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魔笛

翌平

朗风站在考场中间,周围坐满了老师。他操着笛子向大家鞠了个躬,不等口令就开始吹起来。朗风是个不太守规矩的孩子,在梁老师家里,他也总是操起笛子就吹。

朗风吹的是《乌苏里船歌》,这是他特别喜欢的一首曲子。这曲子很甜,第一次听梁老师吹奏时,朗风就感受到那条大河在初春破冰,感受到渔民开心的心情。朗风的银笛晃动着,舌尖一下子欢快起来,梁老师为这首曲子加了不少修饰音,依附着甜美的旋律跳跃着,朗风反反复复地吹奏着船歌一段,像舞台上最鲜艳的红绸子不断翻舞着相同的花。

吹着吹着朗风忽然就停下来,怯生生地问:“老师,还没让我吹吧?”

大家一下子都笑了。刚才看这小孩冲进考场,大家就想笑,他太有个性了,棉袄上系了根红围巾,头发跟鸟窝一样。可大家都不敢笑,这孩子一定是自己从大老远来的,别一笑把孩子笑毛了。

“你接着吹吧,孩子,”大个子老师说,“还有什么曲子?”

“我想吹一下我老师的一部作品,《森林舞曲》。”朗风说。他操起笛子演奏起来。这是第一乐章《夏末林中》,朗风用花舌和颤音不断模仿着各种鸟的声音,从一只小雏燕欢蹦乱跳,到一群乌鸦用翅膀扑打着落叶,再后来是一群大雁从蓝天上飞过。梁老师写的这段曲子,明快而顺畅。朗风想起梁老师带他去听林中漂亮的雉鸡叽叽咕咕地叫,告诉他这嗓音非常自然,是凭着本能随心发出来,然后用笛音来解释它的发音技巧。

第二乐章叫作《年儿》,这一段旋律太欢快了,连朗风家的黄狗听到都会摇晃尾巴。朗风想起,他这大山里的孩子第一次听到梁老师的笛声,不由入神地痴呆着,然后用口哨把刚才的曲子吹了出来,梁老师吃惊地看着他,嘴里更快更拐弯地又吹出一段,朗风又用口哨把这段吹了出来。后来,梁老师主动教朗风吹笛子,爸爸不明白梁老师为什么要这样做,可他坚信梁老师是真正的艺术家。他学吹笛子时,梁老师总是一遍遍地吹给他听,让他感受曲子的每一个细节。长笛是有魔力的乐器,气息的着落点会构成不同的音色,但开始时他总是拿不准,有点想放弃了,可梁老师不厌其烦的示范、鼓励的眼神,让他终究没有放下长笛。朗风吹着吹着,旋律变得激昂起来,随后秧歌调就扭了进来。朗风记得,过年的时候,梁老师把那条红色长围巾系在腰上,和全村男女老少都对扭了一遍,嘴里念念有词,哼着什么调,后来他把这些都变成这段音乐。

第三部分《农忙》,那是梁老师在雪夜里点着油灯写的,在夏天看着河畔开满的野花写的。朗风想起春耕的时候,刚下放到农场的梁老师学开拖拉机,但他开的那辆车总是歪歪扭扭,不能犁出笔直的麦道。大家都在笑。休息时,梁老师吹响这根银笛,笛声悠扬,像从很古远的时候传过来的,也像一阵阵夏日里的微风。梁老师教给他,学音乐要听,当音符被演奏者变成声音时,它们就有了生命,用心听懂这些声音比什么都重要。

第四部分是《无言曲》,朗风记得梁老师说,每个音乐家都有自己的一首《无言曲》,那是奏给自己听的。梁老师独自一人时,会对着山峰和森林吹奏,笛声平静、清澈,梁老师告诉朗风,就像落叶在水面上漂浮着一样,有时候最简单的声音能吹出最丰富的心灵。朗风的笛声飞扬着,自由地变化,就像梁老师那样,他用笛子感觉自己内在的心思,感觉那些扑面而来的隐在情感。在他的演奏中,《无言曲》越来越远离当初他记录下来的样子,更像是随风而逝的记忆。一会儿,山林呼啸,那尘封的年代,从卡车上下来的那么多戴眼镜的人,梁老师瘦小单薄的身板,脖子上红色的围巾。一会儿,山谷里飘来春天的气息,梁老师给他重新起的名字,晴朗的朗,像风一样自由自在。一会儿,山风浩荡,他想起梁老师和他一起重奏这段音乐,彼此的呼应像一问一答,也像相互的问候。一会儿,山间大雪弥漫,梁老师没能挺过漫长的严冬,草场边的河滩上,大家为他建了个“家”,这是他的遗愿,他希望留在这里,每年听到春暖花开、冰雪融化的声音。从此,朗风经常来这里,他为梁老师吹笛子,再也没有人指点他,但站在这里,他觉得很多难题会迎刃而解。

