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茶醉

姚宜玦

①温柔的月色使人醉;在青春如好花新放时也醉;或历练过人世沧桑又远离了故乡,再凝视孩童天使般小脸也醉;跋涉过好长好远的生命旅程,中年后幸得好心情和闲暇,来回顾自己初为父母的欣喜和快乐也醉;当然,饮美酒亦醉。如友伴好、风好、竹好、山水好,品好茶也会醉。

②四月下旬,雨后初晴的好天气,天微微阴,偶有日影在微凉的风中飞去,仿佛是江南暮春气息。我们三辆车由痖弦领头,带着一群爱茶的同好,驶向乌来山谷去尝好茶。

③久雨把路树洗得青碧苍翠。入山区后,屡见山畔有白色的花朵,缀在万绿之中,虽然是掠眼而过,仍识得是素雅美丽的野百合。近几年,我们在马路畔或安全岛上,常看到一片繁茂的花树,如红木棉、新品种的矮杜鹃、洛阳花、万寿菊和各种海棠……使我们的居住环境增添优美高雅的气息,这是台北市美丽的进步。过日子有余蓄才能顾及生活的品质和内涵;精致文化必定要有富足安定来作底子。

④我们一行人憩息在巨龙山庄二楼,面向一山灵秀逼人的修竹,楼窗下竟伸展着一条柔顺的小溪,溪水清澈见底,轻吟着游过两旁的乱石,悠然下山去。都市人见惯火柴匣式的水泥公寓,和阴暗的玻璃帷幕,见到溪床上笨拙朴实的石块,心里有说不尽的欢喜。我真想坐在溪畔乱石上喝茶,把脚放在溪水里嬉戏。

⑤一般人习惯泡茶的方式,都是唐朝喝茶老祖宗陆习式;把茶叶入壶,加开水或微开或起鱼眼泡的热水。而我们此刻要欣赏的是,俗花。正是日前许多茶艺馆沸沸扬扬提倡的方式。我们分三组围茶桌静坐,楼外山鸟清亮的歌声,好像也要来分享我们的好茶。

⑥精于茶的王昭文先生,递给我们几只名壶轮流欣赏。我对壶有极深的感情。先父和母亲讲究生活艺术,先父尤嗜好茶。我故乡宜兴出产有名贡茶、阳羡茶和名闻世界的紫砂茶壶,亲戚间家家有几把世代相传的名壶。父亲常用的茶壶,深沉如暮霭般暗紫,隐隐有丝缎柔美的光泽,盈盈在握,仿佛是一握温润的古玉。童年的我,常常在父亲书桌上偷啜一口,“爸爸的茶好苦哇!”好苦好苦的茶,苦后甘来,那芬芳甘美的余味缠绵直到几十年后的今天。我的爱茶,想必是从偷喝父亲一口好茶开始……

⑦泡茶看似极简单,但要把等量的茶叶、水沸量和时间配合得恰到好处,非有长时期的学习和经验不可。吃是艺术,泡好茶也是艺术。为我们这桌泡茶的高手东正道先生,才三十二岁,他圆圆的脸上却是一派安详。我和司马、沈谦同桌。沈谦和临时有事缺席的亮轩,都温文尔雅,眉宇间蕴藉着中国几千年来读书人的风采和气质。我常称他们是今之古人。想必沈谦也精于茶艺,他竟看出东正道先生泡茶的手法似古玉,温润圆熟。

⑧茶好了,茶好了,茶香轻扬。一杯杯的品尝,醇美之极的铁观音、带着浓郁果香的冻顶、嘉义梅山的包种,气味芬芳华丽……喝久了,相互又到邻桌去“串门子”,品尝不同种类的好茶。最后,我又喝了四杯色泽艳丽如葡萄酒、入口醇厚的乌龙,俗称“栟风茶”。据说“栟”在台语是“盖”或吹牛的意思。我问王昭文先生:明明是好茶,怎可说是“栟”。他只是安详地微笑回答。也许生活里,许多俗称俚语就是这样地流传。王先生夫妇遍尝台湾名茶,整日与茶为友,所以他们淳朴的脸上都很安详。这是爱茶的气质吗?看他们的年龄,正是二次大战后的新生代。他们在三十多年安定富足的生活中茁长,事业和经济有了深厚的基础,已是社会中有实力的中坚分子,因此,他们更有能力寻求精致生活的种种美好。

