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我国的集市贸易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原始社会后期的“物物交换”。有组织的集市,大约出现在殷朝。《史记·平准书》云:“古人未有市,若朝聚井汲水,便将货物于井边货卖,故言市井也。”但在发掘周代以前城市遗址时,多见手工业作坊,还没有明确、固定的市场。
东周后期列国兼并,一方面迎来了我国古代城市建设的第一个高潮,另一方面手工业和商业迅速发展,共同催化了城市内的手工业作坊和商肆集中的“市”的发展。春秋时,齐国临淄出现了封闭结构的“市”。
随着国家统一及其带来的人口激增,“市”不断壮大。发展至大一统的汉代,长安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更有东西两市遥遥相对;商人需具备市籍,且只准在市内按业设肆交易,并需缴纳市租。唐朝盛世,商业繁荣,大都长安则更进一步发展,对东西两市采用严格、集中的市制,把整个“市”划分为九区,中心区设有市署。直到唐代,市的设立、废撤和迁徙,都是官府以命令行之,并设有管理市场的专职官吏,监督和管辖着上市商品、度量衡、交易契据以及价格的评定、市税的收缴等。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都城人口的急剧增长、消费需求日益增加,唐代后期的商业活动逐渐不限于两市,在两市附近,已有手工业者和商人摆摊、设店售货,甚至出现了夜市;与此同时,各行业商人形成联合组织,使城中出现了许多经营日用商品的“行”或“市”,并逐渐形成以之为中心的“街市”。这些变化自下而上地打破了以往封闭的市制。北宋时期的都城东京,其以宫城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交通结构,更是推动了街市的发展。到了北宋末年,东京沿街大量出现商店,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所描绘的繁华场景就是例证。
至此,街市的分布彻底改变了以往集市严格控制、集中市肆的方式。商肆沿街道分布,形成繁华的商业街,这更符合城市人民的生活要求,同时也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许多商市集中在某一街道或街道某一段,为了补充商业街的不足和便于农民进行农副产品交易,有的城市还在城门附近设置草市;还有在大型建筑内定期举行的集市,比如开封的相国寺就定期举办庙会,这个传统一直延续至今。

(摘编自《中国古代城市市肆发展初探》寿劲秋、马宁)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集市贸易历史上,最早的有组织的集市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后期的以物换物。
B.周代以前并未见明确固定的市场,至春秋时齐国临淄出现了第一个封闭结构的“市”。
C.唐代后期围绕“行”、“市”形成的街市由下而上地打破了传统意义上封闭的“市”。
D.繁华的商业街、城门附近的草市、定期举办的庙会都表现了对传统集市的彻底突破。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时空为顺序,清晰完整地梳理了我国古代集市诞生、发展和变迁的过程。
B.长安的“市”的不断发展,论证了“市”是伴随着国家和经济的发展而壮大的。
C.文章结合了商业活动、行业组织和交通结构等因素,分析“街市”发展的原因。
D.文章例证丰富,从文献记载、考古发现、艺术作品等方面展现了“市”的变迁。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从集市贸易发展的历程来看,城市的建设对“市”的发展、变迁有着最为重要的影响。
B.唐代后期商人们自发组织夜市、街市,可见当时的商业活动已脱离官府的管辖和限制。
C.官府主导的“市”并不能满足城市居民的生活需求,逐渐成为了对“街市”的补充。
D.从“市”到“街市”,不仅是地理位置发生了变化,更是传统集市被逐步瓦解的过程。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1-30 06:43:2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工尺谱是世界上最早的乐谱之一。世界上只有三个国家发明了乐谱——意大利人发明了五线谱,法国人发明了简谱,中国人发明了工尺谱、减字谱、律吕谱等。把转瞬即逝的声音用一系列抽象符号记录下来,是一项看起来简单但构建过程却十分复杂的工程。为记录声音,古代的中国人尝试了多种方式,寻找到多种途径,创造了多种乐谱。这些乐谱应当与方块字、造纸术、印刷术一样,是让中国人感到自豪的伟大创造。

