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2017年十一期间国内游客人次、旅游收入维持两位数增长

(资料:(2017年中国国庆黄金周旅游数据分析》,《中国产业信息网》2017年10月9日)

材料二:

旅游市场最新行情数据显示,昨起旅游价格明显回落,今日回落幅度超过了三成。国内机票、酒店价格也在今日起纷纷开始回落。由于价格较国庆假期降幅巨大,吸引了不少长者和计划错峰休年假出游白领的关注。假期头三日,迎来出游小高峰,主要以省内、港澳及周边省市的两三日短途游为主。最新价格显示,今日起出游价格大幅回落,其中国内游价格降幅逾千元。随着国庆节后出游人流的减少,受“供需关系”变化的影响,各大航空公司、酒店、地接等费用纷紛下调,成为节后全球“游价”降低的主要原因。从目前该社节后秋冬季出境游产品资源的采购价格来看,机票、酒店及地接费用普遍下调10%﹣30%,相应的,旅行社推出的旅游线路也较“十一”黄金周有较大回落。

(摘编自《黄金周假期已过半“游价”降三成》,《广州日报》2018年10月5日)

材料三:

旅游已威为国民消费的“刚需”。今年“十一”长假期间秋高气爽,省内各地美丽乡村、特色小镇、文化街区大放异彩,备受游客青睐。在湖州市吴兴区原乡小镇,首届原乡嘉年华也让这里的山水有了新故事,“我爱我家”“蝴蝶的秘密”“童心童匠”等一系列亲子活动在此上演。省旅游局负責人表示,透过“十一”假期可以看出,各地旅游正在逐步从景点旅游向全城旅游模式輪变,而各种层出不穷的新技术、新零售、新业态,也为消费者带来了更多的新体验。免排队、秒刷脸、轻松反复入园…“十一”长假前,阿里巴巴旗下旅行品牌飞猪升级未来景区战略,通过技术创新和大数据赋能景区,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作为未来景区的样板间正式亮相。假期前两日,西溪湿地未来景区游客数量达到平日的6倍,每天有上千位游客享受“无需取票、不刷身份证”的“刷脸”入园体验。除了玩,吃也是长假的关键词之一。

(摘编自《国庆旅游消费新升级》,《浙江日报》018年10月5日)

材料四:

国庆假期第4天,全省各地廷续了近几日的睛好天气,游客出游热情不减,旅游市场平稳有序。据统计,纳入全省35个重点监测的旅游景区共搂待游客108.1万人次,同比增长14.7%,旅游经济效益明显提升。以“旅游十”融合发展方式打造的特色旅游产品等成为假日出行亮点,旅游十科技、旅游+文化、旅游+农业等业态多元发展,旅游+美食、旅游+民俗、旅游+演艺等形式为游客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假日活动。越来越多的景区通过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等方式实时发布出行信息,及时为游客提供旅游信息咨询服务。大部分景区实现了游客线上预订、线下取票的经营模式,游客购票方式更加多元化,网络平台购票比例进一步提高,部分景区实现了微信预订及支付功能,部分景区实现了扫码或扫身份证入景区功能,大大方便了游客进入景区,减少了进入景区时间,缓解了交通压力,提升了游客出游满意度。

(摘编自《2018年国庆假期全省旅游情况》,《山西日报》2018年10月6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2008年至2017年,国庆黄金周全国游客同比增长情况和旅游收入同比增长情况大体一致收入随游客增长而增长。
B.从2012年至2013年,国庆黄金周在游客人数增幅和旅游收入增幅方面都有较大幅度下降,其程度远大于200年至2010年。
C.从2008年至2017年,国庆黄金周在旅游收入方面不断增长,其中2017年的旅游收入与2016年相比,总量增长了45%左右。
D.从总体来看,国庆黄金周游客同比增长情况以2014年为分界,之前增速是不稳定的震荡期,之后进入较为稳定的增长期。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广州从10月5日起,国内游受“供需关系”的影响,机票、酒店等费用下调10%﹣30%,为部分游客带来了福音。
B.浙江各地美丽乡村特色小镇、文化街区备受青睐它们通过与阿里巴巴旗下旅游品牌合作,为消费者带来更多的新体验。
C.国庆黄金周的前两日,在作为未来景区样板的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游客不取票、不刷身份证直接刷脸入园,体验了科技的快捷。
D.国庆假期第4天,山西省重点监测景区游客人数同比增长14.7%,达到108.1万人次,相应旅游市场平稳,旅游经济效益也得到了明显提升。
【小题3】2018年国庆黄金周,广州、浙江、山西三地旅游各呈现出怎样的特点?请结合材料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6-24 11:05:0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詹明信在《文本的意识心态》中,主要的篇幅就是讨论罗兰·巴特的《S/Z》,换句话说,是该书为詹明信提供了文本意识形态的样本。法国文学批评家、符号学家罗兰·巴特在他的著作《S/Z》中以慢镜头拍摄的方式对巴尔扎克的中篇小说《萨拉辛》所作的文本分析,将《萨拉辛》全文(中文译本有两万多字)分解为五百六十一个语段单位(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看成是五百六十一帧画面),之所以划分得如此细密,巴特是想告诉读者,文本是怎样一帧一帧地编织而成的。

