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春节临近,烟花爆竹摆上了各地的零售摊点,随之而来的,则是“今年放不放鞭炮”的大讨论。

昨天,首都文明办发出倡议书,号召市民绿色环保、文明出行,留住“北京蓝”。北京市社情民意调查中心的民意调查显示,受访人群82.9%表示今年春节期间不打算燃放烟花爆竹,比去年同期上升6.4个百分点。按照规定,如果在春节期间遇到空气重污染橙色以上预警,北京市将全面禁放烟花爆竹,98.3%的受访者表示会严格遵守。

昨天,法晚记者从新浪微博等多渠道随机裁取的1.8万余条网络留言显示,近四成网友不想燃放烟花爆竹是出于保护空气环境考虑,另外,有近一半的网友建议各地组织一次集中燃放,既安全又环保。

(节选自2018年1月25日《法制晚报》)

材料二:

近年来,随着雾霾天气的长期肆虐,人们对蓝天白云的迫切渴求,呼吁不放烟花爆竹的民声已经越来越强烈。首都文明办顺势而为,发出倡议,语言亲和平易,感情真诚友善,可谓顺应民心之举。相对于此前河南“禁炮今”的朝令夕改,高明了太多。

穹顶之下,雾霾肆虐,没有人能独善其身,也少有人是彻底的无辜者。人类存在于城市之中,每个人都在排放碳,每辆车都会排放PM2.5,每个家庭都在使用和消耗能源。通过自身行为的克制,为环保尽一份力,应该成为每一位有识之士的自觉行动。然而,自觉行动是一码事儿,强制限制是另一码事儿,春节期间的“禁炮令”不是不能出台,是确需充分的民意支持、经过充分商讨,完成行政和法律程序,方可实施。在此之前,引导工作就非常有价值。

(节选自2018年1月25日《每日新报》)

材料三:

给“鞭炮热”降降温确有必要。除了不安全的因素外,对环境的污染,特别是对空气质量的影响也同样不容忽视。最近几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空气质量普遍偏差,一级二级预警天数显著增多。而燃放烟花爆竹,往往会对本来就很差的空气质量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严重影响到人们的身体健康。目前一些城市已经出台禁放、限放烟花爆竹措施,确实大有必要。

烟花爆竹寄托着人们对新年的美好祝福,这个无可厚非。尽管烟花爆竹具有极大的安全隐患,我们亦不能一提子将其打死。过年嘛,人人都有权选择自己的庆祝方式。但前提是要遵守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遵守相应的操作规程。不能为了个人利益去铤而走险,做出违法的举动,到头来只会是害人害已。而对绝大多数家庭来说,积极寻求新的、更安全、更环保、不扰民的过年方式,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说,确有必要当前的“鞭炮热”降降温了。

(节选自2018年1月25日“东北新闻网”)

材料四:

近年来,各地对于春节烟花爆竹的管理从限放到禁放,体现的是政府对环境治理的决心。而普通民众从对禁止放炮规则的抵制到主动遵守,也说明大家环保意识在增强,人人都希望过一个祥和绿色的健康年。电子鞭炮作为年货“新宠”持续走俏,就是环保宣传、民众自省的最佳佐证。

事实上,“年味儿”并不等于“炮味儿”,传统的中国年有丰富的年俗,少了鞭炮,还有祭灶、除尘、写春联、挂年画、贴窗花、蒸年糕、包饺子、守岁、拜年、舞狮子、要龙灯、逛花市、赏灯会等,这些方式都会使年更有味道。

越来越多的市民开始承担责任,自觉放弃燃放爆竹,为改变公共环境尽一份力,形成了政府提醒、百姓配合的社会管理新局面。它的价值将远超春节不放爆竹本身。

(节选自2018年1月25日《法制晚报》)