千百年来音乐家一直在不断追求和完善乐谱这一用平面图形表达声音高低长短的符号体系。古今中外,贯穿乐谱中的基本元素是数字。五线谱依据五条横线的高低,表示声音高低。简谱以数字排序,表示声音高低。西方唱名法(do re mi fa so la si )来自一首赞美诗每个诗句的第一个音节,这是外国乐谱的情况。中国人用汉字表达音高,历史上把乐谱符号,称为“谱字”。工尺谱字是否也是数字呢?常见的“谱字”共计十个:合四一上勾尺工凡六五。一眼便知的数字有:一、四、五、六,其他符号也同质同构,源于数字。

在20世纪西方乐谱大面积传播之前,工尺谱使用甚广,中国戏曲的主要记载方式就是工尺谱。清乾隆六年(1741),由清庄王允禄编纂的《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共收录4466首曲谱,是记录戏曲音乐最丰富的资料集。清代“贮香主人”于1821年辑录的《小慧集》,是目前唯一能见到的用工尺谱来记录民歌的文献,其中收录了著名的《茉莉花》。民间器乐的主要记录形式也是工尺谱,大家熟悉的西安鼓乐、福建南音、山西笙管乐、冀中音乐会、江南丝竹等,都是采用工尺谱记录。民间乐师依照师傅嫡传的墨本和父辈祖传曲本,辗转续抄,代代相传。工尺谱的流传,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个文化现象,不但宫廷、寺院传抄,市井、乡村也传抄,而且民间抄本比宫廷藏本保存得更好,流传得更广。

20世纪,传统文化所处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五线谱与简谱成为音乐传播的主要形式,工尺谱被驱除出文化传承的主渠道,甚至连其名称也已退出大部分人的记忆。21世纪以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念深入人心。从20世纪初现代学堂明令禁用工尺谱,到今天专业音乐院校学生跟着民间乐师咿咿呀呀地韵唱工尺谱,历史已经大翻转了!“西安鼓乐”“福建南音”等古老乐种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则说明人们对工尺谱的态度已发生了逆转。

没有谱本,无以为凭,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态存在的声音也就不易传播。乐谱是话语权之所在,代表了书写,代表了传统,代表了师承。于曲目,它是保存乐曲的传媒;于乐器,则是按谱用字的依据;于乐师,则是代代相承的脉络;于乐社,则是凝聚维系组织的象征。正如文化部副部长董伟所言,出版《中国工尺谱集成》,不仅对营造全社会注重收集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具有积极作用,还将对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产生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张振涛《工尺谱:让传统音乐有“谱”可依》)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乐谱的构建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程,中国人发挥聪明才智,尝试多种方法,创造了工尺谱、减字谱、律吕谱等乐谱。
B.乐谱是用平面图形来表达声音高低长短的符号体系,数字是乐谱中的基本元素。工尺谱同简谱一样,也贯穿了素质这一基本元素.
C.在古代,工尺谱流传甚广,民间抄本比宫廷城门保存得更好,如《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就记录了最丰富的戏曲音乐资料。
D.乐谱是话语权之所在,如果没有工尺谱,被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的一些古老乐种也就不易传播了。
【小题2】下列关于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介绍了工尺谱的“前世今生”,并以此呼吁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B.文章指出了工尺谱在中国古代社会流传甚广,并为这一观点提供了大量例证。
C.文章第二段通过中西方乐谱的比较,详细论证了中西方乐谱符号构成和的异同。
D.文章最后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指出了工尺谱对于传统音乐和文化的重要意义。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民间乐师辗转续抄、代代相传的工尺谱,能为音乐学家了解民间器乐提供重要的历史信息。
B.20世纪西方乐谱在我国大面积传播,工尺谱被驱逐出文化传承的主渠道,可见某些传统文化曾受到的冲击和影响。
C.21世纪,曾经难登大雅之堂的工尺谱,不但不再被视为“落后”,反而被视为古老文化的象征和文化的品牌。
D.如果没有工尺谱,被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的一些古老乐种也就不易传播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蒲公英的歌唱

