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联合国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环境大会上制定的《21世纪议程》指出,不适当的消费和生产模式所导致的环境恶化、贫困加剧和发展失衡是地球所面临的严重问题。绿色消费理念自此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倡导和传播。

绿色消费与传统消费有什么不同?在传统消费理念下,人们为满足自己的私欲,疯狂地掠夺大自然、破坏生态环境;绿色消费则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为中心,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宗旨。传统消费是为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大量开采有限的自然资源;绿色消费则追求消费的可持续性。

传统消费追求奢华,倡导高消费、多消费和超前消费,人们常常不是为了需求消费,而是为了面子消费;绿色消费则崇尚自然纯朴、节俭适度,在合理、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得到需求的满足。传统消费已经带来了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恶果,绿色消费则把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放在首位。

 (节选自《光明日报·我们距离绿色消费有多远》)

材料二

2016年6月,哈尔滨师范大学面向国内大专院校发放了一份关于绿色消费观的调查问卷。在有效的953份问卷中,只有35.3%的学生认为自己比较了解绿色消费,4.7%的学生表示自己完全不了解绿色消费。例如,15%的学生对“怎样消费是个人自由,与他人和社会无关”的观点表示不确定,另有17.8%的学生对此观点不赞同;有20.4%的学生仍然认为高档消费值得羡慕和追求,这与当前社会高档消费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有关。此外,909名大学生表示自己在日常消费中经常或偶尔使用一次性筷子,看来当代大学生使用一次性产品现象普遍存在;10%的学生表示父母不会经常对自己进行绿色消费教育,31.5%的学生表示学校偶尔或从未进行过绿色消费教育,这表明家庭和学校在绿色消费教育方面的角色缺失客观存在。

(节选自《光明日报·我们距离绿色消费有多远》)

材料三

随着消费升级、生活品质的提高,居民对室内空气质量和饮用水水质等的要求越来越高,空气净化器、家用净水设备等健康环保产品成为消费热点。新能源汽车是一种发展前景广阔的绿色交通工具,主要包括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等。2017年4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印发《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出到2020年新能源汽车年产销达到200万辆,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占汽车产销20%以上。

 (节选自《2017年中国居民绿色消费发展情况》)

材料四

郑先生今年4月接到一个陌生电话。他过去一年在“饿了么”上花掉的13799元被全数免单,理由只有一个—— 一年300多次点单,他一次都没要餐具。郑先生就这样成了当地“环保冠军”,不过像他这样的人可不在少数。自去年9月外卖点餐平台“饿了么”的“无需餐具”功能上线以来,有超过3000万单都主动选择了“无需餐具”。“饿了么”对这一行为的积极鼓励,不过是阿里整个新零售体系中引导绿色消费行为的一种。

环保一直是物流业的难题,菜鸟也是这方面的先锋。它最早在业内推出全生物降解快递袋和免胶带纸箱,第一个将“绿色包裹”引入物流业。数千万个废旧纸箱得到循环利用。它还通过智能打包算法精准匹配箱型,减少了15%的包材使用。2018年2月,首批数千个循环箱率先在杭州上岗。从菜鸟仓到全国零售小店的配送,这些循环箱替代了传统纸箱。而在未来,莱鸟将对100万家零售小店全部采用环保循环箱,预计数量将超1000万个,因此能够节省出数百万棵绿树。

