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朱自清先生的《论雅俗共赏》最早于1948年上半年由观察杂志社出版,书中其收关于文艺的论文十四篇,有三分之一是谈诗歌的,主要是谈朗诵诗。先生对新诗创作有个基本观点,即诗歌语言固然应当通俗易懂,明白如话;但更主要的是新诗必须有节奏。盖中国传统诗歌与音乐有密切关系,而“节奏”是从音乐来的;尽管新诗与音乐已没有直接关系,却也不能没有节奏。既称为诗,总要读来朗朗上口,因此节奏是不能缺少的。这本书中谈诗歌的文章大抵从不同角度来阐释并论证这个观点。

书中力作当推《论雅俗共赏》和《论逼真与如画》。这里我想着重谈谈《论雅俗共赏》。先生撰写论文,经常结合中国文学史的发展脉络来谈问题,此文自不例外。这篇论文的观点是有倾向性的,即以古今的名著名篇为例,要求今后的作者能照顾到广大读者层面。也就是说,文学作品不能只供文化程度高的读者阅读,而应该争取多数人(即一般文化水平的人)都能欣赏,这样的作品才能传之永久。这就是我对先生论“雅俗其赏”的粗浅理解。其实我以为,雅与俗并非彼此不能相容的矛盾对立面,其间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在先秦文学中,《诗》三百篇应该是最古老也最典雅的作品了,但其中“国风”和“小雅”两大类,有不少作品最初也应该是比较通俗的,且曾在民间广为流传。后来经过上层文化人进行加工,才成为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楚辞》中的《九歌》也是这样。其后的汉魏乐府、五七言诗以及词、曲,散体文中的话本等,其发展过程亦大抵如是,不妨说都是由俗变雅,或先俗后雅的。清末谴责小说,如《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等,在当时不过是流行一时供人消遣的“闲书”,现在则成为近代文学史中必须予以评价的古典名著。可见“雅”与“俗”只是相对而言,不宜划分得太刻板、太绝对。

如果从读者这方面说,则从俗到雅,实即“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主要还是希望广大群众的文化素质和鉴赏能力从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当前有一种风气,强调属于古典范畴的文艺作品非经过人为的改动不可,即使是已被公认为经典之作,如小说中的《西游记》《红楼梦》或戏剧中的《牡丹亭》《桃花扇》也要对它们妄施斧斤。理由是不“改刀的话就不算“与时俱进”,并认为群众也看不懂。我则认为,这是不科学的,也是行不通的。真正的经典作品,不下苦功夫是读不懂的。试问,谁敢擅改屈原的《离骚》《天问》以及鲁迅的《野草》呢?成功的作家和艺术家是有责任提高读者和观众的鉴赏能力和艺术水平的,而不是随意迁就读者和观众的低水平,从而降低作品的质量或擅改传世已久的经典之作。如果拿“雅俗共赏”做挡箭牌,而一味迎合时尚的低级趣味,最终是会葬送我们一切文学艺术创作的前途的。

一部成功的文学艺术作品能产生“雅俗共赏”的效果,乃是品位很高的美学境界,是一般人很难做到的。不能由于作者水平低或演员的艺术表现力不足,写不出或演不出达到一定水平的作品和剧目,便以“雅俗其赏”为借口而替自己文过饰非。在当前这种社会浮躁风气下,在文化滑坡日益严峻的形势下,请读者耐心读一读朱自清先生这本《论雅俗共赏》旧著,窃以为是大有好处的。

