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回乡

余显斌

将军离开的时候,才十八岁。那时,将军背着斗笠,戴着军帽,很精神,也很帅气。

将军是跟着刘邓大军离开的。

将军离开时说,自己会回来的。将军拉着张婶的手说:“大妈,你救了我,到时我会回来看你的。”将军红着眼眶又对吴哥说:“大哥,你等着,我一定会回来的。”

将军挥着手走了。将军这一走啊,南北东西,就是几十年。

几十年里,将军汇来东西,打来电话,问张婶好,问吴哥好,问乡亲们好。将军说,自己很想回来,可是,没有时间啊。将军说,自己一旦有时间,一定会回来,一定会看望乡亲们的。

大家都说,将军还记得老家,还记得大家呢。

张婶擦着眼睛说:“哎,孩子受苦了。”在张婶眼中,将军一直还是个孩子。

吴哥也点着头,安慰道:“现在好了。”

时间,一天天过去,将军的电话慢慢少了。张婶有时会望着村口,自言自语道:“咋不回来啊,是不是忘了老家啊?”吴哥摇着头,想说什么又没说,只是叹一口气。

两人就谈起当年的将军,那样年轻,就是营长了,就带着部队打仗,就受伤了,在张婶家养伤。那时,生活多苦啊,没啥好吃的,上顿红薯下顿红薯的。张婶说罢,长叹一声道:“难为了这孩子,也不怪把我给忘了。”

吴哥仍不说话,咂吧着烟锅。那次,国军士兵听说一个解放军伤员在村里养伤,还是营长,就赶来抓。自己听到消息后,赶到张婶家,背起将军就跑,躲在山上三天三夜啊。国军士兵放火烧山。大火呼呼的,将一座山都烧秃了。自己和将军躲在一个水塘里,一人嘴里衔着一根芦苇管,这才躲过一劫。

两个老人说着,仿佛再次回到了当年。

终于,张婶没有等到将军回来,闭眼前告诉孙子周根,将军回来了,替自己告诉将军啊,当年,生活不好,受苦了啊。

周根点头,默默无言。

吴哥不久也走了,临走告诉儿子吴竹,将军回来了,告诉将军,老哥哥一直想着他呢,盼着他呢。

吴竹也点着头,默无一言。

两人都想,将军能回来吗,以老人们所说的年龄,将军现在也是花甲老人了。

听村长说,将军身体一直不好。当年的那颗子弹一直没有取出,还在脑袋里。老人们临终的嘱托,能兑现吗?

他们心中,就有了心结。

他们没想到,将军真的就回来了。

将军回来,是在一个深夜,四周静悄悄的,只有虫鸣唧唧。

一辆车悄悄在夜色里来,又悄悄在夜色里离开。第二天,当村人听到消息后,都围着村长炸开了:“将军回来了,咋不告诉我们一声啊?”有人叹气:“哎,老家毕竟是山里啊。”

周根咳了一声,这……这样,自己咋告诉奶奶啊?奶奶听到这样的消息,会在地下瞑目吗?

吴竹更是摇着头,一声不吭。

村长低沉着声音告诉大家,车子走了,将军没走,留了下来。见大家都睁着眼睛,四处张望着。村长说,车子带回的不是将军,是将军的骨灰盒。将军十几年前枪伤就发作了,瘫痪在床上,记忆力已经模糊,啥也不知道了。临死前,将军竟然清醒过来,告诉家人,他要回家,要回到霍山去,那儿的乡亲在等着自己,张婶在等着自己,吴哥在等着自己,自己活着不能回去,死后也要回去。

大家听了眼圈都红了,有人问:“葬……葬在哪儿啊?”村长说,将军死前吩咐,将自己骨灰带回来,悄悄葬在霍山的土地上,不要举行追悼会,不要起坟,不要立碑,不要让人发现墓地。

周根急了道:“我们该去放一挂鞭炮啊。”

吴竹点着头道:“对啊,清明了,也得去挂一串纸啊。”

