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网络文学自1998年发轫,于今已走过二十载。中国文学的时空观念通过网络文学得到了拓展。如果说以前的写作走的多是纯文学的路子,到了新的时期,即便在穿越小说里,作家也展现出全球化的新视野,纵横驰骋于中国历史各时期的地域、文化和文明,在文学创作中也都呈现出符合大国时空观的想象力。
通过这二十年的长足发展,网络文学呈现了中国人怎么想象自己,怎么想象民族国家,怎么想象自己和世界的关系,并在这三个维度上扩展得非常好。中国网络文学的成功是中国现代性的成功,为中国现代性的特色树立了主体性,这样一种中国现代性精神,也导致了在资本、传媒、文学的合力下,在各种机遇的碰撞下实现了网络文学二十年的腾飞式发展。
(摘编自《中国网络文学的成长与烦恼》,2018年4月19日《解放日报》)
材料二:
在梳理网络文学二十年发展过程中,我们发现它的爆发期在2000年到2015年。2015年后虽然有很多很好的作品出现,但是上升有点乏力,而且出现了学界所概括的网络文学模式化、同质化、循环化现象。
网络小说要吸引读者,常采用一些基本的故事套路。受商业化的驱动,网络小说需要快速更新,借用套路,是难度最小的写法,导致许多部小说好像是一部小说,跟风、同质化倾向严重。但是即便是借用同样套路的作品也有高下之分,决定作品质量的不仅是故事模式,还有语言表达能力、对故事结构的把控力、对生活的洞察力、故事中人情事理的合理性、类型领域的开拓性、细节深处的表现力等。在这些方面,网络文学需要向传统文学学习,网络作家需要拓展阅读视野,深入生活,适当沉潜,提高修养,超越商业化的局限,提升作品的艺术境界。
(摘编自《网络文学何以有效对接文学传统》,2017年12月11日《光明日报》)
材料三
网络文学的兴起很大程度源自对读者群体多样化阅读需求的捕捉和满足。但是,敏锐捕捉并不代表一味迎合,对创作者而言,既不能落入“写书人抄不算抄”的自我欺骗,也不能被点击量、更新频率甚至作品字数等牵着鼻子走。网络文学行业的发展不排斥商业逻辑,但并不意味就要屈从盲从。那些披着商业运营外衣,唯点击率至上,将“流水作业”代替原创,夹杂色情、暴力、媚俗等“精神鸦片”的行为,只能是自我陶醉的泡沫,泡沫消散,未来将难以为继。今年6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印发《网络文学出版服务单位社会效益评估试行办法》,通过客观指标和量化标准对网络文学进行社会效益考核。有了指挥棒,还需自念紧箍咒。对于网络文学创作者而言,理应在行业飞速发展的大潮中少一些浮躁逐利、多一些伏案定力,转变唯点击量、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观念,回归对所处时代和生活本身的关注。唯有如此,网络文学才能在量的高原上继续打造质的高峰,让更多作品走进人心。
(摘编自《莫让网络文学被资本绑架》,2017年1月17日《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AB.BC.CD.D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立足于网络文学的发展,都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了网络文学的创作既有新时代的特色同时也存在模式化、同质化、循环化的现象。
B.材料一分析了近二十年网络文学的艺术特点,肯定了网络文学的成功是中国现代性的成功,为中国现代性的特色树立了主体性。
C.随着网络文学市场与影视、游戏等众多娱乐市场的结合,网络文学体现出巨大的营销价值,因而创作者应更加看重经济效益。
D.《网络文学出版服务单位社会效益评估试行办法》为网络文学的社会效益考核制定了客观指标、量化标准和奖惩方案,是创作者的指挥棒。
【小题3】在当今商业浪潮冲击的时代背景下,网络文学的创作者们如何才能在网络文学量的高原上打造质的高峰,让更多作品走入人心?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7-09 01:46:5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中国城市的雾与霾

汪韬 董棣

①泰山、黄山、庐山、峨眉山,似乎没有哪座名山不以雾为奇绝。除了这些以雾闻名的风景胜地,在中国还有一座城市也以雾著称,这就是“雾都”重庆。而据重庆气象部门统计,近50年来,重庆的雾在减少,20世纪70、80年代重庆年平均雾日数在50天左右,到90年代就减少到30~40天了。气象部门说雾少了,为什么人们却感觉不到呢?另一份研究结果给出了答案:统计分析表明,重庆的浓雾呈逐年减少趋势,强霾呈逐年上升趋势。

