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短视频行业的迅速崛起,是近年来互联网行业发展中最突出的现象。伴随着行业发展的是日益突出的侵权问题。这一问题,已然引发官方的重视。国家版权局官员透露,短视频行业的版权保护特别是重点短视频平台企业突出版权问题整治,是“剑网2018”的重点之一。通过整改,短视频版权保护环境取得显著改善。

短视频产业并没有给著作权理论或制度带来本质性冲击,短视频版权保护难的症结也不在于相关理论与制度存在缺陷,而在于操作层面的难度。因为侵权短视频通常都是几分钟的内容,而且市场生命力非常短暂,价值不会太高。如果用诉讼维权的话,成本显然太高,事实上真正进入诉讼程序来维权的也不多。所以,解决这类侵权纠纷的路径应该不是事后的司法救济。

(摘编自《法制日报》)

材料二:


(数据:《2018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

材料三:

传统版权保护机制具有耗时长、成本高、收益低、维权难的问题,对于网络纷争维权事件很难判定,电子取证难度系数大且过程复杂。而区块链分布式、不可篡改的属性,使其成为保护数字内容的天然屏障。据悉,原本区块链的版权保护解决方案,会通过区块链技术在文章中嵌入具有唯一性的标识“原本DNA”,嵌入“原本DNA”后,无论文章被转到微博、微信还是各个网站,都可以通过“原本DNA”进行溯源,一旦发现侵权行为,技术平台便会立即取证存证。另一方面,从作品的产生开始,版权的每一次授权、转让,都能够被恒久的记录和追踪,不仅能够优化创作者对作品的管理方式,同时也能够为各类纠纷提供准确的司法取证。

(摘编自北国网)

材料四:

在“内容为王”的发展法则下,对优质作品资源的核心控制力成为网络平台竞争的关键。而独占优质内容版权会影响用户获取内容的便捷性,不利于内容服务市场的良性竞争,这一现象在网络音乐市场尤为明显。虽然国家版权局为此专门约谈了主要网络音乐服务商及境内外音乐公司,促使其相互授权,大大改善了网络音乐版权秩序。但“独家授权”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仍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市场呼唤基于服务质量上的平等竞争,既让创作者获得应有的版权收益,也应保证用户对作品的平等使用权和作品本身的正常传播。

目前,注意力经济衍生出的新型业态处于发展阶段,对原创作品版权保护的程度和方法如何适应技术的发展尚在探索之中。传统版权保护机制往往无法跨平台使用,对原创作品的保护思路大多停留在“一告一赔”“一诉一罚”的阶段,既不符合著作权法鼓励传播的宗旨,也没有充分体现技术演进趋势和分享经济的内涵。原创作品的保护思路虽待升级,需要创新和完善原创作品的保护机制与利益实现形式,实现维护作品合法权利与提升传播价值的“双赢”。

(摘编自《2017年中国网络版权保护年度报告》)

