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纽 扣
徐慧芬
艳阳高照,她右手打伞罩着我,左手搂住我的左肩。异地风情,加上这份陌生的亲近感,让我有点神思恍惚。
一袭旗袍裹住她窈窕的身体,我好奇,职场奔忙的女性,怎么爱穿旗袍呢?她却笑着对我说,我要用中国女子最隆重的服饰来迎接您。
我确实是恍惚的。五年前,她突然出现在我面前,我已经记不得眼前人了。她轻轻地报了自己的名字,又说了自己是哪一届的学生。她说,老师还记得吗,那时我长得瘦小,坐在教室靠墙一排的第二座。有一次您让我回答问题,您说答得不错呀,可是为啥这么紧张呢?还有一次画女孩头像,您过来给我改了几笔说,你看,这样就美了……
类似这样的话,我当然是说过不少的,可是我确实记不得她了。教了多年的美术,特别有天赋的孩子,格外顽劣的捣蛋鬼,那些面孔记忆中是不易褪去的。而她,太普通了。
她看出了我的茫然,帮我解围。她说,我初二时搬家转学了,您只教了我一年,当然是不记得了呀!后来我大学考到外地,又在当地工作成家。故乡我一年也难得回一次,但我一直在找您,打听了很多人呢!
这一次的突然造访后,我们开始了联系。以后几年里隔一段时间都有她电话中长长的问候。今年十月长假前夕,她又一次出现在我面前,不由分说,要带我去她生活的城市看看。她说,您去领略一下南国都市的风貌吧,我在乡间也买了房子,那儿有山有水空气好,您也会喜欢的。我感动之余,终究还有着不安和疑惑,毕竟我这个每星期只上他们一节课的副课老师,从来也没有给过她特别的照顾和关心,她却如此牵挂。
现在,我正被她拥着走进一家服装店,她一眼指着模特身上那套华美的裙装,让我试穿,并要为我买下。她说,您身上的衣服实在太朴素了。
见我执意不肯,她很是失望,脸也红了,然而她的手臂仍搭在我肩上,那般温热。
到家后,我才发现 ,我外衣左肩缝处的线脱开了寸半,白色的内衣背带露出一截。她是早已发觉,只是默默将那只温热的手,遮住了我的难堪。我的眼眶湿了!
她说,老师您坐着,衣服不必脱下的,我找出针线来,马上帮您缝合好。
她边缝边说:老师,您现在写小说了,我给您讲个故事吧! 这个故事藏在我心中好多年了,您可以当素材哦……
从前有一对夫妇有两个孩子,大的是女孩小的是男孩,开始父母也喜欢女儿的,后来儿子的学习成绩要比女儿好,他们就渐渐不太喜欢女儿了。为此女孩开始自卑,做事也常常丢三落四。有一次,这个刚读初一的小姑娘,早上去学校途中,外裤腰上的一粒纽扣掉了,那时候裤子不用拉链的,眼看裤子就要掉下来,她赶紧捏着裤腰往家走,到家后她让妈妈找粒纽扣帮她缝上,上完夜班刚回家的妈妈劈头就是一 巴掌,对她吼:这么大的姑娘,临上学,裤子上的纽扣也弄丢了,你就拎着裤子去上课吧!
小姑娘怕迟到,就一路拎着裤腰,奔到学校,上课铃已响,她不知道怎么办,就躲进厕所里哭,这时有个穿蓝大褂工作衣的老师进来了,后来这个老师就让小姑娘跟着进了她的办公室,老师拿出了针线,可是没有找到纽扣,这时只见老师从身上的蓝大褂领口处拽下了一粒,那是一枚像两分硬币般大小的蓝色胶木纽扣,但是纽扣大,扣眼小,老师又用剪刀在扣眼处剪了一刀。老师说,你坐着,裤子不要脱。后来老师蹲下来,先把剪开的扣眼锁上边,然后再把纽扣钉上,再然后把女孩送往教室。从那时起 ,女孩在心里告诫自己,我以后一定要变得好一点,要有进步,要有出息,为此她也一直在努力着……
她的声音哽咽了,而我记忆的潮水一下子涌到眼前——看到了那个躲在厕所一隅埋头哭泣的女孩。
她放下针线,双臂拢过来,拥抱我,轻轻说:老师,我一直记得您。
(选自《小说选刊》2016年第3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两次提到“我”到南国都市后感到“神思恍惚”,除了源于她那份陌生的亲近感外,主要是因为我初次来到充满异地风情的南国他乡而感到很不习惯。
B.她在跟“我”见面后不厌其烦地告诉“我”她学生时代的事情,主要是为了让我回忆起“我”和她之间发生的点点滴滴,进而想起她来。
C.“您身上的衣服实在太朴素了”她对“我”如此说,是为了暗示“我”到了南国繁华大都市后在穿着方面也应该有所讲究,以免让她没面子。
D.小说结尾处提到“她的声音哽咽了”,表明她在为了给“我”提供创作小说的素材而讲故事的过程中也被自己讲述的故事深深感动得哭泣了。
