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从古文字看原始思维及其发展
文字是记录和传达语言的书写符号。语言是有声的思维,文字是有形的思维。二者都是思维的外化。像语言一样,文字也是思维能力的反映,蕴含着思维的特点。从某种意义上说,古文字是对思维进行考古的工具。
古人类主要运用形象进行思维。这种特点反映在古诗歌中,人们喜欢用比兴来说明某种道理;反映在原始神话中,人们通过具体的故事来说明某个道理,抽象的道理是没用的。形象思维曾是人类最得心应手的思维方式。抽象思维是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从文字的创造特点看,绘画文字是最早的文字。这种文字的主要特点是象形。不仅中国的古文字用形象来表示,古巴比伦人、古雅玛人、古埃及人等无一不是从象形开始来创造古文字的。
创造文字的时代,人们抽象思维的能力还比较薄弱。人们进行抽象思维,还很难脱离具体形象来进行,往往要依赖于对形象的类比、比较、联想来进行。表现在文字的创造上,形与义密切结合在一起,人们是从形象来了解符号的意义的。文字的产生一方面是以人类抽象思维的能力达到一定水平为基础的。但另一方面,象形文字又标志着人类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发达,这种低下的抽象思维能力不可能创造太抽象的符号。
抽象思维能力的低下还主要表现在古文字上的词类上,表现为形容词的极端贫乏。从甲骨文看,形容词数量相当少,只有白、厚、明、光、赤、美、丽等为数不多的形容词。事物的性质包含在事物之中,与事物不可分离,只能通过人的思维才能把事物的性质从事物本身分开。在近代一些少数民族那里,要说热,只能说“像火一样”。
早期文字中的“鱼”字是各种各样的鱼类象形,后来逐渐概括出一种共同的鱼的特征的象形文字,作为各种各样鱼的代表。早期文字中,几乎每个文字都经历了一定的概括过程。没有概括过程,就不可能产生一般意义上的文字。这种概括能力使人们能概括出事物的共同性质,撇开了同类事物之间的差别性、个体性和偶然性,产生了最初的种、类概念。
在概括能力发展的同时,形象思维本身也在不断发展着。形象思维从自身中演化出了抽象思维。抽象思维的发展又推动着形象思维的发展。古人类从事物中抽象出事物的性质,从而创造了形容词后,又创造着代表新的形象的词。例如,从羊的肥大的形象创造了“美”字,进一步又创造了“美服”“美女”等新的名词。形容词产生后,也使原有的一些代表具体形象的词成为更形象生动的新词。例如月字、镜字,在抽象出了“明”字后变成了“明镜”“明月”,使形象更逼真。古人类从众多的个别的事物中概括出代表一般意义的词后,又以此为指导去认识新的个别事物,创造新的文字。
从古文字的演变进化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在互相补充、互相促进中辩证地发展,使人类的思维能力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从而使人类能够更深更广地认识世界。
(摘编自朱长超《从古文字看原始思维及其发展》,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语言”与“文字”都是思维的外化,如同可以通过古代语言来考察原始思维一样,我们也可以从古文字来考察原始思维。
B.创造文字的时代里,人们常需要依赖形象的类比、比较、联想来进行抽象思维。那时候,人们从形象来了解符号的意义。
C.概括让人们认识到了事物的共性,没有概括就不可能产生一般意义上的文字,因而几乎每个文字都经历了一定的概括过程。
D.古人类充满智慧,能够从众多个别的事物中概括出代表一般意义的词之后,又以此为指导去认识新的个别事物,创造新字。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论证了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在相互补充促进中辩证地发展,使人类思维不断提高的论点。
B.文章在论证古代人类主要运用形象进行思维时,分别从古诗歌、原始神话、文字创造特点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C.古代人类都是从象形开始创造古文字,以及甲骨文中形容词的数量特别少都能说明古代人类的抽象思维能力比较薄弱底下,这是举例论证的方法。
D.文章举从羊的肥大形象创造了“美”字,进一步又创造了“美服”“美女”等新名词的例子,是为了证明形象思维从自身中演化出了抽象思维。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文字是考察原始思维的宝贵资源,因而,当下对古文字的研究与保护,不仅是对人类文化的尊重,更是对人类历史的尊重。
