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随着被称为中国版“博物馆奇妙夜”国宝探秘节目《国家宝藏》走红,原本“高冷”的博物馆一下子成为市民热捧的旅游“打卡目的地”。某在线旅游机构发布的数据显示,自去年12月初以来,通过“博物馆”搜索国内旅游产品的游客上升了50%。另有数据显示,元旦小长假南京博物院的参观量达到了6.6万人次,较平时有了大幅度增加。随着全国各地的博物馆迎来游客入馆参观的高潮,一股“博物馆热”似乎正在悄悄形成。

说到博物馆,除了北京故宫博物院因为特殊的历史文化原因常年受国内外游客追捧之外,其他的地方性博物馆却大都是旅行社所开发旅游线路上的冷门,鲜有游客主动选择把某个博物馆当作自己的旅游目的地。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不少部门也尝试推行了免费开放政策等,虽然吸引了一部分市民游客前往参观“寻宝”,但总体的结果仍然不尽如人意。

众所周知,博物馆作为收藏、研究、展示历朝历代文物遗存的地方,不仅仅具有游览、观赏的价值和意义,还起着传承、普及、弘扬传统历史文化的作用,是让国民更好地了解自己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文化、人文精神等不可替代的场所。从这个角度来说,博物馆里面收藏的每件文物,都是一段历史的浓缩,都是一种文化的结晶。博物馆收藏和研究这些文物最大目的和使命,就是把其展示给世人,让参观者自觉地将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弘扬下去。

如何更好地传承是当下业内思考的问题。而前提是,公众能够自觉自愿地走进博馆,走近这些文物反过来说,如果一个国家的公众不愿意走进物馆、亲近历史文物,那自然是一件令人遗憾的事情,是需要采取各种措施来给予改进和推动的。而如今的一档电视节目点燃了大众的“博物馆情”,掀起了一股“博物馆热”,无疑是令人兴奋的。

我们也要看到,之前一些地方的博物馆之所以受冷落,和博物馆自身的管理及展示方式滞后也有很大的关系。通过电视节目,邀请明星参与,展示珍贵国宝的形式让很多博物馆受到了启发,其在文物的展示陈列、对游客的引导和服务上开始了新的探索,这必将为正在形成的“博物馆热”再添一把“火”。用更多吸引人的方式,让更多的人走进博物馆,这些有效的实践是值得充分肯定的。所以我们更期待在未来民众走进博物馆由被动引导变为主动自觉,让“博物馆热”一直“热”下去。

