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从古文字看原始思维及其发展
文字是记录和传达语言的书写符号。语言是有声的思维,文字是有形的思维。二者都是思维的外化。像语言一样,文字也是思维能力的反映,蕴含着思维的特点。从某种意义上说,古文字是对思维进行考古的工具。
古人类主要运用形象进行思维。这种特点反映在古诗歌中,人们喜欢用比兴来说明某种道理;反映在原始神话中,人们通过具体的故事来说明某个道理,抽象的道理是没用的。形象思维曾是人类最得心应手的思维方式。抽象思维是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从文字的创造特点看,绘画文字是最早的文字。这种文字的主要特点是象形。不仅中国的古文字用形象来表示,古巴比伦人、古雅玛人、古埃及人等无一不是从象形开始来创造古文字的。
创造文字的时代,人们抽象思维的能力还比较薄弱。人们进行抽象思维,还很难脱离具体形象来进行,往往要依赖于对形象的类比、比较、联想来进行。表现在文字的创造上,形与义密切结合在一起,人们是从形象来了解符号的意义的。文字的产生一方面是以人类抽象思维的能力达到一定水平为基础的。但另一方面,象形文字又标志着人类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发达,这种低下的抽象思维能力不可能创造太抽象的符号。
抽象思维能力的低下还主要表现在古文字上的词类上,表现为形容词的极端贫乏。从甲骨文看,形容词数量相当少,只有白、厚、明、光、赤、美、丽等为数不多的形容词。事物的性质包含在事物之中,与事物不可分离,只能通过人的思维才能把事物的性质从事物本身分开。在近代一些少数民族那里,要说热,只能说“像火一样”。
早期文字中的“鱼”字是各种各样的鱼类象形,后来逐渐概括出一种共同的鱼的特征的象形文字,作为各种各样鱼的代表。早期文字中,几乎每个文字都经历了一定的概括过程。没有概括过程,就不可能产生一般意义上的文字。这种概括能力使人们能概括出事物的共同性质,撇开了同类事物之间的差别性、个体性和偶然性,产生了最初的种、类概念。
在概括能力发展的同时,形象思维本身也在不断发展着。形象思维从自身中演化出了抽象思维。抽象思维的发展又推动着形象思维的发展。古人类从事物中抽象出事物的性质,从而创造了形容词后,又创造着代表新的形象的词。例如,从羊的肥大的形象创造了“美”字,进一步又创造了“美服”“美女”等新的名词。形容词产生后,也使原有的一些代表具体形象的词成为更形象生动的新词。例如月字、镜字,在抽象出了“明”字后变成了“明镜”“明月”,使形象更逼真。古人类从众多的个别的事物中概括出代表一般意义的词后,又以此为指导去认识新的个别事物,创造新的文字。
从古文字的演变进化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在互相补充、互相促进中辩证地发展,使人类的思维能力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从而使人类能够更深更广地认识世界。
(摘编自朱长超《从古文字看原始思维及其发展》,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语言”与“文字”都是思维的外化,如同可以通过古代语言来考察原始思维一样,我们也可以从古文字来考察原始思维。
B.创造文字的时代里,人们常需要依赖形象的类比、比较、联想来进行抽象思维。那时候,人们从形象来了解符号的意义。
C.概括让人们认识到了事物的共性,没有概括就不可能产生一般意义上的文字,因而几乎每个文字都经历了一定的概括过程。
D.古人类充满智慧,能够从众多个别的事物中概括出代表一般意义的词之后,又以此为指导去认识新的个别事物,创造新字。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论证了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在相互补充促进中辩证地发展,使人类思维不断提高的论点。
B.文章在论证古代人类主要运用形象进行思维时,分别从古诗歌、原始神话、文字创造特点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C.古代人类都是从象形开始创造古文字,以及甲骨文中形容词的数量特别少都能说明古代人类的抽象思维能力比较薄弱底下,这是举例论证的方法。
D.文章举从羊的肥大形象创造了“美”字,进一步又创造了“美服”“美女”等新名词的例子,是为了证明形象思维从自身中演化出了抽象思维。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文字是考察原始思维的宝贵资源,因而,当下对古文字的研究与保护,不仅是对人类文化的尊重,更是对人类历史的尊重。
B.古中国人、古巴比伦人、古雅玛人、古埃及人都是从象形开始创造古文字。这说明古代东西方人的思维中存有相同的因子。
C.文字的产生是以人类抽象思维能力达到一定水平为基础的,因而,如果人类抽象思维的能力不太发达,人类就不太可能创造出文字。
D.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在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中辩证地发展,推动人类思维能力不断发展,使人类更好地认识世界。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2-27 02:16:1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近一百年前,胡适、闻一多等前辈学人为“恢复”《诗经》的文学面目而奔走呼号:“明明一部歌谣集,为什么没人认真地把它当文艺看呢?”(闻一多《匡斋尺牍》)。经过近百年的宣传与引导,《诗经》是中国“最早的文学总集”的观念深入人心。然而无论从作品创作、结集的目的,还是传承、使用的方式而言,《诗经》都与后世的文人诗歌有着本质的差异:它不仅仅是作为诗歌而存在,更是诗(歌辞)、乐、舞与礼结合的产物,其中承载着整个周代的礼乐文明。作为周代礼乐制度之产物与组成部分的《诗经》,它的创作、结集以及传承的整个历史,始终与周代礼乐制度的发展演变息息相关。

