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社会是否出现了阶层固化现象,这是近年来许多人比较关注的问题。人们关注这个问题,主要是担心自己向上流动的渠道变窄、未来发展的空间受限,害怕在机会分配上遇到不公平对待。那么,当前究竟应该如何看待我国的社会流动问题?
通常意义上讲,社会流动有两个重要维度,一个是代内流动,即一个社会成员从初始社会阶层向现在所处社会阶层的流动;另一个是代际流动,即一个社会成员与其父辈相比的阶层变化。从代际角度看,子女社会地位的获得受到父辈地位的影响越深,社会就越封闭、越缺乏流动性。
在促进社会流动的因素中,有个人和家庭的因素,也有社会发展的因素。不可否认,家庭对个人的社会流动具有重要影响。但我们也要看到,在现代社会,家庭在影响人的社会地位时,往往不再简单地表现为子承父业等形式,而是更多地通过让子女受到良好教育来支持子女的职场发展。也就是说,不管一个人出身于哪个阶层,如果他不能在现代教育体系中获得被这个社会所承认的人力资本,就很难获得良好的社会地位。从这个意义上说,受教育程度对人的社会阶层具有重大影响。
从社会发展因素看,社会流动有一个基本规律,就是越上层的位置就越难流入,这是一个普遍现象。在西方发达国家,人们进行跨阶层的向上流动也比较困难。这是因为工业化过程逐渐完成后,阶层之间发生流动的结构性动力已逐渐减弱。尤其是当经济增长由粗放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时,社会上层工作岗位对人的专业技能、受教育程度、综合素质等会提出更高的要求,从而使向上流动的难度不断增加。因此,个人在职场上向上发展难度越来越大,并不能筒单地归结为社会阶层固化。
那么,在现代社会,政府如何防止社会阶层固化呢?基础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为民众提供向上流动的机会。从很多国家的发展经验来看,在经济高速发展时期,一般社会流动都会加快。比如,我国改革开放的过程也是一个社会活力被激发、社会流动加快的过程。数以亿计的人从温饱到小康、从农民身份到市民身份、从低收入群体到中等收入群体的转变,充分说明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流动程度之大。防止社会阶层固化,关键是深化改革、促进机会公平。事实上,当一个人在社会中能够靠自己努力获得成功时,就证明这个社会是具有流动性的,机会是公平的。当前,我国采取的许多举措,如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施户籍制度改革、推动教育均衡发展等,着眼点都是实现机会公平、促进社会流动。
(摘编自马峰《正确看待社会流动问题》)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社会流动是指社会成员由一个阶层到另一个阶层的变化,这种变化分代内和代际两种。
B.当批会较封闭,缺乏流动性的时候,父辈的地位就会直接影响子女所获得的社会地位。
C.在西方社会,工业化过程的完成、经济增长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变使得社会流动很难进行。
D.只有一个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在社会中取得成功,才能证明社会具有流动性,机会平等。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开头提出了人们关注的现实问题,然后下文通过对社会流动问题的讨论,回答了人们的疑问。
B.文章分析了教育对个人向上流动的重要作用,指出良好的教育是能获得良好的社会地位的必备条件。
C.文章直面社会阶层固化的社会话题,具体分析了社会流动的表现、影响因素,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措施。
D.文章在论证中结合了西方发达国家社会阶层流动现状和中国改革开放在社会阶层流动上的巨大成就。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在现代社会,越上层的工作岗位对人力资本的要求越高,向上流动的难度也越大。
B.通过让孩子接受良好教育来支撑孩子的职场发展,将成为越来越多家庭的共识。
C.在现代社会,人们可以通过教育获得良好的社会地位,家庭对个人的影响越来越弱。
D.对中国来说,深化改革、促进机会公平是促进社会流动、防止社会阶层固化的关键举措。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2-03 03:16:2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①中国不存在真正的文艺复兴,因为中国文化史上没有出现过古希腊那样一个“人本”时代,一个崇尚理性、欣赏人与生活之美的时代,没有这样一个文化之源,文艺复什么“兴”呢?我们看到的是孔夫子“克己复礼”,他想复的是周礼,实现礼治天下,让命定的君臣父子夫妻关系来维系社会超稳定结构,“拯救理性”压抑了人性。

②如同但丁透过中世纪千年黑暗看到了古希腊文化之美与文明之灿烂,吴承恩在明中后期透过近千年的历史烟云与世态乱象看到了唐文化的辉煌与安详,唐人之美不在于富贵,而在气定神闲,在安详自在。因为它是当时世界文化最发达繁荣的地方,几可无敌于天下。吴承恩看到了佛教对唐文明的巨大影响力,而玄奘则是弘扬佛法、独行取经的一代伟人!吴承恩没去复述孔子,他要复述他自己心中的圣人——玄奘大师!

