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美妙的抵达

李娟

从春牧场到夏牧场的转场开始了。

昨天来的几个客人,轮流叮嘱了我一遍:“明天的路很难走,骑马要慢一点啊!”

难道会比哈拉苏的路更难走吗?于是我做了最坏的打算,上路了。

结果走了五六个钟头,都一直很顺,一路上全是起伏的坡地,只有几处上坡路有些陡滑,但都不算特别难走。便觉得昨天那些人要么夸大其词了,要么就是……哎——没见过世面。

但过了十ー点,果然没错,最难走的地方到了。

那时我们进入了一条干涸的旧河道。没有路,眼前顽石遍布,道路凸凹不平。驼队绕着石头小心行进,路面越来越倾斜,走到最后,觉得这条旧河道根本不是流水的,而是流瀑布的!好几处陡得就是直上直下!

为了不拖后腿,我一直走在最前面。同时也小有私心——最前面的地方最安全,永远不会有石头被前面的马蹄踩松,滚下来砸到头上。

路像台阶一样一级级向上,每到陡峭的拐弯处,就必然会看见人为修补的痕迹。大多在“之”字形的拐弯处垛着整整齐齐的石头堆,以拓宽路面,并防止坡体滑塌。在这些整齐的石堆里有些石头大到两个人根本挪不动,由此可想维修牧道的劳动是多么艰苦,同时也能想象到这样的地方曾经出过多少事故,跌落过多少负重的骆驼……

现在,很多险要的古老的牧道都废弃了。大山被一一炸开,新的牧道笔直坦阔,汽车都可以在上面跑。新牧道大大方便了牧人的出行,同时也加快了外来事物对山野的侵蚀。在那样的石头路旁,一路可见形形色色的塑料垃圾。当道路不再艰险的时候,“到来”和“离开”将会变成多么轻率的事情。

完全通过这条崎岖陡峭的旧河道大概用了一个多小时。紧接着就进入了一大片的茂密的灌木丛之中,往后是一条缓下坡的道路。

脚下的道路深深陷入碧绿潮湿的大地之中,又那么纤细,仅一尺宽。这样的路一条挨着一条,顺着山坡舒缓的走势而优美匀称地起伏,遍布了整面大地却纹丝不乱。这是羊走出来的路。羊群看似混乱地轰然前行的时候,只有它们走过的路为它们记录下了它们所遵循着的那种强大从容的秩序。

由于路面潮湿,泥土又黏又细,骆驼很容易打滑。在过沼泽的时候,有两匹骆驼先后倒下了,侧朝在路边,被身上的负重压得动也动不了。大约是刚刚经历过漫长艰难的路途后,进入平顺的路面了,反而放松了警惕。

这时,我听到扎克拜妈妈在身后唱起了歌。

妈妈经常唱歌,但从没听她唱过这样一首。曲调很无所谓地流露着忧愁,音律绵长平静,似乎与爱情、离别、怀念有关。远离家乡很多年的人才会唱这样的歌吧?充满了回忆,又努力想要有所释怀。

在寂静的山野里,在最后一段单调却轻松的行进途中,这歌声真是比哭声还要令人激动……大约传说中美丽的冬库儿(注)快到了,我们即将真正远离之前所有的痛苦了,妈妈走到这里才总算安下心来了吧?

在山谷尽头,驼队再次翻过一处狭窄的隘口,一下山,发现我们已赫然出现在森林中。四下到处都是杉木林,偶尔夹杂着几丛躯干如银子一样耀眼的白桦树。

最后的一路上,我撒下驼队独自远远走在最前面。遇到岔路口就勒马停下,等后面的队伍赶上来了再问路。遇到两条路平行,就煞有介事地判断一番,再引领马踏上那条看起来好一点的路。

后来才发现,根本没必要操这些心。马聪明着呢,自己的路自己全都有数,老驻地在哪个方向,哪一段有过不去的水流……全都清清楚楚,根本不用我多事。

而我选的那些路呢,看起来很平,走到一半オ发现有沼泽。

马强烈要求走的那条路(就是怎么抽打也不回头的路),看上去坑坑洼洼,却越走越顺。而且据我目测绝对是近道。

总之,剩下的路程真是愉快,连马儿都那么快乐。

然后,穿过最后一片白桦林,一眼就看到两山夹峙间紧傍着森林的,狭窄而明媚的冬库儿。

(节选自《羊道・春牧场》,有删改)