商朝末年,居住于豳地的周族,因受戎狄部落的挤压,在古公亶父率领下举族迁徙。他们沿渭水西行至周原岐山一带,在漆水、沮水旁觅得可居之地,于是平田整地、筑室造屋,设“五官有司”而开启了走向文明的新生活。周民族最早的史诗《大雅•绵》,详细记录了古公迁岐、建都的完整过程,具有典型的史官叙事的特点。而武王克商后使用于仪式的《大雅•大明》,同样被视为周民族的史诗性作品,却表现出了与《绵》专注于记史相区别的、专注于颂赞的特征。稍后出现的《大雅•文王》,以“商之孙子,其丽不亿。上帝既命,侯服于周”“无念尔祖,聿修厥德”等话语,表现出了浓重的陈诫意味。《绵》之记史,《大明》之颂赞,《文王》之陈诫,十分典型地说明了早期乐官职能由记史向仪式颂赞与陈诫的转移。

礼乐相须为用是周代礼乐文化的基本特征。西周早期是祭祖礼率先发展的时代,《诗经》中时代最早的仪式配乐之歌,便均与祭祖礼直接关联,如《周颂》的《清庙》《维天之命》《维清》等等。这些祭祀乐歌与仪式颂赞、陈诫乐歌相配合,初步呈现出了周礼“郁郁乎文哉”(《论语•八佾》)的礼乐特征。

宣王初年对朝政的反思,不仅表现在重视协调君臣上下关系的燕射之礼上,还表现在把那些为规劝厉王、讽刺朝纲大坏的“变大雅”用于仪式讽诵以警示时王上。这实际上是对“正大雅”中《文王》所创仪式陈诫传统的创造性继承。只是由于历史环境与朝政状况的巨大差异,与《文王》一诗的诫语多针对“商之孙子”不同,《民劳》《板》《荡》等诗说的是“柔远能迩,以定我王”“曾是莫听,大命以倾”,规劝与讽刺的对象直接指向周王及其执政大臣。这一类诗歌被用于仪式讽诵,从根本上突破了仪式陈诫类乐歌的题材界限,为宣王后期至幽王时代讽刺类乐歌的蓬勃出现创作了条件。

在执政者失去推行周道、重振礼乐的意识与能力时,以文王、周公后继者自居的孔子,主动承担起恢复和弘扬礼乐文化的责任。早年的从政经历,让孔子意识到在实践层面恢复周礼的不可为;于是,从学术层面通过教授弟子来传承周代礼乐文化,就成为孔子晚年唯一的选择。因此,在儒门弟子的传承中,彻底脱离了仪式与音乐之《诗》,不可挽回地走上了德义化的诗教之路。

