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苏东坡

林语堂

  我若说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也许这话最能概括苏东坡的一切了。
苏东坡的人品,具有一个多才多艺的天才的深厚、广博、诙谐,有高度的智力,有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他保持天真淳朴,终身不渝,政治上的勾心斗角与利害谋算,和他的人品是格格不入的;他的诗词文章,或一时即兴之作,或是有所不满时有感而发,都是自然流露,顺乎天性,刚猛激烈,正如他所说的“春鸟秋虫之声”;也来尝不可比做他的诗句:“猿吟鹤咬本 无意,不知下有行人行。”他一直卷在政治漩涡之中,但是他却光风霁月,高高超越于苟苟营营的政治勾当之上。他不忮不求,随时随地吟诗作赋,批评臧否,纯然表达心之所感,至于会 招致何等后果,与自己有何利害,则一概置之度外了。
一千年来,为什么中国历代都有那么多人热爱这位大诗人?那就是,苏东坡自有迷人的魔力,他主要的魔力,是熠熠闪烁的天才所具有的魔力,这等天才常常会引起妻子或极其厚爱他的人为他忧心焦虑,抑或为了使他免于奢人的加害而劝阻他、保护他^他身上显然有一股道德 的力量,非人力所能扼制,这股力量,由他孤咏落地开始,即强而有力在他身上运行,直到死 亡封闭上他的嘴,打断了他的谈笑才停止。他挥动如椽之笔,如同儿戏一般,他能狂妄怪癖,也能庄重严肃,能轻松玩笑,也能郑重庄严,从他的笔端,我们能听到人类情感之弦的振动,有喜悦、有愉快、有梦幻的觉醒,有顺从的忍受,他享受宴饮,享受美酒,总是热诚而友善。他自称生性急躁,遇有不惬心意之事,便觉得“如蝇在食,吐之方快”。一次,他厌恶某诗人 之诗,就直说那“正是东京学究饮私酒,食瘦死牛肉,醉饱后所发者也”。他开起玩笑来,不 分敌友。有一次,在朝廷盛典中,在众大臣之前,他向一位道学家汗玩笑,用一个文词将他刺 痛,他后来不得不承担此事的后果。可是,别人所不能了解的是,苏东坡会因事发怒,但是他却不会恨人,他恨邪恶之事,对身为邪恶之人,他并不记挂心中。只是不喜爱此等人而已。因为恨别人,是自己无能的表现,所以,苏东坡并非才不如人,因而也从不恨人。
他感受敏锐,思想透彻,写作优美,作为勇敢、绝不为本身利益而动摇,也不因俗见而改变。他并不精于自谋,但却富有民胞物与的精神。他对人亲切热情,慷慨厚道,虽不积存一文 钱,但自己却觉得富比王侯,他虽生性倔强、絮聒多言,但是富有捷才,不过也有时口不择言, 过于心直口快;他多才多艺、好奇深思,虽深沉而不免于轻浮,处世接物,不拘泥于俗套,动 笔为文则自然典雅;为父兄、为丈夫,以儒学为准绳,而骨子里则是一纯然道家,但愤世破俗,是非过于分明。以文才学术论,他远超过其他文人学士之上,他自然无须心怀忌妒,自己既然伟大非他人可及,自然对人溫和友善,对自己亦无损害,他是纯然一副淳朴自然相,故无需乎 尊贵的虚饰;在为官职所羁绊时,他自称局促如辕下之驹.处此乱世*他犹如政坛风暴中之海燕,是庸妄的官僚的仇敌,是保民抗暴的勇士。虽然历朝天子都对他怀有敬慕之心,而历朝皇 后都是他的真挚友人,但苏东坡竟还是屡遭貶降,曾受逮捕,忍辱苟活。
有一次,苏东坡对他弟弟子由说了儿句话,话说得最好、描写他自己也恰当不过:“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所以,苏东坡过得快乐,无所畏惧,像一阵清风度过了一生,不无缘故。
苏东坡一生的经历,根本是他本性的自然流露。在玄学上,他是个佛教徒,他知道生命是某种东西刹那之间的表现,是永恒的精神在刹那之间存在礙壳之中的形式,但是他却不肯接受 人生是重担、是苦难的说法一一他认为那不尽然。至于他自己本人,是享受人生的每一刻时光. 在玄学方面,他是印度教的思想,但是在气质上,他却是道地的中国人的气质。从佛教的否定人生,儒家的正视人生,道家的简化人生,这位诗人在心灵识见中产生了他的混合的人生观。 他的肉体虽然会死,他的揞神在下一辈子,则可成为天空的星、地上的河,可以闪亮照明,可以滋润营养,因而维持众生万物。这一生,他只是永恒在刹那显现间的一个微粒,他究竟是哪一个微粒,又何关乎重要?