(摘编自《为“博物馆热”叫好》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国家宝藏》节目走红,博物馆成为旅游“打卡目的地”,更多民众自觉学习民族文化。
B.北京凭借它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博物馆受到国内外游客的追捧。
C.收藏文物的博物馆,是历史文化的载体,必须担负传承、普及、弘扬文化的责任。
D.只要改变博物馆自身的管理及展示方式,就能让公众愿意走进博物馆。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写到一些博物馆不再高冷的事实,并由此指向了对博物馆成为旅游“打卡目的地”的思考。
B.文章介绍博物馆的现实功用,意在从理论层面论述其在形成民族人文精神的重要意义。
C.文中一些引导游客走进博物馆的创新模式,间接指出了各地博物馆备受冷落的多种原因。
D.对于“博物馆热”的现象,文章先剖析“热”的原因,后探讨如何让博物馆一直“热”下去的问题。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博物馆迎来许多前来“寻宝”的游客,效有所改善,令人欣喜,是因为免费开放政策。
B.业内人士思考如何让民众传承文化,从而让公众自觉走进博物馆,走近文物。
C.很多博物馆受电视节目、明星助阵启发,开创的很多新方式,助燃形成“博物馆热”。
D.《国家宝藏》走红引起的博物馆参观量数据变化,证明创新引导是促使游客走进博物馆的有效方式。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19 02:33:2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徐光宪:他的世界“祖国最大”
王庆环
5月6日,“稀土之父”徐光宪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殡仪馆东礼堂举行。
他是我国著名化学家和教育家,是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稀土化学的奠基人之一。斯人已逝,精神长存。告别的时刻,感念先生作为一代科学巨匠走过的一生,人们发现,他留给科学世界的宝贵财富是如此厚重与绵长。
“科学没有国界,但是科学家有祖国。”正是这一信念,支持徐光宪在朝鲜战争爆发后,放弃留在美国的优厚待遇和科研前景,放弃妻子高小霞一两年后可能得到的博士学位,毅然回国。
回顾徐光宪先生的一生,爱国,不仅是他个人崇高的情感,更成为他科学工作的最高准绳。他常说“科学研究应该时刻关注国家目标”,国家需要你改变方向时,科学家应该服从国家需要。他曾在科学研究中四次改变科研方向,先是从量子化学转到络合物化学,再转入核燃料萃取方向,接着是稀土分离,最后又回到量子化学方向。
这种情怀,让徐光宪对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之间的关系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把握。一方面,他强调要思考纯科学研究如何衍生出应用价值,考虑其远期的应用背景,使基础研究的成果尽可能应用到实际中去,产生社会和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他又特别强调基础研究,他常说,没有基础研究,引进国外的技术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而且自己的基础研究不行,就没能力消化,更谈不上创新。“他这么做,完全站在‘祖国最大’的高度上,非常了不起,所以我们看他,觉得他就是黄河,就是泰山,就是北斗。”北京大学党委书记朱善璐说。
徐光宪生前经常讲他年轻时一段“塞翁失马”的经历。1939年夏,徐光宪从宁波高级工业职业学校土木科毕业,有机会获聘成为昆明铁路局的铁路练习工程员,铁路局派来一个人,把徐光宪及其他7名同学带到上海,并安排他们住进一家小旅馆,谁知这个人却带着8个人的路费趁着兵荒马乱跑了。没办法,徐光宪只能投奔在上海当初中教师的哥哥,得以有机会备考上海交大。每次回忆这段往事,他都会感慨“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从生活小事中也能看出哲学意义的徐光宪,在科学道路上有着非常宽广的学术视域,十分关注化学学科的基本问题,对科学史、传统文化均有所思考,其中哲学思考更是贯穿其一生的科研工作。
徐光宪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对化学哲学相关问题进行讨论的自然科学家之一,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等经典理论,他在20世纪50年代对“物质和运动”进行了考察,其成果属于中国化学哲学最早问世的一批成果。
科学发展史也是徐光宪感兴趣的领域,他善于从科学史的重大发现中来获取科学研究中的科学方法,他的许多分类学与方法学思想即从科学史当中获取灵感。他的报告,让人有醍醐灌顶之感。
徐光宪自美国留学回国后,一直在北京大学工作,既从事科学研究,也从事教学工作,两项工作都做得十分成功。他常说,作为教师,讲课比天大。徐光宪上课从不迟到,他曾说:“我从学生的脸上,看到他们对我的讲课是满意的,我就感到很高兴,很幸福。”
就像他做科学研究一样,他的教育教学工作从来都不“单纯”。
正是因为意识到逻辑思维训练与科学创新的重要性,他编写的讲义与教材,都特别注重习题练习与训练,课前五分钟的习题测验,是他上课的特色。他希望学生做完习题,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学到科学的思想方法和研究方法,用学到的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他的课程一般都是与科研需要结合起来的,在教学中引入自己研究的新成果,介绍研究领域所需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并及时反映国际学术界的最新研究成果。
徐光宪非常关心青少年的科学教育,1999年8月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初建时,他是俱乐部第一批学术指导中心导师。“那时徐老年近八旬,亲自做讲座、答疑,让我们尽情享受了科学的魅力与活力,那场景,仿佛就在昨天……”已经毕业多年的俱乐部老会员闻讯来到灵堂祭奠,并留下了这样的文字。
“我对老师最突出的感受是他的为人,他特别乐于助人。物质上,捐钱捐物的事情做得真不少,帮助困难职工和学生 ;精神上,凡是向他求教的人,无论是不是他的学生,他都热心帮助。他对年轻人特别好,担负责任,给予帮助,让年轻人放手去干,成长起来。还有,他无论做什么都坚持不懈,遇到困难用几年的时间去解决也不怕。”黎乐民院士说。
(摘自王庆环《名人传记集萃》2016年9月版,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在20多年前,国外稀土行业的跨国企业,被迫经历过一次巨变,他们称这次巨变为“中国冲击”。中国终于实现了由稀土资源大国向稀土生产大国、稀土出口大国的转变。为此,徐光宪被称作“稀土界的袁隆平”。
(余玮《徐光宪:举重若重的“稀土之父”》)
②“科学家中有两种人,一种是‘工匠’,还有一种是‘大师’。前者的目光局限在具体的研究中,而后者则研究科学的哲学层面。徐光宪就是后者的境界。”徐光宪的学生严纯华院士说。
(马荣真、彭广舟《“中国稀土之父”徐光宪逝世:一生“扎根”稀土》)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徐光宪多次改变研究方向,在每个领域都有杰出成就,稀土方面的成就只是其中之一,作者特别突出介绍他在稀土方面的贡献。
B.从文章标题“他的世界‘祖国最大’”中可以看出,文章的主要内容是讲徐光宪的精神世界,尤其凸显他的爱国情怀,以祖国需要为研究方向的爱国精神。
C.黎乐民院士的话与作者的评述相结合,有助于读者全面了解徐光宪的精神和影响,提升了传记的阅读价值,突出其助人、坚持等品质。
D.文中介绍徐光宪上课从不迟到,他曾说看到学生对自己讲课是满意的,感到很高兴,很幸福。引用传主的话语增强了可读性和可信度,使传记具有更真实感人的力量。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文章第一段写徐光宪遗体告别仪式举行的时间和地点,第二段先介绍徐光宪的身份,再点出告别时的感受,从而引出下文对徐光宪的评述。这两段与后文形成了结构上的总分关系。
B.徐光宪的信中“祖国最大”的爱国情怀,让他对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之间的关系有着深刻的认识,一方面他强调科学研究的应用价值,而另一方面他又强调基础研究的重要性。
C.徐光宪是率先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引入化学研究的人,对化学哲学相关问题都有自己的思考,他对“物质和运动”进行考察后取得的成果,属于中国化学哲学最早问世的一批成果。
D.本文提及徐光宪年轻时的一段“塞翁失马”的经历,主要有两个作用,一是交代徐光宪在科学研究之路上取得成就的原因,二是说明徐光宪能够从生活小事中看出哲学意义。
E. 文章引用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老会员的话,属于侧面描写,突出了徐光宪对青少年的科学教育的关心,同时也表现了他做讲座时的个人魅力之大与课堂气氛之活跃。
【小题3】徐光宪“留给科学世界的宝贵财富是如此厚重与绵长”,他留下了哪些宝贵财富?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天人合一”思想是儒家整个思想体系中非常重要的思想。儒释道三家都有这个思想,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思想之一,也是一个“中”的思想体系。

