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史记》不是一部死板的记述的历史,而是一部生动的批判的历史。《史记》中到处可以看到司马迁大胆地进行历史批判,他指斥王侯,贬抑权贵;歌颂“叛逆”,同情贫弱;他揭发历史的黑暗,抨击人类的罪恶,用敏锐的目光,正义的观感,生动的笔致,纵横古今,褒贬百代。司马迁执行历史批判有四种形式,一用标题,二用书法,三于叙述中夹以批判,最重要的是各篇之后的专评,即“太史公曰”。

用标题执行批判的例子。如列项羽于本纪,列孔子、陈涉于世家;范蠡本是越国的大夫,因为他曾“治产利居,时逐”,所以不列入官吏,列之于货殖;子贡本是孔子的门徒,因为他“废著鬻才于曹鲁之间”。故不列于儒林,列之于货殖。对于一般的人物列传,以其人之名标题;而独于刺客、循吏、儒林、酷吏、游侠、佞幸、滑稽等则以其人之行为标题,暗示作者抑扬之意。用书法者,如书孔丘则不名,曰:“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也。”书孟、荀则直称其名,曰:“孟轲,邹人也。”“荀卿,赵人。”书老、庄亦不名,曰:“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庄子者,蒙人也。”书孙武。则在名与不名之间,曰:“孙子武者,齐人也。”这样的书法正是不说话的批判。不书名表示司马迁对其人的最大尊崇,书名表示对其人并不如何尊崇。《史记》有在叙事中夹以批判者,《晁错列传》末载邓公对景帝之语曰:“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地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计画始行,卒受大戮,内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这是借用他人的言语在叙事中兼示批判。

“太史公曰”是司马迁负责的批判,也是《史记》的灵魂。司马迁“贬天子,退诸侯,斥大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执行他对历史人物的批判。司马迁借贾谊评秦始皇曰:“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评二世曰:“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司马迁不但对前代帝王有贬辞,对本朝帝王乃至对他的当今皇帝亦有微词。如《叔孙通列传》中评汉高祖曰:“夫高祖起微细,定海内,谋计用兵,可谓尽之矣。”这就无异说,刘邦“谋计用兵”以外,一无所长。司马迁在《封禅书》中讥讽武帝惑鬼神,求神仙,迷巫祝,信方士。而陈涉在封建统治者看来是一个叛逆,司马迁把陈涉的起义比之汤武的革命、孔子的作《春秋》.他在《陈涉世家》中说:“陈胜虽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竞亡秦,由涉首事也。”又说陈涉起义之时,虽圣人之徒,也去参加他的革命。

从以上的评语可以看出司马迁之所善与所恶,所贤与所贱,所是与所非;《史记》不仅是为了叙述历史,而且是为了批判历史;司马迁作《史记》不是为了清算古人,而是为了要从古书中找出一些历史教训,教育他同时并世的人。他在《高祖功臣侯者年表i/中说:“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镜也。”这是他作《史记》的用意。司马迁在《史记》中的批判,有些不合于封建的教条,所以班固批评他说:“其是非颇缪于圣人。”而刘向、扬雄等皆“迁有良史之才,不虚美,不隐恶,故之实录”。

(摘编翦伯赞《司马迁的历史批判》)

