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部《战争与和平》,草婴翻译了6年。他一生追求像原著一样的艺术标准,翻译作品始终遵从六道工序:研读原著、译文、读译文、请人朗读、交编审、打磨求“神韵”。连环画泰斗贺友直的作品被称为“把故事画活了”,生前却自称是个“大匠人”,“蜗居”闹市数十年,每日挥毫不止,在中国传统线描中融入西画写实造型方法,将线描艺术推向高峰。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独具匠心,终而造诣精深,成其大器。

匠心之道,看似无着处,实则有迹可循。有一本叫《匠人精神》的书,这样讲成为一流工匠的“守破离”:跟着师傅修业谓之“守”,在传承中加入自己想法谓之“破”,开创自己新境界谓之“离”。由此我们也可以引申为各行业的匠心之道:守,以理想为基,久久为功而不改初衷,精益求精而臻于至善;破,以思考为底,无思考则无变化,无变化则始终是老样子,学而思才能“芳林新叶催陈叶”;离,以创新为核,有非同寻常的构想,方能“人无我有,人有我强”。草婴、贺友直等的艺术造诣,可说是对此的生动诠释。善于“守破离”,何愁不能有所创造,有所成就?

守,意味着长久等待和超常吃苦。当年,法拉第要弟子每天记录实验结果,弟子觉得这事枯燥乏味没意义,不久就走了。后来,法拉第因电磁学方面的重大发现而获得殊荣,面对一事无成又找上门来的弟子,他说自己不过是把弟子认为没意义的事坚持了10年,在记下数千个“NO”之后,终于写下了一个“YES”。今天,有的研究者缺少坐“十年冷板凳”的决心和毅力,耐不了寂寞,稳不住心神。有的人在立项资助“诱惑”下,频繁转换科研“频道”,甲地优惠到甲地,乙地优惠又跑回乙地。心上长草“守不住”,飘移不定,又如何能把一件事干到极致?

破,意味着在突破和完善中超越。齐白石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这是要后人不能止步于临摹,而要学其神韵善突破。一种现象存在已久,学某某而安于做“小某某”或“小小某某”。如同“受过训练的跳蚤”,即使盖板已拿掉,也不会越过原有高度。没有“破”,“守”则成墨守成规,“离”则无从谈起。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前人技艺再高,也终究有局限性。小疑小进,大疑大进。扬前人所长而补其短,方能在推陈出新中别开生面。

离,意味着在颠覆成见中寻求新发现。当年,女科学家麦克林托克发现“跳跃基因”。因其“离经叛道”,同行骂她疯了。多年后,其成果才得到承认,她也因此获诺贝尔奖。“破”属于推陈出新,是横向进步;“离”属于颠覆性创新,是纵向进步。历史的高峰永无止境,“不日新者必日退”。多些颠覆性创新,才会有一个又一个“山外山、峰有峰”。对新发现应先察而勿先骂,宽容“离经叛道”,激励“异想天开”,为颠覆性创新批量出现营造优良土壤。