【小题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到2018年6月,我国网络视频用户的规模已超过6亿,比上年年底增加了三千多万人,占网民总体规模的七成多,增长率较整体网民增速高。
B.2014年以后的几年间,我国网络视频内容行业的市场规模由将近三百亿元发展到超过两千亿元,每年保持高速增长,呈现出飞速发展的良好态势。
C.我国网络视频用户的付费比例在2013年时还比较低,但2016年大幅提升,到2018年网络视频付费用户已经超过五成,付费比例比五年前增长六倍多。
D.近几年中,2016年我国网络视频用户付费比例的增长率和视频内容行业的市场规模增长率都有突出表现,这是因为2016年网络视频用户增长大爆发。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目前短视频的版权维护已成为最突出的网络版权问题,但经过了国家“剑网2018”行动之后,这一行业存在的版权问题已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解决。
B.对短视频侵权,如果用诉讼维权,成本太高,事后司法救助不是解决这类问题的路径,所以短视频侵权在市场生命力非常短暂,价值不会太高。
C.传统版权保护机制的缺陷非常多,很难判定网络纷争维权事件,电子取证困难,对原创作品的保护思路滞后,不符合著作权法鼓励传播的宗旨。
D.网络平台独占优质内容版权会影响用户获取内容的便捷性,不利于内容服务市场的良性竞争,因此网络平台应改变“内容为王”的发展法则。
【小题3】要更好地做好网络版权保护工作,应在哪些方面下功夫?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说明。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5-13 02:43:3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没有航船的河流
张凌云
①晨曦上来了。空气中饱蘸着露水的味道,带点甜甜的草香。河畔的几排高大的杨树在日光里渐渐清晰起来,背影越来越短,河水却还是墨绿墨绿的,平滑得像没有褶皱的锦缎。
②渝根叔就是这个时候来到河畔的。他看着前方宽广的河水,深吸一口气,放下喷筒,伸了个长长的懒腰,然后欣赏起这片风景来。他很感叹这条河的又直又阔,不像故乡的那条江蜿蜒曲折,羊肠阻隔;而且河水又柔又静,不像故乡的那条江经常狂野暴烈,掀起巨大的浪涛。更令人感慨的是,偌大的河面竟然看不到一条航船,要是在老家,那些行走在惊涛骇浪里的老船工面对这样空荡荡的大河,该是什么样的心情呢,惋惜,还是羡慕?
③“渝根,你又在想家啦。”身后传来里芳嫂脆脆的声音。渝根叔扭过头去,看见里芳嫂正微笑地看着他。“没呐,看看风景。”渝根叔从沉浸中醒来,有点期期艾艾。“你呀,反正是回不去了,想也没用。”里芳嫂揶揄地瞪了他一眼,背上喷筒,径直往旁边自家地里去了。
④渝根叔不是本地人。他来自重庆,属于三峡移民。政府安置移民迁徙的时候,征求大家意见,他听说这里田多地平,第一个主动报名。结果差不多一个村的百姓都在他的带动下来到了这个县,来到了辽阔的江海平原。
⑤渝根叔过来一年多了。他承包了好几十亩地,还种了一些速生杨树。一对比老家,心里就有着说不出的喜,干不完的劲。老家那些江边的坡地,产量低不说,还常要提防雨打风蚀,一不小心,土和苗就和着泥水溜进了滚滚大江,他心痛的倒不是那些苗,而是深褐色的土,那些祖祖辈辈犁过不知多少回的土,连系着庄稼人的根哩。后来由于退耕还林,再后来是建高峡平湖,那片曾经魂牵梦萦的土地终于是越来越远了。
⑥正是看中了江海之滨的丰饶,当初村庄在分土地时,渝根叔张口就要承包两百亩。这些年,渝根叔黝黑瘦小的身子不停地在地里钻着,很快被他钻出了名堂。凭着山里人的辣倔劲儿,他成了远近闻名的种田大户,住上了宽敞的瓦房,两个孩子坐进了乡里明亮的教室念书。
⑦日头越升越高,空气变得燥热起来,树上的蝉儿一遍遍重复着烦人的旋律。不觉已是晌午了,渝根叔弓在稻田里的腰终于直了起来,他用肩上的毛巾抹去额头密沁的汗珠,眯起眼睛,看看远方。渝根叔走上田埂,来到河畔的杨树下,放下喷筒,慢慢坐下去,拿出口袋里的包子和水,准备享用午餐。
⑧似乎起风了,天色渐渐阴了下来。渝根叔抬起头,瞥见西北方向有一朵乌云在迅速移动。不好,要下雨。他想起村里的水泥地上正晒着自己和邻居家的麦子。这几天有人以高价来村里收麦子,一早大家都把囤积的麦子摊出来晒了,要是淋上雨,怎么办?
⑨抢时间。渝根叔站了起来,想叫里芳嫂一起回去。却瞧不见人影,喊了几声,没听见,兴许在地的那头。他把包子和水往草里一扔,蹬起自行车,飞快地往村里骑去。
⑩风在呼啸,这是暴风雨到来的前奏。
⑪到家了,搬出箩筐、板掀和扫帚,渝根叔迅速来到水泥场上。场上已聚集了很多人,大家齐心协力,熟练地装筐、清扫、抬运,抢在巨大的雨珠落下之前,完成了一场胜利。
⑫豪雨倾泻如注。大家挤在最后收场的一户人家院子里。渝根叔回头一看,里芳嫂不知啥时已经回来了。
⑬北方的雨来得快,去得也快,不多时,天色渐渐清朗,四周响起了阵阵蛙鸣。早知道有大雨,今天的农药就不会打了。渝根叔苦笑着,蹬上自行车,回到了地里。
⑭“渝根叔,今晚到我家喝两盅去——”,河畔的渝根叔抬起头,远远地望见里芳嫂的丈夫周林划着一条小船,从前方的一条汊河里钻了出来,手里举着一只网兜,兴奋地朝他伸着。网里面,活蹦乱跳着一只大青鱼,怕有五六斤重。
⑮渝根叔看着他,又看看他身后宽广宁静的大河。这条没有航船的河流,向东,流向大海。
(选自2017年1月23日《羊城晚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第一段用拟人、比喻等手法描绘出河水的墨绿、平滑,既交代了小说的自然环境,也暗示了主人公对这一处环境的欣赏。
B.渝根叔对里芳嫂说他想家的话“有点期期艾艾”。这一细节描写反映出当时渝根叔陷入了对故土的思念之中以及乡村男子特有的淳朴。
C.小说最后写里芳嫂的丈夫周林网上一条大青鱼的情节,暗示了江海平原不仅适宜耕种植树,还有丰富的渔业资源,是一个土地肥沃、物产丰饶的地方。
D.小说的标题“没有航船的河流”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社会环境,让读者对这是一条怎样的河流充满了遐想,设置了悬念,能引起读者浓厚的阅读兴趣。
【小题2】小说中所描写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文本简略分析。
【小题3】小说第四段至第六段以插叙手法叙述渝根叔以前的相关事情,具有怎样的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红狐狸