教育局来信了。

老周拿着那个印着火红大字的牛皮纸信封,如拿着一颗不知道该怎么拆卸的炸弹。作为一个外

来民工子弟学校的校长,他从来没有遭遇到如此隆重的事情。此前,教育局要找他,都是一个电话, 内容大多是让他协助调查邻校的打架事件或卖花团伙招未成年人上街行骗等事情。或者,就是严斥 他那只有半个篮球场的校园体育设施不达标……

他硬着头皮打开信封,以最坏的打算读完那份短短的信。信上说:六一儿童节将至,请贵校组 织节目,参加区上的文艺调演。

犹如大牢里的死刑犯,原以为接到的执行判决居然是无罪释放,差点没跳起来。他把信反复读 了几遍,确信不是自己眼花了,一颗兴奋的眼泪终于夺眶而出。

光高兴没用,当务之急,是得去找老师,弄出个好的节目,才不辜负上级。

他赶紧进城到艺术馆,想去请那里的老师们帮忙。老师们都很忙,一听说连三百元一小时的课

时费都交不起,而且还要坐两路公交再转火三轮才能到达他的学校,于是果断地拒绝了。整整一天, 他得到的结果都一样,不同的只是有人听他说完而有人只听他说了一半或更少。

晚上,错过末班车的老周走在雨后的大街上,心情像他的影子一样绝望。就在他不知道该向谁 说说委曲的时候,从远处桥洞下传来一阵凄凉的吉它声,那声音如泣如诉,令他忍不住走了过去, 看见琴声起处,一个犀利哥样的长发男人蹲在桥墩旁,脚边乱七八糟地躺着一堆酒瓶。

他小心地走过去,那人也只当他是一阵风,没有理会,继续弹着吉它并唱起歌,那歌是老周从 没听过的,讲的是一个失去女儿的父亲在大地上流浪却再也找不到那个可爱的小天使。老周也是一 个女儿的爸爸,特别能引起共鸣,听着听着,不觉已是泪流满面。

因着这几滴泪,他们接上话来,并一直聊了起来,到天明时,老周已大体明白对方是个音乐家, 因为女儿得了脑癌不治身亡而痛不欲生,四处漂泊地想挣脱痛苦,而且,老周还知道并坚信,这是 天可怜他,给他送来了排练节目的老师。

他扛着老天送来的老师回到学校,等了一整天,老师才醒,虽然说话依旧有些颠三倒四,但大 至能明白老周的请求,于是爽快地答应了。几天后,写出了一首歌曲,歌词大意是讲一个不知道父 母是谁的蒲公英在星空下寻找人生的答案,并且发出为什么只有美丽的鲜花才有明天的感叹。但最 终,蒲公英看到普照的阳光,并寻找到生命的意义,它落地生根,开枝散叶,长成一株美丽的生命。

老周很喜欢这首歌,曲调很美,歌词的意境与学校孩子们的心境相契合,当然,最令他喜欢的 还是蒲公英的结局。

没有伴奏,音乐家为他们设计了无伴奏童声合唱。经过几天的排练,杂乱失控的声音,便被天 籁般流畅和谐的演唱所代替。仓库改造的学校,有史以来第一次传出了悠扬的歌声。

为了配得起这歌声,老周花血本为孩子们订制了一套城里孩子们穿的校服.,浅蓝的裙子白色

的衬衣,把小家伙们包装得鲜亮整齐。为此,他推迟了给老师们发工资,但老师们并没像以往那样 不高兴,纷纷说,这事,值得支持。

演出那天,一个跑野的家长开着他的金杯车把孩子们送到演出的剧场门口,音乐家也破天荒理 了发,换了身干净的衣服,帅气地坐在副驾驶座上。看着二十几天的辛苦终于结出了果实,老周脸 红红的,眼亮亮的,微笑着,一语不发。

当老周走进剧场去签到时,负责签到的张科长很困惑地问:你们怎么来了?

