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日前,比亚迪和华为公司在银川市联合发布,我国首条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云轨”无人驾驶系统线路在银川通车运行。此前杭州市首家“无人智慧餐厅”已启动营业。
“无人时代”跑步进入生活的核心动力是人工智能技术一日千里的发展。据专家介绍,在无人超市中,混合使用了计算机视觉和传感器感应,叠加了非配合生物识别技术(“非配合”是指在用户无感知的状况下就能完成身份核实)。安装在天花板上的数百台摄像机通过计算机视觉来自动判断顾客正在挑选什么,其中人工智能对视频的分析和理解是关键。
应用人工智能“机器换人”,带来的是成本下降和效率提高。例如永辉超市,2017年全年营收583.95亿元,但净利润率只有3.08%。传统超市想要提升利润率,丛须压缩成本,而人工成本正是其中最大的一部分。人工智能技术还能得到丰富的数据与信息。无人超市意味着每位进店客人的所有举动都会被记录。这些数据通过算法模型,可以变成很有价值的信息。比如货架最高处的商品,是不是许多人想拿但够不着就放弃了,这说明需要调整货架的高度。
前不久,由于顾客在结账时扫描设备无法精确地分辨结账商品,成都一家无人超市已暂停营业。桂林的无人超市则遭遇了顾客素质的挑战,牛奶被人打开喝了但未购买,货架上的零食也被随意打开了包装。此外,无人设备获得的海量数据的使用授权、交换定价等,尚未有清晰的监管要求,公众隐私在不知不觉中可能被泄露。

(取材自2018-02-27《经济日报》)

材料二:

有人说,人工智能挤占人类工作的机会,“标志着劳动的终结”。然而,一些岗位消失后,会有其他岗位产生。人工智能带给我们的只是劳动种类的变动。人类将会被人工智能完全替代的,是那些自动化控制程度高、主要依靠掌握大量数据的职业。最“危险”的职业并不限于手工业或者是技术水平要求不高的岗位,也包括会计师、法学家、秘书抑或是银行顾问:这些行业在将来很可能不复存在。我们的任务是要引导孩子们离开这些未来高风险的职业,去选择将成为人工智能的补充的职业。有些职业,人类和人工智能之间将是互补的关系。如放射科医生就是如此,人工智能已经显示出精确诊断一些疾病(例如癌症)的能力。因此,它是一种出色的辅助决策工具,但病人个体差异巨大,医生的角色仍将是关键性的。
至于人工智能无法进入的职业,是那些既要费心、费脑,又需要动手的职业。换言之,这些职业同时要求人类的情感同化、智力水平以及手工操作,比如护士或者育婴员等。

(取材自2018-7-31法国《回声报》)

材料三:

人工智能是个很宽泛的话题。从智能手机到无人驾驶汽车,到未来可能改变世界的重大变革,人工智能可以涉及很多东西。“人工智能”这个词1956年就出现了。
弱人工智能是指擅长于单个技能的人工智能,比如能战胜国际象棋世界冠军的人工智能,它只会下象棋,你要问它怎样更好地在硬盘上储存数据,它就不知道怎么回答你了。
强人工智能指在各方面都能和人类比肩的人工智能,人类能干的脑力活它都能干。有学者把智能定义为“一种宽泛的、综合的心理能力”,它能够进行思考、计划、解决问题、抽象思维、理解复杂理念和从经验中学习等。强人工智能在进行这些操作时可以和人类一样得心应手。创造强人工智能比创造弱人工智能难得多,我们现在还做不到。
超人工智能指在几乎所有领域都比最聪明的人类大脑更聪明的原起于人类设计的人工智能。它具有一次比一次更强的自我改进的机制。
人工智能革命是从弱人工智能,通过强人工智能,最终到达超人工智能的旅途。这段旅途中人类可能会生存下来,可能不会,但是无论如何,世界将变得不一样。