村长摇着头,因为将军说,当年在这儿,自己受伤,连累了乡亲们。也连累了这儿的树木山林遭到火烧,自己一想到就愧疚。如果将来大家要祭奠自己,到了清明节,就栽一棵树吧。栽一棵树,就等于替自己报答了故乡一份情意。

大家再次沉默着,久久无语。

以后,每到清明,村子里的人都拿着树苗,在山上四处栽着。周根和吴竹栽的格外多,山前山后,河边坝上。他们说,这是替他们的奶奶和父亲栽的,奶奶和父亲是将军的老友,一定更想念将军。

村子,于是就掩映在一片绿色里、一片花光中、一片鸟鸣里。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通过“村长”这一形象,交代了“将军”后半生的生活状况,使故事情节更加完整;同时,也丰满了将军这一形象。
B.“时间,一天天过去,将军的电话慢慢少了”,这既暗示了当时将军的身体状况不佳,也为下文情节发展做了铺垫。
C.“难为了这孩子,也不怪把我给忘了”,这句话写出了张婶对将军的理解,她认为将军现在生活好了,是不会回来的。
D.小说以“回乡”展开情节,主要写了乡亲们的“盼”和将军的“愿”,而这“盼”和“愿”之间留给了读者巨大的想象空间。
【小题2】小说中的将军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结合文本简析。
【小题3】结合文本内容,请赏析小说的结尾。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3-31 09:40:1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唐三彩,汉族古代陶瓷烧制工艺的珍品,全名唐代三彩釉陶器,是盛行于唐代的一种低温釉陶器,釉彩有黄、绿、白、褐、蓝、黑等色,而以黄、绿、白三色为主,所以人们习惯称之为“唐三彩”。因唐三彩最早、最多出土于洛阳,亦有“洛阳唐三彩”之称。
唐代贞观之治以后,国力强盛、百业俱兴,同时也导致了一些高官生活的腐化,于是厚葬之风日盛。唐三彩当时作为一种冥器,其随葬数量曾经被列入官府的明文规定,就是说可以允许他依照品级大小来确定随葬多少件,但是实际上这些达官显贵们,并不满足于明文的规定,他们往往比官府规定的要增加很多倍。官风如此,民风当然也如此,于是从上到下就形成了这么一种厚葬之风,这也就是唐三彩当时能够迅速在中原地区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
唐三彩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唐王朝的政治、文化、生活,它跟唐代诗歌、绘画、建筑等其他文化一起,共同形成了唐王朝文化的旋律,但是它又不同于其他的文化艺术。唐三彩在唐代陶瓷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里程碑,因为在唐以前,多数为单色釉,最多就是两色釉的并用,在我国的汉代,已经有了两色,即黄色和绿色两种釉彩在同一器物上的使用。到了唐代以后,这种多彩的釉色在陶瓷器物上同时得到了运用。
陶瓷史上有人考证,这与唐代审美观的变化有关。唐以前人们崇尚的是素色,到唐代以后,社会文化呈现包容性,包容了各种文化,包括许多外来文化。绘画、陶瓷、金银器的制作,形成了一个多元文化的特点。
史籍中关于唐三彩的记载甚少,所以被人们遗忘了一千多年。1928年,陇海铁路修筑到洛阳邙山时毁坏了一批唐代墓葬,发现了为数众多的唐三彩随葬品。常见的出土的唐三彩陶器有三彩马、骆驼、仕女、乐伎俑、枕头等。尤其是那三彩骆驼,背载丝绸或驮着乐队,仰首嘶呜;那赤髯碧眼的骆俑,身穿窄袖衫,头戴翻檐帽,再现了中亚胡人的生活形象。这些使人联想起当年骆驼行走于“丝绸之路”的景象。