【小题1】下列关于司马迁历史批判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司马迁在《史记》中直接指斥君王,大胆贬抑权贵,敢于歌颂“叛逆”,同情贫困弱小,其历史批判态度鲜明,思想深刻。
B.司马迁以敏锐的目光、正义的观感、生动的笔致进行历史批判,这种批判有力地揭发了历史的黑暗,抨击了人类的罪恶。
C.司马迁的《史记》充满着批判精神,他采用标题、书法、在叙述中夹以批判、“史公作曰”等几种形式执行历史批判。
D.司马迁的历史批判纵横百代,褒贬古今,体现他善恶、贤贱、是非标准,表明价值取向,以吸取历史教训教育同世之人。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司马迁把项羽列入本纪,把陈涉列人世家,肯定了项羽的历史功绩在陈涉之上;把范蠡、子贡归入货殖之列,则隐含着对经商者的批评。
B.司马迁对于一般人,用其人之名作标题;对刺客、循吏、儒林等则用其人的行为作标题:暗示司马迁的抑扬之意。
C.对孔子、老子、庄子不书名,对孟子、荀子直称其名,对孙武则在名与不名之间,明确地表明了司马迁对这些人物的态度。
D.《史记•晁错列传》末记载的邓公一番话,说明邓公不赞成汉景帝诛杀晁错的做法,其实也表现出司马迁对此事的看法。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迁批评秦始皇、秦二世,对汉高祖、汉武帝也有微词,这表明司马迁有胆有识,不但敢贬前代帝王,对本朝帝王也不同避。
B.司马迁写作《史记》不仅是为了记述历史,而且是为了批判历史,从历史中汲取教训,后人对这种批判认识不同,评价不一。
C.司马迁赞赏陈涉在秦朝末年率先起义的行为,肯定了陈涉起义的影响,这种歌颂叛逆的评论与当时统治者的价值取向背道而驰。
D.司马迁作《史记》的用意是“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白镜也”,因此,《史记》的批判意义深远,记述的严谨难免不足。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5-24 09:03:1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我国传统法律文化中,合同一般被称为契约。目前存世的传统契约文书,是先民们留下的文化遗产。传统契约中展现的契约观念,至今仍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们的契约观念。

史料表明,我国传统契约实践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形成了深厚的制度沉淀。目前能够解读出来的最早传世契约资料铭刻于青铜礼器上,记录了西周贵族之间就土地、奴隶等财产进行交换的行为。《周礼》还记录了先秦时期使用竹木制作契约券书的方法,这些古老的契约应用于当时买卖、借贷等交易行为。汉晋时期,人们依然以竹木制作交易券书,内容简单直接,满足了当时人们订立合同的需要。东晋以后,纸张开始应用于契约书写。吐鲁番和敦煌发现的纸质契约跨越了我国北朝、唐和五代时期,记录了近600年间买卖、借贷、租佃等丰富的契约行为。历史还记载,北宋时为了减少契约纠纷,曾出现过由官方审定并印制的榜样契约。

尽管我国传统社会中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合同法,但契约制度并不缺乏。仅从文献记载看,传统契约制度包括国家法律和社会习惯两方面。法律方面,唐代及其后各代法典对不同类别契约所需要满足的交易条件都有明确规定。社会习惯方面,历代官箴、乡规民约以及家法族规对传统契约制度也有不同程度的记载;

此外,传统契约制度还直接体现在流传下来的契约文本中。比如,由于传统契约有一套格式和内容要求,契约往往由职业或半职业的代书人书写。代书人为了方便,会根据当时的制度规定,结合缔约习惯制定各种契式,并装订成册。随着印刷技术的发展,明清时的士人开始收集整理契式文本,雕印成书并广为传播。再如,在缔约时,交易者会要求一并移交上手老契,并将上手老契与新订契约、纳税凭证等相关文书粘附在一起。久而久之,一份契约可能长达数米甚至十几米。契约越长,记录的交易越多,保留的制度信息越丰富。这些契约文本成为我们今天了解传统契约制度的活化石。

丰富的契约实践与深厚的书写传统塑造了中国人的契约观念。一是推崇信守契约的精神。“恐人无信,故立此契”的诚实守信精神贯穿于传统社会契约的订立过程。“一诺千金”“言必信”是传统社会崇尚的道德品质。二是注重书面形式契约。为了使契约能够被信守,传统社会中人们对“白纸黑字”“立字为据”十分倚重。三是注重通过调解手段解决契约争议。我国传统契约涉及的对象一般为“户婚田土”,官府视之为民间细故。如果发生争议,由于诉讼成本高以及传统社会“息讼”意识深厚,当事人多选择由乡邻或家族进行调解处理。

