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杨振宁:合璧中西科学文化的骄子(节选)
杨振宁1948年获得博士学位。1949年,他到了普林斯顿高等学术研究所从事科学研究,一干就是17年。在这里,他创造了他一生中最为辉煌的科学成就。主要有:1954年,杨振宁和米耳其共同发表了被称为“杨振宁——米耳其规范场论”的非阿尔贝规范场的理论,被世界物理学家们公认是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结构之一。1956年,杨振宁和李政道一起,提出了“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恒定律”,次年经吴健雄教授的实验证实。他们两人由此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其后,杨振宁还在统计物理学的伊辛模型、相变理论等方面取得了一串串光辉夺目的科学成就。杨振宁完全可以当之无愧地称为当今健在的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
作为一个世界瞩目的科学家,人们都关注着他成功的原因。
抓住机遇,追随名师。杨振宁自己曾这样感慨过:“我回想一下我念物理,做研究工作,做教师的经验,我觉得我是非常非常幸运的。在绝大多数和我同年岁的人都有着种种困难和遭遇的时候,我却有很好的老师,很好的合作者,很好的学生。而且在物理学界以外有很多很多的朋友。”①这是杨振宁平实而谦虚的总结。
的确,杨振宁家学渊源,他是幸运的;就读西南联大阶段,虽国难当头,但因此接受了中国许多最著名的学者授业解惑。这些教授时至今日都还是中国科学界、知识界的风流人物。名教授所站位置在巅峰之上,也就给杨振宁带来了高起点。他一生的研究内容、研究风格好作风始终没有偏离他在西南联大时所形成好确立的方向。当他赴美留学后,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场不在美国,因此,大量的各国科学家流向美国。杨振宁直接在这些誉满全球的大师的麾下,周围又有一批优秀的青年共同学习,确是幸运之至。
中国有句古话:“名师出高徒。”名师之所以能对高徒起指点作用,就在于名师的指导可以使年轻人在攀登科学高峰时缩短路途。因为名师是站在科学发展最前沿,他们能随时了解变化着的科学研究的新形势并能掌握研究的新方向。同时名师能及时地掌握该学科领域中新的情报信息,做出前瞻性的预测,对相邻的学科关系也看得清楚。
然而,杨振宁并非简单地面对机遇,从杨振宁的人生经历中,我们可看到他孜孜不倦、奋力追求的历程。这种事例在杨振宁的一生中是屡见不鲜的。因此,良好的机遇和环境,好的老师,杨振宁都靠自己去把握,去争取。与其说杨振宁碰上了好机遇,不如说杨振宁争取和抓住了好机遇。抓住机遇,追随名师,这才是杨振宁成为幸运儿的重要原因。
扬长避短。杨振宁走上理论物理的研究之路,并不是他的初衷。他赴美时念念不忘中国的实验物理基础太薄弱,想要在这方面多学一点儿,以报效祖国。事实上,他的特长并不在实验室。在艾尔逊实验室的两年里,他的动手能力捉襟见肘,暴露了他这方面的不足,被同事们传为笑谈。在泰勒教授的指引下,他才开始反思自己,正确评价自己,正确把握自己。时至今日,杨振宁对那段历史性的转折仍不能忘怀。当时那种决定使他如释重负,其实是他找到了真正的自我,再没有心理上的负重感。一个被大家关注的学科,一个被炒得火热的课题,实际上并不一定就有自己的优势。把握自己正是把握未来,未来也许就在自己手中。
杨振宁:合璧中西科学文化的骄子阅读答案
一次在中国科技大学讲学时,杨振宁这样谈到这个转折:“我在实验物理方面不如人家,但是在学习理论物理方面因为基础好,读得也比较好。到学校两年之后,我写了两篇理论文章。泰勒教授就找我谈,让我去搞理论研究,把文章作为学位论文。当时,我对老师要我放弃实验物理非常失望。过了两天,我考虑了自己的具体条件,感到自己确实不能做好一个很好的实验物理学家,因此思想搞通了,就高高兴兴地请泰勒教授当我的导师,专心从事理论研究。两个月以后,我就得到了博士学位。我讲这段经历的意思是:选择专业的决心,应该随着自己的了解而变动。如果当时我不离开实验物理,那么也不可能有今天的收获!”②