(节选自林语堂《苏东坡传》,有删改)

【小题1】文章第五段引用苏东坡对子由所说话的作用是什么?请结合文意予以分析。
【小题2】下列对文章的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文章首段“一提起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是因为苏东坡的天真 淳朴、热诚、诙谐而让人感到亲切;他的才学、智力、嫉恶如仇、保民抗暴令人敬佩。
B.受佛家否定人生、儒家正视人生和道家简化人生的影响.苏东坡产生了混合的人生观, 这集中体现在一些矛盾做法中,如“骨子里则是一纯然道家,但愤世嫉俗,是非过于分明"等。
C.文末“则可成为天空的星、地上的河”,比喻苏东坡的思想对后人所产生的持续不断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D.文中作者综合运用了排比' 比喻' 拟人、对比等手法,从不同角度对苏东坡的思想' 才华和影响作了中肯的评价。
E.作者在文中既表达了他对苏东坡的敬佩和赞美之情,又对造成苏东坡“屡遭贬降’,“忍 辱苟活”的社会提出严厉批评。
【小题3】作者曾说苏东坡“具有蛇的智慧,兼有鸽子的温柔敦厚”,这种说法是否恰当?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10-14 07:03:0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题目。
京东大鼓是发源于河北省的汉族说唱艺术。它早期主要在农村演出,演出方式为赶庙会、赶堂会等。京东大鼓曲调简单,易学易记。表演形式最初为木板击节,后改为铁片、铜板。演唱者右手击书鼓,左手击板,站立演唱;弦师弹大三弦伴奏。在最初撂地说书阶段,曾有一种自弹自唱的演唱形式:演员坐抱三弦,边弹边唱,其右脚踩一鼓楗击鼓,左腿上绑“节子板”,以司节奏。
京东大鼓的源起要追溯到乾隆中叶,河北省南皮县木板大鼓名家李文通从家乡逃荒来京东行艺。他吸收了京东各种民歌小调,增加了京东乡音,丰富了木板大鼓的唱腔,人称这种京东风味的木板大鼓为“小口”木板大鼓。后来李文通的弟子邓殿奎吸收了一些京剧唱腔,得到了民众的首肯。活跃于咸丰、同治、光绪年间的于七广泛吸收民歌小调的音乐素材,特别是吸收了京东南部香河、宝坻、安次一带的田歌,丰富了京东大鼓的唱腔。这种田歌系农夫下田劳作间歇时,聚集在一起,一边击打农具,一边即兴编唱的民歌,称“乐乐停停”,或“乐停调”或“乐亭调”。此后,其他艺人又对京东大鼓的板式和唱腔做了进一步加工。但当时仍使用“大鼓”“杂曲”“乐亭调”“乐亭大鼓”等名称。
京东大鼓在北方,尤其在天津演唱十分普及,但直到1935年,这种新腔去北京演唱时,因是京东乡音,被京城人称作京东大鼓,才算正式定名。不过,由于行腔板眼均不甚考究,鼓词文字也较粗糙,20世纪40年代末期,该曲种日趋衰落。抗日战争时期,一些京东大鼓艺人编演宣传抗日救国的段子,以卖艺为名宣传抗日,但因为战乱,京东大鼓发展基本停滞。新中国成立后,京东大鼓得到空前发展,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京东大鼓发展出现了高峰期,许多新演员成长起来,天津市演员董湘昆以普通话革新演唱,并在三弦伴奏的基础上,加上了扬琴伴奏,这种以普通话演唱的新的京东大鼓开始进入专业剧场,在民间更是空前普及,深得广大观众的喜爱。
京东大鼓的书目先是只唱不说的短篇,如《王婆骂鸡》《郭巨埋儿》《草船借箭》等。后来增加了说唱相间的中篇书,如《包公出世》《刘公案》等。至清末民初进入城市书馆后,发展起来了长篇大书,如《杨家将》《反唐》等。新中国成立后,又创作演出了《白毛女》《小二黑结婚》《林海雪原》等中长篇书目。“文化大革命”中,京东大鼓受到影响,在城市逐渐衰微,但在乡村仍较活跃。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京东大鼓又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复苏。随着国家开始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人们开始重新认识这个中国文化的瑰宝。2006年5月20日,该曲艺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京东大鼓是一种发源于河北省,早期主要在农村演出的汉族说唱艺术形式。
B.京东大鼓常见表演方式是站立演唱,两手分别击书鼓与板,弦师三弦伴奏。
C.京东大鼓的曲调简单,易学易记易懂。它的演出方式是赶庙会、赶堂会等。
D.京东大鼓源于李文通的“小口”木板大鼓,后经邓殿奎、于七等人补充丰富。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用事实论据,说明京东大鼓的腔调于民间,经过不断补充才逐步完善。
B.文章写京东大鼓的发展过程,证明文艺传承需要艺术家、社会、国家共同关注。
C.京东大鼓有过许多名称,文章通过确凿的材料,梳理了其发展脉络和定名过程。
D.文章讲述了京东大鼓的兴起、发展和衰落的过程,揭示了盛衰消长的一般规律。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撂地说书阶段,京东大鼓有过自弹自唱的演唱形式,表演由一个演员独立完成。
B.京东大鼓的书目都是农村群众熟悉的民间故事,由短篇逐步发展为中篇、长篇。
C.京东南部的“乐亭调”丰富了京东大鼓的唱腔,这是其能在乡村活跃的主要原因。
D.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京东大鼓开始复苏。