②什么是雾?什么是霾呢?气象学上对雾的解释是: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凝结成大量悬浮在空气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导致水平能见度低于一公里的天气现象。雾和云可以说是一母同胞,过量的水汽与空气中的凝结核结合在一起,或者水分子本身相互黏结形成水滴或冰晶,它们悬浮在高空被称为云,如果悬浮在近地面的空气层里,就形成了雾。

③我国对于灰霾的科学定义却只能追溯到十年前:2002年,中国气象科学家首次将国外文献中的“Gray Haze”直译为“灰霾”。201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给出了技术性的判识条件:“当能见度小于十公里,排除了降水、沙尘暴、扬沙、浮尘等天气现象造成的视程障碍,且空气相对湿度小于80%时,即可判识为霾。”所以雾与霾最大的区别是相对湿度:相对湿度达到95%以上的低能见度天气现象称为雾,相对温度低于80%的为霾。80%~95%之间的,是雾和霾的混合物,但主要是霾。如此看来,重庆这个浪漫缥缈的“雾都”是不是正在向“霾都”演变呢?

④中国气象局研究员吴兑指出了一个更为残酷的现实:“我们原来认为重庆是‘雾都’其实是误解。重庆由于二战的军工开发和建国后的军工建设,一直是严重的‘霾都’,只是过去科学认识水平不够,把重庆误认为是‘雾都’。”

⑤近年来,似乎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城市被冠上了“雾都”的名号:2011年10月,郑州连续三天雾气笼罩,早晨能见度更是降到仅有200米左右;2011年11月5日,西班牙《阿贝赛报》有文章指出,“中国的首都正在与伦敦争夺‘世界雾都’称号”;2011年11月,乌鲁木齐一周七天有六天都被大雾笼罩;在微博中以“广州+雾都”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可以找到四万余条搜索结果。

⑥中国近50多年来雾日和霾日的变化研究表明,大部分地区雾日的变化并不明显,那么这些所谓的雾天增多了,实际上都是霾天增多。霾会造成“雾蒙蒙”之感,是因为它降低了空气能见度,这主要是因为大气中颗粒物的散射、吸收带来的消光作用,而其中“贡献”最大的当属颗粒物的散射。颗粒物家族被称为总悬浮颗粒物,其组成部分中的PM2.5在2011年迅速蹿红。

⑦PM2.5受到如此重视不仅仅因为它是灰霾的元凶,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它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极大。据调研,PM2.5超标后,浓度每增加10微克/立方米,医院心血管系统的急诊及死亡人数要增加1%~6%或7%,高血压病的急诊人次要增加5%。

⑧毫无疑义,中国的“霾都”已经越来越多,而且还在继续增多中。中国的东部和南部,包括华北、黄淮、江淮、江南、江汉、华南以及西南地区东部,这些经济和工业较发达的地区,霾日都呈现出增加趋势,而且在一段时间内这种趋势恐怕也很难发生改变。

⑨一位外国摄影师,在中国某地上空拍下了这样一幅照片:浓厚的雾霾将整个城市笼罩得严严实实,只有两个高耸的烟囱从雾霾层中探露出来,烟囱口中还不断地冒着白烟,为下面的雾霾层做着“贡献”。

(选自《中国国家地理》,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文章第②③自然段引用了权威的说法并以浅显的文字分别诠释了雾和霾各自的特征,帮助读者对雾和霾形成科学的认识。
B.第④段援引吴兑的话,解释了重庆成为“霾都”的原因,照应第①段,说明了重庆被称为“雾都”其实是一个美丽的误解。
C.由PM2.5组成的颗粒物在大气中的散射,会降低能见度,造成“雾蒙蒙”之感,这些颗粒物也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D.第⑨段介绍外国人在中国某地上空拍下的照片的内容,形象地告诉人们,工业污染仍然是造成城市雾霾天气的主要原因。
E. 文章从气象、地理、历史以及医学等多方面科学地探究了霾的形成和一些城市变成“霾都”的有关原因,引人深思。
【小题2】文章多处运用了列数据的说明方法,请举一例分析这种方法的作用。
【小题3】作为一篇科普文章,本文具有怎样的价值意义?请结合文本探究并谈谈自己的认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配角

