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文后各题。

材料一:

娱理工作室  2019年2月5日

业界讨论了多年的“中国科幻元年”,在2019年真的到来了。改编自刘慈欣小说的《流浪地球》,成为第一部上映的中国科幻片。尽管导演郭帆还在担心科幻片有门槛,普通观众能不能接受;但在业内,《流浪地球》是真真实实口碑爆了。

《流浪地球》的四年历程,让郭帆从微胖界累痩到了男神界,甚至收获了颜粉。开始做剧本时,郭帆和编剧们几乎天天不睡觉;到了开机时,他每天只睡两小时,现场拍完了还要回去看前一天的镜头;杀青后开始后期制作,郭帆就在工作室支了一张弹簧床,一宿一宿的熬夜。

制片人龚格尔做过歌手、作曲、配乐、配音、编剧、演员,唯独没有做过制片人。他和郭帆的信任,源于北漂期间同一屋檐下的兄弟情。1999年,两人在高考考场上,都面临着同一道颇有科幻色彩的作文题:《假如记忆可以移植》。

20年后,郭帆清晰得记得自己当年写了一个设置有反转的愛情故事,只差两分就是满分作文。刘慈欣认为,中国人拍科幻片,缺技术、资金、经验,但最缺的是科幻的情怀,而郭帆的优势就在于他有情怀。

世界观的编写,是《流浪地球》最开始的工作,做了八个月。

编剧严东旭认为“世界观”的建立就像冰山,90%是沉在水下没有呈现在电影中的,但如果没有这90%,就无法支撑电影中的那冰山一角。

当地球出现危机时,中国人为什么不是离开地球,而是带着地球跑路

“西方的文化很久以来就是一个海洋性文明,包括英国殖民的时候他们寻找新的家园,然后出现在美国,他们是一个不断往外走出去的民族,是面朝大海,仰望星空的。中国人不是,几千年来我们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我们从小就被告知,我们的土地每一寸都不能让出去,我们甚至可以为此跟你拼命。我们对土地情感的那个核,刚好就是我们的独特性,这个东西就变成了中国科幻的一个形态。”作为中国科幻的先行者,郭帆分享了《流浪地球》的三条经验:

一、不要太迷信海外团队,我们要去学习海外团队的流程、他们好的东西,但是把他们很成熟的一套拿回国内其实不会这么适用的,我们必须要找到自己的管理模式和流程。

二、一定要找到中国文化的内核,就比如《流浪地球》里中国人对土地的这种情感,中国科幻,就得寻找到真正能够表达我们的文化内核和精神内核的一个载体。

三、从外部表现形式来讲,没有什么好莱坞的美学可以直接拿过来使用。从团队、到故事内核、到美学风格,郭帆和《流浪地球》整个剧组始终在强调中国人、中国文化的重要性。

四年的时间,7000人的团队,他们走过很多弯路,也发现了中国与好菜坞的差距,但幸运的是,《流浪地球》为中国科幻片做了一次成功的探路,本身也成为一部中国电影工业化进程中的里程碑作品。

我们的科幻片已经起步。郭帆说,希望《流浪地球》能够不赔钱,这样投资人、导演才有更多信心拍摄科幻片,形成良性循环,只有这样,中国科幻片才能继续进步。

材料二:

2019年03月11日07:08:新京报

《流浪地球》的特效水平被很多人认为达到甚至超越了国际平均水准。今年春节档上映的硬核科幻电影《流浪地球》成为今年第一部爆款,票房一路高歌猛进,至截稿前,上映34天票房累计46亿,占据国内电影史票房亚军位置。不过,引发观众热议的还是电影中呈现出的逼真特效技术,而这些令人震撼的特效基本都是出自国内团队之手。《流浪地球》算是目前国内科幻电影特效的顶尖水平,也有不少观众和影评人从直观感受上认为,《流浪地球》的特效水准已经达到甚至超越了国际平均的特效水准,当记者向国内特效第一线的专业人士询问时,如果把它放在好莱坞科幻片中去比较,处于什么水准?丁燕来回答“跟美国最少差八至十年”,徐建认为“能到他们十五年前的水平”。

材料三:

中国军事时政新闻权威发布平台@学习军团3月4日消息,今天下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两会特别节目《央广会客厅》访谈节目请到了一位重量级的嘉宾——全国政协委员、我国首位飞天航天员、航天英雄杨利伟。