【小题1】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介绍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首都文明发出绿色环保、文明出行倡议书,二是众多网友参与“今年放不放鞭炮”的讨论。
B.材料二认为春节“禁炮令”并不单是政府的工作,政府的规定要得到民众的认可,要交由民众充分商讨,完成行政和法律程序。
C.材料三分析了给鞭炮热降温的原因:一是烟花爆竹存在安全隐患,二是近几年京津冀等地空气质量差,一级二级预警天数增加。
D.材料四介绍政府对春节烟花爆竹管理变化和民众对禁止放炮规则的态度变化,说明政府对环境治理的决心和百姓的环保意识增强。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记者从微博中获取信息说明当前的媒体很注重网络,对网友的观点、态度很重视,同时也侧面表现了目前我国网络的发达。
B.首都文明办的倡议书顺应民心跟河南“禁炮令”的朝令夕改的对比,说明“禁炮令”政策不能随心而为,要注意地域特点。
C.材料三在讨论“禁炮令”时考虑问题较为全面,注重多方面的分析,比如第二段也从民众有权选择自己的过年方式的角度进行探讨。
D.材料四偏重议论,分析了“环保宣传、民众自省”在“禁炮令”中的作用,同时从民俗的角度讨论“年味儿”并不等于“炮味儿”的理由等。
【小题3】有的民众对“禁炮令”有抵触情绪的原因有哪些?请根据文本进行简要说明。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0-13 06:17:1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唐花瓷地雷  
江岸
爷爷九十高龄了,耳不聋,眼不花,但不时犯糊涂。说来也怪,央视播出“鉴宝”节目的时候,他总能清醒一会儿,陪我们一起津津有味地看。每当藏友的瓷器被专家认可,估出天价,爷爷就摇摇头,指一指屏幕,嚷嚷,就这?就这?
爷爷是大别山区黄泥湾人。抗日战争时期,他因为饥俄流落到冀中平原,参加了游击队。
怎么了,爷爷?我问。我是爷爷最小的孙子,爷爷最疼我。
我们过去埋的,都比这个好。爷爷说。
你还埋过瓷器?埋在哪里?我迫不及待地追问。说实话,爷爷后来虽然官居厅级,却廉洁奉公,没有给我们积攒下任何家产。如果他能够提供个线索,让我挖出一两件宝贝,也算他没有白疼我。
爷爷不理我。再问爷爷,他糊涂了,仰靠在沙发上呼呼睡去。
我只好问爸爸。爸爸摇摇头说,咱们祖上一贫如洗,哪有宝贝往地里埋?
再看“鉴宝”节目的时候,我就长个心眼。到了鉴别瓷器的环节,我趁爷爷清醒,赶紧问,爷爷,这个比你埋的好吧?
爷爷不屑一顾地说,天壤之别。
那你后来挖回来了没有?
挖什么挖,都炸了。
怎么会炸了呢?
炸日本鬼子。
再问,爷爷又迷糊了。
我只好又问爸爸。爸爸说,你爷爷年轻的时候,是游击队爆破组的,专门埋地雷对付日本鬼子。
又到了“鉴定”节目时间,我早早坐到爷爷身边。
爷爷,你不是埋地雷的嘛,怎么埋瓷器呢?
我们自己做地雷,铁罐不够用,我们就用瓦罐、砂罐,后来就用瓷罐。
什么样儿的瓷罐,青花瓷的吗?我问。
爷爷闭上眼睛,呼呼睡着了。
我长叹一声。不管是什么瓷,用来做地雷,都是暴珍天物。为什么不少做一个地雷,留个空罐子呢?