刘平

都说山里有一只红狐狸,真的。有人这样描述:那家伙浑身的毛火红火红的,在老鹰崖上一闪就不见了,速度很快,像一道红色的闪电。又有人这样描述:它浑身的毛红得那个纯啊,没半点杂色。在深溪沟也出现过,还是一闪就不见了。

说起红狐狸,人们眼里都露出贪婪。那皮毛,值一大堆大洋!只有杠子爷说:“山里哪有啥红狐狸?球!想钱想疯了! ”

杠子爷守着这片山。松林坡两间木板屋,就是他的家。

木板上挂着的一支猎枪,早就锈迹斑斑了。

午的天气很好,阳光渗过林子的枝丫流下来!在地上撒了一片光怪陆离的光斑。屋前一小块平地,一把木椅,杠子爷坐在椅子上,脚旁的地上放着一大缸子苦丁茶。几只松鼠在林子里窜来窜去,一只麻灰色的兔子,在一棵松树下啃青草

一只羊,几只鸡,两只鹅,还有一条大黄狗。这就是杠子爷的日子。不时有人带着猎枪、套子到杠子爷的木板屋来,都只关心一个问题:看见过红狐狸没有?杠子爷感到很恼火,说:“球的个红狐狸啊?这山里有啥我会不知道?”但没有人相信杠子爷的话,都说山里肯定有一 只漂亮的红狐狸。

来得最多的是松果,很多年前松果跟杠子爷学过狩猎,那时杠子爷是这片山里最优秀的猎人。可松果刚学会下套布陷阱就不学了,到山下镇上开了一家野味餐馆,去年,又开了一家皮货店。以前,松果可从不来看杠子爷,认为杠子爷只知打猎,没有本事。松果说到红狐狸眼睛就发绿,他要杠子爷和他一起收拾那狗东西,杠子爷经验丰富,那狗东西斗不过杠子爷。松果说:“师傅,只要逮住那狗东西,您这辈子的日子就舒舒服服的了。”

杠子爷狠狠剐他一眼,说:“哪有啥红狐狸?我看你是疯了!”

松果就不再求杠子爷,他不相信自己不能逮住那狗东西。“师傅!”杠子爷正撒玉米喂鸡,松果突然来了。杠子爷明白,今天松果又是为红狐狸来的。“赚钱就没个够?”杠子爷说。“师傅!看您说的,钱哪有够呢?”松果说,往林子深处去了。很多年前松果很瘦;现在,松果很胖。

杠子爷知道,松果又是去下套布陷阱。三个月前,杠子爷下山去过一趟镇上。镇上很热闹,松果的野味餐馆啥都有,狍子肉、麂子肉、野猪肉、野鸡肉,要啥有啥。他的皮货店也是生意兴隆,那些男人女人,往他的皮货店里丢下一把一把的大洋,然后把狼皮、狐狸皮、羊皮、野兔皮穿在身上。