老师们沉默着,大个子老师摘下眼镜,擦了擦,拿过朗风的笛子,仔细地端详着,然后递给其他老师,他们传看着。最后笛子被小心地送回到朗风手里。“是把好笛子,孩子。它原来的主人这里很多人都认识,他是个很好的笛师。”

朗风的眼睛有点红,低下头,他想起梁老师生前不止一次对他说的话:“有一天,你会站在音乐学院的乐台上的。”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标题“魔笛”中的“魔”形象生动,既点出梁老师、朗风师徒二人吹奏技巧的出神入化,隐含着他们对音乐的痴迷,也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小说中的朗风是个“不太守规矩”的孩子,他未经允许就吹奏,演奏《无言曲》时即兴发挥,因为他想成为梁老师希望的“风一样自由自在”的人。
C.小说中老师们开始想笑又不敢笑,后来“一下子都笑了”,这些细节描写既丰富了朗风的形象,又表现了老师们对考生的尊重、对朗风的喜爱。
D.小说结尾部分用老师们传看笛子的举动和梁老师的话暗示朗风能够考取音乐学院,突出了优秀音乐家梁老师在艰苦条件下培育人才、传承艺术的形象。
【小题2】小说运用多种手法把音乐描写得具体可感,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在描述朗风考场吹奏乐曲的同时,用大量篇幅写了他对梁老师的回忆,这样处理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4-24 11:47:0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文化传统不同于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一般是指一个民族在自身发展过程中,经过较长历史时期创造和积累的文化遗存及其载体,包括物质的、精神的、制度的和心态的各种文化。传统文化的发展如同江河奔流,是泥沙俱下的,因而对待传统文化就存在批判与继承的问题。如何继承传统文化中合理的内容,剔除不合理的成分,就需要确立文化传统的观念,这就是对文化传统的自觉。
文化传统是不同民族的传统文化得以区分的精神标识。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深潜于民族文化意识中,是一种民族文化不断自我发展、自我更新的活的动力。如果将传统文化比喻为奔流不绝的江河,那么推动江河之水流动的就是文化传统。任何民族都不可能凭空发展出新的民族文化,而只有在前人创造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进行发展;也不可能随意创造自己的民族文化,因为文化的生命力内在于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之中。传统文化作为历史的存留,其积极的因素是每个时代进一步发展的前提,其消极的因素则是发展的障碍。如何激发积极因素,消除消极因素的影响,也包含在如何对待文化传统的问题中。
文化作为人类进程中的创造物,既有创造性的一面,也有毁灭性的一面。文化的创造性体现于文化的人化进程。人化的进程中,既包括自然的人化与人化的自然相统一的进程,也包括人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人化相统一的进程。在人化的进程中,人类不断创造出适合自身生存、发展的物质、精神和制度文化,而其中人化进程的价值观念居于核心的层次。健康的、积极的价值观能够引领人们创造更好的生活。文化的毁灭性则体现于文化的非人化进程中。文化创造的进程并不能总是得到实现,其原因就在于文化的非人化进程阻碍了文化创造的实现。文化的非人化进程虽然不是人类主动追求和创造的,但是其却贯穿于文化发展过程中。黑格尔提出恶是历史发展的动力,是对传统的、习惯的观念的否定,是对所谓神圣事物的反叛。历史的进步正是通过推翻旧传统、旧制度、旧秩序、旧习惯,代之以新制度、新秩序、新习惯来实现的。
当前中国文化发展面临的文化自觉必须正视对文化传统的自觉。继承传统不是回归传统,更不是毫无批判地复兴传统,而是寻求文化传统的活力所在。在对传统经典的梳理和解释的基础上,从我们时代发展的特征出发,在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基础上创造出符合时代精神需要的新文化。只有这样才能说实现了我们时代的文化自觉。
(选自《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12月17日)
【小题1】(小题1)下列对于文化传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传统和传统文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如何继承传统文化中合理的内容,剔除不合理的成分,就需要确立文化传统的观念。
B.不同民族的传统文化得以区分的精神标识就是文化传统,反过来,文化传统又推动着一个民族传统文化不断自我发展、自我更新。
C.因为文化的生命力内在于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之中,因此任何民族都不可能凭空发展出新的民族文化,也不可能随意创造自己的民族文化。
D.传统文化中有其积极的因素,也有其消极的因素,为了促进社会发展,我们应学会激发其积极因素,消除其消极因素。
【小题2】(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传统文化一般是指一个民族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这些文化有的是精华,有的则是糟粕,因此,对待传统文化应该批判继承。
B.文化既有创造性的一面,也有毁灭性的一面。自然的人化与人化的自然相统一的进程就属于文化的创造性。
C.文化的毁灭性则体现于文化的非人化进程中。因为文化创造的进程并不能总是得到实现,所以文化的非人化进程阻碍了文化创造的实现。
D.当前中国文化发展面临的文化自觉必须正视对文化传统的自觉。继承传统既不是回归传统,也不是复兴传统,而是寻求文化传统的活力所在。
【小题3】(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懂得继承传统文化中合理的内容,剔除不合理的成分,则说明这个民族已经真正实现了当前时代的文化自觉。
B.一个民族经过较长历史时期创造和积累的文化遗存及其载体就是该民族的传统文化,这有一个统一的精神标识,那就是文化传统。
C.作者认为,虽然文化具有创造性,但是必须将健康的、积极的价值观作为人化进程的核心观念才能创造更好的生活。
D.作者引用黑格尔的观点意在说明,文化的毁灭性有时是必要的,因为只有推翻旧文化,才能建立新文化。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草根文化”追考

