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随着中央一号文件的发布,乡村振兴再一次成为2018开年新政略。乡村振兴要顺应自然,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推动乡村自然资本加快增值,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统一。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五原县是农业大县,素有“河套粮仓、葵花之乡”的美誉,畜牧业也极其发达。近年来,由于地处黄河灌区,五原县土壤严重盐碱化,耕地次生盐渍化面积每年递增。增草兴牧,成为关系到县计民生,也关系到农业生态环境永续发展的关键。
2017年初,县政府与蒙草签订协议,计划用5年时间改良盐碱地,进一步开发利用土地资源,提升农村综合经济发展能力。利用其大数据平台,蒙草汇集县内10个乡镇的样品,将水、土、气、光、热、肥等数据进行统计、整理和分析,引入先进种植技术,如水培、雾培和基质培等,指导农民合理规划种植,掌握高效栽培技术,并精准控制作物生长,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另一方面,秉持其一贯的用乡土植物修复生态的理念,采集驯化耐盐植物35种,19种已被成功用于修复盐碱化土地,“万亩农业示范园区”土壤含盐量已由0.6%降到0.25%,可实现种子落地自繁。
五原县由政企共同建设的农业大数据平台,已成为三产融合的标杆项目。随着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支持力度的加大,蒙草通过农业生态大数据这样的三产融合创新,必将开拓出更为广阔的前景。
(节选自中国新闻网2018年2月26日)
材料二:
中国拥有草原近4亿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40%,如何做好草原生态保护?又如何将生态保护与农牧业持续发展、生态扶贫等工作高效统筹起来?蒙草董事长王召明说,“我的建议是,构建草原生态大数据平台。”蒙草的草原生态大数据平台,集成了某一地区近几十年以来的水、土、气、人、草、畜、微生物等生态关键因素指标数据,运用科学的数据储备和分析,可以实现锁定任何一经纬度或某一种植物,就能查询地区的生态环境变化等科研数据,获知科学合理的生态修复治理方案。
呼和塔拉草原是蒙草生态草原修复的代表项目。这片历史上水草丰美的天然牧场,由于自然和人为影响,变成了砂石遍地的荒滩。蒙草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通过平台数据等技术手段,用两年时间将其恢复成2万余亩的人工草原,重现草原生态风光,与大青山共同构筑起一道绿色风景线,堪称“山水林田湖草”样板生态区。
(摘编自中国科技网2018年3月9日)
材料三:
蒙草作为土生土长的内蒙古企业,以“小草扎根”的力量,立足“草、草原、草科技”构建产业生态圈,正从内蒙古走出去,服务全国乃至全球的生态修复市场。
生态修复不靠经验,靠大数据。蒙草主营业务有种业科技、生态修复等,希望凭借其种质资源库和大数据平台,实现生态修复的标准化和产品化。近几年,蒙草已将“生态理念+技术智慧+资源储备+管理标准+生态产品”的生态修复模式复制成疆草、藏草、滇草、秦草等事业群,并在新加坡、蒙古国、俄罗斯、加拿大和阿联酋等国家和地区建立起生态修复科研及草种业合作关系,以驯化乡土植物修复生态的理念和智慧,服务于“一带一路”的沿线国家。
(摘编自环球网2018年4月3日)
材料四:
蒙草坚持以科技手段驯化乡土植物 ,修复生态环境。自然规律告诉我们,一个地方适合长什么样的植物不是由人决定的,而是由这个地方的水、土、气等生态要素决定的,驯化乡土植物修复生态,是规律所驱。每到一个地方,蒙草都先由科研人员详细调研这里曾经生长过哪些植物,然后再结合具体生态修复类型给出“适地、”“适情”、“适植物”的解决方案,主旨是通过人工干预,恢复生态的自愈能力。
蒙草乡土植物博物馆陈列着近年来的研究成果,石竹、北葱、二色补血草、山韭等数百种本土野花野草已成为生态修复的重要品种。经过20余年的积累和实践,蒙草建起“土壤大数据”和“种质资源大数据”,收集乡土植物种质资源近2000种、3000余份,植物标本2800余种、2万余份,土壤样本近40万份。
(摘编自蒙草网2017年10月19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五原县农业、畜牧业都很发达,近年来,由于地处黄河灌区,土壤盐碱化严重,生态环境堪忧。
B.蒙草的草原生态大数据平台,可以实现锁定任何一经纬度或某一种植物,就能查询地区的生态环境变化等科研数据。
C.蒙草希望凭借其种质资源库和大数据平台,将来在新加坡、蒙古……等国家和地区建立生态修复科研及草种业合作关系。
D.科研人员每到一地都要详细调研这里曾经生长过哪些植物,目的是寻找“适地”、“适情”、“适植物”的生态修复方案。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蒙草在五原地区采集驯化耐盐植物用于修复盐碱化土地,正是体现了其通过人工干预,恢复生态自愈能力的宗旨。
B.蒙草在五原地区的增草兴牧、实现盐碱化土地修复,主要凭借其驯化乡土植物修复生态的理念和先进的大数据平台。
C.借助草原生态大数据平台,掌握一个地区的水、土、气、人、草、畜、微生物等数据,有助于精准修复该地区生态。
D.呼和塔垃草原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影响,变成了砂石遍地的荒滩,蒙草用两年时间将其修复成水草丰美的天然牧场。
E. 生态修复不靠经验,靠大数据。因而,五原县盐碱化土地修复、呼和塔拉草原生态修复的经验是无法复制的。
【小题3】作为土生土长的内蒙古企业,蒙草正从内蒙古走出去,服务全国乃至全球的生态修复市场。请结合四则材料,概括蒙草取得成功的因素有哪些。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5-03 06:04:5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风筝趣话