(取材自《“人工智能”是怎么回事》)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了无人驾驶、无人服务等“无人系统”迅速走进了现实生活。
B.人工智能在有些疾病的诊断上能力很强,但给不同体质的病人治病,医生仍将是关键角色。
C.“机器换人”不仅可以带来利润率的提升,还能得到丰富的数据,经分析可获得重要信息。
D.在无人超市中,安装在天花板上的数百台摄像机是保证正常购物、合理交易的最关键因素。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工智能虽然具有很多优势,但由于技术、监管及顾客素质等制约因素,目前还不能全面推广。
B.在现实生活中,一个合格护士的综合智能,比能够战胜国际象棋世界冠军的智能机器人高得多。
C.“人工智能”有强弱之分,弱人工智能已全面走进了我们的生活,但强人工智能人类难以企及。
D.人类最终能否驾驭自己创造的人工智能,尚无定论,但人工智能的发展一定会让世界改变模样。
【小题3】请为以上三则材料各拟一个标题(长短可不一,总共不超过30字);并概述各则材料的主要启发意义。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6-18 05:04:2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中新闻1月21日电 据国家统计局网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全国入口变动抽样调查数据推算,2017年我国出生人口1723万人,虽比2016年小幅减少,但明显高于“十二五”时期年均出生1644万人的水平,是2000年以来历史第二高值。

李希如表示,“全面两孩”政策实施以来我国出生人口总量明显增加。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后,近两年我国出生人口明显增加。全国人口变动抽样调査结果显示,2016年和2017年,我国出生人口分别为1786万人和1723万人,比“全面两孩”政策实施前的“十二五”时期年均出生人数分别多出142万人和79万人:出生率分别为12.95‰和12.43‰,与“十二五”时期相比,分别提高了0.84和0.32个千分点。2017年出生人口比上年有所减少,主要原因是一孩出生数量下降较多。

相关数据显示,2017年二孩出生数量继续增加,占比超超过50%,2017年是我国“全面两孩”生育政策实施的第二年,也是政策效果完整显现的第一年。受政策效应影响,2016年二孩出生数量大幅上升,明显高于“十二五”时期平均水平,2017年二孩数量进一步上升至883万人,比2016年增加了162万人:二孩占全部出生人口的比重达到51.2%,比2016年提高了11个百百分点。

李希如分析,“全面两孩”政策有利于促进我人口均衡发展。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育龄妇女人数呈现逐年减少趋势。2017年15-49岁育龄妇女人数比2016年减少100万人,其中20-29岁生育旺盛期育龄妇女人数减少近600万人。同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我国妇女初婚和初育年龄呈现不断推迟的趋势,妇女生育意愿也有所下降。在上述因素影响下,2017年一孩出生人数724万人,比2016年减少249万人。总的来看,“全面两孩”政策的实施,二孩出生人数的明显增加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改善人口年龄结构,促进人口均衡发展。

材料二:

2016年是全面二孩政策实施的第一年,出生人口达到1786万人,比上一年増加131万人,是我国自2000年以来新出生人口最多的一年。原因是,许多非独夫妇过去虽然想生二孩,但政策不允许,因此这些夫妇以前被压抑的二孩生育意愿都集中在政策放开的初期释放出来。2017年出生人口减少,预示着二孩生育高峰已经过去。未来几年,我国的出生人口将持续减少。

近年,人口变化以湖北省为例,见图(由下至上分别是自然增长率、死亡率、出生率):

数据:湖北统计局、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材料三:

近年来湖北省男、女性别比例表(柱状图左为男性;右为女性):

数据:湖北统计局、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材料四:

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周天勇对数据进行了研究分析,得出一个规律性的结论:20年前的人口增长率决定20年后的经济增长率。在人口因战争、饥荒、瘟疫、政府干预等波动剧烈的情况下,20年前人口增长是上行的,就推动20年后经济增长上行,反之导致经济下行。“这是因为人口在20年后进入劳动年龄,其数量的多少直接增加或减少劳动力供给:然后他们开始结婚生子、买房或者租房,扩大消费,还进行创业和创新等等。这批人口的数量对于经济发展有着直接、重大的影响。”

人口统计学者黄文政在接受采访时指出,综合世界中高收入国家的情况,政府的教育投入一般占GDP的5%,而养老支出占15%。因此,从公平来看,政府对每个小孩应该补贴人均收入的10%才足以补偿养育家庭对社会的付出。他引用了1月9日英国《经济学人》杂志的报道,日本小镇Nagicho在推出生育补贴等鼓励生育播施后,生育率从1.4提高到2.8。