 (节选自《阿里新零售倡导绿色消费被评中国可持续发展先驱》)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2013年到2017年,我国居民在家用环保用品上的需求增加,空气净化器以及家用净水设备的产量大体呈上升趋势。
B.2013年到2017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售量逐年大幅上升,国家计划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占汽车产销的20%以上。
C.“饿了么”免除其评选出的“环保冠军”全年的点单花费,以鼓励消费者主动选择“无需餐具”,引导绿色消费。
D.菜鸟推出全生物降解快递袋和免胶带纸箱,使用环保循环箱,智能打包,从而使绿色消费开始进入零售小店。
【小题2】请联系四则材料,谈谈如何全面推行绿色消费。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6-05 11:10:3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中国古典文化的传灯人
94岁的诗词大家叶嘉莹先生就是中国古典文化的传灯人。她师从古典诗词名家顾随教授。叶先生大学时的诗词习作就已被老师顾随惊叹“青年有清才若此”,到得中年,更是获得文史大家缪钺“实大声宏,厚积薄发,迥异于前代诸女诗人者矣”的揄扬;至于学术成就,老师顾随在她23岁时已经断定“截至今日,凡所有法,足下已尽得之”鼓励叶嘉莹自立门派;尤其将西方理论的研究方式引入古典诗词研究领域的大胆尝试,更是引得缪钺主动来信盛赞“继《人间词话》后,对中国词学之又一次值得重视的开拓”。其成就之高,在当今是首屈一指的。
叶先生毕生致力于中国古典诗词的教学研究与普及,倡导以吟诵为主、对儿童进行古诗教学成为这位自感“老之已至”的学者的工作重点,她为儿童编写古诗读本,亲自读诵吟唱,乃至上电视亲身示范,“只希望在传承的长流中,尽到我自己应尽的一份力量。”叶嘉莹说。
叶嘉莹认为,古诗词教育能使孩子们与古典文化相通:“关键在于选入教材的是不是精华之作,老师能不能把其中的精华讲解清楚。选的是糟粕也没什么用。选的是精华,老师能把精华讲出来,才算达到目的。”“好的老师应该把诗词里的生命教出来,让诗词有一种兴发感动。”叶嘉莹说。
诗教是古代的教育传统,而这个时代的诗教,对她而言,就是让诗从抽象变为具体,使今人也能体会当时诗人的感情、心智、意念、理想等,使诗词活起来。
她曾在加拿大为幼儿园的孩子们讲古诗词,一出手就用杜甫的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学界往往以为杜诗沉郁顿挫、意蕴丰富,非经人世者难解其中况味,乃至历代对其的阐释、集注都有上百种。但叶嘉莹认为,不能看低小孩的智能而让他们读浅近的诗歌,“要选择真正好的作品,只要老师讲的明白,他们一样会理解,一样能背下来。让小孩子学骆宾王的《鹅》并不合适,这不能算一首好诗,只是骆宾王小时候的习作,对孩子们学诗、作诗没有意义。”
叶嘉莹先用了杜甫的画像让孩子们认识这名诗人,再用地图让孩子了解杜甫颠沛流离的生活境况,最后回到诗歌本身,向孩子们讲解这首诗是杜甫出外散步,看见春天的美景而作。叶嘉莹讲完一句,就画一幅图以加深孩子们理解,全诗讲完后,再带领他们背诵、吟唱,孩子们由此对古诗饶有兴味,学得非常快。
当时她给孩子们留了两句诗 “门前小松鼠,来往不惊人”当作业。有一个小朋友续出了“松鼠爱松果,小松家白云”这样饶有意趣的句子。
“诗不是抽象的东西,”叶嘉莹说,“人是有感情的动物,诗是感情的活动,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小孩子学诗,就是让他们对天地草木鸟兽、对人生的聚散离合都有关怀的爱心。”
但现在的一些做人方式令她不能理解。生于“燕京之旧家”,叶嘉莹“提倡弱德之美,要求自己在艰难困苦中亦能持守;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也就是待己严待人宽;日三省吾身……这样的性格是我从小受到的教育使然,在这种文化里强调人的弱德,而非当一个强取豪夺、不择手段的强者。”
现在的“读经”让她有点看不懂。她看到报纸上说,一些读经班单让小孩背书,老师不讲解内容,唱歌一样带着孩子们背,孩子连字都认不全,只能跟着老师唱。“误人子弟。”叶嘉莹评价,“读书当从识字始,字都不认、道理都不懂,背来有什么用?”
叶嘉莹认为,应该以“兴道讽诵”的方式,老师先让孩子认字,告诉他诗里写了什么,让他明白诗人的感动何在。而“道”,则在于以讲解来引领。“教小孩是要一步一步来,现在的情况是老师都不懂,学生乱背,错字别字都不通,背得再多有什么用?”叶嘉莹反问。
在古与今、中与西、传统与现代之间,作为一名学者,叶嘉莹以辩证眼光观之。近体诗与现代诗,在她看来“各有所得,各有所失”,都有上品与劣作。但与古典诗歌强调内心的兴发感动不同,现代诗更侧重于机智、技巧、安排、造作,看得出制造痕迹,它的根基与美感更来自西方,“接受外国传统、受到外国诗歌影响。”