“天人合一”,其实很简单,就是指“天”和“人”的关系。一般来说,“天”就指我们的宇宙,包括了整个天地。但是,中国的“天”里面有一个更重要的含义,就是指自然而然,“天然”的意思。“天”和“人”的关系就是要人的行为合乎万事万物自然而然的本性,即所谓“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思想里面还有个重要的内容,就是人要向“天”学习。中国文化中一个重要的传统,就是以“天”为则,以史为鉴。司马迁讲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强调天地万物是有则的,是人学习的榜样,人要向天地万物学习,尊重自然的规律。在中国文化中,“天”最大的特点是什么?一个是广大;一个是无私;再一个是像老子讲的“生而不有,长而不宰”,让万物自由自在地生长,自然而然地生长。“天”是最讲信用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春夏秋冬永远如此,就说明“天”是非常讲诚信的,这些就是“天”的神道,“天”的变化之道。所以,《中庸》里面讲“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讲诚信就是天道,人要按照天道去做,就是这个道理。人遵守大自然的法则就是“天人合一”,顺从大自然的这种自然选择就是“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思想在中国古代更重要的一点是“天人合德”,人向天地万物学习。孔夫子被大家看作圣人,就因为他具有“天”一样的品德。“德配天地”,这是对圣人的赞扬。“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就是一种形象的表述。“仁者乐山”就是要像山那样的稳定,要有这样一种德行,稳定的德行。“智者乐水”就是智者要像水那样流动灵活,不能呆板。“智”是圆通的,“义”就应该是方的,应该规矩的。按照自然界的秩序修养自己的德行,就是一种天人关系的表现。所以,这里“天人合一”就是讲人跟“天”是一体的。“天”自然而然,最包容,最能够让万物在天地之间自由自在地生长。它尊重万物的本性,人也应该如此,应该活得自然而然。