唐三彩的制作工艺十分复杂。首先要将开采来的矿土经过挑选、舂捣、淘洗、沉淀、晾干后,用模具做成胎入窑烧制,在窑内经过1000~1100℃的素烧,将焙烧过的素胎经过冷却,再施以配制好的各种釉料入窑釉烧,其烧成温度约800℃。利用各种氧化金属为呈色剂,经煅烧后呈现出各种色彩。釉烧出来以后,有的人物需要再开脸,仿古产品中人物的头部是不上釉的,它要经过画眉、点唇、画头发这么一个过程,然后这一件唐三彩的产品就算完成了。
唐三彩的复制和仿制工艺,在洛阳已有百年的历史,经过历代艺人们的研制,唐三彩工艺技术逐步完善,烧制水平不断提高,“洛阳唐三彩”的工艺技巧和艺术水平也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在国际市场上,唐三彩已成为极其珍贵的艺术品,曾在一次有8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加的国际旅游会议上被评为优秀旅游产品,被誉为“东方艺术瑰宝”。唐三彩大马、骆驼等曾作为国礼,赠送给50多个国家的元首和政府首脑。
(摘编自《唐三彩,古陶器璀璨的明珠》)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三彩,全名唐代三彩釉陶器,是盛行于唐代的一种低温釉陶器,釉彩有黄、绿、白、褐、蓝、黑等色。
B.唐三彩,最早、最多出土于洛阳,因此有“洛阳唐三彩”之称,它是汉族古代陶瓷烧制工艺的珍品,以黄、绿、白三色为主。
C.唐代贞观之治以后,厚葬之风日盛,唐三彩当时作为一种冥器,官府曾明文规定各级官员随葬的件数。
D.官府对官员品级随葬件数有明文规定,官员严格执行,百姓争相效仿,成为唐三彩当时能够迅速在中原地区发展的原因之一。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唐三彩跟唐代诗歌、绘画、建筑一样,是唐王朝文化旋律里的一个支曲,从一个侧面反映唐王朝的政治、文化、生活。
B.唐三彩实现了陶瓷由黄色、绿色两色釉向多色釉的转变,从这个意义上说,它在唐代陶瓷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里程碑。
C.唐三彩的多色釉特点,表现了唐代社会审美观的变化,体现了唐代文化对各种文化,包括绘画、陶瓷、金银器的制作的包容。
D.1928年,在洛阳唐代墓葬里发现了许多唐三彩随葬品;之前,由于史籍中记载得稀少,唐三彩曾被人们遗忘了一千多年。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三彩里背载丝绸、仰首嘶鸣的三彩骆驼,身穿窄袖衫、头戴翻檐帽的中亚胡人,表明唐人与中亚国家的经济往来影响了唐三彩的取材内容。
B.“唐三彩”制作要经过成胎烧制、冷却釉烧、开脸等工序,“开脸”是艺术点染,它使“唐三彩”融人了唐代绘画艺术的气息。
C.近百年来,唐三彩的工艺技术逐步完善,烧制水平不断提高,“洛阳唐三彩”的工艺技巧已经达到后人难以超越的高度。
D.唐三彩大马、骆驼等曾作为国礼,赠送给外国首脑,这说明唐三彩在国际市场上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玉镯子
天暗了下来,四周沸腾的声音渐渐归于安静。
洪童童在镜子前。她慢条斯理地滴了一滴洗手液在左手腕上。拧开水龙头,不一会儿,左手上的玉镯子便沾满了白色的泡泡,洪童童用拇指、食指和中指捏住绿色的镯子,旋转了两圈,玉镯子便从缩紧的左手上取了出来,洪童童把它仔细地冲洗,然后放在一块白色的纱布上擦干。水龙头的水兀自哗哗地流着,这个玉镯子陪伴自己十年了,人生能有多少个十年呀!
“2002年的第一场雪……”悠扬的手机铃声把洪童童从遐思中拉回来,她小心翼翼地把玉镯子裹起来,去接电话。
洪童童做梦也没有想到:玉镯子最后还是易了主。玉镯子被放在一个精致的首饰盒里,一沓人民币堆得像座小山一样高。洪童童把那座“山”装进书包里,头也没回,走出了咖啡厅。
这个玉镯子,要说能卖这个价钱,洪童童应该高兴才对,30块钱的地摊货,只不过是在她手上戴了三千多个日子,价格就涨了几千倍。这种近乎是天上掉馅饼的事,不是谁都能遇上的。