(摘编自王旭《从传统契约中读出智慧》)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传统契约实践至今仍根深蒂固地直接影响着中国人的契约观念。
B.记录西周贵族之间就土地、奴隶等财产进行交换行为的最早契约资料,载于《周礼》。
C.北宋时期因为已经出现了由官方审定并印制的榜样契约,所以民间契约纠纷大为减少。
D.诉讼成本高、“息讼”意识深厚,且契约多涉民间细故,民间多以调节手段解决争议。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二段以丰富的史料为事实论据,证明了我国传统契约实践历史之悠久。
B.文章运用对比论证,阐明了传统契约制度在国家法律和社会习惯方面的不同。
C.文章从契约实践与书写传统两个方面,追溯了我国传统契约制度的发展历史。
D.除第一段外,文章其余四段均采用总分式的论证结构,思路清晰,条理分明。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存世的契约文书,是先民们留下的文化遗产,被誉为“活化石”,相当于现在的合同。
B.自东晋以后,纸张开始应用于契约书写,这使契约文本保留的契约制度信息更加丰富。
C.随着印刷技术的发展,契式文本被雕印成书并广为传播,职业契约代书人亦随之消失。
D.传统社会崇尚的道德品质如“一诺千金”“言必信”,皆为国人推崇信守契约精神的表现。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谁是叙述者?根据一般的常识,叙述者就是那个讲故事的人。基于这一点,过去人们常常把一篇小说的叙述者和它的作者等同起来。例如,人们通常把《祝福》中的第一人称叙述者“我”看作是鲁迅本人。其实,叙述者与现实生活中真实的作者并不是一个人。有时,在一个叙事文本中,我们可以同时发现几个叙述者,这几个叙述者的面貌各不相同。在这种情况下,要确定哪一个是作者几乎是不可能的。如英国作家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就是如此。另外,在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中,可以有完全不同的叙述者。倒如阿城的《棋王》和《孩子王》都是采用第一人称叙述,但叙述者却完全不同。即使叙述者的价值观念、情感倾向与我们了解的作者的情形大致相同,我们也不应当贸然把二者等同起来。正如M·比尔兹利所说:“文学作品中的说话者不能与作者划等号,说话者的性格和状况只能由作品的内在证据提供,除非作者提供实在的背景或公开发表声明,将自己与叙述者联系在一起。”但即令如此,说话人也不是作者,而是“准作者”或最好称之为“作者-叙述者”。
叙述者也不是“隐含作者”。在叙述中,隐含作者的位置可以说介于叙述者和真实的作者之间,如果说现实中的作者是具体的,那么所谓隐含作者就是虚拟的,它的形象是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根据文本建立起来的,它是文本中作者的形象,它没有任何与读者直接交流的方式,它只能通过作品的整体构思,通过各种叙事策略,通过文本的意识形态和价值标准来显示自己的存在。隐含作者与真实作者的区别在于,同一个作者可以写作两部甚至更多的作品,每一部作品都包含着一个隐含作者。例如菲尔丁便在几部作品中分别创造了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各不相同的几个隐含作者。另外,在现实中,一部作品可以由几个作者共同创作,但一个文本的隐合作者却永远只有一个。