“天人合一”也是“中”的一种表达。“中庸之为德也,至矣”,中庸这种德行才是最高的。它可以用各种不同的表达方式,“天人合一”就是一个“中”的思想,不把天人对立起来。中国人讲“天人合一”就是相反相成,就是一种对立统一。中国人的思维非常辩证,要适合这个时代场所的变化而变化。“时”,时间的时,包括空间,讲究中道,不能够片面,但是合在一起就叫“时中”。时间包括空间,这个时代变化了,人就要变化,空间变化了人也要变化,这个时就包括空间和时间。但是也需要有个标准,这个标准就是“中”,“中”就是不偏这个也不偏那个。“中”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观点,而我们的大自然、万物都是“中”的体现。因为它自己会调解成“中”。

我们要去自己体会,大自然可自己调到标准。但因为时间地点条件的不同,这个标准是不一样的。南方人是南方人的标准,北方人是北方人的标准;冬天是冬天的标准,夏天是夏天的标准;老人是老人的标准,小孩是小孩的标准;女性是女性的标准,男性是男性的标准。这就是中医的原则,治病要因人因时因地而异,这才能真正符合自然。用一个统一的标准,不管你是男的女的,老的少的,南方的北方的,都用同一种药那就完了。你是南方人,又是中年女性,那要一个方子;同样的病,对于一个老人一个男性抑或一个南方人,那又要不一样的方子。所以这是中国中医的最根本原则,要因人因时因地而异,不能用千篇一律的方子。这个都是从“老天爷”那学来的,从自然万物、天地万物中看来的。所以不仅要自爱,还要自信,现在的人已经基本上没有自信了。

中庸的万物不相害,本来世界上的万物都是千幻万变的,它可以并存的。但并存中又相互有关系,不是相生就是相克,我生你,你生他,他生我,我克制你,你克制他,他克制我,硬是形成了相生相克的关系,所以并行。如果中间缺掉了一个,那就没法并行了。所以,这个并行并生的相互关联,形成一个圆满的运行。