(2)如果以现实主义的方法来分析作品,那么一部作品是由情节、性格、言语、思想、形象、等几大要素构成,批评家要从人物性格、故事情节和剧作思想的设置等方面来讨论作品,如果以形式主义方法来读解,则要关注文本的语言学层面,转喻和暗喻,或者陌生化效果等等,这些都不是他想要达成的目的。当然作为结构主义大师的巴特,也不想用结构主义的方法来解文本,他发明了诸多语码,来缝合这一文本,因此这五百六十一个单位尽管长短不一(一个单位既可以是一个词汇或是一个句子,也可以是一段对话,或者是长长的段落),但是每个单位至少包含着一个或多个语码。巴特将这些语码总共归纳为五种:意素语码、文化语码、象征语码、阐释语码和选择行为语码(或者称之为情节语码),并逐词、逐句或逐段来阐释这些语码在文本中各自的功能。

(3)那什么是语码?语码不同于语义,所谓语码可以看成是对语义的诱导和归类,詹明信认为,罗兰·巴特的“语码”是从信息理论中借用来的术语,即我们可理解为一种语码基本对应某一种信息的类型,如文化语码“有点像格言式的智慧或对普遍的行为、事件和生活的常识的仓房,当需要某个具体细节的时候,它就会被说出来”。而意素语码(即人的语码)则指向人物的性格特征。

(4)罗兰·巴特的意思是,文学文本之所以能产生的意义,不是因为读者通过文本读到了现实生活,而是文本中的那些语码作用于我们的理解习惯,使读者以为自己把握了现实生活。詹明信解释道,现实主义的叙述并非是话语天生具有的结构,而是某种视觉上的幻像,是由某些作为“符号”在起作用的细节产生出来的所谓真实效果。联想到现代小说,詹明信认为,“现代文学对情节的抛弃被更好地理解为对旧的叙述组成结构的抛弃”。

(5)传统的维持美学上整体性的文学批评,被文本的语码(或者符码)化解析所取代,即文本的重心由审美性被信息性所取代。倘若说文学作品的合法性是建立在审美性基础之上的话,那么文本的合法性是建立在传递一定的信息的基础之上。如此,文本不是围绕着某个先在的核心意义而耸立,而是在具体的编织过程中形成(文本在语源上就有编织的意思)。如果说,社会的意识形态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上的,那么文本的意识形态是建立在特定的语码之上的,特定的语码传递特定的信息,所有的文本在信息面前具有某种平等性。

(6)其实这种语码划分方式既能解析《萨拉辛》,也能解析其他小说,或者其他非虚构作品。詹明信既然称之为“文本的意识形态”,也就意味着这种解析方式不仅应用于文学,对文学以外的文本,如历史的、新闻的、或社会学的文本均可适用,进一步可适用于一切叙事文本。