最确切的显示隐含作者存在的是对“不可靠的叙述者”的辩识,我们如何来确定文本中的某些叙述是不可靠的呢?判断的依据就是看它是否与隐含作者的价值观念发生冲突,如果发生冲突,叙述者的态度就是值得怀疑的。《红楼梦》三十四回,王夫人在午睡时发现金钏儿与宝玉调笑,于是抽了金钏儿一耳光,同时不顾金钏儿的苦苦哀求,将她逐出大观园,一场风波过后,叙述者评论道:“王夫人固然是个宽仁慈厚的人,从来不曾打过丫头们一下子,今忽见金钏儿行此无耻之事,这是平生最恨的,所以气忿不过,打了一下子,骂了几句,虽是金钏儿苦求,也不肯收留,到底唤了金钏儿的母亲白老媳妇儿领出去了。”这段话读起来几乎是在为王夫人辩解,她的天性是宽厚仁慈的,她打了丫头并将其撵走,是因为金钏儿与她儿子调情,触犯了她“平生最恨之事”,但我们通过叙述分明看到,此事原本是宝玉先带头的,而王夫人当时只是在假寐,她完全听到了金钏儿与宝玉之间的全部对话,完全了解事情的真相,但她仍然不发慈悲,因此尽管叙述者为王夫人辩护,我们依旧感到王夫人是不公正的,叙述者对王夫人的赞誉也是不可靠的,不足信的。那么是谁有意识地做出这种叙述安排,是谁引起我们对叙述者态度的怀疑呢?这个人就是小说的隐含作者。
(摘编自罗钢《叙事学导论》)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的叙述者是文学作品中的说话者,是讲故事的人,它可以以“我”的名义出现,但并非现实生活中的真实的作者。
B.《坎特伯雷故事集》中有若干个面目各异的叙述者。而《坎特伯雷故事集》的作者只有乔叟一个,叙述者和作者是不能等同的。
C.《棋王》和《孩子王》虽然都是“我”的叙述,但作品的内在证据显示,这两个“我”其实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人。
D.即便从文学作品中读出的那个叙述者恰如我们所了解的作者,也不能认为叙述者就是作者,除非作者自己公开声称。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作者是现实生活中真实的人,而隐含作者是读者从作品中读出来的“作者”,实际上也是作者通过作品创造的一个虚拟的形象。
B.隐含作者显示自己存在的一种方式,就是通过作品的叙述者同隐含作者“闹矛盾”,来暗示出某些叙述的不可靠。
C.叙述者可以通过与读者直接交流的“叙述”行为较为明显地显示自己的存在,而隐含作者显示自己存在的方式则要隐晦得多。
D.正如在一部叙事作品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个甚至多个叙述者一样,在一部叙事作品中也能存在一个或多个隐含作者。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可以说罗贯中写了一部《三国演义》,讲了一个“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历史故事,却不能因此说罗贯中就是《三国演义》的叙述者。
B.叙述者不是作者,因此叙述者的立场未必就是作者的立场,而隐含的作者也不是作者,但隐含作者的立场却一般是小说文本的真实意图。
C.小说中叙述者和隐含作者的形象只能由小说文本的内在证据提供,因此研究曹雪芹的身世和时代背景对于理解《红楼梦》并无意义。
D.从驱逐金钏儿事件可见,叙述者和隐含作者的冲突,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红楼梦》丰富的意义层次,同时也予以这部名著相当的阅读难度。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12月26日,国家统计局网站首次公布了2016年度各省份绿色发展指数和公众满意程度。专家认为这对于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引导各地区各部门树立正确发展观和政绩观意义重大。