聂鑫森

父亲邵伟夫,先是话剧演员,后来又成了电影、电视演员。他的名字很气派,“伟夫”者,伟丈夫之谓也。可惜他一辈子没演过主角,全是很不起眼的配角,虽是剧中有名有姓的人物,也就是说几句不痛不痒的台词,演绎几个小情节而已。他的形象呢,身材矮小,脸窄长如刀,眉粗、眼小、口阔,演的多是反派人物:黑社会小头目、国民党下级军官、现实生活中的可怜虫……

他的名字是当教师的爷爷起的,爷爷曾对他寄望很高。没想到他读中学时,有一次演一个小话剧的配角,神采飞扬,被动员去读一所中专艺校的话剧班,从此他就很满足地走上了演艺之路。

因为母亲是苗族人,可以生两胎,我下面还有一个妹妹。我叫邵小轩,妹妹叫邵小轮。通俗地说,我是小车子,妹妹是小轮子。我们的名字当然是父亲起的,母亲似乎很欣赏,觉得低调一些反而会有大出息。

母亲在街道居委会当个小干部,人很漂亮。我和妹妹似乎承袭了她的基因,长得都不丑。母亲对于嫁给了父亲,一直深怀悔意,原想会有一个大红大紫的丈夫,不料几十年来波澜不惊。我母亲都不让我们去剧院看父亲的戏,电视上一出现有父亲身影的剧目,她便立即换台。她还嘱咐我们,不要在人前提起父亲是演员,这种守口如瓶的习惯,久而久之造就了我的孤僻性格,在什么场合都沉默寡言。

读初中时,一个男同学悄悄告诉我:“你爸爸的戏演得真好,可惜是个小角色。如果让他演主角,肯定火!”

父亲在家里的时间很少,尤其是进入影视圈后,或是东奔西跑到一个个剧组去找活儿干,或是找到了活儿必须随剧组四处游走。每当他一脸倦色回到家里,首先会拿出各种小礼物,送给妈妈、我和妹妹,然后把一沓钞票交给妈妈。

我把男同学的话告诉父亲,他听了,微微一笑,说:“在一部戏中,只有小人物,没有小角色,这正如社会的分工不同,却都是平等的。主角造气氛,配角助气氛,谁也离不开谁。”

母亲轻轻“哼”了一声,然后下厨房为父亲做饭。

我看见父亲脸上的肌肉抽搐了一下,很痛苦的低下了头。

我读高中妹妹读初中时,父亲在外三个月后,回到家里。他这次是在一部《五台山传奇录》的电视连续剧里,演一个貌丑却佛法高深的老方丈的侍者,虽是配角,出场却较多,拿了五万元片酬,他给我和妹妹各买了一台笔记本电脑,给妈妈买了一枚钻石戒指。

我发现父亲的手腕上绑着纱布,便问:“爸爸,你受伤了?”

他说:“拍最后一场戏时,和一个匪徒交手,从山岩上跌下来,把手跌断了。我咬着牙坚持把戏拍完,导演直夸我敬业哩。”

母亲说:“你也五十出头了,别去折腾了,多在家休息吧。”

他摇了摇头,说:“不!你工资不高,小轩、小轮正读书,将来还要给他们备一份像样的嫁妆。再说,小病小伤在拍戏中是常发生的,别当回事。”

我和妹妹不由得泪流满面。

后来,我考上了大学,学校就在岳麓山附近。三九严寒的冬天,母亲打电话告诉我,父亲在岳麓山的爱晚亭前拍戏,让我去看看父亲,还嘱咐我最好把自己伪装一下,别让父亲分神出了意外。

漫天大雪,朔风怒吼。

我戴上红绒线帽子、大口罩,围上羊毛围巾,穿上新买的中长羽绒袄,早早的来到爱晚亭前。警戒线外,看热闹的人很多,我使劲地挤在人丛中。父亲演一个寻衅闹事的恶霸,样子很丑陋,说话还结巴,然后被一个江湖好汉狠狠地揍了一顿,上衣也被撕破了,痛得在地上翻滚。这场戏前后拍了三遍,导演才打了个响指,大声说:“行了!”