【小题2】小说中的“她”有哪些形象特点?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以“纽扣”为标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0-22 09:32:0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立足于儒家的新人文主义,仍然需要证明其自身的独特价值何在。因为在人类思想史和文明史上,至少存在过两种人文主义:一是文艺复兴到启蒙时代的人文主义,二是20世纪前期美国学者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基于儒家资源的新人文主义,与它们有何区别呢?
从文艺复兴到启蒙时代的人文主义,是一种针对中世纪基督教黑暗时代的人文主义,它强调的是摆脱以上帝为中心的思维方式,而发现人性、人的尊严、人的价值,要求在生活世界和思维世界中,确立人的主体性地位,运用人的理性能力,使人自由地发展其本性。这种人文主义最终走向了人类中心主义。它和现代性有一种深层次的联系,即世俗或凡俗的兴起。这种兴起曾在政治、经济、文化上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但同时,这种人文主义忽略了对人的精神领域的关注,有巨大的空白与缺陷;另外,它因为对个体的过度强调,形成了一种原子主义的自我观念,进而扩展到民族、国家和文化观念,于是民族冲突、国家冲突和文化冲突成为一种必然;另外,当对人的理性的强调成为一种绝对的肯定后,工具理性在很大程度上便压缩了人自身的生活世界和心灵领域,造成了对人自身的伤害。因此,这种人文主义在造就现代社会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埋下了现代性弊病的根源。
为此,在20世纪初期,美国学者白璧德提出了一种新的人文主义。白璧德认为旧人文主义认为人可以无限发展是有问题的,所以他的新人文主义要以平衡和自律来改善人的境况。同时,白璧德也重视东方的智慧,这一倾向,直接影响了他的数位中国学生,如吴宓、梅光迪等,这在20世纪中国思想界中造就了“学衡”一派。具体来讲,白璧德指出了西方思想犯了过度夸大理性作用和过分强调实用主义的错误,由此,人很难在情感与理性、统一与杂多之间获得平衡,而失去了这种平衡,就使得人类沦入了过度的自然主义或科学主义。而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则要重建一种人能平衡自身情感与理性的能力,即建设一种真正的克制,这种克制比知识或同情心要更为重要。另外,他对自由与限制也有一种平衡性的理解。他认为,过度的自由和过度的限制,都会导致失败的结果;尤其是在教育中,只有实现了自由和限制的平衡,才可能使新人文主义的人得以养成。从总体上看,白璧德新人文主义只将人理解为情感与理性的存在,而忽视了人的精神具有超越性的需求。另一方面,他虽然表达了对东方思想一定的亲和,但始终没有走出西方中心主义,只是试图在希腊、希伯来和近代思想中寻求一种平衡的可能。他也无法真正走出人类中心主义,所以他才会简单地将科学主义和自然主义等同,而没有认识到自然的独立意义与价值。
基于儒家的新人文主义与上述两种人文主义都不同。一方面,它是人文主义,也强调重新认识人,但是它认识的人,不仅包括人的理性与价值,还包括人的丰富的精神领域、信仰追求。另一方面,它之新,要求人摆脱人类中心主义,还原整个宇宙自然的价值,认清人类在宇宙自然中的位置;摆脱原子主义的自我观,还原社会群体的价值,认清个人在社群中的价值;摆脱民粹主义、国家主义,还原人类文化的多元性,认清本文化传统在世界文化中的意义。
(节选自《儒家新人文主义-儒学未来发展的一条可能路径》作者:王正)
【小题1】【小题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世纪基督教黑暗时代孕育了文艺复兴到启蒙时代的人文主义,也促使美国学者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的产生。