“胡适的白话诗如果用白话说出来,就没有诗的意思了,所以只能变个花样、加入技巧,制造一些艰难。而古诗用古诗的方法说有意味,用白话说,同样也有意味。”叶嘉莹说。在她看来,顾城的《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是很灵巧的句子,但如果用于儿童教育,“小孩不见得有什么体会”。
叶嘉莹亲自体会到了古典诗歌里面的美好、高洁的精神。她希望能把这扇门打开,把不懂诗的人牵引进来。“这就是我一辈子不辞劳苦做的事情。”并发出感慨,“如果到了那么一天,我愿意我的生命结束在讲台上。”
(相关链接)
①叶嘉莹,号迦陵,1924年生于北京书香世家。从1945年辅仁大学国文系毕业担任中学教师开始,叶嘉莹至今未中断过她的古诗词教学。1950年代起在台湾大学、淡江大学、辅仁大学任教,1960年代开始担任哈佛大学客座教授,1969年定居加拿大,任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也是加拿大皇家学会唯一华裔院士。
②作为一个承习“新知识,旧道德”家教的女子,叶嘉莹站在通往诗词王国的道路上,诲人不倦,度人无数。叶嘉莹历经丧乱,晚年丧女,诗词给她力量,叶嘉莹借诗度过忧患,获得疗愈。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叶嘉莹认为,古诗词教育想要达到目的关键在于选材和讲解。只有选择精华之作,并把精华讲出来,才能让孩子们与古典文化相通。
B.诗教的含义古今一样,就是让诗从抽象变为具体,使读者体会当时诗人的感情、心智、意会、理想等,使诗活起来。
C.在叶嘉莹看来,现代诗更侧重于机智、技巧、安排、造作,看得出制造痕迹,它的根基与美感更来自西方,不适合用于儿童教育。
D.叶嘉莹从小就接受诗词方面的正规教育,诗词伴其一生,尤其是在历经丧乱,晚年丧女的时候,诗词又给了她力量,使她度过忧患,获得疗愈。
【小题2】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叶嘉莹提倡“弱德之美”,生于“燕京之旧家”的她从小受到的教育让她要求自己在任何艰难困苦中亦能持守;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也就是待己严待人宽;日三省吾身……
B.正是因为叶嘉莹自感“老之将至”,所以内心始终有一种传承中国文化的紧迫感,她把对儿童进行古诗教学当作重点工作,她为儿童编写古诗读本,亲自读诵吟唱,乃至上电视亲身示范。
C.叶嘉莹对一些让小孩背书,老师不讲解内容,唱歌一样带着孩子们背,孩子连字都认不全,只能跟着老师唱的“读经”方式颇有微词,并说这样会“误人子弟”。
D.作为一名学者,叶嘉莹以辩证眼光看待古与今、中与西、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关系,在她看来近体诗与现代诗“各有所得,各有所失”,都有上品与劣作,但古典诗歌更强调内心的兴发感动。
E. 在叶嘉莹看来,顾城的《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用白话说出来,就没有诗的意思了,小孩也不见得有什么体会。
【小题3】如何理解叶嘉莹先生就是中国古典文化传灯人?请结合文本从几个方面作简要概括。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张颂:留下中国好声音
高靓
①他的名字远没有他的学生们那样家喻户晓。敬一丹、李瑞英、罗京、贺红梅……这些活跃在中国播音主持行业的绝对主力们,心中却都有他的名字。张颂,中国播音学理论奠基人,播音主持艺术教育的重要创始人之一,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第一任院长,在这个冬天离开了我们。
②萧瑟风中,古运河畔,11月28日,张颂的学生从四面八方赶来参加他的追思会。在昔日熟悉的校园里,他们找寻一位白发苍苍、神采奕奕的老者,找寻那个字正腔圆、抑扬顿挫的好声音。循着声音和记忆,寻找一个与中国播音事业同在、因播音艺术教育而延续的生命。
③李瑞英永远也忘不了第一次见到张颂的情景。那是1979年,李瑞英在学校门口看到一位举止温和、衣着随意的长者,认定是传达室的“大爷”,随口问了一句:“大爷,您说我能考广院吗?”“你读一段报纸让我听听。”长者笑呵呵地说。李瑞英顺手拿起桌上的报纸读了一小段。长者对她说:“我看可以。”李瑞英走进考场时,不禁怔住了:这位主考官,不就是在学校门口遇到的那位“大爷”吗?
④“为什么这么多学生,都觉得张老师跟自己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我想就是因为他慈父般的关爱。”李瑞英说。这种爱,源自他对播音人才由衷的爱惜和呵护。今年年初,被确诊为食道癌晚期的他,向学校隐瞒了病情,坚持给本科生做了最后一次讲座。2011级本科生孙超峰说,先生的叮嘱言犹在耳:“要提高自己的鉴别力,不羡追星族’的狂热,而取‘研究者’的冷静。”