索鸿英

人是万物之灵,凡想得出的,总是要设法做出来,风筝便是生动的一例。我们祖先看见鸟儿在天空中自由翱翔,实在羡慕,又看见风吹落叶飞舞,便萌生了风筝的创意。早在两千多年前春秋战国时代,巧匠鲁班就“削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还有“墨之作木鸢,三年而飞”。到了汉朝,人们用竹制作框架,糊上纸或丝绸,以绳牵之,放飞空中,名曰“纸鸢”。五代时期,李邺别出心裁,在纸鸢上装竹笛,风吹竹笛,发出嗡嗡如“铮”声,因而取名“风筝”。我国人民喜爱放风筝,春、秋两季,尤其是早春时节踏青放风筝已成为民间传统习俗。

②说起放风筝,人的心态也是各异。在《红楼梦》第七十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史湘云偶填柳絮词中,薛宝钗林黛玉和贾宝玉同是在放风筝,心情就大不相同。薛宝钗放大雁风筝是心情舒畅,春风得意,怡然自乐。林黛玉放风筝是要“放晦气”,紫鹃用西洋小银剪子将黛玉的风筝咯登一声齐根铰断,笑道:“这一去把病根儿可都带去了”。贾宝玉却是借景抒情,故意把自己的风筝线剪断,让自己的风筝去与林黛玉的风筝“两个作伴儿罢”。曹雪芹在这里描写放风筝的情景真是妙笔生花,其实他本人就是风筝高手。

③在科学家那儿,风筝又别有一番风采了。我国明代王逵在《蠡海集》中,记载了用纸鸢测风的试验。最著名的要数“万户飞天”试验了。我国明代有一位向往飞上天空的科学家万户,他制造了两个大风筝,并排安放,然后将一把椅子固定在风筝之间的构架上,并在椅子背面绑了四十七支火箭。一切就绪,他坐在椅子上,命人用火将火箭一齐点燃。他想利用火箭推力和风筝升力,升入天空。结果一声轰鸣,万户在火焰和烟雾中消失了。试验未能成功,十分悲壮。但是,万户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试图利用风筝和火箭升空的人。1945年,美国火箭专家赫伯特•基姆在他的著作《火箭与喷气发动机》中,生动描绘了万户的事迹。在美国航空航天博物馆醒目地标明:“最早的飞行器是中国的风筝和火箭”。美国阿波罗号登月火箭写上了万户的名字:wanhoo。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航天先驱者,国际天文联合会将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万户环行山”。

④关于“雷电是什么”的问题,也困扰了人类数千年。这一问题的最后解密者,就是风筝。1752年7月,美国科学家本杰明•富兰克林用丝稠做了一只大风筝,并且在风筝顶端安装了铁丝,风筝线的下端系上铜钥匙。在一个电闪雷鸣的日子里,富兰克林做出了“天空乌云中是否存在电荷”的猜想。如果有,他要利用风筝把乌云中的电荷引下来,装入莱顿瓶,进行研究。于是,他与儿子威廉冒着生命危险,把风筝放上天空。当雨水打湿了风筝和绳子,他发现大量电荷从铜钥匙进入到莱顿瓶,使莱顿瓶充电,用充得的电荷做电学实验,与地面普通物体带电情况完全一样。由此可见,雷电既不是“上帝之火”,也不是“毒气爆炸”,而是自然界大规模的放电现象。风筝功不可没!