同类题2

材料一:
1月3日晚上,两位90后女主播在某平台直播手撕郭敬明和沈煜伦的书,双双称不读书也能赚大钱开跑车。在当晚的直播视频中,两个90后网红姑娘原本只是盘点近日收到的生日礼物,唯独对其中的书本不屑一顾,最后演变成为撕书直播,并表示读书没用,自己从来不读书,照样做老板开跑车,给自己打工的都是大学生。
如今渐渐流传开的“读书无用论”,一是源于不少辛辛苦苦读书的年轻人,最后进入社会取得的经济效益还不如不怎么读书的人多;二是源于读书多年,一朝进入社会,长大以后大部分知识内容都忘记了,读书又有何用呢?对于这个问题,有个外国网友的回答很有意思,“当我年轻的时候,我吃下了许多的食物,它们中的大多数对我来说已经消失并忘记了,但我确定其中有一部分变成了我的骨血。我想,阅读也是一样的事情。”
读书学知识,或许不能直接赚到钱,但是之所以还要学,不仅我们学,下一代还要学,是因为这些知识是正确的。应该让更多的人知道,我们生活的世界很大,波澜壮阔、不可名状。所以,网红们读不读书真的不重要,“你”读不读书才重要。
(选自“红网”2017年1月4日)
材料二:
“什么清华北大,不如胆子大。”近日,某位名人在演讲中的一句话一下子又成了网络热点话题。话说得有些极端,但放在演讲的语境里,也并无不可,无非是劝说年轻人在创新创业过程中要有胆量,不必唯学历是举。但舆论纷纷中,难免也有人把这番话进行歪解,有的甚至从而推演出了一个极端的结论:读书无用。读了几年大学,还不如中学毕业就去做生意的同学,人家都有车有房了,自己却什么都没有……的确,这些年来,大学教育的日益普及让大学生不再是“天之骄子”,如果把“有用”等同于物质上的成功,老实说,想通过读书上大学来实现“挣大钱”的确没那么简单了。同时,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也给普通人创造了很多人生出彩的机会,即使没有大学学历,只要敢闯敢干,一路坚持下来也能有不小的斩获。但这是否说明,我们就不需要读书了?
其实,广义来说,读书是一个人获得知识、学会思考的长期持续的生活方式,而不仅仅等同于换一个高等学历。读大学,不仅在于学习知识,作为将来的职业生涯储备“资本”;而且还有其更高的价值:养成终生读书的习惯,培养训练自我学习、教育并进步的能力。与其说大学教育教给学生的是具体专业的学科知识,不如说是一种可以受益终生的技能。读书的“有用”,就在于其丰富个人素质的“无用”之用。大学所带来的宏阔视野、丰盈见识以及价值观的塑造,其“回报”未必能用量化的金钱体现。读了大学,不代表马上就能实现“逆袭”,但不读大学或许更难华丽转身。它反馈于人的“好处”,未必能够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马上兑现,而常常是“书到用时方恨少”,其中好处,需慢慢体会。当然,“读书无用论”的回潮也值得社会反思:我们的社会,通过知识获得上升通道的道路是不是变得更狭窄了?但无论如何,在这个越来越需要通过知识来创新发展的时代,我们无论如何都不能对读书丧失信心。
选自《人民日报》,2017年1月18日)
材料三:
(读书无用论在不少农村贫困地区大有市场。让人惊诧的是,却有极个别的农村走出了成百上千名大学生,成为远近闻名的“高考名村”,除了薛屯村,媒体还报道过河南林州的梨园村、河北邯郸的王桃园村、山东平度的庄子村……那么引出了一个问题,就是读书无用论在农村到底有多大的市场?这些村子为何能够如此重视教育?有何经验可供其他地区借鉴?
任何观念的形成,都有其内在逻辑。这些“高考名村”的村民并非毫无缘由地对教育“情有独钟”。除了贫穷、当地基层村组织格外重视教育等原因,有两点需要引起注意:一是,这些“高考名村”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出过几个大学生,他们成为“知识改变命运”的鲜活案例,促使后人争相效仿;再者,就是尽管贫穷,但这些地区的村民并没有外出打工,而是过着简单的生活,全力供应孩子读书,并时常向他们灌输教育改变命运的思想。
要想彻底剔除读书无用论的土壤,需要教育部门在制度层面上,均衡城乡教育资源的不公平分布,诸如在高校自主招生、校长推介制、名校联合招考等教育改革举措中,向农村考生重点倾斜,从而疏通贫寒子弟向上层流动的通道。这些“高考名村”所取得的经验,也在警示我们,要重塑贫困阶层对教育的信仰,既要树立和宣传正面典型人物,也要重点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选自《中国青年报》2016年3月1日)