杠子子爷不喜欢那个大洋叮叮当当响的小镇。杠子爷心里很担心,某一天,松果的皮货店里真的会出现一件火红火红的漂亮皮货。午饭,杠子爷馏了两块玉米饼子,就一碗青菜汤吃了。他知道松果已经下山了,就带着大黄狗往林子深处去了。松果这些半吊子猎人的套路逃不过杠子爷的眼睛,从松林坡到老鹰崖,杠子爷找到了松果和另外的人布下的六个套子、三个陷阱。有两个套子,套住了一只野兔、一只山鸡。杠子爷把那些套子和陷阱只稍微摆弄一下,就成了。杠子爷还要去一个地方:深溪沟。他知道松果一定会在那个地方下套子。

―片翠绿中,突然闪出一团火红,还有“呜呜”的叫声,很痛苦的样子。杠子爷看见了那只令很多人垂涎三尺的红狐狸,它的前左腿被套子的钢钳夹住了!

天快黑的时候,杠子爷抱着红狐狸回到了木板屋。烛光下,杠子爷发现,红狐狸腿上只是皮外伤,上了药,包扎好。红狐狸恋恋地看了杠子爷一眼,走了。

第二天上午,松果进山收货。他提着一只野兔一只野鸡从杠子爷屋前过的时候,说:“差点就逮住那狗东西了!”

杠子爷说:“啥?”松果说:“红狐狸!”又说:“在深溪沟,都夹住了,又跑了。狗东西!”杠子爷啐一口痰,说:“我看你真是疯了!”半吊子猎人松果,没有看出来杠子爷在套子和陷阱上做的手脚。他还是一趟趟进山寻找红狐狸,直到有一天被一头狼吓破胆,才再也不敢进山了。只是,关于红狐狸的传说仍然在继续:浑身的毛火红火红的,一闪就不见了!……

这年春天,杠子爷无疾而终。他死的时候,一只狐狸守在他床前。那狐狸很漂亮,浑身的毛火红火红的,没有半点杂色。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只羊,几只鸡,两只鹅,还有一条大黄狗”,除此之外,别无他物。小说这样写体现了杠子爷生活的清贫,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
B.松果曾追随杠子爷学过狩猎,后来开了一家野味餐馆和皮货店,赚了很多钱,但他依然不满足,处心积虑想抓住红狐狸大发一笔横财。
C.“木板上挂着的一支猎枪,早就锈迹斑斑了”暗示了杠子爷早期的职业;“很多年前松果很瘦;现在,松果很胖”暗讽松果发了大财。
D.小说围绕松果等人对红狐狸的抓捕和杠子爷对红狐狸的保护而展开情节,开篇、结尾都写红狐狸“浑身的毛火红火红的”,首尾呼应。
【小题2】小说画线部分描写了一幅什么画面?请简要分析它在小说中的作用。
【小题3】小说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请分析小说中有哪几重对比,各有什么作用。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寒冷也是一种温暖

迟子建

①年是新的,也是旧的。因为不管多么生气勃勃的日子,你过着的时候,它就在不经意间成了日子了。

②在北方,一年的开始和结束都是在寒冷时刻,让人觉得新年是打着响亮的喷嚏登场的,又是带着受了风寒的咳嗽声离去的,但在这喷嚏和咳嗽声之间,还是夹杂着春风温柔的吟唱,夹杂着夏雨滋润万物的淅沥之音和秋日田野上农人们收获的笑声。沾染了这样气韵的北方人的日子,定然是有阴霾也有阳光,有辛酸也有快乐。我每年的日子,大抵是在写作和旅行中度过的。

③故乡是我每年必须要住一段时日的地方。在那里,生活因寂静、单纯而显得格外的有韵致。八月,我回到那里。每天早晨,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拉开窗帘,打开窗,看青山,呼吸着从山野间吹拂来的清新空气。吃过早饭,我一边喝茶一边写作,或者看书。累了的时候,随便靠在哪里都可以打个盹,养养神。大约是心里松弛的缘故吧,我在故乡很少失眠。每日黄昏,我会准时去妈妈那里吃晚饭。我怕狗,而小城街上游荡着的威猛的狗很多,所以我走在路上的时候,手中往往要攥块石头。妈妈知道我怕狗,常常在这个时刻来接我回家。家中的菜园到了这时节就是一个蔬菜超市,生有妖娆花方的油豆角、水晶一样透明的鸡心柿子、紫英英的茄子、油绿的芹菜、细嫩的西葫芦、泛着蜡一样光泽的尖椒,全都到了成熟期。不过这些绿色蔬菜只是晚餐桌上的配角,主角呢,是农人们自己宰杀的猪,是刚从河里打捞上来的野生的鱼类。这样的晚餐,又怎能不让人对生活顿生感念之情呢?吃过晚饭,天快黑了,我也许会在花圃上剪上几枝花:粉色的地瓜花、金黄色的步步高或是白色的扫帚梅,带回我的居室,把它们插入瓶中,摆在书桌上。夜深了,我进入了梦乡,可来自家园的鲜花却亮堂地怒放着,仿佛想把黑夜照亮。