⑤如今世界在能源危机阴影中徘徊,有人又想起了风筝。科学家发现,放风筝利用高空强劲而稳定的风力发电的成本,比传统的风力涡轮机发电成本要低75%,前景诱人。意大利一家公司巧妙制成风筝发电系统,因此获得了“2006年世界再生能源奖”。

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降低温室效应是当前世界课题。德国工程师造出了世界上第一艘用风筝拉动的货轮“白鲸天帆”。利用那里强劲而稳定的风力,拉动货轮前进。据说风力可以节省10—50%的燃料,显著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2007年12月15日,“白鲸天帆”货轮从德国汉堡市起航,经大西洋驶往美国休斯敦市,成为航海一大奇观。

⑦我国改革开放,风筝作出的贡献也令人瞩目。我国潍坊市每年都要举办风筝节,吸引世界各国朋友竞相展示风筝技艺,增进友谊,促进了投资和贸易,可谓“风筝搭台,经济唱戏”。发明风筝是创新,而巧妙利用风筝也是创新,并且是硕果累累,古今绵延不绝。

【小题1】文首划线句在文中的作用是     
【小题2】第②段举《红楼梦》的例子是为了说明    
【小题3】以下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风筝的创意起源于两千多年前的巧匠鲁班。
B.民间喜爱放飞风筝是因有早春踏青的习俗。
C.“万户飞天”是足以让后人纪念的标志性的试验。
D.文中运用引用、反问等方法来阐述“风筝趣话”。
【小题4】依照文意,标题中的“趣”字与人类生活中哪些方面相关?
【小题5】有人说文末提及“改革开放”与风筝关系不大,你以为如何?请说说理由。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25分)
怀念书人倪墨炎先生
和倪先生的初次相识是在一同去往杭州旅游的大客车上,一路上我都在向他讨教,现代文学史的掌故、旧书店淘书的传奇等等。此后,陆续得到倪先生惠赠的一些签名本新著,也曾到他府上拜访过一次,参观了他收藏的令人艳羡的新文学“善本书”。2006年,当我来到上海人民出版社时,倪先生告诉我正在写一本关于鲁迅的新书。四年之后的2010年,这部将近五十万字的新书《真假鲁迅辨》,终于面世了。
倪先生探讨鲁迅某些生平大事历史原貌的文章,几乎篇篇都很精彩。当《鲁迅茅盾“致红军信”的探讨》在《文汇报·学林》上发表时,现代文学史专家、善于“打捞”史料的华东师大陈子善教授一口气读完后,很为倪先生的胆量和见识所感动,立刻给《学林》主编打电话,认为这是一篇有创见的学术论文,是十分难得的。倪先生以大量可信的史料,论证了此信不可能经鲁迅(包括茅盾)起草或过目或事先知情,而是由当时在陕北的红军中的一位革命同志起草的,极具说服力。现在倪先生的说法已成为鲁迅研究界的共识。
《真假鲁迅辨》那本书印得不多,总共印了2700册,其中200册毛边本是被一位收藏家“买断”的,所以真正上市流通的不足2500册,很快就销光了。我曾送了一册给倪先生的“神交”——当时已然九十高龄的蒋星煜先生,蒋老拿着此书便说:倪墨炎写的文章我喜欢看,他在《文汇报》发表的对唐弢《琐忆》真实性的质疑,几年前我就仔细看过。倪墨炎的结论“完全成立”!后来,蒋先生在编选自己的文集时,特地在一篇《唐弢与鲁迅之间》的文章后面加了一小段附记以表示对倪墨炎先生考辨结论的支持。当蒋老听说倪先生还有《大鲁迅传》即将出版时,特地给我来信希望出书后一定送他一本。
在“辨伪”系列工程取得阶段性成果后,倪先生才正式开始“重写鲁迅传”。因为先要辨伪、扫雷,《大鲁迅传》的编写、出版至少推迟了四年。为了提高效率,年近八十的倪先生“老来学吹打”,第一次用电脑写作整部书,用伊妹儿发稿件。在《大鲁迅传》第一部写作期间,传来了倪先生患病的消息,我总有一种不祥的预感:倪老师的大书也许写不完了!
今年的炎夏,倪先生又住进了华山医院。在医院里,他最牵挂的自然是已经进入出书“倒计时”的《大鲁迅传》第一部,在即将付刊之前还来电话关照:又发现两处错误,一定要改正!我自然遵命照办。8月12日傍晚,我拿着一本《大鲁迅传》的快样书来到病房,他正在吃晚饭,女儿送来的红烧小排,老爷子吃得似乎挺香,看到新书格外开心,还跟护工得意地说:“这是我的新书,刚刚出来。”那天看他状态蛮好,我有点盲目乐观,以为他可以很快出院了。