“技可进乎道,艺可通乎神。”匠心是精雕细刻和精益求精之心,是追求卓越不断超越之心,是破除成见不断创新之心。匠心之道贵在“守破离”。

(摘编自刘根生《匠心之道“守破离”》)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草婴是一个能守住匠心的翻译家,严格遵从翻译的工序,一生都追求艺术的高标准。
B.贺友直造诣精深,既有对中国传统线描的坚守,也融入了西画写实的元素,实现突破。
C.今天的研究者缺乏匠心精神,频繁转换研究阵地获取立项资助,因此造诣不深。
D.对待新发现,我们应持一种宽容的态度,这有助于获得大量的创新性成果。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引用草婴和贺友直两个正面的事例引出本文论述的话题,匠心之道。
B.文章第二段明确了匠心之道的内涵,接下来的文段从“守”“破”“离”三个角度层层深入展开论证。
C.文章关于“破”的认识体现出辩证的态度,论证时综合采用了引用论证、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
D.文章在论证“离”时指出颠覆成见突破创新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这也从一个角度证明了精益求精而臻于至善的“守”之道的必要。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法拉第凭借长久的等待和超常的吃苦最终获得了电磁学研究的殊荣,说明“守”是一切进步的根源。
B.昔孔夫子领七十二弟子周游列国十余年,不舍不弃,不离不散。这一事例主要彰显的是文中“破”的精神内涵。
C.“守”是不改初衷,“破”和“离”要求在守的基础上有创新和超越,因此,“破”和“离”比“守”更为重要。
D.只有不断的“破”和“离”,才能打破局限性到达新的高度,这一观点是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1-02 05:45:4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宗教是异常复杂的现象。它一方面蒙蔽、麻痹人们于虚幻幸福之中,另一方面,广大人民在一定历史时期中如醉如狂地吸食它,又经常是对现实苦难的抗议或逃避。
宗教艺术也是这样。一般说来,宗教艺术首先是特定时代阶级的宗教宣传品,它们是信仰、崇拜,而不是单纯观赏的对象。它们的美的理想和审美形式是为其宗教内容服务的。中国古代留传下来的主要是佛教石窟艺术,佛教在中国广泛传播流行,并成为门阀地主阶级的意识形态,在整个社会占据统治地位,是在频繁战乱的南北朝。北魏与南梁先后正式宣布它为国教,是这种统治的法律标志。它历经隋唐,达到极盛时期,产生出中国的禅宗教派而走向衰亡。它的石窟艺术也随着这种时代的变迁、阶级的升降和现实生活的发展而变化发展,以自己的形象方式,反映了中国民族由接受佛教而改造、消化它,而最终摆脱它。清醒的理性主义、历史主义的华夏传统终于战胜了反理性的神秘迷狂。这是一个重要而深刻的思想意识的行程。所以,尽管同样是硕大无朋的佛像身躯,同样是五彩缤纷的壁画图景,它的人世内容却并不相同。如以敦煌壁画为主要例证,可以明显看出,北魏、隋、唐(初、盛、中、晚)、五代、宋这些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神的世界。不但题材、主题不同,而且面貌、风度各异。宗教毕竟只是现实的麻药,天上到底仍是人间的折射。
佛教传播并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之后,统治阶级便借雕塑把他们这种理想人格表现出来了。信仰与思辨的结合本是南朝佛教的特征,可思辨的信仰与可信仰的思辨成为南朝门阀贵族士大夫安息心灵、解脱苦恼的最佳选择,给了这批饱学深思的士大夫以精神的满足。这也表现到整个艺术领域和佛像雕塑(例如禅观决疑的弥勒)上。今天留下来的佛教艺术尽管都在北方石窟,但他们所代表的,却是当时作为整体中国的一代精神风貌。印度佛教艺术从传入起,便不断被中国化,那种种接吻、扭腰、乳部突出、性的刺激、过大的动作姿态等等,被完全排除。连雕塑、壁画的外形式(结构、色、线、装饰、图案等)也都中国化了。其中,雕塑——作为智慧的思辨决疑的神,更是那个时代、社会的美的理想的集中表现。
(摘编自《美的历程》作者:李泽厚)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宗教是异常复杂的现象,它用虚幻幸福蒙蔽、麻痹人们,人们在一定历史时期又如醉如狂地信奉它。
B.宗教艺术是为宗教内容服务的,它们是信仰、崇拜,而不是单纯观赏的对象。
C.敦煌壁画在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神的世界,这是因为宗教毕竟只是现实的麻药,天上到底仍是人间的折射。
D.佛教传播之后,统治阶级便借雕塑这种艺术形式将其理想人格表现出来,佛教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宗教和宗教艺术相辅相成,宗教蒙蔽、麻痹人们,宗教艺术则是让世人信仰、崇拜宗教的特殊宣传品。
B.在频繁战乱的南北朝时期,北魏与南梁先后正式宣布佛教为国教,是佛教占统治地位的法律标志。
C.佛教历经隋唐,达到极盛,但最终走向衰亡,充分说明了清醒的华夏传统能够战胜反理性的神秘迷狂。
D.今天留下来的佛教艺术尽管都在北方石窟,但他们所代表的,却是作为整体中国的一代精神风貌。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信奉宗教,经常是对现实苦难的抗议或逃避,但并不意味着宗教信奉者都是不满现实或逃避现实的人。
B.中国古代留传下来的主要是佛教石窟艺术,这是因为在频繁战乱的南北朝时期,其他艺术形式不如石窟容易保留。
C.从整个艺术领域和佛像雕塑上,后人能够看出“可思辨的信仰与可信仰的思辨”给了南朝门阀贵族士大夫以精神的满足。
D.印度佛教艺术从传入起便不断被中国化,连雕塑、壁画的外形式也都中国化了,可见,艺术要符合当地人的审美取向。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七岔犄角的公鹿

