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变化推动了劳动力的流动,主要是从农村向城市、从欠发达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的流动。政策和制度变革放开了对农民到城镇务工的限制,降低了流动风险;经济转型和工业化以及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沿海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飞速发展,产生了巨大和持久的劳动力需求;农业现代化提高了农业生产率,降低了农业劳动强度、减少了对农业劳动力的需求;沿海地区和大城市在20世纪90年代最先完成人口转变,长期的低生育率导致新生劳动年龄人口逐渐减少,经济的快速增长又需要大量年轻劳动力;诸多因素共同推动了人口的流动。

(摘编自百度文库)

材料二:中国流动人口的规模在改革开放后的30多年中持续增长,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增长速度明显加快,从1982年的657万人增长到2010年的2.2亿人,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占全国总人口的17%左右。上海、广州和北京等城市的当地常住居民中,约40%是流动人口。大部分流动人口是从农村流动到城市的年轻劳动力,2010年全国流动人口中约有1.5亿人来自农村,省内流动人口中有54%来自农村,跨省流动人口中则有近82%来自农村。迄今为止流动人口规模仍继续增长,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2年全国流动人口约为2.36亿人,比上年末增加669万人。

(摘编自凤凰网)

材料三:新生代流动人口占比持续提高,流动人口的平均年龄明显上升。2013年调查的务工经商的劳动年龄流动人口中,1980年及以后出生的新生代占48.8%。平均年龄为27.9岁;2015年相应劳动年龄的流动人口中,新生代的比例已经超过一半,平均年龄为29.3.也就是说平均“80后”。

“十三五”时期,人口继续向沿江、沿海、沿主要交通线地区聚集,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人口持续增长,中部和西部地区省内流动农民工比重明显增加。人口流动迁移规模(包括落户城镇的人口)仍将持续增加,但增速放缓,波动性增强;人口流动整体趋于稳定化、家庭化,定居意愿普遍增加;新生代和40岁以上流动人口占比持续提高,流动老人和流动儿童的数量不断增加,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需求日趋复杂。

(摘编自人民网)

材料四:国家卫生计生委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司司长王谦在《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6》发布会上指出,人口流动的特点首先是青壮年独立的流出来,然后接着是夫妻俩流出来,然后是赶紧把孩子接过来,再往后就是整个家要搬进来,全世界都是这样的规律。我们中国人口迁移流动已经进入到以家庭化迁移为主要特征的阶段。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流动老人的数量就是在不断地增加,这是大的趋势。除此之外,近些年来出现了一些极端的留守儿童自杀事件,也让社会开始关注留守儿童面临亲情缺失和心理健康的问题。

(摘编自网易健康)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说明了我国流动人口在地域上的流动趋向机器产生的社会原因。
B.材料二说明改革开放后的30年中,我国流动人口在数量上的发展趋势。
C.材料三说明新生代流动人口主流为“80后”,他们为市场经济带来了活力。
D.材料四说明当前我国流动人口迁移的主要特征及其带来的相关社会问题。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劳动力的流动是指从农村向城市、从欠发达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的流动,其原因是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变化。
B.从材料二看出,从2008年至2013年,我国不论是农民工总量和举家外出的农民工总量,都呈现出直线上升趋势。
C.我国流动人口具有一定的特色性,其主要特点是青壮年先流出来,夫妻俩流出次之,然后是把孩子、老人都搬出来。
D.改革开放的政策和制度放开了对农民到城镇务工的限制,流动老人和流动儿童的数量不断增加,社会关系日趋复杂。
【小题3】当前我国流动人口的现状为我们提出了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请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4-22 10:03:0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随着经典琵琶古曲《阳春白雪》的响起,中央民族乐团琵琶演奏家于源春的音乐课开始了。虽然课堂现场没有学生,但在直播平台的另一边,却是湖南、贵州、山西、陕西、甘肃、河北、黑龙江、广西、云南等9个省份22所学校的孩子们。
这堂音乐课是“给乡村孩子的最美传统文化课”大型扶贫公益活动中的一场。据悉,活动将邀请包括书法、民乐、戏曲、节俗等各领域的专家,打造一系列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直播课程。让传统文化走进校园,让乡村里的孩子们也能体验艺术之美,是当下实现教育公平的基本要求,也是美育的难点所在。国务院在《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提到,“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美育教育资源覆盖面”是重要的一条。意见提出,要加快推进边远贫困地区小学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支持和辅导教师用好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将优质美育资源输送到偏远农村学校。
在农村边远地区的学校上好传统文化课,最重要的还是解决师资问题。在传统授课上,应继续推进特岗教师计划,并在更大程度上向音体美教师倾斜,同时鼓励文艺工作者、文艺志愿者开展课外辅导;在网络授课上,要调动起社会各方面积极性,联合建设美育资源的网络平台,开发更多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高质量的传统文化教育。
(摘编自《农村娃,上堂传统文化直播课》,《人民日报》2018年6月27日)
材料二:

图1人们对传统文化淡漠的原因

图2 人们对传统文化发展的建议
(摘编自《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现状及其发展的调查报告》)
材料三:当前,全球经济、文化交融发展,外来文化的影响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这对我国传统文化形成了强烈的冲击。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给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带来了一定压力。一直以来,我们对传统文化没有明确界定范围,对传统文化的内涵解释不够清晰。同时,对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解读不够,使得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出现割裂现象。并且,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中,社会参与度不高,多是由政府实施的传统文化“包办传承”。而社会各界参与文化传承的意愿不强,参与文化传承的渠道也不够通畅,文化传承成了政府的自娱自乐、自拉自唱,没有形成全社会的合力。同时,政府传承方式较为单一,无法引起公众兴趣,也不能形成有效对接,使得传播效率受到影响;或者部分政府部门工作人员片面地将文化传承当成一种宣传方式,将人民群众当成被动接受和训导对象,这也使得传播受到影响。当前的传播手段还主要在纸媒,网络上应用较少,这也从侧面抑制了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摘编自《优秀传统文化如何更好传承》,“人民网论坛”2018年5月9日)
材料四:怎样才能让文物活起来?专家坦言,要在保护好的基础上,利用好文化遗产;要让人民群众零门槛、无障碍地接触到文化遗产;要推出更多的精品展览,满足人民群众的鉴赏需求。在文物之外,文化遗产还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传承主要有赖于艺人代代相传。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除了需要孕育和培养“工匠”和“土壤”,如何让其焕发新生同样不可忽视。中国文联副主席潘鲁生曾提议,将传统文化和乡村建设结合起来,实施“手艺农村”计划,因地制宜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不少专家也指出,传统文化的复兴应当有所扬弃,须承古人之创造,开时代之生面。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研究员陈霞也认为,不能盲目“复古”“泥古”,要选择其与现代社会更契合的内容,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
(摘编自《关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两会上这些声音值得关注》,“中国新闻网”2018年3月16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给乡村孩子的最美传统文化课”的活动采取了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直播课程形式,属于文化公益扶贫项目。
B.人们对传统文化淡漠,原因是多方面的。很多人认为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学校教育的缺位是重要原因。
C.当下,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传承方面的压力来自于外来文化的渗透和影响,而其他方面对其影响微乎其微。
D.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要有所选择,有所扬弃,避免全盘接受,可采用现代表达形式来保护、传承传统文化。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学校上好传统文化课既可以采用传统方式授课,也可以利用网络进行授课,但相对于后者,前者在乡村地区的师资力量非常缺乏。
B.从对传统文化发展的建议中可知,人们很看重学校教育,认为学校要承担传统文化传承责任的占比最高,其他的均低于此。
C.当下政府部门传承文化的方式较为单一,也无法很好调动民众的积极性,在文化传承上全社会没有形成合力。
D.艺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具有重大作用,只要我们注重孕育和培养“工匠”和“土壤”,非遗就一定能得到很好的传承。
【小题3】以上四则材料分别是从什么角度谈传统文化传承的?请简要概括。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山水画和山水画理论影响了古典园林的建造。山水画和山水画理论产生于魏晋南北朝时期,而最早的园林理论专著计成所著的《园冶》直到明代才出现,但是园林艺术到明代已经发展到高潮。在园林理论产生之前,对造园起指导作用的理论是山水画理论,明代文震亨的《长物志》、清代李渔的《一家言》都较多地涉及园林理论,而文震亨、李渔都深谙绘画之道。唐代的王维、宋代的俞微、元代的倪云林、清代的石涛、清代的仇好石等既擅长绘画,又懂得造园,他们把画意融入园林,使园林带有山水画的特点。造园家在建造古典园林的时候,特别是在堆砌假山的时候,尤其注重主次分明、虚实相生、小中见大等原则,这些原则都来自山水画理论。可以说造园家只有具备扎实的绘画功底,运用山水画理论,才能使园林体现出“如画”的境界。