③《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拥有与天帝抗衡的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作者在理想化暗喻自己,知识分子通过思想力来获取超越自然万物的能量与力量,并暗示“思想不死”,而天帝、天庭是封建统治者和封建政府的化身。统治者不希望思想者影响一方,于是给思想者“弼马温”这样一个有官无职的位置,思想者有受辱感,回归花果山,最终与天帝妥协,获取地方自治权——被承认为“齐天大圣”管理一方。思想者的思想力不得安宁,大闹蟠桃会,偷吃老君丹,最终“异端”思想者被压在五行山下五百年不见天日。直到灵魂的象征者与救赎者唐僧出现,灵魂从上天那里获取了诅咒的力量,而思想者被套上紧箍咒之后便皈依了灵魂,协助灵魂的象征唐僧前往西天追求真理,以求超度自我。孙悟空被唐僧“救赎”之前的“复述”,表面是对一只猴子成长的叙述,而暗喻的是自己身在明中后期,渴望逆时光潮流去追寻唐玄奘足迹,历经磨难,往西天取经的知识分子的人生梦想!吴承恩的心中,玄奘是解开唐朝文明辉煌的一把金钥匙,九九八十一难看似数字的叠加,一些情节也有些相似,它主要是展示西天的艰难、人生的历练,以及社会万象、乱象。

④吴承恩不仅通过追寻玄奘之旅来确定自己的精神走向与旨归,他还要通过玄奘取经来实现对整个社会的拯救,他希望把明朝带回到唐朝,像唐朝那样气度恢弘,像唐朝那样气定神闲,富贵强健。通过如来之口,吴承恩描述了中国——“东土”人性沦丧,社会混乱之现实,亦通过如来之口认定:中国尽管有过孔夫子的儒家仁义礼教,但它似乎救治不了中国,只有通过佛教来超度国人的灵魂。他认为,中国人是灵魂层面出了问题,人的思想淹没了灵魂,整个社会被无序的智慧与欲望控制,这是一切罪恶之源!《西游记》从开篇到结束多处否定儒家传统人伦之情对人性自由的禁锢和对社会欲念的纵容!中国的明代思想领域正在热提“独抒性灵”,倡导心灵自由的同时,吴承恩却已超越时代,看到了“心猿意马”无所控制,无人咒念带来的对社会秩序的挑战及恶果。吴承恩的复述是超越时代的,□□他的复述一直被当成神怪故事叙述,□翻开尘封的历史本原,我们依然能找到一颗伟大的心灵熠熠生辉!

⑤从某种意义上说,《西游记》是中国的《神曲》,只是《西游记》尽管也诞生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初期较发达的东部沿海淮扬之地,但这部书并没有带来中国思想界文化界的整体觉醒,而《神曲》则像启明星一样给欧洲带来了人文科学复兴的黎明。但丁在不同狱界见到了不同的历史文化名人,通过“对话”(孙悟空是通过对打、对骂)来臧否历史人物,表达但丁的人文理念、思想。作者最终见到了上帝,走出迷梦,恢复崭新的肉身,重享生活的自由与美好!他象征着一个新的欧洲复活了!

⑥无论怎么说,《西游记》取经是成功的,玄奘是成功的,唐文明是成功的,《西游记》是昂扬的,健康的,人的灵魂在书中得到了救赎超度。《西游记》的伟大在于,他嘲弄并深刻地揭示了儒家文化对人性的禁锢与摧残,他们期盼释道救赎,但这却只能暂时摆脱精神困扰,并不能实现社会人文与科学的真正发展。直到20世纪初,中国新文化运动提出科学与民主精神,中国文化才真正进入到符合人类发展的理性大道!