B.古中国人、古巴比伦人、古雅玛人、古埃及人都是从象形开始创造古文字。这说明古代东西方人的思维中存有相同的因子。
C.文字的产生是以人类抽象思维能力达到一定水平为基础的,因而,如果人类抽象思维的能力不太发达,人类就不太可能创造出文字。
D.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在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中辩证地发展,推动人类思维能力不断发展,使人类更好地认识世界。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2-27 02:16:1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纵观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史,儒、道、释三教尽管在具体表述上有一定差异,但均有明确的天人合一思想,历史上三教能够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最后形成三教合流也许正是由于其内在的共融之处,而《周易》又在三教发展与合流过程当中担当至关重要的角色,从而为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根基。中国这种以天人合一、万物一体为特色的传统思维方式是综合的、普遍联系的思维方式,与之不同的是西方主要以征服自然、主客二分为特点的文化传统和思维方式,他们将自然作为与人相对的客体,长于理论分析,甚至分析到极其细微的程度,但是这样做的后果往往是忽略甚至漠视事物的整体联系。
思维方式是一切文化的基础,思维方式的差异是不同文化体系的根本差异。思维方式之间的差异,反映到天人关系问题上,就成为两种不同的路向: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哲学思想是主客不分、天人合一,而西方从古希腊时起就已经在倡导主客对立、天人相分。正是由于对人类主体性的发现,促使西方比较重视作为客体的自然和自然科学,重视理论知识的积累和提升,这促进了西方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而我国的传统学术和文化教育,一直受综合的思维方式的影响,带有明显的综合、博通的性质和特点,造就了我国思想文化的多元格局,从而兼容并包,相互融合。
清末民初,西学东渐,“天人合一”被认为是糟粕而遭到贬斥。实际上,中国的“天人合一”思维中并没有忽略更未否定人的存在及其价值。不论是《周易》还是三教,它们都在天人合一的基础上强调人的主体意识和能动作用。虽然表达方式各异,但《周易》与三教均是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来突出人的主体意识和能动作用,这大致就是《周易》所指的“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
近年来,全球生态环境问题越发严峻,西方的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反思以往过于强调人的主体性和改造自然的道路,后现代主义哲学家更是开始重新思考人与世界的关系。于是,“天人合一”这一中国传统的观念再度得到重视,西方世界甚至开始呼吁重返天人合一,重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西方正是由天人相分的思路才发展了科学理性,从科学理性再回归到人与自然交融的境界。在生态问题上也是如此,天人合一虽然带来了某种程度的人与自然的和谐,但却容易忽略自然界的多样性和人类社会的差别性,最终反而不利于人类自身的健康发展。因此,学习西方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有利于更清楚、明白地认识自然,而“天人合一”则更有利于在解决环境恶化、重建自然秩序的过程中来构建合理的生态价值观。只有将两种思维方式加以有机结合、相互融会,才能真正为生态问题的认知和解决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指导。
(选自张涛《<周易>与儒释道的“天人合一”思想》,有删改)
下列关于中西方思维方式的说法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以天人合一、万物一体为特色,《周易》在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形成过程中担当了最为重要的角色。