总之,西周时代以“乐”的形态与“礼”共生互动之《诗》,从重“乐教”向重“义教”的转化,最终成为孔子诗教的课本。在儒门弟子德义化的阐释中,与“乐”分离之《诗》重新依附于“礼”。“始乎诵经,终乎读礼”(《荀子•劝学篇》),在《诗》与“礼”的关联互动中,最终涵育为最具中华民族精神特质的诗礼文明,从根本上影响了中华文化的文化基因与基本走势。

(马文琴《礼乐互动中的诗》,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胡适、闻一多等前辈学者的宣传、引导使《诗经》成为了文学总集。
B.《诗经》是周代礼乐制度的产物,它的创作、集结以及传承的历史始终与周代礼乐制度的发展演变息息相关。
C.“变大雅”用于仪式讽诵造就了讽刺类乐歌在宣王后期至幽王时代蓬勃出现的局面。
D.礼乐共生互动的《诗经》,在儒门弟子德义化的阐释中,曾使其一度与“乐”分离。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否定了胡适等人认为《诗经》是文学作品的观点,然后从《诗经》的创作、结集及传承使用等方面论述了其与周代礼乐制度的密切联系。
B.《大雅•绵》详细地记录了古公迁岐、建都的完整过程,表明早期乐官部分地承担了记史的职能。
C.文章引《荀子》之语意在表明儒门弟子重视“诗”与“礼”的关联。
D.文章论证充分,综合运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有力地证明了文中观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大明》和《绵》在内容上有不同的侧重可以看出西周早期乐官职能的转变。
B.由于西周率先发展起来的是祭祖礼,所以《诗经》中最早的仪式配乐之歌均与祭祖礼直接关联。
C.只是因为执政者失去了推行周道、重振礼乐的意识与能力,孔子便主动承担起了恢复和弘扬礼乐文化的责任。
D.从根本上影响了中华文化基因与基本走势的诗礼文明,其最初的源头便是周代《诗》与礼的关联互动。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他是当代中国活得最痛苦的老人

沙林

他是当代中国活得最痛苦的老人!复旦大学教授,巴金研究专家陈思和几年前说:这个社会正在逐渐走向开放,人人都有权利追求事业成功,财富增长,名利双收……但唯独巴金,还在一字一句地写他的忏悔录。他沉浸在噩梦般的恐怖之中,把自己作为箭垛,一鞭一条血痕地解剖自己、指责自己,提醒人们不要忘记20年前的民族劫难。

巴金对中国青年的意义,是他影响了整整三四代中国青年,使他们懂得了爱和自由,进而反叛封建社会和家庭。在这个基础上引领他们走向革命。

1958年,姚文元等人对巴老发起“拔白旗”运动,指责巴老的作品是无政府主义和个人王义,说“觉慧出走以后肯定是无政府主义,不可能是革命者”。围攻了半年多后,有意思的是,《文学知识》登出了批判中的来稿统计,全部肯定巴老作品的有74篇,又批判又肯定的有35篇,全部否定的仅有4篇。以后又来了1000多篇来稿,还是这种比例。这说明一直到了1958年,巴老在中国青年心目中还是受欢迎的,青年们还是不避风险地为他说话。一直到了文革”前夕的1963年,巴金的作品还是文艺类中出借率最高之一。

巴金晚年留给了中华民族另一座令人仰目的高峰,那就是他在中国思想史或者文艺史上说也说不尽的《随想录》。这是他引起争论最多的作品,有些人认为这部作品老谈“文革”,没有多少艺术性,没有上升到哲理高度。还有人认为这是右的代表…… 巴金知道这是种种来自上面和下面的非议。他一辈子劝人爱和非暴力,但他的爱妻却在人性恶的大爆发中惨死,“‘文革’的教训对中华民族的影响太大了。我们社会现在许多负面的东西:腐败、理想破灭,缺少操守,包括最后的阵地——学术界的沦丧,都跟‘文革’的恶果有关。但没人去清算。巴老为此紧抓住这个不放,顶住了压力写出《随想录》。许多文章只能被删改或是先拿到香港的《大公报》上发表,但收入《随想录》时,巴老坚决要求恢复原样。”他觉得他一个人的反思真是很艰难:“我现在走的还是一条荆棘丛生的羊肠小道。”