中西合璧。杨振宁还这样总结他获得成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我的读书经验大部分在中国,研究经验大部分在美国,汲取了两种不同教育方式的好的地方……”他从他的切身体会中,从他对中西方教育体制、培养人才的方式的观察和反思中,总结了中西方的不同点。
从教学方法看,中国的传统教育方法是让学生啃大量的书本,做大量的习题,学生学习很刻苦,基础打得比较扎实。这是一种按部就班的方法。而西方(尤其是美国)的孩子,基础训练显然不如中国学生扎实,学生的知识体系也漏洞百出,正确和谬误纠缠在一起。但教师鼓励学生提问,鼓励学生大胆怀疑,学生们也热衷于讨论和辩论,在讨论和辩论中迅速剔除自己知识体系中的谬误,从而得到长足的进步。这是一种跳跃式的学习方法。
从研究方法看,中国教育的研究方法比较注重演绎法,即从一般到个别的研究方法。从物理学来说,是从数学推演到物理的方法。到达美国后,杨振宁从费米、泰勒等导师处,又学到了另一种研究方法,这就是归纳法,即从个别到一般的研究方法。从物理学来说,是从物理现象引导出数学表示的方法。杨振宁还特别体会到,研究问题从物理现象、物理事实出发,能使物理研究不至于从理论到理论、从书本到书本,不至于陷入形式主义和教条主义的泥潭,易使物理研究充满朝气蓬勃的活力。
许多年后,杨振宁回忆这些经历时说:“我在芝加哥大学念了两年半,得到了博士学位。回想起来,确实学到了很多东西:不仅是一般书本上的知识,尤其重要的是方法与方向。刚才已提到过方法了:归纳法。方向呢?通过当时芝加哥大学研究的气氛,我接触到一些最能有发展的研究方向。我常常想,我是很幸运的,在西南联大,我打下了扎实的根基,学会了推演法;到芝加哥大学又受到了新的启发,学到了归纳法,掌握了一些新的研究方向。在这两个学校受的教育,对我后来的工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③杨振宁既掌握了中国传统的学习、研究方法,又掌握了与中国传统不一样的西方的学习、研究方法,他巧妙地结合应用了这两种方法,使这两种方法互为补充,取长补短,成为他日后能在科学事业上取得重大成就的重要原因。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第一段介绍杨振宁在非阿尔贝规范场的理论、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恒定律以及统计物理学的伊辛模型、相变理论等方面科学成就,是为后文揭示他成功的原因张本。
B.引用中国古话:“名师出高徒”一句的目的是说,无论是谁只有经过名师的指点,才能取得非凡的成就;或者说,只要经过名师的指点,就能取得非凡的成就。
C.杨振宁从他的切身体会中,从他对中西方教育体制、培养人才的方式的观察和反思中,总结了中西方的不同点:读书经验在中国,研究经验在美国。
D.传记的结尾写道: 杨振宁既掌握了中国传统的学习、研究方法,又掌握了与中国传统不一样的西方的学习、研究方法,他巧妙地结合应用了这两种方法,使这两种方法互为补充,取长补短,成为他日后能在科学事业上取得重大成就的重要原因。既总结全文,又扣住了标题。
E. 这段传记采用总分结构方法,从不同方面介绍了传主科学事业成功的原因;大量运用语言描写方法,塑造传主的形象;在叙述中夹以议论,使作者的情感倾向更为明朗。
【小题2】杨振宁取得事业的成功,除主观原因外还有哪些客观原因?请简要分析。
【小题3】文中三处划线句,都是杨振宁说的话,这样的大段直接引用,对塑造传主形象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3-15 12:02:0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说腊梅
王祥夫