B.西方以征服自然、主客二分为特点的思维方式,强调人类的主体性,将自然作为与人相对的客体,不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
C.近年来,西方世界重新思考人与世界的关系,甚至开始呼吁重返天人合一,这表明中国的思维方式优于西方的思维方式。
D.中国思维方式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因忽略甚至否定人的存在及其价值,在清末民初被认为是糟粕而遭到贬斥。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Master终于引起人类对于未来的担忧
2017年新年伊始,阿尔法狗的升级版Master以60:0的战绩击溃当世所有围棋顶级高手,引发全球关注。短短半年,阿尔法狗的改进型所展现出的学习能力,已超出人类对进步速度的理解,人工智能碾压人类智商的恐惧感再次笼罩网络。这场人机大战的结果无情宣告:很多工作曾被认为不可替代,那只是因为人工智能尚未涉足而已。今天的很多热门行业与专业,未来都可能被人工智能取代,这个绝非危言耸听的前景让我们重新思考人工智能与我们自身的关系。
这场“人机大战”引发的第二个层次的问题,是人的尊严问题。Master对围棋高手们的“血洗”,让人类整体感觉很没有面子。20年前,当深蓝战胜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卡斯帕罗夫时,人们就把赌注押在围棋上,认为这是机器无能为力的领域,如今,这个赌注在人工智能面前同样弱不禁风。
实际上,人类输掉的并不是尊严。何谓尊严?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英国哲学家迈克尔·罗森曾将其分解为三个部分:一种社会地位;一种恒久的内在价值;一种可以被尊重的行为。据此,输棋的围棋棋手尊严有何损失?原先的九段还是九段,以前拥有的社会地位也没有发生变化。改变的只是,经此一役,那些曾经虚妄的骄傲、自负与认知模式开始改变。历史经验无数次表明,人类的骄傲与自负大多是被夸张建构的。破除人类内心根深蒂固的虚妄的骄傲与自负,恰是本次人机大战的重要收获之一。
而此番Master获胜带来的最重大意义在于:让更多的人开始意识到人工智能对人类未来的颠覆性作用。机器有一天会不会突然产生意识?谁能保证,随着硬件与软件的进一步发展,以及神经网络、算法技术的突破,机器有一天不会突然产生意识?到那时,就难免涉及复杂的伦理问题。
另一个问题是,何谓智能?机器是否具备人的智能,需要一个衡量标准。研究显示,智能包含多维度内容,远不止可计算化(形式化)这一种。在计算能力方面,人类早已不是机器的对手;而智能中的其他维度一旦可以部分形式化,人类自然也不是机器的对手。未来的深度学习甚至可以让机器做到更多,比如学会像人一样从事文艺创作。如果这一天到来,人类不仅面临被全面替代的危险,还将涉及自身存在的意义问题。
关于人工智能的未来,学界的认识呈现出普遍的对立:科学家往往认为人工智能离真正的应用还很远,它目前还很“傻”,其危险远不足虑;而人文学者则往往比较担忧,认为一旦某些关键技术被突破,人工智能所引发的链式反应就会导致无法控制的局面,到那时,我们千百年来所形成的用以维持社会秩序的规范都将面临崩溃的危险。寻常大众出于好奇,则寄希望于人工智能取得新进展或许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改善并提升社会福祉。
如果眼前的潜在利益大于未来不确定性风险的代价,人们往往更倾向于放大当下的收益而对遥远的风险进行打折,这有可能造成决策失误。潘多拉的盒子一旦打开,就再也关不上了。没有任何国家愿意放弃人工智能这一领域,但鉴于人工智能的高度不确定性前景,在竞争刚刚开始之时就需要制定最低限度的规则,给其发展套上缰绳。否则,我们追求来的将不是期盼中的救星,而很可能是无情的掘墓人。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2017年01月16日02版)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应充分评估人工智能未来的风险,不能因为它带来的眼前利益而任其发展协商出最低限度的原则来约束其发展。
B.作者认为,如果将来机器通过深度学习具有了文艺创作等能力,人类就面临着被替代的危险,而人类若被全面替代,其有没有必要存在就是一个问题。
C.作者认为判断机器是否具有智能,需要首先弄清楚何谓智能,智能包含多种维度的内容,而目前的计算机只具有可计算化这一种智能,还不能被称为“人工智能”。