(注)冬库儿:地名。
【小题1】文中两次写到“我走在最前面”,请分别概括其原因。
【小题2】文中作者为什么说“这歌声真是比哭声还要令人激动”?
【小题3】文章写“我”参与转场的经历,引发“我”哪些人生感悟?请结合文本加以探究。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5-30 07:12:1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人们都知道,地球是个大磁场。然而,地球的磁场并非亘古未有,它的南北磁极曾经对换过位置,这就是所谓的“磁极倒转”。 大多数科学家相信,地球磁场是地球内部液态铁质流围绕着地核中心倒转产生的。当地球内部的液态铁流发生某种变化时,就可能导致其流动方向发生180度倒转,从而使地球磁场发生倒转。

关于地球磁场磁极倒转的原因,目前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它们可能是对流的偶然特性,即磁极倒转是随机发生的。假如某处的磁性小回路突然出现且稍多于他处,则其压挤到地表层的小磁场将组成反向回路。在某种情况下,可导致磁极的倒转。有人还进一步认为,这种过程的间隔时间从3万至100万年不等。发生这种情况时,地球磁场首先是完全发生“混乱”,接着是经过一万年的逐渐消失,然后又在相反方向上慢慢加强。当然,也有人认为这种过程并不需要那么长时间,他们认为,地磁极的完全倒转仅需几千年就可实现。另一观点认为,地球磁场的倒转并非“随机”事件,而是有一定规律,是可以预报的。只是由于电磁现象耦合于地心流体运动的规律,目前尚未被人们掌握,以致有人认为磁场倒转是随机出现的。

两极倒转过程中磁场消失的时间共有多长,一直是科学家们争议的焦点。一部分科学家认为,地球磁场消失的时间将持续几千年,在这几千年内,地球将完全暴露在太阳辐射的致命“烧烤”中。然而另一些科学家则认为,地球两极磁场倒转导致的磁场消失最多只会持续几个星期。

尽管目前对于地球磁场的变化和倒转提出了不少理论或模型,但基本上都处在假设和推测的阶段,并没有一个十分成熟的理论。

地球磁极倒转造成的后果相当严重,将影响整个自然界。专家们指出,最大的灾难莫过于强烈的太阳辐射。平时,这些宇宙射线在太空中就被地球磁场吞没了。然而地球两极倒转过程中一旦地球磁场消失,这些太阳粒子风暴将会猛击地球大气层,对地球气候和人类命运产生致命的影响。这一天如果真的到来,一些低轨道人造卫星也将完全暴露在太阳电磁风暴的吹打中,不久就会被完全摧毁。另外,许多靠地球磁场导航的生物,诸如燕子、羚羊、鲸鱼、鸽子和趋磁性细菌等,都会迷失方向。有的科学家甚至因此怀疑,地球磁极倒转曾是古人类文明覆灭的原因。

在地球磁场发生倒转直至新磁场产生之前,地球磁场的强度将逐渐减弱。正因为如此,科学家们近百年来一直关注着地球磁场强度的变化。通过数据对比,科学家们惊讶地发现,地球磁场强度正在急剧地变弱。

【小题1】下列有关“地球磁场磁极倒转”的原因的叙述,不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当地球内部的液态铁质流发生某种变化时,就可能导致流动方向的180度倒转,从而使地球磁场磁极发生倒转。
B.假如某处的磁性小回路突然出现且稍多于他处,则其压挤到地表层的小磁场将组成反向回路。在某种情况下,可导致磁场磁极的倒转。
C.地球磁场磁极的倒转有一定的规律,即电磁现象耦合于地心流体运动的规律,只是目前尚未被人们掌握,以致有人认为磁场倒转是随机出现的。
D.一部分科学家认为,地球磁场消失的时间将持续几千年,在这几千年内,地球将完全暴露在太阳辐射的致命“烧烤”中。
【小题2】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地球磁场倒转是地球内部液态铁质流围绕着磁极中心倒转产生的。
B.地球磁场首先是完全发生“混乱”,接着又在相反方向上慢慢加强。
C.通过数据对比,科学家们惊讶地发现,地球磁场强度正在急剧地变弱。
D.目前科学家经过研究认为,地磁极的完全倒转一般需几千年就可以实现。
【小题3】根据文意,概括“地球磁场磁极倒转”的后果。