(摘自吴祚来的《文艺复述》,有删改)

【小题1】第②段加点词“复述”在文中的意思是
【小题2】联系上下文,填入第④段空格处恰当的一项是(    )。
A.尽管  但B.由于  因此C.因为 所以D.即使  但
【小题3】第②段和第⑤段都提到了但丁的《神曲》,但作用不同,请分别予以简析。
【小题4】联系上下文,对第③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思想者象征个体内心的想法欲念,灵魂象征转变个体的外在的力量。
B.思想者象征个体内心的精神追求,紧箍咒仅指控制个体的社会秩序。
C.拥有高尚灵魂(即信仰)的个体其精神和思想才可能实现自我超越。
D.归附于儒家传统文化其个体的自由思想和欲念才会实现社会价值。
【小题5】概括第④段的段意。
【小题6】综观全文,中国不存在真正“文艺复兴”的原因有哪些?
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一张温暖的欠条
晚间散步,遇见同学。她劈头就说,你相信这世上有好人吗?好得犯傻的那种。接下来说了下面的事。那天,我妈骑三轮从外面回来,一进门就说,她遇着好人了。我妈坐在沙发上,还自顾自絮叨起她遇见的好人。当我听见她说“那人把我的三轮碰歪了”,我这才把头转向母亲,发现她衣服上粘满尘土,这儿一片,那儿一片。我妈却仿佛捡了大便宜似的,滔滔地说下去。“马路上一个人也没有,他原本可以不管我的,他却刹住车子,跑过来扶我,问我摔坏了没有。我踢蹬踢蹬腿,再甩甩胳膊,说,没事儿,走吧。他仍然不走,非让我走几步。确定我真的没事后,又把我搀到车上,说,骑上去试试,看车摔坏了没有。”“你说一个大男人家怎么婆婆妈妈的,我都觉得啰唆了,推开他说,快走吧,我也该回家做饭了。说完,我蹬起三轮就走了。哪承想,他又追了上来,塞给我一张字条,他说字条上是他的手机号……”这时,我忙不迭地问我妈,纸条呢?我妈说人好好的,要它做什么。说完,站起身来就往厨房走。我妈突然哎哟一声。我问怎么了,她朝我摆摆手说,没事儿。可是,第二天,我妈就起不来床了。我把我妈送进医院。当我把做B超、CT、心电图、胸部透视等一系列的检查单拿给医生时,医生说得马上做手术。我一边给我妈办理住院手续一边不停地埋怨她,有您这样的吗?一边恨恨地想,一定要把那个“好人”找出来。可是,一直到我妈出院,我也没找到那个“好人”。面对一笔不菲的费用,我的火气噌噌往上蹿。我用命令的语气对我妈说,你再好好想想那个手机号。我妈迟迟疑疑地说,想不起来了,一边不停地在各个衣兜里摸索起来。我妈突然颤抖着声音喊,找着了。真是老天有眼。我用发颤的手指按下那个号码。关机。一连几天,都是这两个字。我虎视眈眈地望着我妈,这就是您老人家遇见的好人!我妈却仍然为那人辩护说,兴许人家手机没电了呢。但说这话时明显没了底气,不过为自己讨回点儿面子而已。那天是个很好的天气。然而,阳光有多明媚,我心里就有多阴晦。但我不敢再埋怨我妈。这件事情以后,她在我面前像个债务人似的,一天到晚大气都不敢喘,让人心疼。这更增加了我对那个“好人”的愤恨。一天,一个陌生人按响我家门铃,他说他找一个骑三轮的大娘,一个月前他碰了她。不等我火山爆发,母亲急慌着走过来,把他让进屋里。在我如炬的目光里,他低下了头。他说他原本打算第二天就来看我妈,可是家里出了点儿事,一直没脱开身……我打断他说,您啥也别说了,先给我报销十万元的住院费。我妈连忙出来打圆场,问那人,你是怎么找到这里的?他说,那天您接过我的手机号后,骑上三轮就走,我不放心,悄悄在您后面跟着,看您进了家门才离开。他忽而把头转向我说,您请假照顾大娘,单位要罚款的吧,一并算到我头上。我妈接过话说,这可使不得,要不这样吧,十万,咱们一人摊一半。再说,那天要不是我急着回家做饭,也不会……那人说,人是我碰的,这钱怎么能让您拿呢?稍作犹豫,他不好意思地接着说,我一下拿不出这么多,我先给您打个欠条行不行?您放心,我一定尽快还清。我马上火了,没好气地说,蒙人的吧,就像那张写手机号的字条一样。
他的脸腾地红了,吃吃地说,对不起,那天我手机丢了,我换了新号。
同学突然换上一种动情的语调说,你知道吗?他是个残疾人,他的两条腿是假的。为了十万块钱的债务,他竟然打好几份工,什么活儿钱多干什么。他的腿都累断了,又没钱换新的。后来他是坐着轮椅来我家还钱的。他说,他的两条腿是在一次车祸中没的,撞他的人跑了……
(选自《小小说月刊》)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中的“我妈”被撞后不计较,还说自己“遇见好人”,后来并主动要求承担一半医药费,说明“我妈”是一个为他人考虑、善良的人。
B.小说中的“我”先是极力想找出肇事者,后来又怀疑对方打欠条的诚心,“我”的想法做法虽然可以理解,但这些细节还是说明“我”心眼小、不善良。
C.小说以同学说明打欠条的人是一个车祸受害者作为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呼应了故事留下的悬念,颇具艺术匠心。
D.这个故事温馨动人,赞美了善良、诚信的美德,其中也蕴含着作者对当下社会伦理道德的忧虑与反思,这是小说的深刻之处。
【小题2】小说主体是以第一人称“我”来叙述故事,开头、结尾段却出现另一个叙述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小题3】小说快结束时才出现欠条,为什么小说要以“一张温暖的欠条”为题?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仁者之梦