(鄂温克族(注))乌热尔图

①“你,你别打啦!”我两眼盯着他,一串泪珠滚出眼窝。

②“喊啥,小崽子?你像只猫,整天待在帐篷里,靠我养活!”他吼着,举起熊掌似的大手,又朝我打来。

③“我去打猎,给我枪——我爸爸留给我的猎枪。”

④他愣了一下,那双醉红的眼睛像打量陌生人似的瞅着我。我不哭了,再也不想哭了,挺着胸脯站在他面前,我感到一下子长大了。我爸爸早死了,妈妈为了过活跟了他,没过几年,妈妈也病死了,我就只好和他在一起熬日子。我从未叫过这位继父一声“爸爸”,只在心里喊他的名字:特吉——部落里的人都这样叫他。

⑤“给,小崽子。明天,你上山,见啥打啥。你有这个胆子吗?”

⑥几乎和我一般高的猎枪,差点把我撞个跟头。我紧紧攥住枪筒,毫不示弱地说:“我不怕,你能打,我也能打。”

⑦“先别吹。打猎可不像往嘴里灌酒那么容易。”说完,他又抓起酒瓶,咕嘟咕嘟地喝起来。

⑧这天早晨,我起得比往常都早。我脚上穿的软靴是妈妈留给我的,子弹袋和猎刀是爸爸用过的。我要靠这些,再加上我自己的勇敢,成为一个猎手,一个让全部落人都服气的猎手。

⑨我慢慢地攀上山顶。这是一个漂亮的山峰,它的背上长满松树和桦树,前胸盖着白雪,侧面是片凹下去的向阳坡。这里准有野兽。等了大半天,果然没叫我失望,桦树林里有什么的影子在晃动。我咬紧牙,瞄准黑影,端平猎枪。枪响了,野兽晃了晃,踉跄着奔出树林。是一头健壮的公鹿,它头上顶着光闪闪的犄角,犄角分成了七个支岔,很有气势。鹿一眼瞥见我,扭头叫了一声。顿时,又从树林里跑出五只受惊的野鹿,有母鹿,有小鹿。公鹿一瘸一拐地跟在最后,不时扭头戒备而憎恶地瞅着我。看得出来,它在保卫鹿群。转眼间,它们爬过山岗,消失在密林里。这时,太阳已经溜到山尖,树林变得黑森森的,我想今天是撵不上它了。

⑩晚上,坐在火堆旁,我心里也有一个不安的火苗在上下乱蹿。“今天,我打了个鹿。是七岔犄角的公鹿,可大啦!它流的血真多,要不是天晚了,我真……”我对特吉说。他不喝酒的时候,脸上没有凶相,但总是阴沉沉的。

“嘿,傻小子。流点血,这能算你打了鹿?打鹿的人,剥了鹿皮,先把鹿腰子拿回来,让大家尝尝……鹿可不像你,碰一下就哭。公鹿,那才是真正的男子汉,它就是死也不会屈服。懂吗?”

我好像被灌了一脖子雪,心里又气又恼:“明天,我会拿鹿腰子让你尝的。”

第二天,天刚亮,我就赶到昨天打猎的山坡,沿着伤鹿留在雪地上的蹄印追着。不知什么时候,雪地上多了一行奇怪的蹄印。突然,从左侧山脚的桦树林里传来咔嚓咔嚓的响声,六只野鹿在那里惊慌奔逃。我认出那头被我打伤的公鹿,它瘸了一条腿,跑在鹿群后面。一只狼在后面拼命地追赶,并且越追越近。公鹿扭头瞅瞅,撇开鹿群,一瘸一拐地直奔山坡跑来,它跑上山顶,到石崖前放慢脚步,一步一步蹬着石崖。看起来它很费力,忍着痛。

快点,狼追上来啦!我被这头危难中的受伤的鹿吸引了,忘记了自己狩猎的使命。

猛冲过去的狼一口咬住鹿的后腿,几乎就在同时,鹿猛地一蹬,狼怪叫一声,滚了下来。我看见鹿的后腿被连皮带肉撕下一块。啊,真有一手。为了弄死这家伙,甘心让它咬去一块肉。可惜那一蹄没踢在狼的脑壳上。

