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所谓传统文化,是以现代社会生活作为参照物确定的概念,更多是指工业文明前的文明创造物,它随着现代文明的深入开掘而逐渐消亡。由此论之,工业文明历史浅近的国家,其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接壤与交合部更为广阔,中国即是这方面的一个典型。

长久保持了发展恒定性的农业中国,并未像欧洲那样从自身肌体中自发生长起工业革命的初始动力,而是在受到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掠夺之后才被动开始现代变革。因而,中国是以完整而缜密的一整个古代文化体系与现代突然遭遇的,这个体系曾经焕发出历史文明的耀目光焰。然而现代文明的竞争遵循的却是另外一套法则,它迫使之前的传统文明全部萎缩甚至覆灭。人类众多的悠久文明面对着一个共同的艰难选择:要么被动保持传统直至最后灭亡,要么主动吸收新质转换为现代文明。世界上一些自强的古老民族采纳了后者,其中包括中国。于是,现代化道路在脚底下展开,传统文明则成为遗产。

百年来的西方文化潮涌与现代工业文明的入主,使传统中国的自然经济状态受到极大冲击,前期还只是造成文化杂糅,未能阻断传统,随着20世纪后期工业化和城市化步伐的推进加剧,商业市场与消费经济的迅速崛起,传统的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科技文明与商业文明急速转型,社会生产与生活方式发生了彻底的变革,属于传统遗产蛰伏地的旧有文化就成了最后的融冰。针对现代都市文明来说,作为人类文化记忆的传统遗产,是旧有生活方式的智慧结晶,是祖先留下的文化基因,我们需要保存住这些文化符号,以延续自己的民族血脉。然而,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却又是消灭这些文化符号的罪魁祸首——这是人类文明的一个发展悖论。

好在现代人类从文明教训中逐渐懂得了尊重传统的意义和价值。先于我国开始工业化的一些东方国家也先行瞩目传统文化,日本早在50多年前已经提出“无形文化财”的概念,韩国也较早开始了对无形文化的保护行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形成保护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概念并付诸行动,也成为联合国抢救人类传统文化理念的前奏,然而,我们以往的理解和措施远不够全面和完善。当下我国传统文化受到冲击和消解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例如作为传统戏曲大国,我国的剧种近30年来急剧萎缩,种类数量上锐减,一半剧种专业剧团消失而只剩下业余演出,许多剧种只剩下一个剧团,成为所谓的“天下惟一团”。
传统文化加速消亡的结果,是它所寄托的民族精神、民族情感、民族审美理想的淡化与稀释,必然带来民族个性的变异和扭曲、民族特征的弱化和消亡,最终引起民族文化基因的改变。在保持文化多样性方面,作为人类传统文化最大渊薮的中国,负有更大的历史责任。

(选自廖奔《中华优秀文化传承符码》)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文化是相对于现代社会生活而言的,它所指的主要是工业文明前的文明创造物。
B.曾经焕发出耀目光焰的中国传统文化在与现代文明突然遭遇后,选择了适应和转变。
C.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和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是一对很难解决的矛盾,这是一个客观现象。
D.民族传统文化的消亡,会引起民族精神和情感的淡化,最终导致民族的变异和消亡。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从不同角度分析论证,最后得出结论,全文结构严谨。
B.文章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深入剖析了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所面临的尴尬境地。
C.文章第四段采用了举例的论证方法,用具体事例强调了保护传统文化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D.文章在论证中提到了欧洲,提到了日本、韩国,这使得本文的分析说理具有国际视野。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现代社会工业文明、科技文明与商业文明等越发达,保护传统文化的难度就会越大。
B.在发展工业文明的同时注重发展农业,那么我国的传统文化就会得到很好的保护。
C.随着人们社会生产与生活方式的变革,我国的传统戏曲已经完全失去了生存空间。
D.因为中国的传统文化遭受破坏最严重,所以中国在保护方面负有更大的历史责任。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5-17 08:48:3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苏东坡