(摘选自楼宇烈《儒家“天人合一”思想》,有删节)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天人合一”思想在儒家整个思想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儒释道三家都有这个思想,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思想。
B.“天人合一”就是指“天”和“人”的关系。“天”就指我们的宇宙,包括了整个天地。“天人合一”即人的行为要合乎万事万物自然而然的本性。
C.中国文化强调以“天”为则,以史为鉴,人要向天地万物学习,尊重自然的规律,如司马迁讲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D.“天人合一”也是一个“中”的思想,不把天人对立起来。“中”就是不偏不倚。大自然、万物都是“中”的体现,因此它自己会调解成“中”的标准。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三段列举了“天”最大的特点,即广大,无私,“生而不有,长而不宰”,并说明天是最讲诚信的,来分析论证人要向“天”学习的原因。
B.文章采用层进论证的方法,强调“天人合德”是“天人合一”思想中更重要的内容,并以孔夫子为例,说明他被大家看作圣人,就因为他德配天地。
C.文章引用“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名言,并阐释它的含义,进一步突出了人要按照自然界的秩序修养自己的德行,以达到天人合一境界的道理。
D.文章提到中医治病的最根本原则,要因人因时因地而异,不能用千篇一律的方子,由此得出人“不仅要自爱,还要自信”的结论,显得有理有据。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如果不遵守大自然的法则,随意地改造自然,就是背离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很可能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B.人跟天是一体的,天自然而然,最包容,最能够让万物在天地间自由自在地生长。人也应该活得自然而然。
C.“天人合一”,就是天和人的相反相成,对立统一。时代和空间变化,人就要变化。但是也需要有“中”的标准的限制。
D.中庸的万物不相害,千幻万变的万物可以并存。但并存中又相互有既相生又相克的关系。这个并行并生的相互关联,形成一个圆满的运行。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恒星即使在两个旋臂之间,也像流水一样漂浮在我们的四周——气势磅礴的自身发光的星球,有些虽然像肥皂泡一样脆弱,却又大得可以容得下1万个太阳或1万亿个地球;有些小如一座城池,但密度却比铅大100万亿倍。有些恒星跟太阳一样是孤独的;多数恒星有伴侣,通常是成双成对,互相环绕。但是那些星团不断地从三星系逐渐转化成由数十个恒星组成的松散的星团,再转化成由百万个恒星组成的璀璨夺目的大球状星团。有些双星紧靠在一起,星体物质在他们之间川流不息。多数恒星主要是以可见光或红外光放出光芒;其他恒星也是X光或射电波的光源。发蓝光的恒星是年轻的星,会发热;发黄光的恒星是常见的星,它们已经到了中年;发红光的恒星常常是垂亡的老年星;而发白光或黑光的恒星则已奄奄一息。银河里大约有4000亿个各种各样的恒星,它们的运转既复杂又巧妙。对于所有这些恒星,地球上的居民到目前为止比较了解的却只有一个。

每个星系都是太空中的一个岛屿,它们与其邻居隔光年之距遥遥相望。我可以想象,在无数星球上的生物对宇宙的模糊认识是如何产生的:他们在开始的时候都以为,除了他们自己小小的行星以及他们周围的那些区区可数的恒星以外,再也没有其他的星星了。我们是在与世隔绝的情况下成长起来的,我们对宇宙的正确认识是逐渐形成的。

大概许多恒星都有跟我们类似的行星系:在外围具有由大气环所包围的行星和冰冻卫星,而在接近中心处则有温热的、天蓝色的、覆盖着云的小星球。在一些行星上可能已经有高级动物,他们也许正在从事某种巨大的工程建设来改造他们的行星世界,他们是我们宇宙中的兄弟姐妹。他们跟我们的差别很大吗?他们的形状、生物、生态、科学、艺术等方面的情况如何?也许有一天我们会知道的。

我们现在来到我们星系的行星上。由于重力作用,它们被迫做近似圆周的运动。冥王星是被太阳照亮的,因为太阳离它很远,从漆黑的天空中看上去,太阳只不过是一个明亮的光点。巨大的气体星球海王星、天王星、土星——太阳系的宝石——和木星都分别有一个冰冻卫星做伴相随。在气体行星及其冰冻卫星的内侧就是充满岩石的温暖的内太阳系。例如,在那里有红色行星——火星。在火星上有高耸的火山、巨大的裂谷、席卷火星的大沙暴,并且,完全可能还有一些初级形态的生物。

宇宙汪洋茫无际涯,范围之大,难以想象,而地球仅是其中之一,完全淹没于宇宙汪洋之中,它的存在可能仅仅对我们有意义。地球是我们的家,从整个宇宙来看,它不但景色迷人,天下稀有,而且到目前为止,在我们的行程所经历过的所有时空当中,只有这个行星上的人类开始对宇宙进行探索。我们有人类百万年来用巨大的代价积累起来的丰富知识。我们这个世界人才济济,人们勤学好问。我们的时代以知识为荣,我们是很幸运的。