狼在地上打了个滚,弓着腰,咧着嘴,发疯似的朝石崖冲去。鹿低下头,把粗壮、尖利的犄角贴在脚下的石头上,沉着地等待着。

啊,这只狼真坏。它借助跑的冲力腾空朝鹿扑去。我的心一下子揪紧了。

就在狼对准鹿脖子下口的一刹那,鹿猛地扬起低垂的犄角,狼像被叉子叉中似的,从鹿的头顶上像块石头被甩过石崖,跌进山谷。

鹿胜利了。它骄傲地扬起头,把漂亮的犄角竖在空中。“呦——”七岔犄角的公鹿站在崖顶呼唤同伴,山谷里传来鹿群的回音。

我躲在它的下风,着迷地瞅着它。它那一岔一岔支立着的犄角,显得那么刚硬;它那细长的脖子挺立着,象征着不屈;四条直立的腿,似乎聚集了全身的力量。我想起特吉的话:“公鹿,那才是真正的男子汉,它就是死也不会屈服。”

公鹿疲倦地走过我的眼前,还是那么骄傲。我长长地出了一口气,它似乎觉察出什么,停下步来。我觉得自己的心被撞击了一下,我想起了自己。我不是看热闹的孩子,而是一个猎手。我的眼睛转向鹿腿上的伤口:一处是我的猎枪打的,看来没伤到骨头,但也穿了窟窿;另一处是狼咬的,血淋淋的。在这个时候要想补它一枪真是太容易了,我下意识地摸了摸枪栓,看着它一瘸一拐的身影……

(节选自乌热尔图《七岔犄角的公鹿》,有删改)

(注)鄂温克族: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于内蒙古呼伦贝尔和黑龙江讷河等地,传统上多从事农牧业和狩猎业。

【小题1】本文以“我”与特吉的冲突开篇,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2】请简要概括七岔犄角公鹿的形象特征。
【小题3】本文结尾写到“我”下意识地去摸枪栓,那么“我”会再向公鹿开枪吗?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云南看云

①过卢锡麟先生的摄影后,必有许多人才然重新觉醒,明白自己是生在云南,或住在云南。云南特点之一,就是天上的云变化得出奇。尤其是傍晚时候,云的颜色,云的形状,云的风度,实在动人。

②云有云的地方性。中国北部的云厚重,人也同样那么厚重;南部的云活泼,人也同样那么活泼。河南河北的云一片黄,抓一把下来似乎就可以作窝窝头,云粗中有细,人亦粗中有细。湖湘的云一片灰,长年挂在天空一片灰,无性格可言,然而桔子辣子就在这种地方大量产生,在这种天气下成熟,却给湖南人增加了生命的发展性和进取精神。四川的云与湖南云虽相似而不尽相同,巫峡峨眉夹天耸立,高峰把云分割又加浓,云有了生命,人也有了生命。

③云南的云似乎是用西藏高山的冰雪,和南海长年的热浪,两种原料经过一种神奇的手续完成的,色调出奇的单纯。惟其单纯反而见出伟大。尤以天时晴明的黄昏前后,光景异常动人。完全是水墨画,笔调超脱而大胆。天上一角有时黑得如一片漆,它的颜色虽然异样黑,给人感觉竟十分轻。在任何地方“乌云bì( )天”照例是个沉重可怕的象征,云南傍晚的黑云,越黑反而越不碍事,且表示第二天天气必然顶好。几年前中国古物运到伦敦展览时,记得有一个赵松雪作的卷子,名《秋江叠嶂》,净白的澄心堂纸上用浓墨重重涂抹,给人印象却十分秀美。云南的云也恰恰如此,看来只觉得黑而秀。

④在这美丽天空下,我们每天所能看到的,除了官方报纸虚虚实实的消息,物价的变化,空洞的论文,小巧的杂感,此外似乎到处就只碰到“法币”。(甲)大官小官商人和银行办事人直接为法币而忙,教授、学生也间接为法币而忙。(乙)最可悲的现象,实无过于大学校的商学院,近年每到注册上课时,照例人数必最多。(丙)“xīxī( )( )攘攘,皆为利往,挤挤挨挨,皆为利来。”教务处几个熟人都不免感到无可奈何。(丁)教这一行的教授.也认为风气实不大好。