D.对机器将来会不会突然产生意识这一问题,作者并没有给出确切回答,但他比照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一些关键技术的突破,认为机器有可能产生意识。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A.作者引述迈克尔·罗森对“尊严”的分解,意在说明在与Master的较量中人类棋手并非损失尊严。
B.人工智能的发展前景虽不确定,但它有可能带来的巨大收益却令人心动,因此没有国家愿意放弃这一领域。
C.Master是阿尔法狗的升级版,其学习能力的发展速度匪夷所思,而其完胜世界顶级围棋高手的事实证明,人类智商确实比不上人工智能。
D.围棋曾被认为是机器无能为力的领域,因此,阿尔法狗战胜李世石,Master战胜众围棋高手才会引发全球关注,并让人类整体感觉没面子。
E. 学界对人工智能的未来抱着不同的态度,科学家往往认为无须多虑,人文学者则不无忧惧,而作者的态度应该与后者更接近一些。
【小题3】请分点简要概括文段中作者认为Master在“人机大战”中完胜的意义。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造心毕淑敏
蜜蜂会造蜂巢。蚂蚁会造蚁穴。人会造房屋,机器,造美丽的艺术品和动听的歌。但是,对于我们最重要最宝贵的东西——自己的心,谁是它的建造者?
我们的心,是长久地不知不觉地以自己的双手,塑造而成。
造心先得有材料。有的心是用钢铁造的,沉黑无比。有的心是用冰雪造的,高洁酷寒。有的心是用玻璃造的,晶莹脆薄。有的心是用木头造的,安稳麻木。有的心是用垃圾造的,面目可憎。有的心是用谎言造的,百孔千疮。
造心要有手艺。一只灵巧的心,缝制得如同金丝荷包。一罐古朴的心,淳厚得好似百年老酒。一枚机敏的心,感应快捷电光石火。一颗潦草的心,门可罗雀疏可走马。一滩胡乱堆就的心,乏善可陈杂乱无章。一片编织荆棘的心,暗设机关处处陷阱。一道半是细腻半是马虎的心,好似白蚁蛀咬的断堤。一朵绣花枕头内里虚空的心,是假冒伪劣心界的水货。
心的边疆,可以造得很大很大,像延展性最好的金箔,铺设整个宇宙,把日月包涵。没有一片乌云,可以覆盖心灵辽阔的疆域。没有哪次地震火山,可以彻底颠覆心灵的宏伟建筑。没有任何风暴,可以冻结心灵深处喷涌的温泉。没有某种天灾人祸,可以在秋天,让心的田野颗粒无收。
心的规模,也可能缩得很小很小,只能容纳一个家,一个人,一粒芝麻,一滴病毒。一丝雨,就把它淹没了。一缕风,就把它粉碎了。一句流言,就让它痛不欲生。一个阴谋,就置它万劫不复。
心可以很硬,超过人世间已知的任何一种金属。心可以很软,如泣如诉如绢如帛。心可以很韧,千百次的折损委屈,依旧平整如初。心可以很脆,一个不小心,顿时香消玉碎。
优等的心,不必华丽,但必须坚固,因为人生有太多的压榨和当头一击,会与独行的心灵,在暗夜狭路相逢。如果没有精心的特别设计,简陋的心,很易横遭伤害一蹶不振、也许从此破罐破摔,再无生机。没有自我康复本领的心灵,是不设防的大门。一汪小伤,便漏尽全身膏血。一星火药,烧毁绵延的城堡。
心为血之海,那里汇聚着每个人的品格智慧精力情操,心的质量就是人的质量。有一颗仁慈之心,会爱世界爱人爱生活,爱自身也爱大家。有一颗自强之心,会勤学苦练百折不挠,宠辱不惊大智若愚。有一颗尊严之心,会珍惜自然善待万物。有一颗流量充沛羽翼丰满的心,会乘上幻想的航天飞机,抚摸月亮的肩膀。
当以我手塑我心的时候,一定要找好样板,郑重设计,万不可草率行事。造心当然免不了失败,也很可能会推倒重来。不必气馁,但也不可过于大意。因为心灵的本质,是一种缓慢而精细的物体,太多的揉搓,会破坏它的灵性与感动。
造好的心,如同造好的船。当它下水远航时,蓝天在头上飘荡,海鸥在前面飞翔,那是一个神圣的时刻。会有台风,会有巨涛。但一颗美好的心,即使巨轮沉没,它的颗粒也会在海浪中,无畏而快乐地燃烧。
(选自《百年中国性灵散文》,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本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本文开头借鉴诗歌的表现手法,以蜜蜂造巢、蚂蚁造穴起兴,引出人类要塑造美好心灵的话题。
B.“心可以很硬”这一段运用了比喻、排比、借代、夸张的修辞方法,语言生动形象。
C.“心的质量就是人的质量”,这里的“心”指人的精神世界,包含品格、智慧、情操等,在文中的意思是说人的精神决定人的成就。
D.结尾以船喻心,以下水远航象征开启新的人生之路,喻指美好的心灵可以使人直面困难,承受挫折,永葆生命的活力。
E. 本文意象新奇、联想丰富、文笔灵动,是一篇优美的富有哲理的散文。
【小题2】请从内容和修辞手法上赏析画线句“心的边疆,可以造得很大很大,像延展性最好的金箔,铺设整个宇宙,把日月包涵”这句话。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冷(节选)