(节选自《宇宙的边疆》

【小题1】下列对“恒星”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恒星是气势磅礴的自身发光的星球,虽然像肥皂泡一样脆弱,却又大得可以容得下1万个太阳或1万亿个地球。
B.有些恒星跟太阳一样孤独,多数恒星有伴侣,通常是成双成对,互相环绕,有的双星甚至紧靠在一起。
C.多数恒星是以可见光或红外光放出光芒,其他恒星则放出X光或射电波,发蓝光、会发热的是年轻的星,发红光的则是垂亡的老年星。
D.银河里大约有4000亿个各种各样的恒星,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对这些恒星的了解远远不够,到目前为止比较了解的还只有一半。
【小题2】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表述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每个星系都是太空中的一个岛屿,与其邻居隔光年之距遥遥相望,我们是在与世隔绝的情况下成长起来的,逐渐形成对宇宙的认识。
B.在宇宙中,大概许多恒星都有跟我们类似的行星系,因此,可能不只有一个有人居住的行星,可能别的星球上也有生命。
C.冥王星是被太阳照亮的,它离太阳很远,因此我们从漆黑的天空中看上去,它只不过是一个明亮的光点。
D.火星位于内太阳系,有高耸的火山、巨大的裂谷、席卷火星的大沙暴,和可能存在的一些初级形态的生物。
【小题3】根据文章内容,下列理解和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无数星球上的生命都以为,除了自己所在的小小的行星以及周围的区区可数的恒星外,再也没有其他的星星了。
B.终有一天,我们会在宇宙中发现其他的兄弟姐妹,他们也许正在从事某种巨大的工程建设来改造他们的行星世界。
C.宇宙广阔无垠,范围之大,难以想象,地球只是其中的沧海一粟,人类更是渺小。对于宇宙而言,地球的存在毫无意义。
D.人类虽然是渺小的,但却有幸生活在这样稀有而美丽的星球上,我们可以用智慧和勤劳来探索神秘的宇宙,来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中小学生”是否在培训班学习过”调查情况

家长对孩子参加课外辅导支出意愿

(摘编自中国产业信息网)

材料二:

今年“两会”,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问题成为一个热点。政府工作报告专门提到”着力解决中小学生课外负担重问题”,显示了政府对这一问题的重視和解决问题的决心。

据3月10日《吉林日报》报道,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邵志豪代表认为,校外培训机构应该发挥补充学校教育、丰富教育类型、促进个性成长的功能,成为教育领域供给侧改革的重要一笔,以解决教育发展中不充分的问题。“这需要我们加大校外培训机构的規范和监督”。

日前,某机构负责人称,要将内容研发作为重中之重,以“能力”“素养”为目标,坚决避免超纲和超前,并表示,通过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精准辅导,通过科技和互联网降低学生的学习时间和学习成本,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减少家长的经济负担。“科技减负”的愿景虽然很动听,但是,葫芦里卖的究竟是什么药,也需要继续观察。

(摘自2018年3月10日《新京报》)

材料三:

学生减负问题今年“两会”期间成为一个热词。“减轻学生学业负担,指的是违背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超出教学大纲、额外增加的这一部分‘负担’。”陈宝生说,为学生“减负”要从学校、校外培训机构、考试评价方式、老师教学、家长和社会多方面进行。

他指出,要加强学校科学管理,治理整顿各类培训机构,改变、完善考试评价方式和学业考试办法,不以分数高低对学生排名,不炒作高考状元;老师要按照大纲足额授课,绝不允许课上不讲课下讲,引导学生参加培训班班;整个社会都要提高教育素养,树立正确的成才观、成功观。“这些年各种校外培训机构的广告满天飞,带来的结果就是家长的口袋空了,学生的负担重了,学校的教学秩序乱了。”陈宝生说,“有一些不符合教育规律、不符合孩子健康成长需求的理念到处流传,给家长制造焦虑,给孩子制造负担,这种现象绝不允许”。

 (摘自2018年3月17日《新京报》)

材料四:

在“校内减负”初见成效的当下,校外培训机构却裹挟家长和孩子一路狂奔,成了“校外增负”的主力军。2018年2月,教育部等四部门联合印发通知,对此进行专项治理,本次专项治理行动是全面治理的开端,下一步将进一步斩断校外培训机构与中小学校招生的联系,研究制订促进中小学生校外培训机构有序发展的意见,缓解广大学生和家长对校外培训的依賴。

(摘自2018年3月22日《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对四则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AB.BC.CD.D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材料一显示现在的中小学生大部分有过在课外培训机构学习的经历,可见课外培训机构已经成为增加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源头。
B.从材料- -看有绝大部分家长对课外培训机构还是认可的,愿意为孩子掏钱,这也成为近几年课外培训机构迅猛发展的一个原因。
C.减轻中小学生负担问题已经成为一个社会热点,得到了政府的重视,今年“两会”期间政府工作报告专门提到要着力解决这一问题。
D.课外培训机构开设的某些课程,超出了教学大纲的要求,违背了教学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成为学生负担,这些内容必须减掉。
E. 材料二、材料三出自同一家媒体,都对同-问题进行了各自侧重报道,表明这家媒体对这一问题比较关注。
【小题3】校外培训机构成为众矢之的,如何才能让其更好地为教育服务,请从不同的角度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古镇人家

袁省梅

古镇的街道短,窄,布局是独特的T字型,黑瓦灰墙的房屋看上去拥挤,却不显纷乱,倒是挺安静的。近年来,是越发的安静了。短短的老旧的小巷子,斑驳的墙壁,坑洼的石板路,盛不下年轻的眼光和心思。镇上的青壮年坐船,或者火车汽车,去上海,去宁波、杭州,或者更远的地方打工,头也不回地走了。石板巷就更安静了。

周嫂子带着孙子小宝,叽叽咯咯的笑闹,从早上直到夜幕裹了古镇,给小巷子带来许多的热闹和欢笑,石板巷就泠泠叮叮地氤氲开一片一片的温暖和生机。

刘叔家和周嫂子住邻居,门挨着门,却没有周嫂子家的热气腾腾,这是刘叔说的。刘叔说周嫂子跟孙子把日子过得热气腾腾。刘叔的老伴早逝,儿子儿媳带着孩子在城里。刘叔看着周嫂子家的热闹,七拐八弯的皱纹里就多了许多的东西。刘叔叫儿子把孙子送回来,他照看。刘叔心说,孙子回来了,他家也像周嫂子家一样的热气腾腾。可是,儿媳妇不愿意。儿媳妇说,孩子两岁多了,快上幼儿园了,到了乡下,染一身的坏习惯,还说满嘴的乡下话。刘叔知道,儿子己经把孩子的户口买到城里了,他们,也在城里买下了房子。孩子到了去幼儿园上学的年龄,交上一笔钱,就跟城里的孩子一样了。刘叔只是不明白,家里有啥不好的?况且,镇上的幼儿园也挺好。刘叔把古镇说得天好地好,孙子也没回来。

刘叔就跟以前一样,落寞地蹲在门边,秃鹫般佝偻着背,看着周嫂子跟孙子一起玩闹。有时,也跟着笑两声。有时,周嫂子回去做饭,刘叔就给孩子讲故事,说儿歌,都是很久以前看过的说过的,一说,刘叔也没想到,竟然都在嘴边,能说好多。

有一天,周嫂子去街上买菜,嫌带着孙子累,就把孙子托付给刘叔照看一会儿。刘叔好的好的答应着,飞快地从家里拿来了饼干和八宝粥,都是儿子给他买的,他给周嫂子的孙子小宝吃。吃完,喝完,也不知他从哪儿找出铁环和陀螺,在巷子教宝宝玩滚铁环、抽陀螺。宝宝跟着刘叔比跟着周嫂子还要开心。周嫂子回来,宝宝不跟她回去,小尾巴一样跟着刘叔,爷爷爷爷叫得欢。