⑤云南的云即或再美丽一点,对于那真正的多数人,也似乎是毫无意义可言的。

⑥一个人若乐意在地下爬,以为是活下来最好的姿势,他人劝他不妨站起来试走走看,或更盼望他挺起梁来做个人,当然是不会有什么结果的。

⑦就在这么一个社会,这么一种精神状态下,卢先生却来昆明展览他在云南的摄影,告诉我们云南,除法币以外还有些什么值得注意的事情。即以天空的云彩言,色彩单纯的云有多健美,多飘逸,多温柔,多崇高!只要有人会看云,就能从云影中取得一种诗的感兴和热情,还可望将这种可贵的感情,转给另外一种人。换言之,就是云南的云即或不能直接教育人,还可望由一个艺术家的心与手,间接来教育人。卢先生摄影的兴趣,似乎就在介绍这种美丽感印给多数人,所以作品中对于云的题材,处理得特别好。每一幅云都有一种不同的性情,流动的美。不巧,不做作,不过分修饰,一任自然,心手相印,表现得素朴而亲切,作品取得的成功是必然的。可是我以为得到“赞美”还不是艺术家最终的目的,应当还有一点更深的意义。如果一种可怕的庸俗的实际主义正在这个社会各组织各阶层间普遍流行,腐shí( )我们多数人做人的良心、做人的理想,且在同时还像是正在把许多人有形无形市化,社会中优秀分子一部分所梦想所希望,也只是糊口混日子了事,毫无一种较高尚的情感,更缺少用这情感去追求一个美丽而伟大的道德原则的勇气时,我们这个民族应当怎么办?

⑧我们的眼光注意到“出路”、“赚钱”以外,若还能够估量到在滇越铁路的另一端,正有多少鬼蜮成性、阴险狡诈的敌人,圆睁两只鼠眼,安排种种巧计阴谋,预备把劣货倾销到昆明来,且把推xiāo( )劣货的责任,派给昆明市的大小商家时,就知道学习注意远处,实在是目前一件如何重要的事情!照相必选择地点,取准角度,方可有较好效果。做人何尝不是一样。明分际,识大体,“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作为。要知道,哪一件事,哪一种行为不会影响到整个国家的前途命运呢?哪容许我们松劲儿!

所以我觉得卢先生的摄影,不仅仅是给人看看,还应当给人深思

(选自沈从文同名散文,有删节)