【小题1】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A.某位名人认为读书无用,因为在他看来,对于年轻人来说,在创新创业的过程中,胆量是很重要的,学历不如胆量。
B.网红们读不读书不重要,因为他们不需要读书就可以成功:我们读不读书很重要,因为我们如果不读书就没有出路。
C.外国网友对“读书有何用”这一问题的回答十分巧妙,运用类比的方法说明读过的一些书会变成我们的一部分。
D.“读书无用论”在不少农村贫困地区很有市场,但有些农村却成为“高考名村”,因为这些地方上世纪80年代曾出过大学生。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用两个90后网红姑娘在直播中撕书并表示读书没有用的事件引出话题,对她们的行为进行了强烈的批判。
B.材料二以某位名人在演讲中的话作为引子,引出话题“读书无用论”,论述后指出,在这个时代需要读书。
C.材料三以农村地区出现“高考名村”这一事件引出讨论,认为是这些地区对教育“情有独钟”,并没有什么经验可供借鉴。
D.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读书无用论”问题,都分析了“读书无用论”出现的原因,并强调了读书的有用性。
【小题3】针对上述材料,谈谈应如何解决“读书无用论”的问题。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罗马是一个世界性的城市,这并非仅仅因为它是一个庞大帝国的首邑。埃及与阿非利加省的小麦养育了它。小亚细亚、叙利亚和希腊的石料构筑了它的城市。帝国领土的富饶物产使它蜚声东方。更重要的是,它拥有非凡的罗马人——他们来自远至美索不达米亚和不列颠的广阔疆域。在“四海一家”的时代精神之下,他们将自己的神祇带到“万神殿”,共同成就了罗马。
这并不仅仅完全是罗马文明的特质。在“丝绸之路”的东端,有河西走廊上的敦煌。汉代,这块处沙漠边缘的小绿洲向东可到达中原长安和洛阳;向西,则开始了“丝绸之路”的行旅。敦煌东部61公里处有悬泉置遗址,这是一个驿站兼接待站。这里出土的西汉昭帝(公元前87~前74年)以后的简牍表明,敦煌曾是接待过来往于汉王朝和西域之间的安息、大月氏、康居、大宛(今乌兹别克共和国境内)、龟兹、于阗、等29国使节。
敦煌是一座伟大城市的前哨。公元前202年,汉朝利用秦朝在渭河南岸留下的宫殿,开始兴建长安城;汉高祖刘邦始在渭河以南、秦兴乐宫的基础上重修宫殿,命名为长乐宫,后又命萧何建造了未央宫;汉惠帝起修筑城墙并建成;汉武帝继位后,对长安城进行了大规模扩建,兴建北宫、桂宫和明光宫,在城南开太学,在城西扩充了秦朝的上林苑,开凿昆明池,建章宫等。
与罗马一样,长安是东方的奇观。它有宏伟的城墙——全部用黄土夯砌而成,高12米,基宽12~16米,全城周长2.57万米,有城门12座。都对应城内主要街道。其中,与未央宫相对的4座有52米之宽。在城内,8条45米宽主街相互交叉。宫殿集中在城市的中部和南部;贵族宅第分布在未央宫的北阙;居民区分布在城北。城南郊还有宗庙、辟雍和社稷遗址等礼制建筑。最宏伟的未央宫的前殿位于龙首山丘之上,至今殿基遗址仍高于附近地面3~15米。殿基南北400米、东西200米。殿基之上自南向北排列着3座大型宫殿建筑基址。其前殿遗址是目前我国历史上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高台宫殿建筑遗址群。
在城市的西北有著名的“长安九市”。“九市开场,货别隧分,人不得顾,车不得旋。”西市密布着各种手工业作坊,东市则是商贾云集之地。其间货品云集:南方的象牙、翡翠、黄金;中原的丝绸、漆器、铁器;西域各国的土产、良马、毛织物、乐器、奇兽珍禽。
5世纪,罗马没落。7世纪到8世纪初,长安成为当时世界之都。云集在这座城市的不只是五湖四海的物质珍品。唐初所定十部燕乐中,天竺、康国、安国等乐种都是从葱岭以西地区传入。白居易在《琵琶行》序中提到的三代传承琵琶演奏家曹国(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人曹保保、曹善才、曹刚,是世居长安的演奏家。刘禹锡在《曹刚》诗中感叹说:“一听曹刚弹《薄媚》,人生不合出京城。”
文明的界限远比想象得更为模糊。曹保保、曹善才、曹刚的演奏风格被唐长安的人们称作“京都(即长安)声”。米兰佩佐利博物馆展示的一块16世纪意大利出产的丝绸织物,红底上面金线织就的云团状花纹取自中国汉代,毛尖状的叶子是16.17世纪土耳其地毯和天鹅绒上的图案。这一设计在当时的意大利十分常见。在另一块织物上,一只鸽子环绕在六瓣花朵中。它生产于15世纪下半叶。在今天意大利的人看来,它完完全全属于西方。但在查阅了许多历史档案后发现,它依然源自中国的传统图样。