林语堂

  我若说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也许这话最能概括苏东坡的一切了。
苏东坡的人品,具有一个多才多艺的天才的深厚、广博、诙谐,有高度的智力,有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他保持天真淳朴,终身不渝,政治上的勾心斗角与利害谋算,和他的人品是格格不入的;他的诗词文章,或一时即兴之作,或是有所不满时有感而发,都是自然流露,顺乎天性,刚猛激烈,正如他所说的“春鸟秋虫之声”;也来尝不可比做他的诗句:“猿吟鹤咬本 无意,不知下有行人行。”他一直卷在政治漩涡之中,但是他却光风霁月,高高超越于苟苟营营的政治勾当之上。他不忮不求,随时随地吟诗作赋,批评臧否,纯然表达心之所感,至于会 招致何等后果,与自己有何利害,则一概置之度外了。
一千年来,为什么中国历代都有那么多人热爱这位大诗人?那就是,苏东坡自有迷人的魔力,他主要的魔力,是熠熠闪烁的天才所具有的魔力,这等天才常常会引起妻子或极其厚爱他的人为他忧心焦虑,抑或为了使他免于奢人的加害而劝阻他、保护他^他身上显然有一股道德 的力量,非人力所能扼制,这股力量,由他孤咏落地开始,即强而有力在他身上运行,直到死 亡封闭上他的嘴,打断了他的谈笑才停止。他挥动如椽之笔,如同儿戏一般,他能狂妄怪癖,也能庄重严肃,能轻松玩笑,也能郑重庄严,从他的笔端,我们能听到人类情感之弦的振动,有喜悦、有愉快、有梦幻的觉醒,有顺从的忍受,他享受宴饮,享受美酒,总是热诚而友善。他自称生性急躁,遇有不惬心意之事,便觉得“如蝇在食,吐之方快”。一次,他厌恶某诗人 之诗,就直说那“正是东京学究饮私酒,食瘦死牛肉,醉饱后所发者也”。他开起玩笑来,不 分敌友。有一次,在朝廷盛典中,在众大臣之前,他向一位道学家汗玩笑,用一个文词将他刺 痛,他后来不得不承担此事的后果。可是,别人所不能了解的是,苏东坡会因事发怒,但是他却不会恨人,他恨邪恶之事,对身为邪恶之人,他并不记挂心中。只是不喜爱此等人而已。因为恨别人,是自己无能的表现,所以,苏东坡并非才不如人,因而也从不恨人。
他感受敏锐,思想透彻,写作优美,作为勇敢、绝不为本身利益而动摇,也不因俗见而改变。他并不精于自谋,但却富有民胞物与的精神。他对人亲切热情,慷慨厚道,虽不积存一文 钱,但自己却觉得富比王侯,他虽生性倔强、絮聒多言,但是富有捷才,不过也有时口不择言, 过于心直口快;他多才多艺、好奇深思,虽深沉而不免于轻浮,处世接物,不拘泥于俗套,动 笔为文则自然典雅;为父兄、为丈夫,以儒学为准绳,而骨子里则是一纯然道家,但愤世破俗,是非过于分明。以文才学术论,他远超过其他文人学士之上,他自然无须心怀忌妒,自己既然伟大非他人可及,自然对人溫和友善,对自己亦无损害,他是纯然一副淳朴自然相,故无需乎 尊贵的虚饰;在为官职所羁绊时,他自称局促如辕下之驹.处此乱世*他犹如政坛风暴中之海燕,是庸妄的官僚的仇敌,是保民抗暴的勇士。虽然历朝天子都对他怀有敬慕之心,而历朝皇 后都是他的真挚友人,但苏东坡竟还是屡遭貶降,曾受逮捕,忍辱苟活。
有一次,苏东坡对他弟弟子由说了儿句话,话说得最好、描写他自己也恰当不过:“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所以,苏东坡过得快乐,无所畏惧,像一阵清风度过了一生,不无缘故。
苏东坡一生的经历,根本是他本性的自然流露。在玄学上,他是个佛教徒,他知道生命是某种东西刹那之间的表现,是永恒的精神在刹那之间存在礙壳之中的形式,但是他却不肯接受 人生是重担、是苦难的说法一一他认为那不尽然。至于他自己本人,是享受人生的每一刻时光. 在玄学方面,他是印度教的思想,但是在气质上,他却是道地的中国人的气质。从佛教的否定人生,儒家的正视人生,道家的简化人生,这位诗人在心灵识见中产生了他的混合的人生观。 他的肉体虽然会死,他的揞神在下一辈子,则可成为天空的星、地上的河,可以闪亮照明,可以滋润营养,因而维持众生万物。这一生,他只是永恒在刹那显现间的一个微粒,他究竟是哪一个微粒,又何关乎重要?