北方没有梅花,要看梅花只好到公园或去面对让龚自珍生气的梅桩盆景,盆景梅花毕竟是盆景,一个人面对一盆梅花,不知是人在那里孤芳自赏还是梅在孤芳自赏?反过来说一句,真不知孤芳自赏的是人还是梅?梅花的香,细究起来,之所以让人觉着特别的香,问题在于这时候除了梅花确实还没有其他的花,既无花,何谈香哉?所以梅的香是只此一家。梅花中,我最喜欢的是白梅,当然最好是绿萼,开起来让人觉着有无限的春意在里边。朱砂梅固然好,但是太热闹,太热闹的东西我总是不太喜欢,但想起《红楼梦》中宝琴抱的那一大枝红梅,却又让人觉着好,红梅要衬着白雪才好看,但白梅亦要雪来衬着才更妙。王安石的诗: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写的就是白梅,而字面上没一个白字,真是妙哉。梅与雪一色,浑然难辨,当然只能靠香气来感觉梅在雪中的傲然存在。传说中袁中郎儿歌《雪》的那首诗我也喜欢:一片两片三四片,四片五片六七片,七片八片十来片,飞入梅花都不见。也只能是写白梅。多么好的境界,那该是多么密急的雪,直飞到一大片的白梅里去。
身在北方,看雪的机会太多,但看梅就只能对着盆梅想象江南的香雪海。今年去了一趟南京,是专门去看梅,却上了新闻媒体的当,电视画面上的梅已经是开得纷纷扬扬,但现实中的梅花却还没怎么开,要说开也只是星星点点,无论红梅还是白梅都还是满树满枝的花骨朵,倒是腊梅正开得好,腊梅真是香,离老远就能让人闻到,远远的,远远的就香过来。北方没有腊梅,远远地闻过香后,然后过去细看,却让人吃一惊。腊梅当然是黄的,颜色像是有几分透明,像是受了冻。让人吃惊的是腊梅的花瓣是十多瓣儿,分两三层,花瓣儿是尖锐的三角。这忽然让我想到了宋徽宗的《腊梅山禽》图,当初看这幅画,心里还觉得十分不解,萱草和腊梅在一起开花可以让人理解,艺术既不是自然中物,时序自然可以被打破。但让我感到奇怪的是徽宗笔下的腊梅怎么会是那么多瓣儿,重瓣儿梅可以多瓣儿,重重叠叠十多层都可以,但梅花的花瓣儿怎么会是尖锐的三角?当时还觉得是徽宗的笔误。殊不知却是自己的不对。艺术家的徽宗向来是重写生也提倡写生,关于孔雀升阶先举哪条腿已成艺坛佳话。看了南京的腊梅才知道徽宗的创作态度真是极其严谨。艺术从来都离不了想象,但从来都不能只靠想象来完成。
我很喜欢作家汪曾祺的那篇写他故乡花木的随笔,他说他的故乡有一树老腊梅,年年腊梅要开花的时候他会爬到树上去摘一些下来,给家中的女眷戴。而且说到腊梅中的“狗心梅”和“檀心梅”,我在南京看到的腊梅花便是檀心梅,花心着深紫色。当时摘了满把放在衣服口袋里,到第二天还在香。从南京到扬州,瘦西湖两边的腊梅也黄黄的刚刚正开,远远的香气拂然而至,让人顾不得和年轻的船娘说话。
看了腊梅,想想自己最初看徽宗的《腊梅山禽》图时对徽宗的不满,真是让人惭愧,艺术要的是认真,做人做事也要的是认真,自己没有见过的东西最好要亲自看看才好,“艺术”二字首先是要从眼上过然后再从心上来,做人做事也如此,先要从眼上过,再从心上来。这倒是去南京看梅花最大的收获。至于满坑满谷的梅花的那种气势倒在其次了。几百株几千株的梅花一齐开放如雪如海,当然让人感动,但要领略梅之真韵,还要一株一枝一朵地细细看来,不细看,只远远一望,岂能知道腊梅为何物,这样看,恐怕是到死不知腊梅。
〔选自《五十年花地精品选》(散文卷上)〕
【小题1】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引用王安石的诗与袁中郎的儿歌,写出了作者心中对白梅的喜爱,也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意味和文学性。
B.作者介绍宋徽宗的《腊梅山禽》图,其目的是为了证明“艺术不是自然中物,时序自然可以被打破”的观点。
C.作者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以腊梅为切入点,着眼于艺术和做人做事的态度和原则,充分体现了散文的特性。
D.文章以议论为主,兼顾记叙、描写和抒情;语言质朴,意味隽永,如开头写道“一个人面对一盆梅花,不知是人在那里孤芳自赏还是梅在孤芳自赏”。
【小题2】作者为什么说“红梅要衬着白雪才好看,但白梅亦要雪来衬着才更妙”?请作简要分析。
【小题3】文章题名“说腊梅”,为何在第一段花了很多笔墨写白梅呢?请你从文章构思和主旨两方面来谈谈这样安排的作用。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隐瞒