(选自吴小如《<论雅俗共赏>前言》,有删减)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论雅俗共赏》一书从不同角度阐发了“新诗语言必须要有节奏”的基本观点。
B.朱自清在《论雅俗共赏》一文中指出,文学作品应重点照顾一般文化水平的读者。
C.《诗经》《楚辞》等经典作品都经历了由俗到雅的演变历程,这与上层文人的加工有关。
D.“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即提高广大读者的文化素质和鉴赏力,而非一味迁就读者水平。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首先介绍文集基本内容,然后主要就其中一篇文章谈自己的理解和深入思考。
B.作者在阐述“雅俗并非矛盾对立”这一看法时,主要运用事例和对比等论证方法。
C.文章主要从文学史发展和读者鉴赏两方面,阐释了作者对“俗”与“雅”的认识。
D.这篇前言体现作者鲜明的观点和写作动机,文末点明旧著再版的价值和现实意义。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与音乐有关,因此朗诵诗歌时需关注诗歌的节奏,充分体现诗歌的美感。
B.清末谴责小说在当时是闲书,在今天成为经典名著,说明由俗变雅是必然规律。
C.要读懂屈原、鲁迅的作品,读者需下一番苦功夫,而不能寄希望于人为的修改。
D.追求雅俗共赏的境界,既要考虑读者的接受水平,也要致力于高质量的文艺创作。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5-31 09:39:0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材料一:创新型国家的主要标志是,科技和人才成为国力强盛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劳动生产率、社会生产力提高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全面创新,拥有一批世界一流的科研机构、研究型大学和创新型企业,创新的法律制度环境、市场环境和文化环境优良。创新型国家的本质是依靠创新活动推动经济发展和竞争力提高,其测度指标主要体现在创新资源、知识创造、企业创新、创新绩效、创新环境等方面。

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国迈向现代化强国的内在要求。科技是国之利器,世界上的现代化强国无一不是创新强国、科技强国。如果我们不能在创新领域取胜,就不能掌握全球竞争先机和优势,迈向现代化强国就会失去支撑。必须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以科技强国支撑现代化强国。

(:《人民日报》)

材料二:据国家统计局社科文司《中国创新指数研究》课题组测算,2016年中国创新指数为181.2(以2005年为100),比上年增长5.7%。分领域看,创新环境指数、创新投入指数、创新产出指数和创新成效指数分别达到172.0.172.2.223.3和157.3.分别比上年增长4.9%、4.8%、7.2%和5.2%。测算结果表明,2016年我国创新环境继续优化,创新投入力度加大,创新产出能力稳步提升,创新成效进一步显现,创新型国家建设持续推进。

(:国家统计局)

材料三:报告显示,国家高新区整体创新能力持续提升。2016年国家高新区创新能力总指数为199.1点,较2015年增加18.9点。自2010年为基期开展评价的六年来,国家高新区创新能力总指数共增长了99.1点,2016年的增速高过10%,反映出在新常态的发展背景下,国家高新区的创新能力在高位持续提升。构成国家高新区创新能力总指数的五个分项指数整体保持增长趋势,尤其是创新创业环境指数自2012年后持续高速增长,2016年较2015年增幅达38.5点,这与全国自2012年后迅速掀起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极为契合,也真实反映出国家高新区近年来在打造创新环境、优化创业生态方面的成效显著。创新的国际化指数值和增速继续高位运行,2016年达到285.4点。自开展评价的六年来,该项分指数数值一直高过总指数数值,对总指数的数值和增长贡献突出,反映出在国家一带一路和全面开放的大战略背景下,高新区开放创新和融入全球的创新步伐愈发加快。

(:2017年《国家高新区创新能力评价报告》)

材料四:在40个参评国家中,中国国家创新指数综合排名比上年提升了1位,继上年超越澳大利亚之后,今年又进一步超越比利时,位居第17位。这表明我国国家创新能力继续稳步提升(见图)。

图1中国国家创新指数排名变化图

从具体得分看,中国国家创新指数达到69.8分,比上年提高了1.2分,与英国、法国、以色列等排名10—15位国家间的差距进一步缩小,从上年落后0.8—4.1分减小到0.3—2.6分。目前,中国与排在第16位的爱尔兰相比,仅存在0.2分的微弱差距。从国家创新指数得分及排名变化趋势看,中国创新能力提升前景仍十分乐观。