“我们收到通知来的。”老周既兴奋,又有些惴惴不安地递上通知。

科长把通知捻过来,像检验伪钞一般仔细看了一遍,然后一拍脑门说:“发错了,这是谁干的?

明明是通知你们限期关闭学校,怎么装成文艺调演通知了?这不是乱弹琴吗?”老周像被太阳晒过 的泡泡糖,软软地飘了回去。他不知道该怎么向孩子们解释这次不知是自己还是别人犯的错误,他 觉得这比让他结束办了多年但终于还是没修成正果的学校更让他难过。

远处飘来一阵蒲公英的吟唱,那是他的孩子们在做最后一次练习,周围路过的人们都感叹:这 歌真好听啊!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以“教育局来信了”开篇,看似突兀,实则颇具匠心:不仅交待了事件的起因,还起到了吸 引读者的效果。
B.因为音乐家将对女儿的爱转移到这群外来民工子弟学校的孩子身上,所以他创作的这首参演歌曲 十分动听。
C.小说借老周找老师碰壁的遭遇,使文中情节发展更曲折,同时也更好地反映了外来民工子弟学校 办学处境的艰难。
D.“一拍脑门”这一细节描写,形象地表现出科长在认真检查通知单发现自己工作的疏忽与失误后 的尴尬与歉疚。
E.小说有多处精彩的比喻,如“老周像被太阳晒过的泡泡糖,软软地飘了回去”“一个犀利哥样的 长发男人”等。
【小题2】小说标题有何意蕴?请简要概括。
【小题3】有人说小说的结局设计得很成功,你同意吗?请结合文本和现实分析理由。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终于,攀上了山顶。黄乏的太阳已站在了一根黄土柱上,随时准备一跃而下,将山川人灵都置于无际的黑暗之中。山顶的风很厉,似乎这仍是一座被围困的营盘,风从四面沟崖齐向山顶冲击,一道道土烟合围上来,营盘萧瑟,隐隐有金戈铁马之音。趁着天色尚明,我们立即架起望远镜,观察四周形胜,拍照,sōu集遗物,绘图,记录。这是一座巨大的城障,城头上攻战、生活设施一应jù全,处处遗迹都透射着当年的威武壮观。我们站在城墙上,寻找继续前行的路。这时,一个场景牢牢地攫住了我。
面前又是一条大沟。夕阳仍然漂在那面沟坡上。一眼望不见边沿的沟坡破碎而陡直。有一块平地,满沟坡只有一块平地。那是一块什么样的平地呵,沟坡向沟底延伸,突然被沟内冲出来的洪水迎面斩断,在面前划出一道深达百米的危崖,山坡上涌下来的洪水则从两面切割下来,各自形成危崖,中间只留下两亩见方的一块平地,岌岌悬于三面崖之上,余下的一面如一根细绳拴在山体之上。距平台不远有两棵山椿树,树下有几孔土窑洞,一群鸡,一条大黑狗,几头猪,还有几头大骡子在树下或站或卧。山坡较平缓处,铺展着有耕种痕迹的山坡地。平台上正在打庄稼。一头大骡子拉着碌碡在场内不紧不慢地转圈儿,一个人一手牵绳jiāng,一手扬皮鞭,皮鞭并不往下抽,只绕在空中,偶尔鞭一抖,啪地一声,那声音就沿着三面沟崖哗啦啦传出去,很远很远,直到听不见任何声响,还觉得有一股声音驰向遥远。那人拉着骡子转在了崖边,阳光依然洒下来,远远看去,人和骡和碌碡好似在空中行走。我的心跳起来,人或骡只要走歪一步……那人高扬起手臂,鞭梢也张扬起来,骡子和碌碡也欢乐了几分。突然,那人唱了起来,细听,那歌无词,也无统一的曲调,只有一种内在的音韵连续在一起。如果说有歌词的话,那只有“咧”一个字。咧——咧——咧——,歌声好似被鞭梢越沟撩过来,抑或是被风断断续续扔过来。满地是无边的黄土壑,昏黄的夕阳浮在黄土上,满地好似涂着秦汉边卒那风干的血。那歌声,似情歌却含雄壮,似悲歌却多悠扬,似颂歌却兼哀怨,似战歌却嫌凄婉……那是一首真正的绝唱,无词,而饱含万有,无调,却调兼古今。
(选自马步升《绝地之音》)
【小题1】给下列词语中的加点字注音。
崖   ②打  ③鞭
【小题2】根据拼音写汉字。
①sōu集   ②一应jù全 ③绳jiāng
【小题3】文中说“一个场景牢牢地攫住了我”,请简要描述这一场景。(不超过30字)
【小题4】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小题5】作者为什么说“那是一首真正的绝唱”?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审美艺术在未来人类精神价值体系重建中还能起到关键作用吗?答案是开放的。