石磊

中午时分,忽然,一辆宝马名车停在我的铺门口,下来一位四十多岁的贵妇人。这人我认识,住在我的楼上,叫尚海英。海英一进来就对我说:“老王,我想为我妈镶一口牙,好的牙多少钱?差的又是多少?”

“海英,好的牙有五千多,也有六千多的,那差的一两百元。”我回答海英说。

“老王,你看这样行吗?我想给我妈镶一两百元的,你当她的面说是五千多元的。”海英对我说。

我看了看海英,非常不解地问:“海英,你家有的是钱,干吗这样做?”

“老王,你又不是不知道,我妈已六十多岁,镶那么好的牙干吗?说不定,镶上不几天她就……”

海英后面的话没有说出来,但我知道她后面想说的是什么话。我用有点鄙视的眼光看了她一眼,很不情愿地说:“好……好吧!”

“老王,就这么说,咱们是好邻居,你可得替我隐瞒。下午,我带她来做牙模。”海英说完就走了。

海英走了不久,住在我楼下的夏玉莹骑着一辆单车来了。玉莹笑着问我说:“王医生,我想为我妈镶一口牙。我妈这人真是的,怎么叫她,她都不来。好的牙多少钱?最差的又多少钱?”

我看了看玉莹心想,你也和海英一样?但我转念一想,玉莹一家不容易,夫妻都是小学教师,两个儿子都在读大学。于是,我还是很和气地说:“林老师,好的有五千多元,差的有一百来元。”

“王医生,我妈为我们操劳了一辈子,每次看到她吃东西,我的心里很不是滋味。你帮我镶一口最好的牙给她吧,我妈很心疼钱,但你得跟她说是一百来元的,要不,她肯定不镶。”玉莹十分认真地对我说。

我听到玉莹这话,内心很是感动,但故意用海英的话对她说:“林老师,你妈不都七十多岁了吗,镶那么好的干吗?说不定,镶上不几天她就……”

玉莹用惊讶的目光看着我,不满地说:“王医生,你怎么说这话?”

我知道我说错了,歉意地对她说:“夏老师,我是跟你开玩笑的。”

玉莹走时,又郑重对我说:“王医生,这事就拜托你了,千万别让我妈知道。她要是知道了,她是不会来的。”

真是无巧不成书。几天后,尚海英带着妈妈来了,夏玉莹也带着妈妈来了。尚海英的妈妈叫她尚妈妈,夏玉莹的妈妈叫她夏妈妈。因为是同一栋楼,彼此都认识。尚妈妈问夏妈妈:“大姐,你镶多少钱的牙?”

“我……我……我……本来不想镶牙,都七十多了,还镶什么牙,可玉莹就是不肯。”夏妈妈回答说。

“我是问你镶多少钱的?”尚妈妈又问了她一句。

“一……一百多块的就行了,都这把年纪了。”夏妈妈有点不好意思地回答说,她不是钱少不好意思,是怕媳妇在他们的面前没有面子。

“什么?一百多块的?一百多块的还不跟纸糊的一样,我的儿媳妇就给我镶五千多的!”尚妈妈颇为得意地说。

海英有点用质问的口气,对玉莹说:“夏老师,你怎么给夏妈妈镶这种牙,你要是没钱,跟我说一声。老王,你说是不是?”