(:《国家创新指数报告2016—2017》,均为2015年数据)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创新型国家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全面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社会生产力。
B.创新型国家以多方面的创新为主要测度指标,推动经济发展提高竞争力。
C.2016年,我国的创新指数、国家高新区创新能力指数等均较上年有增长。
D.我国创新能力的稳步提升,反映出我国开放创新和融入全球的步伐加快。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我国2016年的创新指数较2005年增长近一倍,创新产出指数则增长了一倍以上。
B.与上年相比,我国2016年创新环境、创新投入、创新成效的指数均增长了近5%。
C.2016年我国国家高新区创新能力总指数为199.1点,增速为2010年以来最高的。
D.2016年我国国家高新区创新创业环境指数增幅较高,这一点契合了“双创”浪潮。
E.我国国家创新指数排名2001—2004年增速较快,此后直到2015年均属小幅稳步上升。
【小题3】根据材料内容,我国要建设成创新型强国需要采取哪些有力措施?请简要概括。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一粒麦子刘燕成
①麦子是跟随父亲的那捆麦哨进城的。 
②那一年的四月,父亲走了,他留给我两册手抄歌本、一支唢呐和一捆麦哨,我从千里外的老家将父亲留给我的这些遗产带进了城里的家。进城后,我将唢呐高高地搁置在了书橱里,两册手抄歌本也被我请人重新装订了一番,做得像书的模样,以便保存作永久的纪念,而那一捆麦哨,被妻丢进了阳台的花钵里,从此不再有人管它。
  ③历经了半年的风吹雨打,就到了秋末冬初,那捆麦哨竟然长出了一粒嫩绿的芽儿,在花钵里,正迎着窗外的冷风,猛烈地哆嗦。透过玻璃,从我的书房斜斜地望过去,正好可以看见那花钵里的麦芽,有一些伶仃的样子。那些废弃的书报、旧碗、拖鞋、破开了洞的棉袄,统统丢在阳台那边,花钵就是孤立在这些废弃物之中的。幸好时不时地可以招来一些淡冷的阳光,柔柔地泼洒在阳台里。自从有了这一滴娇嫩的绿色后,我便开始慢慢地喜欢起这方小小的阳台来。
④那段时光,看麦,是我起床后必做的一件事。见得那小小的生命之色一日比一日浓,叶片也一天比一天粗壮,渐渐地,还长出了秸秆,包裹在那鲜绿的叶片里,我的心不禁欢喜起来。我心想,这粒麦,它生命之血是源于父亲手心的,或许,它那根底泛白的麦壳上还留有父亲的手温,这些绿,或许就是从那温度里生长出来的。一如今日的我,也是从往日父亲的血脉中走出来的。把这粒柔弱的幼麦当做兄弟,每天给它一些粮食、水,一些温和的态度,让它真正感受到兄长的关怀,而不是那些城里人的冷漠。我对妻说。
  ⑤冬日的阳光总是少得可怜,天气稍微转好的日子,也只是在中午方才见得厚厚的云层里那一个单薄的太阳影。稀薄的阳光,赢弱地从屋外的院坝上空穿过,然后从窗外的那棵百年梧桐的光秃秃的枝丫间轻轻地掠进了我的阳台,照着麦。然而没有多久,我便发觉我似乎和别人一样,每一日都沉陷在忙碌无为中,静不下片刻的心绪来。只有在周末的日子,方才抽得出身去看看那阳台上的麦儿;平日里,总有许多的事要做,总有一些无关的人事要去面对和应付。所以,麦总是孤独地站在阳台的花钵里,虽然它绿绿地日渐坚强起来,但毕竟生长在这繁华的都市。
⑥那一年的深冬,雪洋洋洒洒来到了人间,一些雪花像长出了手一般,伸到阳台里面来了,厚厚地躺在花钵里,盖得麦儿见不了影。我突然就想起了人们常说的那句谚语:今年麦盖三层被,明年枕着馒头睡。我倒不是在期冀“枕着馒头睡”的富足和幸福,我只是在想,这般大的雪,倒是预兆了麦子的一生好命。我到底是可以在来年的春天,看到这一粒沉甸甸的麦子了。那时,我想学着父亲,用收获后的麦秸做成唢呐哨,用这麦哨,像父亲那样吹一吹我很早就没有吹了的酒曲。那些往日熟悉的曲子,现在大概是忘记得差不多了的罢。
⑦记得小时候就喜欢吹唢呐柳笛之类,我偷过父亲的唢呐,还将麦秸用滚水煮软,然后一小节一小节地剪下,做成麦哨。怕父亲发现,便躲到老屋背后那些僻远而幽深的峡谷里,坐在那绿油油的麦地上使劲地吹。若此种种的“恶迹”,倒是使我越来越像父亲了,即便我没父亲这位民间艺人将唢呐吹得婉转动听,吹得人心欢畅,但我到底是没有丢掉父亲的这一门手艺。什么样的酒事,要吹什么样的唢呐;什么样的时辰,要吹什么样的曲调,这些我是烂熟于心的。大学毕业后,我分配到城里,那天父亲是吹着这唢呐,将我送到山路的尽头的。山里人的唢呐,没了这小小的麦秸,没了麦哨,是怎么也不可能吹得出乐调来的。有时我想,没有父亲默默的支持,我不知我的生活会是怎样……
⑧春天悄悄来临的时候,这花钵里的麦粒就成熟了。金黄的叶,金黄的秸秆,金黄的穗粒,即便是夜里,也泛着那丰产的喜气。然而这个时候,面对这沉甸甸的一颗麦,我的眼里总是含着泪水。当我从书柜里取出父亲的唢呐,当我抚摸着唢呐上的麦哨,我又情不自禁地想起了那麦哨声里的村庄,我似若看见了往日的父亲。
⑨我想,就让这颗花钵里的麦兀自流浪在阳台上吧。如同父亲,让我一个人漂泊在这个异乡的城市。
(选自作者同题文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文章以“一粒麦子”为线索,叙述了麦子在花钵中逐渐成长的过程,集中表达了作者对具有顽强生命力的麦子的赞美之情。
B.第③段描写那捆麦哨竟然在风吹雨打后长出了一棵麦芽,那伶仃娇嫩的模样触动了作者,作者从此喜欢并关注起麦芽的成长。
C.第⑤段作者描写阳光透射在麦子上的情景,运用“稀薄”“羸弱”“轻轻”等词来突出阳光的稀少,直接表达对幼麦的关爱。
D.第⑦段作者回忆偷学唢呐以及父亲送他上城里工作的情景,写出了“我”“麦哨”“父亲”三者的内在联系,蕴含父子深情。
E. 结尾段与第①段互相照应,语言简洁但内蕴深刻,城市里的“我”如同花钵中的“麦”,肩负着殷切的期望,孤独但却坚强。
【小题2】请简析第④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4分)
我心想,这粒麦,它生命之血是源于父亲手心的,或许,它那根底泛白的麦壳上还留有父亲的手温,这些绿,或许就是从那温度里生长出来的。一如今日的我,是从往日父亲的血脉中走出来的。
【小题3】通读全文,回答下面问题。(7分)
(1)第⑥段,作者引用“今年麦盖三层被,明年枕着馒头睡”这句谚语,有何作用?(3分)
(2)第⑧段,为什么“面对这沉甸甸的一颗麦,我的眼里总是含着泪水”?(4分)
【小题4】在“一粒麦子”的成长历程中,哪一点最能引发你对人生的感触?请结合文章内容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对这一点的认识。不少于200字。(10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地下通道的歌手