在艺术领域,人们以计算机为工具,甚至编制智能程序,通过智能编程进行创作已不再是新闻。“中国水墨画效果的计算机模拟和绘制系统”与模拟生成书画的相关程序也已经相继出现。通过深度学习,微软机器人小冰已经可以写出与传统诗歌相媲美的诗句,并出版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部人工智能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而音乐也因其形式化最强早已被成功模拟;近年来索尼公司利用人工智能系统Flow Machines制作了两首酷似披头士乐队作品的A1音乐。……智能交互艺术、虚拟现实艺术、智能打印艺术等将成为未来“奇点”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

在传统视域里,审美艺术体系具有科学、宗教无法替代的精神价值。未来人类发展不应该是在科技牵引下的一意孤行,而要是人类依靠美的力量,按照美的法则建设出来的理想田园。但人工智能的发展昭示着一种新的未来视域,人类精神结构中精神信仰、科学认知、审美艺术三大板块的关系可能会被打破,因为作为这一理论前提的“主体”已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人类的精神价值体系将出现新的结构、秩序和形态,人类的艺术形态也将发生全新的转变。

而我们又该如何期许中国,文化的未来呢?

美国哲学家、历史学家威尔•杜兰特说:“也许亚洲比欧洲更深沉,中世纪比现代更深沉,因为亚洲人和中世纪的人都与科学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中华文明所营造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文化特质和人生境界是以科学认知体系见长的西方文明所缺乏的。回溯中华传统文化,老子在论述“道”的本质时所提出的天人融通、万化归身的境界,既是一种哲学境界,又是一种人生境界,更是一种为我们所推崇的审美境界。它昭示着与主客二分、主体性张扬、理性狂妄完全不同的另一种价值选择和社会愿景,昭示着如同海德格尔所设想的“完满的自然”。那么,对于中华文明在未来的意义,我们自然有一种美好的期许。

但这样一种期许放在强人工智能带来的人类价值主体被颠覆和瓦解的视域中,也明显具有不确定性和不可靠性。因为无论从哪个角度说,人工智能都是人类发展史上从未遇到过的全新情况,一切旧的框架和答案或许都需要被推倒重来。看起来,我们总想把绝对不变的、超时空的人性价值和主体构成作为思考的牢不可破的起点,这一点是错误的。唯有把所有的因素都包括进来,把所有的意见都包容进来,把所有的可能都考虑进来,平等地交流讨论下去,交给时间、实践和未来人类去选择和判断,才是唯一的途径。我们相信,后代人会有既是人类的又是个体的、既是历史的又是未来的、既是自由的又是自然的智慧和答案。