海英的话,我装着没有听见。玉莹理了理刘海,有点尴尬地说:“将、将就一下吧。”

我自言自语说了一句:“真作假时假作真。”

海英婆媳走了,夏妈妈却安慰儿媳说:“莹,她们的话,你别往心里去。她家有的是钱,咱们一百元要相当她们的五十万元。”

我想了很久,也不知道对她们婆媳说什么好。我精神十分集中,想把这口牙镶好,不然,我就对不起玉莹的那份孝心。

一个星期后的中午,天下着雨,我在房里休息。尚妈妈和夏妈妈到我家来跟我的妈妈聊天。聊来聊去,她们聊起了牙。尚妈妈问夏妈妈说:“大姐,你的牙好使吗?”

“哎呀,我的牙好得很,跟年轻时的牙齿一样。”夏妈妈喜形于色地说。

“这就怪了,你一百多块的牙那么好,我五千多元的牙却差得很。会不会给小王搞错了?”尚妈妈有点怀疑地说。

“让我给你看一看就知道了。”妈妈对尚妈妈说。

妈妈一看到尚妈妈那口牙,就肯定地说:“错了,这牙是便宜的牙。”妈妈说完又对夏妈妈说:“你的牙,我也看一下吧。”妈妈一看到夏妈妈的牙又说:“你这口牙可是好牙,搞错了,搞错了。”

妈妈走进我的房里,把我叫了出来,当着她们的面质问我:“她们的牙是怎么回事,会不会搞错了?”

我本想为她们继续隐瞒,现在看来,不说出实情不行了。于是,我只好把真相告诉她们。

三位老人听后,都十分吃惊。

(选自2014年第3期《北京文学》)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以朴实的语言叙述了两个儿媳妇各为自己的婆婆镶牙的故事,反映了当前的一些社会现象。
B.小说善于通过人物语言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虽然海英和玉莹的言语有些地方是相似的,但表达的内心情感却完全不同。
C.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印证了“真是无巧不成书”这句话,文中的几次巧合,增加了小说情节的真实性,使故事情节顺理成章。
D.“我”本想替海英和玉莹永久地保存秘密的,但妈妈当着两位老人的面质问“我”原因,“我”只好违背着自己的良心说出了真相。
【小题2】小说中的“我”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概括。
【小题3】小说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请找出并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新时代:富而好礼,强而有义

中国实现由富到强的巨大转变,为实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基础。中国的富强得益于文化的强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最强有力的支撑。富而好礼、强而有义,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质,不仅是古人治国理政经验智慧的历史总结,一直以来维系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也彰显了新时代中国展现在世人面前的新气象和新风貌,与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礼义之邦的大国君子形象一脉相承。

早在春秋之际,我国古人就注意到了国家在实现富强之后接下来该怎么办的问题,并提供了可资镜鉴的解决之道。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一直以来强调的“富而好礼”“强而有义”的宝贵思想。 据《论语》记载,子路曾经向老师孔子请教“富而无骄”如何?孔子回答说,已经很不错了,但要是能 做到“富而好礼”就更好。这与孔子回答其另一弟子冉有之问“既富矣,又何加焉",而告诉他要“教之”的道理相辅相成。国家在富庶之后该怎么办,古人以其独特的经验智慧给出了“教之”的方案。 所谓教之,即以礼教之或教之以礼,即按照礼的规范和要求上至治国理政、平定天下,下至日新其 德、修身齐家,从而在整个社会上形成一个良好风气。