巴金晚年最著名的一句话是“讲真话”。在《随想录》中少有4篇以“小骗子”为名,反反复复说这件事。他在晚年一再强调的“说真话”,对于他,是道德人格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准则。巴全的“讲真话”表现了一种深刻的自责精神。他对陈丹晨说:“我们当时听了话,批判胡风,后来说批错了,但没人出来负责,反而让我们内心经受煎熬。不忏悔,这是我们民族的弱点。这一点我们确实应该像德国人学习。他们不认为法西斯是希特勒一个人的责任,而是全德国民族的耻辱,而我们却把一场民族的悲剧推到几个人(林彪、“四人帮”)身上。

巴老最感人的人格魅力就表现在他强调言行一致。他早已在内心有一个决定,像托尔斯泰晚年那样用实际行动进行忏悔。他反反复复苛刻地解剖,鞭挞自己“为了保全自我而被动去写检讨,去讲假话,去批判人,包括所熟悉的友人”的行为。他是中国第一位表现出忏悔精神的伟大人物。

巴金有两个梦想。他多次给不同时期的中央领导写信,终于促成了中国现代文学馆——世界上最现代化、最宏丽的文学纪念馆的建成,他的另一个梦想还没实现,那就是建立“文革”博物馆。

(选自2005年10月17日(中国青年报》,略有删减)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当代中国正在逐渐走向开放,人人都有权利追求事业成功,财富增长,名利双收,而巴金却在写他的忏悔录,所以活得很痛苦。
B.巴金认为我们不应该把一场民族的悲剧推到几个人(林彪、“四人帮”)身上,应该“讲真话”,承认文革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悲剧。
C.巴金一辈子劝人爱和非暴力,但他的爱妻却在人性恶的大爆发中惨死,但他没有怨天尤人,而是在不断反思自己,解剖自己。
D.巴金是中国第一位表现出忏悔精神的伟大人物。他在内心早已有一个决定,像托尔斯泰晚年那样用实际行动进行忏悔。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他沉浸在噩梦般的恐怖之中,把自己作为箭垛”,这句话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揭示了巴金勇于正视自己、解剖自己的精神。
B.1958年,全部肯定巴老作品的有74篇,又批判又肯定的有35篇,全部否定的仅有4篇。这说明巴金的作品绝大多数经得起时代的考验,但是极少数不能符合时代潮流因而被否定。
C.巴金也曾“为了保全自我而被动去写检讨,去讲假话,去批判人,包括所熟悉的友人”,但正因为他不断忏悔,所以才具有最感人的人格魅力。
D.巴金以他的体验,以他的整个人格,向人们昭示着:注重道德的冶炼,真诚地做人,少一些良心自责,与创作出优秀作品同样重要,甚至更为重要。
E.巴金的《随想录》故意写了我们社会现在许多负面的东西:腐败、理想破灭、缺少操守,包括最后的阵地——学术界的沦丧等,这是不可取的,因而这部作品受到很多人的批判。
【小题3】综合全篇,巴金的人格魅力体现在哪些方面?请分条表述。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Master终于引起人类对于未来的担忧
2017年新年伊始,阿尔法狗的升级版Master以60:0的战绩击溃当世所有围棋顶级高手,引发全球关注。短短半年,阿尔法狗的改进型所展现出的学习能力,已超出人类对进步速度的理解,人工智能碾压人类智商的恐惧感再次笼罩网络。这场人机大战的结果无情宣告:很多工作曾被认为不可替代,那只是因为人工智能尚未涉足而已。今天的很多热门行业与专业,未来都可能被人工智能取代,这个绝非危言耸听的前景让我们重新思考人工智能与我们自身的关系。
