通过协商有针对地参与讨论,交换意见,但无须达成一致。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任务型语言教学法”细化为五种任务类型,并对学生完成任务的侧重点进行比较。
B.文章援引专家的权威说法,例证确凿,对高考作文命题思路的转向进行诠释。
C.本文逐层论述任务驱动型作文的材料特点,强调其相对传统作文材料的改进。
D.围绕“任务驱动型作文”这一核心概念,文章着重论述这一概念产生的历史沿革。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任务驱动型指令避免套作等行文方式,弥补传统材料空间大、立意多元的缺陷。
B.任务驱动型作文增加任务驱动型指令,创设出相对真实的情境,让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想法和方案。
C.近年高考,作文命题关注社会热点,突出育人功能,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D.2015年高考课标全国卷作文题引导学生辩证思考,但命题者本身对材料没有鲜明的感情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