绿色发展指数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测量仪”。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生态文明建设成效如何,需要“一把尺子”来衡量。2016年,中办、国办印发《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明确我国将对各省、区、市实行年度评价、五年考核机制,以考核结果作为党政领导综合考核评价、干部奖惩任免的重要依据。

绿色发展指数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指示器”。纷繁的数据背后,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三大指向清晰可见: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更平衡。“排名靠前的省份有各自存在的‘短板’,靠后的省份也有部分领先的指标,需要扬长补短。”李晓西说,指数的比较研究能够正确指出绿色发展的着力点,为决策者评价政策效果提供参考依据,这是“从让我干到我会干”的一个重要指南。

推进环境治理打好持久战。专家分析,治理指数重点反映地方政府在污染防治和环境治理方面开展的工作;而质量指数重点反映大气、水、土壤和海洋的环境质量状况,既与当地的环境治理工作进展情况有关,也与当地的气候、自然条件、产业结构等因素有关。

提升生态文明建设的公众“获得感”。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地区绿色发展指数和公众满意程度排名的落差较大。例如,北京、上海分别为绿色发展指数排名第一和第四,其公众满意程度排名为例数第二和倒数第九。

 (摘编自《人民政协报》《各省份绿色发展指数大排名》

材料二

2016年度17市绿色发展总指数及分类指数

地区

绿色发展指数

资源利用指数

环境治理指数

环境质量指数

生态保护指数

正常质量指数

绿色生活指数

济南市

80.89

81.3

79.6

83.57

70.47

87.41

85.51

青岛市

81.85

80.06

85.07

87.05

69.36

90.17

82.45

淄博市

81.4

85.94

83.25

82.54

71.82

81.06

77.6

枣庄市

77.58

83.8

79.81

78.28

71.26

67.17

73.55

东营市

80.46

82.6

84.51

86.14

64.77

77.31

82.26

烟台市

84.04

88.53

82.58

84.68

74.78

89.51

80.96

潍坊市

79.09

85.32

79.09

78.7

65.61

84.14

76.96

济宁市

80.29

83.51

82.19

84.36

73.58

73.69

76.12

泰安市

79.74

86.08

74.09

84.62

70.64

78.96

75.56

威海市

81.71

84.22

76.35

89.7

67.12

92.07

79.86

日照市

75.07

78.13

73.35

77.99

67.51

74.35

75.08

莱芜市

77.91

79.85

73.61

86.46

69.72

75.87

76.82

临沂市

74.1

71.01

74.29

86.29

69.45

76.38

65.05

德州市

73.49

77.4

66.85

78.52

66.77

73.8

72.9

聊城市

76.67

81.1

82.53

77.09

68.94

71.87

69.67

滨州市

74.93

75.87

72.74

79.85

68.62

75.59

74.96

菏泽市

72.29

79.32

66.85

77.82

65.48

73.26

69.04

 

(摘编自《大众日报》

材料三

近日,国家发改委印发的《关于创新和完善促进绿色发展价格机制的意见》,是促进绿色发展政策措施的一项重大创新,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创新和完善促进绿色发展价格机制可积极促进能源外部成本内部化。建立高效的能源经济体系,平衡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是中国宏观经济中长期发展始终面临的重大命题。完善能源价格形成机制,使能源价格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治理成本,有利于促进能源外部成本内部化,纠正能源负外部性,更好地平衡协调“清洁低碳、可靠供应、价格可承受”三方面关系。

创新和完善促进绿色发展价格机制可将生态环境成本纳入经济运行成本。我国生态环境脆弱、资源相对稀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污水、雾霾、垃圾等突出环境问题,成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障碍。恰当的经济政策应当是通过合理的机制设计,将负的外部性内部化,将生态环境成本纳入经济运行成本,使生产者、消费者为能源资源消耗、污染排放“付费”。

创新和完善促进绿色发展价格机制可发挥价格杠杆作用引导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居民生活改善,更多的是结构变化。全面实现绿色发展,最重要的是改善结构,提高低碳、清洁、绿色的生产生活方式比重,压低高碳、高污染、高能耗的生产生活方式比重。

价格机制并不是万能的,在实施过程中还会与其他政策发生冲突与矛盾。只有加强价格机制创新与推动绿色发展的其他机制的协调合作,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政策的总体效应。

 (摘编自《经济日报》,《绿色发展价格机制:促进绿色发展政策措施的重大创新》)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指出我国将考核各省区市的相关情况,并以其结果作为党政领导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
B.专家分析生态环境治理指数既与当地的环境治理工作的进展情况有关,也与当地的气候、 自然条件产业的结构等因素有关。
C.材料二从分类指数看,资源利用指数最高的市是烟台市,为88.53;环境治理指数最高的市是青岛市,为85. 07。
D.满足人民群众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遇到的障碍包括我国生态环境脆弱、资源相对稀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等。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建设生态文明是我们的民族大计,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三大指向不包括发挥价格杠杆作用来引导结构调整。
B.专家认为《关于创新和完善促进绿色发展价格机制的意见》对于引导各地区各部门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和政绩观意义重大。
C.材料一中指出在生态文明建设成绩评比中无论是排名靠前的省份还是排名靠后的省份在发展中都需要扬长避短。
D.材料三中认为单一的价格机制力量是有限的,只有与其他机制协调合作,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政策的总体效应。
【小题3】材料一和材料三中都报道了“绿色发展”,侧重点有什么不同?各有什么具体内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同类题4