【小题1】下列对文章“语码”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语码与语义不同,可以看成是对语义的诱导和归类,文化语码说出来时,往往以具体的某个细节呈现。
B.语码是从信息理论中借用来的术语,一种语码就是对应某一种信息的类型。
C.文化语码有点像格言式的智慧或对普遍的行为、事件和生活的常识的仓库,象征语码则指向作品的思想情感。
D.语码划分方式既能解析《萨拉辛》,也能解析其他小说,或者其他非虚构作品,进一步可适用于一切文本。
【小题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罗兰·巴特既不想从人物性格、故事情节和剧作思想角度讨论作品,也不想从语言学层面解读作品,这些都打不成他的目的。
B.现实主义的叙述是某种视觉上的幻象,是由某些细节产生出来的所谓真实效果,并且这些细节要作为“符号”起作用。
C.文本不是围绕着某个先在的核心意义而耸立,而是在具体的编织过程中形成,这是因为文学作品的合法性是建立在审美性基础之上,文本的合法性是建立在传递一定的信息的基础之上。
D.文本意识形态是建立在特定的语码之上,特定的语码传递特定的信息,所有的文本在信息面前具有某种平等性。
【小题3】请根据上文概括罗兰·巴特对巴尔扎克的中篇小说《萨拉辛》文本做语码分析的意图。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打赢脱贫攻坚战,成败在于精准。中央对扶贫工作提出了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 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六个精准”要求。

首先要弄清贫困人口在哪里、谁是贫困人口。为力求统计数据真实、准确,全国动 员近200万人开展建档立卡“回头看”,补录贫困人口,剔除识别不准人口,识别精准度不断提尚。

确定了贫困户,特色产业扶贫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抓手,各地着力培育特色产业,拓宽贫困群众增收渠道。此外,还需要不断创新扶贫模式,切实拿出“新方案”“硬办法”, 通过“造血式扶贫”让贫困户真正脱贫。

什寒村曾是海南琼中极为偏远贫困的村庄,海拔近800米,在2012年时村民的人均收入不到1000元,传统的产业扶贫和补助补贴性扶贫解决不了它的贫困问题。海南省委实施定点帮扶,琼中县委、县政府根据其生态环境、资源条件,结合当地民俗特色,深入挖掘黎、苗文化内涵,推出了“旅游+扶贫”模式,让村民在家里就吃上了 “旅游饭”。

“旅游扶贫带来了连锁效应,不仅贫困人口减少,不少村民搞起了农家乐。去年底, 什寒村28户贫困户有27户实现了脱贫。这个曾经贫困的小山村,也由此蜕变成为海 南十大最美山村之一。”琼中县新闻中心副主任朱德权说。

(摘编自《砥砺奋进的五年,脱贫攻坚篇一有一种温暖,叫“精准扶贫”》,《工人日报(2011年5月18日)

材料二

12月15日,在北京举行的“全面、康论坛”颁奖盛典上,诏安县荣获“2018年度中国十佳脱贫攻坚与精准扶贫示范县市”称号。

诏安有着中央苏区的红色血脉,于2013年被列为福建省扶贫开发重点县之一。五年后,诏安华丽转身,连续三年入选“福建省县域十佳县”,荣获“2018年度中国十佳脱贫攻坚与精准扶贫示范县市”称号。从“贫困县”到“十佳县”,诏安依托良好生态优势,充分利用“中国青梅之乡”“中国书画艺术之乡”“中国长寿之乡”等名片,因地制宜摸索出了“突出青梅主导、实施文旅带动、创新党建引领”脱贫攻坚组合拳,有力推动了诏安扶贫特色产业发展,显著增强了贫困村、薄弱村造血功能和内生动力,走出了一条生态 “高颜值”与经济“高质量”融合的绿色崛起之路。

(摘编自刘龙《从“贫困县”到“十佳县”精准扶贫的“诏安实践”》,《福建日报》2018年12月)