金洪远

①很怀念当年下班时,路过居家附近的地下通道所邂逅的歌手。

②这是一位年轻人,乌黑的长发,身着一袭米黄色的风衣,拨弄着电吉他在自弹自唱,他磁性和略带沧桑感的歌声,和着地下通道带来的自然回声,很快让通道里的过路客纷纷驻足。我记得那晚,他唱的是刀郎的《2002年的第一场雪》。那如痴如醉的执著劲儿,将歌中的意境演绎得十分到位。我身旁的路客直言,如果有名师点拨,小年轻和刀郎有一拼!我还记得,不少人取出硬币和一元、五元的纸币轻轻地放入脚旁的琴盒。我观察到,每当这时,他都用眼神一一点头示谢,不因我放入的十元纸币而厚此薄彼。 

③不知是歌中“停靠在八楼的二路汽车”打动了我,勾起了我前些年逗留乌鲁木齐时留下的情结,抑或是年轻歌手得体的处事方式而让我满心喜欢。他会根据听客的年龄和表情演唱不同风格的歌曲。结伴而行的小年轻路过,他会不失时机地弹唱一曲《年轻的朋友来相会》,瞬间便扯住了前行的脚步;对中老年,他会弹唱符合其心境的老歌《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那歌声如诉如泣、动人心弦,让这些老大不小者情不自禁地跟唱;有时,他会突然在人群中和我的目光触碰。一曲歌毕,那熟悉的歌声又会翩然而至:“你像一只飞来飞去的蝴蝶,在白雪飘飞的季节里摇曳……”和着旋律,真想幽他一默:“小伙子,你学过听众心理学是吗?