①“草根文化”,从词源上可追溯到19世纪美国的淘金狂潮,当时盛传山脉土壤表层草根生长茂盛的地方蕴藏着黄金。后来社会学领域引入“草根”一词,赋予其“基层民众”的内涵。陆谷孙主编的《英汉大辞典》把grass roots(草根)单列为一个词条,释义为:(1)群众的,基层的;(2)乡村地区的;(3)基础的,根本的。有人据此认为,“草根”一词具有美国血统。其实,它与中国的渊源更为久远。

②草根族,草民也。“草民”是个地道的中国概念,虽然在古代不无贬义,但今日“草根”的说法也有小人物自嘲之义,因此两者相通。草或草根,顾名思义,就是指处于底层,附着于土地;普通,卑微,不引人注意,但无所不在;弱小,但有顽强的生命力,以及自发自生,不称著于庙堂与精英。

③在中国文化中,将小人物及其品格同“草”联系起来的情况古已有之。孔子曰:“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即君子具有道德上的主导地位和话语权,小人则居被动地位,就像草一样任风吹拂。这类比喻贬义居多。但白居易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赋予了“草”正面的含义,这种含义同样可比之于草民。至于现代,“没有花香,没有树高,我是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恰恰可作为新时代草根精神的写照。

④由此可见,以草喻民的说法古已有之,与草民联系在一起的草民文化更不绝如缕,只是比较零散、粗糙、通俗。阳春白雪,和者盖寡;下里巴人,应者众多。但是,“草根”也不一定是低级的代名词,草民文化的存在也为雅文化的存在与发展提供了不竭源泉和许多鲜活材料,有的更直接演化成雅文化的一部分,如古之《诗经》的“风”,今之阿炳的“二泉映月”。

⑤草根文化______源远流长内容丰富,______总的说来,长期处于社会底层和边缘,多处在消极、被动和从属的地位,成为热点的时间不长。改革开放以来,它的影响渐大,直至形成今天的大气候。主要原因是:第一,改革开放使人们的视域从空头政治和抽象社会转向个人,开始关心自己的利益、需要和人生价值,草根族的地位与诉求越来越受到重视。第二,上世纪90年代市场经济大潮的兴起,创造了很多机会,让无数普通人成为弄潮儿,社会的价值取向则趋于平庸和凡俗。第三,大众文化兴起与精英文化衰落。无论是儒家的修齐治平,还是近代西方传入的启蒙精神、自由民主等统统失去了往日光环,对百姓影响日益渐大的是具有通俗、娱乐和流行等特点的大众文化。第四,后现代主义思想的传入,也为文化领域的变化推波助澜,其特点就是零散、去中心。第五,高科技手段特别是电脑、网络的流行,为当代大众文化乃至草根文化的崛起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技术支持。