现代文(共21分)
森  林
陈世旭
在整个世界,除了水,我最喜欢的就是森林。
森林有诗。
要摆脱无名的羁绊,我最想走向森林;要拯救疲惫的灵魂,我最想走向森林;要吟唱隐秘的心曲,我最想走向森林。
花与树的缠绵,云与雾的交融,风与雨的相伴,泉与湖的交响,无处不是诗的流淌。云聚云散是诗,花谢花开是诗,莺飞草长是诗,月圆月缺是诗。森林是诗的宠儿。
走向森林,是我的梦想,我的渴望。
在森林任何一个无人知晓的角落,都会有风吹落潮湿的种子。季节更替,森林里到处荡漾着的,是人的自由意志。倾听森林的语言,你将成熟,聪明,坦荡,洞悉真理……生活的困惑与感伤随风而逝。走在森林,你会发现你是快乐的,森林是无声的呼唤,充实了你原本空洞的灵魂。
因为惰性和缺乏勇气,我任随自己长年被囚禁在嘈杂的城市:城市也是森林。楼群像树林,只是没有枝叶没有花朵没有果实,没有令人眷恋的狗尾巴草的清香。楼群的颜色顽固,隐去了季节的界限;窗口在夜晚筛下星星,挤窄了无边际的想象;钢筋水泥傲然挺立,带来了坚硬工具的压抑。这是化工森林。在这里,人们掩起私下里表情丰富的脸庞,让善意和温情在陌生中蛰伏窥望。
只有森林才会有真正的歌唱。森林的歌,嘹亮、清逸而深远。森林里最多的是树,每棵树都是歌手。
走进森林,走进歌声,走进激动的曲调和流畅的节奏,离开城市的喧嚣,演奏自己的乐章。让漫天的音乐的羽毛,化作无边的新绿与嫩黄。等待心灵的撞击,等待灵魂的再生
我见识过世界的不只一处森林。每次我都会力图进入森林的深处。穿过茂密的、散发着浓郁的树脂和草莓香味的松树林,心里泛起一种甜丝丝的快感。林中的湖泊像美人的镜子,波光粼粼地闪烁在无边森林的怀抱,映照着蓝天的纤尘不染和青山的雄浑与妩媚。
那些树林是没有猎人也没有伐木者的。那里的鸟是不害怕被人惊扰的。树桠上,站着不知名的鸟。它们大大方方、满不在乎地站着,不时懒洋洋地一跳。有时候落到离你很近的地方,然后又扑扑地飞起。柔顺的、毛茸茸的松鼠就在附近无忧无虑地跳来跳去,有时会突然停下来,蹲在离你最近的树枝上和灌木丛中,睁大眼睛滴溜溜地打量你。所有的生灵都充分享受着作为这片树林的天然主人的特权。
森林无疑有一种凝重的隐喻性质,暗示出生活最为深沉的一面。森林是生命的典范,告诉人们生命的原始法则
潮湿的凉意从四面八方袭来。鸟悄悄地离开被太阳晒得温暖的树梢,振起翅膀,依恋地、默默地飞进树林深处。雾在林中飘荡。雾是半透明的,并不妨碍仰望树缝中的天空。被树枝分割的天空特别明亮,让我想起南方家乡闪烁的星光,被星光照亮的丰沛的河流、绿树中的城市和织锦般的田地。莱蒙托夫说得不错:“当我们远离尘世而跟大森林接近时,大家都不由得变成孩子了,心灵摆脱了种种负担,恢复了本来面目。”托尔斯泰则给森林赋予了道德意义:“置身于令人神往的大森林之中,心中难道能留得住敌对感情、复仇心理或者嗜杀同类的欲望吗?心中的恶念应该在与作为美与善象征的大自然接触时消失。”如果有一天,你坐在森林之外的地方;梦想曾经的家园,你便会知道,失去绿荫,灵魂就失去了庇护。混浊的噪声从耳边掠过,你将嫉妒并且哀怨,谁曾拥有过那片森林?
我多么愿意住在这样的树林:在森林幽静的小径徘徊,鼻翼里全是青涩的气味,看或枯或荣的草在夕阳下泛着柔柔的光,像长发飘逸;在绿叶沙沙的伴奏下唱歌,唱消失的爱情和不可知的未来;听或深或浅的水在林子的深处汩汩流动,像精灵呢喃。
等有一天终于不能呼吸的时候,我就溶入树下的泥土,无声地悠悠地去到森林的漩涡深处,肃穆,庄严,神秘,颤栗。然后在返青的季节,同蚂蚁、蚯蚓和飞虫,同所有卑微的生命一起,用柔软的头颅叩开泥土的门,迎接春天的来临。一声鸟鸣,心便永不寂寞。
(选自2011年第1期《散文选刊》,有删改)
【小题1】在文中,作者写了城市中的“化工森林”,用意是什么?(6分)
