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个体性与普遍性为哲学的重要论题,作为心与理统一的具体形式,王阳明良知论体现了联结个体品格和普遍规定的哲学意向。

从哲学史上看,最早提出良知概念的是孟子。孟子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这里的良知,主要指先天的道德意识。王阳明将这一范畴引入其心学体系,并赋予它新的内涵,并主要体现在良知与“心即理”这一命题的沟通。心即理包含两个方面,其一为心,另一为理,“心”更多地侧重于个体性的方面,“理”则主要表现为一种普遍性的原则,包括天道意义上的普遍法则与人道意义上的普遍社会规范。在王阳明看来,个体之心与普遍之理并非截然分离,两者存在着内在的统一关系,而良知便是心和理统一的具体形态。王阳明一方面注重个体在评判是非善恶中的能动作用,另一方面又赋予判断的准则以普遍的内涵,个体性与普遍性在王阳明那里内在地结合在一起。

在理智与意志关系的辨析方面,王阳明一方面对个体的意志非常重视,认为“志”如同船之舵,提供了个体的行动导向、规定了个体走向何方:“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而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意志的作用则表现为一种坚忍不拔的力量,赋予行为以坚毅性。另一方面,王阳明又肯定,意志在总体上受到内在理性的制约。在王阳明的心目中,意志总要受到理智的引导。如果缺乏这种引导,“志”就会演化为个体的意气之私,蜕化为一种私人化的意向。王阳明一再提到在行为过程中应该做到当行则行,当止则止。这里的“当”即“当然”,引申为普遍的规范。按王阳明之见,行为取舍应该以当然之则、普遍规范作为依据。对个体意愿和普遍规范的双重肯定,从另一个层面展开了良知之中个体性的规定和普遍性的内涵。

具体到社会之中,每个个体往往会面临群和己、个体和群体、个体和整体等关系。孔子区分为己之学和为人之学,“为己”的特点在于以自我完成、自我充实为学习过程和道德涵养的目标,“为人”则仅仅是学给他人看。王阳明所注重的“为己”,这里不难注意到他对个体、自我的关注。但与仅仅从个体意愿的层面强调个体性有所不同,成己、为己已开始将个体性落实到一个现实的社会层面。王阳明提出了无我的观念,无我侧重于认同社会、认同整体的价值,反对因个体利益的追求而否定、消解对群体的责任。

王门后学以对个体性方面和普遍性方面的不同理解展开而衍化为不同流派。到了明清之际,在黄宗羲那里,王学的内在二重性开始在理论上得到某种扬弃。黄宗羲他一方面强调个体自身的独特价值,另一方面,黄宗羲又提出“为天下”的观念,即出仕、做官,不是为君主一个人,而是为整个天下。这一思想表现了把个体性与群体性重新加以沟通的趋向,这是王门后学演化的积极理论成果。

(摘编自杨国荣:《王学的内在张力与王门后学的衍化》)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最早提出了良知的概念,即先天具备且不需后天理性的道德意识。
B.心即是理,因此网络舆论中的善恶评价,网民持心公正起决定性作用。
C.当止则止,即个体通过对普遍规范的理智认知,对个体意志进行制约。
D.肯定个体价值又强调“为天下”,这是个体性与群体性重新沟通的趋向。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理论和现实两个方面,论证了王阳明良知论的内在二重性特征。
B.孔孟先贤、王氏心学的经典言论并非一成不变,这是作者论证的前提。
C.本文系统阐释了王阳明良知论的具体内涵及后世演化,论证通俗形象。
D.个体性、普遍性两个层面以及其内在联结,贯穿全文每一个论证段落。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心与理、“当”与志的联结,体现了王阳明良知论个体与普遍内在统一的特点。
B.意志既能给人行动方向,又能予行为以坚毅性,是一种永恒积极的精神力量。
C.在具体社会中,王阳明虽然关注个体,但仍提出无我的观念对个体进行否定。
D.王阳明良知论内含个体性与普遍性的内在张力,这是王门后学分流的理论内因。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5-31 03:02:0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郎朗:一瓶不断被勾兑的原浆酒