(节选自林语堂《苏东坡传》,有删改)

【小题1】文章第五段引用苏东坡对子由所说话的作用是什么?请结合文意予以分析。
【小题2】下列对文章的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文章首段“一提起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是因为苏东坡的天真 淳朴、热诚、诙谐而让人感到亲切;他的才学、智力、嫉恶如仇、保民抗暴令人敬佩。
B.受佛家否定人生、儒家正视人生和道家简化人生的影响.苏东坡产生了混合的人生观, 这集中体现在一些矛盾做法中,如“骨子里则是一纯然道家,但愤世嫉俗,是非过于分明"等。
C.文末“则可成为天空的星、地上的河”,比喻苏东坡的思想对后人所产生的持续不断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D.文中作者综合运用了排比' 比喻' 拟人、对比等手法,从不同角度对苏东坡的思想' 才华和影响作了中肯的评价。
E.作者在文中既表达了他对苏东坡的敬佩和赞美之情,又对造成苏东坡“屡遭贬降’,“忍 辱苟活”的社会提出严厉批评。
【小题3】作者曾说苏东坡“具有蛇的智慧,兼有鸽子的温柔敦厚”,这种说法是否恰当?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是兴国之本,固本纳新则文盛国强,这是中国数千年历史所证明了的经验。当前,国家实施文化强国战略,提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我看来,古籍整理研究是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基础工作。
建设文化传承体系从哪儿入手?有人说从儒家经典入手,有人说从史书、子学入手,有人说从对古人经典的重新阐释入手。其实,归根结底,最终都要回到古籍上来。离开古籍,要说清楚中华文化的渊源传承就很困难。道理很简单,古籍是中华文化的主要载体,中华几千年的文明就是通过大量古籍传承下来的。
既然古籍自有其传承功能,已形成经史子集诸类体系,又何需建设呢?原因在于古籍传承文化有其天然和人为的局限性。一是易散佚亡失。我国古籍在秦以前已不少,经过代代累积,本应更加丰富,然而经过历代天灾人祸,特别是毁灭性战争,已百不存一。二是受读者取舍影响,大量书籍闲置、尘封和终版,造成流传少于库藏的局面。三是久不再版的书籍,因终版而被遗忘,记忆书少于流传书。这三种情况无论哪一种都会造成文化文献传承的受阻乃至中断。而且,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古籍的阅读范围受知识爆炸和网络信息的挤压,特别是经济社会非需求性的侵袭而愈来愈小,被自然淘汰的愈来愈多,长此以往,令人担忧。所以,中华文化不能单靠典籍在“自然淘汰”法则下自然传承,而是迫切需要加强传承体系建设。这个传承体系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就是古籍整理研究。古籍整理研究既承担着建设中华文化文献传承体系的历史重任,又承担着发掘文献内涵的精神元素以助推文献传播活力的使命。没有古籍整理研究,古文献不仅难以有效接续、保存和利用,也难以赋予死的文献以新的生命力。故而,古籍整理研究是建设中华优秀文化传承体系的基础,也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基础,其价值之独特、意义之重大,不言自明。
当然,古籍整理不是为整理而整理,古籍研究不是为研究而研究,而是要通过收集、整理、还原,实现文献的再现与保护;发掘文献内涵的现代性,实现古籍的接受转换,增大典籍的传承价值和受众范围;提炼文献所蕴含的具有超越性、永恒性的民族文化元素,凝聚民族文化的精神力量,从而使古籍整理研究承担接续过去、滋养现在、开创未来的历史使命。
应当说,这些年我们在古籍整理研究领域的上述几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距离我们期待的优秀传统文化兴盛的局面的到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原因很多,但就其自身而言,主要在于大多数古籍的现代性转换不到位。少数经典除外,如《三国演义》的“智”、《水浒传》的“义”、《西游记》的“侠”、《红楼梦》的“情”等深入人心,说明“转换则活”是构建文化传承体系的一条法则。而这正是进行古籍整理研究乃至进行文化传承与弘扬必须牢牢把握的基本原则。唯如此,传统文化才能在现代社会大放异彩,文化兴盛也才能大有希望。
(节选自《光明日报》)
【小题1】下列对“古籍整理研究是建设中华优秀文化传承体系的基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建设中华优秀文化传承体系无论是从儒家经典入手,还是从史书、子学入手,或者是从对古人经典的重新阐释入手,必须回到古籍上来。
B.中华文化不能靠典籍在“自然淘汰”法则下自然传承,而是迫切需要加强传承体系建设。这个传承体系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就是古籍整理研究。
C.古籍传承文化,目前出现了散佚亡失,已百不存一,受读者取舍影响,记忆书少于流传书等。这些都会造成文化文献传承的受阻乃至中断。
D.古籍整理研究既承担着建设中华文化文献传承体系的历史重任,又承担着发掘文献内涵的精神元素,以助推文献传播活力的使命。
【小题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固本纳新则文盛国强,不仅是千年历史证明的经验,也是当前国家实施文化强国战略的要求,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其主要任务。
B.古籍是中华文化的主要载体,已形成经史子集诸类体系,中华几千年的文明就是通过大量古籍传承下来的。
C.建设文化传承体系,归根结底,最终都要回到古籍上来。离开古籍,不可能说清楚中华文化的渊源传承。
D.古籍整理研究有重要的意义,它既是建设中华优秀文化传承体系的基础,也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基础。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籍的阅读范围越来越窄,主要是因为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受知识爆炸和网络信息的影响,特别是经济社会非需求性的侵袭而愈来愈小,淘汰的范围愈来愈大。
B.古籍整理与研究就是通过收集、整理、还原,实现文献的再现与保护,最终发掘文献内涵的现代性,实现古籍的接受转换,以完成历史使命。
C.目前古籍整理和研究的问题多,但就其自身而言,主要在于大多数古籍的现代性转换不到位,离我们期待的优秀传统文化兴盛局面的到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D.从目前古籍现代性转换的情况来看,很多优秀古籍文化转换还不够,而“转换则活”是进行文化传承与弘扬必须牢牢把握的基本原则,可以说不转换,那么文化兴盛只能是泡影。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搬 家