国家卫计委指导司负责人也表示,生育意愿低迷的原困主要是养育成本高,托育服务短缺、女性职业发展压力大等等。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综合材料一、二可知,一孩出生数下降致2017年出生人口比上年减少,但“全面两孩”政策的效果依然继续显现。
B.由材料二、三的表格内容可知,生育政策的变化对人口出生率有很大影响,出生人口的增加有利于改善男女性别比。
C.材料二可见“全面二孩”政策实施以来,湖北省出生人口明显增加,2017年更是达到12.6%人口出生率,与2012年相比显著提高。
D.综合材料二、四可知,人口增长率决定经济增长率,未来几年我国的出生人口将持续减少,经济增长将持续下行,学者们的相关呼吁业已引起了官方的关注。
【小题2】根据以上四则材料,下列表述或推论不合理的两项是(    )
A.“全面两孩”政策实施以来我国出生人口总量明显增加,2017年是“全面两孩”生育政策实施的第二年,也是政策效果完整显现的第一年。
B.据材料二曲线图可知“全面两孩”政策对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和死亡率几乎没有影响,但确实可以大量提升人口出生率。
C.据材料二、四可知,近年人口死亡率的增加表明我国面临着沉重的老化社会问题,国家应当大力加强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托育服务的健全,提高人们的生育意愿。
D.由材料四可知,国家加大财政资金的投入,提高生育补贴,相关税收政策的支持会有利于人口出生率的增加。
E. 据材料三、四可知,男女性别比例严重失衡;妇女生育意愿低迷的原因主要是养育成本高、托育服务短缺、女性职业发展压力大等等。两者关系相辅相成,联系紧密。
【小题3】请给材料一的新闻内容,拟写该则新闻的“导语”部分,不超过100字。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材料一

人工智能“阿法狗”出自谷歌旗下深度思维(DeepMind)公司。最早在2016年1月,《自然》杂志以封面位置报道该程序在和所有其他围棋程序的对抗中获得了99.8%的胜率,并且以5比0的成绩打败了欧洲围棋冠军。随后同年3月,“阿法狗”挑战世界围棋冠军李世石,经五局鏖战,人类1:4不敌人工智能,引发巨大轰动。但“阿法狗”仍在积攒实力。2017年1月,一个神秘账号Master公布自己正是“阿法狗”新版。该账号在知名围棋平台上先后挑战柯洁、朴廷桓和井山裕太等顶级高手,豪取胜利,随后战赢“棋圣”聂卫平,直至60盘时自曝身份,决胜收官。 

英国《自然》杂志19日最新论文中,英国伦敦深度思维公司“阿法狗”项目的主要负责人报告了新版“阿法狗”软件——“阿法元”。“阿法元”最引人注目之处在于其无师自通的本领,在每次自我对弈中进步。通过3天的训练——包括近500万局自我对弈——阿法元以其100比0的不败战绩,狠狠打击了曾书写历史的前任“阿法狗”。 

材料二

AI和计算机之父阿兰•图灵来自英国,英国可谓是AI的发源地,多年来对AI的研发投入已经形成一套独有机制。英国工程和物理科学委员会(EPSRC)已经对143个科学项目进行研发拨款,目的是研发出智能技术和系统,其跨学科研究体系有助于AI工具和技术满足伦理和应用需求。估计,在2035年之前,AI将为英国经济带来8140亿美元的产值,其年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例将由现在的2.5%增加到3.9%。 

2015年,EPSRC联合剑桥、爱丁堡、牛津、华威与伦敦大学学院这5所英国名校,出资4200万美元成立了阿兰•图灵研究所,研究AI在国防安全、健康、计算技术、数据中心工程,以及金融和智能城市等领域的应用,并帮助培训新一代数据科学家。此外,英国还建立了阿兰数据研究集团、开放数据研究所、国家数据创新中心和皇家统计协会数据科学分部等,在AI的一些关键研究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材料三