杨利伟谈《流浪地球》

虽然我没有到影院观看这部电影,但是关注了它的很多介绍。首先,艺术和科技在一定程度上是相通的。科幻文学、科幻电影等,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是有科学侬据的。这部科幻电影,先不去看电影里的科幻情节实现的可能性有多大,仅从表现形式上就值得我们去推广,因为在科学的基础上去发挥人的想象空间,可以更好引领科技的发展。我也看过其他国家的一些太空主题的影片,我觉得《流浪地球》反映了中华文化对家园的一种独特情怀,同时也反映了中国人的团队精神,希望今后有更多类似的科幻作品出现。

【小题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在文中含义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门槛”指能够看懂科幻电影的知识水平界限;“颜粉”指只关注表面长得帅的明星的那一类叙丝,这里用来说明导演郭帆长得帅。
B.“冰山”用来比喻电影创作者的世界观和电影所展现的世界观之间的关系;“跑路”是指畏罪者故意骗人后隐匿。
C.“内核”指中华文化中代代相传的最主要和最实质性的东西;“爆款”指《流浪地球》成为了口碑好、票房高歌猛进的电影。
D.“坐标系”指以美国好莱坞科幻电影特效的时间、技术、效果、流程等一系列数据为参照物的评价体系;“重量级”是指杨利伟在科幻电影的拍摄方面很有权威性。
【小题2】下列对材料的分析和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根据材料一的描述,《流浪地球》的导演郭帆在科幻情怀方面有优势,高中时代就具有了很高的科幻情怀,高考时的科幻作文题得分很高。
B.根据材料一的描述,《流浪地球》的导演郭帆认为,真正能够表达我们的文化内核和精神内核的载体就是中国人对土地的情感。
C.根据材料二可知,《流浪地球》中令人震撼的特效全部出自国内团队之手,是国内的顶尖水平,国际的平均水平,但与美国好莱坞相比,相差八至十年甚至十五年。
D.根据材料三可知,杨利伟认为科幻电影的价值在于在科学的基础上去发挥人的想象空间,可以更好引领科技的发展。
【小题3】根据以上材料,简要谈谈如果你有充足的资金投资拍摄一部科幻片,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来保证这部电影成为“爆款”?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5-20 03:45:2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乡土美术”是当代中国主题性美术创作领域一个极其重要的思潮与现象。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尤其是左翼美术运动及革命美术诞生以来,乡土美术一直以视觉图像的方式紧随现代中国的社会变革与实践。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中国当代主题性美术创作乡土叙事也随之出现一种“生态转向”现象:乡村、城市、工业、环境等题材的图像叙事,呈现出更为强烈的生态观念意识。

对环境问题的批判,是“生态转向”的主线。随着生态环境出现不同程度的污染与恶化,中国艺术家敏锐地察觉到这种现象,并将其表现在艺术创作中。对动物权利的确立与保护,也是“生态转向”的重要内容。大量艺术作品都反映出中国当代美术创作中渗透着对人与动物关系线的反思与重构。占山的“众生”系列,延续着中国传统文化“众生等”“万物一体”的伦理学立场。雕塑家曹晖“揭开你”系列作品,以牛、猪、羊等动物为对象,通过超级写实性的雕塑语言,精细而逼真地揭开动物作为“他者”的表皮。

对消费欲望的克制,是“生态转向”的精神指向。抑制过度消费的欲望,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成为中国当代生态美术的重要艺术倾向。魏怀亮以中国传统绘画为切入点,将高速公路、交通标识等现代生活元素符号挪用到中国传统水墨图像当中,重点表现现代城市与交通设施占用自然环境的飞速扩张所引发的社会现象,从而引导人们思考现代社会发展对自然生态带来的创伤。如果说占山、王家增、余明等将忧虑的目光转向了干涸大地、工业废墟、生产与生活垃圾,那么,尚扬的“大风景”系列和“董其昌计划”系列则进一步从人类中心主义和西方中心主义的文化立场中退却出来,试图遏制现代人过度生产、制造与消费的疯狂欲望。

对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重建,是“生态转向”的主旨所在。德国当代思想家尤尔根·哈贝马斯曾提出,“把自然看作生存伙伴”。经过以人类中心主义为核心的现代化,中国文化开始重视重续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精神,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从乡土艺术发展趋向看,从批判现实主义的社会反思和悲情书写,到人本主义式的生命颂歌和审美主义的风光描绘,中国当代乡土绘画最后必然向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意味逐渐转型:一种展现天地人文和谐相处的“新乡土绘画”出场。