李娟

到了十二月底,一天比一天冷。牧归时,羊背盖满大雪,马浑身披满白霜,嘴角拖着长长的冰凌。牛和骆驼也全都长出了白眉毛和白胡子,一个个显得慈眉善目。至于骑马回来的人,眼睫毛和眉毛也结满粗重的冰霜,围巾和帽檐上白茫茫的。

就在那几天,收音机的哈语台播报了寒流预报,说一月头几天乌河以南的冬季牧场气温会降至零下四十二度,提醒牧民外出放牧不要走太远。于是大家开始做准备。泥土已经不多了,但居麻还是和了些泥巴,把结着厚厚冰霜的墙角漏风处糊了一遍。

高寒天气终于到来了,每天早晚温度计的水银柱都停在零下三十五度左右(这是这支温度计所能显示的最低刻度)。我很想知道最冷的深夜又会降到多少度,水银柱会不会一直缩进最下端的小圆球里……

总算明白了为什么古人会说“酸风射眸子”——果然很酸!果然是“射”!迎风眺望远方,不到几秒钟就泪流满面,眼睛生痛。加上眼泪在冷空气中蒸腾,雾气糊满镜片,很快又凝固为冰凌,立刻就什么也看不清了。而这风明明又不是什么大风,只比微风大了一点点而已。

房子尽管被认真修补了一遍,还是四处漏风。房间里的一锅雪,放一晚上也化不了一滴。

那几天,居麻放羊回来,一边去除身上寒气沉沉的厚重衣物,用力拔掉大头靴,一边咬牙切齿地说:“好得很!太好了!越冷嘛,我越高兴。零下四十度不行,要零下五十度才好!”我赶紧问怎么了,他说:“早点把脚冻掉算了,以后就再也不怕脚冻了!”

平时居麻回来得很晚,往往五点了,太阳落山很久了还看不到羊群。快六点时,暗沉的荒野里才有点动静。当羊群终于清晰地出现在视野里时,我就走下沙丘遥遥前去迎接。等我走近了,他撇下羊群打马飞奔回家,留下我独自赶着羊慢慢往回走。

每次出发前,居麻光穿他那身行头就得花去老半天时间,尤其是穿靴子。他的靴子虽然大了两号,但还是不够大,不能同时穿羊毛袜和毡袜,否则太紧了,血流不畅会更冷。于是他在羊毛袜和毡袜间犹豫了半天,选择了毡袜。毡袜虽然太硬,但毕竟密实些。穿上毡袜后,再往脚踝上各裹一块厚厚的驼毛块,并想法子使之顺溜地塞进靴子。全身披挂妥当后,再艰难地坐下来,连喝三碗热茶再出发。

我叹道:“又要开始锻炼身体了!”