④我喜欢他清纯的眼神和微笑,那发自心底深处纯朴、真诚的演唱,让我产生愉悦,尽管没有伴奏,也没有曼妙的配舞,但我固执地以为,比起那些所谓的超男超女装模作样、扭捏作态的表演,更让人能产生出心灵的共鸣。我相信许多走过地下通道的行人和我一样,不知道他姓甚名谁,但他的歌声会永久留在记忆深处,好似醉人的美酒,并不会因时光的流逝而忘却它难以描述的醇香。

⑤不过,让我怅然若失的,是五年前那个周末。

⑥那天,我探访老友回家,因天下着丝丝细雨,老友执意让他的孩子开车送我,因为有段时间没有和年轻歌手面对面的眼神交流,当我下车步入熟识的地下通道,原先通道里那悠扬的电吉他声不知到哪里去了。我有点失望和感慨。我知道,类似年轻歌手的街头艺人,可能迫于无奈而游走四方了。他们有的是出于兴趣爱好和谋生,也有的是为了追求心中的梦想。其实,街头艺人卧虎藏龙,只要给他们一点点阳光和雨露,就会给人意想不到的惊喜。

⑦迎着走道一路闪烁的灯光,想起了前几天广播里播送静安地区有街头艺人驻唱的信息,我释然了。我以为,一座城市容得下街头艺术,能敞开胸襟迎接扑面而来的文化气息,其实就是在传递这座城市的文化自信和开放度。不知在静安的绿地还会不会听到有着一头黑发的年轻歌手深情地弹唱《2002年的第一场雪》。可惜我没有一副好嗓子,否则我一定会在这地下通道深情地吟唱:“每当夕阳西沉的时候 我总是在这里盼望你 天空中虽然飘着雨 我依然等待你的归期…… ”

(选自《新民晚报·夜光杯》,2018年10月17日,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以“很怀念当年下班时……所邂逅的歌手”作为开篇,吸引读者的同时也为后面的叙写设置了悬念。
B.第②段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刻画了一个打扮前卫、自尊心强烈、演唱技艺高超的街头艺人形象。
C.当“我”想再次听歌手唱歌时,他已离开,文章没有交待他离去的具体原因,这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
D.文章提到了街头艺人的生活状态,呼吁整个社会应给他们一些理解、包容,给他们一个展现自我的平台。
【小题2】文中年轻歌手有哪些让“我”欣赏的地方?请简要概括。
【小题3】文章最后以歌词结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遇见阅读者和朗读者

徐迅雷

人类的阅读,才应该是真正的“天保九如”:如山如阜,如冈如陵,如川之方至,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如松柏之茂。

2017年2月18日晚,央视节目《朗读者》首播,让电视的“文化之火”又火上一把。这是主持人董卿首次担任节目制作人的文化综艺节目,得到了观众、网友的大赞。曾几何时,电视普遍被认为是“缺少文化”、忙于“娱乐至死”的,收视率最高的似乎都是那些明星跑来跑去唱来唱去游来玩去的节目。然而,一段时间来,像董卿主持的《中国诗词大会》、读信的《见字如面》这类文化节目开始受到注目。前者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宗旨,后者“用书信打开历史”。做了22年电视的董卿,下决心做了这档“真正自己喜爱的节目”——《朗读者》。

《朗读者》这个节目名称好。让人立刻想起德国作家哈德•施林可的小说《朗读者》。以及后来改变的电影《生死朗读》。《朗读者》中的“朗读”二字重文字,“者”字重人。董卿由衷感慨:“我们要展现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物情感,并感动于他们让我们遇见了大千世界。我对于一档有着人文精神的电视节目的追求,终于要实现了。”以电视节目的表现形态看,“朗读者”形象更丰富,观众遇见“朗读者”显然比遇见“阅读者”来得带劲。董卿和她的班子把《朗读者》制作得高大上,突出朗读者本身的故事性,一下子就把节目变得好看了,于是不再是曲高和寡,而变成了雅俗共赏。

朗读本身就是艺术,如果朗读的内容是真正好的艺术作品,那么,观众听众就沐浴在双重艺术的熏陶中了。此前,网络上的“为你读诗”公众号大受网友欢迎,今年正月初一我就聆听汤唯为我们读了顾城的短诗,那真是美好的新年礼物。诗文是《朗读者》节目中所读的主要内容,正如董卿自己所说的,她期待通过节目去唤起大家对文学的一种认知、一种最温柔的记忆。当然,朗读本身的时间占比编少,这在我看来是一个缺点,今后可以调整、增加。