①在全球沉醉于不能持续(起码不能全球持续)的美国梦之际,中国要找一套与它“不同”而又“不争”的理想才能够避开西方的猜疑和敌视,为自己创造发展的机会和成长的空间。我相信,相对于唯一真的“________”、相对于个人的“__________”、相对于性恶的“__________”可以是中国梦的特征。

②唯一真的文化基因使西方人把自由与平等视为必然的矛盾,不能共存。但是人类的思想、感情与行为往往纵横交错在一起,剪不断、理还乱。这些人生和人间的现实,不可能一刀切地解决,只可以不断地平衡。中国传统的“中庸”有较大的包容性,对同异、矛盾的处理有较大的空间。中庸的不偏不倚不是西方式的妥协,是中国文化特别强调的适度与和谐。打个比方,西方人是用一只眼睛看世界,瞄准射靶,不闭着一只眼睛不成,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把目标、枪准和眼睛连成直线,才能打中。对准目标、积极追求是西方典型。___________。在唯一真文化的西方坚持人人自由之际,中庸之道教我们建立和维持自由与平等的平衡关系。在西方坚持法治之际,中庸之道叫我们建立和维持法治与人治的平衡关系。妥协是利益博弈下的取舍,中庸是原则指引下的平衡,关键就在于遵循什么原则,而大我与性善就是很好的原则。

③在自由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大气候下,个人自由的膨胀把人人平等挤出去。西方有识之士也明白这是个不可持续的局面。他们极想找到一套可以平衡个人与人人的文明范式。中国的大我理念是中国的特色。在逻辑层面上,大我与小我是同时独立与统一于“我”,是对等而不是对立。大我是我,小我也是我,各有自身的价值,也有相应的义务。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对等。

④其实,小我、大我都是人的天性。但小我性显,无须鼓励;大我性隐,需要鼓励和栽培。大我在西方主流意识形态中生存空间很小,但他们的小我世界又是不可持续。中国应该发扬大我,特别是理性的大我,也就是聚焦于发掘人类共享的经验和共有的期望。这样,人与人之间就会有更多的认识、更大的包容。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博弈是不可避免的,但在理性的大我底下,人人会更认识我,包容我;我会更认识人人,包容人人。大我与小我相得益彰:小我(个人)的利益会因为得到大我的认许而取得更大的保障,大我(人人)的利益会因为得到小我的支持而取得更大的成就。