⑨他们使我想起三十多年前,我在报社工作,曾多次环岛旅行。有一年春天,我们坐着老旧吉普车,在南台湾简陋的公路上行驶。在林木苍苍的山路上,遇上一群群孩童,他们都赤着脚,像林中的小鹿,急行到十几里外的学校读书。那些天真的孩子,留给我深刻的记忆。我们曾照过一些相片,但已在我岁月流转中失落了。我相信,那天山路上赤脚的孩童,现在都已有了美好的生活。我真希望再看到他们,重温昔日春天山路上温馨的回忆。

⑩回家后,一下午在山谷中品尝的各种好茶,都在我身体里活泼地潺动,多饮茶也会醉的。

⑾深夜,我在巷底小公园中散步,好茶的甘香仍留在我口齿间。半月朦朦,被淡淡的月晕围绕,明天该有风吧!我走过沉沉的林阴小道,仿佛正穿过父亲书房门口高大的法国梧桐,走近父亲紫檀木的大书桌,偷啜一口小壶中苦涩甘美的好茶,那温暖的茶香一直在我生命中延续流动。

⑿月醉了。

【小题1】第③段描写了开车前往乌来山谷一路上的美景,对情感表达具有怎样的作用?
【小题2】第④段的画线句运用___________修辞手法,生动地表现出________________ 
【小题3】第⑦段中“我常称他们是今之古人”,“今之古人”在文中的含义是____________
【小题4】第⑨段的画线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小题5】对本文分析错误的两项是      
A.作者浓墨重彩地描写“楼外山鸟清亮的歌声”,表达出对山中静、美生活的无限喜爱。
B.作者写泡茶的方式,茶壶的欣赏,泡茶人的气质无不表现出对精致生活的追求与珍爱。
C.“茶好了,茶好了,茶香轻扬”一句节奏轻快明亮,准确地传达出品茶人的美妙心情。
D.作者叙述有关喝茶的记忆和故事是为了表达岁月流转,非人事所能左右的无奈和苦涩。
E.本文叙述了与好友山中品茶的经历,语言雅致,情感真挚,以“月醉”结尾耐人寻味。
【小题6】文章首段一连写了“六种醉”,有人认为“层层铺垫、意蕴丰富”,也有人认为“未免繁复拖沓”,你同意哪种观点,简要说明理由。
【小题7】文章最后作者写到“走过沉沉的林阴小道,仿佛正穿过父亲书房门口高大的法国梧桐,走近父亲紫檀木的大书桌,偷啜一口小壶中苦涩甘美的好茶,那温暖的茶香一直在我生命中延续流动。”,联系全文,简要赏析这样写的好处。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05 06:01:0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节选)
蔡元培
一曰抱定宗旨。诸君来此求学,必有一定宗旨,欲知宗旨之正大与否,必先知大性之性质。今人肄业专门学校,学成任事,此固势所必然。为在大学则不然,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外人每指摘本校之腐败,以求学于此者,皆有做官发财思想,故毕业预科者,多入法科,入文科者甚少,入理科者尤少,盖以法科为干禄之终南捷径也。因做官心热,对于教员,则不问其学问之浅深,惟问其官阶之大小。官阶大者,特别欢迎,盖为将来毕业有人提携也。现在我国精于政法者,多入政界,专任教授者甚少,故聘请教员,不得不聘请兼职之人,亦属不得已之举。究之外人指摘之当否,姑不具论。然弭谤莫如自修,人讥我腐败,而我不腐败,问心无愧。于我何损?果欲达其做官发财之目的,则北京有不少专门学校,入法科者尽可肄业法律学堂,入商科者亦可投考商业学校,又何必来此大学?所以诸君须抱定宗旨,而求学而来。入法科者,非为做官;入商科者,非为致富。