④如果不是因为十月份要赴港,我一定要在故乡住到飞雪来临时。

⑤我去香港两次,但唯有这次时间最长,整整一个月。香港的十月仍然炽热,阳光把我的皮肤晒得黝黑。运动是惹人上瘾的,逢到没有活动的日子,我便穿着一身运动装出门了。去海边,去钻石山的禅院等。有一天下午,我外出归来,乘地铁在乐富站下车后,觉得浑身酸软,困倦难挡,于是就到地铁站对面的联合道公园睡觉去了。别看街上车水马龙的,公园游人极少。我躺在回廊的长椅上,枕着旅行包,听着鸟鸣,闻着花香,睡着了。等我醒来的时候,太阳已经向西了,我听见有人在喊“迟———迟———”,原来是爱尔兰女诗人希斯金,她正坐在与我相邻的椅子上看书呢。我有些不好意思,因为在国外,蜷在公园长椅上睡觉的,基本都是乞丐。

⑥在香港,我每天晚上跟妈妈通个电话。她一跟我说故乡下雪的时候,我就向她炫耀香港的扶桑、杜鹃开得多么鲜艳,树多么的绿等等。但时间久了,尤其进入十一月份之后,我忽然对香港的绿感到疲乏了,那不凋的绿看上去是那么苍凉、陈旧!我想念雪花,想念寒冷了。有一天参加一个座谈,当被问起对香港的印象时,我说我可怜这里的“绿”,我喜欢故乡四季分明的气候,想念寒冷。他们一定在想:寒冷有什么好想念的?而他们又怎能知道,寒冷也是一种温暖啊!

⑦十一月上旬,我从香港赴京参加作代会,会后返回哈尔滨。当我终于迎来了对我而言的第一场雪时,兴奋极了。我下楼,在飞雪中走了一个小时。能够回到冬天,回到寒冷中,真好。

⑧年底,我收到了一份沉甸甸的礼物,是艾芜先生的儿子汪继湘先生和儿媳王莎女士为我签名寄来的艾芜先生的两本书《南行记》和《艾芜选集》,他们知道我喜欢先生的书,特意在书的扉页盖了一枚艾芜先生未出名时的“汤道耕印”的木头印章。这枚小小的印章,像一扇落满晚霞的窗,看上去是那么的灿烂。王莎女士说,新近出版的艾芜先生的两本书,他们都没有要稿费,只是委托新华书店发行,这让我感慨万千。在我们这个时代,那些垃圾一样的作品,通过炒作等手段,可以获得极大的发行量,而艾芜先生这样具有深厚文学品质的大家作品,却遭到冷落。这真是个让人心凉的时代!不过,只要艾芜先生的作品存在,哪怕它处于“寒冷”一隅,也让人觉得亲切。这样的“寒冷”,又怎能不是一种温暖呢!

【小题1】赏析第①段中加点字“老”字的表达效果。
【小题2】分析第④段在文章中的作用。
【小题3】对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②段生动地写出了新年的喧闹与寒冷,寄寓了北方人的欢乐与辛酸。
B.第③段写到的“狗”是对社会环境的暗示,也是故乡寒冷的一个原因。
C.描写对香港“不凋的绿”的疲乏,是为了反衬对故乡四季分明的思念。
D.结尾对某些垃圾作品通过炒作等手段获得大发行量和艾芜的高质量作品却没有大火形成对比,揭示文章 “这样的寒冷也是一种温暖”的主旨。
【小题4】赏析第⑧段划线句运用比喻的表达效果。
【小题5】联系全文,赏析结尾句“这样的‘寒冷’,又怎能不是一种温暖呢!”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新诗与旧诗,是中国诗坛的两朵鲜花,两者相互关联、不可割裂,本应并肩携手,共创中国诗歌的辉煌前程,但可惜两者间似乎一直存在深沟高垒,不由得令人感慨万端。