⑤西方文明对人性比较悲观。两千多年的原罪心态加上英式自由主义起源时的惨痛历史,驱使他们依赖法制去约束堕落的人性。中国的孔孟思想诞生于春秋战国乱世,理应也是对人性没有信心,但孔孟的伟大就是在人性有善有恶的认识底下提倡仁政,以道德去教化人,因此有性善、民贵之说。

⑥人类行为有多种制裁方式。最高是道德制裁,是种自制,不是人人可达;最低是法律制裁,是种强制,是无可奈何。中国传统倾向社会制裁,是种互制,几千年来维持着地方上的安宁。广大而复杂的中国社会单靠法律是不会太平的,只会制造酷吏或刁民。健全的基层组织才是关键,无论是乡绅父老或居民委员会,在血缘或共同利益的凝聚下,平衡法治与人治,发挥互律和共勉,才有真正的国泰民安。西方文明聚焦于抑恶,中华文明不忘扬善。西方强调法制,中国强调教化。两者不可或缺。

⑦西方是智者的文化,重真;中国是仁者的文化,重善。相对于西方,中庸能使我们不走极端,在原则指引下保持平衡。什么原则?大我原则要我们保持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平衡,既保障了个人也丰富了整体;性善原则要我们保持法治与人治的平衡,经互律和共勉去达到国泰民安。在中庸调节下,大我与性善聚焦于适度的个人自由与社会公平。中国可以成为强大的国家——国富兵强,威慑四邻;也可以成为伟大的国家——海纳百川,惠泽八方。中华民族的中庸性格、中华文化的大我与性善内涵使我们能够创出与西方不同但又不争的新局面。因此,中国梦是仁者之梦。

【小题1】文章第一段的三处空格应填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据文章第二段内容概述西方的“唯一真”与中国的“中庸”的区别。
【小题3】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二段的空缺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①建立关系、维持平衡是中国典型。
②但是闭着一只眼就很难穿针引线,必需双眼同时用
③一只眼睛看得比较清楚,两只眼睛看得比较全面,但要又清又全才算掌握真相。
④因为两只眼睛才有两个视角,才能看到纵深,才能看出线与针孔的关系,才可,以把线穿上。
A.④③②①
B.②④①③
C.③②①④
D.③④②①
【小题4】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而一项是(  )
A.西方文化特征之一是真文化;中国文化特征之一是善文化。
B.西方文明聚焦于抑恶,中华文明不忘扬善但也惩恶。
C.西方社会强调法治,中国社会则强调人治与法治的平衡。
D.西方文明对人性比较悲观,中华文明对人性比较乐观。
【小题5】联系全文,概括阐述“美国梦不能持续”(起码不能全球持续)的原因。
【小题6】根据上文,“仁者之梦”之“仁”体现在哪些方面?除此之外,你认为“仁”之含义还有哪些?