⑥该如何评价“草根”现象?首先,它的出现有其必然性,是上述一系列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其次,它彰显了小人物地位和话语权的上升,文化无疑因此变得空前丰富多样,体现了社会历史的进步,也是文化民主的实现,无数人通过草根文化表现个性,提出诉求,宣泄情感,满足欲望,实现了文化权利。

⑦当然,草根文化的缺陷和不足,也是显而易见的。首先是俗,透着一股市侩之气,若不加选择地认同,其中难免有很多庸俗、低俗甚至鄙俗,境界高不起来。第二是粗,不够精致高雅,要出精品还得提炼。第三是多,多不是坏事,但过多则滥。第四是乱,鱼龙混杂,泥沙俱下,香花与杂草伴生,而且随意性和随机性太大,让人无所适从。故而,应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大众来说,应肯定其合理成分,而不是横加指责,但不应刻意媚俗和随波逐流,而是要帮助其向高雅、精致和高尚的方向发展,同时也不忘从中吸取养料充实自身。

【小题1】联系上下文,填入第⑤段空格处恰当的一项是( )。
A.因为 所以B.即使 但是C.虽然 但是D.不仅 而且
【小题2】第⑤段加点词语“推波助澜”在文中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与庙堂和精英相比,“草根”的特点具体表现在:
(1)扎实:处于底层,附着于土地。
(2)____:普通但无所不在。
(3)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根据文意,“草根文化”与中国的渊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下列对“草根精神”的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处于被动地位,就像草一样任风吹拂。
B.为雅文化的存在与发展提供不竭源泉。
C.卑微弱小,但有顽强的生命力。
D.表现个性,提出诉求,宣泄情感,满足欲望。
【小题6】根据文意,分条概括“草根文化”的意义。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大理,一个浅淡之梦

(1)街灯一盏盏亮起来的时候,从大理古城南门沿街往北走,感觉上是向着历史的纵深处走去,向着唐诗和宋词的幽深意境走去。

(2)然而,风中却飘溢出一股咖啡香味了。这是因为不远处就是“洋人街”。“洋人街”正式的名字是护国路。由于街上扎染店、古玩店、大理石工艺品店很多,民族风情浓郁,吸引了大量的外国游客,鳞次栉比的酒吧、咖啡店、茶楼、西餐馆就应运而生了。

(3)一到夜晚,这条街上,霓虹灯闪烁摇曳,美国乡村音乐散散漫漫地飘荡,一种异国情调就浓郁起来。放眼望去,一条窄长的街上排满餐桌,很多金发碧眼的旅游者,坐在露天的餐桌旁,喝酒、聊天、沉思默想,看身着艳丽白族服装的姑娘在人流中时隐时现。

(4)喜欢清静的游客则会坐在咖啡屋、茶楼里。屋内大多光线暗淡,水烟壶、古铜镜、龙头三弦、月琴等老民间器物,摆放得随意而有致。甚至墙上还会挂一双哪位小脚老奶穿过的绣花鞋作为装饰。情调既是完全东方式的,更是地道的古老民间型的。这就和霓虹灯、咖啡味、美国乡村音乐,形成反差,却又有着一种奇妙的和谐。而闲散的氛围,就是它们之间的黏合剂。于是,在小屋的一把竹椅里,大可不必正襟危坐,你歪着身子或者半坐半躺,躲开了繁忙,躲开了焦虑,身心完全松弛下来,就像躲进了古代。

(5)那天,不时啜一口咖啡,我和两位来大理度假的在读女研究生聊起了天。

(6)偶然坐在一张桌几旁的机缘,使我们刚刚认识。

(7)朦胧的烛光,如一个浅淡之梦。我们的话题竟然是从“惆怅”两个字开始的。

(8)两位女孩都直言这只是书本上的字眼,事实上不可能真正产生这样的感受。这种说法让我对两位妙龄女郎顿时心生怜悯。不是吗?一个人的情感体验应该是多姿多彩的——爱、恨、痛苦、绝望、焦躁、寂寞、愉快、欢天喜地、幸福……而惆怅是其中一种最具审美价值的感受。当心中感到惆怅时,是酸?是甜?是快乐?是忧伤?都是,又都不是,很难说清楚那滋味。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一个人,如果没有真正体验过惆怅,那他或她算是白来这世上了,就像他或她没有真正投入地爱过一次一样。