洪童童其实也不懂玉。几年前也曾经有人要出3万钱买下她的玉镯子。那是个没有月亮的晚上,在一片树影斑驳的街角的拐弯处的“我家咖啡”,洪童童应肥硕的冰莉之约,在此相见。念书的时候冰莉和洪童童是形影不离的妤姐妹,同学们都戏称冰莉就是洪童童肚子里的蛔虫。毕业后,冰莉去了羊城,嫁作他人妇。几年不见,洪童童觉得冰莉除了日渐臃肿的体态、珠光宝气的穿戴和浓妆艳抹的妆容以外,其它倒没什么变化——热脸、热语、热心肠。冰莉在电话里说,有很重要的事情必须当面谈。香气袅袅的蓝山咖啡端上来后,冰莉把三捆人民币放在桌子上,让洪童童把手上的镯子卖了。
洪童童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冰莉知道玉镯子对于洪童童的重要性。那是洪童童那段逝去的爱情留给她的惟一的念想。虽然洪童童知道这个玉镯子只是个地摊货,“黄金有价玉无价”,更何况这是十年前初恋情人翔送给洪童童的“定情信物”,不要说3万,5万都不会卖。
因为忙碌,洪童童远离了那座城市,也模糊了那段记忆。
洪童童在小村子里当孩子王,过着两袖清风的生活。小村庄依山傍水,远处的树林,如同爆炸的绿波,滚滚地覆盖着山群。洪童童每天上班、下班都要路过一座桥。翔的家在桥的那边,离洪童童任教学校不到50米。那年秋天,雨出奇的繁密,翔去了另外一座城市,洪童童箭一样地冲过那座桥,浑身开始筛糠般战栗。8年了,洪童童听说翔过着五彩斑斓的生活。翔衣锦还乡的日子,学校里要么放寒假要么放暑假,洪童童的心像老树皮一样充满皱褶。
上天,把洪童童平静的生活搅动了一下。接连下了一个多月的雨,村里的小桥被涨满的河水浸泡多日,像一摊软泥一样瘫了下去。雨还是没完没了地下,似乎没有停下来的意思。山里的绿青碧透明,洪童童第一次觉得所有的绿色的植物,都绿出了她想象的边缘。
雨停了,当务之急是筹集资金修一座新的坚固的桥,使小村子里几十个孩子上学不至于受到影响。好几个夜里,洪童童躺在床上,像煎带鱼一样翻来覆去,睡不着,洪童童干脆爬起来,夜露之下,清凉的空气清新,月光如纱,照在她白瓷一样的手臂上。一个灵感从脑子瞬间滑过。洪童童觉得无比兴奋,她拿起手机,拨通了冰莉的电话。
她手上的这块玉是新疆的“和田玉”。冰莉那收藏家老爸在圈内可是小有名气的。洪童童念书的时候去过冰莉家,老人家一看见洪童童手腕上的玉镯子,就啧啧称赞,问洪童童,“玉镯子是祖上传下来的吗?”直把洪童童问得面红耳赤的。
村里的桥很快修好了。剪彩那天,洪童童看见了翔。翔和他的太太是剪彩嘉宾。女嘉宾剪刀咔嚓下去的一瞬间,洪童童看见了那个熟悉的玉镯子,镯子上的那一点飘绿,是它身价百倍的原因。
洪童童每每坐在窗前,听漫山虫鸣,泉水如音乐背景,感觉生活是一个梦,世俗的城市离自己相当遥远。
(选自《当代小说》)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玉镯子”为线索,按照先后顺序,把每一个时间段与玉镯子有关的情节串联起来,尽管时间跨度很大,但仍让读者感到文脉清晰。
B.“上天,把洪童童平静的生活搅动了一下”,这句话承上启下,雨水冲垮了小桥,洪童童平静的生活被打破,引出了她卖掉玉镯子的故事。
C.小桥是洪童童与翔多年后邂逅的连接点,玉镯是二人感情的纽带,“女嘉宾剪刀咔嚓下去的一瞬间”,主人公保持了十年的念想也被剪断。
D.小说中多处运用景物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或环境,烘托了洪童童复杂的心理,尤其是对“雨”的描写,很好地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小题2】小说主人公洪童童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小题3】作者塑造冰莉这个人物形象的意图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草戒指