宗旨既定,自趋正轨。诸君肄业于此,或三年,或四年,时间不为不多,苟能爱惜光阴,孜孜求学,则其造诣,容有底止。若徒志在做官发财,宗旨既乖,趋向自异。平时则放荡冶游,考试则熟读讲义,不问学问之有无,惟争分数之多寡;试验既终,书籍束之高阁,毫不过问,敷衍三四年,潦草塞责,文凭到手,即可借此活动于社会,岂非与求学初衷大相背驰乎?光阴虚度,学问毫无,是自误也。且辛亥之役,吾人之所以革命,因清廷官吏之腐败。即在今日,吾人对于当轴多不满意,亦以其道德沦丧。今诸君苟不于此时植其基,勤其学,则将来万一因生计所迫,出而任事,担任讲席,则必贻误学生;置身政界,则必贻误国家。是误人也。误己误人,又岂本心所愿乎?故宗旨不可以不正大。此余所希望于诸君者一也。
蔡元培先生在这里指出的北京大学多年来的弊端,这弊端是什么?根据文章内容,联系当时的社会现实,请你探究一下,产生北京大学多年弊端的原因是什么?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沈从文先生墓前
龙良骅
①凤凰城的喧嚣留在了身后,沿着沱江边窄窄的石板路,按着路标的指引,我和妻子虔诚地前往听涛山寻找心中的圣地。拜谒沈从文墓,这是萦绕在心中多年的愿望,现在终于有机会走近这位中国现代乡土文学大师灵魂栖息的地方了。
②听涛山既不高,也不陡,平平缓缓,多像沈从文先生平和的性格。八十六级“之”字形的石级,湿漉漉的,象征先生走过的八十六个岁月。路旁有一株红梅,正在寒风中悄然绽放,透露着春天的讯息。而更多的树木,叶片凋谢,不免在料峭春寒中有一丝瑟缩。但几丛翠竹挺拔着,几丛杂树斜生着,绿绿的枝叶,显示着盎然生机。游人稀少,在我们的前面,只有一对年轻的情侣,手牵着手,静静地走着。我们也尽量放轻脚步,怕打扰沈从文先生的安息。
③墓在山腰。这应该是世界上最奇特的坟茔了吧?坟是一座山,山是一座坟,沈从文先生的骨灰直接撒入山上的泥土中,这位自然之子最后彻底回归自然,与大自然完全融合在了一起。就如石级边的一块石碑上写的:一个士兵要不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这是沈从文的表侄、大画家黄永玉送给他的。从凤凰出发,经过沅水流域,然后到了北京、上海、昆明,复又回到北京,这是他的人生轨迹,现在他回家了。听涛山是幸运的,它容纳了蜚声海内外的一位士兵,一位作家,一位学者,一位“乡下人”。
④墓碑也是奇特的,一块粗糙的五彩石,正面写着几行小字: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这应该是先生自拟的碑文吧?墓碑顶上,放置着一个小小的花环,花瓣上凝着水珠,有一点儿落寞。而墓碑下,插着三炷香,香早已燃尽,剩着几截竹签和一点点灰烬。传统的和新潮的祭奠方式就这么巧妙地汇聚在了一起。碑的后面,刻着沈从文的小姨子张充和题的一句话:不折不从,亦慈亦让,星斗其文,赤子其人。算是对其姐夫最深刻的理解、最恰当的评价。走在我们前面的那位女孩儿,低头读着碑上的文字,她忽然一回头,乌黑的眸子一闪一闪,我的思维触电似的拼接起一些记忆的碎片:渡船上的翠翠,守着碾房的三三,做着“女学生梦”的萧萧,橘子园里的夭夭……