我看见父亲长长地嘘了一口气,然后去卸了装,换上平常穿的旧军大衣。接着,又去忙着搬道具、清扫场地。等忙完了,他靠坐在几个叠起的道具箱旁边,疲倦地打起盹儿来,手指间还夹着一支燃了一半的香烟……

(本文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介绍父亲的名字很气派,但他其实只是个可有可无的“配角”而已,作者以一种欲抑先扬的手法巧妙设置悬念,引发了阅读兴趣。
B.小说通过叙述父亲生活中的几件小事,生动地塑造了“父亲”这样一个普通的小人物形象,他为了让家人生活得更好而努力工作、无私奉献。
C.小说中画线的句子“漫天大雪,朔风怒吼”属于自然环境描写,突出了父亲工作环境的恶劣,同时也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D.小说中几个人物形象都刻画的很生动,以父亲为例,除了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外,作者还特别忠实于描写父亲的心理变化过程。
【小题2】通读全文,说说母亲对父亲的情感态度是怎样变化的?请加以概括。
【小题3】有人认为,小说塑造的主人公是父亲,把题目改成“我的父亲”更好,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说说你的理由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远山
张世勤
莽莽苍苍,四面青山,孤独的牛车,远远望去像一个小黑点,在大山深处移动。
父亲刚逝,他的心情低沉而忧郁。今天天气放晴,他该出山了,但他只能一个人驾着牛车出山了。他和父亲在这深山里已经二十多年,习惯了每天植树、护林、砍柴、卖柴这一套步调,从未感觉到日子有丝毫单调。现在,父亲不在了,从今天开始他得习惯一个人出山。
山路崎岖,又是一个转弯,转过弯去就是一个长长的缓坡,然后再转弯。这条山路他早已烂熟于心,每到一处转弯,他都要提醒父亲:爹,转弯了。可他再听不见父亲的回答,父亲的确是不在了!
不知什么时候,车竟然停下了,停在了一个转弯处,这种情况还从未有过。他说,咱们赶路吧,牛却仍然未动。他抚着牛,竟看到牛眼里闪着迷惘。这头牛,当年是父亲接生的,难道它还在记着父亲对它的好?他也再次想起父亲,叹口气,自言自语地说,哎,爹,转弯了。
没想到,这一说,牛迈开步子,熟练地转过弯去。他终于明白,牛跟他一样,都习惯了父亲坐在车上,习惯了每到转弯处的提醒,现在到了转弯,他不说话,牛就有些慌,不知该怎么办。也许,他和牛都需要一个转弯的过程。明白过来之后,接下来的路就顺畅得多了。到转弯处,他还是像往常一样,给父亲说一声:爹,转弯了。这么喊,又像是喊牛,望着老成持重的牛,他突然觉得把它看作父辈,似乎也没什么错。父亲和牛的秉性是一样的。
过了些日子,他再次从山外回来的时候,牛车上不再那么空荡荡的了,而是坐着一个年轻的女人。年轻的女人穿着红红的上衣,充满着对大山的新奇。过去,出山进山,远远看去都是一个小黑点,而现在却是一抹鲜红。这抹红,在青山绿水之间,想掩映都掩映不住。
年轻的女人是他在山外认识的。每次木柴装车后,他都要带上一种小山果,红红的,是他打柴时顺手摘下的,不为卖钱,只供人品尝。半品半尝之间,木柴也就卖出去了。后来年轻的女人就来了,问他,卖的?他说,不是,随便让人吃的。真的?真的。第二天,他刚摆下摊,一小堆红山果红红地映着。年轻女人又来了,她说,你怎么不卖呢?他说,山里有的是,不值钱。