(9)当我说这些话的时候,我发现两位女孩都眼睛亮亮地看着我。而在我们周围,似有若无地萦回缭绕着美国电影《廊桥遗梦》插曲的旋律。我的心竟一下子被惆怅击中了。我遗憾自己不再年轻。

(10)后来我们又聊到了“缘份”。我和她们谈起了曾两度被列入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瑞典诗人托马斯。这位诗人,因中风留下后遗症,右手右腿动作不灵便,改用左手写作,他平日喜欢弹钢琴,也只好改用左手弹。那年他受云南艺术学院之邀到昆明讲学,我恰巧出差在外。我的一位作家朋友却与他有一次晤面。后来这位朋友告诉我,他对托马斯说,能够相见,真是有缘。托马斯就问:何谓“缘”?友人答:在时间的长河里于这一刻,在广袤的世界上于这一处,数十亿人中的两个,不可思议却又实实在在地相逢了,相遇了。这就叫“缘”。当这话被翻译给托马斯后,托马斯感叹道:东方古老的哲学实在是太深奥神秘了。

(11)就像风把花粉随意地送进一朵花蕊,命运恩赐了我一个美丽的夜晚。我们的谈话就这样进行着。连我自己都感到奇怪,在这忙碌而有点物化的时代,我为什么会像一个满怀梦想的少年,大谈特谈着一些仿佛不食人间烟火般的话题?只是在走出洋人街斑驳迷离的灯光霓影时,我才明白,这里,原本就是一个梦想的妊娠所,类似这样的“非关利害”的话题,正好与环境相谐。

(12)像走出一个不愿结束的梦,我几乎是一步一回头。古城温柔的夜风吹拂在脸上,大自然中的风其实跟人的命运非常类似。一粒蒲公英的种子在风中飘飞,完全不知道自己会在什么地方降落。一个人在命运中飘飞,也完全不知道自己最终的归宿。至于在途中,他或她会有什么遭逢,那就由缘而定了。而缘又由命运而定,就像花开花落、云聚云散、雪飘雪化,跟风的疾缓、强弱、冷暖大有关系一样。

(13)被夜风吹拂着的大理古城,多么像一束开放在纷繁的现代生活中的梦幻之花。

【小题1】大理古城风貌的特点可概括为______________ 。
【小题2】第(11)段中“梦想的妊娠所”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对文意理解错误的两项是
A.作者第(1)段中说:“从大理古城南门沿街往北走,感觉上是向着历史的纵深处走去”,是因为大理南门比北门现代化。
B.之所以把护国路称为“洋人路”,是因为那儿有大量的外国游客和应运而生的鳞次栉比的酒吧、咖啡店、西餐馆。
C.“在小屋的一把竹椅里”,在大理古城闲散的氛围中,由于身心放松,远离焦虑,所以觉得“就像躲进了古代”。
D.第(8)段中之所以说“我对两位妙龄女郎顿时心生怜悯”,是因为作者认为她们竟然“没有真正体验过惆怅”。
E.作者认为:他和两位女孩在大理的相遇,与瑞典诗人托马斯在广袤世界的一处的邂逅,以及他与大理古城都是一种缘。
F.我离开的时候觉得自己似乎“走出了一个不愿结束的梦”,“几乎是一步一回头”,是因为对大理古城的留恋。
【小题4】简析第(7)段划线句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5】对作者“惆怅”原因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惆怅”是人在多姿多彩的情感体验中最具有审美价值的一种真切感受。
B.作者为大理的民族风情在浓郁的异国情调的冲击下渐渐失却而感到失落。
C.眼前才貌双全的女孩、耳边缭绕着《廊桥遗梦》插曲的旋律,我顿悟自己不再年轻。
D.因为我走出了一个不愿结束的梦,又要重返忙碌而有点物化的社会环境中去了。
【小题6】从表现手法角度,赏析(12)段中的划线句。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记者:我听说,你的口号是“你们的蓝天我来守护”?