(摘编自徐菁菁《从长安到罗马:融合之路》)
【小题1】下面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安城的城墙全部用黄土夯砌而成,全长达两万五千多米,有些地基宽度甚至超过了城墙的高度,煞是宏伟壮观。
B.汉朝在秦朝遗留的兴乐宫的基础上修建了两座宫殿,刘邦修建的命名为长乐宫,后来萧何修建的命名为未央宫。
C.长安城的12座城门分布在城墙的各段,且与城内的主要街道相通,八条主街宽绰且相互交叉,交通十分便利。
D.长安城的商业非常发达,东西两市各有分工,西市是各种手工业作坊聚集区,东市为商贾云集、货物交易之地。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长安城布局有序,宫殿集中在中部和南部,贵族宅第在未央宫北阙,居民区在城北,礼制建筑在城南郊,堪称东方奇观。
B.河西走廊上的敦煌是沙漠边缘的一个小绿洲,它的位置很重要,向东可到达长安和洛阳,向西则连接着“丝绸之路”。
C.出土的西汉昭帝以后的简牍表明,敦煌是丝绸之路上的驿站兼接待站,曾接待过来往于汉王朝和西域之间的多国使者。
D.唐代长安是一个世界性城市,贸易关涉五湖四海的物质珍品,至少有三个乐队从葱岭以西地区传入,有演奏家世居长安。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面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方的罗马与东方的长安在历史上都曾是世界性的文明之都,罗马的世界性地位确立较早,长安是在它没落之后才逐渐发展成为世界中心的。
B.各地文明间的界限并不很清晰,如曹国演奏家曹善才、曹刚等人的演奏风格被唐代长安人称作“京都声”,意大利丝绸织物上的图案源自我国传统图样。
C.有埃及与阿非利加省的小麦养育,有小亚细亚、叙利亚和希腊的石料构筑,有“四海一家”时代精神的罗马人的努力,罗马成为了世界性的城市。
D.未央宫是由自南向北排列的3座大型宫殿组成的宫殿群,占地面积八万平米,其遗址是目前我国历史上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高台宫殿建筑遗址群。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循序渐进是中华传统美德之中一种可贵的思想。其发端于《老子》,《老子》中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这段话是说,世间万事万物皆有一个发生、发展的演进过程,我们做事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始终如一地保持兢兢业业的态度,而不是虎头蛇尾,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孔子主张的“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讲的也是这个道理。荀子集诸家之说加以改造,乃化为己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发展到南宋,经朱熹的创造性总结,遂成“循序而渐进”的至理名言。
为而不争,是蕴含于中华传统美德之中的又一可贵思想。这一思想同样可以追溯至《老子》。《老子》最后一章说:“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这里说的“不争”,以“为”作前提。为而不争,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是“为人”“与人”,即有利他人、给予他人;第二层则是四个“不自”,即“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也就是说,人生在世,既要做有利于他人的事,也要做好自己,不要因“争” 损害了自己的人格、品性,这才叫做“为而不争”。孔子也主张“君子无所争”,只是讲法略异于老子,说的是“矜而不争”。也就是说,不争的前提是“矜”。同一个“矜”字,老子作夸饰、尊大用,主张“不自矜”,孔子则作庄敬持己用,虽讲法各异,但皆从严格律己出发。唯其如此,也就有了孔子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正是弘扬先贤思想,孟子才会主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古往今来,循序渐进、为而不争的思想融入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滋养了一代又一代先人。然而近些年来,这样的思想被一些人渐渐淡忘了,急功近利、追逐金钱的坏习气蔓延滋长、无孔不入。结果,许多人对无序竞争、损人利己之事,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更有甚者,为谋求一己私利,竟践踏道德底线,损害国家、民族利益,弄虚作假,伤天害理。长此以往,势必导致民族道德素质下降。