在《朗读者》中,我们遇见了朗读者濮存昕、柳传志、世界小姐张梓琳,他们的朗读,普通话标准不标准、专业不专业、有没有口音,此则里得不十分重要了:我们遇见了96岁高龄的著名翻译家许渊冲,许老先生讲话中气十足,他可是真正的大咖,毕业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外文系,曾获国际译联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是“诗译英法唯一人”;我们也遇见了普通人、四川成都“鲜花山谷”的浪漫夫妇周小林殷洁。这就是“星素结合”的方式。更让我惊喜的是遇见我的渐江丽水老乡——无国界医生蒋励,这位当年的“美女学霸”,从丽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大医学部本硕博连读,后入职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成为一名妇产科医生,2013年奔赴阿富汗,成为战火中的天使——援外的无国界医生,后来又去了巴基斯坦;曾经“聆听真炮声”的她,在央视偌大的演播厅里,朗读了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鲍勃•迪伦的反战歌词《答案在风中飘扬》。

在朗读对象中,我们“遇见”了汤显祖、莎士比亚,“遇见”了翻译家朱生豪,“遇见”了作家老舍、刘瑜,内容侧重情感类,所以董卿给节目定位为“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从情感、人生、体验,走向文学,这应该是电视节目适合的切入口。濮存昕现场朗读老舍的《宗月大师》,这是感恩之文、情怀之文,选得好。曾经患有小儿麻痹症而被手术治好的濮存昕,是结合自己的感恩情愫所选的。《宗月大师》是老舍先生的散文名篇,没有宗月大师也就没有后来大师作家老舍。“在我小的时候,我因家贫而身体很弱。我九岁才入学。因家贫体弱,母亲有时候想叫我去上学,又怕我受人家的欺侮,更因交不上学费,所以一直到九岁我还不识一个字。说不定,我会一辈子也得不到读书的机会。因为母亲虽然知道读书的重要,可是每月间三四吊钱的学费,实在让地为难。”有一天,还不是宗月大师的刘大叔来了,“一进门,他看见了我。‘孩子几岁了?上学没有?’他问我的母亲。他的声音是那么洪亮……我们的小屋,破桌凳,土炕,几乎禁不住他的声音的震动。等我母亲回答完,刘大叔马上决定:‘明天早上我来,带他上学,学钱、书籍,大姐你都不必管!’我的心跳起多高,谁知道上学是怎么一回事呢!第二天,我像一条不体面的小狗似的,随着这位阔人去入学……”

与老舍的穷出身不一样,来自上海的董卿,属于“含着金钥匙出生”的那种,父母曾经都是复旦大学的高材生。1994年,她从浙江电视台开启主持生涯。学生时代,董卿原本就是个爱阅读的学霸;现如今,她通常每天都保证一个小时阅读时间。“加入我今天不读书,我会感觉像一个人几天不洗澡那样难受。”她深有感触地说:“读书让人学会思考,让人能够沉静下来,享受一种灵魂深处的愉悦。”阅读是一种生活方式,朗读也可以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繁忙如董卿都能做到时时开卷,我们可不能只遇见“开卷考试”。

如今《朗读者》节目组制作了“朗读亭”,比普通电话亭稍大,里面有专业的景象、录音设备,让普通百姓参与朗读,镜头可能会被节目采用。朗读亭之前到过北京和广州,分别在北京的国家图书馆、广州的省立中山图书馆站过台。近日朗读亭来到了杭州接头,把杭州好几个有意思的地方串了起来:塘栖古镇、天子岭环保图书馆、杭州图书馆、钱江新城的城市阳台、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和浙江图书馆。参与者踊跃,进进出出人头涌动——杭州毕竟是一个学习型的城市。

汤唯在大年初一所读的顾城的短诗,最能描绘《朗读者》节目的艺文之光了:“光知道我们的生命里/排列着细小的鱼籽/光让鱼籽苏醒而有呼吸/呼吸编织成新鲜的红草/红草一委婉就有了全部章节/这时柔软的天空下/不用眼睛就能看见一切”。