第三次来的时候,年轻的女人问,你叫什么?他说,叫青树。住在山里?是的。你不觉得枯燥吗?不枯燥,山里有山鸡、野兔,山树上有樱桃、山楂……什么都有。年轻的女人说,你怎么不问我叫什么。他便问你叫什么?年轻的女人说,我叫红苗。
此后每次红苗都很准时地来到青树的摊前,一边与青树拉呱,一边吃着红山果。青树觉得卖柴原来挺有意思,怎么过去就没觉得呢!
红苗决计要跟着青树进山了。红苗坐在牛车上向大山深处走去。新鲜的空气裹挟着她,蓝天白云笼罩着她,她觉得天地一下子宽广了,她对青树说,我想告诉我爹。青树说,怎么告诉,他听不见。红苗说,我喊。绵延的群山让红苗柔软的心情无限的舒展。她两手打个弧放在嘴边:爹,我转弯了。
牛听了红苗的话,先是一愣,然后就要转弯,青树忙抚着牛头,轻声说:不是喊你,是喊她爹的。牛似乎明白了青树的意思,不好意思地吧嗒了几下眼皮。
第二天,青树要去打柴,红苗说今天不打柴了,今后也不打柴了。青树不解,红苗说我们可以卖山果。山果是山树自己结的,摘下来,是顺手的事,怎么可以拿去卖呢?红苗说树不也是自己长的吗?山果咱们也可以自己种啊。
青树第一次驾着空空的牛车出山了,一路上,他不断地跟牛说转弯了,也像是给自己说。
在这大山深处,青树知道,转一个弯,就能看到一片不一样的树,开一壁不一样的花。是不是过日子的路也要这样走,要不断地转个弯才好呢?
一年后,青树栽培种植的各色山果和蔬菜都成了小镇上的抢手货。红苗像做窝的小鸟一样勤快,开发出的品种有二三十个之多,青树出山的牛车上,不再只是一些硬邦邦的木柴,而是瓜果梨枣,色彩缤纷。打这,去一趟山外,青树就会装回一袋子钱。
这天青树从山外回来,丰盛的菜肴让他想到了爹留下来的酒葫芦。喝了酒的青树抓着红苗的手,对着群山,高声大喊:爹。房前的老牛便“哞”一声。青树喊:爹,我转弯了。房前的老牛便“哞”一声。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对大山环境的刻画,既有静态描写,也有动态描写,为下文情节作了铺垫,奠定了全文孤独忧伤的感情基调。
B.青树在父亲去世前“从未感到日子有丝毫的单调”,说明了青树的孝顺,也体现了青树的因循守旧,为红苗的出场作铺垫。
C.小说开头“孤独的牛车”像“一个小黑点”,后文红苗的上衣是“一抹鲜红”,二者形成对比,暗示了主人公心境与生活的转变。
D.作者极力渲染了山间景色的美丽与山间生活的美好,这深化了小说回归自然的主题,反映出作者对乡村文明日益消逝的思索。
【小题2】小说中的红苗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小题3】“转弯”一词,是理解小说的关键,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25分)
星光下的小路
仲夏
今天的夜色像粗心妇人脸上没打匀的粉。
要在往常,小路会约上水琴和纯燕,到练歌房声嘶力竭地吼个痛快;或者找个摊子,一碗馄饨一把羊肉串,旁若无人大快朵颐,就把什么烦恼都忘了。今晚却不同,小路躲在自家狭小的阳台上,呆呆地看着夜空里的星星,心里一拱一拱的,慌慌的,乱乱的。
唉——那张钞票!
下午,小路在街边买水果,随手掏了一张百元钞票。卖水果的妇女很熟练地将钞票抖一抖,搓一搓,对着光线照一照,然后把那钞票又塞给小路,说:“你给换一张吧。”小路不解:“怎么啦?”那妇女嘿嘿一笑,又说:“换一张吧……”小路似乎明白她的意思了,赶紧把那张钞票纂在手心里,又掏出一张递过去。小路拎着水果走开一段路,听见那妇女在跟别人炫耀:“小小年纪就来骗老娘,也太嫩了点儿……”
小路的脸腾地着了火……