⑤水,是理解沈从文的最佳途径。他自己就曾经说过:“我感情流动而不凝固,一派清波给予我的印象实在不少。我幼小时较美丽的生活,大部分都同水不能分离。我的学校可以说是在水边的。我认识美,学会思索,水对我有极大的关系。”沈从文是顽皮的逃学大王,枯燥的私塾和新式的学校都吸引不了他,他总是逃学去看河中的行船,船上的水手;看河岸的树木,林中的小鸟;看河边的小城,城中的针铺、伞铺、皮靴店、染坊、豆腐坊、冥器铺。哪怕是因逃学而被罚在孔夫子牌位前跪着,他脑中呈现出的,仍是河中的鳜鱼被钓起、风筝飞满天、黄鹂在山中歌呼、树上果实累累的情形。他就这样读着一本小书,同时读着一本大书。十四岁多一点,他就到地方的部队里当兵,那是当地大多数青年人的首选出路。辗转在沅水流域,又从水里认识了船家、水手、士兵、妓女、商人。直至二十岁,才脱下军装上岸,背着一卷小小的行李,孤身一人出现在北京车站的站台上,来读那本永远也读不尽的大书。中国现代文学从此多了难得的水的灵气。水的滋润,让沈从文的作品永远水气盈盈,他笔下的人物永远都那么健康丰满,处处闪耀着人性的美丽光辉。
⑥听涛山没有涛声,就像寂寞一生的沈从文缄默着。
⑦想当年那些红极一时的作家都湮没在历史的风烟中,孤独的沈从文却成为常青树,这莫非也是自然的法则?沈从文曾说,他和他的读者都将老去。其实,沈从文的读者确实在一批批老去,但他的作品则永葆生命力,新的读者也在不断涌现。我相信,刚才和我们同来的那对年轻的情侣也一定是沈从文的崇拜者。因为,他的作品有丰沛的水,源头是鲜活的。
(选自《散文百家》2014年第4期,有删改)
【小题1】(分析概括形象作用)文章第②段中画线句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2】(分析概括形象特点)综观全文,请简要概括沈从文先生的形象特点。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左手神医
北乔
在江苏东台三仓乡,朱庆树的名头很大,人称“左手神医”。
朱庆树七岁的时候,父母双亡,这以后他靠穿百家衣吃百家饭维持生活。十六岁的时候,村里来一位道人。在桥头,道人遇上朱庆树,没说上几句话,朱庆树就跟道人离开村子。他什么也没带,他也没什么可带的。九年后,在村里人把朱庆树忘得差不多的时候,他回来了。一身粗布长袍,一个大药箱,右边空空的袖子随风飘荡。
村里的接生婆一年前生了病,是种怪病,能吃能喝,就是人一天天地消瘦。朱庆树到村子里时,接生婆已经瘦得不成人样,就像树干挂个皮囊似的。朱庆树用他的左手替接生婆把脉后,开了个药方。接生婆吃了十副药,居然好了,又忙着为人们接生去了。这以后,她除了帮人家接生,还多了件事,就是到处夸朱庆树医术高明。她说:“我啊,是把人接到世上来,朱庆树能把人从阎罗王手里抢回来!”
朱庆树没有家,也不需要家,天天地这村转到那村。他给人看病,从不收钱,只要管饭管住就行。有人硬要给他钱,他坚决不收,“我从小就是乡亲们养大的,现在我有吃有住就知足了,我要钱,也没用的。”遇到一些大户人家付钱,他也不要,但让人家买上几副药。总有些人家是没钱吃药的,这时候,他存的药就会派上用场。
不管到什么地方,遇上什么病人,朱庆树只要伸出左手把把脉开上几副药,就能药到病除。有些病人,连药都不用吃,朱庆树扎扎针,就能治好。这样的人,不是神医,是什么?渐渐地,人们知道了朱庆树的一些事。原来当年他是跟着那位道人进深山学医去的。他的右胳膊,是一次采药时被老虎咬掉的。朱庆树不怎么说话,说得最多的是“医道”。人们要感谢他时,他说,不用谢,这是医道。可人们要他细讲什么是医道,他又解释不清,只说行医之人遇病就得治,就是医道。