同类题2

材料三
博物馆的竞争力不仅体现在馆藏资源总量和展览设计上,文创产品开发能力也是影响其地位的一大因素。一些博物馆领域的佼佼者,如大英博物馆、卢浮宫博物馆、北京故宫博物院、上海自然博物馆等,它们的文创产品开发能力也是首屈一指的。
博物馆馆藏文化艺术品是其文创产品开发的重要宝库。欧美发达国家博物馆的文创产品开发大多遵循从藏品中获得灵感的原则。国内也有从藏品资源获得创意灵感的例子。吉林省博物院设计的双陆棋调料盒以馆藏双陆棋棋盒为蓝本,盒身为瓷质,盒底为实木材料,于2015年9月向观众正式推出,由于其有较好的实用性,并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才入市便得到了观众的大量好评。
现在,许多博物馆尚未建立完备的文创园队,文创人员严重不足,甚至没有专业的文创人员。但是博物馆的每一个人都可以作为文创灵感的搜集者,尤其是展览设计部和藏品部的人员。文创带头人可以整合馆内人力资源,定期开展文创金点子活动,每期提供几件或者几类藏品,供参与者创意,或者由参与者自行选择院藏产品,设计文创产品,限定上交时间,并请同行专业人士进行评比。被选中的创意作品,给予一定物质奖励。作品如果参与展览或销售,都要标注作者名字,甚至用作者的名字给作品命名,用以鼓励更多的人参与,组建创意“智囊团”。
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在2014年博物馆及相关产品与技术博览会中说:“以社会公众需求为导向,以时代前沿科技为依托,以学术研究成果为支撑,是故宫博物院创意产品开发的原则。”正是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故宫博物院一改过去产品研发的“沉闷”局面,突破了文创产品研发的瓶颈。例如,当今,手机己成为每个人的生活必需品,无论何时何地都有人在用手机,故宫博物院就以此为契机,研发了一百多款符合各类品牌手机的外壳,深受观众喜爱。此外研发产品还有朝珠耳机、朱门金钉旅行箱等群众平时生活中用到的产品。截止2014年8月,共计研发文创产品675项,据相关工作人员透露,产品基本上生产一组卖出一组。所以博物馆文创产品应该倾向于老百姓喜闻乐见,又融合历史文化元素的产品,这样才能让文创产品真正融入群众生活。
(取材于连冠、杨贵峰的文章)
【小题1】根据“材料三”,与提升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竞争力关的一项是
A.从馆藏资源中寻求创意灵感B.不断丰富壮大文化创意队伍
C.整合资源,奖励观众的参与D.与时代接轨,更新设计理念
【小题2】“材料三”谈及从藏品中获得“灵感”。下列诗句中,对“灵感”的描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B.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
C.得之在俄顷,积之在平日。
D.句句夜深得,心从天外归。
【小题3】某红学博物馆拟用《红楼梦》中贾宝玉的“通灵宝玉”开发文创产品,如果请你参与,你将设计哪些必要的开发、营销流程?请结合上述材料做简要说明。