B.文艺复兴到启蒙时代的人文主义必然导致民族冲突、国家冲突和文化冲突,因为它过度强调个体的地位。
C.文艺复兴到启蒙时代的人文主义形成了一种原子主义的自我观念,进而民族、国家和文化观念也充满了原子主义的自我观念。
D.文艺复兴到启蒙时代的人文主义过度强调人的理性,使得它既造就现代社会巨大成就,也埋下了现代性弊病的根源。
【小题3】【小题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世纪基督教时代的人们有一种以上帝为中心的思维方式,文艺复兴到启蒙时代的人文主义则要求确立以人的主体性地位为中心的思维方式。
B.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认为要以平衡和自律来改善人的境况,因为他认为旧人文主义中认为人可以无限发展是存在问题的。
C.中国思想界中“学衡”一派的出现与白璧德密不可分,因为白璧德重视东方的智慧,直接吸引吴宓、梅光迪等向他学习。
D.白璧德认为过度夸大理性作用和过分强调实用主义使人很难在情感与理性、统一与杂多之间获得平衡,从而陷入过度的自然主义或科学主义。
【小题5】【小题6】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艺复兴到启蒙时代的人文主义存在巨大的空白与缺陷,压缩了人自身的生活世界和心灵领域,造成了对人自身的伤害。
B.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认为在教育中过度的自由和过度的限制,都会导致失败,只有实现了自由和限制的平衡,才可能使新人文主义的人得以养成。
C.基于儒家资源的新人文主义在对人类在宇宙自然中的位置、自我观、社会群体的价值、个人在社群中的价值认识与过去的人文主义都有不同。
D.无论是旧人文主义还是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都无法走出人类中心主义,只有基于儒家资源的新人文主义才能摆脱人类中心主义。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各题。
树的记忆
宋烈毅
有人从外地来,趁着夜色摘取人行道上树的种子。他们要把这些树种带回家乡去种。
我看见路灯下这些沉默的绿化树似乎比以往更加顺从。这应该是一种非常好的绿化树,它们总是清一色地站立在街道两旁,吸着这个城市的噪音、灰尘和尾气。如果没有这几个外乡人的到来,它们身上也许什么故事也不会发生。在它们生存的地方,它们的繁殖遭到遏制。现在,有一些事情要在它们身上发生,有人要带着它们的种子去旅行。
他们是从外地来的陌生人,我想象不出他们乘的是何种交通工具,但我希望他们坐火车回去,带着鼓鼓囊囊的袋子,在夜里和他们的种子一起听着火车奔驰时的咔嚓声。一路上会有人不断地问他们袋子里装的是什么东西,他们会像回答我一样耐心,说是从另一个城市街道旁的树上摘下来的种子,说他们打算带回乡下去种。他们一路上对人们说着树的名字,可没几个人能记住,像我一样粗心。
他们从外地进入这个城市的时候,没有人知道他们的目的。而在车站,他们下车,他们是否感觉到了这个城市某条街道上的树们在躁动,在低语?他们只和这个陌生城市的某条街道,以及街道上的某种树发生着关系,他们不是来此旅行的。他们不关心这个城市的风景。就像探望某人,急匆匆地下了车就直奔那个人的住处,而他们没带任何礼物。
而今晚这些人行道上的树们非常顺从。他们收获了数不清的种子,连同打下来的树枝都装在了袋子里。笼罩着这条街的是一种异常静谧的气氛,这似乎让人觉得今晚有些不同。我嗅到空气中弥漫着的植物的某种气息了。树木似乎是在安静地站立着等候他们一路走过来打下它们的种子,树从来就无法走开。如果他们不来,这些树们的种子会在一阵大风过后洒落一地,在水泥路面上无法发芽也无法生根,这就是这些树们的命运。
这是些非常好的树,他们说。而这些也是没有故事的树,除了今晚他们的到来,树们多了一些记忆。关于它们,这些绿化树,我的记忆是和绿化工和浇灌车联系在一起的,我知道绿化工每日的养护,水龙头很粗,水量很大。他们的皮水管子我小时候玩过,捏住它的口子,水柱就会变成水花,直至我能看到水雾里的彩虹。