铁凝
①初夏的一天,受日本友人邀请,去他家作客,并欣赏他的夫人为我表演茶道。我学着主人的姿态跪坐在草席上,细品杯中碧绿的香茗,比较着中国茶文化与日本茶道的异同。日本的茶道与中国的饮茶方式相比,更多了些拘谨和抑制,因此而少了荼与人之间那真正潇洒、自由的融合。不似中国,从文人士大夫的伴茶清谈,到平头百姓大碗茶的畅饮,可抒怀,亦可恣肆。或许是我想到了这些,跪坐得久了便也觉出些疲塌。是眼前一簇狗尾巴草又活泼了我的思绪,它被女主人插在一只青花瓷笔筒里。我猜想,这狗尾巴草或许是鲜花的替代物,茶道大约是少不了鲜花的。
②一簇狗尾巴草为茶道增添了几分清新的野趣,我的心思便不再拘泥于我跪坐的姿态和茶道的表演了,草把我引向了广阔的冀中平原……
③要是你不曾在夏日的冀中平原上走过,你怎么能看见大道边、垄沟旁那些随风摇曳的狗尾巴草呢?要是你曾经在夏日的冀中平原上走过,谁能保证你就会看见大道边、垄沟旁那些随风摇曳的狗尾巴草呢?
④那时太阳那么亮,垄沟里的水那么清,狗尾巴草在阳光下快乐地与浇地的女孩子嬉戏——摇起花穗扫她们的小腿。那些女孩予不理会草的骚扰,因为她们正揪下这草穗,编结成兔子和小狗,也有掐掉草穗单拿草茎编戒指的,那扁细的戒指戴在手上虽不明显,但心儿开始闪烁了。
⑤初长成的少女不再理会这狗尾巴草,她们也编戒指,拿麦秆。麦收过后,遍地都是这耀眼的麦秆,麦秆的正道是被当地人用来编草帽辫的。那时的乡村,各式的会议真多。姑娘们总是这些会议热烈的响应者,或许只有会议才是她们自由交际的好去处。那机会,村里的男青年自然也不愿错过。姑娘们刻意打扮过自己,胳肢窝里夹着一束束金黄的麦秆。但她们大都不是匆匆赶制草帽辫,在众目睽睽之下,她们编制的便是这草戒指,麦秆在手上跳跃,手下花样翻新:菱形花结的,字花结的,扭结而成的“雕”花……编完,套上手指,把手伸出来,或互相夸奖,或互相贬低。这伸出去的手,这夸奖,这贬低,也许只为着对不远处那些男青年的提醒。
⑥那麦秆编就的戒指,便是少女身上唯一的饰物了。但那一双双不拾闲的粗手,却因了这草戒指,变得秀气而有灵性,释放出女性的温柔。戴戒指,总离不开与婚姻的关联,唯有这草戒指,任凭少女们随心所欲地佩戴。无人在乎那戴法犯了哪一条禁忌,这里是个戒指的自由王国。少女们更大了,大到了出嫁的岁数。只待这时,她们才丢下这麦秆、这草帽辫、这戒指,收拾起心思,想着如何同送彩礼的男方“矫情”——讨价还价。冀中的日子并不丰裕,那看来缺少风度的“矫情”就显得格外重要。她们会为彩礼中缺少两斤毛线而在炕上打滚儿,她们会为彩礼中短了一双皮鞋而号啕,倘若此时不要下那毛线那鞋,当婚后她们自己作了母亲,还会有买毛线的闲钱吗?还会生出为自己买鞋的打算吗?
⑦于是她们就在声声“矫情”中变作了新娘,于是那新娘很快就敢于赤裸着上身站在街口喊男人吃饭了。她们露出那被太阳晒得黑红的臂膀,也露出那从未晒过太阳的雪白的胸脯。那草戒指便在她们手上永远地消失了,她们的手中已有新的活计,比如婴儿的兜肚,比如男人的大鞋底子……日子渐渐地好起来,草戒指早已变成了记忆,只有她们那突然就长成了的女儿们,仍旧不厌其烦地重复母亲从前的游戏。夏日来临,在垄沟旁,在树阴里,在麦场上,她们依然用麦秆、用狗尾巴草编戒指:菱形花结的,字花结的,还有那扭结而成的“雕”花。
⑧她们依然愿意当着男人的面伸出一只戴着草戒指的手。原来,草是可以代替真金的,真金却代替不了草。精密天平可以称出一只真金戒指的分量,哪里又有能够称出草戒指真正分量的衡具呢?原来,延续着女孩子丝丝真心的并不是黄金,而是草。
⑨在池泽夫人的茶道中,我越发觉出眼前这束狗尾巴草的可贵了。难道它不可以替代荼道中的鲜花吗?它替代着鲜花,你只觉得眼前的一切更神圣,因为这世上实在没有一种东西来替代草了。
⑩一定是全世界的女人都看重了草吧,草才不可被替代了。
【小题1】开头和结尾为什么都提到“日本茶道”,请加以赏析。
【小题2】“狗尾巴草”在文中有重要作用,请加以分析。
【小题3】本文第③段转而用第二人称,请赏析其表达效果。
【小题4】评析本文所表现的思想情感的意义。