材料三

日前,***吴俊婷说。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8年8月6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国开展建档立卡“回头看”,“补录”或“剔除”等措施,意在使扶贫对象更精准;确定了贫困对象后,再着力打造特色产业,拓宽其增收渠道。
B.打好脱贫攻坚战,不能只靠传统的产业扶贫、补助补贴性扶贫等模式,还要根据各地不同特色,不断创新扶贫模式,让贫困群众真正脱贫。
C.精准扶贫需要明确思路,科学规划,狠抓工作落实,并由纪检监察机关搞好监督工作,确保项目实施过程中每一笔扶贫资金按时规范到位。
D.什寒村、诏安村和金台区都是当地贫困地区,当地政府都高度重视,精准扶贫,根据当地特色,挖掘文化内涵,才使三地能够顺利脱贫。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管是海南的什寒村、福建的诏安村,还是陕西省宝鸡市的金台区,当地政府都坚持党中央确定的攻坚目标和扶贫标准,发展特色产业。
B.诏安在由贫困县到十佳县的华丽转身中,注重打造地方特色名片,以创新党建为引领,突出青梅、文旅等特色,注重生态和经济相结合。
C.金台区为了抓好精准扶贫的各项落实工作,由督导考核组出面,对当月工作内容落实情况进行督导,还对扶贫资金到位情况进行了监督。
D.三则材料中,什寒、诏安、金台三地政府都实行了精准扶贫措施,都十分重视生态环境,以旅游带贫困,通过造血让贫困户真正脱贫。
【小题3】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可以采取哪些扶贫脱贫措施?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独角兽,是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生物,稀有而高贵。基于此,人们常用独角兽企业来形容发展前景看好的初创企业,它具有发展速度快、稀少,是投资者追求的目标等属性。独角兽企业的界定标准是:创业十年左右、企业估值超过10亿美元。其中,估值超过100亿美元的企业被称为“超级独角兽”。
在新经济时代,随着各类创新资源的加速流动,逐渐形成了能使独角兽企业不断涌现的社会土壤,使企业能够在短时间内抓住机会,整合资源,爆发式成长为“独角兽”。当前,独角兽企业的多少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创新能力强弱的评价指标,是全球各路资本竞相关注的热点和焦点所在。
(节选自《发展独角兽企业的思考》)
材料二:2018年3月23日,科技部在发布《2017年中国独角兽企业发展报告》,报告显示,2017年中国独角兽企业共164家,与2016年相比增加了33家。其中因上市、被并购和成立超过十年而毕业的独角兽企业共20家,因估值下降而退出独角兽企业榜单的企业有9家。综合来看,2017年新晋独角兽企业高达62家,总估值6284亿美元,成都、宁波、东莞等六城市首次出现独角兽企业,这与国家重视创新的政策相符。而2016年全国共有131家独角兽企业,估值总和为2137亿美元。
从行业布局和地域分布来看,具有如下图的特点:
164家“独角兽”行业分布