⑤李瑞英播音语言表达课被张颂打了79分,跑去找老师“理论”,因为她当三好生只差一分。“张老师说了一句话,让我一辈子都忘不了,他说‘难道你学习就是为了评上三好生吗’,现在,每当我在工作中遇到一些委屈、困难,我都会想到老师的这句话。”如今,李瑞英也给自己的学生讲这个故事,告诉他们“人如果克服不了心中的小我,就无法做一个大我”。
⑥播音主持艺术学院教师李凤辉是张颂的第一个博士生。他记得,老师看完他的论文初稿后,语重心长地说:“凤辉呀,你必须站在中国播音学的土地上进行播音学的理论建设。”于是,论文被要求重写,毕业面临延期。
⑦面对当今“明星”辈出的电视荧屏,张颂旗帜鲜明地提出:反对“口语至上”,反对主持人“演艺化”,反对话语权力的萎缩或泛滥。他告诫学生:“电视节目主持人是公众形象,要体现国家形象、群体形象,他们的语言权力是神圣的,怎可等闲视之?”
⑧“有稿播音锦上添花,无稿播音出口成章”,张颂的这条要求,播音专业的学生无人不晓。张颂说,播音员、主持人的创造性,能够催生有声语言表达的典范,要在广播电视中,传播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精品。不为人知的是,他还是中国普通话测试标准的制定者之一,是普通话推广工作的重要支持者。
⑨让声音带着我们穿越时光,北京广播学院为45周年校庆而搭建的舞台上,一束光照在一位银发飘飘的老者身上,他朗诵着那首《白头发唱给黑头发的歌》,就像他自己的写照:“我的头发白了,是的,可是我是多么爱听黑头发的歌声,我们奋斗了一生,值得!”
(摘编自2012年11月30日《中国教育报》)
【小题1】下列对作品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文章点明敬一丹等活跃在中国播音主持行业的绝对主力都是张颂的学生,用事实说明他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主持人。
B.学生们纷纷从四面八方赶到母校,以了却重见张颂白发苍苍、神采奕奕的容貌,重温那字正腔圆、抑扬顿挫声音的心愿。
C.文章第③段详细叙述了李瑞英与张颂第一次见面的情景,这个细节生动地体现了张颂是一个举止温和、衣着随意的长者。
D.文章第⑥段叙述了李凤辉撰写博士论文一事,表现张颂对学生寄寓了立足中国本土、进行播音学理论建设的殷切希望。
E. 张颂不仅是中国播音学理论奠基人,而且是中国普通话测试标准的制定者之一,他还是普通话推广工作的重要支持者。
【小题2】第④段划线的句子“不羡‘追星族’的狂热,而取‘研究者’的冷静”,文中还有哪些内容体现了张颂的这一要求?(4分)
【小题3】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文章标题“张颂:留下中国好声音”的含义。(6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杨振宁:合璧中西科学文化的骄子(节选)
杨振宁1948年获得博士学位。1949年,他到了普林斯顿高等学术研究所从事科学研究,一干就是17年。在这里,他创造了他一生中最为辉煌的科学成就。主要有:1954年,杨振宁和米耳其共同发表了被称为“杨振宁——米耳其规范场论”的非阿尔贝规范场的理论,被世界物理学家们公认是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结构之一。1956年,杨振宁和李政道一起,提出了“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恒定律”,次年经吴健雄教授的实验证实。他们两人由此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其后,杨振宁还在统计物理学的伊辛模型、相变理论等方面取得了一串串光辉夺目的科学成就。杨振宁完全可以当之无愧地称为当今健在的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
作为一个世界瞩目的科学家,人们都关注着他成功的原因。
抓住机遇,追随名师。杨振宁自己曾这样感慨过:“我回想一下我念物理,做研究工作,做教师的经验,我觉得我是非常非常幸运的。在绝大多数和我同年岁的人都有着种种困难和遭遇的时候,我却有很好的老师,很好的合作者,很好的学生。而且在物理学界以外有很多很多的朋友。”①这是杨振宁平实而谦虚的总结。
的确,杨振宁家学渊源,他是幸运的;就读西南联大阶段,虽国难当头,但因此接受了中国许多最著名的学者授业解惑。这些教授时至今日都还是中国科学界、知识界的风流人物。名教授所站位置在巅峰之上,也就给杨振宁带来了高起点。他一生的研究内容、研究风格好作风始终没有偏离他在西南联大时所形成好确立的方向。当他赴美留学后,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场不在美国,因此,大量的各国科学家流向美国。杨振宁直接在这些誉满全球的大师的麾下,周围又有一批优秀的青年共同学习,确是幸运之至。