同类题3

材料三
如果我们有准确预知未来的能力,必定不会像今天这样,浸泡在广泛和普遍的焦虑中。未来是可以预知的吗?
人类历史早期对未来的预测往往与占卜、星相学、巫术等联系在一起。即使到了16世纪末,人们都还预测活字印刷术在欧洲的出现只会使教会和皇室变得更强大。18世纪的大多数分析家并不认为蒸汽机的发明将彻底改变农业经济。19世纪的一些主要观察家认为,电气的前途不过是以另一种方式照亮街道。哪怕有些人曾在20世纪初预见到潜艇、飞机、电影、广播和电视的发明,但却没有人(包括凡尔纳)认为这些事物可以改变大英帝国当时的统治格局。20世纪末,很少有人预料到,个人电脑和网络技术将如此广泛而深刻地影响我们的生活。
到了现代,科技似乎给了我们更多自信。技术精英不断宣告着“未来已来”,从凡尔纳的海底环游到菲利普·迪克的神经漫游,无数想象中的“未来”正通过技术变成现实。从人工智能、脑科学、克隆技术、虚拟现实、生物技术、基因工程,到太空旅行,我们以科技的乐观主义创造着“未来”。另一方面,生态灾难、末日想象,又让我们质疑,未来是否会更好?20世纪60年代以来,我们虽然多次登上月球,但并没有把人类的足迹向更遥远的宇宙深处推进。我们本应造出会飞的汽车,但最终得到的只有140个字符的微博。不过,现在硅谷的一些人,再次把他们的目光投向了太空探索和星际旅行。
阿西莫夫在科幻小说《永恒的终结》里,用数学家的思维逻辑推论,“人类往往会选择最安全、最中庸的道路,群星就会变成遥不可及的幻梦。”他又指出,人类的未来“不是追求永恒时空与绝对的安全,不是将自己禁锢在安全的牢笼中,而是开启人类的无限时空——继续人类文明无限冒险的历程,向宇宙中拓展,开拓银河帝国”。
(取材于蒲实的相关文章)
【小题1】对材料三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假如能够预知未来,我们就可以减少焦虑。
B.预言未来曾经与占卜等迷信活动联系在一起。
C.16世纪对活字印刷术的作用的预测是正确的。
D.只追求安全,会阻碍人类探索太空的步伐。
【小题2】根据材料三,下列对“未来已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科幻小说中对未来的想象正在变成现实。
B.乐观主义让我们质疑未来是否会更美好。
C.科技进步使得我们创造出了会飞的汽车。
D.硅谷的技术精英正在进行外太空旅行。
【小题3】请综合上述三则材料,概括人类决心探索太空的原因。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道”是老子哲学的中心观念,他的整个哲学系统都是由他所预设的“道”而开展的。《老子》书上所有的“道”字,符号型式虽然是同一的,但在不同章句中却具有不同的义涵。有些地方,“道”是指形而上的实存者;有些地方,“道”是指一种规律;有些地方,“道”是指人生的一种准则、指标、或典范。
老子说,有一个浑然一体的东西,不知道它的名字,勉强叫它“道”。为什么不知道它的名字呢?因为我们既听不见它的声音,又看不见它的形体。换句话说,它不是一个有具体形象的东西。名是随着形而来的,既然“道”没有确定的形体,当然就“不可名”了。
“道”之“不可名”,乃是由于它的无形。为什么老子要设定“道”是无形的呢?因为如果“道”是有形的,那必定就是存在于特殊时空中的具体事物了,存在于特殊时空中的具体事物是会生灭变化的。然而在老子看来,“道”却是永久存在的东西,所以他要肯定“道”是无形的。为什么老子又要反复声明“道”是“不可名”的呢?因为有了名,就会把它限定住了,而“道”是无限性的。通常我们用名来指称某一事物,某一事物被命名以后,就不能再称为其他东西了,例如我们用“菊花”这个字来称呼“菊花”这个东西,既经命名之后,就不再称它为“茶花”或“蔷薇”了。由于“道”的不可限定性,所以无法用语言文字来指称它。《老子》开篇就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真实常在的“道”是不可言说的,无法用概念来表达的。现在勉强用“道”字来称呼它,只是为了方便起见。
“道”虽没有固定的形体,虽然超越了我们感觉知觉的作用,但它并非空无所有;“其中有象”“其中有物”,都说明了“道”是一个实有的存在体。老子又告诉我们,这个实有的存在体,在这宇宙间是唯一的、绝对的,它本身是永久长存的,不会随着外物的变化而消失,也不会随着外在的力量而改变,所以说它“独立而不改”。有些人把老子的“道”和希腊哲学家巴门尼底斯的“存有”相比附,这是似是而非的。因为巴门尼底斯所说的“存有”,固然是指唯一的、绝对的、永存的,同时又认为它是不变不动的。但老子的“道”却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在不断地运动着,所以说它“周行而不殆”。“道”乃是一个变体,是一个动体,它本身是不断地在变动着的,整个宇宙万物都随着“道”而永远在“变”在“动”。由于“道”的变动,由是产生了天地万物。
(摘编自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书上的“道”字虽然符号型式相同,但作为老子哲学核心概念的载体,在不同的章句中却有不同的义涵。
B.“道”是真实存在的东西,具有形而上的特性,它无确切的形体,也无适切的称谓,我们无法用感官去直接接触它的存在。
C.老子设定“道”是无形的,因为他认为“道”是“不可名”的,如果“道”有了名,它就会被限定住了。
D.“道”是不会随着外物的变化而消失、也不会随着外在的力量而改变的永久常存的实有存在体。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总说老子“道”的三个义涵,然后分两层深入分析了第一个义涵。
B.文章从“道”的命名说起,巧妙引出“道”是永久存在的无形之物这一特征。
C.认为名是随着形而产生的,这是文章推论无形的“道”是“不可名”的前提。
D.文章第四段中通过阐述道的变化,证明了“道”的变动产生天地万物的观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我们既听不见“道”的声音,也看不见它的形体,所以“道”是不可名的,因而老子只是勉强把它称作“道”。
B.我们命名“菊花”之后就不再称它为“茶花”或“蔷薇”,同理,老子命名了“道”,“道”就不能被称作别的名称了。
C.“道”的变动产生了天地万物,说明它具有无穷的创造潜力,是一切存在的根源。
D.虽然老子的“道”和巴门尼底斯的“存有”都有唯一、绝对、永存的特征,但后者否认其运动性,可能会陷入绝对主义的泥淖。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4-- 17 题。