数量分布   估值分布
材料三:
“独角兽”的大量涌现源于新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它是经济爆发增长的标志。新经济时代,创新全球化和社交化等资源加速流动,为“独角兽”的大量涌现创造了基础条件。
“独角兽”的成长中,有两个关键特质。一是自成长,制定新的行业规则,遵循新的进化法则,适者生存,依靠生态力量自发前进。比如,共享经济的典型代表“优步”,颠覆原有规则,在打车行业中聪明地构建平台,植入盈利模式。二是要有生态圈。只有冲破藩篱、合作共赢,才能爆发式成长。首先,是“走出去”——与外部企业开展生态型合作。传统制造企业需要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社交、移动等新技术实现转型,从而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而这些新技术往往是外部新兴行业中的企业所具备的核心优势。其次,是“请进来”——给顾客提供参与共创价值的机会。消弭与消费者的“楚河汉界”,利用顾客行为数据来提升自身管理质量,通过释放顾客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来改善创业企业所提供的商品或服务,将成为企业的一项重要准则。
“独角兽”在引领产业新业态升级、产业变革、经济发展以及行业创新中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从雅虎到谷歌再到脸书,“独角兽”企业成为引领产业新业态升级发展的领头羊。从产业变革来看,“独角兽”是引领产业变革的先锋,它颠覆了传统产业模式,成为产业的新核心,并带来产业的全新变革。
“独角兽”还是城市名片和区域经济引擎。“独角兽”的辐射带动作用能促进上下游产业发展,产生杠杆效应,拉动区域经济增长,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独角兽”还成为区域城市名片,提升区域知名度,从而得到政府的重视和引导。
(摘编自长城战略研究所《新经济先锋:“独角兽”企业》)
【小题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独角兽企业分布的18个领域中,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等成为集中爆发领域。
B.无论是从数量还是从估值来看,独角兽企业都主要分布在“北上杭深”等大城市。
C.2017年我国独角兽企业具有新晋企业多、规模估值增加、城市全面普及等特点。
D.独角兽企业在宁波、成都等城市的出现体现了国家的创新政策。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独角兽企业的数量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衡量一国创新能力强弱的评价指标。
B.独角兽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自成长的特点让它能够遵循新的进化法则,依靠自身生态力量自发前进。
C.独角兽企业给顾客提供参与共创价值的机会,利用顾客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发展自身的同时也服务消费者。
D.独角兽企业能拉动区域经济增长,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引擎,因而成为区域城市名片,得到政府的重视和引导。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我国独角兽企业快速发展的原因。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汗血马
魏继新
夕阳正在西下,苍茫的暮色给无垠的沙丘涂上了一层忧郁、凝重的昏黄,晚霞正在渐渐暗淡下去,几缕破碎的云丝被烧得通红后,又仿佛随着沙漠粗糙而夹着尘沙的戈壁风吹得骤冷,云丝便变得像一块块冷却后的生铁在青黑中镶上了一层红边,使干燥的沙漠更显得荒凉而凄惨,呈现一派壮观的悲怆。但尽管如此,空气仍然十分干燥,使人嗓子眼儿里仿佛冒得出火来,所以,在汉子的眼里,那落日依然在使人炫目地燃烧着,使他觉得连呼吸也刺激得嗓子一阵阵针扎般地疼痛。
汉子的头发已经有些灰白了,但短而粗糙的胡须却显示出他并未衰老,而恰恰是正值壮年,只不过岁月的沧桑与坎坷过早地给他的须发涂上了一层白霜。汉子留平头,额头像石块一般坚硬,有几条刀砍斧凿般的皱纹横在其间。他面部轮廓分明,线条执拗粗犷,眼睛凹陷,带点儿凶狠、阴沉,与他做伴的,是一匹身架不高,但却并不因风沙、干渴折磨而失去其矫捷神韵的枣红马。那马与他一起出生入死,相依为命,好几次在他昏迷时背负着他脱离险境。这一次,又是它,带着负伤的他日夜兼程地奔走了三天三夜,直到闯入茫茫戈壁,才摆脱了仇家的追杀。
马喷着响鼻,艰难地把腿一次次从深陷的黄沙中拔出,但尽管如此,它还是不时用劲拽着缰绳。助不愿再骑它的主人一臂之力,但它终归还是太累了。汉子心疼地拍了拍马背,终于找了一处背风的沙口,躺了下来,那马,便偎在他头前,用身躯替他挡风。汉子见了,艰难地一笑,对它报以感激。