中国有句古话:“名师出高徒。”名师之所以能对高徒起指点作用,就在于名师的指导可以使年轻人在攀登科学高峰时缩短路途。因为名师是站在科学发展最前沿,他们能随时了解变化着的科学研究的新形势并能掌握研究的新方向。同时名师能及时地掌握该学科领域中新的情报信息,做出前瞻性的预测,对相邻的学科关系也看得清楚。
然而,杨振宁并非简单地面对机遇,从杨振宁的人生经历中,我们可看到他孜孜不倦、奋力追求的历程。这种事例在杨振宁的一生中是屡见不鲜的。因此,良好的机遇和环境,好的老师,杨振宁都靠自己去把握,去争取。与其说杨振宁碰上了好机遇,不如说杨振宁争取和抓住了好机遇。抓住机遇,追随名师,这才是杨振宁成为幸运儿的重要原因。
扬长避短。杨振宁走上理论物理的研究之路,并不是他的初衷。他赴美时念念不忘中国的实验物理基础太薄弱,想要在这方面多学一点儿,以报效祖国。事实上,他的特长并不在实验室。在艾尔逊实验室的两年里,他的动手能力捉襟见肘,暴露了他这方面的不足,被同事们传为笑谈。在泰勒教授的指引下,他才开始反思自己,正确评价自己,正确把握自己。时至今日,杨振宁对那段历史性的转折仍不能忘怀。当时那种决定使他如释重负,其实是他找到了真正的自我,再没有心理上的负重感。一个被大家关注的学科,一个被炒得火热的课题,实际上并不一定就有自己的优势。把握自己正是把握未来,未来也许就在自己手中。
杨振宁:合璧中西科学文化的骄子阅读答案
一次在中国科技大学讲学时,杨振宁这样谈到这个转折:“我在实验物理方面不如人家,但是在学习理论物理方面因为基础好,读得也比较好。到学校两年之后,我写了两篇理论文章。泰勒教授就找我谈,让我去搞理论研究,把文章作为学位论文。当时,我对老师要我放弃实验物理非常失望。过了两天,我考虑了自己的具体条件,感到自己确实不能做好一个很好的实验物理学家,因此思想搞通了,就高高兴兴地请泰勒教授当我的导师,专心从事理论研究。两个月以后,我就得到了博士学位。我讲这段经历的意思是:选择专业的决心,应该随着自己的了解而变动。如果当时我不离开实验物理,那么也不可能有今天的收获!”②
中西合璧。杨振宁还这样总结他获得成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我的读书经验大部分在中国,研究经验大部分在美国,汲取了两种不同教育方式的好的地方……”他从他的切身体会中,从他对中西方教育体制、培养人才的方式的观察和反思中,总结了中西方的不同点。
从教学方法看,中国的传统教育方法是让学生啃大量的书本,做大量的习题,学生学习很刻苦,基础打得比较扎实。这是一种按部就班的方法。而西方(尤其是美国)的孩子,基础训练显然不如中国学生扎实,学生的知识体系也漏洞百出,正确和谬误纠缠在一起。但教师鼓励学生提问,鼓励学生大胆怀疑,学生们也热衷于讨论和辩论,在讨论和辩论中迅速剔除自己知识体系中的谬误,从而得到长足的进步。这是一种跳跃式的学习方法。
从研究方法看,中国教育的研究方法比较注重演绎法,即从一般到个别的研究方法。从物理学来说,是从数学推演到物理的方法。到达美国后,杨振宁从费米、泰勒等导师处,又学到了另一种研究方法,这就是归纳法,即从个别到一般的研究方法。从物理学来说,是从物理现象引导出数学表示的方法。杨振宁还特别体会到,研究问题从物理现象、物理事实出发,能使物理研究不至于从理论到理论、从书本到书本,不至于陷入形式主义和教条主义的泥潭,易使物理研究充满朝气蓬勃的活力。
许多年后,杨振宁回忆这些经历时说:“我在芝加哥大学念了两年半,得到了博士学位。回想起来,确实学到了很多东西:不仅是一般书本上的知识,尤其重要的是方法与方向。刚才已提到过方法了:归纳法。方向呢?通过当时芝加哥大学研究的气氛,我接触到一些最能有发展的研究方向。我常常想,我是很幸运的,在西南联大,我打下了扎实的根基,学会了推演法;到芝加哥大学又受到了新的启发,学到了归纳法,掌握了一些新的研究方向。在这两个学校受的教育,对我后来的工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③杨振宁既掌握了中国传统的学习、研究方法,又掌握了与中国传统不一样的西方的学习、研究方法,他巧妙地结合应用了这两种方法,使这两种方法互为补充,取长补短,成为他日后能在科学事业上取得重大成就的重要原因。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第一段介绍杨振宁在非阿尔贝规范场的理论、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恒定律以及统计物理学的伊辛模型、相变理论等方面科学成就,是为后文揭示他成功的原因张本。
B.引用中国古话:“名师出高徒”一句的目的是说,无论是谁只有经过名师的指点,才能取得非凡的成就;或者说,只要经过名师的指点,就能取得非凡的成就。
C.杨振宁从他的切身体会中,从他对中西方教育体制、培养人才的方式的观察和反思中,总结了中西方的不同点:读书经验在中国,研究经验在美国。