作为现当代中国美术创作的重要题材,当代“乡土美术”和“乡村叙事”在主题性创作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发生了视觉形态与精神内涵的“生态转向”。值得期待的是,随着社会发展模式的变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面推进,中国当代主题性美术创作的“乡土叙事”,将更加自觉地完成向“新乡土”美术话语的“生态转向”。

(摘编自彭彤《乡土叙事的“生态转向”》)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导致了“乡土美术”呈现出以图像叙事来表现中国社会现代性变革的特点。
B.中国传统文化中“众生平等”的伦理学立场,为占山的“众生”系列提供了批判环境问题的思想基础。
C.魏怀亮等人以中国传统绘画为切入点,表现当前社会现象,才使得人们开始思考社会发展对自然生态造成的创伤。
D.从批判现实主义的社会反思,到人本主义式的生命颂歌,“乡土叙事”完成向“新乡土”美术话语的“生态转向”。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结构清晰,层次分明。围绕着“生态转向”,从主线、精神、主旨三方面层层展开,较深入地阐述和揭示了本文的主题。
B.文章在论述“生态转向”的精神指向时,将占山、余明等人的作品和尚扬的作品进行正反对比,说明尚扬的作品更加注重对消费欲望的克制。
C.文章为了更具体、更形象地论述“生态转向”,使用了例证法和引证法。其中,引用哈贝马斯的话,用来说明乡土艺术发展的实践方向。
D.不论是对环境问题的批判,还是对消费欲望的克制,亦或是重建和诸的人与自然关系,都体现出了“乡土美术”强烈的生态观。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当代主题性美术创作的“乡土叙事”逐渐呈现出的“生态转向”趋势,与我国的基本政治形势是密切相关的。
B.从人类中心主义和西方中心主义的文化立场退出来,是人们在欲望伤害自然之后,做出的一种积极尝试。
C.当代“乡土美术”和“乡村叙事”完成视觉形态与精神内涵的“生态转向”,还需要经历较长的时间。
D.作者认为,只要批判了环境问题,克制了消费欲望,那么,重建人与自然和谐的关系就会相应地实现。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成都的春天

刘大杰

①成都天气,热的时候不过热,冷的时候不过冷,水分很多,阴晴不定,宜于养花木,不宜于养人。因此,住在成都的人,气色没有好的,而花木无一不好。 在北平江南一带看不见的好梅花,成都有,在外面看不见的四五丈高的玉兰,二三丈高的夹竹桃,成都也有。据外国人说,成都的兰花,在三百种以上。外面把兰花看重得宝贝一样,这里的兰,真是遍地都是,贱得如江南一带的油菜花,三分钱买一大把,你可以插好几瓶。从外面来的朋友,没有一个人不骂成都的天气,但没有一个不爱成都的花木。

②成都这城市,有一点京派的风味。栽花种花,对酒品茗,在生活中占了很重要的一部分。一个穷人家住的房子,院子里总有几十株花草,一年四季,不断地 开着鲜艳的花。他们都懂得培植,懂得衬贴。一丛小竹的旁面,栽着几树桃,绿梅的旁面衬着红梅,蔷薇的附近,植着橙柑,这种衬贴扶持,显出调和,显出不单调。

③成都的春天,恐怕要比北平江南早一月到两月罢。二月半到三月半,是梅花盛开的时候,街头巷尾,院里墙间,无处不是梅花的颜色。绿梅以清淡胜,朱砂以娇艳胜,粉梅则品不高,然在无锡梅园苏州邓尉所看见的,则全是这种粉梅也。“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林和靖先生的诗确是做得好,但这里的好梅花,他恐怕还没有见过。碧绿,雪白,粉红,朱红,各种各样的颜色,配合得适宜而又自然,真配得上“香雪海”那三个字。

④现在是三月底,梅兰早已谢了,正是海棠、玉兰、桃、杏、梨、李、迎春、各种花木争奇斗艳的时候。杨柳早已拖着柔媚的长条,在百花潭浣花溪的水边悠悠地飘动。大的鸟小的鸟,颜色很好看,不知道名字,飞来飞去地唱着歌。薛涛林公园也充满了春意,有老诗人在那里吊古,有青年男女在那里游春。有的在吹箫唱曲,有的在垂钓弹筝,这种情味,比起西湖上的风光,全是两样。