山水诗也对古典园林产生了影响,山水诗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意境营造方面,尤其是虚的意境的营造。

园林的意境以诗文化为灵魂,园林成为人们向往的美好境域。南方的私家园林布局严谨,结构精巧,一花一草、一水一石点缀园中,园林中的景色酷似唐诗、宋词中所描绘的图景,引人入胜。《红楼梦》中,大观园进门处的大假山上题有“曲径通幽处”五个字,它高度概括了这处景致的特点。之所以要题字,是因为“景不点不透,景不点不活”(宋先锋《试论园林意境的内涵》)。而楹联被称为”诗中之诗”,具备诗歌、散文的美学特征。《红楼梦》中,潇湘馆楹联“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犹凉”,蘅芜苑楹联“吟成豆蔻才犹艳,睡足酴醾梦亦香”等,无不兼具情感美、音乐美、意境美。楹联起到了烘托园林意境的作用。

在古典园林虚的意境的营造上,“空灵”意境是中国古典园林追求的意境之一。园林专家陈从周说:“园林以空灵为主。”在园林中,亭子最具有“空”的灵气。“江山无限景,都聚一亭中”、“唯有此亭无一物,坐观万景得天全”,这些诗句表明,正因为亭“空”,所以亭才“有”。园林往往于无景处求景,于无声处求声。声中求动,不如静中求动;实中求景,不如空中求景。园林中的景不只是呈现自身,它们只是一个个起点,勾起人们无尽的想象。这种“空灵”意境深受中国诗词空中点染、化虚为实的表现手法和山水画中注重虚实相生的画法的影响。苏轼在《送参寥师》中写道:“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空则灵气往来。清空是一种绝妙的审美境界。诗词要清空,不要质实,园林也是如此。