“鉴宝”节目开始了。我单刀直入,问爷爷,你们埋的是什么瓷罐,青花瓷吗?
爷爷点点头,说,有青花瓷,很多种瓷器。我也不懂,东家说是什么钧瓷、汝瓷,最名贵的是那件唐花瓷……
什么是唐花瓷?我急忙问。
爷爷不说话了,不该迷糊的时候老迷糊。
问爸爸,爸爸也不明白。
我打开电脑,去百度搜寻。原来,唐花瓷产于河南省鲁山县梁洼镇段店村,隋晚期始烧,唐初期烧成,以后断烧至今。唐花瓷是钧瓷的源祖,不少学者及其著述中都把唐花瓷称之为“唐钧”。
我的神啊,上帝以及老天爷啊,怎么能用唐花瓷做地雷呢?我感叹。
“鉴宝”节目准时开播。
爷爷,你还记得唐花瓷什么样子吗?我问。
怎么不记得?看起来没有青花瓷清爽,黑不黑黄不黄的底子,有的地方白有的地方蓝,颜色杂一些。
爷爷说得太对了,网上说,唐花瓷为一种黑地、乳蓝白斑的瓷器,我还专门搜出图片看了。
爷爷,你知道吗?唐花瓷非常贵重,非常珍稀。
难怪,别的东家都舍得,就是抱着件唐花瓷不丢手,后来,一咬牙一跺脚,说,为了抗日,拿去吧。……说着说着,爷爷头一歪,迷糊了。
我和爷爷又相聚在“鉴宝”节目开播妁时段。
爷爷,你确信那个唐花瓷地雷爆炸了吗?
爷爷眨巴眨巴眼睛,困惑地说,我还真不清楚。
你们当时埋在哪里了?
埋在……爷爷忽然警惕了,狐疑地问,你问这个干什么?
要是能刨出来,值老鼻子钱了。
刨你娘个头!爷爷凶凶地骂一句,一巴掌扇在我的脑袋瓜子上。再问他,他又迷糊了,摇都摇不醒。
(载于《小说界》)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第2段插叙了爷爷的主要生平事迹,这样安排的目的既是为塑造爷爷这一人物形象服务,也是为后文情节的展开作铺垫和蓄势。
B.不时犯糊涂的爷爷在“鉴宝”节目播出时,总能清醒一会和“我”交流一下,这情节表明他喜欢这个节目且对瓷器有着特殊的感情和鉴赏力。
C.小说还运用侧面描写塑造人物,如从爸爸的讲述中得知,爷爷以前做过长工,后参加游击队,成了爆破组一员,执行埋雷任务。
D.随着唐花瓷神秘面纱的揭开,祖孙二人对那价格不菲的唐花瓷的不同态度,反映了两代人之间不同的价值观、人生观,值得人深思。
【小题2】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描写爷爷犯迷糊和装糊涂,合情理吗?小说这样安排情节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布《关于企业参与政府统一组织的棚户区改造支出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税(2012)12号),明确指出,国有工矿企业、国有林区企业和国有垦区企业参与政府统一组织的棚户区改造的,改造部分的收益执行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政策,这一政策使这些企业从棚户区改造中受益,从而鼓励其更积极地参与棚户区改造,造福更多的低收入家庭。
财税(2010)42号文件规定,棚户区改造项目的开发商,在商品住房等开发项目中配套建造安置住房的,依据政府部门出具的相关材料和拆迁安置补偿协议,按改造安置住房建筑面积占总建筑面积的比例可以免交城镇土地使用税、印花税。
(摘编自2017年08月15日《光明日报》)
材料二:

(资料来自中国社会科)
材料三: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城市、工矿、林区、县区棚户区居民住房困难、居住环境差的问题,近几年加大了对各类棚户区改造的工作力度。2008年中央启动保障性安居工程,并将国有林场棚户区、国有垦区危房、中央下放地方煤矿棚户区改造作为重要内容,加快了改造步伐。2010年,中央全面启动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工作,并继续推进国有林场棚户区、园有基区危房、中央下放地方煤矿棚户区改造。
棚户区改造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一方面,提供了大量直接和间接服务于工程建设的就业岗位。另一方面,通过充分利用棚户区改造腾出的土地,兴建劳动密集型小企业、创业市场、农贸市场、再就业一条街等形式,增加了就业机会。此外,将棚户区改造项目与商品住宅配套建设、使棚户区居民可以通过为周边居民提供相应服务来实现就业或再就业。
据有关部门测算,国有垦区危房改造工程实施以来,累计提供就业岗位270多万个,支付用工费用100多亿元,有效地解决了低收入家庭的就业问题。
(摘编自中央政府门户网站《惠民生促增长——我国棚户区改造成果综述》)
材料四:
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陆克华26日在国务院政策吹风会上表示,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2018~2020年将继续改造各类棚户区,再建保障性住房1500万套。中央将加大财政、金融、用地等支持力度,兑现改造约1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的承诺。
陆克华指出,棚户区改造是改善困难民众住房条件的重要方式。过去8年,中国棚户区改造累计开工安置性住房3287万套。棚户区改造使8000多万居民“出棚进楼”。此外,通过城中村改造。约950万农民就地转化为市民,住进了配套完善的安置房小区。在商品住房库存量大、市场房源过剩的三四线城市和县城,我们通过推进棚改货币化安置工作,在解决棚改的同时,也促进了商品住房去库存的工作。
由于能带动有效投资和建材、装修、家电等方面的消费,也能促进上下游相关产业发展,棚户区改造也被视为带动投资消费和促进经济增长的重大民生工程。
(摘编自中国经济网《我国未来三年将实现改进1亿人居住的棚户区和城中村的目标》)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AB.BC.CD.D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财税(2010)42号文件和财税(2012)12号文件对参与棚户改造的企业实行的免税政策,有力地推进了棚户区的改造工作。
B.几则材料不一,但都围绕我国棚户区改造进行陈述,让读者对相关的国家政策、棚户区改造的规模和作用有了基本的认识。
C.2008年保障性安居工程的启动,2010年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工作的启动,最重要的成绩是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就业机会
D.棚户区居住条件差,还占用大量土地,予以改造,既能改善居民居住条件,又能腾出土地兴建企业和市场,提振当地的经济。
E. 棚户区改造之所以被称为重大民生工程,就是因为它在未来三年将实现改善约1亿人的居住条件,规模空前,工程浩大。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简要说明政府实施棚户区改造工程带来了哪些好处。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儒家对于隐居的态度
孔子一生周游列国,积极推销自己的社会理想,这使得孔子和隐士之间产生了很大的距离,并因此遭到当时隐士(像长沮、桀溺、荷蓧丈人、楚狂接舆等)的嘲弄。他强调社会伦理关系,尤其强调君臣大义,这种思想和彻底回避社会的隐士思想大异其趣。在参与社会的层面上,隐居不是孔子的选择。“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孔子正是为了“行其义”才积极入世的。
但面对黑暗、混乱的社会政治,孔子认识到一味地进取对于个人非常危险,而且很可能会损害大义。所以,他提出了一整套的隐居理论作为自己进取思想的一个补充环节。
避祸是孔子隐居理论的最低层次,“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都是讲在乱世之中远离政治旋涡,明哲保身。孔子如此强调“邦有道”“邦无道”,并不仅仅是从消极避祸的角度立论,而是有更深的含义。孔子的出仕是为了“行义”,如果不能行道,则要停止出仕,否则就会损害道德。孔子主张的隐居并不仅仅是避祸,而是为了坚守道义志向,这样的隐居是对高尚道德的坚守。在孔子看来,是否坚守道义是检验品质的试金石,他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这也被孔子视为评价古代隐士高下的标准。
如果没有隐居,孔子“守死善道”的主张就可能遭到政治阻挠而不能一以贯之。这样看来,隐居实在是孔子思想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与出仕相辅相成。由此,孔子把人的一生中出仕和隐居两种基本状态都包括进来,从而把他的道德人生原则一以贯之。他的学生原宪深明老师这一思想,后来就隐居了。原宪很穷困,但是他认为自己是学道而能行之的人,并批评子贡。
但是,孔子主张的隐居是有限度的,只回避无道的政治,不回避人类社会。这和后来庄子的隐居理论很不一样。当长沮、桀溺嘲笑他是避人之士,不是避世之士时,孔子告诉学生们说:“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这里“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有两层含义:第一,如果天下有道,就不出来做事。这和“有道则见”似乎有矛盾。但是,从隐居能够考验士人的道德节操来看问题,我们就能理解它。天下完全清平,就无需士人再出来从政,士人应该隐居求志,磨炼自己。但是,“天下有道则见”中的“有道”还没有达到完全清平,所以还要出仕。故此,两者不矛盾。第二,意味着正是因为天下无道,才出来改革社会的意思。这似乎和“无道则隐”矛盾,其实也不然。因为在参与社会的层面上,孔子是坚决入世的,而他的“无道则隐”则仅仅指出仕为官层面。不做官,依然要参与社会改造。尽管孔子对于在无道时代的隐居作了肯定,但是对于完全逃避社会的隐居则是不赞同的。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一生积极推销自己的社会理想,在参与社会的层面上和隐士之间产生了很大的距离。
B.孔子认为“死守善道”、一味地进取队个人是非常危险的,而且很可能会损害大义。
C.孔子讲“邦无道,免于刑戮”,这说明他的隐居在最低层次上表现为一种消极避祸的选择。
D.孔子的隐居理论为他的进取思想做了重要的补充,从而让他的道德人生原则能够一以贯之。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孔子将是否坚守道义是为评价古代隐士高下的标准,因此对坚守高尚品质的隐士,孔子还是有一定认同的。
B.孔子提出的一整套的隐居理论,看似与出仕行义的主张相悖,实则是对“义”的坚守,故而是一种补充。
C.顾宪看到了隐居和出仕是矛盾的,明白了孔子主张隐居的原因,所以才选择了隐居,并批评了子贡。
D.隐居能考验世人的道德操守,故孔子主张“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与“邦有道,则仕的说法并不矛盾。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因为孔子主张隐居要有限度,所以,他只回避无道的政治,而不回避人类社会,这个庄子很不一样。
B.“避人之士”写作 “避世之士”在隐居上表现出的差异实质是对社会参与、社会责任承担的差异。
C.因天下无道才出来改革社会,强调的是对社会的参与、对社会的责任,并不是对“无道则隐”的否定。
D.彻底回避社会的隐士也坚守道义,但这种“义”与孔子的“义”相比,在社会性上显然有所不及。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山里有座榨油坊