近日,意大利巴里大学的研究人员研究出一种新算法,可以在阿尔兹海默症状出现前10年,发现由疾病引起的大脑微小的结构变化,以达到尽早检测出阿尔兹海默症的目的。

研究小组通过对67个核磁共振成像扫描来训练他们的人工智能,其中有38个来自老年痴呆症患者,29个来自健康人。研究人员将扫描结果分成小区域,并让他们的人工智能分析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在训练完成后,他们通过对148个实验对象进行脑部扫描来测试这种算法。在这些测试之外,还有48次对患有此症的病人进行扫描,48次对患有轻度认知障碍的人进行扫描,最终,人工智能得以全面地检测阿尔兹海默症。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突出了“阿法元”相比于“阿法狗”的新特点和新突破,那就是“阿法元”可以战胜更多的对手。
B.人工智能说到底还是需要人工的研发和不断实践探索才会不断完善和进步。
C.AI为英国经济带来了8140亿美元的产值,其年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例增加到了3.9%。
D.研究小组通过人工智能的训练和测试,知道了预测阿尔兹海默症状的算法。
【小题2】下列关于民众对人工智能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意大利巴里大学的研究人员研究出一种新算法,可以在实践中凭借人工智能全面地检测阿尔兹海默症。
B.“阿法元”远比“阿法狗”强大,它已不再为人类的知识所限,而能够自行发现新知识。
C.英国注重AI研发投入,在Al的一些关键研究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渴望为英国经济带来新的突破。
D.“阿法元”可以从“零”开始,单纯基于与自己的对弈,不需要任何历史棋谱的指引,也不需要任何人类经验的点拨。
【小题3】人工智能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同类题3

(题文)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9分,每小题3分)
中国正视抗生素耐药性问题
媒体曾报道过在我国发生的一场悲剧,一个年轻人对于他公司自助餐厅的卫生缺乏信任,于是他将抗生素添加到每一份膳食中。然而这却为他埋下了祸根。后来当这个男人生病时,药物不能挽救他的性命。尸检结果揭示了原因:他的身体里充满了多种耐药菌株。
这一案例可能是极端的,然而它却反映了一个严肃的问题。无法用常见药物遏止的细菌正在世界各地激增。2009年从接受调查医院的患者中分离出的大肠杆菌耐受喹诺酮类的比例达到了世界的最高比率。上海瑞金医院临床微生物学科主任倪语星(Ni Yuxing)说:“ 公众的认知以及医生的处方习惯存在的问题导致了中国过度地使用抗生素,并已经造成了耐药性细菌出现。”
中国卫生部希望能够避免耐药菌株的灾难性暴发流行,下达指令为处方药设置了更严格的规定,目的是打击药物的过度处方。然而批评人士说不改革卫生保健系统,新的措施有可能只能获得有限的成效。
中国的困境一部分是由于较早期医疗改革的结果。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还有政府配置的“赤脚医生”提供的医疗护理:在偏远地区有受过最低程度培训的卫生工作者负责护理患者。然而这种接近普遍的护理服务最终被废弃,转而代之以自由化市场的做法。在此情况下医院需要新的收入。
迅速发展的制药业获得了复苏。政府允许医院从医药销售中抽取15%的利润,医生的收入很快与销售施行挂钩。过度处方愈演愈烈。“整个事情实际上可归结为不正当的激励措施,”伦敦卫生与热带医学院社会转型健康欧洲中心公共健康专家Lucy Reynolds说。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中国农民发现利用抗生素饲养家畜可生成更大的动物,并提高利润。据估计,中国在2007年生产的21万吨抗生素近一半被添加到了动物饲料中。这些药物会进入到人体肠道中。在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的一项研究中,朱宝利(Zhu Baoli)和同事们对中国、丹麦和西班牙人的肠道细菌进行了测序。中国人拥有最高数量的抗生素耐药基因。朱宝利说:“一些用于动物的药物也同时被用于人类,这是耐药菌株在中国泛滥的一个隐形原因。”
中国的问题超越了医生的办公室和餐桌。如年轻人担心自助餐厅食物的这个故事所显示出的,在中国流行抗生素就像美国流行维生素一样。直到2004年,在中国,抗生素在柜台还被合法销售,一些家庭有时会储备一堆在家里面。2010年,卫生部将医生的收入与处方药销售分离。新指令进一步将药物划分为三类,具有最高耐药率的药物只能由专家开出处方。违反者可能会丧失处方权或他们的行医执照,同时触犯规定的医院可处以罚款。但是政府却并不提供医院其他的资金来替代药品利润。“全面改革是必要的。”Reynolds说。
即使有进一步的改革,也仍然存在重大的障碍。在一项对中国西部贵州省的调查中,Reynolds发现许多的医生错误地认为患者体内没有形成抗生素耐受的细菌。与此同时,药物耐受也在节节攀升。朱宝利说:“你现在拥有市场上可获得的几乎每一种抗生素的耐药基因。”
【小题1】(小题1)下列对于中国抗生素耐药菌株泛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抗生素耐药菌株泛滥指的是无法用常见药物消灭的致病菌株在中国大量存在,并且有暴发流行的隐患的现象。
B.中国抗生素耐药菌株泛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中国早期设立的由“赤脚医生”提供护理的医疗制度,公众对抗生素耐药性认识不足等等。
C.抗生素耐药菌株泛滥是一个世界性问题,但是在中国却尤为突出,这与中国的医疗卫生制度关系密切。
D.抗生素耐药菌株在中国泛滥也有隐性原因,即人从动物性食物中食入了抗生素,而这些抗生素本是添加在饲料中的。
【小题2】(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倪语星和朱宝利在分析中国耐药菌泛滥形成的原因时切入的角度虽然不同,但是都抓住了问题某一方面的关键。
B.健康专家LucyReynolds认为,中国耐药菌泛滥的根本原因在于现行制度的缺陷上,改革的措施也应该从制度上入手。
C.作者通过采撷各方面声音、记录各种实验的结果,明确地表达了自己对于问题的看法:中国现行卫生保健系统亟待改革。
D.虽然民众在整个过程中处于最主体的位置,受影响最大,但是仅对民众普及常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小题3】(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仅广大民众,甚至部分医生对目前抗生素滥用的严峻情势都缺乏清醒的认识,这给抗生素滥用问题的解决带来了很大的障碍。
B.中国滥用抗生素的问题涉及到医生、药商、家畜饲养者等多方面的利益,与政府的政策息息相关,已经不仅只限在医生的办公室和一般人的餐桌范围。
C.医生的收入与药品销售挂钩带来的恶果,一方面使得制药业获得了复苏,一方面也使得过度处方愈演愈烈。
D.卫生部对医生开出具有耐药性药物处方的权限作出了严格限定,但是并没有提供医院其他的资金来替代药品利润,全面的改革还有待时日。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书院是我国古代学术文化传统的重要载体,为唐宋以来千年文脉之所系,在我国学术发展和文化教育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②江苏之境自六朝以来即为人文鼎盛之地,而书院之设则始自宋仁宗天圣年间,即侯遗所创的茅山书院。南宋诗人范成大所称徂徕、金山、岳麓、石鼓“四大书院”,其中的金山其实就是指茅山书院。