周 舒

①郎朗9岁,郎爸辞去工作,专职陪读。父子俩登上去北京的列车。老妈一个人坚守沈阳,为他们提供配给。他们生活艰辛,全家有时要举债度日。

②培养一个天才的代价是常人无法想象的。回忆在北京求的日子,郎朗印象最深的是“孤独”,坐在父亲的自行车后座上,顶着北京七月的烈日寻找钢琴老师的家,他的沈阳话受到同的嘲讽。在“天才”泛滥的北京城,他过去的成绩已经无法打动老师。有位女老师甚至很讨厌郎爸把儿子称为“天才”,不客气地对他说:“我看不出您的儿子是个天才。”郎朗用尽一切努力,也无法讨得这位女老师欢心,最终被逐出师门。

③14岁,郎朗进入美国柯蒂斯音乐院,踏上了独自求的道路。他从来不上文化课,只是躲在琴房里埋头练琴。与其说他热爱弹琴,不如说是“超越”观念在作怪,他的脑海里有一长串名单,需要他一个一个地去超越。成年后,他接受各种采访,很少描述自己对钢琴的热爱,而只描述自己的万众瞩目。

④17岁,郎朗签约经纪公司。他每天打电话给经纪人,询问是否有演出。经纪人告诉他,他已经成功地成为大师的替补,假如有大师因故无法参加演出,他就有机会顶上。命运注定会向他展露笑脸。1999年,芝加哥的维尼亚音乐节上,著名音乐家安德烈·瓦兹身体不适,由郎朗顶替演奏柴可夫斯基的《第一钢琴协奏曲》。演出非常成功,他一举成名,有报纸记者甚至写出了“如果郎朗是一支股票,我借钱也要买”的文字。

⑤一度,他被描述成音乐厅里的刘翔、钢琴界的李小龙。顶着第一位征服西方观众的中国钢琴家的名头漂洋过海地杀回国内,郎朗收获了国人无尽的鲜花和掌声,赞美与追捧,风光无限;而他也的确不负众望地时常秀出自己的“爱国情绪”。“中国人在外国人面前都太老实,在外国人面前就要酷,就要为中国人争气!”当在德国演出受到质疑时,他如是说。当他在白宫演奏了《我的祖国》后,在博客里写道:“我又独自演奏了中国人心目中‘最美的歌’《我的祖国》。能够在众多外宾,尤其是在来自五湖四海的元首们面前演奏这首赞美中国的乐曲,仿佛是在向他们诉说我们中国的强大,我们中国人的团结,我感到深深的荣幸和自豪。”当本不分国界的艺术落入凡间,被戴上爱国的噱头,钢琴师便已经失去了成为艺术家的心胸。

⑥郎朗成名后,他的母亲作为最贴心、最尽职的助手,与他一起飞越全球。只要有可能,父亲还会陪他一起接受采访。无论是2006年风传的刘亦菲主动示好郎朗,还是2012年郎朗与巩新亮的绯闻,郎爸郎妈都会第一时间站出来说话,为儿子辟谣,作解释,澄清事实。郎朗已经30岁了,好像无论是他还是他的父母都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

⑦台湾钢琴家陈宏宽认为,郎朗在艺术上的成功,很大一部分归功于父母对他的过度保护。显然,郎朗在某个层面是成功的。尽管尤勇大叔说,看到他闭上眼睛,就起鸡皮疙瘩,那不是因为沉浸于音乐之中,而是作秀;尽管另一位国外钢琴大师也说郎朗不是在弹钢琴而是在表演杂技。无论是作秀还是演杂技,都是观者心态问题,郎朗手上的活儿绝对不差。只是,正如一位哲家所说,人生是多面的,郎朗的人生似乎绝对称不上楷模更不应该被效仿。他的人生是单色的,挖掉那个黑白键盘组成的世界后,几乎一无所有。 