李城给我打电话,希望我能去一趟他的家乡。那时我正在青海参加一个笔会,向主办方请了假便奔向火车站。电话里李城的声音还挺风和日丽的,不像一个肺癌晚期又严重肾衰的患者。挂了电话他又往我手机里发来地址以及坐车线路——其实是多余的,即使没有这些,我也能准确无误地找到小官庄。李城无数次向我进行描述,好像小官庄也是我曾生活过的地方,那里的每一棵树,每一缕炊烟,以及头顶或缺或圆的月亮,都是我熟悉的。

认识李城时,我刚开始写小说,妻子去世不久,而我也刚刚退休,为了排遣悲伤和寂寞,我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了写作上。对于小说中的人物,我总是给他们一个最朴素确切的名字,比如,小说中的女性,大多叫做王彩虹,她们内向而腼腆,追求像彩虹一样的绚烂美好;至于小说中的男主人公,大多沉默木讷,隐忍顽强,无一例外都叫做李城。

所以,当见到一个瘦精精的他时,我忍不住吃了一惊,而后又笑起来。我说,你叫李城?! 你确定你叫李城?

李城也愣了一下,然后也像我那样笑起来,他说,确定,我确定就叫李城。他正在我的小屋里,和一个工人要将一摞书抬出去,清晨通透而明亮的阳光照在他的半边脸上。这个画面很多年后我都历历在目,好像是刚刚发生的一样。

他们是搬家公司的, 爱心搬家公司。

这之后,又让他帮我做过一些鸡零狗碎的事,比如移动一下柜子,比如换一个灯泡,甚至是一颗螺丝松了,我都会给他打电话。李城很乐意,有时晚上来,有时第二天清早。自行车的铃铛在楼下先摁出两声,便噌噌跑上来。每次我会塞给他一些酬劳,他拒绝,只有我说“不收下次就不找你了”,他才会无奈收下,并总以老家的粮食蔬菜作为感谢。有一个傍晚,我去厨房倒水,转身时突然发现角落里有个金黄色的点,打开灯,原来是一朵菜花。那是李城一个礼拜前送来的,我没有吃完,蔫了,一棵已经没有根的青菜居然开出了一串花。 我蹲在墙角很长一段时间,这些生命的顽强绽放使我泪水潸然。

李城很喜欢在干完活后倚在门框上问我小说的事。

你写过多少个李城?

李城多大年纪了?

怎么给他取李城这个名字?

可以不把他写死吗?

这篇还有多少字结尾?

这些问题是不必回答的, 很多时候他只是自言自语,之后总是告诉我小说里的李城跟他还是有那么一点相似之处的,或者说,这也许就是他的未来呢。

后来,搬家公司倒闭,他去了一个建筑工地。对于这个工作,他很满意,住工棚,可以省下住铁皮屋的租金。

李城比以前更黑了,也更瘦。如果不知道年龄,压根猜不出李城只有二十来岁。

李城说他这些天都在最高的地方干活,风吹得人摇摇晃晃。

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李城干活的场景,还有他的工友们,像蜘蛛侠似的攀援在高楼的四壁,他们吊着安全带,戴着安全帽,用混凝土一点点地将楼房喂大。楼长高了,结实了,漂亮了,他们也离开了,城里的人蜂拥而至,他们不会想起这座楼是怎么长大的,他们只会站在窗前向远方眺望。

当我用“摇摇晃晃”这个词语描述李城时,我也曾想过, 李城某一天会不会像一片树叶那样摇摇晃晃飘落下来。不过,我的想法并非完全准确,但相似的是,李城的确从一幢楼上摔下来了。我没有在现场,所以不能准确描述那一时刻。李城形容自己就像小鸟那样飞了起来,他并没有感到害怕,只是十分想念老家年迈的父母,还有他的傻姐姐。

那些他曾经搬运过的脚手架,救了他一命。从外表看,他几乎完好无损,但体内像经历了一场地震。医生嘱咐他不能再干体力活了,只能休息。李城躺在工棚的钢丝床上,似乎很平静,把我带给他的小说读了又读, 甚至还给我打过几次电话,问我正在写的小说里的李城是什么样儿的呢。

两个月后,李城有了新工作,在一家化工厂做门卫,他觉得自己的身体越来越不行了,恐怕连这样的“门卫”都干不了了。没到年底,他回到了小官庄。

按照李城说的路线——下车后沿着一条石子路向西,过一个小桥,再沿着大堤向前走一段路,便是小官庄了。那片他描述过很多次的梨园,应该就在大堤下,还有桃园,柿子园,还有落满松针的松树。然而,这些,我都没看到,大堤上没有树,草皮之下的沙土已经裸露出来,一辆拖拉机正在挖土。正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但地里的庄稼毫无生机。不少树木被砍伐掉了,树桩还是新的,村庄裸露出来,显得胆怯而瘦弱。

我顿时明白李城向我描述的小官庄, 应该是它曾经的样子,是李城记忆里的模样。

李城特别消瘦,如果用数字形容的话,就是又被削去了二分之一。我突然不知道说什么,十分难过,一路上幻想了很多结果,全部破灭。

我无法将眼前这个人和那个骑自行车意气风发的小伙子联系在一起,仿佛他们是两个不同的人。我还记得那个人总是春风拂面,一脸笑容,他的声音清脆而干净,他喜欢帮我搬书,总是从高高的人字梯上噌地跳下来;他还和我争论小说里的人物,不能接受我将他们写成懦夫;还有,他的乐观让我从丧妻的悲痛中慢慢走出来……