⑤花朝,是成都花会开幕的日子。地点在南门外十二桥边的青羊宫。花会期有一个月。这是一个成都青年男女解放的时期。花会与上海的浴佛节有点相像,不过成都的是以卖花为主,再辅助着各种游艺与各地的出产。平日我们在街上不容易看到艳妆的妇女,到这时候,成都人倾城而出,买花的,卖花的,看人的,被人看的,磨肩擦背,真是拥挤得不堪。高跟鞋,花裤,桃色的衣裳,卷卷的头发,五光十色,无奇不有,与其说是花会,不如说是成都人展览会。好像是闷居了一年的成 都人,都要借这个机会来发泄一下似的,醉的大醉,闹的大闹,最高兴的,还是小孩子,手里抱着风车风筝,口里嚼着糖,唱着回城去,想着古人的“无人不道看花回”的句子,真是最妥当也没有的了。

⑥到百花潭去走走,那情境也极好。对面就是工部草堂,一只有篷顶的渡船,时时预备在那里,你摇一摇手,他就来渡你过去。一潭水清得怪可爱,水浅地方 的游鱼,望得清清楚楚,无论你什么时候去,总有一堆人在那里钓鱼,不管有鱼无鱼,他们都能忍耐地坐在那里,谈谈笑笑,总要到黄昏时候,才一群一群地进城。堤边十几株大杨柳,垂着新绿的长条,尖子都拂在水面上,微风过去,在水面上摇动着美丽的波纹。

⑦没有事的时候,你可以到茶馆里去坐一坐。茶馆在成都真是遍地都是,一把竹椅,一张不成样子的木板桌,你可以泡一碗茶(只要三分钱),可以坐一个下午。在那里你可以看到许多平日你看不见的东西。有的卖字画,有的卖图章,有的卖旧衣服,你有时候,可以用最少的钱,买到一些很好的物品。郊外的茶馆,有的临江,有的在花木下面,你坐在那里,喝茶,吃花生米,可以悠悠地欣赏自然,或是读书,或是睡觉,你都很舒服。高起兴来,还可以叫来一两样菜,半斤酒,可以 喝得醺醺大醉,坐着车子进城。你所感到的,只是轻松与悠闲,如外面都市中的那种紧张的空气,你会一点也感不到。我时常想,一个人在成都住得太久了,会变成一个懒人,一个得过且过的懒人。

一九三六年三月末日于成都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本文从总写成都的天气宜于养花木开始,到方寸之地的茶馆结束,叙述层次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读来有一气呵成之感。
B.本文多处运用对比手法。第③段写无锡梅园苏州邓尉的梅花和林和靖就通过对比来表现了成都的梅花品种多而且好的特点。
C.第⑤段引用“无人不道看花回”的句子写出了成都花会的盛况,成都人借花会的机会来尽情发泄,倾城而出的热闹画面。
D.第⑥段写百花潭的钓鱼人,用“无论”“总有”“不管”“总要”“才 ”等一组词语,写出了成都人爱谈笑、喜热闹的特点。
E.本文以平实的语言、轻松悠闲的笔调,把成都春天的景象和风俗娓娓道来,给人以亲切感,表达出对成都春天的喜爱之情。
【小题2】文章是抓住成都的春天的哪些特点来描绘的?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
【小题3】文章最后一句 “我时常想,一个人在成都住得太久了,会变成一个懒人,一个得过且过的懒人”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由。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晚唐时期怀古题材的篇什大量涌现。诗人们面对昔日繁华一时的古迹,或者那些历史上称雄一时的帝王陵寝,联想到唐王朝盛世不再,都不禁生发出无限的感慨。当然,中晚唐诗坛上之所以怀古诗发达,其深层的原因更在于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切感受。当年歌舞喧天的繁华城阙,如今却荒草离离。诗人用自己的眼光、体验,来烛照历史的情境,使历史和现实沟通起来。在历史中映出现实,在现实中反观历史。