⑧郎朗在接受采访时,有时会表现出惊人的坦率。他直言自己无法像有些钢琴大师那样保持神秘。“没人看到我,那怎么行?”如果真要选择在家里弹琴,他希望是“有很多摄像头对准我,通过互联,我的演奏就能被全世界听见、看到,我还能收到出场费……”

⑨去年,郎朗参加了120场演出,这对一个艺术家来说是不可想象的。艺术像酒,沉淀发酵后才会醇香。而郎朗像一瓶茅台原浆,不断地被勾兑,勾兑出越来越多的名酒,而每一瓶酒的香气越来越淡。当酒的品质开始对不起它的盛名时,负面评价如期而至。 

⑩他的成长经历被无数琴童以及琴童的家长视为金玉律。可以想见,世界上不会再多出一个郎朗,而会出现无数个单色人生的父母与孩童,在没有风景的成功小路上踽踽独行,成为精神色盲。

(选自《非常关注》2012年第8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尤勇大叔说看郎朗弹琴时闭上眼睛就会起鸡皮疙瘩,认为那不是沉浸音乐的忘我,而是故弄玄虚的作秀;国外钢琴大师也说郎朗不是在弹钢琴而是在表演杂技。二者对郎朗不无嘲讽的揶揄贬抑皆乃嫉妒使然。
B.郎朗的成功经历被无数琴童和琴童的家长视为金玉律的现实,折射出当今社会上部分父母望子成龙和部分青少年希望一夜成名的急功近利的心态。
C.作者认为,郎朗的人生是单色调的,除了钢琴,他一无所有,这是对郎朗的全盘。
D.文章对郎朗的经历、成就以及他的所作所为有褒有贬,溢美于其艺术事业的成功,遗憾于其艺术修养的缺失。
E.“叙述”是“议论”的前提和基础,为“议论”张本铺垫;“议论”是在“叙述”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对“叙述”的点睛与升华。本文有叙有议,叙议结合,“叙”得精彩,“议”得深。
【小题2】台湾钢琴家陈宏宽认为“郎朗在艺术上的成功,很大一部分归功于父母对他的过度保护”。“过度保护”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
【小题3】文中说“郎朗像一瓶茅台原浆,不断地被勾兑,勾兑出越来越多的名酒,而每一瓶酒的香气越来越淡”,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小题4】从郎朗的身上我们得到了怎样的启示?请结合文意并联系实际加以探究。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静寒之境
朱良志
①中国艺术追求的静寒境界,宁静而渊澄,有一种自然而平淡的美,这与中国人的文化追求有关。世界永远充满着龌龊与清洁的角逐,而清清世界、朗朗乾坤不仅是中国人的社会理想,也是一种审美追求。
②静寒境界是片宁静的天地。宁静驱除了尘世的喧嚣,将人们带入悠远清澄的世界中;宁静涤荡了人们的心灵污垢,使心如冰壶,从而归于浩然明澈的宇宙之中。宁静本身就是道,就是宇宙之本,中国艺术追求这种绝对的宁静。比如在中国画中,永恒的宁静是其主要面目。烟林寒树,雪夜归舟,深山萧寺,渔庄清夏等,这些习见的画题,都在幽冷中透出宁静。这里没有鼓荡和聒噪,没有激烈的冲突,即使像范宽《溪山行旅图》中的飞瀑,也在空寂的氛围中,失去了如雷的喧嚣。寒江静横,孤舟闲泛,枯树萧森,将人们带入永恒的宁静中。如北宋画家王晋卿传世名作《渔村小雪图》,画山间晴雪之状,意境清幽,气氛静寂,画中渔村山体均以薄雪轻施,寒林点缀于石间崖隙,江水荡漾,与远山相应,一切都在清晖中浮动,真是幽寒宁静之极。
③中国画家酷爱静寒之境,是因为静反映了一种独特的心境。画之静是画家静观默照的结果,也是画家高旷怀抱的写照。画家在静寒之中陶冶心灵,以静寒来表现自己与尘世的距离,同时通过静寒来表达对宇宙的独特理解。