【小题2】文章联想丰富,但始终围绕作者的感情而展开,而且感情的发展层层深入,请梳理作者的感情发展脉络。(5分)
【小题3】结合文章内容,探究“森林是生命的典范,告诉人们生命的原始法则”一句中“生命的原始法则”的意蕴。(6分)
【小题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作者认为,森林会消除人们的困惑和感伤,会使人们空洞的内心得到充实,会让人们变得成熟、聪明、坦荡、洞悉真理等。
B.“等待心灵的撞击,等待灵魂的再生”的意思是,在喧嚣的城市,人们的心灵将受到世俗的冲击,但走进森林,将可能获得重生。
C.文中引用莱蒙托夫、托尔斯泰的话,写出了森林的巨大作用,揭示了文章的主旨: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应该和谐相处。
D.文章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这和比喻、拟人等修辞的运用密不可分,如“湖泊像美人的镜子”、“睁大眼睛滴溜溜地打量你”等。
E. 文章以第一人称为主,有时插入第二人称,不同人称的运用既丰富了文章的叙事手段,有助于思想感情的表达,又使文章显得亲切。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黄永玉:我一辈子最不懂的就是市场
故乡这个话题,黄永玉讲了几十年。
“好久没回去,听说故乡不收费了,我非常高兴。”在“十二个十二个月^黄永玉生肖画展”新闻说明会上,93岁的黄永玉被人问起故乡。一聊起故乡凤風.情绪就很难收起了。表叔沈从文为凤凰写过《边城》,那分故土情谊继续在黄永玉的画笔、文笔里涓涓流淌。黄永玉表示,曾经的两个人生愿望都实现了.,一个是希望中国人都知道凤風.知道那里的风景和人都非常好;另一个是希望他的好朋友汪曾祺为广大人民所熟知。
“我们凤風县就像一个十六七岁的漂亮到极点的女孩子,可惜没有洗脸,所以大家不认识她^她也不知道自己长得好。”后来,世人皆知凤凰的美意了。而黄永玉又感到另一种遗憾,凤凰这位水灵的小姑娘.居然去学别人家的风格,没有能打出自己的风格。
十二生肖这个主题.黄永玉画了12年。
他与生肖画的缘分意味深长。1980年.中国邮政发行了由黄永玉设计的首轮生肖猴票,此后到现在,这第一轮的猴票成了集邮界的神话.难以复制,市场价位更是神话级的直线蹿升。12年之后,他再次与中国邮政合作,又有了中国邮政第二轮的猴票。
2006年.中国邮政希望黄永玉设计狗年生肖票.他设计了狗撒尿的造型‘未获理解,没通过^黄永玉又不愿意屈就。然而,正是这一年,因为这次不愉快,黄永玉一气画了12 张一系列的生肖狗,并印制了挂历,从而开启了12年的连续动作。这项传统延续到2017年丁酉鸡年。这些画作有的令人捧腹,有的令人沉思.尽显“黄氏风格”。黄永玉画“嫁狗随狗”,画一打着领带蹲着的狗,左侧站一盛装但不露脸的新娘;画一肥猪广人自己减肥却怕我瘦”;画月亮上捣药的兔子,“月亮上造假药最保险”。黄永玉的幽默是带刺而智慧的‘总是具有哲思。
在画画这件事上,黄永玉无比较真,始终力求新意,拒绝重复他人。黄永玉画生肖,有些动物大家画得太多,比如鸡.而他希望不重复。黄永玉这次采用逆反的方式,画了一幅公鸡生蛋,上面写道:“贵有自知之明,你下什么蛋呢?”用这个方式开开玩笑。
有人问黄永玉,以后还画不画生肖月历。他说:“不画了,因为上天不可能再给我整整画得完一圈生肖的十二年时间。万一画到一半或不到一半我和月历都断了气,岂不是十分之没意思?”
他怕画不完.更怕写不完。
上世纪40年代起,黄永玉动笔写长篇小说《无愁河的浪荡汉子》.中途动荡和波折不断,长时间停顿,直到年逾80才续写。这部著作体量太大,可黄永玉才写到主人公的17 岁。他依然坚持在写。
