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材料三
博物馆的竞争力不仅体现在馆藏资源总量和展览设计上,文创产品开发能力也是影响其地位的一大因素。一些博物馆领域的佼佼者,如大英博物馆、卢浮宫博物馆、北京故宫博物院、上海自然博物馆等,它们的文创产品开发能力也是首屈一指的。
博物馆馆藏文化艺术品是其文创产品开发的重要宝库。欧美发达国家博物馆的文创产品开发大多遵循从藏品中获得灵感的原则。国内也有从藏品资源获得创意灵感的例子。吉林省博物院设计的双陆棋调料盒以馆藏双陆棋棋盒为蓝本,盒身为瓷质,盒底为实木材料,于2015年9月向观众正式推出,由于其有较好的实用性,并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才入市便得到了观众的大量好评。
现在,许多博物馆尚未建立完备的文创园队,文创人员严重不足,甚至没有专业的文创人员。但是博物馆的每一个人都可以作为文创灵感的搜集者,尤其是展览设计部和藏品部的人员。文创带头人可以整合馆内人力资源,定期开展文创金点子活动,每期提供几件或者几类藏品,供参与者创意,或者由参与者自行选择院藏产品,设计文创产品,限定上交时间,并请同行专业人士进行评比。被选中的创意作品,给予一定物质奖励。作品如果参与展览或销售,都要标注作者名字,甚至用作者的名字给作品命名,用以鼓励更多的人参与,组建创意“智囊团”。
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在2014年博物馆及相关产品与技术博览会中说:“以社会公众需求为导向,以时代前沿科技为依托,以学术研究成果为支撑,是故宫博物院创意产品开发的原则。”正是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故宫博物院一改过去产品研发的“沉闷”局面,突破了文创产品研发的瓶颈。例如,当今,手机己成为每个人的生活必需品,无论何时何地都有人在用手机,故宫博物院就以此为契机,研发了一百多款符合各类品牌手机的外壳,深受观众喜爱。此外研发产品还有朝珠耳机、朱门金钉旅行箱等群众平时生活中用到的产品。截止2014年8月,共计研发文创产品675项,据相关工作人员透露,产品基本上生产一组卖出一组。所以博物馆文创产品应该倾向于老百姓喜闻乐见,又融合历史文化元素的产品,这样才能让文创产品真正融入群众生活。
(取材于连冠、杨贵峰的文章)
【小题1】根据“材料三”,与提升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竞争力关的一项是
A.从馆藏资源中寻求创意灵感B.不断丰富壮大文化创意队伍
C.整合资源,奖励观众的参与D.与时代接轨,更新设计理念
【小题2】“材料三”谈及从藏品中获得“灵感”。下列诗句中,对“灵感”的描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B.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
C.得之在俄顷,积之在平日。
D.句句夜深得,心从天外归。
【小题3】某红学博物馆拟用《红楼梦》中贾宝玉的“通灵宝玉”开发文创产品,如果请你参与,你将设计哪些必要的开发、营销流程?请结合上述材料做简要说明。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2-27 11:02:0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旅伴
李国文
你走过夜路吗?
没有旅伴,只有你一个人踽踽独行?
那时,你会感到孤独。你会觉得一个人生活在世上,是不可能、也不应该完全与社会隔绝的。人需要人,和人需要阳光、空气一样重要。
假如,这时在你身后的漆黑中,有一星光亮,虽然你会忐忑,谁知后面来的是好人还是歹徒?但你将不会再有孤单的那空荡荡的心悸。真正的被人为地孤独起来,是一种折磨。
我先听到身后有些微弱的动静,回头看到一盏明灭不定的光亮,我能判断,那不是飞舞的流萤。我驻足,转过身去,任那还带着秋阳温暖的河水,漫上来,浸湿我的脚。我等待着,希望有一个旅伴。