④中国艺术的静寒之境,绝不是追求空虚和死寂,而是要在静寒氛围中展现生命的跃迁。以静观动,动静相宜,可以说是中国艺术的通则,它一般是在静寒中表现生趣,静寒为盎然的生机跃动提供了一个背景。文嘉自题《仿倪元镇山水》:“高灵爽气澄,落日横烟冷,寂寞草云亭,孤云乱山影。”在静寂冷寒的天地中,空亭孑立,似是令人窒息的死寂,然而,你看那孤云舒卷,轻烟飘渺,青山浮荡,孤亭影乱,这不正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吗!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在这动静转换中全然荡去。
⑤静与空是相联系的,静作用于听觉,空作用于视觉,听觉的静能推荡视觉的空,而视觉的空也能加重静的气氛。在中国画中,空绝非别无一物,往往与静相融合,形成宁静空茫的境界。因此,静之寒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空之寒。中国艺术热衷于创造“空山无人,水流花开”的境界,拒斥俗世的欲望,不介入社会的复杂文化活动,尽量保持“自然的纯粹性”,即以山水面貌的原样呈现,不去割裂自然的原有联系。空山无人,任物兴现,山水林泉都加入到自然的生命合唱中去。
(节选自朱良志《一丸冷月的韵味》,有删改)
【小题1】请简要概括全文的论述思路。
【小题2】作者在第④段中引用了文嘉的题画诗,有什么作用?
【小题3】中国艺术为什么追求静寒境界?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本报评论(评论员钟声)】韩国企业乐天集团近日同意就“萨德”反导系统部署用地与韩国军方签署协议,意味着主动挤入东北亚战略博弈的复杂局面。不少抗议部署“萨德”反导系统的韩国民众对此表示极大愤怒。但是,韩国一些媒体并没有把注意力放在本国民意上,更没有顾及本国及地区安全的大局,而是忙不迭地揣测中国是否“封杀”乐天。他们心里装着鬼,所以心很慌。其实他们很清楚,中国人民不可能对此无动于衷。
众所周知,美韩推进在韩部署“萨德”反导系统,严重破坏地区战略平衡,严重损害包括中国在内的本地区有关国家的战略安全利益,不利于维护朝鲜半岛和平稳定。安全利益关乎一国根本。韩方一方面破坏邻国的安全利益,另一方面还指望同邻国正常做生意,这样的如意算盘怎么可能打出名堂?在整个国际关系史上都找不出先例。
中国欢迎外国企业来华投资兴业、依法保障有关企业在华合法权益,这是一贯的政策立场。然而,外国企业在华经营成功与否,最终却要由中国的市场和中国的消费者来决定。乐天集团主动选择配合“萨德”部署,就是把韩国政府往损害邻国战略安全利益、恶化地区局势的错误方向推,就是一心一意要为自己的错误讨一颗苦果吃。相应而来的结果已经显现出来,中国消费者自发地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对乐天做出坚决回应,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
显然,乐天给“萨德”入韩铺路的决定,是典型的误国之举。此举不仅无助于朝鲜半岛无核化进程,还制造了新的冲突点,令整个半岛局势进一步恶化。况且,绑上美国反导“战车”的韩国,很多事情将由不得自己做主了。一旦爆发激烈冲突,韩国不可能不受重创。
韩国媒体现在用“坐立不安”“战战兢兢”来形容乐天当下的心境,恐怕一方面是看准了乐天在中国规模达8万亿韩元的各种项目和业务会受到影响,另一方面也明白韩国的“苦日子”将随之而来。去年7月美韩决定在韩国部署“萨德”以来,中韩合作的民意基础明显受到了损害,中韩不仅政治关系遇冷,而且经贸、人文等各领域交往也受到了影响。可以预见的是,随着韩国继续执意推进“萨德”部署,两国间各领域合作势将遭遇更大困难。