那天的阳光很好,一直照到李城床边。屋外特别安静,阳光一点点地移动,爬向我们的身体,仿佛从没感受过的轻柔与温暖。它一点点地攀登上来,向李城的身上移过去,阳光普照着,从不会对谁吝啬。

我记不请自己后来是怎么离开这间屋子,离开小官庄的,我内心无比难受,却又无比轻松,李城说,他找我……是有一件重要的事,希望能帮帮他。我点头,身体向他倾斜,以便能听清他断断续续的声音。李城说,他想……搬家……,希望我能将他搬进小说里,和之前任何一个“李城”的命运都不一样,他希望,在小说里,他有一个……美好未来,当然,还要有他的父母和傻姐姐。

(取材于汤成难同名小说)

【小题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风和日丽:平静温暖,不忧不惧B.鸡零狗碎:形容事情零碎细小
C.潸然:流泪的样子D.攀登:抓住某物向上爬
【小题2】下列对小说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写即使没有地址和坐车路线,“我”也自信能准确无误地找到小官庄,侧面体现“我”对李城感情深厚。
B.城里的人们热衷于买房炒房,没有人会注意到建造楼房的李城和他的工友们,表达了作者对城里人深深的批判。
C.当我真的来到小官庄时,目力所及的景象与李城跟我描述的景象形成巨大反差,不禁引人深思形成反差的原因。
D.小说聚焦普通农民工的生活,没有什么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情节,却在平淡的叙述中自有一份感人至深的力量。
【小题3】文中三次写到李城的“瘦”,请结合具体内容说说每一次的用意。
【小题4】结尾为什么说“我内心无比难受,却又无比轻松”?