我知道,我对这种绿化树的认识从今晚开始了,我无法制止自己在以后的日子里以这个城市居住者的身份来打量和观察它,直到让它深入我的生活内部。而先前呢,在这种树出现以前呢?我对于街道上的树的记忆是和法桐有关的。曾几何时,这条老街上栽满了法国梧桐树,这是一种在炎炎夏日可以给我们带来浓荫的悬铃木。能被叫作老街的,应该是种着只属于它的老树的。我怀念在这条老街上我所度过的那些在悬铃木的飘絮里变得不同寻常的春日。现在,我只要轻轻闭上眼睛,就可以看见它们那些黄色的球果碎裂开来,不需要我们去吹,那些毛絮就会漫天飞舞。悬铃木飘絮,便意味着春天的到来。有悬铃木的老街,季节是分明的。而现在呢?人们彻底翻修了街道,在两旁换上了这种没有毛绒、种子无法飞行的树,他们认为这是一种比悬铃木要好的绿化树。我至今也不知道它的名字。关于它的记忆,我的脑海是一片空白。我们要同它们一起生活多少年才会建立起一种心灵感应?对于这种树,我是陌生的。对于这个有人从远方来摘取树种的夜晚,我也是陌生的,我仿佛是一个陌生人来到了一个陌生城市的街道上,我几乎就是一个孤独的旅人。
在街道上,这些树们静静地等着一群异乡人来摘取它们的种子,它们在此处扎根没多久就开花结籽了,而我似乎还没有适应。这是个有些不寻常的夜晚,我需要重回那条曾经站满了悬铃木的街道,来来回回地走很多次,才能面对这个有些陌生的城市、夜晚、街道和它们的树。
【小题1】“我”所在城市的绿化树经历了哪些遭遇?请简要概括。
【小题2】“我”为什么会感觉居住的城市变得陌生?请结合文意作答。
【小题3】理解文中画线语句的含意。
(1)能被叫作老街的,应该是种着只属于它的老树的。
(2)有悬铃木的老街,季节是分明的。
【小题4】请探究本文的情感意蕴。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翠兰的爱情
翠兰看上了村里的单身汉马成。马成媳妇没了,自个儿带着儿子过;她自己男人没了,自个儿带着女儿过:俩人走到一起,多好的一家!
翠兰托媒人去马成家说媒,媒人回来说,马成不同意。翠兰问为啥?媒人吞吞吐吐不想说。翠兰直着急,让媒人尽管说。媒人才说,马成说翠兰太厉害,不敢娶。翠兰一听,心里这个气,心说,你不是不敢娶吗,我偏要嫁给你!
翠兰家的米快吃没了,地里的活太多,她没时间去买,就想让谁上集帮她捎一袋回来。正在街上等着,马成骑车子过来了。翠兰叫住他,问他是不是上集去?马成说是。翠兰就说:“那你帮我买一袋大米吧。”马成因为拒绝了翠兰,再见到她,有点儿不好意思。正犹豫呢,翠兰说:“咋,求你这点儿事都不行?”马成忙说“行”,骑着车子逃也似的离开了。
翠兰去地里干活,把大门从里面锁了,从后门走的。中午回来见大门被人动过,就知道肯定是马成送米来了,没能进来。翠兰洗洗手,换件衣服,想去马成家取米,想了想,又没去。吃了饭,歇一会儿,又去地里干活了。晚上翠兰刚吃过晚饭,就听见有人敲大门,马成的声音在外面喊,翠兰,翠兰。翠兰没作声,听了一会儿,没动静了,才脱衣服睡下。
第二天一早,翠兰早早去了马成家。到了他家,也不进院,隔着墙喊:“马成,马成,你昨天是不是去我家了?”那声音,大得四邻八舍都能听见。翠兰喊完了就在外面等。马成还没出来,马成的邻居晓芳先出来了,看见翠兰,脸一沉,转身又回去了。
翠兰见晓芳这样,就知道媒人说的是真的。媒人说,马成之所以不同意和翠兰的亲事,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心里惦着晓芳呢。晓芳是个“剩女”,晓芳对马成也有意思,可晓芳的家人不同意,俩人的事就一直悬着。
晓芳已经回自个儿屋去了,马成才出来。见是翠兰,就说:“我昨天给你送两趟米,你都没在家。”翠兰说:“我昨天在地里干一天活,晚上吃完饭,到吴二婶家坐一会儿。”马成也没细究,就把大米送到翠兰家。
早饭后,翠兰又去地里干活,在地里碰见吴二婶。吴二婶悄声问她:“你跟马成啥时候到一起的?”翠兰说:“二婶你可别乱说。”吴二婶说:“我怎么是乱说呢,马成上你那去,谁不知道啊。”翠兰笑着也不辩解。
没过多久,翠兰听说晓芳和马成闹僵了,晓芳说马成心不诚,和别的女人不清不白。翠兰心里喜,可表面上却显得很焦急,她去找马成,问他传言是不是真的,晓芳是不是在说她,她可以跟晓芳解释清楚。马成说:“不用解释,越解释越不清。”