在记忆中的那个夜晚,我在一条人烟稀少的丹河河谷里赶路。月明星稀,秋虫啁鸣,凉风飒飒,若不是我那时的政治境遇,那秋夜实在是宜人的。
灯近了些,也许影影绰绰地发现了我,那灯火,便停在原地了,那是若干年前的事了,如今回想起来,当时的辛酸,渐渐地不占很重要的位置。相反,阳光下的山,山阴里的河,河谷间人与人在劳动中的友情,倒似雾似梦的经常在心头泛起。对那些本非善类的鹰犬,当然不是麻木,更不是淡忘。只是岁月悠悠,青春不再,太看重了这些丑类,倒成了对他们的抬爱。还不如在脑海里,多保留一点往日的温馨情爱。
丹河到了柿子红熟的深秋,便清澈平缓地在你身边流过。路就在曲曲弯弯、高高低低的河沿上,是由放羊人走出来的。若顺盘山公路,我将赶不上明天一早的火车。
等我继续赶路向前走去的时候,那并不很亮的松明,迟疑了一会儿,又随着脚步的高低,一跳一跳地走动了。
如果不是厄运袭来的话,我也不会拋妻别子来到这群山深处。当然,我更不会一辆顺路车子都搭不上。那时候,那些鹰犬作践人时,远胜于从河畔草丛里蹿出来的狼。因为狼出现的话,我手中有一根可以防身的木棒。可是对着那些变着办法折磨人的人,我却无能为力。他们挥舞无形的鞭子,把所有人都驱赶得远远地躲开我。
这样,我只能踽踽独行在这河边的小路上。
虽然,我离开山村的时候,有一辆运料的卡车下山,那司机不敢叫我上他的车,我一点也不怪他,他有他的难处。同样,我能体谅隔着帐篷说话人的苦心,他大声地,不知在问谁:“秋后还闹狼吗?”
没有回答。
他又说:“我可夜里听见过狼嚎的。”这分明是在提醒我。
这些人都是我劳动时的伙伴,他们都是些普普通通的工人,只是在那些歹毒的眼睛不狠狠盯着的一会儿,悄悄地说上一句半句。人是感情动物,日久天长,朝夕相处,慢慢地,他们虽然害怕那无形的鞭子所代表的权力,可并不相信那鞭子就是真理。
不知哪位好心朋友,有意识地扔一根白蜡杆在路口,那是一种韧性很强、轻易不断的木棍。我心里谢了,俯身捡了起来,上路了。
夜深露重,茕然独行,不过有了身后这位若即若离的行路人,我不再寂寞,也不担心野兽。尽管那人(我也不知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始终跟我保持距离,不过我已感激不尽了。
过了山,上了公路,不远便是山下的一片平川,那星星点点的灯火闪烁处,就是火车站了。
这时,我发现那辆卡车才开了过来,想不到比我这步行的人还慢,真是太奇怪了。
那位师傅发现我,刹住车,从车窗里探出头来。也许在这里没有了顾忌,他甚至埋怨我:“你啊你啊,我在公路上等了你小半夜,想不到你竟敢抄近道,顺河边走,幸好没出什么事。快上车吧!”
我正想告诉他这一路好歹有个伴时,那些手持松明的人,也跟了上来。在模糊的光影里,我发现至少有三个人。见我往车上爬,他们也停下来。然后,我惊讶地看到,他们立刻调头,顺着来的方向往回走了。那明灭不定的松明,随着他们加快的脚步,轻捷地跳动,愈走愈远。
“谁?”师傅问我。
我不知道是谁。直到今天,我还是不知道那几位好心的旅伴是谁。师傅告诉我,要是只有一个两个人的话,狼敢扑上来的。听到这里,我心里感到一股热,这世界还有这样的温馨!天还未亮,坐在驾驶室里激动不已的我,索性由那滚烫的泪水痛快地流着。
从此,我深信,只要忠诚于自己,忠诚于朋友,哪怕是一条漆黑的夜路,一定会有旅伴与我一路同行,绝不会孤独,也不会寂寞的。
若干年后,我回想起那似雾似梦的情景,仍忍不住要问:那是谁呢?这些怕我被狼吃掉,在默默中送我一路的旅伴,成了一个永远然而温馨的谜。但对美好的世界来说,难道一定需要一个答案吗?美好,不就够了吗?
赶路吧!我总是对自己鞭策着,旅伴在等待着呢!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以“你走过夜路吗?没有旅伴,只有你一个人踽踽独行?”开篇,既巧妙地引出下文“我”在丹河河谷里独行的描写,又引起读者的思考。
B.“他们虽然害怕那无形的鞭子所代表的权力,可并不相信那鞭子就是真理”一句中,“鞭子”比喻那些歹毒的人在非常时期对人们的迫害。
C.“但对美好的世界来说,难道一定需要一个答案吗?美好,不就够了吗?”这些话,意指“我”不再念想当年默默送“我”一路的旅伴到底是谁了。
D.文章以第一人称为主,辅以第二人称。多种人称的使用既丰富了叙事手段,又拉近了和读者的距离,使文章亲切,有感染力。
【小题2】文章题目为“旅伴”,请解释“旅伴”在文中的含义。