诗歌作为一门艺术,当然有新旧之别。但新旧之分仅是从时间、内容与形式上做出的区分,并不代表质量、成就的高低之别。新的作品好,旧的作品未必不佳,有许多艺术形式与艺术品,所历年代越久,价值反倒越高。艺术不是时装,不能以追新逐奇来掩饰内中的空虚。简单的线性进化思想并不足以概括艺术的发展。艺术作用于人类的灵魂,因此,触动心弦、深入人心才是它的价值所在。唯有将人类的体验深化、升华,清晰准确地予以美的表达,给人以无穷启迪的艺术,才永远是新的、伟大的、不朽的艺术。

新诗、旧诗皆是诗。旧诗中有不少宣扬封建落后思想的作品,这是需要我们加以摒弃的。但另一方面,它又有许多风清骨峻、思精韵美的流芳之作,有许多感时忧国、魂牵中华的灿烂篇章,怎么能将其一笔勾销而全盘否定呢?如果以相同的标准来衡量新诗,同样不也是精品稀少,而多为应时应景、歌功颂德、肤浅跟风之作吗?

若说诗歌是人类文化的无价珍宝,是文学皇冠上的明珠,那么这珍宝和明珠是由旧诗、新诗共同组成的。倘若说中国曾是诗的国度,那么这诗指的主要是旧诗而非新诗。出于以上原因,我认为近百年来,旧诗被放逐得太久,被不加分析地排斥得太厉害,已到了该重新认识它的时候。

新诗与旧诗须要结盟。新诗、旧诗相互以自己的意趣与标准去评价不同的东西,不是致力于求同存异、互相学习,而是希望以己驭人,让别人来归顺自己,这都是不可取的。诗歌的天地大得很,与其独演独舞,何如联手共舞?新诗、旧诗联盟,绝不是一加一等于二,而是大于二,大于三。

从实际来说,只须将现今散落在民间的旧诗词组织、刊物吸引、纳入文联、作协或诗歌学会,给予他们同等的政治待遇、经济资助,帮助他们更好地存活成长,就可以大大增强诗歌的创作力量。同时,积极开展相互间的沟通交流和深度对话,在交流中不断消除分歧,增进融通。总之,对新诗、旧诗要一视同仁,不能怀抱歧视与偏见而区别对待。

新诗、旧诗要互相学习。具体来说,新诗可以向旧诗学习其严谨、简洁、精练,学习其重音韵、重意境、音调铿锵、朗朗上口、易记易流传。旧诗可以向新诗学习其自由无拘、求新求变、永不满足、永远探索的精神。新诗、旧诗本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只要能打消人为芥蒂,相互学习,博采众长,一定能接续《诗经》传统,彰显汉语音、形、义的内部特质和精妙关系,进一步丰富和发展诗歌审美言志、表情达意的深刻内涵,推动中国诗歌进一步发展。