这场“人机大战”引发的第二个层次的问题,是人的尊严问题。Master对围棋高手们的“血洗”,让人类整体感觉很没有面子。20年前,当深蓝战胜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卡斯帕罗夫时,人们就把赌注押在围棋上,认为这是机器无能为力的领域,如今,这个赌注在人工智能面前同样弱不禁风。
实际上,人类输掉的并不是尊严。何谓尊严?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英国哲学家迈克尔·罗森曾将其分解为三个部分:一种社会地位;一种恒久的内在价值;一种可以被尊重的行为。据此,输棋的围棋棋手尊严有何损失?原先的九段还是九段,以前拥有的社会地位也没有发生变化。改变的只是,经此一役,那些曾经虚妄的骄傲、自负与认知模式开始改变。历史经验无数次表明,人类的骄傲与自负大多是被夸张建构的。破除人类内心根深蒂固的虚妄的骄傲与自负,恰是本次人机大战的重要收获之一。
而此番Master获胜带来的最重大意义在于:让更多的人开始意识到人工智能对人类未来的颠覆性作用。机器有一天会不会突然产生意识?谁能保证,随着硬件与软件的进一步发展,以及神经网络、算法技术的突破,机器有一天不会突然产生意识?到那时,就难免涉及复杂的伦理问题。
另一个问题是,何谓智能?机器是否具备人的智能,需要一个衡量标准。研究显示,智能包含多维度内容,远不止可计算化(形式化)这一种。在计算能力方面,人类早已不是机器的对手;而智能中的其他维度一旦可以部分形式化,人类自然也不是机器的对手。未来的深度学习甚至可以让机器做到更多,比如学会像人一样从事文艺创作。如果这一天到来,人类不仅面临被全面替代的危险,还将涉及自身存在的意义问题。
关于人工智能的未来,学界的认识呈现出普遍的对立:科学家往往认为人工智能离真正的应用还很远,它目前还很“傻”,其危险远不足虑;而人文学者则往往比较担忧,认为一旦某些关键技术被突破,人工智能所引发的链式反应就会导致无法控制的局面,到那时,我们千百年来所形成的用以维持社会秩序的规范都将面临崩溃的危险。寻常大众出于好奇,则寄希望于人工智能取得新进展或许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改善并提升社会福祉。
如果眼前的潜在利益大于未来不确定性风险的代价,人们往往更倾向于放大当下的收益而对遥远的风险进行打折,这有可能造成决策失误。潘多拉的盒子一旦打开,就再也关不上了。没有任何国家愿意放弃人工智能这一领域,但鉴于人工智能的高度不确定性前景,在竞争刚刚开始之时就需要制定最低限度的规则,给其发展套上缰绳。否则,我们追求来的将不是期盼中的救星,而很可能是无情的掘墓人。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2017年01月16日02版)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应充分评估人工智能未来的风险,不能因为它带来的眼前利益而任其发展协商出最低限度的原则来约束其发展。
B.作者认为,如果将来机器通过深度学习具有了文艺创作等能力,人类就面临着被替代的危险,而人类若被全面替代,其有没有必要存在就是一个问题。
C.作者认为判断机器是否具有智能,需要首先弄清楚何谓智能,智能包含多种维度的内容,而目前的计算机只具有可计算化这一种智能,还不能被称为“人工智能”。