夜游者

李雪峰

劳作了一天的人们,匆匆忙忙吃过了晚饭便熄灯睡觉,一盏盏晕黄的灯很快就接二连三地熄灭了。夜幕上银钉似的星粒显得越来越稠,越来越亮。只几支烟的工夫,村庄便沉进那寂寂的梦中去了。这时还没有彻底睡熟的,只有村庄里那几只余兴未尽的狗。它们把耳朵贴在地上,谛听从大地深处传来的更远的声音,些许的风吹草动,些许的云影飘移,它们就会狂叫起来。狗叫声飘出村巷,飘到庄外冥寂的田野里,瞬间便被夜色给湮灭得无声无息了。

在给村庄看青的夜里,我喜欢提着长长的手电筒在庄里庄外踢踢踏踏地走来走去。在月光如水的深夜,在村庄外的野地里,或者在村头的大路上,我常常和一两个孤独的老人不期而遇。他们有的抄着手佝偻着腰身在夜晚里踟蹰而行;有的满腹心事的一个人拖着蹒跚的瘦弱影子,缓缓地走走停停、停停走走。我遇到过村南大柳树下的四大爷,他总是在庄北的山脚旁晃荡,老迈瘦弱的身子甚至踏不出一丁点儿脚步声。还有那白发稀疏、一脸苍凉的六根爷,他总是在庄南的坟地旁,有时停下来抬头呆呆地仰望头顶的星星或月亮,有时轻轻地长叹几声或者轻轻地咳嗽。

我想不明白这些老人为甚么喜欢这样一夜一夜地晃荡,但我并不打扰他们,只是蹲在守青的窝棚里,忍不住一个人反复地揣度:他们如此寂寞地在村庄里夜游,是在怀想曾经的年轻时光,还是在搜寻已逝岁月的影子?是人生暮年的一种不甘,还是灵魂对短暂生命的一种挣扎?是对自己以往生活场景的一种追溯,还是对流年碎影的一种拣拾? … …

生命的苍凉让我对夜晚深处形影相吊的蹒跚充满了怜悯。我知道,在所有的村庄里,在所有村庄冥寂空旷的深夜里,都有这样的老人在默默地夜游。他们在这村庄四周的田野里劳作了一辈子,生活了一辈子。他们曾经在这村庄里朗声大笑或者破声嚎啕过,也曾经在村庄里主宰过卑微过或屈服过,但一切都离他们远去了。他们曾经嗵嗵作响吓得鸡飞狗跳的脚步,现在甚至吓不息那些草丛中叽叽的虫鸣;他们曾经虎虎生生的腰板,现在甚至挟不动夜晚里的一丝微风。他们像一滴即将被泥土涸干的露珠,像一声转瞬就被冥寂消散的无奈叹息,除了在这空旷无人的深夜一个人静静地怀想,他们还能做些什么呢?

然而,直到有一天夜晚,当我满腹心事下楼去街上散步时,我才蓦然清楚——夜游是一种多么幸福的寂寞啊。他们的前边,是自己生活了一辈子的村庄;他们的身旁,是他们春种秋收了一辈子的小路和田塍;吹拂他们的,是他们熟稔了一辈子的乡野夜风。村庄、田野、山岗、河流,不但是他们细细咀嚼与回想的真实场景,而且是属于他们自己一个人的世界。月亮、星子、流萤、虫鸣,一直都是他们苍老心灵中永恒的生命天幕。

而我们呢?浮萍一样被生活的风左右着,从一个小区到另一个小区,从一个街道到另一个街道,甚至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从一块大陆到另一块遥远的大陆。我不知道有多少人能拥有月夜里神定气闲地静静踱游,也不清楚有多少人还能拥有一个属于他自己的村庄,甚至不清楚还有多少人能让自己的思绪穿过小区、越过街道、飞过城市,在山野泥土间默默地踌躇。

但我一直梦想着

【小题1】文章写到了夜游时的寂寞,请问前两段是如何表现这种“寂寞”的?
答:
【小题2】作者为什么说“夜游是一种多么幸福的寂寞”?请简要作答
答:


【小题3】文章是围绕“夜游者”展开的,请梳理作者的思路
答:

【小题4】文章以“但我一直梦想着”结尾,有人认为这样的结尾好,有人则认为这样的结尾不好。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