(摘编自庞井君、韩宵宵《人类精神结构的变迁和审美艺术的未来》,《新华文摘》2019年第4期)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通过智能编程进行的文艺创作将继续得到发展,将产生“奇点”艺术的一些重要表现形式。
B.传统的审美艺术体系具有独特的精神价值,将随人类精神价值体系的调整而全新转变。
C.中华文明营造了西方文明缺乏的文化特质和人生境界,但导致了中国人与科学的距离。
D.人们对于中华传统文化未来意义的期许,会因强人工智能冲击具有不确定性和不可靠性。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关于审美艺术的未来意义与中国文化的前景,文章都以设问方式引出思考与探讨。
B.文章举绘画、诗歌、音乐创作的例子,阐述了人们已经能通过智能编程进行创作。
C.文章谈论中国文化,用它的未来意义与原有价值相对照,昭示了另一种社会愿景。
D.文章先后探讨了由人工智能的发展带来的审美艺术和中国文化在未来的全新变化。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类依靠美的力量按照美的法则建设理想田园,但人工智能的发展会妨碍这种建设。
B.不论人工智能如何发展,相信中华文明的文化特质能够融人未来人类精神价值体系。
C.“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是一种哲学境界,但对于后代的人生与艺术并无指导意义。
D.—切旧的框架和答案或许都要被推倒重来,现有艺术则会被未来“奇点”艺术取代。