中国反对在韩部署“萨德”系统的意志是坚定的,采取必要措施维护自身安全利益也不会有丝毫含糊。韩国不要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否则注定要为此承担责任。
(选自《人民日报》2017年03月04日)
材料二
【本报记者 倪浩 魏辉】“中韩经贸关系倒退10年是有可能的”,辽宁社科院副院长梁启东表示,在涉及国家重大利益问题上中国不会让步。如果韩国继续一意孤行,结果只能是作茧自缚。2016年韩国经济受到国际市场波动和国内政治动荡双重打击,呈现严重低迷状态。寻求与中国合作,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但“萨德”入韩,引发中韩关系大倒退。10年前的2006年中韩双边贸易额是1300亿美元。如果韩国不改弦更张,中韩经贸关系肯定受损,甚至会出现“硬着陆”。也就是说,减少1000亿美元是很有可能的,那就是“一夜之间回到10年前”。
(选自《环球》2017年03月04日)
材料三
近来网上传言:韩国的《环球新闻眼》采访乐天集团会长辛东彬,当记者问及当前中国人抵制乐天,乐天集团有何打算时,辛东彬面露笑容说:“不用担心,中国人非常市侩,无骨气无血性,我们降价他们就买。根据以往的经验,他们最多抵制一段时间,像刮阵风。”
后来证实这条消息却是一条“查无此证”的假新闻。无法从任何一家媒体上查到辛东彬说过这些话,韩国也没有“环球新闻眼”这样一个媒体。
3月1日,卫龙食品官微发布微博说明:卫龙产品已陆续在全国范围内的乐天玛特渠道下架。卫龙宣布,今后不再与乐天合作,表示“民族的终归是民族的”。
在江苏徐州,包括大润发以及银座商城在内的商家也已经将韩国乐天品牌全部下架。市区的乐天玛特超市不仅关店,零售商圈的大大小小商户也自觉开始下架韩国乐天的产品。
据韩联社12日报道,正当中国发出“旅游禁韩令”持续发酵之时,韩国发生了乘坐国际邮轮来到济州的3400余名中国团体游客拒绝下船事件。当时济州方面的出入境、海关、检验检疫人员已经做好准备,因此对于中国游客的举动感到难以置信。目前有关这次中国游客集体抵制济州游的具体情况尚不清楚,而韩国媒体认为这与中国人抵制“萨德”在韩部署有关。
在某论坛,有网民列出了乐天集团在华的所有业务以及乐天玛特超市在华分布图,呼吁全体中国人集体抵制乐天集团。
网曝某直播平台的女主播为响应限韩令,来到乐天超市,现场直播毁坏商品,引发网友热议。
(选自《光明网》2017年3月6日)
材料四
【湖北日报讯】韩国民众与民间组织分别在韩国国会以及乐天百货商场门前举行示威,抗议美国在韩国部署“萨德”反导系统,要求乐天集团拒绝提供部署“萨德”用地。
参加示威的金泉市民对策委员会共同委员长刘先喆说,“萨德”系统不能保护韩国安全,部署“萨德”只会使韩国成为半岛“火药桶”和冲突“前沿”。“这是‘假安保’,真的安保政策应该是通过六方会谈要求朝鲜弃核。”
刘先喆认为,乐天集团这次是否提供“萨德”用地,将成为判断其是否真正属于国民企业的标准。“如果乐天屈服于韩国国防部的压力,将犯下卖国罪行,乐天应该做出明智的决定。”
(选自《湖北日报》2017年02月27日)
【小题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
A.四者关注的都是当下“萨德入韩”的问题,都对其持反对的态度,而且都认为此次“萨德入韩”将会对韩国经济造成很大的冲击。
B.相比于其他三则消息报道,材料一虽然属于新闻评论,但是对“萨德入韩”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论述,同样具有新闻价值。