【小题3】本文是记事散文,但不乏精彩的议论,如文中的画线部分。请分析文中画线部分议论的作用。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安若素
赵明宇
村主任老徐气哼哼地跺着脚说,咱们村里的风水都让狗东西安若素占尽了。
老徐这话有道理。安若素是名知青,想当年上山下乡来到徐街村,一闲下来就抱着画夹子,画徐街的山,画徐街的水,还画徐街的大闺女小媳妇儿。他画出来的徐小丹,比徐小丹本人还漂亮。结果,徐小丹哭着要嫁给安若素。
徐小丹是徐街村最好看的姑娘,白嫩嫩的脸蛋,高挑个儿,大眼睛眨巴一下勾人的魂儿。徐街的小伙子们早就把眼珠子瞪圆了,直想爆发争夺大战呢,咋能让外来人占了便宜?当时的村主任老徐就想不通,怒气冲天地跑到徐小丹家,说,你中了哪门子邪?人家是城里人,早晚还得回城里去,到时候把你甩了,哭都找不到坟头。再说你对他也不了解,将来后悔就来不及了。
徐小丹甩着大辫子说,俺愿意,俺愿意,俺就是愿意!老徐临走甩下一句话,大姑娘家家的,不知羞!
后来知青大返城,老徐心说这下有好戏看了,你徐小丹等着吃哑巴亏吧。谁知道安若素走了几天又回来了,说在城里住不惯,徐街的山水一辈子也画不完,徐街的家一辈子也住不烦。
徐小丹挺勤奋,一口气生了六个孩子。家里缺吃少穿的,徐小丹舍不得给孩子扯布做衣服也要给安若素买颜料,供着安若素画画。安若素画的叫个啥?老徐说就你画的这玩意儿,人不像人,鬼不像鬼,你若是能画出个子丑寅卯来,我就喊你爹。
谁知,安若素还真的画出子丑寅卯来了。先是省报上刊出了安若素的作品,如今又获了“文艺振兴”奖,县长还要来看望他呢,还要录像上电视呢。县长可是大人物,老徐每年参加一次县里的“三干会”,才能见一次县长呢。乡长对这件事情也十分重视,派负责宣传的牛干事,教安若素如何向县长汇报。
牛干事说,安画家,你见了县长要先握手,然后就说感谢县领导的培养。安若素正作画,停下画笔,茫然的眼神从眼镜上方疑惑地瞟了牛干事一眼说,我画画咋就成了县长的培养呢?扯淡。要说感谢,我得感谢我老婆。
牛干事急得头上直冒汗。老徐拍着屁股说,你这不是成心坏我的事吗?安若素,我真的想喊你爹了。
安若素说,你就是喊我爷,我也不会说假话。
县长的小轿车开进徐街村,人们都围拢过来观看。老徐心说,遇上安若素这头犟驴,就等着挨乡长的批吧。
县长进了安若素的家,安若素正在画画,竟然连头也不抬。老徐真想跑过去给他俩嘴巴。老徐大声说,安若素,县长来看你了。安若素说随便坐,省长来了也得等我先把画画完了。
老徐那个气呀,心说完了完了,徐街的面子算是让你给丢尽了。
县长笑呵呵地上前一步说,安画家临摹的可是郑板桥的《瘦藤听雨》?我涂鸦了一幅徐文长的《梅石图》,恳请安先生指教。说着让秘书取过一轴画卷来,徐徐展开。
安若素停了画笔,惊喜地说,好一幅《梅石图》!
安若素拉着县长的手向他的画室里走,一边走一边喊徐小丹弄俩菜,他要和县长喝两盅。老徐蒙了,心说这叫啥事儿。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徐小丹因为安若素将她画得比真人还美丽,就不顾一切地要嫁给安若素,这说明徐小丹一开始对爱情的追求是盲目的。
B.与别的知青不一样,安若素虽然是城里来的人,但他在乡里生活了一段时间后,却在城里住不惯了,相反,他更喜欢乡里的生活。
C.徐小丹在生活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也要给安若素买颜料,表现了她对安若素的理解与支持,这也是他们之间爱情的升华。
D.乡长让牛干事来让安若素按要求接待县长,县长坐着小汽车开进村里,这些情节的安排,从一个侧面批评了县长高高在上的官僚主义作风。
E. 小说通过具体的情节,表现了安若素在艺术上和人格上的不断完善的过程,蕴含了作者对真正的艺术精神的深刻理解。
【小题2】小说在塑造安若素这一形象时,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试作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在刻画安若素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舌尖上的中秋