(摘编自麻玉珠(中国古典园林的“山水之美”)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园林理论的产生远迟于山水画理论的产生,在明代以前,园林艺术缺乏园林理论指导,发展十分缓慢。
B.我国最早的园林理论专著是明代计成的《园治》,文震享、李渔等人对《园治》中的理论进行了完善。
C.清代仇好石参与建造的园林往往融入了山水画的画意,带有山水画的特点,这与仇好石擅长绘画密切相关。
D.造园家既要熟知园林理论,又要有扎实的绘画功底,深谙山水画理论,才能使园林体现出“如画”的境界。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山水画和山水画理论及山水诗对古典园林的影响两方面展开论述,阐述了古典园林深受它们的影响。
B.文章第三段着重阐述山水诗对古典园林意境的营造产生的影响,将“题字”和“楹联”的作用进行了对比。
C.文章在使用举例论证之外,还多处引用古诗句,既增添了文章的文学性,又有效地增强了说服力。
D.文章第二段和三、四段构成总分结构,三、四段分层阐述了中国古典园林在意境营造方面受到山水诗的影响。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园林中的题字能起点景的作用,大观园进门处大假山上的题字便高度概括了该处景致的特点,并令景致鲜活起来。
B.楹联能体现情感美、音乐美、意境美,如《红楼梦》中,作者安排大观园出现多副楹联,就是为了烘托园林意境。
C.诗词创作者常常运用空中点染、化虚为实的表现手法,创作出意境清空的诗词,这种诗词可以避免质实的弊病。
D.优秀的造园家往往能于无景、无声处求景、声,于静中求动,于空中求景,出自他们之手的园林能勾起人们的想象。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社会是否出现了阶层固化现象,这是近年来许多人比较关注的问题。人们关注这个问题,主要是担心自己向上流动的渠道变窄、未来发展的空间受限,害怕在机会分配上遇到不公平对待。那么,当前究竟应该如何看待我国的社会流动问题?
通常意义上讲,社会流动有两个重要维度,一个是代内流动,即一个社会成员从初始社会阶层向现在所处社会阶层的流动;另一个是代际流动,即一个社会成员与其父辈相比的阶层变化。从代际角度看,子女社会地位的获得受到父辈地位的影响越深,社会就越封闭、越缺乏流动性。
在促进社会流动的因素中,有个人和家庭的因素,也有社会发展的因素。不可否认,家庭对个人的社会流动具有重要影响。但我们也要看到,在现代社会,家庭在影响人的社会地位时,往往不再简单地表现为子承父业等形式,而是更多地通过让子女受到良好教育来支持子女的职场发展。也就是说,不管一个人出身于哪个阶层,如果他不能在现代教育体系中获得被这个社会所承认的人力资本,就很难获得良好的社会地位。从这个意义上说,受教育程度对人的社会阶层具有重大影响。
从社会发展因素看,社会流动有一个基本规律,就是越上层的位置就越难流入,这是一个普遍现象。在西方发达国家,人们进行跨阶层的向上流动也比较困难。这是因为工业化过程逐渐完成后,阶层之间发生流动的结构性动力已逐渐减弱。尤其是当经济增长由粗放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时,社会上层工作岗位对人的专业技能、受教育程度、综合素质等会提出更高的要求,从而使向上流动的难度不断增加。因此,个人在职场上向上发展难度越来越大,并不能筒单地归结为社会阶层固化。
那么,在现代社会,政府如何防止社会阶层固化呢?基础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为民众提供向上流动的机会。从很多国家的发展经验来看,在经济高速发展时期,一般社会流动都会加快。比如,我国改革开放的过程也是一个社会活力被激发、社会流动加快的过程。数以亿计的人从温饱到小康、从农民身份到市民身份、从低收入群体到中等收入群体的转变,充分说明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流动程度之大。防止社会阶层固化,关键是深化改革、促进机会公平。事实上,当一个人在社会中能够靠自己努力获得成功时,就证明这个社会是具有流动性的,机会是公平的。当前,我国采取的许多举措,如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施户籍制度改革、推动教育均衡发展等,着眼点都是实现机会公平、促进社会流动。
(摘编自马峰《正确看待社会流动问题》)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社会流动是指社会成员由一个阶层到另一个阶层的变化,这种变化分代内和代际两种。
B.当批会较封闭,缺乏流动性的时候,父辈的地位就会直接影响子女所获得的社会地位。
C.在西方社会,工业化过程的完成、经济增长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变使得社会流动很难进行。
D.只有一个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在社会中取得成功,才能证明社会具有流动性,机会平等。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开头提出了人们关注的现实问题,然后下文通过对社会流动问题的讨论,回答了人们的疑问。
B.文章分析了教育对个人向上流动的重要作用,指出良好的教育是能获得良好的社会地位的必备条件。