诗的意境都是以时空形式存在,而诗中的时空,又未必是自然客观的,甚至也非纯然心理的,而是将现实时空、心理时空以意象化的方式绾合在一起的审美时空。“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陆机语),便是形容诗的时空张力。怀古诗在时空感上给人以强烈的冲击,诗人多将现实和历史糅合在一起,两重时空并置叠映,使人们既能穿越于时间的隧道,在眼前呈现出当年的光影;又能感知于当下,创造出身临其境的实感。刘禹锡的《石头城》尤能体现此种双重时空特征,其诗云:“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山、城、潮汐,既是眼前之景,也是旧时风物。当下的时空是前景,过去的时空隐含于其中,深邃的历史感寓含于诗境。

时空并置只是一种分析模式,而如果要在审美上感受到这种张力,并且获得对于历史的感怀、对于当下的省思,必以意象或意境的直击心灵才能生发出强烈的审美效应。中晚唐的怀古诗,为了表现世事的沧桑陵替,往往以意象为焦点进行转换,绾合古今,使读者往来于古今之间。如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通过“堂前燕”的流转,寓含人世之沧桑。朱雀桥,乌衣巷,在六朝时都是大士族的聚居之地,而今却成了寻常人家。“堂前燕”作为枢机,联结古今。如果说,怀古绝句多数是以一个意象来绾合古今,那么,律诗则是以若干意象来联结古今,诗歌意境所体现的时空感也更为复杂。如李群玉的《秣陵怀古》:“野花黄叶旧吴宫,六代豪华烛散风。龙虎势衰佳气歇,凤凰名在故台空。市朝迁变秋芜绿,坟冢高低落照红。霸业鼎图人去尽,独来惆怅水云中。”昔日的豪华繁盛与今日的荒冷凄迷,在各个意象中得以叠映,构成了整体组合式的双重时空。

时空的并置与绾合,通过意象的呈现而获得审美魅力,而诗人的观照方式也起着重要作用。韩林德先生曾说:“一个民族持何种观照世界的方式,是持直线式的‘焦点透视’,还是持曲线式的‘流观’,归根结底,受该民族的哲学思维和美学思维支配。”(《境生象外》)“流观”似乎是中国画的观照方式,其实诗中也多用之。从中晚唐的怀古诗来看,诗人往往从多个视点上来观照古今的迁替,通过几个不同的意象表现盛衰之感。中晚唐怀古诗中的时空是融为一体的,时间的纵深也就是空间的展开。怀古诗的审美魅力,可以从时空的向度上得以理解。