夏天还没过完,晓芳就嫁了,嫁到一个很远的地方。马成很失落,经常望着晓芳住过的院子发呆。翠兰见马成这样,也不去打扰他。
秋天说来就来了,家家户户都忙了起来,恨不能一下子就把庄稼都收完。翠兰也忙,她割完了豆子想割高粱时,发现镰刀坏了,就去马成家借。一进院就听见一阵哭声,是马成的儿子小东。马成没在家,小东饿了,想自己泡碗方便面吃,结果弄倒了暖壶,烫伤了手。
翠兰抱起小东就往医院跑,医生把小东受伤的手包扎好了,马成才赶到。马成心疼地看着儿子,想抱抱他,被翠兰一把推开了。翠兰说:“有你这样当爹的吗?把孩子的手烫成这样!”说完,抱起小东就走。马成在后面跟着,几次想接过小东,翠兰都不给。
翠兰把小东抱回了自己家,马成也要进来,被翠兰挡在了门外。晚上马成来接小东,小东不回。小东说:“翠兰婶做的饭比你做的好吃。”马成想进屋去坐会儿,被翠兰拦住了。翠兰说:“太晚了,你就别进了。”
小东住在翠兰家不愿意走了,马成来接了好几次,小东都不回。马成说:“这孩子,真不懂事。”翠兰说:“大人比孩子还不懂事。”说完,又要关大门。马成说:“等等,等等,你怎么总不让我进门呢?”翠兰说:“我的门,可不是那么随便进的。”马成愣了愣,没说话,走了。
当天晚上,媒人就来了,来替马成说媒。翠兰笑了,一脸的幸福。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篇小说线索清晰,情节环环相扣,首尾圆合;小说结尾“翠兰笑了,一脸的幸福”,与开篇翠兰对爱情的憧憬相呼应。
B.晓芳本来对马成有意,但却因为马成与翠兰之间关系暧昧,马成还帮翠兰买大米、送大米,所以与马成闹僵,嫁到一个偏远的地方。
C.“我的门,可不是那么随便进的”,这句话内涵丰富,翠兰既要借此表现自己的矜持,也意在挽回自己之前被拒的颜面,更是暗示马成找媒人来提亲。
D.这篇小说塑造了个性鲜明的翠兰的形象,虽然没有反映社会变革的大主题,但却更真实地反映了农村女性对爱情的追求。
【小题2】这篇小说在情节设置上运用了“巧合法”,请结合小说加以简析。
【小题3】对于翠兰追求爱情的方式,赞同者有之,贬斥者有之,你怎么看?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这是当下我们追求的目标。生态文明时代的审美形态在尊重生态这一前提下应该拥有诸多形态,但朴素是其中标志性的美。
距今两千多年前,中国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首倡“朴素”观。“朴”是没有雕琢的木,“素”是没有染色的丝。老子用它们代表事物原本的状态即自然的状态。老子从哲学的高度提出“道法自然”的思想,认为自然才是事物的极致,也是人精神所应追求的极致,“见素抱朴”是“道法自然”的美学表达。朴素观首创于道家学派,亦为儒、墨等学派采用并融入自身学说。在现实生活层面,朴素观与主要由墨家、儒家创立的节俭观结合,成为中华民族共同奉行的道德观、审美观。
中国农业社会倡导由道家创立的朴素观,在精神上发展出一种以自然为本位的崇真尚善臻美的哲学观、道德观、美学观,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本色观。崇尚天然、崇尚纯真,以本色为真、以本色为美。二是恬淡观。不慕繁华、不贪名利,以清廉为贵、以平淡为美。三是清新观。不繁复、不艳丽,清雅、简洁,充满生气,以清廉为贵。
进入工业社会,朴素观被工业社会追求财富、追求享受的价值导向排挤,奢华成为人们竞相追捧的“香饽饽”,进而腐蚀人心、催生腐败,引发严重社会问题。以大量浪费资源、污染环境为代价的奢华生活方式可以说是工业文明发展之“殇”。基于工业文明掠夺资源造成环境严重破坏的现实,一种新的生产方式——文明与生态共生的生产方式诞生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低碳、绿色的生活方式提出来了;与之相应,一种新的审美观念——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更受推崇了。