周华诚

①正月初五见到黑孩,他从溪涧里回来,手上捧着刚洗过的菜。哎呀,你们先坐会儿——他腼腆地笑,说要先去打个下手。进了厨房,他开始切菜。毛笋是早上刚从竹林里挖的“泥里白”,白白胖胖;青菜是菜园里才掐的,水灵得很。

②房子是典型的江南砖木结构老宅子。大天井里花木葱茏。天空落雨,雨水让菖蒲叶、梅花瓣闪闪发亮。天井的两侧,一边是茶室,一边是书房。书桌上散落一沓沓宣纸,纸上尚有墨迹未干,字帖摊开在桌上。黑孩喜欢写写画画,一看便知颇有功底一他可是中国美术学院科班出身。

  ③小村叫对坞,有五百岁了;海拔也高,的确是深山沟沟——早上从常山县城开车过来,弯弯山路把头都绕晕了。其实十五年前我来过这村子,来到对坞就仿佛一头扎进桃花源。这个云生水起的地方,保留着太多古老的东西。大批的明清古民居散落在溪涧旁,鸡犬之声相闻;传統的黄泥夯土墙房子,与一树一树白梨花相映;两条潺潺流淌的溪流之上,架着六十多座石拱桥,桥头是苔痕上阶绿,溪边是古樟枝叶茂,那些古樟树动辄就是几百年、上千年。透过古樟树的枝权,一座古老的榨油坊映入眼帘,远观外墙苍黑,近看青苔隐现,不知走过了几十几百年风雨,依然稳健地站在那儿,油坊内不时传出一阵阵号子声,沉雄浑厚,穿云裂帛,那是榨油汉子们穿越百年的欢歌。

④小村古风浩荡,保留了几百年来村民的生活图景。

⑤黑孩很早就出去读书了,后来他带着女友回来结婚。结婚的第二天,黑孩带着妻子在村里到处逛,惊讶地发现工人在榨油坊里挥锤忙碌。你们这是在作哈呢?黑孩问。他们说,拆了。

⑥啥,榨油坊要拆?黑孩大惊。不拆留着作甚?榨工都老了,没有力气扛得动这活儿。年轻人都出去挣钱了,

⑦黑孩自小看着榨油坊长大,这座榨油坊要拆了,黑孩觉得可惜。何况被拆的还有那些走过几百年风雨沧桑、古色古香的民居呢?想了又想,不甘心,黑孩跟新婚妻子商量,一咬牙,把刚收的几万元彩礼钱拿了出来。当然不够。又找朋友同学借了许多,把钱给凑齐了。

⑧那榨油枋拆了一半,透风漏雨不说,一面土墙眼看就要倒了,角角落落都是蛛网。留下的古老民居有二十来幢,青砖,黛瓦,高墙,木梁,有的还有大天井。可惜了、大多数风雨飘摇,破败不堪。榨油坊和一小部分民居保住了,黑孩却被一村人笑话,人家后生出息了,是去城里买大房子,你黑孩倒好,回山旮旯儿里买这些要倒掉的破屋,买下来干什么?念书念傻了吧?