同类题5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胡杨礼赞
方勇
①春天在塔里木河畔看胡杨,片片胡杨让人的眼睛都感觉清清爽爽,胡杨树用自己的一身绿色让塔里木河、让大漠都生动起来,这绿色一直持续到秋天。每年九月底到十月中旬是它最绚烂的时节。在秋天的半个多月里,激情挥洒出自己的金色。那是精美绝伦的金色,那是世间无与伦比的金色,胡杨树几乎是将储备了一年的激情在秋天突然迸发出来,每一片叶脉都盛开暖意,每一条枝丫都挂满太阳。无论是塔里木河畔高大的胡杨,还是北疆沙漠深处有些矮小的胡杨,都在这个季节极力张扬着自己的生命色彩。
②那是一种让人震撼的充满野性的美!
③叶是树的衣裳。胡杨树一身长有柳树、杨树、枫树三种树叶,真乃奇妙绝伦。更绝的是,每年十月中旬,一夜寒露将翠绿的胡杨树林骤然染成金黄。浩浩渺渺的胡杨林一下子就变成了金色的海洋,繁茂枝叶映衬着湛蓝天空随风婆娑起舞,领尽大漠瀚海风骚。为逶迤弯曲、平缓流淌的弱水河沿岸景色增添了灵气和神秘。登高远远望去,仿佛是欧洲自然风景尽收眼底,让人心旷神怡,遐思悠悠......
④胡杨虽然生长在极旱荒漠区,但骨子里却充满着对水的渴望。古往今来,弱水河流向哪里,胡杨就把不屈的生命守望到哪里。但是沙漠河流喜怒无常的变迁,使胡杨既有放声高歌的时候,也有多少也有悲伤呐喊的时候。它是有灵性的,在每一个漫长的冬季里,在生命漫长的季节里,该有多少风风雨雨?它们就那么赤裸地立在荒漠中,干枯的树枝挣扎着伸向天空,绝望地祈求着什么。凝重的金色里透露着苍凉,古朴的庄重里弥漫着悲壮。但无论是生是死,它始终把生命的美丽和不朽留给人问。当树开始老化时,它会逐渐自行断脱树顶的枝杈和树干,最后降低到三四米高,依然枝繁叶茂,直到老死枯干,仍旧站立不倒。当地人赞誉胡杨是 “长着千年不死,死后千年倒,倒地千年不腐”的英雄树。而在额济纳旗,胡杨有另一种说法:“长了一千年不死,死了一千年不倒,倒了一千年不朽!”与风和日丽、雨水充沛的江南树木相比,胡杨树是强者。胡梅非凡的生命力和展示的“生命交响曲”,让人荡气回肠,肃然起敬。
⑤在额济纳河断流处,一眼望不到边的胡杨因长年干渴而枯死,泪尽沙滩。当年是“岌岌芦草入望迷,红柳胡杨阔无边”,而今这片胡杨成了举世闻名的“怪树林”。沙翻痕似浪,风急响疑云。风把细黄细黄的流沙吹成一道道波浪,在阳光照射下,沙漠就像浩瀚无垠、绵延不尽的大海。置身于古木森然的怪树林中,让人觉得来到了另一个世界。一棵棵枯死的胡杨脱去了外衣,裸露着躯体,以钢筋铁骨般的造型和惊心动魄的姿态,把生命久久定格在戈壁沙漠。它们有的像坚毅站立的哨兵,有的像匍匐前进的战士,有的像雄鹰展翅,有的像猛虎下山,有的像金鸡独立,有的像女神飞天,有的像长颈鹿觅食......怪树林,成了巧夺天工的自然根雕艺术林。怪树林里的每一棵胡杨,默默见证着历史的沧桑和生态环境的变化,塑造着千年恒守荒漠的孤独美、苍凉美和悲壮美,倾诉着对生命价值的诠释和追求,演奏着虽死犹生、生命水恒的华丽乐章。
⑥新疆维吾尔族群众给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深处的塔里木胡杨起了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叫“托克拉克”,意思是“美丽的树”。胡杨的美丽,来自它拒绝浮华虚名、自甘寂寞艰苦的品质,来自它与风沙、盐碱、干早、严寒的抗争,顽强坚守生命的性格,来自它“生一千年不死,死一千年不倒,倒一千年不朽”的精神。
⑦胡杨是极不平凡的树。它历经沧桑,尽管高大粗壮的身躯被肆虐的风沙扭曲成各种姿态,却始终雕塑般地傲然耸立于大漠深处,显得更加雄伟苍动、巍峨挺拔。它的每一根枝条,每一片叶脉,都透出自信、执着、顽强和坚韧。它用至诚的心,倾其所有,尽其所能,为单调的沙漠投一片清幽,注一丝清凉。仰望长空云卷云舒,聆听胡杨低吟浅唱,我的思绪在微风中阵阵翻动。
⑧生命正是要在最困厄的环境中发现自己,展示自己,验证自己。胡杨树傲然挺立的身姿,教我坚韧地挺直腰身;它那历久弥坚的品质,令我驱散心中的困顿;它粗如巨蟒、细如草蛇的根条,使我懂得了什么叫依恋。胡杨树,虽然归类于生物学,但是它散发着美学的韵味,透露着哲学的内涵。我赞美胡杨,因为它秉持了中华儿女的人生追求和精神境界。
⑨我赞美胡杨:“铮铮铁骨千年铸, 不屈品质万年颂。”
(选自(散文选刊》2018.4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散文的文笔优美生动,语言华美流畅,作者通过对新疆胡杨特性的描写,满怀激情地赞美了胡杨顽强的生命力,写作意图鲜明。
B.文中对额济纳河断流处“怪树林”的描写颇具深意,既拓宽文章内容,吸引读者阅读兴趣,又自然引出下文对胡杨千年恒守荒漠的议论。
C.先写胡杨春秋两季色彩,中间描写胡杨的生长环境极其在生与死之中的生命状态,后在结尾礼赞胡杨,这篇散文借景抒情,以景衬情,情景交融。
D.作者在结尾用诗句“铮铮铁骨千年铸,不屈品质万年颂”直抒胸臆,直接赞美了胡杨的不屈品质,表达了对胡杨的颂扬之情,言简意赅。
【小题2】赏析文章第⑧段中画横线的句子。
【小题3】作者为什么要礼赞胡杨?请结合文本加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