看见,是阅读:听见,是朗读——都是美好的事物。全社会的文化革新精进,只能一点一滴做。文教、文化、文明,都离不开一点一滴的根部滴灌。

(注)①“天保九如”:天保,《诗经•小雅》中的篇名:九如,该诗中连用了九个“如”子,有祝贺福寿延绵不绝之意。这是旧时祝寿的话,祝贺福寿绵长。
【小题1】指出文中首段将阅读比作“天保九如”的作用。
【小题2】结合加点词,联系语境,说说以下句子和题目的含义。
(1)繁忙如董卿都能做到时时开卷,我们可不能只遇见“开卷考试”。
(2)遇见阅读者和朗读者
【小题3】央视节目《朗读者》为什么深受观众喜欢?请你结合文本作答。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人类发展延续到今天,其所掌握的知识体系种类已经数不胜数,掌握、传承各种学问的学者 也随之数不胜数。如果以是否掌握、传承体系性的历史知识为基准来划分,则除了历史学者外, 其余学者都可笼统地称为非历史专业学者;而历史学者中又可细分为中国史学者、世界史学者、 某种专门史学者等。

各种历史学者,不言而喻,都重视对历史的观照,即具有“历史情怀”;至于非历史专业的学 者是否也对历史注意观照,即具有“历史情怀”,从实际情况说来,似是除部分人重视观照外,不 少人并不观照或观照较少,或虽然实际行动有所观照而对此缺乏清醒认识和主观自觉。在笔者 看来,非历史专业的学者也应该自觉地观照历史,要根据需要,给予历史以足够的观照。

一般说来,学者们所研究的对象千差万别,其所研究的学科名称多有不带“史”字者,这即是 本文所说的“非历史专业”。但是,非历史专业所研究的对象,实质上并非完全与“史”无关,因为 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都有产生、演变、最终消失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也总与其他事物 发生这样、那样的关联和相互影响。这些过程、关联、影响,岂不正是该事物的“历史”;研究这些 事物“历史”的学问,岂不正是这些事物的“历史学"。世界上除了人类以外,笼统说来其余即为 大自然。人为万物之灵,其既对本身进行深入的研究,也对本身以外的全部客观存在即大自然 不断深入地进行研究。鉴于这种情形,有人将人类的全部知识概括为人类史和自然史两大种。 这一概括是正确的。做出这一概括的着眼点,就是对人之外的客观世界(或称大自然)如实地以 变化之物和互相关联之物来对待。

由此看来,今天所谓“非历史专业"的学者,以变的观点观察自己研究的对象,重视了解、掌握其长期以来变化的历史及其中所体现的规律,由之很可能会从中得到有益的启发,从而为解 决面临的学科发展新难题找到原来不曾想及的出路。另外,非历史专业的学者在增强“历史情怀”中,也可以选读一些与自己不同行的历史学者的研究成果,因为这些成果论述了人类认识和 改造自身及大自然的大量经验和教训,其中某些方面很可能使非历史专业的学者获得启示。如 果所选读的历史学者的研究成果所研究的对象主体,正与从事选读的非历史专业学者所研究的对象主体完全一致,例如研究历法某一专题的非历史专业学者,选读某一历法史学家的相应研 究成果,尤其易于获得有益的启发。

(摘编自南炳文《说说学者的情怀与史家的情怀》,《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4月8 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掌握、传承各种学问的多寡,学者可以分为历史学者和非历史专业学者。
B.历史学者都有“历史情怀”,与非历史专业的学者相比,他们都重视对历史的观照。
C.非历史专业所研究的学科名称大多不带“史”字,但实质上并非完全与“史”无关。
D.非历史专业的学者也应该选读一些与自己不同行的历史学者的研究成果,以获启示。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将学者分为历史学者和非历史专业学者,为下文议论说理做了必要的铺垫。
B.第二段对比分析了历史学者和非历史学者对历史观照的不同态度,进而提岀论点。
C.第三段抽丝剥茧,层层递进,指出非历史专业所研究的对象实质上也与“史”有关。
D.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论证严谨,条理清晰,突出了“历史情怀”对学者的重要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掌握、传承各种学问的学者数不胜数,所以人类所掌握的知识体系种类也因之数不胜数。
B.作者研究了非历史学者对历史的观照情况,对其“历史情怀”缺失状况做出了准确判断。
C.历史学是对人之外的客观世界的产生、演变、最终消失过程以及相互关联和影响的研究。
D.对《民法》感兴趣的非历史学者,可以阅读复旦大学叶孝信教授所著的《中国民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