校阅《大鲁迅传》第一部之余,倪先生又逐步将自己的书话作品修订、整合,先编成一本三十来万字的《现代文坛随拾》交给我。正好今年5月我“转会”上海书店出版社,就把这部书稿带到了新单位。书稿的编校过程很顺利。9月2日晚上,我带着美编设计的三个封面样张,再次来到病房请倪先生敲定封面。没想到三周未见,倪先生的身体状况急转直下,他已经吃不下东西,仅靠输入氨基酸补液维持,同时吸着氧气。他只能躺着看东西、跟我说话了。我也想不出说什么话来给他打气,他倒在选定封面后似乎有点兴奋,对我说:第二本书话,今年也能编好给你。我拉着他的手说:好的,我就等您的新稿子。当我离开病房的时候,这会不会是最后一面的念头闪现了,但我实在不敢再想下去了……
第二天晚上,我把他选定的封面发到微博上,不知内情的朋友肯定以为我又在“老王卖瓜”了,其实我是想为倪先生祈福,只是不便明言。噩耗传来,我虽然已经有了心理准备,但依然觉得心很疼。看到许许多多的识与不识者在转发、评论我那条微博,表达他们对倪先生去世的哀悼之情,我感到温暖。
倪先生一生,爱书、读书、买书、藏书、编书、写书;他坐拥书城、埋头著述,三十六年间出版了二十多本著作,按照他的分类法,既有《大鲁迅传》《真假鲁迅辨》这样的“精神正食”,也有九本书话这种“精神零食”。他的书,无论“正食”还是“零食”,都不至于使读者“伤食”。这种追求“字字有来历”的书、如此扎扎实实做学问的写书人,今天都是太少了。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5分)
A.作者对倪墨炎极为敬佩,因为倪先生探讨鲁迅某些生平大事的历史原貌的文章几乎篇篇都很精彩。
B.《真假鲁迅辨》那本书只印了2700册,不是很受读者欢迎。
C.倪先生生病了,“我有一种不祥的预感”“我有点盲目乐观”“这会不会是最后一面的念头闪现了”,作者层层蓄势,为下面“噩耗传来,我很心疼”做铺垫。
D.看到许多识与不识的人都在转发、评论我发的微博,表达他们对倪先生去世的哀悼,我得到了很多安慰,稍稍平复了伤痛的心。
E. 作者拿着《大鲁迅传》的快样书来到病房,倪先生格外高兴,这一段作者运用了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描写方法。
【小题2】文中写陈子善、蒋星煜对倪墨炎先生的评价有什么作用?(6分)
【小题3】文章从哪些方面介绍了倪墨炎先生的事迹?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6分)
【小题4】文章结尾说“这种追求‘字字有来历’的书、如此扎扎实实做学问的写书人,今天都是太少了。”你同意这种观点吗?结合现实谈一谈你的看法。(8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天下没有不散的赵本山
肖复兴
对于已经审美疲劳的春晚,已经无新闻可言。如今爆出的最大新闻,莫过于赵本山退出今年的春晚了。
对于赵本山此次离席,不同的人会有不同心情和看法,惋惜、扼腕、无所谓,觉得这样挺好,认为江郎才尽、廉颇老矣……客观地讲,长达20年的漫长时间里,赵本山不仅成为了春晚的一块醒目的招牌,而且成为了当下中国大众文化的一个标志性的符号,他在春晚的地位,在大众文化中的作用,将一种二人转民间艺术推向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任何人无可取代。毕竟他曾经带给我们那么多难得而由衷的欢笑,陪伴我们走到了自己鬓发如霜,排练要靠吸氧来维持的地步。赵本山不是铁打的金刚,也不是百变金刚,就像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一样,天下也没有不散的赵本山。况且,赵本山曾经为我们奉献的是美味开心的宴席,而不是用地沟油炒菜糊弄我们的,我们不应该忘恩负义。