D.传记的结尾写道: 杨振宁既掌握了中国传统的学习、研究方法,又掌握了与中国传统不一样的西方的学习、研究方法,他巧妙地结合应用了这两种方法,使这两种方法互为补充,取长补短,成为他日后能在科学事业上取得重大成就的重要原因。既总结全文,又扣住了标题。
E. 这段传记采用总分结构方法,从不同方面介绍了传主科学事业成功的原因;大量运用语言描写方法,塑造传主的形象;在叙述中夹以议论,使作者的情感倾向更为明朗。
【小题2】杨振宁取得事业的成功,除主观原因外还有哪些客观原因?请简要分析。
【小题3】文中三处划线句,都是杨振宁说的话,这样的大段直接引用,对塑造传主形象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过河
周涛
这时我才发现,我骑了一匹极其愚蠢的马。一路走了二十多公里,它都极轻快而平稳,眼看着在河对岸的酒厂就要到了,它却在河边突然显示出劣根性:不敢过河。
它是那样怕水。尽管这河水并不深,顶多淹到它的腿根;在冬日的阳光下,河水清澈平缓地流着,波光柔和闪动,而宽度顶多不过十几米,但是它却怕得要死。这匹蠢马,这个貌似矫健的懦夫!它的眼睛惊恐地张大,前腿劈直胸颈往后仰,仿佛面前横陈的不是一条可爱的小河,而是一道死亡的界限或无底的深渊!
我怀疑这匹青灰色的马儿对水一定患有某种神经性恐惧症。也许在它来到世间的为期不算很长的岁月里,有过遭受洪水袭击的可怕记忆,因而这愚蠢的畜牲总结了一条不成功的经验。像一个固执于己见的被捕的间谍似的。任凭你踢磕鞭打,它就是不使自己的供词跨过头脑中那个界限。
我想了很多办法——用皮帽子蒙住马的眼睛,先在草地上奔驰,然后暗转方向直奔河水,打算使其不备而奋然驰过。结果它却在河沿上猛地顿住,我反而险些从马头上翻下去。不远处恰有一个独木桥,我便把缰绳放长,自己先过对岸,用力从对岸那边拽,它依然劈腿扬颈,一用力,我又差点儿被它拽下水。
面对如此一匹怪马,我只好长叹:吾计穷矣!但今天又必须过河,我必须去酒厂;倘要绕道,大约需再走二十公里。无奈之下,只得朝离得最近的一座毡房走去,商量先把马留在这里,我步行去办完事再来取。
一掀开毡帐我就暗暗叫苦,里面只有一位哈萨克族老太太,卧在床上,似有重病。她抬起眼皮,目光像风沙天的昏黄落日,没有神采;而那身躯枯瘦衰老,连自己站起来也很困难似的。看样子,她至少有八十岁;垂暮之年,枯坐僵卧,谁知哪一刻便灵魂离开躯壳呢?可是既然进了门,总不好扭头便走,我只好打着手势告诉她我的困难和请求,虽然我自己也觉得等于白说。
她听懂了--其实是看懂了。摆摆手,让我把她从床上挽起来,又让我扶她到外边去,到了河边上,她又示意,让我把她扶上马鞍。我以为老太太的神经是不是也不对劲儿了,她连路都走不稳,瘦弱得连躺着都叫人看着累,竟然“狂妄”地要替我骑马过河,这不是拿我开玩笑吗?我这样年轻力壮的汉子滑费尽心机气喘吁吁而不能,她能让这匹患有神经性恐水症的马跨进河水?我无论怎样钦佩哈萨克人的马上功夫,也不能相信她眼前这种可笑的打算。
可是当我刚把她扶上马背,我就全信了。她那瘦小的身躯刚刚落鞍,那马的脊背竟猛然往下一沉,仿佛骑上来一个百十公斤重的壮汉,原来的那种随随便便满不在乎的顽劣劲儿全不见了,它立得威武挺直,目光集中,它完全懂得骑在背上的是什么样的人,就如士兵遇上强有力的统帅那样。这马不愚蠢,倒是灵性大得过分了。它当然还是不想过河,使劲想扭回头,可是有一双强有力的手控住了它,它欲转不能,它四蹄朝后挪蹭的劲儿突然被火烧似地转化为前进的力,踏踏地跃进河中,水花劈开,在它胸前分别朝两边溅射,铁蹄踏过河底的卵石发出沉重有力的声响,它勇猛地一用力,最后一步竟跃上河岸,湿漉漉地站定。
我把老太太扶下马,又把她从独木桥上扶回对岸。然后在她的视线里牵马挥手告别(我不敢当她的面上马)。她很弱,在河对岸吃力地站着,久久目送我。
此事发生在一九七二年冬天的巩乃斯草原,而天山,正在老人的身后矗立,闪闪发着光。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冬日的阳光下,河水清澈平缓地流着,波光柔和闪动”融情于景,既写出了巩乃斯草原河水的柔美,又表达了作者的赞美和热爱。
B.作品成功地刻画了哈萨克族老太太:她枯瘦衰老,连路都走不稳,却“狂妄”地替我骑马过河,形象鲜明,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C.作者对马的态度始终如一:既喜欢钦佩,又厌恶憎恨,这两种看似对立的情感却一直奇怪而真实地在作者的心头强烈呈现。
D.小说精于情节安排,注重悬念的设置,过河过程跌宕起伏,尽显波澜,富有戏剧性,结局出乎意料,又情理之中,意味无穷。
【小题2】小说采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表现马的特性,达到了很好的效果,请你选择其中两种,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小题3】小说的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长不大的小白马