中秋节是农历八月最重要的节日。作为民间大节,中秋节的民俗活动十分丰富,包括拜月、赏月等,天上的圆月与人间的团圆、丰收联系了起来,赋予了节日美满、喜庆的气氛。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中秋节的食俗也是多种多样,各地的中秋美食令人无限神往。

农历八月十五这天,人们一大早就开始为晚上的祭月做准备,洒扫庭院,备办各种供品。民间童谣唱道:“八月十五月儿圆,西瓜月饼供神前。”月饼与瓜果是中秋祭月的主要供品。月饼是不可或缺的,除了一般的月饼,民间还用一种大的团圆饼以祭月。中秋节时正逢大量鲜果上市,人们便以之献月,如石榴、梨、枣、栗子、柿子、胡桃等,鲜藕和红菱是江南一带常见的供品,两广地区则多用芋头、橘柚拜月。

祭月的瓜果供品还被赋予吉祥寓意,传达着人们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愿望。上海人家要供四色鲜果,多为菱、藕、石榴、柿子等,寓意“前留后嗣”,还有煮熟的毛豆荚、芋艿,称为“毛一千,余一方”,以讨吉利。在江苏连云港,讲究的人家必备八大件:取意团圆的西瓜、取其多子的石榴、寓意事事如意的柿子、寓意长寿的花生(因花生又称长生果)、寓意早立子的枣和栗子,以及谓之“螃蟹爬月”的螃蟹,还有一块特大的团圆饼(也称“光饼”)。供品中不能有梨,因谐音“离”而不吉利。北京上供的鲜果有苹果、石榴、晚桃、青柿子、葡萄等,讲究的人家要将柿子和苹果成对供上,取谐音“事事平安”;桃与石榴相对,取“桃献千年寿,榴开百子图”之意;枣和鲜栗子可撒于苹果、柿子之间,寓意“早早平安”“利市”。除瓜果、月饼外,在广西崇善,人们要买猪肉、鸡鸭、米粉以供神;在江苏常州的供品中还有染成红色的鸡蛋。

月饼是中秋节最具代表性的节日食品,因其形圆似月,故而得名,也称“团圆饼”或“月团”。月饼既是中秋祭月的供品,又是每家必吃的应节食品,还是节日馈赠中不可或缺的礼品。圆圆的月饼象征着天上的满月,喻意着人间的团圆,寄托着人们追求团圆美满的美好心愿。