同类题4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现在是个已经是一种小众艺术了,一本诗集、诗刊能印到千份就算多的了。当然,这并不奇怪,全民一起向钱看的时候,诗的位序能排到哪里呢?但是,诗,的确阔过。从西周时代开始“诗”就成为“六经”之一,它是贵族君子必修课之一。诗不仅具有工具性,可以用来侍奉父母和君王,而且它还能成为个人的精神支柱,“兴、观、群、怨”就是指诗歌在人的精神生活领域的力量。一句话可以概括,那时,诗是人们的生活准则,因此,学诗、用诗是一体的。
那时学诗要学到什么地步呢?用过去的老话说,就是要“融化在血液中,落实在行动上”,这个“行动”孔子特别解释过:“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意思是说,学了诗,对内要能够处理国家政事;对外要能够熟于辞令,这样读诗才有用。春秋时代在外界场合还保持着贵族的肃肃雍雍的礼仪风度,直接利益要求,往往不会赤裸裸直说,而是经常用诗曲折表达。这在《左传》、《国语》里常有记载。人们用诗体现了自身的教养与风度。
我们考察先秦文献,可以看到贵族君子,甚至没受过多少教育的都邑中居民—国人在对话中也常常熟练地用诗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我们感到那时的人行事有规范,出言有文采。如《孟子》里的“齐桓晋文之事”章,孟子为齐宣王分析了他看到牛被屠杀之前以羊易牛的心理后,齐宣王说:“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他人”两句引得多好,用此赞扬孟子对自己的理解,连自己都说不清楚的,经过孟子剖析入微的解释,连颟顸的齐宣王都觉得深得我心。宋国都邑的居民出口也有文采,看来也是长期受到诗歌教育的民众。宋郑交战,宋国败绩,主帅华元被俘,后来逃了回来,宋国筑城加强防备,华元到工地巡视。筑城的国人编了歌唱道:“睅其目,皤其腹,弃甲而复。于思于思,弃甲复来。”华元支使他的副驾回答国人:“牛则有皮,犀兕尚多,弃甲则那。”筑城人再唱:“从其有皮,丹漆若何。”华元没词儿了,对他的手下说:他们人多嘴多,我们干不过他们,快走吧! 华元尽管仗打败了,人还是很可爱的;宋国国人更可爱,他们出口成章,用诗歌挖苦执政者,表达自己的意见,这正是诗“兴观群怨”职能的表现。
成为“六艺之首”“王化之基”的“诗三百”经过汉代经师阐释,特别有了《诗大序》、《小序》的《毛诗》,其政治作用更加强化了。“诗三百”基本是四言诗,其体例是风雅颂三体,这成为历代制礼作乐之时乐舞歌词的基本模式,从汉至清没有什么改变,读者有兴趣翻翻正史中的“乐志”,皇皇大典中歌诗基本上是模仿“雅”“颂”的。
(选自王学泰《诗,曾经是一种精神的价值》,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的地位曾经是很高的,从西周时代开始,“诗”就成为“六经”之一,是贵族君子的必修课,诗具有工具性。
B.在西周时代,人们将诗作为生活准则,学诗、用诗是一体的。诗可以用来侍奉父母和君王,也可以成为个人精神领域的支柱。
C.孔子认为,学诗的成果要体现在行动上。学诗的人,如果不能通达地处理政事,不能在外交辞令中应对如流,即使学了许多诗,也是没有价值的。
D.诗之所以能在春秋时代广泛流行,就是因为诗满足了贵族礼仪风度的需要,由于太过于直接的言辞是不合适的,直接利益要求往往要委婉表达。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春秋时期的贵族们还保持着肃肃雍雍的礼仪风度,他们在交谈中经常用诗来表现教养与风度,这在《左传》《国语》里常有记载。
B.在先秦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到诗歌的使用是比较普遍的,贵族君子乃至受教育程度不高的都邑百姓在对话中也常常用诗抒发情感。
C.文章用的齐宣王的事例来说明引用诗句可以显示出说话者行事有规范,用宋国都邑的居民与华元对歌的事例来说明诗可以让表达富有文采。
D.“诗三百”作为“王化之基”,有着政治方面的作用,经过汉代经学研究者的阐释,特别有了《诗大序》《小序》的《毛诗》,其政治作用得到强化。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在全民一起向钱看的时代,诗歌已经成为了一种小众艺术,通过一本诗集、诗刊的出版量就可见一斑。
B.诗的学习要求是比较高的,学诗的人不仅要熟记诗句,而且能够将诗应用于生活,如处理政事,应对得体,体现风度与教养。
C.宋国都邑的居民出口成章,用生动的诗句调侃华元丢盔弃甲、逃回本国。可见,人们可以用诗来表达意见、挖苦执政者,这正是诗“兴观群怨”职能的表现。
D.“诗三百”对后世影响深远。在作制礼作乐方面,后代王朝主要沿用《诗经》中风雅颂三体的体例来创作乐舞的歌词。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木鱼