D.对机器将来会不会突然产生意识这一问题,作者并没有给出确切回答,但他比照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一些关键技术的突破,认为机器有可能产生意识。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A.作者引述迈克尔·罗森对“尊严”的分解,意在说明在与Master的较量中人类棋手并非损失尊严。
B.人工智能的发展前景虽不确定,但它有可能带来的巨大收益却令人心动,因此没有国家愿意放弃这一领域。
C.Master是阿尔法狗的升级版,其学习能力的发展速度匪夷所思,而其完胜世界顶级围棋高手的事实证明,人类智商确实比不上人工智能。
D.围棋曾被认为是机器无能为力的领域,因此,阿尔法狗战胜李世石,Master战胜众围棋高手才会引发全球关注,并让人类整体感觉没面子。
E. 学界对人工智能的未来抱着不同的态度,科学家往往认为无须多虑,人文学者则不无忧惧,而作者的态度应该与后者更接近一些。
【小题3】请分点简要概括文段中作者认为Master在“人机大战”中完胜的意义。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春风夜
铁凝
俞小荷晚上睡觉前花了很长时间洗澡,洗得仔细,近于隆重。等在门外的刘姐就隔着门喊:差不多就行了吧,要是在别的主人家,谁能容你这么洗呀!俞小荷站在淋浴间的莲蓬喷头下,把调好温度的水龙头开到最大,缩着脖子眯着眼,享受着热水沐浴的快乐。她不理会刘姐的叫喊和不满,不搭她的腔,也不生她的气。在赵女士家里,刘姐主管买菜做饭。新来的俞小荷负责打扫卫生、洗衣服、照料室内的花卉,和刘姐两人同居一个房间。俞小荷的老公名叫王大学,开一辆大车跑运输,夫妻俩半年没见面了。明天王大学路过北京,两人约好见一面。这一夜她睡得不好,早晨一起床,就又去洗了个澡。这个澡洗得有点理亏,主人虽然不会说什么,可身为保姆一天洗两次澡,还是过分了。
三月的北京,春寒料峭。俞小荷急匆匆地出了花源湾,跨着大步往公交车站赶。她这一路要换两次公交车,再乘一段地铁,目的地是方庄。王大学给她发短信说,方庄附近有个叫“春风”的旅馆,跑车的司机们常住,便宜,管一顿早饭。五个多月前,因女儿在北京上大学,俞小荷从山西老家来到北京,经家政公司介绍到赵家上班。为了给主人一个稳定、踏实的好印象,也为了保住这份工作,她连春节都没回家。
俞小荷找到了春风旅馆102房。打着哈欠的王大学将她拖进了屋。房间里黑咕隆咚,一股又一股烟臭、脚臭和汗酸气扑向俞小荷。从前她对这些气味并不陌生,但是今天她觉得这房间的气味真是呛人。他们和女儿见了面,一家三口就在同仁医院附近一个涮羊肉的小饭馆吃了晚饭。吃过饭,女儿说学校还有事,要先走。
天已经全黑。这样的春夜,是催人回家的夜晚,王大学和俞小荷在这样的晚上虽然无家可回,但有一个旅馆的房间在今夜属于他们,也足够他们心生喜悦了。他们回到春风旅馆,掀起被人掀过无数次的厚重的旅馆门帘,走进已不陌生的前厅,他们被前台的服务员叫住了。
服务员向俞小荷要证件。俞小荷恰恰忘了带身份证。她对服务员说早上出来得急,忘带身份证了。服务员说那就对不起了,你不能和他进房间。俞小荷想过回花源湾去拿身份证,但她很快就打消了这念头。一来一去需要两个多钟头,往返车钱得花12块。