他闻之突然正色,笔直站起,用喊口号的架势大喝:“锻、炼、身体!保、卫、祖国!!”捞起马鞭,推门昂然而去。

居麻说他放羊时,每隔一个小时就得扯些梭梭柴在雪地上生一堆火烤脚。有一次眼看再有半个小时就到家了,可还是扛不下去,生火暖和过来后,才能继续往家走。

这次进入冬窝子之前,我最大的顾虑当然也是寒冷。因为当时还有一个传言,说这一年的冬天是“千年极寒”,于是准备工作几乎全放在御寒上了,穿得比所有人都厚,招来牧人一致嘲笑。

无论如何,寒冷的日子总是意味着寒冷的“正在过去”。我们生活在四季的正常运行之中——这寒冷并不是晴天霹雳,不是莫名天灾,不是不知尽头的黑暗。它是这个行星的命运,是万物已然接受的规则。鸟儿远走高飞,虫蛹深眠大地。其他留在大地上的,无不备下厚实的皮毛和脂肪。连我不是也啰里巴嗦围裹了重重物什吗?寒冷痛苦不堪,寒冷却理所应当,寒冷可以抵抗。

居麻说,差不多每年的十二月下旬到一月中旬总会是冬天里最难熬的日子,不可躲避。再往后,随着白昼的变长,气温总会渐渐缓过来。一切总会过去的。是的,一切总会过去。人之所以能够感到“幸福”,不是因为生活得舒适,而是因为生活得有希望。

二月初的某天黄昏,我在北面沙梁上背雪时,一抬头,突然发现太阳高悬在沙漠之上。而以往在这个点上,太阳都已经沉入一半了。而且落日角度也明显偏北了许多。宽广的大风长长地刮过,迎风度量一下,竟然是东风,是东风啊!

到了二月十七号那天,我的日记有了以下内容:晴,很热。加玛回来时,我们一起去背雪,没有戴帽子,只穿着短外套。途中休息时,她愉快的说:“夏天一样!就像夏天一样!”——好像完全忘记了几天之前的冬天。

(注)①李娟,散文作家,诗人,新疆阿勒泰人。2010年冬天,李娟跟随着熟识的哈萨克牧民居麻、加玛一家,深入阿泰勒南部的冬季牧场、沙漠,度过一段艰辛迥异的荒野生活。而后,她将这段经历写成了她的第一部长篇纪实散文力作《冬牧场》。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第1段中,作者描写了羊、马、牛、骆驼以及牧归的人在寒冷的天气中外在形貌的变化,突出了“冷”给人的真切、鲜明的感受。
B.作者引用古人说的“酸风射眸子”的话,既使文本语言显得丰富而富于变化,也以这句古语表现了寒风的凛冽和其对人内心情感的摧伤。
C.“我”体谅居麻一家的艰辛,当居麻晚上牧羊归来时,“我”就远远走下沙丘去迎接。居麻因为寒冷难耐,撇下羊群打马飞奔,赶紧回家取暖。
D.文本最后1段,作者借加玛的话,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和两个短句,表达了牧民感受到寒冷的冬天即将过去时兴奋激动的心情,很有感染力。
【小题2】结合全文,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意蕴。
【小题3】李娟2011年获得人民文学奖,颁奖词中有段话:“正是这种富有价值的、兼具深情与克制的日常记录和生活描写,使她的文学疆域远远超越具体的地理界线与时间限定,在广大的时空获得延伸性的力量。”你怎样理解这段评论?请结合文本赏析、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