在古人看来,“富而无骄”虽然可堪称道,但仍不过是一种被动的不作为,亦可说是没有责任和 担当意识,久而久之必然会流于为富不仁。“富而好礼”则展现了一种积极主动的有为精神,更能 彰显自身的道德自觉和追求,对整个社会和国家良好风气的塑造和维系大有裨益。“以礼示之,天 下国家可得而正也”,如果不依照礼的要求治理国家,就好比盲人失去搀扶,在黑暗中寻找东西,必 然不知所措、事与愿违。中国在国际事务中践行的外交原则和行为,无不折射着一个富而有礼的 国家的风度和涵养。

除了 “礼”,作为国之四维,“义”也是古人治国理政所主张和恪守的一个重要原则。“强而有义”就是从伦理角度对一个强大起来的国家提出的道德引领和规范,“强”既不是“宽柔以教,不报 无道”的南方之强——过于追求隐忍、包容,也不是“衽金革,死而不厌”的北方之强 —— 崇尚勇力、果敢,而是孔子推崇的“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的君子之强。“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指的是把义作为立身之本,依礼而行事。立身之本亦可化为治国之道。能做到“强而有义”的君子之强的国家,必然不会忘记和改变自身抱有的信念和使命,而会恪守德义的初心,坚定不移地按照道义的要求循礼而动,通过践行道义而最终实现其理想追求。这也就是“勤于道义,则刚健而日新”的道 理所在。中国已经向世界庄严承诺,“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这就是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国一贯坚守“强而有义”信念的真实流露。