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既是对工业社会那种严重破坏生态的奢华美的批判,又是对农业文明时代具有生态意味的朴素美的回归,但回归不是复旧,而是否定之否定的升华,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与农业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有着实质不同。在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中,虽然也类似农业文明时代朴素审美观那样尊重自然、奉自然为美,但实际上这种尊重的立足点是生态,因而可以说,不是自然而是生态才是朴素美的灵魂。朴素作为生态文明时代标志性的美,必须是资源节约型的,任何高耗能的生活方式都谈不上朴素;必须是环境保护型的,任何生活方式如果产生诸多垃圾或者垃圾不易回收,这种生活方式就与朴素无缘;必须符合生态公正原则,这种公正一是体现为对动植物生存权利的尊重,二是体现为在精神上尊重动植物自身的价值。
从人类利益出发,我们所希望的生态不是与人类利益相敌对的生态,而是有利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生态。然而,生态自有其规律,完全不会迎合人类。人类唯一能做的就是通过自身的努力,调节人与生态的矛盾,尽量实现文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就建构在这一宏伟的历史使命中,作为一种审美精神,它又反过来促进这一宏伟历史使命的实现。
(选自《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朴素观由老子首创,得到儒、墨等学派的认同和采用,成为中华民族共同奉行的道德观、审美观,对中国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B.老子的朴素观,以自然为本位,具体包括本色观、恬淡观、清新观三个方面。
C.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是对农业文明时代朴素观的继承和发展,生态是其灵魂。
D.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要求人们保护自然环境,正视当前人类社会出现的垃圾问题,反对产生过多垃圾,倡导对垃圾进行回收利用。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就提出了论点,接着论述了朴素观的源起,然后从三个不同时期展开分析论证,末段与开头呼应,结构严谨。
B.文章以工业社会人们追求奢华的生活方式而导致环境严重破坏的事实为立论依据,论证了建构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的必要性。
C.文章分析论证了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生态文明时代审美观的特点,但生态文明时代的审美观是论述的重点。
D.文章主要采用了对比的论证方法,以突出生态文明时代朴素审美观的历史性与巨大的传承价值。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在当代备受推崇,是因为工业文明时代奢华的生活方式造成了环境的严重破坏。
B.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观与农业社会的朴素观有着实质的不同,可见农业社会的生活方式不是节约型和保护环境型的。
C.在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的指引下,人类要注意在尊重生态规律的基础上与生态相互容让,避免矛盾,协调发展。
D.自然才是事物的极致,也是人精神所应追求的极致,所以朴素美是最值得推崇的审美形态。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你欠我一个结尾