豆春明

他们,都挤在边。像童话里说的一样,过了河,小白马就长大了,变成千里马。中国历史和文化的版图,还在等着他们去开拓呢。不过有些人总是太调皮,过河后跑着跑着就变了样子。比如李白,跑到青崖间,成了一只白鹿。大多数人,还是跑成了马的样子。这里边,屈原就很不错,成了一匹烈马。他都六十多岁了,还痛苦和绝望得不得了,不肯苟活。《异苑》上说他“投川之日,乘白骥而来”。马背上还有一匹马,我们拦都拦不住。

他在前面,带了个好头。杜甫跟着,已经没劲了,还在跑。最后,累死在一条船上。还有些跑得特别快的,便成了奔马。性急的他们,总想赶在王朝日出或日落之前,多干点事情。可惜跑着跑着,突然就倒地不起。就像文天祥,还没活到五十岁。岳飞,四十不到。霍去病,才只有二十三……

就这样,河边一直乱哄哄的,水花四溅。没人注意到,从绍兴出发的陆游困在了河里。河水很大,陆游拼命挣扎。八十五岁那年,水把他冲回岸边,像杜甫一样,他累极了。但他还是用尽力气,说了几句话:“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可不,鹤发童心,八十多岁的人还在做梦。在河里漂了那么多年,也没能让他成熟一点。比起杜甫们,他在这方面差得太远了。杜甫最后说“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文天祥临刑前说“尘沙黯淡路茫茫”“碧空长共暮云愁”,哪一句不是成熟男人说的话?就连李白,也叹息“中天摧兮力不济”。他的“小太白”称号,算是白叫了。骨子里,他仍是出发时的那匹小白马。