(节选自《中国青年报》2018年4月16日第2版)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富而好礼、强而有义维系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历代都彰显出新气象和新风貌。
B.我国在春秋之际就明确提出了国家在实现富强之后怎么办的可资镜鉴的解决之道。
C.教之以礼是关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事情,能促进社会良好风气的形成。
D.“勤于道义,则刚健而日新”,这是新时代背景下中国人一贯坚守的治国理政信念。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文论述了中国新时代富而好礼、强而有义与五千年文明一脉相承。
B.第二段引述孔子的话旨在论述国家富起来之后“礼”的重要性。
C.文中“盲人失去搀扶”的比喻从反面阐明中国外交的风度与涵养。
D.末段否定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两个极端为的是凸显对君子之强的推崇。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富而好礼、强而有义的传统文化必将为实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奠定精神基础。
B.“富而无骄”缺乏责任和担当意识,久而久之就会为富不仁,这是孔子也是作者所抨击的。
C.与“富而好礼”一样,“强而有义”同样展现了一种积极主动的有为精神道义担当。
D.循礼而动,依义而行,从而维护世界和平与国际秩序,会是中国对于人类的文化贡献。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哭泣的昆虫
徐鲁
法国作家法布尔的一生,是为昆虫的一生。他活着的时候,他饱尝生活的贫困和来自人世间的歧视与偏见的滋味,而唯一能够给他带来温暖与安慰的,是他所钟情的昆虫世界。
法布尔出生在法国南部阿韦龙省圣雷翁村的一个农家,贫穷的乡村生活并没有给他的幼年送来玫瑰花,可是,慷慨无私的大自然,却给这个天真的纯朴的孩于送来了鸟巢、蘑菇、蟋蟀,以及白鹅、牛犊和绵羊等等。他小时候对花草虫鸟一直有着极大的好奇心。当他一心惦记着一只小鸟的时候,他往往是非要亲眼看见鸟巢、鸟蛋和大张着小黄嘴的鸟娃娃不可,说什么也得看。
整个中学阶段,小法布尔家因为生计所迫,几次迁居,飘泊不定。15岁那年,他报考一所师范学校被正式录取。毕业后,他进入一所中学当上了一名教师。
有一次,他带学生上户外几何课,课间休息时,他在一堆石头上突然发现了一个精巧蜂窝。仿佛是电光一闪似的,他自幼年起就十分感兴趣的,而且一直保留在心灵中的那个昆虫生活的一角,一下子被照亮了!
那一瞬间,他觉得,自己的“虫心”就像一窝正在晒着太阳、睡着午觉的小山鹑,被一位偶尔走过的行人一下子给惊醒了,纷纷张开了晶亮的超羽。他下定决心,要做一个为昆虫书写传记和生命史的人。他觉得,他从小时候筑开始憧憬的,“可以用尊姓大名,向田野大舞台上成百上千的演员们,向田边小道旁或成百上千冲我们张开笑脸的小花们,热情致意”的时候,已经来临了。
这一年,他还不到20岁。
他知道,要想实现这个理想,必须先把自己当作昆虫中的某一种,在十分冷酷和相当复杂的生存环境中抗争、奋斗,就像他写到过的蝉儿,要想获得阳光下的欢乐,必须首先忍受黑暗的地底下的苦工和劳役。
在漫长的教师生涯中,法布尔坚持自修,直到取得了自然科学博士学位。同时,他利用所有业余时问,一丝不苟地进行动植物观察记录,废寝忘食地致力于发现和揭示昆虫的生存真相。
某些“科班出身”的生物学权威对他怀有偏见,使他在人世间缺少知音,但他可以向他
的昆虫们倾诉衷肠。
他写道:“我亲爱的虫子们,一旦你们因为做不出被人称道的事而说服不了那群财大气粗的人,我就会出来说话,会这样告诉他们:你们剖开虫子的肚子,我却是活着研究它们;你们把虫子当作令人恐惧或令人怜悯的东西,而我却让人们能够爱它;你们是在一种扭、拽、切、剁的车间里操作,我却是在蓝天之下,听着蜂鸣音乐从事观察……你们倾心关注的是死亡,我悉心观察的是生命……”
1879年法布尔的《昆虫记》第一卷问世。他把第一篇颂歌,献给了一种许多人也许没有什么好感的昆虫——食粪虫。他沿用古埃及人对这种昆虫的尊称,称之为“圣甲虫”。
他怀着对渺小生命的充分尊重与热爱,去描写昆虫世界,去发现那些神奇、美妙的生命的奥秘,去赞美和讴歌那些仁义、高尚的生命的尊严与含义。他相信,无论是在黑夜中的草丛里,还是在雨水之后的泥土下,都闪烁着奇异的人性的光芒。
他观察到,一只蝉儿,从小小的蝉卵到幼虫发育成熟,要在黑暗的地底下生活四年时间。而它破土而出,爬到绿树上高歌的时间,却只有短短的五个星期。
在秋夜的月光下,他悉心倾听那情趣盎然的“荒石园”里的蟋蟀的音乐会……
1915年11月,严冬即将来临的时候,离他92岁生日只差一个月了,这位终生与昆虫为伴,并且以昆虫为琴弦拔响了人类命运的颤音的巨人,安然而逝。
他死的时候,在他亲手建造起来的一座昆虫们的乐园——“花石园”里,那些尚未冬眠的昆虫,都在黑暗的角落里哭泣。它们用各自生命的鞘翘,为它们这位共同的老朋友合奏了一支安魂的乐曲。