一天,他走到一大户人家门口,从门里窜出一条狼狗,硬生生地从他腿上咬下一块肉,血流满鞋子。没等他包扎,门里跑出一个家丁,一见是朱庆树,愣在那儿不知说什么好,平日里横蛮竖野的样子全不见了。原来这人家的老爷吃午饭时突然倒在桌边不省人事,呼吸十分的微弱,就和死人差不多。家丁不是出来看狗咬着谁了,这事他才不管呢。他家的狗咬人是远近闻名的,遇到有人到门口不咬那才是怪事呢。家丁是听从吩咐去请左手神医朱庆树的,可没想到出门就撞上了朱庆树。见朱庆树被狗咬了,他有点恨狗,这破狗,你什么人不能咬,偏咬他,你什么时候不能咬,偏在这档儿咬,完了,老爷的命恐怕是被你这破狗一口咬没了。
朱庆树看出些什么,忍着痛问家丁是不是有什么人病了,家丁吞吞吐吐地开了口。朱庆树听到一半,随便找块破条缠了一下伤口,就三步并着两步进了院子,身后留下一行血印。
后来,有人说朱庆树,你啊你啊,真是傻到家了,狗把你咬成那样子,你还救狗的主人。朱庆树淡淡地说:“医道,道为术之上啊!”
这一天,朱庆树刚为一户人家的小儿子看完病,五六个日本鬼子就冲进院子,见到朱庆树,二话不说绑着就走。县城里一个鬼子大佐得了病,耳朵和眼睛总往外渗血。这鬼子,朱庆树是知道的,全县的百姓都知道,心狠手辣,杀人如麻。朱庆树花了两天的工夫,终于把鬼子的病治好了。
村里人听说,朱庆树成了鬼子的座上宾。
过了两天,村里人听说,镇里鬼子营区发生了一次爆炸,所有的鬼子全被炸死了。
朱庆树也在其中。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就介绍朱庆树为“左手神医”,名头很大,设置了悬念,引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且具有先声夺人的效果。
B.朱庆树说得最多的是“医道”,可人们要他讲什么是医道时,他又解释不清,说明他并不真正懂得医道,他谈医道只是不想收别人的钱。
C.小说善于通过故事来表现人物,被大户人家的狗咬后仍救狗的主人,体现了朱庆树为人为医的高尚精神。
D.朱庆树小时候父母双亡,靠众人救济才生存下来,后来跟道人进深山学医,付出巨大代价,学成后回报乡亲,这说明他知恩图报。
【小题2】小说中朱庆树救治鬼子大佐的情节,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
【小题3】小说中表现的“医道”内涵是什么?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梅花锁
张爱国
梅花锁,锁梅花
月光满庭下
月如纱,梅花傻
徒自锁韶华
旺儿娘闻声下床,披衣拉门,满嘴像是含了火药:“叫!叫!深更半夜叫你娘老子丧啊!”
歌声戛然而止。旺儿娘点上灯笼,来到院门口,一把梅花牌大铜锁,静静地挂在院门上,发着冷冷的光。旺儿娘摸了摸,冰凉,又仔细看了看,确认没被动过手脚,就走到西厢房门口,轻轻敲门,声音也柔了:“梅儿,睡了吗?娘能进吗?”不待搭话就推开门,跨进满屋流水般的月光中,嘴里像是含了蜜,“梅儿,娘就是看看你这火盆,有火不?冻着梅儿不?”
“火旺呢。”梅儿从被子里探出头,声音细得仿佛吹口气就断了,“娘快睡去,天冷。”
旺儿娘“嗯”着,却提着灯笼在床边、柜子前走来看去,又到后窗前,银盆样的月亮就悬在窗头上。旺儿娘吁口气:“这月亮,太亮,晃得梅儿睡着不?”
“管它呢,头蒙着,不见它。”梅儿又蒙到被子里。
“梅儿,娘和你商量个事,这窗子,招风,又惹月亮,封了吧?”
“娘说封就封,听娘的。”梅儿在被子里直哆嗦。
旺儿娘给梅儿压了压被脚,轻轻关了门,又走到院门口,梅花大锁还冷冷地吊在门上,才放心地回了自己的屋。后窗其实根本就不是窗子了,只是手指宽的一道缝——旺儿爹死后的第二年就封上了。窗外,满天满树满地的月光,白花花,白天一样。黑压压的竹子,一个挤一个,你吵我闹,窃窃私语。“你们又在讲啥呢?讲笑话吗?啥笑话啊?还是我给你们讲的老笑话吧……”旺儿娘笑了,又开始给竹子们讲起了笑话。