同类题4

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人愉快时面呈笑容,哀痛时放出悲声,这种内心情感也能在中国书法里表现出来,别的民族写字还没有能达到这种境地的。唐代韩愈说张旭善草书,“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观于物,见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张旭的书法不但抒写自己的情感,也表现出自然界各种变动的形象,但这些形象是通过他的情感所体会的,因而能形成情景交融的意境。
汉字的起始是象形的,书法家可以用字的结构来表达物象的结构和生气勃勃的动作,使写的字成为一种表现生命的艺术。元代赵子昂写“子”字时,先习画鸟飞之形,从中吸取对生命形象的构思,使“子”字有着鸟飞形象的暗示,成为一个表现生命的单位。书法家要想使字表现生命,就要用他所具有的方法和工具在字里表现出生命体的骨、筋、肉、血的感觉来。许慎说:“书者,如也。”书的任务是如,写出来的字要“如”我们心中对于物象的把握和理解。但这里并不是完全像绘画那样直接模示客观形体,而是通过较抽象的点、线、笔画来表现的。
中国人写的字,能够成为艺术品,使用毛笔是另一个重要原因。毛笔铺毫抽锋,极富弹性,所以巨细收纵,变化无穷,这是欧洲人用管笔、钢笔、铅笔及油画笔所不能比的。正是这个特殊的工具使中国人的书法有可能成为一种世界独特的艺术。中国书法用笔有中锋、侧锋,方笔、圆笔,轻重、疾徐等各种区别,皆是运用单纯的点画而成其变化,来表现丰富的内心情感和世界诸形相;就像音乐运用少数的乐音,依据和声、节奏与旋律的规律,构成千万乐曲一样。唐朝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里说张芝学习草书之法,“一笔而成,气脉通连,隔行不断”。石涛《画语录》也说,“人能以一画具体而微,意明笔透”,“一画之法立而万物著矣”。但这里所说的一笔、一画,并不真是一条不断的线纹,而是如郭若虚所言,“自始及终,连绵相属,气脉不断”。中国书画家正是运用这一笔的点画,构成万千的艺术形象,创造中国特有的书画艺术。
中国书法从一笔入手,但一笔不能摄万象,须要变动而成八法,才能尽笔画的“势”,以反映物象里的“势”。这“永字八法”由“永”字的笔画而来,为侧(点)、勒(横)、努(直竖)、超(钩)、策(提)、掠(长撇)、啄(短撇)、磔(捺)。这些笔画,悬腕中锋,运全身之力以赴之,笔迹落纸,反映着生命的运动,显示着力量。点,不称点而称为侧,是说它的“势”,左顾右瞰,欹侧不平。卫夫人说“点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一点之力真是石破天惊。横画称为“勒”,是说它的势,牵缰勒马,跃然纸上。书法的“美”就是势、是力、是虎虎有生气的节奏,它倾向于壮美。
字由点画连贯穿插而成,点画的空白处也是字的组成部分,和笔画具同等的艺术价值。所以大书法家邓石如曾说书法要“计白当黑”,无笔墨处也是妙境!虚实相生,才完成一个艺术品。中国书法艺术里这种空间美,在篆、隶、真、草、飞白里有不同的表现,尚待我们钻研。
(摘编自宗白华《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
【小题1】下列各项中,不符合本文作者所理解的“一笔”“一画”内涵的一项是
A.北宋画家戚文秀的《清济灌河图》中有一笔长线从画的边际起,通贯于波浪之间,随波曲折翻腾,绵延五丈余,却并没有扰乱整个画面中的其他线条。
B.东汉书法家张芝将杜度、崔瑗等的草书笔法加以变化,创造“今草”。其草书之体势,一笔而成,气脉贯通,隔行不断,被称为“一笔飞白”。