说到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天下没有不散的赵本山,也就是说,这样的一天总要到来的。这不仅是人生的客观规律,也是艺术的客观规律。作为大众文化,是大众在文化工业与日常生活的交界面上创造出来的。赵本山这样的小品形式,成为了春晚的拳头产品,也是缘于这样主客观的双向条件。就如同一个赵氏文本成为了春晚上不可取代的节目,于舞台和角色两方面的力量交会。如今,角色没有了,舞台空空荡荡了。为什么我们的大众文化的生产如此捉襟见肘,出现了这样尴尬的情况?为什么多年以来春晚一直在赵本山一棵老树上吊死,如同鞭打快牛一样,如同榨骨吸髓一样,非要把赵本山折磨得如此筋疲力尽,最后以这样有些无奈的方式黯然分手而体弱地退场?
这说明我们对于大众文化的认知有问题,既然大众文化是一种生产,在生产的预制和过程中,我们缺乏宏观的把握和微观的调控,以及大众文化有节奏的生产能力。其实,明眼人早在几年前就看出了问题的端倪,即便前两年赵本山和小沈阳在春晚上演出的颇受好评的小品《不差钱》,也已经看出是强弩之末,聪明的如宋丹丹和范伟早就金蝉脱壳,任凭天说海说也不再陪赵本山和春晚玩了。我们却还在可劲儿地使赵本山驾辕拉车。小车不倒只管推。
有人曾说赵本山明知如此为何不急流勇退,是因为他和他的本山传媒集团与电视有利益的互通有无的紧密关系,彼此借水行船。对于赵本山,商人的思维运用在演员的身上,这样做合二为一,一石两鸟,无可厚非,但对于电视却实在说明不大懂得现代的大众文化的生产模式与范式的成因,依照的还是计划经济时代的运作方式,和做大型晚会的习惯思维,起码是一种偷懒的缺乏眼光的方式,以致和赵本山有了这样长的蜜月期而未有什么进取和改观。其实,只要放开眼光,真正地做好大众文化的生产,在喜剧或小品的民间市场上大有可为,只要看看北京如今几乎遍地开花的相声舞台就可以看出,江湖上芳草芊芊,生命力极其旺盛而鲜活。只是需要发现和培育,需要时间和眼界,以及不是高高在上而是平等而开阔的心胸。
赵本山如今的病退春晚,不见得就是坏事,即便赵本山依然是我们的“旧爱”,大众和生产商却会不约而同并马不停蹄地寻找自己的“新欢”,就像俗语所说:缺了穿红的还有挂绿的,缺了梅兰芳还有马连良。这就是大众文化,道是无情却有情。它让我们有些伤感,却也有了新的期待。 (节选自2012年2月1日《广州日报》)
【小题1】下列有关赵本山今年“病退春晚”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本山今年“病退春晚”并非坏事,虽然他的离席让我们有些伤感,但也给了大众和生产商去寻找自己“新欢”的机会。
B.赵本山捧着一颗诚心,曾给我们奉献了春晚美味大餐,虽然他已鬓发如霜,拖着疲乏的脚步突然离席,但我们也不能忘记这个“旧爱”。
C.虽然说赵本山退出今年春晚是人生和艺术的客观规律,但京剧缺了梅兰芳还有马连良,春晚缺了赵本山还有宋丹丹等人。
D.赵本山在精疲力竭的时候才退出了春晚,这足以说明我国的大众文化生产出现了诸多弊端,出现了捉襟见肘的尴尬局面。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造成赵本山“小车不倒只管推”的悲剧原因,除了他自身原因外,还有其他原因,比如,我们缺乏对大众文化的宏观把握等。
B.赵本山在春晚中的地位和他在大众文化生产中的作用是无人可取代的,在众多的春晚议论中,人们把议论焦点聚集在退席的赵本山身上。
C.赵本山是春晚的看点和笑点,如今的春晚角色没有了,舞台空荡荡的,所以,今年的春晚出现了老演员唱老歌曲的现象。
D.赵本山不急流勇退的原因是他的本山传媒集团与电视有着紧密的利益关系,他想借助商人的思维,彼此借水行船,一石双鸟。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小沈阳将不再陪赵本山玩春晚,赵本山只身一人玩到现在才退出春晚,可见,人们对春晚早已经产生了审美疲劳。
B.人们对赵本山今年退出春晚议论纷纷,这实属正常现象,但春晚20年一直在赵本山这棵树上吊死,也真让人有点遗憾。
C.央视春晚如同榨骨吸髓一样把赵本山折磨得如此筋疲力尽,使得赵本山最后以有些无奈的方式与春晚黯然分手。
D.赵本山的二人转小品是春晚的重头戏,但透过他与小沈阳合作的《不差钱》,也已经看出是强弩之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