华龙一号:是的。我发起电来,一年的环保效益相当于植树造林大约1.6万公顷。我是烧核燃料的,它的有效成分是铀235,一千克铀235放出的热量是一千克标准煤的270万倍,能减少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排放。

记者:虽然你环保,但是1986年的切尔诺贝利核事故,还有2011年的日本福岛核事故,泄露的都是你们核电站吧。

华龙一号:这个我不否认。核事故发生时,首先要停堆,再把反应推的余热带走,防止堆芯熔化。我运行的三代核电的技术特点是拥有安全系统。如果当时有电,就优先使用“能动应急系统”;如果电全没了,我体内的大水箱靠重力,利用自然循环也能把堆芯的余然排出。我全身上下的主要关键设备全都采用已经实现国产化的装备制造技术。我的“中国芯”——177堆芯设计,能够容纳177组燃料组件,比传统燃料组件多。这不仅使发电功率提升10%,也降低了堆芯功率度,提高安全性。我手握的专利证书超过700个,软件著作权超过100项。我

让咱们国家成了继美国、法国、俄罗斯之后又一个具有自主三代核电技术的国家。

(摘编自央广网《超级核电“华龙一号”》)

材料二:

德国用电总量中有1/4来自核电,且从未出现过核泄漏问题,但在全国多数民众的反对之下,德国将于2022年成为首个不再使用核能的主要工业国家。

哈瑙核工厂设计安全程度达到了抗地震、抗飞机坠毁的地步,但尚未投入生产业就被放弃了,但最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是,中国想把这个核工厂买下来,德国竟然不卖。其原因是,他们认为,既然核能耍不得,就不能把它出口到其他国家。德国民众对核能的反时,除了对其后果的担忧之外,和高昂的维护费用也有很大关系。为了确保核电站安全运转,德国每年需要最多5000万欧元(大约4亿人民币)的维护费用。

(摘编自吕西群《德国为啥放弃核电和转基因》)

材料三:

日本民众认为,福岛核事故的祸根不是天灾“海啸”和“地震”,而是“人祸”。东电公司一直抱着“核电站是安全的”的侥幸心理,强力反对执行新的安全标准,并得到了日本核安全监管机构即原子能安全保安院(NISA)的默许。这一教训足以引起我国核电产业界和监管部门高度重视。国家核安全监管部门肩负着核安全的国家责任,要切实履行“安全至上”的监管责任、切实提高核电监督检查能力,确保安全评审不受任何来自经济部门、企业商业利益、地方政府的影响和干扰,确保重要安全事项的真实性。

(摘编自财新网《核电,还有太多事无法控制》)

材料四:

“有了‘华龙一号’,中国核电走出去将从‘借船出海’走向‘造船出海’,于国、于民、于能源发展,都有重大意义。”很多发展中国家资金不足,中国的外汇储备比较充足,可以采取“产业+金融”的模式,更好地支持中国核电走出去。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局长吴新雄在评审会上说,“作为中国核电走出去的重要品牌,‘华龙一号’要全方位参与国际竞争。”

会议还对“华龙一号”提出六点要求:一是坚定走核电自主创新的道路。二是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切实把好审美关口。三是充分吸纳合理意见,优化完善“华龙一号”设计,确保万无一失的安全目标。四是抓紧关键设备的研制,推进设备国产化。五是坚持融合的道路。六是依托“华龙一号”,加速我国核电“走出去”。

(摘编自新华网《“华龙一号”通过国家权威评审目标示范工程具备开工条件》)

【小题1】下列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指出“华龙一号”使用的是不用电的非能动系统,这也使得中国进入自主三代核电技术的先进国家之列。
B.材料二反映德国电力的重要之一就是核能,而其核技术也比较先进,但为了安全,民众仍反对核能。
C.材料三指出东电公司心存侥幸和日本原子能安全保安院监管不严是造成日本福岛核事故的主要因素。
D.材料四表明中国核电重要品牌“华龙一号”将全方位参与国际竞争,这一举措于国于民意义重大。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关键设备前面国产化的“华龙一号”大获成功,这坚定了我们走核电自主创新道路的信心,也证明了我国走绿色发展道路的决心。
B.德国民众反对使用核电,日本民众追究东电公司的责任,可见,“不安全”是国际社会对核电应用的主流观点,中国也应充分接纳合理的不同意见。
C.德国人拒绝将哈瑙核电站卖给中国,中国却致力于让核电走出国门,这说明,德国在核问题上的安全意识更强,而中国更愿意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
D.“华龙一号”令中国核电走上“智造”之路,这是中国制造产业飞跃进步的又一例证,既有利于改善民众生活,又提升国家综合实力。
E.四则材料中既有“华龙一号”的相关报道,又有核电的有关文献,从生产设计。意识理念、战略部署等方面呈现了中国核电发展的现状。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我国核电走出去有哪些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