同类题4

(题文)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既然气候问题是人的问题,那么它就必然是一个价值和道德问题。《礼记》的天地观是一元论的,认为气候变化只不过是天地本身变化的表征。天地是人之存在的根本,人必须遵循天地四时变化而活动。如果人逆天地而动,则会给自然和人类世界带来灾难。通过对《礼记》中天地概念的解读,我们对气候变化问题的价值根源有了新的认识,对气候变化的解决与道德责任也奠定了新的价值基础。
气候变化应该是自然的自我更新过程。但当代的气候急剧变化不是自然现象,而是人为过度活动造成的。工业、商业活动产生了太多的地球自身无法化解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增加打破了几亿年形成的大气构成,使得地面温度升高。而要控制这样的过度活动,仅仅靠节能减排是不够的。要从根本上控制,我们就要颠覆自现代以来在价值观上搞“人类中心”主义而以天地为末的价值导向。如果我们能重新置换这样的价值观,转而以天地为上,把人看作天地的一部分,才会自然形成“尊天而亲地”的情感,从而遏制造成气候变化的原始动因。
人类追求自身物质利益无可厚非,满足自身需要也顺理成章。但如果这样的追求超出了人类生存和必要发展的界限,超出了自然的承受能力,那就变成了贪婪,必然会带来严重的生态后果。因此,如果我们以天地为本源,把人看作自然的一部分,就可以帮助我们限制人的自私自利行为,减少不必要的生产活动,尤其是减少那些造成环境污染的生产,从而减少对生态的损害。
人类工业化、商业化活动不应该以利益最大化为唯一的目的。人的活动并不仅仅影响到他人和社会,而且会影响到自然和环境。因此指导人活动的规范(法律的、职业的、道德的)应考虑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最根本的意义上,天地的存在是人存在的根本,天地规则应该是人制定规则的依据。任何忽视天地存在和天地规则的方案、行动计划,不但是不可行的,也是不可取的,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们所面临的气候问题。
任何损害天地的行为都是对人类整体利益的损害,必须加以制止。为了加快社会发展、满足人的更多需要而消耗超出地球承载能力的资源,本身不仅是一种浪费,也是对人类后代的不负责任。气候变化影响到人类的整体,更损害了天地的根本属性,给人类未来的生存与发展带来不可预料的后果,因此我们要有紧迫感,尽快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方案,缓和并最终加以解决。
《礼记》在以天地为本源的价值观基础上所提出的天地与人一家的观念,特别强调人对天地万物和保护物种的道德责任。儒家以家庭道德为基础,因而儒家对天地的道德责任也以家庭道德的方式展开。儒家表述传递这样一个深度生态观,即人与天地是一体的,对待自然就要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要保护自然万物,保护生态多样性。这样的人与天地万物一体的思想被后来的儒家进一步发展,成为儒家世界观、生态观的价值基础。这是儒家的优秀思想资源。我们今天思考气候变化与全球责任问题时,应该认真汲取。
(摘编自姚新中《气候问题是一个价值和道德问题》)
【小题1】(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气候变化应该是自然的自我更新过程,当代气候的急剧变化是由于人类活动产生的太多的二氧化碳打破了大气的构成。
B.儒家认为天地具有自身的价值,是人存在的根本,人要遵循天地四时变化而活动,否则就会给自然和人类世界带来灾难。
C.气候变化虽然一时不会影响人们的生活,但因为损害了天地的根本属性,给人类未来的生存与发展带来不可预料时后果。
D.要想从根本上解决我们所面临的气候问题,就必须认识到天地存在是人存在的根本,天地规则应该是人制定规则的依据。
【小题2】(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类在追求自身物质利益的同时,还要以天地为本源,把人看作自然的一部分,限制人的自私自利行为,减少对生态的损害。
B.人类工业、商业活动产生的过多二氧化碳导致气候变化,要控制人类的过度活动,不是靠节能减排,而是要有新的价值导向。
C.人类要想从根本上解决所面临的气候问题,需要在工业化、商业化活动中考虑到人与自然的关系,重视天地存在和天地规则。
D.儒家是在家庭道德的基础上,以家庭道德的方式展开对天地的道德责任的,形成了以天地为本源、天地万物与人—体的观念。
【小题3】(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只有遏制以天地为末的“人类中心”主义价值导向,才能以天地为上,把人看作天地的一部分,自然形成“尊天而亲地”的情感。
B.人类在满足自身需要时,既不能超出自然的承受能力,也不能超出人类生存和必要发展的界限,要减少不必要的甚至有害的生产活动。
C.人类工业化、商业化活动既要考虑利益最大化,也要考虑受其影响的他人和社会,自然和环境,这是制定指导人活动的规范时要注意的。
D.我们要汲取儒家优秀的思想资源,在思考气候变化与全球责任问题时,认识到人对生态万物的伦理责任,保护自然,保护生态多样性。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就中国的文化源头而言,无论是孔、孟,还是佛、老、墨翟、申、韩,孜孜汲汲,惕励忧勤,无不以济世安民为己任,怀抱一种死而后已的念头。自庄子、列子之后,继之以巢父、许由,乃至西晋的王衍之辈,倡导洁身自好,愿做山林高人、达士,隐士之风骤然而起。两者之分,其根本在于“人”、“我”之别: 孔、孟认得“人”字真,身心性命只是为了天下国家;而庄、列则认得“我”字真,视天地万物只是成就自己。