除了月饼,吃团圆饭也是中秋节必不可少的。中秋夜,全家团圆,共聚一堂,举行家宴,吃团圆饭、喝团圆酒。

旧时北京中秋节的主食一般为烙饼,因烙饼是圆的,形如圆月,象征团圆;菜品随时令和家境而定,富足之家尽享佳肴珍馐,贫苦之家至少也要割几斤肉,炒几个菜,买两包月饼,打两瓶酒,把这个大节过得像个样子。在山东微山湖地区,兄弟中有外出未归者,餐桌上也要给他摆置碗筷,以示对游子的思念与祝福。中秋节这天,早餐和午餐一般也要加以改善。在山东济南,早餐吃米饭,中午吃水饺;胶东地区中午蒸饽饽、包子。江苏地区的人要自做糖饼或烂面烧饼,当作早晚充饥的食物;广西地区则多吃米粉。

“八月十五桂花香”,桂花正当开放,中秋佳节也便有喝桂花酒的习俗。节日这天,卖桂花酒的店铺生意特别好。太湖之滨的苏州光福镇盛产桂花,当地有一种名为“桂花聚”的小宴会,邀集亲朋欢饮,席上都是用桂花做成的各式点心,如桂花猪油年糕、桂花酒酿汤圆、桂花栗子糖藕、桂花糖芋艿等,芬芳浓郁,沁人心脾。

此外,各地还有一些特殊的中秋饮食习俗。在广东增城,人们习惯在中秋之夜剥蕉、分柚、掰芋、嚼螺,皆对月剖弃外皮,名为“剥疵激”,认为可去除疥癞;在广东始兴,妇女对月剖柚,谓食之目明;广州及珠江三角洲一带,为了纪念教人们编织草鞋的张古老,人们每年中秋节以田螺拜祭张古老,拜后大家一同吮食田螺,据说可使眼睛更明亮。合川过中秋节,各家多不茹荤,故称之“素节”。在贵州兴仁,小儿女于月光中炊食,谓之“煮月亮饭”。皓月当空,美食在前,举杯祝愿,幸福团圆。

【小题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中秋节祭祀”内容的一项是
A.农历八月十五这天,人们一大早就开始为晚上的祭月做准备,洒扫庭院,备办各种供品。民间童谣唱道:“八月十五月儿圆,西瓜月饼供神前。”月饼与瓜果是中秋祭月的主要供品。
B.除了月饼,吃团圆饭也是中秋节必不可少的。中秋夜,全家团圆,共聚一堂,举行家宴,吃团圆饭、喝团圆酒。
C.中秋节时正逢大量鲜果上市,人们便以之献月,如石榴、梨、枣、栗子、柿子、胡桃等,鲜藕和红菱是江南一带常见的供品,两广地区则多用芋头、橘柚拜月。
D.除瓜果、月饼外,在广西崇善,人们要买猪肉、鸡鸭、米粉以供神;在江苏常州的供品中还有染成红色的鸡蛋。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秋节时各地根据当地特色,用当地的鲜果来祭月,是普遍现象,但用于祭月的最具代表性的还是月饼。
B.中国人崇尚佳节亲人团圆,月饼以其圆满的外形契合了人们对“团圆”的追求,寄托着人们追求团圆美满的美好心愿。
C.祭月的瓜果供品被赋予吉祥寓意,传达着人们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愿望。所以在中秋节时对食物瓜果的选取也是有要求的,比如梨就不能吃。
D.中秋节也有一些特殊的食俗,如广东增城,人们习惯在中秋之夜剥蕉、分柚等,都要对月剖弃外皮,认为可去除疥癞。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包括中秋节在内的传统节日,各地都有令人神往的美食,所以说,中国的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其实正是一个个食节。
B.先人在选取供品的时候通常从瓜果食物的形状、名称等来考虑,最大程度地满足吉祥的寓意,以表达美好的愿望。如圆圆的月饼,多子的石榴,与“利市”谐音的栗子、柿子等。
C.每当节日来临,不管是富足之家,还是贫苦百姓都会尽可能将食物备得更加丰盛,以示对节日的重视。
D.中秋节各地拜月、食俗形式有同有异,但不外乎追求团圆美满,祈求平安幸福,表达美好愿望,消除疾病痛苦等。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公羊传》是诠释《春秋》的一部著作,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经典注疏之作中显现了独特的诠释特色。它的解经模式不仅带领公羊学家在思想创新上不断前进,也影响了历代为关注现实需求而重新诠释经典的思想家们。《公羊传》对《春秋》的诠释无疑是极为成功的,这使它从儒家经典中第一个脱颖而出,对西汉的政治和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公羊传》与同是诠释《春秋》的《左传》结出了完全不同的成果。《左传》努力丰富《春秋》记述极为简略的史事,带给人们一部文字生动、叙事翔实的史学作品。而《公羊传》大力阐发《春秋》简约文字下所含的义理,带给人们一部讲述礼义、道德和政治观念的哲学作品。同一部典籍,诠释者的诠释目的不同,对典籍性质的认识就不同,其切入的角度也必不相同,其诠释出来的成果也就会存在根本差异。