包利民

“我和你说啊,这个故事你绝对没听过,而且肯定猜不到结尾!”他和她走在乡间的小路上,他故作神秘地吊着她的胃口。

他喜欢讲故事,她喜欢听故事,所以在下乡扶贫的这段日子,故事就是流淌在他们之间的一条河,是河上一座美丽的小桥。虽然他们各自都知道,他们之间并不会有故事,或者说,是不会有结局的故事。

他的故事多是很奇妙的,讲到最后,都要让她猜一下结尾。当她猜了许多次都没有猜对,有些恼羞成怒的时候,他才慢悠悠地道岀来,惹得她惊讶,兴奋,回味,然后,逼着他再讲别的好故事。而他也是乐此不疲,于是平淡的日子就在故事的洇染下慢慢地流逝。

在她急得要发怒时,他才开始讲。一对恋人来到很远的一座野山上,只为了领略那种最原始的风景。当他们在山林里徜徉时,忽然听到前方的林中有很大的声音,伴随着树木被撞击被碰断的声响。

她插话:“肯定来了什么凶猛的野兽!是老虎,还是熊,或者野猪?”

他却并不说是什么动物,只是一个劲儿地营造着紧张气氛。那对年轻的恋人充满了恐惧,紧张地注视着前方。终于,一个庞然大物蹿岀来,站在离他们不远处。他们有着短暂的头脑空白,男人先反应过来,他由于极度害怕,大叫了一声,撒腿就跑。却是紧张之下慌不择路,斜着迎向那个大家伙,然后在离那东西几米远的地方飞快地跑过去,竟是看都不看女人一眼。而女人,此刻还在呆滞的状态中没回过神。

她再次愤怒地插话:“这个男人真是该死!窝囊废!胆小鬼!丢下女人自己跑了!要是我是那个女人,肯定恨死他!对了,那个女人怎么样了?有没有事?”

他继续讲。当男人回到原来的地方时,发现那大家伙和女人都不见了。他仔细寻找,终于在身后的陡坡下发现了女人,女人倒是没有被动物伤到,只是摔断了胳膊和肋骨。可能是动物扑过来时,女人慌忙后退,失足掉了下去,却也因此躲过了动物的追杀,算是不幸中的万幸!当女人在医院中清醒过来后,看到男人在身边,眼泪立刻就下来了。

讲到这里,他便住了嘴。她怔怔地问:“不会这就结尾了吧?不像你的风格啊?刚才还说有我猜不到的结尾呢!你总是这样,总是把结尾放在明天讲,真是讨厌死了!”

他笑着说:“这样你才能印象深刻啊!而且给你一晩上的时间去猜,万一猜出来呢?”

她笑骂:“死样子!谁在意你的破故事!”

回到住的那个农房,他们各占据了一间小屋,主人睡在里间的一铺大炕上。睡着之前,她还在想着之前的那个故事,想着将会是怎样的一个结尾。就这样不知不觉睡着了,睡梦里自己仿佛变成了那个女人,独自面对着生命的威胁。

忽然就觉得很热,便醒了,看到周围红通通一片,浓烟滚滚。失火了!于是梦里的惊慌变成了现实,正在手足无措之际,她看到他冲了进来,拉起她就往外跑。她周身被炙烤得疼痛,冲到门前时,忽然觉得她被猛地拉到前面,背后传来巨大的推力,她便到了门外,下意识地继续往前跑。而身后却传来什么东西坍塌的声音。

她安然无恙。他出了院后,就从她的生命里消失了。她四处找寻他,在他可能去的每一个城市。回想他们在一起的日子,就像一个没有结尾的故事,或者说,已经就这样结尾了。

两年之后,她终于在一个遥远的地方找到了他。她几乎认不出他来了,当初颇为英俊的小伙子,由于一场火灾的洗礼,已经面目全非,不,是面目狰狞!

可是她并不怕,在她的眼中心底,他依然是过去的样子。她大声质问:“你很不负责任地跑了!你还欠我一个结尾!你想让我想多久猜多久?”

他很平静地笑,说:“我是骗你的,其实结尾很简单,女人在医院里醒过来,看到男人,就气哭了,然后,他们就分手了!”

她盯着他的眼睛看,直到把他看得有些发毛的时候,才说:“你骗谁呢?这么长时间,是傻子也能想明白结尾是怎么回事了!肯定那个男人当初并不是自己逃跑,他那么做,是为了吸引那个动物去追他。那样,女人就安全了。要不他为啥大喊一声,还迎向动物跑?只是很可惜,那个动物没理他!”

他很惊讶地看着她,说:“我发现两年没见,你变聪明了嘛!”

她笑骂:“你的意思是我当初很笨呗!敢嘲笑我,罚你每天给我讲一个故事,要是让我猜到结尾,就要你好看!”

他们都笑,渐渐地笑出了眼泪。

(选自2018年第7期《百花园》)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他”用欲擒故纵的方式讲故事开篇,独立成段,在为“他”所讲的故事设置悬念的同时,也为全文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B.文本故事与“他”所讲的故事具有一致性,呈现了“爱”与“担当”的主题,表现了人性美好的一面,所讲故事烘托了“他们”之间的故事。
C.小说运用诗意化的语言娓娓道来,表现了男女主人公在讲听故事过程中彼此产生情愫,为下文写“他”未讲完故事这一情节埋下了伏笔。
D.早已猜透故事结局的“她”也明白了“他”的用心良苦,这让读者也顺着“她”的思路去审视“他”,更激起了读者对爱情深深的思考与追索。
【小题2】小说以“笑”收束全文,结尾具有喜剧意味,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小题3】小说以“你欠我一个结尾”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样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原文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