C.南朝画家陆探微的“一笔画”将草书行笔运势的特点引入绘画,使绘画的线条彼此呼应,灵活运转,气脉相连,给人以浑然一体的艺术享受。
D.王献之的行草被称为“一笔书”,其代表作《中秋帖》字字相连,笔势连续不断,宛如滔滔江河,一泻千里,纵然偶有不连,但气势不断。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张旭有动于心时就写草书,看到天地间各种可喜可愕的变化时也会寓之于书,这证明中国书法确实可以用来表现书写者的喜怒哀乐等情感。
B.于“永”字笔画的“永字八法”,如高峰坠石、牵缰勒马,反映着物象里的“势”和生命的运动,显示着力量,使中国书法具有了壮美的倾向。
C.中国人写的字有可能成为一种世界独特的艺术,使用毛笔是一个重要原因。毛笔的特点使其可以巨细收纵,变化无穷,这是管笔、钢笔、铅笔和油画笔所不能比的。
D.汉字点画间的空白处也是妙境,与笔画具有同等的艺术价值,二者虚实相生,使汉字成为一个艺术品,并在各种不同的字体里表现出不同的空间美。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字起始是象形的,书法家能从观察、感受各种生命形态中获得启发,这是中国书法有可能形成情景交融的境界,成为艺术品的一个重要原因。
B.中国书法与绘画、音乐等有相通之处,它们都是运用较少的基本元素,如笔画、线、条、乐音等,加以千变万化,来表现丰富的内心情感和世界诸形相。
C.“书者,如也。”书的任务就是如,因此书法家要像赵子昂写“子”字时习画鸟飞之形那样,通过模写客体的形象来准确表现文字所象之形。
D.中国书法的用笔变化多样,讲究以笔画之“势”传达出物象之“势”,而悬腕中锋,有助于将全身之力集中于笔端,使柔软的毛笔能写出具有力度感的字。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公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国内手机市场出货量为5.6亿部,未来几年每年更新量可能达到4亿至5亿部,而此前已经沉积了约10亿部废旧手机,但目前却只有2%左右的回收率。
手机属于电子产品,在蕴含多种贵金属的同时也意味着,一旦处理不当,这些资源反而会成为环境污染的“帮凶”。即使手机闲置在家,也终将会老化,面临被丢弃的结果。随意丢弃这类电子产品很容易将其中的汞、铅、水银、镉、多溴联苯和多溴二苯醚以及其他放射性物质释放到水、土壤和大气中。
再者,由于我国垃圾分类制度推行刚刚起步,废旧手机被随意丢弃之后,难免混入其他生活垃圾之中,进入填埋场或者是垃圾焚烧厂。无论是手机塑料外壳,还是锂电池,燃烧所释放的有毒气体将直接造成污染甚至致癌。
(摘编自中国环保在线网《废旧手机回收之路遇阻沉默的千亿市场何时爆发》)
材料二:
有业内人士透露,以5—10年前的废旧手机为例,每吨可以提炼出200—300g黄金,1000—3000g白银,100kg左右铜,以及几克到十几克不等的钯、铂金。而传统的承包矿山做金矿开采,一吨金矿石的含金量大概也就只有15—20g。相比之下,一吨废旧手机的黄金含量要远高于一吨金矿石的黄金含量。
废旧手机拆解,这是“暴富”的生意。但同时,在“洗金”的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和拆解后废弃的垃圾,对环境造成了污染。
如何培育消费者的回收习惯,也是个难题。一来,消费者缺乏对回收商的信任,担心信息安全隐私问题;另一方面,对回收手机的价格,消费者也会经常和回收商产生分岐。
(摘编自《天津日报》《废旧手机都去哪儿了》)
材料三:
手机厂商回收旧手机,即便定价偏低,用户也是可以接受的,因为它无需消耗用户讨价还价的时间成本以及交易过程中的沟通成本,还避免了交易过程中的欺诈现象,关键是渠道正规、用户对其信任度高。