毋庸置疑,《春秋》文本的外在特征表现为一部编年史,记录了鲁隐公元年至鲁哀公十四年这242年间的史事。而《公羊传》要把《春秋》看成是一部哲学著作,说孔子是借鲁国的史事来表达自己的政治观念和社会理想。这样,《春秋》的文本性质就由史学转向了经学。文本性质转换的直接后果就是导致诠释导向的转化,诠释者将沿着新的方向去诠释文本,所以《公羊传》就不再关心《春秋》里大大小小的历史事件,而以探究《春秋》大义为职志。

《公羊传》对《春秋》文本性质的转换之所以可能实现,实际上是预设了一个前提,即《春秋》之中存在着“微言大义”。所谓“微言”,就是隐晦的文字,即指《春秋》文字的实际意义无法从文字表面获得:“大义”,就是指《春秋》表面文字下所蕴含的孔子的思想和理念。

《公羊传》对《春秋》文本性质的转换以《春秋》存在着微言大义为前提,同时也以揭示《春秋》中的微言大义为目的。文本性质转换以后,《春秋》其文、共事在诠释者看来就只是寄寓大义的载体、探询大义的线索而已。如隐公三年“癸未,葬宋缪公”,《公羊传》叙述了宋宣公不遵循传位于子的正逆而传位于弟,最终导致宋国祸乱的故事,并提出了对后世影响很大的“大居正”说。

《春秋》其文、其事既然只是线索,那显然《春秋》的文本在《公羊传》看来就不对历史真相负责,有可能不是真实的记述,都是为背后隐藏的大义服务的。《公羊传》虽然也经常补充一些史料,甚至有时还提供一些记载翔实的独家史料,但总体来说《公羊传》对史实不是那么关注,它完全是以揭示《春秋》微言大义为职志而展开对《春秋》的诠释,有时候它必须随着《春秋》的“委曲”,不惜扭曲史实来成全义理的传达。