(《散文选刊》2009年第10期,有删改)
【小题1】开头一句在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小题2】“我亲爱的虫子们……我悉心观察的是生命……”这段话蕴含着法布尔怎样的情感?(4分)
【小题3】“他相信,无论是在黑暗中的草丛里,还是在雨水之后的泥土下,都闪烁着奇异的人性的光芒”一句中,“奇异的人性的光芒”具体指什么?(4分)
【小题4】为什么文章纪念法布尔却以“哭泣的昆虫”为题目?请谈谈你的理解。(6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记者:最近媒体对你的《<论语>心得》和《<庄子>心得》争论很多,有人说你把国学经典讲得出神入化,有人认为你误读了经典,你怎么看这些争论?  
于丹:这些争议,关系到我们究竟怎么看文化,文化是狭义、静态的,还是广义、动态的。在我看来,文化首先是一种生态,在《周易》中文化的意义是“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就是观察世间百态、人间万象,最后进入每个人的内心世界。所以文化是流动、生长的形态,重要的是“文而化之”。过去很多文化人,著作等身,但他的生命境界远没达到“化”境,比如苛刻、斤斤计较、不通达透彻,这都是“文而不化”。
另外,文化是个“金字塔”,越到塔尖越是精英化,但它的研究是“藏之名山,传之后世”,精英研究肯定是必需的,但绝不是文化的全部。金字塔越往基座走就越是草根。我个人有个理解,民主这个词不是政治的专有名词,更重要的,民主在于文化权利。难道经典仅仅是精英的特权吗?我认为,经典是大众的文化权利。过去我们把经典供奉得太高,以至于让大众去膜拜。
记者:所以你的《<论语>心得》是面向草根的?
于丹:经典在塔尖上的价值已被历朝历代证明过了,我想提出一个新命题:在金字塔的基座上我们还有一个陌生的证明的可能吗?我们不再以研究者、膜拜者的心理去证明那个塔尖,而是让经典进入大众生活。我所做的尝试是文化普及的意义,跟精英研究不在一个逻辑层面。
过去,我们文化中有种不良的东西,就是简单的二分法、一元论,凡事非此即彼、非对即错。其实文化选择是多选的啊,塔尖上的精英文化、塔基上的草根文化、生生不息的大众文化,所有文化熔铸一体,越多元越健康,文化是需要一种胸怀去建设的。“如果说我跟孔子的原意不同,那么欢迎每个人心有所得。”
记者:作为一个不是古典文化专家的人,解读《论语》,你认为精准性是不是必要的东西?
于丹:我首先要特别严肃地澄清一个概念,我做的从来不是经典的解读,我做的就是心得,我从没出过《论语解读》或《庄子解读》。我是一个传媒研究者,并不是古典文化有话语权的经典研究专家,但我所了解的古典文学知识,在我和大众沟通时,我想,它应该是相对够的。
之所以选择“心得”方式,就是从不追究解释的精准性,从不做字句的训诂,而是做意义的阐释。训诂学、音韵学这些东西人民大众了解吗?大众需要了解吗?“心得”就是“一心所得”,是在外延、感悟上的一种延伸,我不做内涵上的解释,这里无所谓什么是本意。
记者:很多观众仍会把你的心得看做是孔子和庄子的本意,对此你怎么看? 
于丹:我出的两本书后面都附了原文,是我对出版社提的要求,读者看了前面之后,自己有什么想法,翻原文再想一想。我想做的就是一个导读,我想告诉大家读完经典的效果;在心灵上我们可以这么快乐、豁达,这不好吗?“无非是以一种快乐心情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
每个人都不要希望从别人那里得到标准答案,你可以进行自己的延伸和感悟。我希望提供的是一个方式,而不是结论,提供的是一个起点,而不是终点。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访谈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记者针对有人认为于丹的《<论语>心得》讲得出神人化,而《<庄子>心得》误读了经典的争论,对于丹进行了专题采访。
B.于丹面对媒体对她的“心得”的争议,非常冷静,她以如何看待文化的标准来阐述自己的“心得”,强调“文而化之”的流动、生长的生态文化观点。
C.“如果说我跟孔子的原意不同,那么欢迎每个人心有所得”的言外之意是:不要把矛头对准我于丹,希望大家都能够走进《论语》,有所感悟,有所收获。
D.“我所做的尝试是文化普及的意义,跟精英研究不在一个逻辑层面”是于丹对“文而不化”的“文化人”的委婉批评,是对自己观点和做法的肯定。
E.于丹采用了避重就轻的策略,从如何看待文化、如何认识经典等方面,比较巧妙、机智地回答了记者的提问,令人叹服不已。
【小题2】记者从四个方面(角度)对于丹进行了深入访谈,请简要概括。(每个方面15字以内)
【小题3】第三段中有“金字塔越往基座走就越是草根”一句,结合前文,谈谈用“金字塔”和“草根”来表达有什么含义。
【小题4】本文结尾说:“我希望提供的是一个方式……而不是终点。”请联系文中提到的“准确性”和“本意”问题,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