在当前来看,苹果公司的做法值得其他厂商借鉴。今年3月,在推出iPhone7半年后,苹果再一次上线以旧换新服务,这一次苹果甚至将旧手机的类别扩展到了Android手机。
(摘编自中国通信网《废旧手机回收会不会是手机厂商未来的一个大生意?》)
材料四:
完善废旧手机回收处理体系,具体来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发力:
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应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以保证废旧手机的高效回收与合理利用。
依靠先进的技术、工艺和专门的技术人员。只有进行高效的无害化处置,才能避免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因此,拆解、处理废旧手机需要走规范化、产业化的道路,坚决取缔、严格查办非法手工拆解翻新作坊。
谁生产谁收购,构建环保回收产业链。鼓励手机生产商完善回收体系,在运营商的营业网点和手机专营商店设置回收箱,筹建网上旧手机回收站等,增加废旧手机的回收途径。
规范管理回收市场,让用户维权时有法可依。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废旧手机回收企业的监督管理,在保证企业获取利润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提高回收价格,保障用户权益。还要加大对手机信息彻底清除的研究应用,消除用户对信息安全的顾虑。
打造全程可追溯的管理体系。在相关法律法规的框架内,手机生产商可通过一定方式,实现手机生产、销售、使用、回收整个使用周期的全程可追溯,让消费者知晓回收手机的价值、流向和处理方式;同时,明确手机生产商的回收责任,将生产、回收数量作为企业测评的重要指标,鼓励企业把回收业务做大做强。
(摘编自《光明日报》《废旧手机回收须完善体系》)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废旧手机存量很大,但回收率并不高,对这些废旧手机进行有效回收处理,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和回避的问题。
B.废旧手机蕴含众多的贵金属,黄金、白银、铜、钯、铂金的含量远高于这些金属矿石的含量,这是较有开发价值的项目。
C.鼓励手机生产商回收旧手机,构建环保回收产业链,是一种正规渠道,能够更便利地服务用户,也较容易获得用户信任。
D.要保证废旧手机的高效回收和合理利用,必须依靠先进的技术、工艺和专门的技术人员,必须走规范化和产业化的道路等。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材料一和材料二运用了列数据的方法,显示了我国手机产量、更新量、废旧手机存量和手机中贵金属的含量等,揭示了废旧手机回收市场之大。
B.废旧手机闲置在家、随意丢弃、非法手工拆解,都会将有毒和放射性物质释放到水、土壤和大气中,造成污染甚至致癌。
C.材料三以苹果公司推出的以旧换新服务为例,倡导手机生产商回收旧手机,构建废旧手机回收正规渠道,明确了手机生产商的回收责任。
D.废旧手机的回收途径很多,可设实体店回收,也可网上回收:如设置实体的回收箱、回收点、回收站以及在网上搭建旧手机回收服务平台等。
E. 回收旧手机必须保证用户的安全,要彻底清除旧手机内的信息,确保手机数据不可恢复,消除用户对信息安全、财产安全、隐私等问题的担心。
【小题3】废旧手机回收难,难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