(摘编自郑任钊《〈公羊传》的诠释模式》)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公羊传》和《左传》虽都是注疏之作,但《左传》的成就显然高于《公羊传》。
B.《春秋》文本的外在特征是一部编年史,而实际上其本身内在的文本性质却是一部经学。
C.《公羊传》把《春秋》这部編年史看成哲学著作,也就把《春秋》的文本性质转为经学,注重探究《春秋》的义理。
D.《公羊传》的脱颖而出影响了西汉的政治和社会,所以它对《春秋》的诠释很成功。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旨在分析《公羊传》的独特诠释模式——阐发《春秋》蕴含的义理。
B.文章将《公羊传》与《左传》对比,证实两者诠释的成果存在根本差异。
C.文章先阐释《公羊传》对《春秋》文本性质转换的后果,后分析该转换实现的前提。
D.文章中《公羊传》以宋缪公不传位于正道为例来论述“大居正”说,该例子有可能不是真实的记述。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公羊传》是一部阐发《春秋》义理,讲述礼义、道德和政治观念的哲学作品。
B.《春秋》的“微言大义”是指它文字隐晦,其实蕴含着孔子的思想和理念。
C.《公羊传》以探究《春秋》大义为职志,没有《左传》那样的文字生动、叙事翔实的史料。
D.《公羊传》在诠释《春秋》时,为了达到成全义理的目的,有时不懂扭曲史实。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商品经济以货币为价值尺度和流通媒介。帝制国家控制商业的手段,除了超经济强制性的法规——如界定商人社会地位、户籍及垄断个别生产与交换部门等之外,最重要的手段是税收政策、货币政策和金融体制。中国帝制时代大多数时期,政府控制货币的制作、发行、各币种比价。政府对货币的一般控制,包括统一货币和控制货币供给量,对于维系市场秩序关系甚巨。这是帝制体系与商业长期共生的基础之一。但货币既被政府权力牵系,更由经济本身左右。即使集权专制的政府,也不能完全控制货币运行。
一般说来,商品经济愈发达,货币运行控制的复杂性愈高;市场开放性愈强,政府对货币的控制力愈弱。明代以前,铜钱、纸币、白银皆已经作为货币使用,但相关的理论皆不甚透彻,很大程度上处于经验的水平。明前期参酌前代经验和政府需求,试图以完全由政府发行的纸钞作为主币,以铜钱为辅币运行,通过货币较大程度地控制社会财富。此种企图,盘剥社会的幅度过大,遭遇市场和社会抵抗。各种诉求博弈的结果,出现白银为主币、铜钱为辅币,伴随政府强行保持的少量纸钞有限法偿的局面。政府在货币流通领域地位的弱化,实际上部分消解了政府对商品经济的强控制,扩大了市场本身的自由度。稍后,大量域外白银进入中国,逐渐成为主要流通货币。
贵金属货币一般比铜币能够支撑更活跃的商品经济。但是明代的白银货币不是政府发行的,而是以银块的形态作为流通货币进入市场,所以,白银在发挥价值尺度和流通媒介作用的同时,通过摆脱政府铸造与发行过程,严重瓦解了帝制国家对商品市场的控制力。这其实是明代商品货币经济长足发展但明朝统治并没有从中汲取到巨大效益的主要原因。明朝政府难以通过货币发行调控货币供给、物价,更难以运用通货膨胀手段实现借贷或者隐性收取社会财富,增加财政收入的手段主要是增税,或者通过赤裸裸的掠夺,于是明朝迅速彻底失去社会支持。明朝后期的财政危机,乃至明朝的崩溃,与此关系甚大。中国帝制国家体系通过各种中央集权机制实现社会控制,然而在明中期市场经济大幅度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的当口,政府失去了调控市场的最重要手段,因而也就失去了操控社会财富的一个重要手段。所以明朝的瓦解,是雪崩式的。当时试图挽救明朝统治的士大夫绞尽脑汁,不惜牺牲生命,但既没有看到问题的症结,实际上也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手段。
(选自《明清商业与帝制体系关系论纲》,有删减)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界定商人社会地位、户籍及垄断个别生产与交换部门等超经济强制性法规可以控制商业。
B.帝制体系与商业能够长期共生的原因就是政府对货币的一般控制,对于维系市场秩序关系甚巨。
C.税收政策、货币政策、金融体制和超经济强制性的法规是帝制国家控制商业最重要的手段。
D.政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统一货币和控制货币供给量,但货币的运行却完全是由经济本身决定。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先指出商品经济中货币的作用,再讲到帝制国家控制商业的手段、影响及其局限性。
B.文章列举了明前期政府想要控制社会财富遭抵抗的事例,说明集权专制政府不能完全控制货币运行。
C.文章后两段主要论述了明代国家控制货币的手段以及最后的财政危机,揭示了其崩溃的症结所在。
D.文章最后一段指出,政府失去调控市场的最重要手段,无法操控社会财富直接导致了明朝的灭亡。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代试图以完全由政府发行的纸钞作为主币,实际上是为了通过控制货币达到较大程度控制社会财富的目的。
B.明朝政府难以运用通货膨胀手段实现借贷或者隐性收取社会财富,说明明代国家对商品市场的控制力不强。
C.明代的商品货币经济长足发展但是明朝统治并没有从中汲取到巨大效益的主要原因是白银作为价值尺度和流通货币。
D.掌握不了货币的流通控制情况,但又受货币、市场经济的重大影响,明代当时无法从根本上找到解决问题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