“最怕写不完,写不完就可惜了。”黄永玉每天上午都坐在桌前,用钢笔一个字一个字地写。有的时候半夜三更.黄永玉想起一句精彩的,就赶紧爬起来记下来。“首先你要自己得意,你不得意,别人看起来就讨厌了。我还是挺喜欢的。”
作为网络的“绝缘体”,黄永玉对众人诙谐地表示,他最熟练的电器是手电筒,除此以外都是一塌糊涂,就连电视机也玩不转。“我外出几天,一回来就不会用电视了,又要从头请人弄,所以更谈不到网络。”黄永玉自称“对于信息很落后”,但平时可以看书看杂志,所以问题不大。
黄永玉还曾借助画作,幽默“黑”了他那些“好像不是来做客^都是来看手机”的朋友。 画中,花果山水帘洞猴子开会,下面一群猴子低头凝视手机,上头老猴王怒目圆睁:“开会了!不要玩手机了!”
黄永玉与之“绝缘”的,除了新科技,还有市场。
“你们说的市场我不太清楚,我读过一点亚当,斯密的书.他最重要的一点是哪样行销卖哪样,不赚钱就改行。我又改不了行,该卖就卖.不该卖就不卖。画画要认真。”
一辈子最不懂的就是市场。黄永玉感叹光写小说我活不下去,所以要卖画‘才能养活我.可以别的事不干专心写小说……我定我的价钱,你买不买拉倒,但我能够活下去了。”
相关链接:
①1979年春节期间,时任邮票发行局邮票设计师的邵柏林去看望老师黄永玉,并请他画一套动物邮票。黄永玉一口答应。画什么呢?黄老想了好几天,把曾经日夜陪伴他的伊喔画了出来,以示怀念。伊喔是一只猴子,上世纪70年代一位朋友送的。他很喜欢这只猴子.无论去哪儿,伊喔都会趴在他的肩头,形影不离。最终,中国生肖邮票的开山 之作《庚申年》猴票于1980年2月15曰(除夕)面世。
——《“猴票她爹”——黄永玉》
②黄先生喜欢打趣,不愿意太正经.乐为“浪荡汉子”,但读过这部作品的人想必都能看出,他内心深处其实温暖而柔软,是一个隐藏很深的情怀党‘与其顽皮捣乱的表面形象形成了精神张力。
——韩少功《黄永玉的百年悲悯》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黄永玉对故乡凤凰有过两层遗憾,开始是担心凤凰“没有洗脸”,不够漂亮;后来是认 为凤凰学别人的风格丨没有能打出自己的风格。
B.黄永玉绘画始终力求新意,拒绝重复他人。比如2017年丁酉鸡年画鸡,黄永玉就采用了逆反方式,画了一幅公鸡生蛋的画。
C.1980年,中国邮政首次发行了由黄永玉设计的生肖猴票,即《庚申年》猴票,这张猴 票是黄永玉为怀念曾经日夜陪伴他的一只叫伊喔的猴子而画。
D.黄永玉对市场的认识主要来自亚当,斯密,黄先生认为,市场最重要的一点是哪样行销卖哪样,不赚钱就改行。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继表叔沈从文为故乡凤凰写过《边城》后,有着浓厚故土情谊的黄永玉也将故乡凤凰 纳入了他的绘画作品和文学作品之中。
B.十二生肖是黄永玉绘画的重要内容之一,包括生肖邮票和生肖月历。“十二个十二个月,黄永玉生肖画展”所展示的即是针对十二种生肖所设计的邮票和月历。
C.黄永玉的生肖作品尽显“黄氏风格”,从绘画本身到画中题写的文字,幽默中带着智慧和讽刺,令人发笑又引人深思。
D.上世纪40年代起,黄永玉开始写长篇小说《无愁河的浪荡汉子》,中途动荡和波折不 断,长时间停顿,直到年逾80才续写完毕,前后写了整整40年。
E. 黄永玉与新科技是绝缘的,表现为不玩网络,甚至连电视机也玩不转,所以,黄先生 的信息是很落后的,这也让他的写作和绘画少了很多的干扰。
【小题3】黄永玉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材料内容,谈谈你对黄永玉先生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