周嫂子不好意思,做了阳春面包了饺子,就端一碗给刘叔送去,烧了鱼虾,也要给刘叔送半碗。

没几天,周嫂子和刘叔的事就在小镇上传开了,人们的话题自然集中在刘叔和周嫂子的身上,这个房挨房檐靠檐的小镇上到处在传播这条新闻。

人们说,一个寡,一个孤,正合适。

人们说,没准,这俩人早都在一起了。

说什么的都有,而且是越说越暧昧,越说越生动,细枝末节地演绎开了。

刘叔是在好多天后才从人们的眼角嘴边寻思到了一些异样。他嘿嘿笑,不管不理那些闲话,看见宝宝了,还是一颠一颠地给宝宝拿饼干拿八宝粥,带宝宝叠纸飞机抽陀螺。宝宝哪知道世相?也还是像小尾巴一样跟着刘叔在石板路上这头跑到那头。

周嫂子害怕闲话,却拗不过宝宝,只好不等刘叔开门,就带着宝宝去另一条巷子玩。若是听见刘叔在门口,她就关了门,不让宝宝出去。刘叔看出了端倪,就把给宝宝叠的纸飞机、扎的毽子放到周嫂子家门边,躲到门里,从门缝看周嫂子和宝宝,听他们在巷里的说笑,他也悄悄地跟着不出声地笑两声。这种不出声偷偷的笑,让人感觉到格外的心疼和无奈。

周嫂子再看刘叔时,就看见了刘叔眼里的黯然和热切,她的心里突然生了许多说不清的不安。阳光抚在古镇上,抚出来一条条悠长的阴凉,和挥之不去的黑深的忧伤。斑驳的木门、墙壁,石板路上大的小的坑凹,无时无刻不在诉说着岁月的匆匆和脆弱。周嫂子被眼前的景象弄得心碎。

周嫂子咬咬唇,回到家里,坐了好久,直到宝宝从刘叔家回来,她才起来去烧饭。周嫂子做了光面。她记得刘叔喜欢吃光面。她还烧了虾,蒸了鱼,都是刘叔爱吃的。

梆梆梆。很大的敲门声。执拗,大胆,故意给人听似的。就是故意给邻居听见让都居知道的。周嫂子说,怕啥哟。隔着门,周嫂子高声大嗓门地喊刘叔,叫刘叔来端饭。刘叔欢喜地接过饭,不走,叫周嫂子等一下。他扭身回去了。刘叔从屋里出来时,把饭盒递给周嫂子,嘿嘿笑,宝宝醒了,叫过来,我用鱼骨给他做了个小枪呢。

周嫂子接过饭盒,觉出了饭盒的沉,打开一看,她的眼睛一下就瞪大了,眼泪也倏地在眼里绕开了。饭盒里装着包子。不用看,周嫂子也知道,是她最爱吃的三鲜馅包子。

雨扑簌簌地下了。

雨,下在古镇的屋顶上,也下在青石板上。青石板路上旋即开出了一朵两朵……的水花,晶亮,透明,干净又好看。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二段着力描写周嫂子家里的温馨和快乐,突出其笑闹声为小镇抹上的靓丽色彩,也为下文写刘叔内心热切的渴盼做好了铺垫。
B.作者善于通过细节描写凸显人物的内心世界。如“落寞地蹲在门边”等句子就形象地描写出刘叔为孙子未回来上学而失落和伤感。
C.小宝是作者巧妙设置的重要人物。通过对小宝的描写,我们看到了刘叔和周嫂子纯洁的人性和真挚的情感,也看到了小镇人们的愚昧和麻木。
D.作者善于在叙述中自然表露内心的思想感情。如“这种不出声偷偷的笑,让人感觉到格外的心疼和无奈就透射出作者对刘叔的同情和感动。
【小题2】面对刘叔的真情,周嫂子的内心经历了怎样的感情变化?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
【小题3】小说开头、结尾段都对古镇进行了环境描写,有何独到的用意?请结合全文,简要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