周海亮

冬子小时候,家里穷。不仅他家穷,全村都穷。不是吃不到米闻不到肉的那种穷,是吃了上顿没有下顿的那种穷。贫穷与饥饿贯穿了冬子的童年,即使现在想起,冬子的记忆深处,仍然是望不到尽头的饥饿。

冬子九岁那年,村里有亲戚嫁女,娘带冬子去吃喜宴。临行前娘嘱咐冬子说,饭桌上一定要放开了吃,吃慢了,东西就没了。又说,千万别动桌上那条鱼,否则会被别人笑话。冬子问为什么,娘说那是条假鱼。鱼是木头雕刻而成,上面浇了汤汁,撒了葱花,盛在盘子里,端上桌,与真鱼别无二致。娘还说木鱼是栓叔的手艺,栓叔一晚上就能将一截木疙瘩变成一条活灵活现的鲤鱼。娘带冬子来到亲戚家门口,再次嘱咐冬子不仅要吃得快,还要尽量多吃。吃饱了,咱家晚上那顿就省了。她说。

六个菜,一个汤,满桌人吃得像猪。普通的蔬菜,加几片肉,味道就完全变了。冬子听了娘的,快吃,使劲吃,却总是吃不饱。那条鱼摆在桌子中间,假如娘事先不说,冬子绝不会当它是一条木鱼。鱼浇了汤汁,撒了葱花和香菜,那是一条红烧口味的木头鲤鱼。亲戚家虽穷,但厨艺高超,据说能把一条鱼烹成七八种不同的味道。木鱼也能。不过仅仅是味道的样子。