②事实确乎如此。在儒家学者中,孔、孟到处周游,辙环天下,孔子弟子亦不免事奉季氏。究其原因,固然因为事势不得不然,舍此无以自活;但更重要的因素,还是因为孔、孟怀抱起死回生之力,而天下又有垂死欲生之民,所以遍行天下,希望藉此行道。

③那么,士人为何必须出仕做官?从原始儒家的观点来看,显然是为了达臻兼善天下的公共理想。担任官职是士人维持小农生存、实践其公共理念的必要媒介。即使是史书中所广泛记载的隐士、逸民,尽管他们远离官场,然此类隐居行为之所以被不断强调,还是因为他们原本就怀抱一种被君主征召入仕的期待。

④就原始儒家的理想而言,士人积极入仕体现为一种对国家体系的依附。当然,这种依附性尚不足以证明士人阶级的存在完全是为了追求自身的利益。儒家的忧乐观足以证明士人阶级原本怀抱一种“孔颜之乐”的理想情操。“孔颜之乐”自宋儒周敦颐提出之后,已经成为宋明理学的核心理念。所谓孔颜之乐,就是孔子“疏食饮水”,乐在其中;颜子身处陋巷,箪食瓢饮,不改其乐。究其本义,并非是说孔子以“疏食饮水”为乐,而是孔子将“不义而富贵”,视之轻如浮云。至于颜子之乐,则是倡导身处陋巷,不失自己的本心,即使身处富贵,仍能坚持自己的节操。儒家又有“仁者不忧”之说。所谓“不忧”,就是不忧于未来,是一种不对个人未来祸害加以担心的境界。至于万民之忧,却被儒家一直系挂心头。为此,儒家士人也就有了“居朝廷则忧其民,处江湖则忧其君”之论。

⑤随着士大夫社会的确立,士人出仕的公共理想开始发生异化,也就是从做官为了“养民”、“爱民”,进而异化为做官为了追逐个人的一己私利。于是,士人对国家体系的依附,也从高尚的淑世理想,转而变成单纯追逐利益的寄生官僚意识。随之而来者,则是官员为官意识、习气的三大转变:一是从“养德”转变为“养态”,士大夫不再为可怒、可行之事而显现出刚正、果毅的德容,而是追求宽厚浑涵,不再任事敢言、忧国济时的俗状;二是从“策名委质”转变为“营营于富贵身家”,士大夫不再为了任天下国家之事而不顾个人的安危得失,而是营营于富贵身家,将社稷苍生委质于自己,不再认真做事;三是“功名”观念的转变,也就是从做官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转乾旋坤,继往开来,转而变为追求富贵。

(选自《中国官本位意识的历史成因》)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儒家学者中,孔孟周游列国,谋政于诸侯,完全是因为天下有垂死欲生之民,而孔孟又怀抱起死回生之力,希望借此行道。
B.因为士大夫社会的确立,士人出仕的公共理想开始发生异化,由做官是为了“养民”“爱民”异化为追逐个人的一己私利。
C.从原始儒家的观点来看,士人出仕是为了兼善天下的理想,士人和史书中记载的隐士、逸民都希望或者说曾希望通过做官来实践这一公共理想。
D.士人的“功名”观念转变,是指士人从为了任天下国家之事而不顾个人的安危得失转变为将天下国家之事委命于自己。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①②段从文化源头说起,指出“仕”与“隐”分歧的根本是“人”“我”之别,引出文章讨论重点“士人为何必须出仕”。
B.③④段从原始儒家的观点分析“士人必须出仕做官”的原因,并强调士人阶级对国家体系的依附不完全是为了个人利益。
C.⑤段着重剖析士人出仕的公共理想异化的情况,即士人做官目的、士人依附国家体系的性质、官员为官意识与习气的转变。
D.文章运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对士人出仕和公共理想异化的原因进行了多方探寻。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原始儒家的看法中,为了维持小农生存、实践其公共理想,积极入仕成为士人的必然选择。
B.原始儒家所推崇的士人,常常怀抱“孔颜之乐”的理想情操和“仁者不忧”的精神境界。
C.按照原始儒家的论断,范仲淹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万民之忧”,是抱有淑世理想的士人。
D.如果想要纠正官僚寄生意识、重塑士人公共理想,就应该转变官员为官的意识、习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