不知不觉,到了晚上十一点十分了,坐在屋角的服务员站起来对俞小荷下了逐客令。俞小荷对王大学说,那我就回了。他们一前一后出了春风旅馆。黑更半夜,人生地疏。比起别处,还是旅馆门前最安全。一会儿,俞小荷指着旅馆临街一扇亮灯的窗户说,那不是102房啊?两人就奔到窗下。王大学说,你看屋里屋外其实只隔一扇窗户,在这儿多站一会儿,没准儿我真当这外头是屋里,那屋里是外头呢。看,咱这“屋里”的地方比那“外头”还宽绰!俞小荷附和道,也是。两人就又开始在便道上来来回回地走。一阵夜风袭来,王大学“哼”了一声说,外头到底不比屋里,还是冷啊。俞小荷说,再冷也不是冬天那股劲了。
夜深人静,如果不能安睡,就是诉说衷肠的好时候。春风旅馆亮灯的窗户一扇接一扇地黑了,只有102的窗户亮着,就像为俞小荷、王大学的团聚固执地照着明。他们在这扇明窗的照耀下说了很多总也没工夫细说的话,他们的儿女,积蓄。也说到老人和买房。他们盘算着一家人往后的光景,盘算着他们最终会在哪里安家……凌晨五点了,俞小荷看看手机提醒男人说。王大学说,那你也回吧。俞小荷说,下趟什么时候过北京?王大学说,没个准头,哪儿有货,车就往哪儿开。
俞小荷回到花源湾时,赵女士一家还在安睡。刘姐问俞小荷怎么回来这么早,俞小荷讲了缘由。俞小荷的手机来了信息,是王大学发来的,上面写着俞小荷要他当面说给她听的那句话。俞小荷鼻子一酸,就要掉下泪来,可她忍住了。
俞小荷打量着温暖、宽敞的厨房,打量着兴致不错的刘姐,一阵困意袭了上来。这里也不是她的家,但这里能够让她歇息。是人都需要歇息,不管你前边还有多远的路。她有点不甘,又有点知足,在这儿闭一小会儿眼,她该去楼梯旁边的工具间拿她的拖把和抹布。
房间传出老人的咳嗽声,就这样,新的一天开始了。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俞小荷是千千万万农家主妇之一,在这个普普通通的女人身上,却深藏着优秀的品格,她干活踏实卖力,也是一个有责任心的母亲。
B.作者精心设计细节,俞小荷他们窝宿在与102房一墙之隔的街头,却无法穿越这个坚硬的壁垒,象征性地浓缩了底层民众的现实处境。
C.小说为我们展现了丰富的现实社会生活画面和情感内涵,底层民众的家庭现状和负担,以及在不无艰辛的生活中,对未来的憧憬,等等。
D.小说结尾部分,写俞小荷回到主人家里的感受,展现了她矛盾的心理,“新的一天开始了”暗示着俞小荷已经摆脱了内心的伤痛。
【小题2】小说为什么要详细描写俞小荷洗澡的事?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以“春风夜”为题,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大萍
起初,谁也不敢在大先生面前,提“续弦”这档子事。
他明显地老了,仿佛,一下子,老了十岁,一头墨染似的乌发中有了星星点点的银针。夜里,常听到他咳嗽,吭吭地,声音很空,在寂静中传得很远,有一种,让人不忍的哀痛。当然,在白天他仍然是一个令人敬畏的“大先生”,重创和耻辱,最深刻的羞辱,没有改变他端正肃穆的夫子仪态。
四个儿女,最小的,只有两岁,还不懂事,时不时地,会迸出一句,“妈妈呢?”除了这个幼儿,再没有谁,在大先生面前,提起过这个女人。那孩子出麻疹是半年后的事,不想,竟把他奶妈给染上了,原来那乡下女人没出过疹子。大先生只好从家乡接来了自己年迈的姑母帮忙照料,那时,大先生的母亲也已经过世三年多了。姑母想,若是等自己再一死,这世上,就再没有谁,能主大先生的事,这世上,也再没有谁心疼这个男人了。姑母这样想着,心如刀绞,她一不做二不休,索性,从家乡为大先生接来了一个女人,大萍。
这大萍,一切都和从前的那女人反着来。从前那女人是女秀才,女先生,这大萍,没上过学,没念过书,斗大的字不识一筐;从前那女人,巴掌大的小脸,杨柳细腰,这大萍,却是脸若银盆,肥臀粗腰,墩墩厚厚,磨盘一样撼,她不动。大先生哭笑不得,可这大萍,进门来二话不说,先抱起了大病中的孩子,把这没娘的幼儿裹在她肥厚温软的怀中,眼里流露出的,全是怜惜的神情。这一下,把大先生要说的话堵了回去。