(摘编自张晶《时间绾合的中晚唐怀古诗》)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凭吊古迹,遥想往昔的繁华,感叹眼前的衰败,寄托对社会现实的感慨,因此创作了大量怀古诗。
B.怀古诗往往将现实和历史叠加在一起,立足当下,观照历史,深邃的历史感与真切的现实感交织并存。
C.怀古诗中的意象像联结古今的枢机,能够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使他们在时空转换中获得审美体验。
D.怀古诗的作者往往借鉴中国画“流观”的表现方法,进行多角度观察,创造了丰富的意象或审美意境。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始终从“时空绾合”的角度论述怀古诗,分析这类诗歌在时空向度上的特点及审美效应营造模式。
B.文章先分析怀古诗涌现原因,进而分析其时空交错特点及意象作用、观照方式,层次清晰,说理透彻。
C.作者从现实、心理与审美三个时空的维度论述怀古诗的意象,说明这三者并行不悖、相辅相成的关系。
D.作者引用陆机和韩林德的话,佐证提出的概念或观点,极大增强了说服力,使文章内容变得丰富多彩。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赋予“绾合”一词以特定含义,即怀古诗对时空、古今的联结,这种联结造就了怀古诗的审美魅力。
B.作者认为绝句意象单一,绾合力强;律诗组合意象、绾合古今则显松散,多表现为整体组合式的双重时空。
C.诗人的观照方式对民族哲学、美学思维的建立和形成有重要作用,如同绘画一样构造了民族文化风格。
D.文中所举刘禹锡的两首怀古诗,从现实的时空写到历史的时空,因而具有以古喻今、借古讽今的寓意。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音乐的发展过程,从制造乐器的技术角度讲,是从制造较为接近自然的乐器(如钟、鼓、磬等)向非自然的乐器(含有大量的技术性制造因素)发展的。从乐器的发声中,我们对声音的感受有一个渐进的过程。这个过程是由祭祀、庆典等群集性活动的外在性向个人化的内心活动深入的,甚至是向个人心理的潜在活动深入的。这些活动也决定了音乐对人类自身精神的深入。而音乐本身也随着乐器本身的变化亦或是发展而趋向于更加复杂、微妙,更加深入地以声音的方式进入了我们的内心。
音乐带给我们的感受有它的特性:一是以呈现的方式;二是以激发的方式。也许,还有第三种,也即是用音乐试图创造我们人类完全没有感受过的东西。科学家对人类生命本源——基因的研究,对人类未知的极其遥远神秘的外太空的探索,都将带来新的音乐源泉。可以说,音乐体验或是感受的过程是我们亲近世界、亲近我们自己以及他人感情体验的过程。它既是体验者对音乐的感情内涵进行体验的过程,同时也是体验者对自己的感情体验的过程,是相互交融、浸透、共鸣的过程。音乐的感受无疑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无论是普通音乐听众,还是音乐家,音乐带来的感情体验是一种重要的心理要素。甚至可以说,对音乐没有感受力的人,很难说是一个有着完整心理感受的人。音乐训练并不能解决全部的问题。有很多并非受到过专门训练的人,他们依然可以对音乐有着非同一般的感受。他们甚至可以对音乐的内涵有相当准确的表述。而对于音乐的专家来说,如果他只是注意技巧、技术手法、结构形式等方面,而在感情上无动于衷,那么他就并不能完整地感受与领会音乐的美。音乐中有着异常丰富而深刻的感情内涵。人们的感受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差异的,但是只有当音乐欣赏者的感情活动与音乐作品蕴含的感情基本相吻合的时候,才能称之为正确的音乐欣赏,准确、深刻和细致地体验音乐作品中的感情内涵,是音乐欣赏中感情体验的基本要求。
当然,人们对他们所不熟悉的艺术风格的乐曲,在感情体验上容易表现出明显的差异。例如,古琴曲《春江花月夜》带给我们的感受,就有着各种不同的回答:叙述某种痛苦,忧郁,充满一种温馨的力量,典雅而明快的情绪,喜悦,等等。之所以会产生如此之大的差异,甚至是截然相反的感情体验,主要原因是人们很少接触古琴音乐,不了解那个社会,那种人生哲学,古代文人的山水观,因而也就自然地不能正确地感知。
我们所讲的对音乐的感性或者说是直感式的感情体验,是音乐欣赏中感情体验的基本方式。如果仅凭直感去进行体验,虽然也有可能体验到乐曲的基本感情,但却往往会局限于喜怒哀乐的感情类型的体验上面,而不能更深入地体验乐曲感情的内在含义。历史上有“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典故,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故事,这是音乐家梦寐以求的。只有在对乐曲感情赖以产生的思想和生活基础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之后,才有可能更准确、更深刻地领会音乐作品的感情内涵。而这样的理解和亲近,无疑也净化了我们的情感。
(摘编自张辉《音乐与审美体验》)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较为接近自然的乐器给我们的音乐感受是浅层次的,非自然的乐器给我们的音乐感受是深层次的。
B.对音乐没有感受力的人,很难说是心理完全健全的人,因为音乐带来的感情体验是一种重要的心理要素。
C.一些普通人的音乐感受可能超过音乐专业人士,因为音乐专家过多的关注技巧、技术手法等,其音乐感受就会大打折扣。
D.准确、深刻和细致地体验音乐作品中的感情内涵,其前提是对乐曲感情赖以产生的思想和生活基础有比较明确的认识。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通过乐器的发展引出我们对音乐的感受有一个渐进的过程这个论断,从而确定了文章的论述范围与重点。
B.第二段先指出音乐带给我们的感受的特性,然后论述音乐的感受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中情感体验最为重要。
C.第三段以古琴曲《春江花月夜》为例证,说明人们对他们所不熟悉的艺术风格的乐曲,在感情体验上容易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D.第四段运用“高山流水遇知音”这个典故,意在说明音乐欣赏非常依赖于对音乐的感性或者说是直感式的感情体验。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音乐,不管是呈现还是激发,甚至是创造出我们从未体验过的东西,都着眼于我们的情感;准确、深刻地理解音乐作品,能净化我们的情感。
B.在音乐体验或是感受的过程中,既包含对音乐的感情内涵的体验、感受,也包含对自己的感情的体验、感受,这些体验或感受互相渗透与交融。
C.人们对音乐作品中感情内涵的体验是有差异的,这可以通过音乐训练达成一致,因为音乐训练有助于提升对音乐的认识和感知。
D.《春江花月夜》之所以给人带来不同甚至相反的感受,主要是因为感受者对作品所用乐器、初唐的社会情况和文人的思想感情等了解、感知不同。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探讨环境美学涉及两个重要问题:环境是什么?审美是什么?