C.材料一认为此次“萨德入韩”问题,最主要的原因是韩国的一些媒体妄意揣测中国会不会封杀“乐天”,从而没有注意本国民意。
D.四者都对“萨德入韩”问题进行了不同角度的分析报道,并且均暗示读者,对该事件的妥善解决要持积极乐观的态度。
【小题2】下列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是( )( )
A.相对而言,材料一《人民日报》的观点更有可信度,材料二和材料四仅仅代表个人的观点,因此它们违背了新闻客观性的原则。
B.四则材料不一,有党报,有网媒,但都选择了在“萨德入韩”这一时期发布相关新闻,说明四者都注重新闻的时效性。
C.对于“萨德入韩”一事,材料四选择的采访对象是韩国人,由此可以看出它和其他三则材料有不同的感情倾向与政治立场。
D.为了适应不同的读者需求,四家媒体在用词和语言风格上有各自的考虑,相比之下,《人民日报》的风格义正辞严,更为恰当。
E. 四家媒体发布关于“萨德入韩”的新闻的背后,是国家对于“萨德入韩”问题的看法。可见,四者都是党和国家的喉舌,表达了国家意志,发挥了主流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
【小题3】对于韩国不顾中国反对执意部署“萨德”反导系统的行为,作为中国公民,我们个人应该如何去表达自己的态度和看法?请从不同角度结合文本谈谈你的意见。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茶史
郑培凯
(1)上古时代,茶在中国的植物图谱中已经出现,但是最早时,茶属于药品,或者属于菜蔬。
(2)战国时期,四川一带已经有饮用茶的习惯,秦灭蜀后,将之带出来。蜀地是古茶树的发源地之一,符合“南方有嘉木”的说法。
(3)三国魏晋时代,浙江和江南普遍种茶,饮茶人也增加,不再属于贵族专利,扩展到士大夫阶层,用以待客。当时也做成饼,叶片大汁不能黏合的就用米汤去黏合,喝的时候先去研磨,然后用沸水冲泡,还没有形成唐时那种复杂精美的饮用法,不过三国魏晋时代在长江流域尤其是中下游,已经很普及饮用茶了,包括对器物和水都有讲究。但是饮用方式还比较古朴,茶处理如同蔬菜,放在水里煮喝,加各种香料与佐料,基本上就像蔬菜汤,属实用阶段。
(4)唐代,随着茶叶的广泛种植和茶政、茶税及茶马贸易之建立,茶叶行销到了游牧民族地区,茶才正式成为中国人的日常饮用之物。唐代茶之流行,除了种植、茶政、茶税及茶马贸易之建立的原因外,也包括唐代禅教大兴的原因。在参禅过程中,为了提神不寐,很多寺庙推广喝茶。当时禅宗影响很大,又影响到了民间,渗透特别广泛,成为日常生活习惯。在唐代,陆羽创立了完整的茶叶科学体系,规范了饮用方法,包括提出了“茶有真香”的核心观念。陆羽使唐代茶饮上升到了精神领域,形成了“饮茶之道”。
(5)宋代茶书和茶人的世界首先在宫廷,随后茶书和茶人的世界扩大到整个宋代社会。当时宋代宫廷的饮茶习惯非常发达,宋代制作茶的技术比之唐代还要复杂。先是龙凤团,后来发展到石乳、白乳,再后来又有小龙团,以及各种密云龙、瑞云祥龙,越来越精细,层出不穷。宋代的点茶手法是水和茶要用得恰当,比例均匀,否则就表面的泡沫不匀。宋代还有斗茶法,没有水痕的最佳。宋代也注意欣赏茶具。宋代的制茶、点茶、斗茶和欣赏茶具,都形成了仪式和系统。
(6)明朝的士大夫阶层讲究品茶,与品茶环境和制茶都有很大联系,构成了一种发达的品茶体系,所以明朝成为中国茶的复兴时代。品茶的情趣方面,一是恢复了唐宋欣赏茶具的乐趣,对茶饮的程序和器物的雅洁再三致意,不因为使用紫砂壶为主的相对简单的品茶体系,就不欣赏器物了、不对茶器物有追求了。另一方面,注重性灵世界,追求品茶所带来的心灵的修养的提升,期待有和谐之境界。