那句话,那句拒绝的话,从此,再没有说出口,一辈子。
起初,这女人,大先生视而不见,只当她是没有。她出来进去,清早,用铜盆端来洗脸水,晚上,则是端来洗脚水。大先生在书房里看书,不管逗留到多晚,回到卧房,那一盆洗脚水就悉心悉意地等在那里了,并且,总是冒着热气。炕上,早已铺好了被褥,黄铜的汤婆子埋在棉被里,鼓鼓的,像孕妇的肚子。而几上,则是一壶热茶,那茶壶,套着保温的棉套,像穿了棉袄一样。棉套是用那种家织土布做的,红红的小格子,很拙,很亮,看着就让人一暖,是大先生家乡的风格。
渐渐地,这女人的气息就无处不在了。先是三岁的凌天,有一天,突然穿上了虎头鞋,戴上了虎头帽,兴奋地在院子里跑来跑去,把他写着“王”字、花红柳绿又拙又憨的老虎脚,伸给每一个人看。这只活生生的小老虎,在院子里,一晃,就晃了一个冬天。再后来,全家人都换上了家做的棉窝或是俗名”踢倒山”的布鞋,千层底,刷了桐油。每一双鞋里,还都垫着花红柳绿的鞋垫,上面绣着“富贵牡丹”“喜鹊登梅”“月宫折桂”,还有“万字不到头”。餐桌上常常会冒出一盘花馍,盘成各种花样,点着红绿的颜色,嵌着甜香的大红枣,这也是大先生家乡的面食。还有一碟红油辣椒,他们叫“油酥辣子”的,喷香红亮的一小碟,是三餐都少不了的,用来夹热馍吃,那也是大先生家乡最正宗的口味。这大萍,浑然不觉,却把这个家,这个宅院,用悉心悉意的日子填成了实心。
腊月里,雪一场接一场地下,屋檐下的冰凌,挂了有一尺多长,耳朵都快要冻掉了。可是屋子里却是暖洋洋的。炉中的炭火烧得毕剥响,上面坐着铜壶。酒枣开了封,漤好的柿子也开了封。那酒枣,是她秋天里一颗一颗挑选出来的,每一颗都端正漂亮。柿子则是她一层一层码在坛子里,码一层,中间放一个苹果。酒枣和柿子,都用白麻纸严严地封起来。如今开了封,满屋子酒香枣香,还有那一股温软奇特的果香扑面而来。氤氲着的果香气是专用来填那些还没填满的空隙的。酒枣和柿子盛在大盘子里,摆上了大先生书房窗下条案上,人一撩门帘走进来,熏风扑面。大先生一阵怅然,一阵心痛:从前,这个节令,那条案上供的是腊梅,或是水仙。他望着这些朴素的、红火的、实打实的果实,眼圈红了。
这一晚,她端来了洗脚水,转身离去时,大先生伸手拽住了她的胳膊。
“你不嫌我?”大先生开口说。
她鼻子一酸。
石头终于说话了,铁树终于开花了!
泪光慢慢蒙住了她的眼睛,她问道:
“嫌你啥?”
“老。”大先生哑着嗓子回答。
她摇头,眼泪流下来,她回身伸手抹了一把。这回身低头抹泪的动作,让大先生心头一恸:“傻女人哪!”他怜惜地想,他知道他一辈子会对这女人好。
那一晚,是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上天的时辰。外面,鞭炮声响成了一片,噼噼啪啪,十分嚣张热闹,是个喜庆的日子。
(节选自蒋韵《心爱的树》)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就给读者设置了悬念,引起了读者的好奇心,全文情节更是一波三折,引入入胜。
B.大先生认可并接纳大萍,不是出于无奈,而是因为大萍深深地质朴、善良、厚道、隐忍。
C.小说善于运用细节表现人物,如对洗脚水、汤婆子、棉套等的描写,体现了大萍对大先生细心的照顾。
D.大萍一开始就散发出由人内心而来的温暖,这不仅是爱的温度,也是生命的温度。
【小题2】小说是如何塑造大萍这个人物的?请简要说明。
【小题3】小说在一种热闹喜庆的氛围中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