第二天,天还没亮开,旺儿娘就端着热腾腾的荷包蛋,推开梅儿的门,声音还是柔的:“梅儿,来,趁热吃。”梅儿要起床吃,旺儿娘非让她坐在床上,喂她吃。吃到第三个鸡蛋,梅儿轻轻咳一声。旺儿娘慌了:“梅儿,鸡蛋凉了不?娘给你再热热去……”
“娘——”梅儿一把捂了嘴,掀起被子盖到头上,“嘤嘤”哭起来,“娘放心,我就是娘的闺女,一辈子都是,一辈子不离娘……”
天黑时,旺儿娘终于用泥巴将梅儿的窗子给封了,一道缝也没留,接着在窗下架火驱湿。梅儿走来:“娘,先洗了手吧,我来烧。”
“哟,我们梅儿细皮嫩手的,可不敢碰这个啊。”旺儿娘笑了。
“娘要不是整天水啊泥的一把抓,一定比梅儿还细嫩呢。”梅儿也笑。
旺儿娘直盯着腾腾的火焰,她的旺儿正在火焰中。“儿呀,看你媳妇,美人啊,你怎么就没福气呢。”旺儿娘抹一把眼,没有泪,“旺儿,不怪娘对你媳妇看得紧吧?旺儿,你不像你死鬼老子,他和娘还一起过了二十一天,往后还有娘到地下陪他呢。你呢,和梅儿一夜夫妻也没做成。娘不想梅儿走下一家,娘不想我旺儿永远一个人孤零零在地下啊……”
冬去春来,又一个月夜阑珊,满世界弥漫着花香,什么鸟已在竹林里放开了歌喉。“畜生也会失眠吗?”旺儿娘坐在床上,嘀咕着。
梅花锁,锁梅花
月光满庭下
月如纱,梅花傻
徒自锁韶华
旺儿娘跳下床,一把拉开门闩。
锁住了梅花娇脸颊
锁住了梅花十五个秋春和冬夏
旺儿娘一激灵,愣住了。
锁不住梅花香儿幽自发
锁不住梅花心儿出墙闼
旺儿娘浑身颤抖,拉开门,快步走到院门口,一把抓过冰冷的梅花锁。
梅花锁,锁梅花
月光满庭下
月如纱,梅花傻
徒自锁韶华
梅花傻,傻梅花……
旺儿娘呆呆地站着,双目微闭,鼓胀的胸,两只兔子一样,愈发跳得厉害。
柔柔的手帕轻轻擦过旺儿娘的眼。旺儿娘一怔,睁眼,梅儿泪眼婆娑:“娘,你流泪了。”
“没……没,都十五年了,娘没泪。”可是那泪水却线一样地流。
“娘,我才知道,这歌,不是给我唱的。”梅儿轻轻揽过旺儿娘的肩,手指轻轻梳理着旺儿娘瀑布般的黑发,“娘,他,他怎么老是唱梅花?”
“梅儿可知,娘……娘的名字?”旺儿娘突然狠狠拍打着那把她抚摸了无数次的冰冷发亮的梅花锁,“我才记得,我的名字叫梅花,梅花就是我啊……”
两个女人,一个十六岁,一个三十二岁,抱作一团,哭成一片。
(节选自《小说月刊》,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标题“梅花锁”非常巧妙,一语双关,它既指冰冷发亮的梅花牌大铜锁,也指梅花(即旺儿娘)关锁住梅儿,也关锁住了自己。
B.小说中多次写到了月亮、竹子、竹林,立体勾勒出一幅唯美清幽、闲适恬静的夜景图,综合运用了比喻、拟人、对比等多种艺术手法。
C.小说两次写到了旺儿娘抹眼,第一次无泪,第二次泪流不止,是因为回首多年前的悲伤往事早已欲哭无泪,后来却被歌声惹怒而痛苦。
D.小说中的旺儿娘命运悲苦,丈夫早逝,儿子夭折,在专为她唱的情歌声中,她也曾有过动摇,但最终凭借对亡夫的忠贞而选择了拒绝。
【小题2】小说多处引用了歌词,请问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的结尾中的“可成一片”,充分显示出两个女人的悲苦,但是哭过之后呢?梅花将会怎么对待梅儿?是继续关锁梅儿还是会放梅儿走?请结合小说的情节进行探究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祈 求