(7)清代基本上延续了明朝的饮茶方式,有两件事情值得一提:一是茶碗越来越少,到了最后就成了基本使用青花杯,或者白瓷杯,紫砂壶成了最主要的泡茶工具;二是福建工夫茶的出现,导致了小紫砂壶的流行,这都是明清的茶事重点。但是随着清中期后民生的凋敝,整个的品茶雅趣开始走向没落,走了下坡路。尤其是1890年之后,基本上没有人有心思提及品茶雅事了。
(8)这之后,战乱频繁,革命事起,品茶之趣长期无人提及,结果现在很多中国人觉得茶道是日本的国粹,与中国文化无关,这也是历史失落太久的缘故。大多数中国百姓用大杯冲泡茶,倒是也符合质朴之道。
(选自《醒狮国学》)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茶在上古时代的中国植物图谱中已经出现,蜀地是古茶树的发源地之一,战国时期四川一带已经有了饮用茶的习惯。
B.三国魏晋时期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已经普遍饮茶,茶在唐朝时上升到精神领域,形成了“饮茶之道”。
C.整个宋代的茶书和茶人的世界只局限在宫廷,宋代的制茶、点茶、斗茶和欣赏茶具,形成了仪式和系统。
D.清代中期后,民生凋敝,整个品茶雅趣走向没落,基本没人提及品茶雅趣了,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很多中国人认为茶道是日本的国粹。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茶饮上升到精神领域唐代的陆羽有着重要的贡献,他创立了完整茶叶科学体系,规范了饮用的方法,提出了“茶有真香”的核心观念。
B.三国魏晋时代,饮茶不再属于贵族专利,而是扩展到士大夫阶层,但饮用方式比较古朴,没有唐代复杂精美的饮用法。
C.唐代茶的流行除了种植、茶政、茶税及茶马贸易之建立的原因外,还与禅教的兴盛有关,很多寺院推广喝茶来提神不寐,因禅宗的影响很大,最终就影响到民间。
D.现在大多数中国百姓都是用大杯冲泡茶叶,这很符合古代的质朴之道,但因历史原因,我们祖先创造的茶道已与中国文化毫无关系了。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国魏晋时茶处理如同蔬菜,放在水里煮喝,再加各种香料和佐料,属于实用阶段。
B.唐代已经形成复杂精美的饮用法,但唐朝在制茶技术上没有宋代复杂。
C.明代的士大夫阶层讲究制茶,构成了一种发达的品茶体系。
D.清代在品茶上有着自己的特点,如福建功夫茶导致小紫砂壶的流行。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路向暖
于艳丽
父亲坐在轮椅上:他垂着头,看不到脸,花白稀疏的头发掩盖不住头皮,一道勒痕从他低垂的后颈处显露出来,红紫色的於血让人触目惊心。
她“啊”地一声站起来,埋头工作的同事抬起头莫名其妙地望了一眼,复又低下头去了。每个人都有忙不完的事,谁有工夫关心她的情绪呢?
此刻正是中午,一天中最暖的时候,明媚的阳光从窗户外铺展到室内,她用手摸索了一下脸,恍惚中做了一个梦!她觉得有必要请假回老家一趟,这个打算已经有了好久了。从去年的秋天开始,她知道父亲的中风更严重了之后,就打算回去。可是,工作实在是太忙了,一个任务套着一个任务,她没有办法停下来。
无论如何必须回去一趟了。这几天,网络里、电视上,轮番轰炸似地播报一个关于保姆弑杀老年雇主的新闻,这让她时不时地做噩梦。
伺候父亲的保姆是自己在中介找到的,五十岁左右,圆脸,有一双与年纪不大相符的清澈的眼睛。她就是看中了她那一双带着笑意的眼睛,凭她在社会上多年历练的经验,那笑不是逢迎的、卑微的,而是从心底里生长出来的善良结成的笑。把一个失语的瘫痪在床的老人交给有着这样善意笑容的人,她觉得自己是能够放心的。可现在,她对自己的判断有了怀疑。电视上那个老女人看起来多憨厚,多无辜,如果不是证据确凿,她无论如何也不敢相信,那样的一个人竟然会像掐死一只蚊子一样害人!