⑨黑孩也不知道留下来干什么哟。琢磨了好几个晚上,黑孩和妻子一合计,对,就做个民宿,让城里人也来乡下住住,感受感受这里的山,这里的水,这里的山涛与林风。还有呢,黑孩的父亲,还会酿酒。古法酿酒的水,必得是山泉水。对坞古村四面深山环抱,丛林密布,人迹少至,几个山头终年云雾缭绕,溪涧里的水四季甘甜清冽,这才造就了一口美酒。

⑩黑孩的眼睛闪闪发光。

⑪一年后民宿开业,吸引不少山外人来看新鲜,也有客人住进来了。他们从没想到,这样古老的房子,怎么会一下变得这么有文艺气息。也没想到,在这犄角旮旯的大山深处,还有这样闲适的生活:可以烤火、煨红薯,或者喝酒——喝的正是黑孩跟父亲学着酿的粮食酒;也可以看星星,趁着酒兴对月当歌,还可以挥毫泼墨。

⑫上吃过午饭, 黑孩带我们去榨油坊。父亲的手艺依然那么精湛,他抚摸着木榨的时候就仿佛重回二三十岁。包好的茶饼,用铁箍套好,一饼一饼整齐地排列在木榨里;父亲做好了准备工作,用力荡起那块巨大的撞石。一次又一次,撞石越来越高,随后,高亢的、清亮的、悠长又起伏的榨油号子从父亲的胸腔里迸发出来,洞穿屋顶,那声音震得空气也嗡嗡作响;紧接着是“砰”的一声巨大的声响,撞石击打在木制撞针上,撞针挤进木榨与茶饼之间,于是那山茶油,那清亮的液体从大榨里流淌出来,连成线,越淌越多。