注:(①法币:旧中国1935年11月4日至1948年8月19日流通货币的名称。
【小题1】下列文中加点字的字音和注音处的字形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俨yǎn然  脊jǐ梁 纤qiān巧 市侩guì  蔽 熙熙 腐嗜 推销
B.俨yān然  脊jí梁 纤xiān巧 市侩kuài 敝 稀稀 腐蚀 推销
C.俨yǎn然  脊jǐ梁 纤xiān巧 市侩kuài 蔽 熙熙 腐蚀 推销
D.俨yān然  脊jí梁 纤qiān巧 市侩guì  敝 稀稀 腐蚀 推消
【小题2】“这些人其所以热衷于习经济、学会计,可说对于生命无任何高尚理想,目的只在毕业后能入银行做事。”这句话放在第④段的哪个位置最合适(   )
A.放在甲处B.放在乙处
C.放在丙处D.放在丁处
【小题3】下列对文章第②③两段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②段中,作者从云的色彩、云的形态、云的风度几个层面,多角度地写出了云的地方性特征。
B.第②段中,作者在描写南部的云时,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云人的性格和特点,生动可爱。
C.第③段中,作者将云南的云比作一幅水墨画,主要是为了凸显云南的云以乌云为主,爱下雨的地方特点。
D.第③段中,作者描述赵松雪的画作《秋江叠嶂》意在说明云南的云有时虽如浓墨一般黑,但却依然秀美。
【小题4】结合上文的内容,解释第⑦段中“这么一个社会,这么一种精神状态”的具体含义。
【小题5】文中最后一段说:“卢先生的摄影,不仅仅是给人看看,还应当给人深思”。请你结合全文内容,概括沈从文的深思都有哪些内容?请分条列举。
【小题6】杜甫写:“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徐志摩写:“我就像是一朵云,一朵/纯白的,纯白的云,一点不见分量,阳光抱着我”;
我们的同学也写:“爬上田地边的一棵歪脖树,两腿夹住树干,就这样坐着,看着蚂蚁被我堵住路急得团团转,听那蟋蟀或是蝉的鸣叫,坐在这里就能看清整片玉米地。整个世界都是静止的,偶有不知形状的云飞过。”
就如沈从文所说:“只要有人会看云,就能从云影中取得一种诗的感兴和热情。”在生活中,当你抬头看云时,它引发了你怎样的情思,令你悟到了怎样的哲理呢?请你以“云”为题,写一首小诗(不超过5行)。
要求:①必须表现“云”的某一种特点。②有明确的情感指向。③构思新颖,表达流畅。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阅读经典,成就“今典”
①阅读是永恒的,载体却不断更新。第二十三个“世界阅读日”前夕,一些商家推出新的电子书阅读器,努力提升读者的阅读体验。从中国的简帛、埃及的莎草纸、欧洲的羊皮纸到今天的电子墨水屏,人类的阅读载体不断演进,不变的却是人们对阅读的热爱,对精神世界的守望。
②经典作品的魅力,并没有随着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而消散,相反,阅读方式和载体的丰富,让人们可以更轻松地接触经典。近两年,中国互联网界最引人关注的现象之一,就是风起云涌的“知识付费”。通过缴纳一定的费用,用户可以收听收看包括经典作品在内的各种知识讲座,甚至可以让专家为自己答疑解惑。移动互联时代的经典作品,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释放出延绵不绝的魅力。
③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开拓出一个巨大的文化和阅读空间。对中国来说,知识付费的商业模式之所以能够兴起,一个重要的社会基础就在于,经过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的高等教育改革,当代中国社会已经积累了规模庞大的“知识大众”和“文化大众”群体,他们拥有一定的知识水平和文化水平,有着较强的精神诉求。满足他们的阅读需求,为他们提供包括经典作品在内的优质知识资源,已经成为一种文化刚需。
④有了大众的参与,阅读将不仅仅是一项个体的、静穆的思想活动,还将是一项动态的文化生产。一部作品从诞生到成为经典,就是“经典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因为有了无数读者的参与和拣选,成为一项大众文化事业,体现出专属于自己民族和时代的精神气质,构成了经典的谱系。其实,已经进入经典谱系的作品尤其是文学作品,通常也和大众有着亲密的关系。简·奥斯汀的作品在成为经典之前和之后,都是很多英国家庭晚饭后的谈资;美国西进运动中的拓荒人,结束一天的伐木后也会读上一幕莎士比亚;对于不少有一定年龄的中国人来说,听老人摇着蒲扇讲《三国演义》的情景,又填满了多少个夏日黄昏?正是在大众的口耳相传之中,成就了人类文明史上延绵不绝的经典作品。
⑤因此,我们阅读经典作品,也要以优质的创作、精纯的阅读、大众的文化参与,成就今天的经典。前几天,美国《纽约客》杂志网站刊登了一篇文章,介绍在中国家喻户晓的一位作家:金庸。文章称他在中国的文化价值,大约相当于《哈利·波特》加《星球大战》。这一评价,恐怕也是看中了金庸作品作为大众文化“今典”的价值。当然,“经典化”的过程难免泥沙俱下,大部分风靡一时的流行读物都成了泥沙。这就需要我们的大学、知识群体以及负有文化责任的媒体做出引导,让年轻人在更广阔的世界里,以更高质量的阅读,形成自己的精神视野。