③大抵言之,清代虽然是我国书院发展的晚期,但由于官方大力提倡创办书院,故亦是我国书院的最后辉煌期。而江苏以其经济、文化之巨大优势,书院的创办更是盛极一时,并在学术和人才教育等方面取得了卓著成就。

④书院数量和规模空前增加。在清代,江苏境内书院的创办以江宁府、扬州府、苏州府、常州府、松江府(今上海)五个地区最为兴盛,江宁府作为当时江南府的省会,除了省会级书院钟山书院,著名的还有惜阴、尊经、文正等多家。因此,江宁府的书院无论是数量还是规模层次,皆为其他省会所不及。扬州则有安定、梅花、广陵三大书院,因扬州有两淮盐利,故书院办学经费十分充足,几乎可与省会江宁府相颉颃。苏州时为江苏巡抚的驻地,加之人文兴盛,故苏州的书院“分课制艺经古,其风气不下于江宁、扬州也”,著名的书院有紫阳和正谊等。

⑤师资雄厚。清代江苏由于经济、人文、地理等诸多优势。从而吸引了众多著名学者前来讲学,书院师资力量十分雄厚。钟山书院作为省会级书院,其主讲者皆为当时一流的学者,如杨绳武、夏之蓉、钱大昕、卢文弨、姚鼐、朱珔、陈恩泽、胡培荦、李连琇等皆曾任钟山书院山长或主讲。而其他书院,如俞樾掌紫阳书院,冯桂芬掌紫阳、惜阴、正谊等书院,俞正燮掌惜阴书院,李兆洛掌龙城,张文虎、黄以周、缪荃孙等掌南菁,皆为学界之翘楚。