C.文章直面社会阶层固化的社会话题,具体分析了社会流动的表现、影响因素,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措施。
D.文章在论证中结合了西方发达国家社会阶层流动现状和中国改革开放在社会阶层流动上的巨大成就。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在现代社会,越上层的工作岗位对人力资本的要求越高,向上流动的难度也越大。
B.通过让孩子接受良好教育来支撑孩子的职场发展,将成为越来越多家庭的共识。
C.在现代社会,人们可以通过教育获得良好的社会地位,家庭对个人的影响越来越弱。
D.对中国来说,深化改革、促进机会公平是促进社会流动、防止社会阶层固化的关键举措。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巫术是一种准宗教的形式,它对于原始人的生存,首先是一种认识世界的观点,在这个认识上形成了面向外部世界的对待方式即巫法仪式。原始时代的情形如马克思所说:“原始时代是宗教的世界,宗教是这个世界的总的理论,是它包罗万象的纲领。”人类史前的宗教活动至旧石器时代晚期最为兴盛,那是一个巫术统治的时代,巫术观念主宰着人们的头脑并把它带到生存活动的各个方面。据有关研究,旧石器时代遗存的壁画、歌舞,大多包含着巫术的意义,这些“艺术作品”并非为艺术而作,它们体现的是原始初民对世界的直观把握。原始人通过以超自然的联想方式来支配外部世界,这种精神活动的成果就结成了原始神话、绘画、音乐、舞蹈和诗歌。
人类的初级宗教形态是“拜物教”,本于万物有灵的信仰。原始人认为自然界的一切都是有灵性的,并且都可以与人交感,于是他们便试图使用巫术的手段来驾驭外在的自然,原始神话首先就是这种宗教思维的观念产物。在我国原始的自然神话中,首先出现的就是一些基本上还是物的形躯的原始宗教的神,如《山海经》所记风神“飞廉”、雨神“屏翳”、雷神“丰隆”、火神“祝融”等,这些都是原始人面对疾风、暴雨、火灾等各种灾害产生的幻想。这些自然神之所以能呈现为动物的形象并与人体相接,是因为原始人在动物的身上找到了某些与自然力相似的属性,于是便幻想把它们身上的力量引接到人的身体上来,这样,这些怪异的自然神就是人的无机的躯体,在它们上面形成了人的对象化的观照。
原始的巫术思维既以想象为特征,又以实效为目的,在幻想和实效之间,显现出真幻浑一的特点,而原始艺术正是这种思维的整合形式。原始歌舞有综合性的特征,在形式上包含有诗歌、音乐、舞蹈、服装等多种元素,而这些美的形式的设置,又都与原始氏族生殖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多种信仰相联系,是宗教观念的物化形式。在周代的六代乐舞中,传说黄帝有《云门》舞。《左传·昭公十七年》:“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故为云师而云名。”说明黄帝氏族是以云为图腾的;尧时有《咸池》乐,咸池本是天上西宫的一个星,传说它主管五谷的生长。原始人把某种自然物视为自己的祖先,因而以它为本氏族的象征,由此产生了图腾崇拜。
巫术活动仪式中的情感活动和歌舞形式,对于原始诗、乐、舞相结合的综合艺术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巫术思维就是这样在人与自然、人的自身能力与观念意志的矛盾中以想象来弥合整体世界的,它是一种驾驭外在自然的方法,也是实现自身力量的途径,它幼稚的、充满自信的浪漫思维最切合艺术的本质,在艺术的起点上给艺术的特性打出了最初的界框。
(摘编自《“巫术”与中国文学的起源》)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巫法仪式是巫术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形成的面向外部世界的对待方式。
B.马克思认为原始时代的生产生活是以宗教活动为核心,宗教是影响先民生存活动的纲领。
C.旧石器时代遗存的壁画、歌舞还不能被称为艺术,因为它们大多只是先民对世界的直观把握。
D.许多原始艺术是原始人对待外部世界时结成的精神活动成果,而该精神活动采用超自然的联想方式。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原始人认为自然界的一切都是有灵性的。而“拜物教”正源于这种万物有灵的信仰,但它就人类宗教形态而言是低级的。
B.原始人基于万物有灵和自然可以与人交感的认识,于是,他们试图使用巫术手段来驾驭自然,并由此产生了原始神话。
C.原始人面对各种灾害时,幻想把某些与自然力有相似属性的动物的力量引接到人的身体上来,创造出了怪异的自然神形象。
D.黄帝氏族是以云为图腾的,而《云门》乐舞也就是一种图腾舞,是本氏族为自己图腾而举行的祭拜仪式。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原始宗教的神许多还是物的形躯,说明原始人对周围的世界持直观的体认,他们解释自然采取具象思维的方式。
B.原始的巫术思维呈现出真幻浑一的特点,既以想象为特征,又以实效为目的,并由此孕育出了原始艺术。
C.礼拜咸池星的仪式,自然都包含有巫法活动的成分,人们对它施行礼拜,就是为了祈求生产的丰收和氏族的发展。
D.本文从原始宗教的思维方式来分析原始巫术与艺术起源的关系,并说明了它在艺术观念上所产生的的实际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