⑬店所有来自山外的人,忍不住鼓起掌来,一片叫好。

⑭接下来,父亲歇一歇,该黑孩上场了。

(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3月21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一天的见闻为线索,以对古村过去风貌和黑孩为保护古村所做努力的回顾为主体,思路清晰,结构紧凑。
B.“黑孩的眼睛闪闪发光”运用神态描写,既写出黑孩决定发展民宿的喜悦,又表现出其对古村未来充满期待。
C.结尾处详细描写父亲榨山茶油的场景,不仅写出了父亲手艺的精湛,而且生动表现了古法榨油的传统之美。
D.作者通过叙写黑孩买下榨油坊和旧民居做民宿,主要表达了对黑孩在经济大潮中巧抓机遇发家致富的赞赏。
【小题2】阐释文章结尾处画线句子的含意。
【小题3】文章第③段写作者对小村的回忆,有何作用?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画竹:越名教而任自然
天 明
在静物之中,竹的品性尤为特殊:像树一般挺拔坚硬,却“茎中空、无年轮”,可谓“不刚不柔,非木非草”。诗人白居易在《画竹歌》中感慨道:“植物之中竹难写,古今虽画无似者。”那介于草木之间刚柔并济的神韵,为历代画家“望竹兴叹”的原因。
唐代以前,即便是描绘“竹林七贤”的画作,背景也只是松、柏、柳、槐及一些无名的阔叶树,鲜有竹的出现。唐代竹画兴起,唐代萧悦和北宋文同尤为出名。文同爱竹,到了“深入竹乡,以竹为妻”的地步,他的画竹心法被苏轼盛赞,后凝练为成语“胸有成竹”。
苏轼认为,败笔于竹下的画家们总是纠结于对竹竿、枝、节、叶等局部的剖析和打磨,而疏忽了对竹整体观感的把握,陷入了技术理性,使画作技巧有余而精神不足。文同画竹之所以丰神飘洒,在于他“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文同画竹不是边看边画、边想边画,而是透过细致周到的观察,在脑海中提炼出竹的神韵气度,察其“神”而非察其“身”,一旦下笔,便一气呵成。
元明时期竹画独立为中国画中的一个门类,各种版本的《竹谱》更是对画竹的理论和技法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元代画家李衙认为画竹叶“粗忌桃叶,细忌柳叶”,竹叶是画竹尤难把握的。清代郑板桥却对前辈立下的规矩作出了反思:“始余画竹,不敢为桃柳叶,为竹家所忌。近颇作‘桃叶柳叶而不失为竹意……古来画家习俗皆成陋语也。”在郑板桥看来,画竹“总要以气韵为先”,所谓气韵,是指竹子的生理结构和生长规律在自然界风霜雪雨、明晦阴晴中所呈现出来的体态和动感,是竹子固有习性中所蕴含的自在之美。只要能把这美感表现到位,至于叶之繁与疏、枝之斜与直、竿之粗与细等,都不必过于计较。
以气韵为先的理念,在“扬州八怪”的竹画中体现得淋漓尽致。金农喜欢观摩竹影,“每高舂夕晡时就日影写其状”,笔下的竹叶好似深秋的红枫;李方膺擅长画“风”,名作《潇湘风竹图》中的竹叶好像飘扬在寒风中的碎布条,给人以忽看不似画,侧听有秋声之感。郑板桥在《板桥题画兰竹》提到:“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郑板桥画竹,胸无成竹。浓淡疏密,短长肥瘦,随手写去,自尔成局,其神理具足也。……然有成竹无成竹,其实只是一个道理。”
胸有成竹和胸无成竹的差别在于,前者之“成”是整体、完成之意,后者之“成”则是成例、成见之意。胸有成竹所强调的是画家要有整体感,不能把竹子视为竿、茎、枝、叶简单的组合;胸无成竹强调的则是画家不能被已经形成的规矩所束缚,失去艺术的想象力。画家只有具备了整体感和大局观才能不为物所役,摆脱呆板的“匠气”;而只有做到胸无成见,才能不为人所役,从而捕捉到自然的“灵气”。因此,“胸有成竹”和“胸无成竹”共同体现着越名教而任自然的艺术追求。
回顾“胸有成竹”和“胸无成竹”这段艺术小史,我们可以领略到竹有节、虚心、刚柔并济的意象与中国传统文化内在之契合,同时也看到了中国艺术在处理画竹时所展现的辩证统一的理念,这大概是国学大家陈寅恪先生曾把中国文化称为“竹的文化”的原因之一吧。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竹不刚不柔,非木非草,那刚柔并济的神韵难以表达,这也是唐代以前鲜有竹画出现的原因。
B.竹画兴起于唐代,元明时期独立为中国画中的一个门类,对画竹的理论和技法有了系统的总结。
C.李衍认为画竹叶“粗忌桃叶,细忌柳叶”,郑板桥则认为把竹叶画成桃叶柳叶也能表现出竹意。
D.陈寅恪把中国文化称为竹的文化,是因为竹子有节、虚心、刚柔并济的意象与中国文化相契合。
【小题2】下面有关“胸有成竹”和“胸无成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胸有成竹是指不对竹竿、枝、节、叶等作局部的技巧处理,而是对竹作整体把握,提炼出竹的神韵气度。
B.金农竹画的竹叶似深秋的红枫,李方膺笔下的竹叶像飘扬在寒风中的碎布条,二者都体现了胸无成竹的理念。
C.胸有成竹强调画竹要有整体感和大局观,胸无成竹则重视画竹不要被已有的规矩所束缚,二者都是为了创作出艺术精品。
D.画家只有做到胸有成竹,才能摆脱呆板的匠气;只有做到胸无成竹,不为人所役,才能具有自然的灵气。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郑板桥书斋联:“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其“领异标新”的主张体现了胸无成竹的理念。
B.庄周笔下的庖丁在解牛时,不用眼睛去看,全凭精神意念在活动,其高超的技艺达到了胸有成竹的境界。
C.近代艺术家吴昌硕将篆刻的章法、体势揉进竹画,使笔下竹叶犹如篆书之撇捺,体现了胸有成竹的画竹理念。
D.冯骥才说:“散文随笔当胸无成竹。情如春雨,淋淋一浇,青枝碧叶盈盈全冒出来。”这与画竹的胸无成竹观点相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