一进家门,小路把两只鞋子甩得天南地北,坐进沙发里,狠狠地把那攥成一团儿的钞票丢进纸篓。
买水果时,小路包里有三张百元钞票。一张是自己取的工资,另两张是水琴和纯燕还她的。昨晚三个人逛夜市,被写有“真诚小妹”的文化衫迷住,一人买了一件。水琴和纯燕没带钱,小路就给她们垫上了。今天上午两姐妹还线,她就随手装包里了。
小路又看看纸篓里那粉红的一团儿,耳边响起卖水果妇女的话。一股莫名的愤怒涌上来,却不知该向谁发。水琴?纯燕?她判断不出,也无法判断。
“我在遥望,月亮之上……”歌声从手机里迸出来,搅得一屋子的暗都颤抖起来。小路拿起手机,纯燕的名字像憋不住的兔子一闪一闪地跳。按下接听键,纯燕火急火燎地吼:
“死丫头,干吗呢?快出来,还逛夜市去。”
“你去吧,我不去。”
“咋了?快说!”
“我……”小路犹豫一下:“我遇到了一张假币!”
纯燕在那边“啊”了一声,追问:“被没收了?”
“没有。”
“那还不赶紧花出去?”
“假的怎么花?”
纯燕的语气立时变得老练:“就现在这种时候,找个街边小摊,肯定能行。”
小路沉默了。纯燕在那边着急:“你等着,我立马过来。”
小路被纯燕拽着,不情愿地挪动步子:“这不是骗人吗?”纯燕压着嗓子:“我的大小姐,别那么善良好不好?善良是有代价的!”
街角,立着一个简易的烤羊肉串架子。纯燕拉紧小路的手:“就这儿了。”小路一下子腿脚僵硬得迈不开步了。纯燕故意大声说:“尝尝这儿的羊肉串吧!”边说边把小路拽在身边,如同拉着个待宰的羔羊。走得近了,纯燕又大声冲着摊子喊:
“来二十块钱的!”
烤羊肉串的老妇人,听见纯燕的喊声,连忙笨拙地取肉拢火扇风。一边烤肉,她还一边自言自语:
“我闺女跟你们差不多大,再有两年就研究生毕业了,我这个小摊子,能贴补闺女不少生活费呢。”说着就笑起来,那笑被红红的炭火一映,幸福和满足都快从脸皮上滴下来了。
肉烤好了。纯燕把那张皱巴巴的钞票递过去,老妇人看都没看就装进胸前的兜子里,然后一张一张地找给她们八十块钱。
离开烧烤摊,俩人像打赢了一场蓄谋已久的偷袭战,但小路却蔫蔫的……
小路回到家,胸口像堵着湿棉花团,一种从没有过的感觉,从四面八方的黑暗里浸出来……
小路穿上“真诚小妹”文化衫,手里拿着一张崭新的百元钞票,再一次走向老妇人的烧烤摊。星星欣慰地眨着眼,小路的心也忽地敞亮起来……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本文通过一个围绕假币发生的故事,描写了小路由恼火、矛盾、斗争而最终完成自我超越的心理过程,呼唤了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和良知。
B.卖羊肉串的老妇人对小路的信任感动了小路,使她心中郁闷无比,内疚莫名,良心难安。最终她痛改前非,重新做人。
C.纯燕代表着当今社会只顾自己、缺乏真诚待人之心的人。从她身上可以看出我们当今社会诚信缺失的根源。
D.本文用多种手段描写刻画了几个栩栩如生的人物。比如用细节与外貌描写,刻画了卖水果妇女善于察言观色,刁钻、奸诈的形象。
E. 文章开头用“粗心妇人脸上没打匀的粉”来比喻夜色,暗示了主人公心绪的烦乱;而末尾的夜色描写与文章开头形成呼应。
【小题2】请按时间先后顺序,分析小说中“小路”的情感变化,并分析其原因。(6分)
【小题3】本文多处采用对比的写作手法,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4】本文题目是“星光下的小路”,也有人认为这个题目不恰当,认为不如用“假币”或“真诚小妹”,你的看法呢?请谈谈理由。(8分)