⑥书林新叶催陈叶。移动互联时代,知识正以裂变般的速度更新,人们期待更多经典作品。今天,我们阅读前人经典,更要成就当代“今典”。技术发展赋予我们时代的读与写更大的开放性,需要我们好好把握,善加运用,让久远的经典面目可亲,让优秀的当代作品脱颖而出。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阅读载体的不断演进,丰富了阅读方式和阅读载体,让人们更热爱经典,也让人们更轻松地接触经典。
B.移动互联时代,风起云涌的“知识付费”使经典作品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释放出延绵不绝的魅力。
C.一部经典作品,是在无数读者的参与和拣选过程中形成的,它和大众关系密切,正是因为大众的口耳相传,使之成为经典。
D.金庸作品的文化价值,与《哈利·波特》和《星球大战》是大致相当的,但其作品能不能成为经典,还有待于历史的检验。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重点阐述了在当今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不仅要阅读经典,更要积极参与,成就当代“今典”。
B.通观全文,作者主要采用了举例、类比等论证方式,例证详实,说理透彻,令人信服。
C.文章在第④段阐述作品“经典化”与大众参与的密切关系,以此表明:正是因为广大读者的参与,才成就了今天的经典。
D.文章先阐述当下经典作品魅力永恒,再指出“经典化”离不开大众参与,最后阐述成就“今典”的方法。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移动互联时代,如果我们使阅读方式和阅读载体多样化,就能够更轻松地接触经典,使经典作品不断释放魅力。
B.作品“经典化”的过程离不开大众的参与,因此一部作品要成为经典,需要得到广大读者的认可。
C.成就今天的经典作品,需要我们优质的创作、精纯的阅读、大众的文化参与,使自己的精神视野更加开阔。
D.大众的口耳相传成就了延绵不绝的经典作品。今天,我们要把握好技术的发展,使当代“今典”超越前人的经典。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夏禹平治洪水之后,划九州,制贡赋,赐土姓,家天下,奠定了此后国家社会治理的基本格局。《左传·哀公七年》:“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可见禹作为天下共主,所面对的是以族姓构成的诸侯,王朝所需赋役都可征之于诸侯,此时既无必要也不可能统计天下民数。夏禹所建立的孝治合一之传统,有力地将孝德由君王贯穿至社会基层,形成了家国同构的德性政治。裘锡圭先生基于甲骨文研究得出宗法制与嫡长子制均已见于殷商时期,而在古代文化思想中,这些具体政治制度所支撑的孝治传统则始于夏禹。故而孟子要讨论君王的孝治矛盾时,只能将假设场景移至夏禹之前的虞舜之时。
在各诸侯国内部,其社会基层之构成与治理则需掌握户数。在孝治传统之下,无论是大夫之家,还是平民之户,都是以家主或户主面对国家,国家的赋役也都征之于家主、户主,国家权力并不进入家户之内。因此,此时国家只掌握家主与户主的名籍,而没有户籍。《国语·周语》上,仲山父陈述传统礼制依据百官之职的日常运作与国家常规性籍田蒐狩,就可以“习民数”。实际上,被登录于百官有司,能参与籍田蒐狩,都是政治身份的体现。这种政治身份,既是家主户主为国家所尽的职责,同时也是其在国与家之中地位的确认。
在家户内部,家户主“正夫”之外,往往尚有成年兄弟,这些人口在仅有家户主名籍之时,并不为国家掌握,成为“余子”。尤其对于基层民众来说,一户的常规性授田往往养活不了“余子”,他们便另行垦荒。当西周末至春秋战争规模扩大,国家感受到财赋与兵员的紧缺时,只得将余子也纳入国家掌握中,这便是周宣王的“料民”(《国语·周语》上)、鲁国的“初税亩”(《左传·宣公十五年》)与楚国的“大户”(《左传·成公二年》)。此后各国逐渐制定了普遍登记所有人口的户籍制度,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更为精细的社会治理。如秦献公十年“为户籍相伍”(《史记·秦始皇本纪》附《秦纪》)。
至商鞅变法,颁布“分异令”,“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史记·商君列传》),正式将成年余子单独立户,在中国历史上首次以户籍形式改变了基层社会面貌。
(摘编自李若晖《古代社会治理之户籍的产生》)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古代文化思想中,孝治传统是从夏禹时代开始的,所以孟子认为,要寻找解决孝治矛盾的办法,只能回到夏禹之前的虞舜时代。
B.家主和户主被国家登录名籍,参与籍田蒐狩,既能为国家尽职责,也显示了自己在国与家中的地位,更是国家掌握户数的依据。
C.在孝治传统之下,无论大夫还是平民,家户主的成年兄弟们享受不到国家的常规性授田,为了养活自己,他们不得不另行开垦荒地。
D.在普遍登记人口户籍制度产生以前,国家统计人口只登记家户主“正夫”,而对家户中其他的成年兄弟则不作任何统计,这些人成为“余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