林敬钧

①我曾经在长城上看到一位白发苍苍的画家画鹰。在北方特有的那种干燥湛蓝的天空下,苍劲古朴的长城默默地蜿蜒于群山之上。画家在一块白布上泼墨挥毫。长城上的风扬起老人的白发,鼓动每一个人的衣襟。他展开那面墨汁未干的鹰旗。雄鹰起伏振翅,直欲破空而上。阳光普照群山,也照在猎猎作响的鹰旗上。一瞬间,我忽然感觉到一种热血冲破冰层的眩晕,一种沉淀压抑已久的力量猛烈爆发:天空、阳光、长城、老人、长风、鹰。

②那不是我第一次见到鹰,却是第一次为鹰震撼。

③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峭壁上看到了鹰的巢穴。那只是一个粗陋的石坑随便地搭上几根粗树枝,其余一无所有。它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后来又看到南方一种色彩艳丽的织鸟精致而温暖安全的巢时,我想到了北方的鹰。不知为什么,我总觉得鹰的身上有一种冷峻而直入人心的力量。我明白鹰不需要巢穴,它从不躲避风雨。它是天地间飞翔的精灵,高傲、敏锐、凶猛、无畏,永不留恋巢穴的温暖与安乐。

④我带一身风尘回到家乡,听说公园里来了个动物展览团。我想起了鹰,于是我去了。

⑤从羽毛的颜色和体形可以看出:那是一只已经苍老的鹰和一只年轻的鹰。鹰架距我不到三米。那只苍老的鹰的羽毛零乱而支楞突兀,腿上有一根粗大的铁链,它埋头翅间。那只年轻的鹰目光迟滞,仿佛在看什么,又什么也没看到。

⑥一个小孩,忽然放肆地把手中的香蕉扔向那只埋头的鹰,他一定不知道他做了一件多么愚蠢的事,因为他还在得意的笑。那只鹰猛地昂起了头,有力的颈部弯曲成了一个矫健而凶猛的弧度。我看到它眼中凌厉地闪过什么,它闪电般地直掠下来。然而那不足一米的铁链狠狠拽住了它,它猛然回坠,被倒吊在高高鹰架上,晃来晃去。那只年轻的鹰展了展翅以便站稳,它冷漠地看了看脚下的同伴,又把茫然的目光投向远方。

⑦那个被吓呆的小孩这时才清醒过来,悻悻地抓起一把泥沙朝那倒吊着的鹰狠狠扔去,又嘿嘿地笑起来,一边捡石块,一边大声地骂。那只苍老的鹰耸着翅,挣扎着,发出一串低沉鸣音。它的声音在颤抖。我分明地感到一种苍白而强烈的悲怆冷冷地漫过心头。我拦住那个小孩,叫他滚。

⑧鹰渐渐停止了挣扎,静静地倒吊在高高的鹰架下。利爪笔直地伸向天空——那里曾是它的家园、梦想、荣耀和骄傲。四下沉闷,天地间只有蝉在不停地叫。

⑨我不知道鹰是否会流泪。

⑩那夜我在山顶坐了很久。天上有月,月旁有星;山上有风,山下有楼。我在山顶大梦一场,一颗泪珠从天上落到我的手上。清晨我再去看那两只鹰的时候,苍老的鹰依然倒吊着,刚刚死去。喂鹰的人说,野生的鹰是没法养活的——它不吃东西。他告诉我那只年轻的鹰是人工孵化的。

(选自《美丽如初——10年精短散文100篇》)

【小题1】下列对本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在开篇选择“长城”这个特定的场景,一方面象征了中华民族,同时奠定了沉郁、厚重、苍凉的基调,也为下文看到鹰旗,展开联想以至为鹰震撼做铺垫。
B.作者写南方织鸟精致而安全的巢,是为了与鹰的巢穴造成对比,反衬鹰是“飞翔的精灵”“永不留恋巢穴的温暖与安乐”。
C.文章用象征手法,通过对苍鹰性格叙写,表达了对志在高远的奋飞精神的渴望。
D.作品通过对小孩无知行为的描写,对人类残害动物、虐待人才的行为给予了有力的批判。
【小题2】结合上下文,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那只年轻的鹰展了展翅以便站稳,它冷漠地看了看脚下的同伴,又把茫然的目光投向远方。(请品味句中划线词的妙处)
(2)我在山顶大梦一场,一颗泪珠从天上落到我的手上。(请写出这一颗泪珠的特殊含义)
【小题3】有人认为本文的标题“祈求”若换成“鹰的遭遇”,可以更加突出鹰的不幸。你赞成这种说法吗?请结合对文章主旨的理解,说说你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