满桌人心照不宣。他们的筷子和汤匙伸向不同的盘子和汤碗,却绝没人去碰那条鱼。桌上很快只剩残羹冷炙,唯有那条鱼,仍然闪烁出诱人的光泽,散发出美妙的酱香。满桌人仍不散去,他们蘸着盘子里剩下的汤汤水水,啃着手里的黑面馒头,那也是平常时日难得的吃食。

冬子有将筷子伸向木鱼的冲动。冲动那样强烈,有那么几个瞬间,他几乎无法自控。他强迫自己不去看那条鱼,可是鱼却顽强地游进他的眼睛,挠着他的喉咙。终于冬子做出令他和他的家人从此蒙羞的举动——他动了那条鱼。他甚至夹起撒在木鱼上的葱花,他甚至将那些葱花,直接填进嘴巴。

他挨了娘的一顿巴掌。他受到村人的讥笑。以后很多年,他在村里都抬不起头。他不仅仅是动了一条木鱼,更是动了乡村的规矩,动了主人的尊严。一条木鱼,没有人动,它便是一条色香味俱全的真正的鱼,便是富足和希望;动了,它便成为一个木头疙瘩,成为欺骗,成为乡间岁月的颓败与贫穷。

那条木鱼挂在冬子的胸前,顶在冬子的头上,刻在冬子的脑门上,挤在冬子的心里,很多年挥之不去。

后来冬子进城,吃了很多苦,终于成为一家水产公司的老总。这些年他几乎吃遍世界上所有的鱼,但童年里的那条木鱼,仍然时常游进他的心里,即使在梦里,也香气四溢,令人垂涎。然后让他在醒来以后,充满羞愧。

常跟娘说起这件事,娘说,是那时太穷了。冬子说,或许是。娘说,是你太无礼了。冬子说,或许是。不过一个孩子动了一条木鱼,有什么大不了呢?冬子觉得一条木鱼,绝不该让他背负这么多年的沉重。

一次冬子去民俗博物馆,突然觉得那里面似乎缺少一条可以摆上餐桌的木鱼。他想为博物馆捐赠一条,馆长当然乐意。为这事冬子专程回了一趟乡下,他找到亲戚,问那条木鱼还在不在,亲戚找了很久,终从一堆破铜烂铁里翻出来。木鱼上布满虫眼,却依然活灵活现。 ——一条木头雕刻而成的鱼远比一条河水里的真正的鱼,有着更为长久和顽强的生命。

冬子带木鱼返回城里,突然改变了主意。他找一位匠人雕刻了一条鱼。他把新雕的木鱼送到博物馆,将真正的老木鱼拿回家,刷干净,加了底座,摆上桌子。他想或许一件老物件能让他与乡村之间、与逝去的乡间岁月之间多出一点点联系,而之前,他一直试图远离乡村、试图彻底抹去那些贫穷并且羞愧的童年记忆。他想这一切或许是因他这么多年终又回到乡下,终又再一次见到那条多年不见却一直留在脑海、压在心头的木鱼。

生日那天,冬子调好汤汁,切好葱花,然后将那条木鱼,恭恭敬敬地端上餐桌。

冬子对儿子说,吃鱼。

(选自《小说月刊》2017年第12期)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写村民嫁女,在喜宴上摆一道红烧木鱼,只看不吃,不仅表现了当地的风俗习惯,更表现了当时生活的贫困。
B.③段“六个菜,一个汤,满桌人吃得像猪”,用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在喜宴上人们狼吞虎咽的情形。
C.⑤段“冬子有将筷子伸向木鱼的冲动”,主要是因为栓叔高超的手艺,使木鱼像一条色香味俱全的真正的鱼。
D.小说的结构简洁中见精细,叙述风格沉稳老练,语言质朴冷静,却张力十足,不造作矫情却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小题2】小说以“木鱼”为标题有何作用?请谈谈你的理解。
【小题3】当冬子抵不住诱惑,最终动了那条木鱼之后,他的心路历程有怎样的变化?请结合相关文段,简要分析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