⑥书院学风纯正,治学以考据为主,亦不乏经世之学。各大书院皆有严格的院规,在考课、学业、学风等方面规定明确,生员践行不得稍有逾矩。杨绳武主钟山书院,其制度规约中即有二戒:“一戒抄袭倩带,一戒矜夸忌毁”,直指治学不端之要害。乾嘉以降,考据之学大兴,时书院以朴学为务,亦是大势之所趋,然在此主流之下,随着清内外政治形势的变化,经世致用之学渐起,而后江阴之南菁,更是以实学为本,而以经世为务。

⑦人才培养成效卓著。当时江苏各府书院多从全国选拔生员,故能集一时之秀,再经过书院的的培养,涌现出一大批博古通今、经世致用的人才。其培养才人之众,可谓空前,仅“陶澍扶苏时,书院肄业生达千数百人”。而所有学术人才之优秀,亦罕见其匹。如从扬州各书院中肄业的有段玉裁、王念孙、汪中、刘台拱、孙星衍、洪亮吉、任大椿等人,皆清中晚期学界之中坚。

⑧光绪年间,学政黄体芳在江阴创办书院,而径取名曰“南菁”。其历时虽短,但在西学大潮澎湃来临之际,它一方面为传统书院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同时亦为新学开启了先声,实无负于“南菁”之名。进而言之,如果说在中国书院发展史上,白鹿洞、岳麓等开创了传统书院事业的先河,引领了潮头,那么清代的江苏书院则为之圆满地画上了历史的休止符。