同类题5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暗记

聂鑫森

宽敞的画室里,静悄悄的。

初夏的阳光从窗口射进来,洒满了摆在窗前的一张宽大的画案。画案上,平展着一幅装裱好并上了轴的山水中堂。右上角上,写着五个篆字作画题:南岳风雨图。

年届六十的知名画家石丁,手持一柄放大镜,极为细致地检查着画的每个细部。他不能不认真,这幅得意之作是要寄往北京去参展的。何况装裱这幅画的胡笛,是经友人介绍,第一次和他发生业务上的联系。

画是几天前交给胡笛的。胡笛今年四十出头,是美院国画专业毕业的,原在省城一所大学教授美术,其山水画在省内外也颇有点名气。据说因为看不惯艺术招生中的潜规则,跟领导闹矛盾,下海在湘潭城开了一家不大的裱画店,既是老板又是装裱师傅。朋友说胡笛的装裱技艺比不少老一辈要强,且人品不错,何必舍近求远,送到省城的老店去装裱呢?

画是胡笛刚才亲自送来的,石丁热情地把他让进画室,并沏上了一杯好茶。石丁是素来不让人进画室的,之所以破例,是要当面检查这幅画的装裱质量,如有不妥的地方,他好向胡笛提出来,甚至要求返工重裱。

胡笛安闲地坐在画案一侧,眼睛微闭,也不喝茶,也不说话。

石丁对于衬绫的色调、画心的托裱、木轴的装置,平心而论,极为满意。更重要的是这幅画没被人仿造——有的装裱师可以对原作重新临摹一幅,笔墨技法几可乱真,然后把假的装裱出来,留下真的转手出卖。石丁的画已卖到每平方尺一万元,眼红的人多着哩。眼下,画、题款、印章,都真真切切出自他的手,他轻舒了一口气。且慢!因为他是第一次和胡笛打交道,对其人了解甚少,不得不防患于未然,故在交画之前,特地在右下角一大丛杂树交错的根下做了暗记,用篆体写了“石丁”两个字,极小,不经意是看不出来的。石丁把放大镜移到了这一块地方,在杂树根部处细细寻找,“石丁”两个字不翼而飞。又来来回回瞄了好几遍,依旧没有!

石丁的脖子上,暴起一根一根的青筋,他万万没有想到这居然不是他的原作,而是胡笛的仿作。这样说来,胡笛的笔墨功夫就太好了!他从十几岁就下气力学石涛,尔后走山访水,参悟出自家的一番面目,自谓入乎石涛又能出乎石涛,却能轻易被人仿造,那么,真该焚笔毁砚、金盆洗手了。

就在这时,胡笛猛地睁开了眼睛,笑着说:“石先生,可在寻那暗记?”

石丁的脸忽地红了,然后又渐渐变紫,说:“是!这世间小人太多,不能不防!”

胡笛端起茶杯,细细啜了一口茶,平和地说:“您设在杂树根部处的暗记,实为暗伤,是有意设上去的。北京城高手如林,若有细心人看出,则有污这一幅扛鼎之作。您说呢?”

石丁惊愕地跌坐在椅子上,问:“那……那暗记呢?”

胡笛说:“在右下部第五重石壁的皴纹里!‘石丁’两个字很有骷髅皴的味道,我把它挖补在那里,居然浑然一体。树根部处空了一块,我补接了相同的宣纸,再冒昧地涂成几团苔点。宣纸的接缝应无痕迹,补上的几笔也应不会丢先生的脸。”

石丁又一次站起来,拿起放大镜认真地审看这两个地方。接缝处平整如原纸,这需要理出边沿上的纤维,彼此交错而“织”,既费时费力,又需要有精到的技艺。而补画的苔点,活活有灵气,更是与他的笔墨如出一辙。他不能不佩服胡笛的好手段!

石丁颓然地搁下了放大镜。

胡笛站起来,说:“石先生,裱画界虽有个别心术不正的人,但毕竟不能以偏概全。暗记者,因对人不信任而设,我着力去之,一是为了不玷污先生的艺术,二是为了我们彼此坦诚相待。谢谢。我走了。”

胡笛说完,很从容地走出了画室。

石丁发了好一阵呆,才记起还没有付装裱费给胡笛。正要追出去,又停住了脚步,家里还有好些画需要装裱,明日一起送到胡笛的店里去吧!

他决定不将《南岳风雨图》寄去北京参展,他要把它挂在画室的墙上,永远铭记那个让他羞愧万分的暗记……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暗记”有两层意思,表面看就是石丁画上的记号,实际上是指石丁的“暗记”被胡笛识破。
B.“石丁的脸忽地红了,然后又渐渐变紫”一句中,石丁的神态变化表明了他对世间小人之多的愤怒。
C.石丁“决定不将《南岳风雨图》寄去北京参展,他要把它挂在画室的墙上”。他这样做是为了警醒自己,也是对人与人之间真诚与信任的呼唤。
D.“胡笛安闲地坐在画案一侧,眼睛微闭,也不喝茶,也不说话”,此描写表现了胡笛的傲慢以及不满。
【小题2】胡笛具有哪些突出的特点?结合小说加以概括。
【小题3】小说以“暗记”为题,有何作用?结合小说加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