想要实现这一目标,想要让旧体诗词重新振兴,与新诗一道发展,除了需要各方面的支持和配合外,每个写诗爱诗和关注诗歌命运的人都应尽己之力,献计献策,去接续文脉,创造佳构。最根本的是要写出音韵铿锵、神足意满、打动人心、能传之久远的诗来,“让金子般的诗句出现”,就一定能迎来诗歌繁荣昌盛的美好明天。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新诗与旧诗的关系及现状”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诗与旧诗本应该是密不可分的,因为两者相互关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B.新诗与旧诗有着本质的联系,但近百年来我国注重发展新诗,对旧诗不加分析地排斥。
C.新诗、旧诗同属诗歌艺术,二者只有内容、形式的新旧区别,没有质量、成就的高低。
D.新诗、旧诗在当今所处的社会地位不同,彼此想以己驭人,衡量标准不一。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新诗、旧诗本应互相学习,共同发展,但二者之间似乎一直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
B.诗歌作为一门艺术,它的价值就在于能触动人的灵魂、深入人心。所以新诗不必注重形式和内容,发扬其自由无拘、求新求变、永远探索的精神即可。
C.旧体诗要想在新时代有所发展,最根本的就是要写出有思想内涵、能触动心弦、符合人民群众精神需求的作品。
D.新诗、旧诗是中国诗坛的两朵鲜花,可惜二者现在没有一道发展,令人感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旧体诗中有部分作品思想内容不健康,宣扬封建落后思想,这些都需要摒弃。但新诗也须学习旧体诗的严谨、简洁、精练等特点。
B.作者认为旧诗才是人类文化的珍宝、文学皇冠上的明珠,因此在写作新诗时勿忘继承本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重视中华民族独有的审美取向。
C.诗歌的发展天地大得很,新诗与旧诗应该“共舞”,对此作者满怀期待,希望彼此之间能求同存异,互相学习。
D.对于新诗与旧诗的结盟,目前具体的措施是把民间旧诗词组织等纳入正式机构内,提高他们的待遇,积极开展沟通交流、深度对话等活动。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科学家们发现了人们对自己的身体产生认识的脑部区域。科学家们认为,顶骨皮质区是负责对身体形态形成认识的脑区,如果该脑区的正常功能被扰乱,人们可能产生厌食症,同时会夸大或缩小对自己身体体积的认识。由伦敦大学的神经学家亨里克·埃里森领导的研究人员让志愿者产生错觉,使他们认为自己的腰围在缩小,在此过程中对这些志愿者的大脑进行了扫描。
17位志愿者的手腕上都戴上了一个振动装置,对肌腱进行刺激,使志愿者产生一种自己的腕关节在缩小的错觉。当志愿者将他们的手放到身体的任何部位时,这种想象中的腕部运动会使志愿者觉得自己的身体在缩小或是长大。埃里森博士说:“这种现象被称为‘皮诺曹幻觉’,因为当你捏住自己的鼻尖时,你会觉得鼻子长长了。这是对大脑进行欺骗,使之对人的身体图像产生错觉的方法。”他让志愿者闭上眼睛,然后将一只手放到腰部,志愿者马上会觉得他们的腰比原来的尺寸缩小了四分之一甚至更多。与此同时,科学家们利用一种称为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的脑扫描技术来监测这些志愿者脑部血液流量的变化。
埃里森博士说:“我们在实验中发现,志愿者顶骨皮质区的一个特定部位非常活跃。”那些感觉身体部位缩小程度越高的志愿者这部分脑区的活跃程度就越高。埃里森说:“这证实了先前的一个想法,即大脑对身体体积的计算是通过对来自皮肤、肌肉、关节以及视觉线索的信号进行综合产生的。”
另外的一些研究表明,大脑顶骨皮质区受损会使人觉得自己的体形发生了改变。埃里森博士说:“那些患有先兆性偏头痛的患者有时候会体验到一种被称为‘绿野仙踪综合征’的现象,他们会觉得自己身体的许多部位都在缩小。这也与顶骨皮质区有关。”
科学家们相信,顶骨皮质区的过度活跃或过于抑制是人们得厌食症和对身体结构认识发生混乱的部分原因。
【小题1】下列关于“皮诺曹幻觉”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皮诺曹幻觉”指在刺激人体几个特殊肌腱时,人们判断自己身体体积产生的幻觉。
B.“皮诺曹幻觉”其实是对大脑进行欺骗,使人们对别人的身材和体形产生错觉。
C.厌食症患者和先兆性偏头痛的患者在症状明显时,会体验到一定程度的“皮诺曹幻觉”。
D.志愿者感觉自己的腰围比实际细了四分之一甚至更多的时候,说明他们产生了“皮诺曹幻觉”。
【小题2】下列关于出现“皮诺曹幻觉”原因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皮诺曹幻觉”的出现,与人们对自己身体产生认识的脑部区域正常功能被扰乱有关。
B.“皮诺曹幻觉”的出现,与来自皮肤、肌肉、关节及视觉线索的正常信号被扰乱有关。
C.“皮诺曹幻觉”一旦出现,就表明他的大脑顶骨皮质区已经受损了。
D.“皮诺曹幻觉”的出现,与顶骨皮质区的过度活跃或过于抑制有关。
【小题3】下列理解与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科研人员通过实验,发现了负责对身体形态形成认识的大脑区域。
B.对志愿者进行测试时,科学家们会在他们身体的几个部位同时施以刺激。
C.志愿者脑部血液流量的变化可以通过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监测出来。
D.顶骨皮质区域活跃程度高的志愿者感觉自己身体部位缩小或长大的程度也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