凝聚人心、扶正风气,这是中国学人数千年一以贯之的社会责任意识。北宋范仲淹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张载执著追求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早成旷世箴言,不胫而走。清代学者顾炎武著《日知录》,用整整一卷篇幅集中探讨历代社会的人心风俗问题,发出了“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的呐喊。晚近学人据以归纳,遂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时代强音而融入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之中。
(节选自《人民日报》,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循序渐进”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做任何事情都要循序渐进,只要始终如一地保持兢兢业业的态度,锲而不舍,就能立于不败之地。
B.循序渐进是中华传统美德之中的可贵思想,孔子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正是这种思想的集中体现。
C.现实生活中,应努力做到循序渐进,它和“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的精神品质是统一的。
D.世间万物皆有发生、发展的演进过程,循序渐进历经发生、发展、改造、总结,发展到南宋,朱熹化为己说,成为至理名言。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及推断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用孔子、老子、荀子以及朱熹的主张来具体阐述“循序渐进”这个观点,说理透彻。
B.文章第二段把“为而不争”与孔子的“君子无所争”进行对比论证,证明二者有本质的区别。
C.文章第三段列举了近年来一些违背中华传统美德的现象,发人深省,使文章具有时代针砭性。
D.老子《道德经》中“上善若水”的思想,能反映“为而不争”思想的内涵。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子》提及“为而不争”, 孔子主张“君子无所争”,所说的不争,都以“为”为前提,即有利他人、给予他人。
B.荀子的“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要求我们做事要有持之以恒的态度,不能虎头蛇尾。
C.社会的人心风俗问题为历代中国学人所关注,以范仲淹、顾炎武等为代表的中国学人以“凝聚人心,扶正风气”为己任,展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D.晚近学人将顾炎武“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的呐喊归纳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时代强音,并将其融入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之中。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以来,“脱贫”一词代替“扶贫”一词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在此次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脱贫攻坚战”的表述更是格外引人注目。