终于还是请了假,头也不回地挤进了火车站。她坐在候车室,心神不宁地盯着候车大厅门口那个圆形挂钟上的时针和分针等车。母亲去世后,父亲得了脑中风,不能自由行动,也不能言语,自己又没有能力将他带在身边,只好在老家雇了一个保姆,伺候他的饮食起居。最近两年,新换了工作,压力大,而她似乎也有意识地逃避着那个有亲人却没有温暖的家,直到最近看到那则保姆出事的新闻,她才慌乱起来。她想,应该回去看看了,如果父亲出事了,那冥冥中她也成了杀人者的同谋。
回乡的路曲折漫长,火车爬过一座山又一座山,越过一道河又一道河,可终点似乎遥遥无期,对面一个回乡的小孩问:妈妈,火车爬得这么慢,为什么不站起来跑呢?她在众人的惊叹中,哑然失笑。小时候,她也问过父母很多这样那样的问题,尽管得不到想要的答案,但是父母亲无一例外地慈祥地笑她,抚摸她的头,甚至给她一个奖赏性的拥抱,让她觉得问一些没头没脑的问题虽然没有答案却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下了车,神思还在恍惚。有两年多没回来,站前的大楼在新广告牌衬托下,似乎更显破旧,一辆黄色的出租车恰当地停在她的身边。司机师傅按响喇叭,这让她竟然有了手足无措的感觉,就像偶遇一个曾经十分熟悉却又被自己疏远的朋友。车上,她试探性地提起保姆杀人的案子,司机师傅打着哈哈说,现在这世道,什么稀奇事都有。前段日子,这里一个老人死在家里,十几天才被发现,等打开家门,发现人已经臭了。她的胃抽搐了一下,嘴里涌出一股酸水,想吐,却又忍住了。她用一只手扶着头,转脸看向窗外,马路边的老柳树不知什么时候已经没了,路边被水泥和花砖铺出了停车场,她想起那几棵老柳树,想起曾经在春天的时候,它们早早地把春天的消息捎给在这个城市里生活的人们!
她拖着行李,走进小区,心脏跟着行李箱的碌碌声,快节奏地跳着。一个小女孩牵着妈妈的手迎面走了过去,一只毛毛狗跟在母女俩的身后摇晃着尾巴。 隔着几十米远,她看到了那个坐在轮椅上的老人。一个圆脸的老妇人在和旁边的人攀谈,老人坐在轮椅上,春天的阳光照着他黢黑又有几分红润的脸,他正看着前方,想必从视线里发现了令他惊喜的事物。他的眼神瞬间明亮了起来,嘴角有一丝微笑慢慢地鲜活,慢慢地鲜活,最后连她都觉得那微笑已经如这三春暖阳一样铺展开,让她的世界也跟着温暖鲜活了起来。
(选自《羊城晚报》2016年4月10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梦境是对现实的曲折反映。小说开篇对女主人公的一段梦境描写,用意在于表现女主人公听到保姆弑杀老年雇主的新闻后加剧了对父亲安危的牵挂。
B.女主人公午睡做噩梦,惊心处“啊”的一声站起来,同事望了一眼又埋头工作,可见她所在的城市人情冷漠。
C.小说中关于保姆的外貌描写,暗示这位保姆真诚、善良,表明女主人公的选择是正确的,也为后文老人被照顾安好做了铺垫。
D.女主人公没有回乡看望父亲,更多的是因为她在母亲去世、父亲中风失语瘫痪在床后,有意识地逃避那个地方。
【小题2】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对待生病的父亲,她在情感上出现了哪些变化?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中间为什么要写在回乡的火车上女主人公看到一个小孩向妈妈提问题这个情节?请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