月亮升起来了,荒原变得苍白而神秘,一层忧郁的月光,镀在汉子和马身上,使他们看上去,犹如一尊正在渐渐风化的黝黑的泥塑。
汉子醒来时,如炽的烈日已高高地悬挂在荒漠之上。他已记不得闯进戈壁有几天了,只昏昏沉沉地被同样疲乏的马艰难地拽着走。偶尔看见被风沙掀露出的人兽的白骨。汉子嘴唇喃喃地动着,眼前不断出现许多幻象。他仿佛看见自己杀了杀害他全家的仇人,与弟兄们拉竿子杀富济贫的情景,也仿佛看见官家围杀了全部弟兄,还有他的媳妇玉茹,他要与官家拼命,玉茹却叫他一定要冲出去。他冲出去了,进了戈壁,却终于因饥渴难耐晕倒了。
醒来时马正嘶鸣着,用蹄把刀踢到他面前,又躺下来,把脖子对准他的脸。汉子一下明白了,马要他拿自己的血解渴。汉子眼里涌出了泪水,他抱住马脖子,缓缓拿起刀,但他没有割马,而是割了自己手腕,血汩汩涌出,他把手腕对准马嘴。马似乎也明白了,吸吮了几口,便扭过了头,汉子看见马眼里也有泪水。他撕了条布巾,包住伤口,缓缓爬上马背,马站起来,艰难地向前走去,汉子却昏过去了。
不知过了多久,过了多少个白天和黑夜,马一阵长长的嘶鸣把他惊醒了,汉子迷迷糊糊地看见了一片绿地,而马也竭尽余力,艰难地奔跑起来,还出了汗。汉子用手一摸,闻到异味,拿到眼前一看,那汗中,竟带着血丝……
后来,汉子便在这沙漠中的绿地安了家,放牧着马匹牛羊。渐渐地,这儿变成了一块小小的绿洲,不少牧民也在这儿落了户。汉子的马不仅与他终身为伴,而且也渐渐繁衍成一群。只是,此马虽日行千里,夜行八百,但每汗必血,实非一般良驹矣。
于是,人们便呼那马为汗血马,尽心恤之,轻易不使其驰骋也。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运用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手法,超乎人的想象又在情理之中,极具艺术魅力。
B.第二自然段,对汉子外貌、神态、动作的描写表明了汉子有过沧桑与坎坷的经历,性格粗犷。
C.小说采用补叙的方式介绍了汉子和汗血马进入沙漠的原因,叙述的故事曲折而又引人入胜。
D.本文中有许多细腻感人之处,如“汉子眼里涌出了泪水,他抱住马脖子,缓缓拿起刀……汉子看见马眼里也有泪水”,写出了汉子对马的感激之情。
E. 小说结尾表明马终于带领主人冲出困境,有了一个美满的结局,小说的主题也得到了升华。
【小题2】小说开篇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小题3】小说中“汗血马”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4】这篇小说讲述了“汗血马”和汉子的故事,表达了丰富的意蕴。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见解。(8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冯骥才访谈录
高晓春
高晓春:近十年来,您一直投身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工作,您也曾在两会上提出一个方案,不加紧抢救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就是犯罪,这个问题得到了与会委员的积极响应。您为什么要把抢救像少数民族文化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到这样一个高度?
冯骥才:2003年,我们就开始了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普查工作,这些年里,我奔波于像东北的满族,云南的白族纳西族,贵州的苗族侗族等县镇,发现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流失比汉族的流失更快得多。
因为自然条件、地理环境的因素,少数民族生活在有特色而迷人的民族文化里,基本上不受外来事物的冲击。这些年来,公路修好了,电视信号进去了,再加上年轻人进城打工,过年回家时,带回王菲的唱片、花花绿绿的时尚化妆品,给兄弟姐妹们看,大家很是羡慕。对于未来文化,他们充满了渴望。比较富裕的地区,人民开始拆掉自己具有民族特色的村落,盖上了小洋楼,甚至有的民族不再说自己的语言,他们的那些长诗或大歌,已不再对下一代唱,而是对游客唱了,他们的民族服装首饰也只是在游客面前穿戴……
20世纪90年代末,一个法国女子在贵阳生活了六年。他花了很多的钱买回一些苗族妇女古老精美的民族服装和灿烂的首饰,运回法国。我国没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这些东西很容易就被运出去了。一个外国学者曾对我说:15年后你们要看中国的少数民族服饰就到我们这儿来看,因为中国已经没有了。我心里很不是滋味儿。
高晓春:少数民族文化的流失与汉民族文化的流失,比较起来,有着很大的不同。
冯骥才:对,一个对文化没有兴趣的普通人,你问他:李白是谁,齐白石是谁,梅兰芳是谁,他都是知道的。为什么?就是因为汉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从历史上看,汉民族又无数的精英人物,还有无数经典的积累。而很多少数民族,他们甚至连文字都没有,他们只有语言,不论民间故事、传说歌谣,还是手艺绝活,留存下来的大多是靠口口相传,只要中断了,就彻底消失了。与我们一样,他们住小洋楼,出门开车,生活是改善了,但他们的民族没了,文化没了。比如鄂伦春族,随着最后一个鄂伦春人从狩猎区搬到农业耕作区,富有鄂伦春民族特色的狩猎文化实际上已不存在了。