曾经,陆游比任何人都渴望长大。按照童话里的布局,在成长的河边,他也碰到了红色的松鼠,棕色的牛,还有一个天下闻名的妈妈。出发前,他征求红色松鼠唐婉的意见。我过河好吗?他问,唐婉没说,呀,你别去,前些天我有个小伙伴才淹死了。她大概说的是,过不过你看着办,要紧的是我们在一起。

陆游妈妈耳朵尖,听了很不爽。她本该说,孩子,你去试一试,不然,咋知道水深水浅呢?她是北宋名相唐翊的孙女,说那样的话才符合她的身份。陆游听了,说不定就能试出一个水浅的地方,过河长大了。但愤怒冲昏了她的头脑,她只想赶走那只红色的松鼠。事实上,她也做到了,赶走唐婉后,陆游妈妈就不能再干啥了。不只陆游不答应,历史也没给她机会。

成长的河边,一下空旷起来。陆游只能自己照顾自己了。困在河里后,他常常想起松鼠和妈妈。心里针扎一般,无数次差点沉到水底。

唐婉再也没有回到河边。她在沈园和赵家两棵大树间跳来跳去。她找到了一个包容自己的丈夫,包容她继续爱着和思念陆游。在写完那首《钗头凤》不久,她便去世了,留给陆游一个红色的背影。

至于妈妈,陆游一直不肯原谅。在近万首诗中,几乎没写到妈妈。八十二岁时的一天夜里,他想起妈妈,依然充满恨意:“君听姑恶声,无乃遣妇魂?”二十三岁,他与唐婉离别,从那时起就开始恨妈妈。二十七岁,他写下《钗头凤》。二十八岁,唐婉离世。直到八十四岁,他还在写:“沈家园里花如锦,半是当年识放翁。也信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一生只爱这只松鼠,一生都恨那个妈妈,这样的小白马要长大,的确很困难。

不得已,陆游继续漂流。那一年,他漂到四川,碰上了岸边的一头棕色的牛。不过不是牛伯伯,而是牛弟弟。范成大,比他小1岁。在南宋这样的小朝廷,千里马容易变成牛。把天下安危装在牛车上,让范成大们来拉。当时,四川属于前线,范成大们需要帮手。陆游问,可以过河吗?他自然说,咋不可以,水很浅的。然后急切地等着陆游过河上岸,和他们一起拉动牛车。

哪知,水太深了,一点不浅。陆游才走几下,就差点被淹没。他不甘心:不自量力提建议,跳高一些;不顾影响醉酒,发狂一点。还是不行,随时都有窒息的危险,这个牛弟弟,毕竟没有牛伯伯的经验和眼光。

在四川的几年,水越来越深。后来,连范成大也无法涉水而过。但陆游仍在努力,梦想过河后日行千里,去干大事。“尧舜尚不有百蛮,此贼何能穴中国?”他这样对离职的范成大说。

范成大离开四川后,陆游接着漂流。但是直到范成大去世,也没看到陆游过河上岸。

也许,陆游不该从四川的水域过河。他需要换换地方,比如到虞允文那里。虞允文是南宋力气最大的一头牛,通过采石之战,硬是把南宋小朝廷拉到一个暂时安全的地方。他长陆游15岁,还知道哪个地方水浅,完全可以当个牛伯伯。做宰相后,他的确提拔了不少人。陆游当时正值壮年,正处在过河长大的关键时期。但牛伯伯虞允文并没有把他从河里捞上来。

属于陆游的过河时光短暂而漫长。短暂,是对他而言;漫长,则是对我们而言,千百年来,我们不止一次想帮帮陆游,但手伸到半途,又缩了回来。一匹长不大的小白马,不正是上天对我们的恩赐?试想一下,背着红色的粮袋,一匹白色的小马,每天都在为我们过河,我们多幸福。解开粮袋,里面是金色的麦子。血泪一粒,苦痛一粒,悲愤一粒。每一粒,都是从陆游的心田里长出来的。那可是救命的粮食,救的是苦难的家国的性命。

陆游死后,陆家的子孙一夜间长大了。在崖山一役中,孙子陆元廷忧愤而死,曾孙陆传义绝食而亡,玄孙陆天骐投海自尽。接下来别人家的也长大了:陈亮、文天祥、陆秀夫、顾炎武……

小马天天过河,童话正在继续……

【小题1】理解文中加点词语的内涵。
(1)他们都挤在边:
(2)那可是救命的粮食
【小题2】作者为什么说陆游是一匹“长不大的小白马”?
【小题3】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