脱贫攻坚首战之年,进展喜人。然而,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的落实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一些地方形式主义比较严重。驻村干部“走读式”“挂名式”帮扶,聪明才智没放在踏实帮贫困群众勤劳致富上,却花在怎么通过“巧算”收入账把贫困群众“算脱贫”上。作为精准扶贫的责任主体,地方政府不认真想办法、出实招帮贫困群众增收脱贫,却为完成任务搞“数字脱贫”。一些扶贫主体功利主义严重。比如,在贫困地区投资兴业的一些企业,以扶贫为名要优惠、要政策扶持,实际上却“扶富不扶贫”,还往脸上贴“扶贫济困模范”“社会责任楷模”的标签。抢摘贫困帽凸显政绩的冲动在一些地方也不同程度地存在。

(摘编自人民网)

材料二:

扶贫干部在工作中感受到,不怕“难”字当道,就怕“懒”字沾身。如果没有“靠人不如靠己”的斗志,只寄希望于更好的政策、更多的援助,显然很难根本脱贫。这更证明了“扶志”的重要性。帮助群众脱贫,推动当地发展,其实正如人的身体,不能只是简单输血。输血只能救急,让人体自身可以“造血”,这才是保持人体健康的正确方式。“授人以鱼,三餐之需;授人以渔,终生之用”,讲的也是这个道理。

精准扶贫需要用心扶志。扶贫干部不能急躁,不要埋怨,要多些耐心,善加引导,努力让制定的帮扶措施更加扎实细致,更加符合贫困家庭的实际。要“多开院子会”“多交政策底”,让贫困群众看到改善境遇的希望,増强脱贫致富的信心,从而调动起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激情与斗志。

(摘编自新华网)

材料三:

记者近日在部分贫困地区采访了解到,少数群众一味追求物质上的“获得感”,视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帮扶为“理所当然”,在热火朝天的帮扶工作中,自己则“袖手旁观”;还有少数群众不愿意通过自身的勤劳和智慧脱贫致富,坐等“天上”掉“现金”;有的甚至恃“穷”而骄,为满足自身不当欲望无理要挟,阻碍扶贫工作。

贫困群众既是扶贫攻坚的对象,也是必不可少的参与者。在此背景下,少数贫困群众“参与感”不强,其弊端显而易见。这不仅会导致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白费力气”,难以形成扶贫攻坚合力,延缓乃至阻碍扶贫攻坚进程,而且有可能影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少数群众在扶贫攻坚过程中的“参与感”不强,与其自身存在的“等靠要”等依赖思想甚至懒惰习惯息息相关,更重要的原因则是基层干部的工作缺位。在从事扶贫工作中,一些基层干部仍然习惯于传统的“漫灌”、“扶持”、“救济”等思维,习惯扮演“给予者”的角色,没有将贫困群众真正纳入到扶贫体系中,不注重发挥甚至忽视贫困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和聪明才智。

(摘编自《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以来,“脱贫”一词已经替代了“扶贫”,这在本次中央的会议中得到了确立。
B.一些企业扶贫时功利主义严重,以扶贫为名要优惠,要扶持,实际上却“扶富不扶贫”还往脸上贴金。
C.脱贫攻坚不能仅仅考虑经济帮扶,还要善于引导群众转变观念积极参与。
D.精准扶贫中,不仅政府官员等扶贫主体要转变观念,调整心态,落到实处,一些群众也应该改变不好的观念和做法。
【小题2】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主要分析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在落实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目的是告诫人们要格外关注“脱贫攻坚战”。
B.材料二是从扶贫干部的角度讨论精准扶贫问题,广大群众认为这些扶贫干部不怕困难,但会因时间长以及扶贫对象的问题而产生偷懒现象。
C.一些扶贫主体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存在功利主义、形式主义的倾向,有时候抢摘贫困帽是为了凸显政绩。
D.精准扶贫中,群众“参与感”不强,保持老一套的“等靠要”思想,这样就会影响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从扶贫主体的角度谈谈如何做好精准扶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