环境必然与人相关,是人的环境。强调环境的属人性是非常必要的。首先,它将环境科学与自然科学区分开来,因为自然科学研究更关注自然本身。其次,它将环境与资源区分开来。环境于人的功能主要是生活,而资源于人的意义主要是生产。环境与资源都有价值,然而是不同的价值。它们都是人所需要的,二者在不矛盾的情况下相安无事,而在发生矛盾的情况下就需要权衡轻重。环境的意义在于它是人的生存之本、安居之地,重要性不言而喻。

看环境有两个维度,一个是自然维度,主要考察自然具不具有宜人性。只有宜人的自然才是人的环境。在自然维度中,最为重要的是生态。生态是否良好关系人的生存、生活和发展。在人看来,有利于人的生存、生活、发展的生态就是良好的生态,反之就是不好的生态。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协助生态在朝着有利于自身方向发展的同时也适合人的生存与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生态双赢。这样造就的环境就是生态文明环境。看环境的另一个维度是文明维度。文明是人类的创造,它体现在诸多方面,其中就有与环境相关的创造。人于环境的创造性活动,最重要的是上面说到的有利于人与生态共生的活动。此外,还有大量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活动,这些活动质量的高低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环境的质量。

审美是什么?美学家们对此有不同看法,但有一点是大家都赞同的,那就是愉快。我们可以将具有审美性质的愉快概括成“乐”。人有三种生存方式:谋生、荣生和乐生。谋生,为自然人生;荣生,为社会人生;乐生,则为审美人生。乐生,有物质性的乐,也有精神性的乐。对于审美来说,精神性的乐更为重要。精神性的乐有高低之别,审美无疑是品位高尚的精神性的乐。乐生,体现在环境审美中,则为“乐居”。“居”当然首先是住下来,但不局限于此,广义的居是生活。环境美学,顾名思义就是环境的审美。环境审美的本质即为“乐居”。人在环境中生活,感受到环境给予的种种或物质或精神的愉快,就是“乐居”。

那么,何为环境美学?简要地说,它是研究人在环境中乐居的学科。环境美学属于偏重于人文方向的研究。从人文方向研究环境,主要有环境哲学、环境伦理、环境美学,环境审美是这三个学科的尖端。说是尖端,不是说它最高深,而是说环境审美是在环境哲学的指导下、在环境伦理的基础上进行的。环境哲学提出人与自然互动和谐,环境伦理学提出人与动植物共生友好,都是环境审美的重要内涵,环境美学使人们的审美关注从原初的人自身扩展到人之外的世界,从艺术扩展到生活,从自然扩展到无限。审美视界的扩大,必然带来审美内涵的深化。

(摘编自陈望衡《环境美学助力美丽中国建设》2018月9月25日《人民日报》07版)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如果加深对环境美学概念的理解,准确透彻地把握环境与审美的内涵,就能达到探究环境美学的目的。
B.环境与资源都有价值,都是人所需,二者不矛盾时相安无事,而在发生矛盾的情况下就需要权衡轻重。
C.人们通过努力,可以协助生态朝着“安居”“乐居”的方向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生态双赢,造就生态文明环境。
D.除了人于环境的创造性活动,大量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活动质量的高低也决定着环境质量。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设问为发端,在论证过程中先立论后分析,明确概念,承转自如,逻辑严密,结构清晰。
B.文章首先强调环境的属人性的必要性,继而重申环境的意义是人的生存之本、安居之地,重要性不言而喻。
C.文章分别从自然和文明两个维度明确了评价环境的指标,并进一步分析了两项指标的轻重主次。
D.作者卒章结旨,明确环境美学的要义与方向,相信随着审美视界的扩大,环境审美的内涵必将不断深化。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论述“谋生”“荣生”“乐生”三种生存方式,层层递进,其论述重点是与“审美”密切相关的“乐生”。
B.环境审美的本质是“乐居”,人在环境中生活,“物质性愉快”和“精神性愉快”二者得兼,就是“乐居”。
C.虽然对于“审美是什么”的问题,美学家们见仁见智,但“审美就是愉快”的结论已成为大家的共识。
D.以环境哲学为指导,以环境伦理为基础,环境美学会不断发展与完善,并将助力美丽中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