(摘编自《清代江南书院文化成就卓著》)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书院的设立使得江苏之境自六朝以来即是人文鼎盛之地,侯遗所创的茅山书院即范成大所称“四大书院”之一。
B.清代的江苏书院之所以盛极一时,在学术和人才教育等方面取得了卓著成就,是因为官方大力提倡创办书院。
C.江苏境内各府书院兴盛,其中江宁府的书院无论是数量还是规模层次,皆为扬州府、苏州府书院所远远不及。
D.唐宋以来,我国书院赓续发展,白鹿洞书院等开了先河,而清代的江苏书院则为之圆满地画上了历史的休止符。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总说,指出书院在我国学术发展和文化教育史上的影响,为下文对明清书院论述的深入展开进行了很好的铺垫。
B.本文主要论述清代江苏书院文化成就卓著,前两段为引子和张本,中间五段为主体部分,最后一段总结其历史地位。
C.文章主体部分主要采用了并列式结构,分别从书院的数量规模、师资、学风治学、人才培养等方面切入进行论述。
D.最后以南菁书院的命名为例,是为了论证北方书院根本无法和南方书院相媲美,江苏书院才是书院的完美休止符。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书院是我国自唐宋以来古代学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它一直绵延至明清,真所谓千年文脉之所系,意义非凡。
B.众多著名学者前来书院讲学,有很多人并不主于一地,而是在江苏各大书院间流动担任山长或主讲,尤可称道。
C.江苏各府书院人才培养成效卓著,涌现出一大批博古通今、经世致用的人才,清中晚期学界之中坚皆出于此。
D.朱熹在《平江府常熟县学吴公祠记》中曾有“南方之学,得其菁华”一语,而清代江苏的书院,堪当朱子之义。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云何尝能飞?泉何尝能跃?我们却常说云飞泉跃;山何尝能鸣?谷何尝能应?我们却常说山鸣谷应。在说云飞泉跃、山鸣谷应时,我们比说花红石头重,又更进一层了。原来我们只把在我的感觉误认为在杨的属性,现在我们却把无生气的东西看成有生气的东西,把它们看作我们的同类,觉得它们也有性格,也有情感,也能话动。这两种说话的方法虽不同,道理却是一 样,都是根据自己的经验来了解外物。这种心理活动通常叫做“移情作用”。
“移情作用是把自己的情感移到外物身上去,仿佛觉得外物也有同样的情感。这是一个极普遍的经验。比如自己欢喜时,大地山河都在杨眉带笑;自己悲伤时,风云花鸟都在叹气凝愁。掩别时蜡炔可以垂泪,兴到时青山亦觉点头。柳絮有时“轻狂”,晚峰有时“清苦”。陶渊明何以爱菊?因为他在傲霜残枝中见出孤臣的劲节;林和靖何以爱梅?因为他在暗番疏影中见出输来的高标。
从这几个实例,我们可以看出移情作用是和美感经验有密切关系的。移情作用不一定就是美感经验,而美感经验却常含有移情作用。美感经验中的移情作用不单是由我及物的,同时也是由物及我的;它不仅把我的性格和情感移注于物,同时也把物的姿态吸收于我。所谓美感经证,其实不过是在,聚精会神之中,我的情趣和物的情趣往复回流而已。
移情作用往往带有无意的模仿。我在看颜鲁公的字时,仿佛对着巍峨的高峰,不知不觉地烽肩聚眉,全身的筋肉都紧张起来,模仿它的严肃;我在看赵孟頫的字时,仿佛对着临风荡漾的柳条,不知不觉地展颈摆腰,全身的筋肉都松懈起来,模仿它的秀媚。从心理学着,这本来不是奇事。凡是观念都有实现于运动的倾向。念到跳舞时脚往往不自主地跳动,念到“山”字时口 舌往往不由自主地说出“山”字。通常观念不能实现于动作者,是由于同时有反对的观念阻止它。同时念到打球又念到泅水,则既不能打球,又不能泅水。如果心中只有一个观念,没有旁的观念和它对敌,则它常自动地现于运动。聚精会神看赛跑时,自己也往往不知不觉地育起胳膊动起脚来,便是一个好例子。在美感经验之中,注意力都是集中在一个意象上面,所以极容易起模仿的运动。    
移情的现象可以称之为“宇宙的人情化”,因为有移情作用然后本来只有物理的东西可具人情,本来无生气的东西可有生气。从理智观点看,移情作用是一种错觉,是一种迷信。但是如果把它勾销,不但艺术无由产生,即宗教也无由出现。艺术和宗教都是把宇宙加以生气化和人情化,把人和物的距离以及人和神的距离都缩小。它们都带有若干神秘主义的色彩。所谓神秘主义其实并没有什么神秘,不过是在寻常事物乏中见出不寻常的意义。这仍然是移情作用。从一草一木之中见出生气和人情以至于极玄奥的泛神主义,深浅程度虽有不同,道理却是一样。
【小题1】下列迭项对“移情作用”的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移情作用”是一个极普遍的经验,就是把自己的情感移到外物身上去,根据自己的经验来了解外物,仿佛觉搏外物也有和自己一样的情感。
B.外物本来是没有性格和感情的,可我们有时却赋予它们这些,把它们看作我们的词类,移情于外物,觉得它们也有性格有情感,也能活动。
C.从科学的角度来看,移情作用是一种错觉,是一种迷信,而且带有神秘主义的色彩,是艺术宗教产生出现的基础。
D.移情作用往往带有无意的模仿,既符合心理学的观点,又与美感经验一致。在美感经验之中,注意力都是集中在一个意象上面,所以极容易起模仿的运动。
【小题2】下列选项对文章的概括与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A.移情作用是和美感经验有密切关系的,移情作用不一定就是美感经验,而美感经验却常含有移情作用;而且是由我及物的也是由物及我的。
B.移情作用和美感经验关系密切,移情作用离不开美感经验,是产生美感经验的必要条件。
C.艺术和宗教都是把宇宙加以生气化和人情化,把人和物的距离以及人和神的距离都缩小。虽有神秘主义的色彩但其实并没有什么神秘。
D.有人看颜鲁公的字时,仿佛对着巍峨的高峰,不知不觉地耸肩聚眉,全身的筋肉都紧张起来,模仿它的严肃,这就符合移情的规律。
【小题3】下列选项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庄子•秋水》中庄子看到鯈“出游从容”便觉得它乐,因为他自己对于“出游从容”的滋味是有经验的,这符合本文移情的观点。
B.生活中,“天气冷”如果是“我觉得天气冷”;“石头太沉重”如果是“我觉得它太沉重”,那就是我对物的主观情感,符合移情。
C.人不但移情于物,还荽学习物的姿态,还要不知不觉地模仿物的形象。苏东坡诗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D.美感经验认为人的情趣和物的情趣往复回流。林和靖爱梅,他在暗香疏影中见出隐者的高标,梅提升了人的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