高晓春:的确,由于外来文化的冲击,再加上没有清醒自觉的文化意识,在时代转型中,我们没能把包括少数民族文化在内的中华文化的脉络顺理成章地和现代生活融接上。
冯骥才:我曾写过一本小说叫《感谢生活》,说一个艺术家在落难时,跟民间文化艺术紧紧联在一起——他放假时就到穷乡僻壤去,去做剪纸的老太太家学习那些民间的东西,民间是融入了特别炙热、单纯而可爱的情感的,我把她叫做民间的情感。民间的文化充沛的生活的元气,充满了原始的人文精神,而且她是那样饱满雄厚、博大单纯,是那样的美,使得在你眼里,好莱坞之类都是俗的,你能说这不是一种中国文化的情结吗?
高晓春:不是都这样说吗,有钱容易有文化难,那么,要使一个人有文化情感就更难了。
冯骥才:我们这一代知识分子正处于这么一个历史时期,如果我们不站起来捍卫自己祖国的文化的话,她就会丢失。这些年来,国外五彩缤纷的东西涌入国门,使我们产生一种错觉——中国文化太陈腐了。于是开始了对自己文化的反思,但随之而来的便是中国文化变得越来越粗糙了。回过头来看看最近的几百年吧,世界列强打入中国,带来了强大的冲击,我认为受冲击最厉害的就是文化了。然而,这个时期的知识分子却很少有人对整个民族的传统文化进行一次比较精致的梳理。尤其是“文革”后期,历史文化几乎成了一个空架子。不巧的是,西方的彩电、冰箱、麦当劳进来了,他们是那么新鲜。之后是西方的哲学、美学、电影……我们的文化几乎被拆散了。更不巧的是,我们的文化市场确要由卖方来挑选卖点,什么好卖就卖什么,关于古代妓女或太监的书好卖,好吧,都拿来卖吧,而是谁有能来整理一下我们民族文化的经典?
高晓春:我们坐飞机,开“奔驰”,进入WTO,成功举办了奥运会,快速融入世界,就像是汽车突然加速……
冯骥才:车子开得太快了,什么东西能让他平稳呢?那只能是一个由文化凝成的民族的凝聚力。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文化,如果这个文化还处于松散的状态,那么,就很容易在国际化背景下失去自己,就很难形成真正的凝聚力。
我们这一代知识分子呼吁重视文化应该有当年鲁迅呼吁中国教育的那种精神。敦煌藏经洞发现100周年的那一年,我写了一本书叫《敦煌痛史》,敦煌莫高窟的门户被盗走了,是那样令人痛心。当时中国的一批知识分子,罗振玉、陈寅恪、刘半农等,他们到法国国立图书馆、英国大英博物馆,把那些被盗走了的藏书用毛笔抄下来,他们吃便宜的面包,住便宜的小旅馆,为的是省下一些钱抄录更多的文字运回国内去。而在大漠深处的敦煌,张大千去了,常书鸿去了,去拯救中国的古文化。中国文化保护的历史便是从那儿开始的。如果说境界,这才是最高尚的文化人的境界,因为这不是追求现实功利的人能做到的。我们民族的文化太深了,太博大了,走进她,就像走进一望无垠的戈壁滩一样,我愿穷尽一生沿着一条线路走,我渴望走到她的腹地,走入她的中心。
(《有理想就有疼痛:中国当代文化名人访谈录》,有删改)
相关链接
冯骥才(1942—),浙江宁波人,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和画家,“文革”期间他饱受磨难,是“文革”后崛起的“伤痕文学运动”代表作家,1985年后以“文化反思小说”对文坛产生深远影响。作品被译成英、法、德等十余种文字,其中《俗世奇人》《神鞭》《三寸金莲》《珍珠鸟》等均获全国文学奖,《感谢生活》获法国“女巫奖”和“青年读物奖”。他还出版过多种大型画集,在中国当代花坛独树一帜。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少数民族不再说民族语言,不唱民族长诗或大歌,甚至平时很少穿民族服装首饰,是因为少数民族对外来文化的渴望,这也是冯骥才抢救与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的动机之一。
B.在冯骥才看来,少数民族的流失与汉民族文化的流失相比,不同的是,许多少数民族只有语言甚至没有文字,流传文化大多依靠口口相传,难以形成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
C.小说《感谢生活》叙述了以作者为原型的一位艺术家落难时深入民间,学习民间文化艺术的故事,融入了冯骥才对充沛的生活元气、充满原始人文精神的民间文化的深沉热爱。
D.冯骥才所说的一个有文化情感的人与一个具有最高境界的文化人有着本质区别,冯骥才更为推崇后者,因为他们对待中国文化保护没有功利心,拥有像鲁迅呼吁中国教育的精神。
E. 冯骥才记载罗振玉、陈寅恪等知识分子在国外抄录被盗的经书,张大千、常书鸿前往敦煌这些拯救中国古文化的事迹,表达了他对我们民族文化的热爱与对当今文化现状的忧虑。
【小题2】促成冯骥才呼吁抢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小题3】访谈录是常见的文体,请结合本文,简要谈谈访谈录的特征。
【小题4】冯骥才认为应当如何保护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请结合材料说明理由。